矫正教育学春期末考试重点

矫正教育学春期末考试重点
矫正教育学春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矫正教育:是以特定设施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是以实现矫正教育对象的再社会化为本质,系统地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策略、方法和手段。

2、再社会化:就是针对社会化过程出现问题与缺陷的对象,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体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3、矫正教育目的:是通过矫正教育将矫正教育对象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定社会(阶级)对于矫正教育机构造就的人的总体要求,是矫正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矫正教育目的规定着矫正教育所造就的人的质量和规格。

4、矫正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矫正对象,为达到消除这些人员的主观恶性、使其重新社会化的目的,而规定的有关矫正教育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

5、矫正教育课程:矫正教育机构依据法律规定和矫正实际的需要,为构建矫正教育对象的智能结构和生命价值,设计并实施的由一系列管理改造活动组成的教育学科体系。

6、矫正教育者:是受社会的委托在矫正教育机构中负责开展矫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从广义上来看,矫正教育机构中从事与矫正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不论他们是负责生产劳动、日常管理,还是负责文化、思想、技术教育,都可以视为矫正教育者。

从狭义上来看,矫正教育者是指那些直接面对矫正教育对象,专门负责传授文化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对矫正教育对象进行行为、心理矫正和思想转化的工作人员。

7、矫正教育影响:是指介于矫正教育者和矫正教育对象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既包括客观的影响内容,也包括组织、运用影响内容的方式、方法和模式。

8、教育目的刑理论: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首倡教育目的刑理论,该理论认为刑罚要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刑罚的本质是教育,对行为人进行惩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报应,而是为了教育矫正行为人,使其能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共同生活。

9、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10、矫正教育评价:是根据矫正教育的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分析、整理材料,对矫正教育活动和矫正教育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矫正教育措施和为矫正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11、分类教育:是矫正机关在对不同类型的矫正教育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不同矫正教育对象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从而转变其违法犯罪思想,矫正其恶习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12、社会帮教:是指矫正教育机构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矫正教育对象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1、开设思想道德类矫正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答:第一、端正矫正教育对象的政治方向;

第二、培养矫正教育对象的优良品德;

第三、培养矫正教育对象的守法观念,自觉接受矫正

第四、激发其接受矫正的动机,建立重返社会的信心

2、矫正教育课程研发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依据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课程研发;

第二、依据矫正理念的发展状况进行课程研发;

第三、依据矫正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课程研发;

第四、依据矫正教育目的进行课程研发;

第五、依据矫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进行课程研发;

第六、依据教育学学科体系中有关课程的理论进行课程研发。

3、如何理解矫正教育的功能?

答:矫正教育的功能是指矫正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对个人发展的功能①提高知识技能;②转变思想观念;③矫正行为;④完善矫正教育对象的人格

第二,对社会发展的功能①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政权;②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劳动教养矫正教育的运行环节一般分为哪些阶段?

答:第一、入所教育。劳动教养场所设立入所队,对新收容的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入所教育。

第二、常规教育。常规教育基本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三个部分,这是教养教育的核心环节。

第三、出所教育。劳动教养场所必须建立出所教育队或班,对即将解除劳动教养的劳动教养人员进行出所教育。

5、矫正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第一、调查法;第二、观察法;第三、实验法;第四、个案研究法

6、矫正教育者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包括哪几方面?

答:第一、司法警官专业教育,是矫正教育者个体专业化的起点和基础;,为培养矫正教育专业人才服务;

第二、新手的入职辅导,安排一个系统的入职辅导计划,为刚刚走上岗位的矫正教育者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第三、在职培训,为在职人员提供适应矫正教育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

第四、自我教育,专业化的自我构建,这是矫正教育者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7、矫正教育对象的含义及其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矫正教育对象就是矫正教育活动作用的对象,是在特定的矫正教育机构中依法接受矫正教育影响的人。他们具有以下本质属性:

第一、矫正教育对象是具有能动性、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人;

第二、矫正教育对象是有缺陷的人;

第三、矫正教育对象是需要矫正的人;

第四、矫正教育对象是发展中的人。

8、社区矫正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有利于防止“机构化”的消极影响,促使被矫正人员的再社会化;

第二、有助于提高刑罚执行和劳动教养执行的效益;

第三、可以调动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与犯罪作斗争。

9、矫正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通过矫正教育者运用口头语言向矫正教育对象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

第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矫正教育者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矫正教育对象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第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矫正教育对象巩固知识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10、矫正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第一、确定评价的目的和范围;

第二、对评价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第三、进行评价设计和资料收集方案设计;

第四、收集资料;

第五、分析资料报告和准备报告;

第六、使用评价报告进行矫正教育方案改进。

11、辅助教育包括哪些常用的方法?

答:第一、宣传教育法;第二、寓教于乐法;

第三、网络教育法;第四、知识竞赛法。

12、心理矫治工作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矫正教育对象进行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目的是使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矫治。

第二、心理测验,是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和技术,对矫正教育对象的智力、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进行测查和判断,并据此制定出心理矫治方案,为随后矫正教育对象进行的心理治疗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帮助寻求咨询的矫正教育对象发现心理问题,改变原有的偏常认知和不良行为模式,以维护和培养身心健康的过程。

第四、心理治疗,是由经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对患有心理疾病的矫正教育予以帮助,以消除或缓解心理疾病,促使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过程。

五、论述

1、论述“人是可以改造的”学说的思想内涵。

答:“人是可以改造的”,是毛泽东改造罪犯的理念之一,是在改造违法犯罪分子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政策,对罪犯进行系统的法制、道德、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让违法犯罪分子在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实践中再社会化。这一学说主要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人为本的矫正教育目的论。在毛泽东改造罪犯的思想中,坚信罪犯是可以改造的,政府为罪犯的改造创造条件,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矫正教育机构表面上看有执行刑罚或治安管理处罚的强制和限制作用,但内涵是挽救,在于矫正其恶习,使其成为新人。这种不以消灭矫正教育对象肉体为手段,对矫正教育对象不嫌弃、不抛弃的做法,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政治宗旨。

第二、注重思想改造的矫正教育本质论。人是可以改造的,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方法则是以思想改造为中心的教育和劳动改造,必须坚持以思想改造为核心的正确方针做好重塑人格的工作,矫正其扭曲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恶习,为把矫正教育对象改造成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采取正确政策、方法的矫正教育实践论。对于矫正教育对象的改造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在坚持以改造人的思想为根本外,还要充分发挥依法管理、劳动改造、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生活卫生服务、社会感化教育和社区矫正等多种措施和方法的作用。

以“改造人”为宗旨和“人是可以改造的”思想,成功指导了我国几十年的改造工作实践,今天仍是我国矫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其中关于改造人的理念、规律、政策与方法的观点给我们矫正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深刻的。

2、谈谈你对矫正教育工作者在矫正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的理解。

答:在矫正教育过程中矫正教育者就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是矫正教育过程中占支配地位就的方面。我们一般把这一地位表述为“矫正教育者是矫正教育过程的主导”。只有坚持矫正教育者是矫正教育活动的主导这一观念,我们才能保持矫正教育活动沿着社会主义的路线发展,才能在实践当中积极主动地实践矫正教育行为。

第一、作为一般教育者的主导性。矫正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一般规律在矫正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因而矫正教育者的主导性也体现着教育者的主导性的一般特性。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矫正教育者的主导性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作为矫正教育者的主导性。矫正教育者既具有教育者的一般特性,又具有矫正教育者所独有的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首先,矫正教育者所肩负的任务决定其是矫正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次,矫正教育活动的法制性特征也决定了矫正教育者在矫正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最后,矫正教育对象特性决定了矫正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

3、试述矫正与改造两大范畴的主要区别。

答:第一、改造属于宏观层面的目的范畴。这一理念在我国司法制度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刑罚目的观和行刑基本政策的本质概括。这一理念以人的社会本质为基础,以满足人的深层次需要为动力,以尊重人、培养人为价值取向,强调针对违法犯罪人员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解决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而矫正则是针对违法犯罪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缺陷进行矫正的特定概念,是属于微观层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第二、改造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我国在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改造实践中,坚持系统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方法论原则,遵循改造过程特有的矛盾运动规律,强调通过人道主义感化和系统、科学的教育影响,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模式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矫正则是涉及具体的方法、手段的一个范畴,强调自愿、自治原则,是一种个别化的影响策略、干预措施和治疗、康复技术。

第三、改造是行刑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刑罚实践中,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改造违法犯罪人员实际相结合,以人为本,以改造人、造就人为宗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表现出对社会主义先进技术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创新。而矫正则是在这一视野下的具体科学方法与应用技术,由于违法犯罪人员个性与行为方式的多维性,决定了矫正内容与技术、方法的复杂性。但从总体上把握,具体有目的的系统性、方法的实证性等特征。

总之,从科学认识方法的角度比较这两个概念。改造概念注重宏观和整体,重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但科学的分析范式没有确立,理论上的升华、概括不够,缺乏技术方法上的系统应用;矫正概念则重视个体与微观,主张将个体意义上的行为观察作为研究起点,注重可评价因素和条件,注重实证方法的应用,尤其是对待被矫正者的观念,承认其主体性,强调人文关怀和理性启蒙。

4、在矫正教育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答:第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对矫正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平铺、直叙、灌输的方法,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要

求矫正教育者要善于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正式教学材料呈现的一个引导性的材料,以一种庸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能清晰地与矫正教育对象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为矫正教育对象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二、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也称暗示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矫正教育对象在精神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充分交流合作,以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情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活动和总结转化三个步骤。

第三、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对矫正教育对象进行生产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自食其力的本领,看到自身的价值,看到希望,还能通过这种实践,使他们养成劳动的习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增强重新做人的信心。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主要用于矫正教育对象动作技能的学习,其主要包括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和技能的迁移这四个步骤。

5、少年收容教养的工作方针和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少年收容教养的工作放在和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管理。男女少年收容教养人员应分开编队,同时根据区别对待,因人施教的要求,对少年收容教养人员分类,即分为财产犯罪、毒品犯罪、扰乱社会秩序犯罪等类型进行管理。

第二、注重教育,贯彻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少年收容教养人员实行入所教育、出所教育、政治基础教育、分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尤其注重对少年收容教养人员的心理矫治和行为矫正,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以感化的方式去挽救他们,耐心地帮助教育少年收容教养人员,努力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有用之材。

第三、搞好生活卫生和劳动保护。少年教养管理所、队的生产属于习艺性质,。具有习艺性、教育性,有利于少年收容教养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其生产收入主要用于补充教育经费和改善集体福利。

6、在矫正教育工作中运用个别教育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最佳时机:一般来说,个别教育应选择矫正教育对象在心理上容易被触动的时刻和心理上正在激烈斗争的时刻,此时他们最需要关怀、帮助安慰、鼓励和引导。个别教育的最佳时机主要有“矫正教育对象刚进矫正场所时;受到惩罚或奖励时;逢年过节时;遭遇困境时等。②具体内容:谈话的内容要有主题,不能漫无边际,没有中心,否则达不到谈话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与矫正教育对象的谈话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矫正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了解其存在的困难;二是其违法犯罪经历及对罪错的认识程度;三是谈目前的改造表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

在进行个别教育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矫正教育者必须做到拉近双方的距离,使谈话气氛融洽,这样矫正教育对象才能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①要获得矫正教育对象的同感;②对矫正教育对象予以积极关注;③要充分运用对质的技巧;④注意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的结合。

六、案例分析(每题14分)

1、请从监区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消解监狱亚文化对罪犯的影响。

答:监狱亚文化是指罪犯群体在监禁生涯中逐渐形成、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和遵行,与监狱主文化偏离或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现象的综合体。其往往以罪犯特有的“道德”和“规矩”来维系,它所具有的感染力、内聚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刑罚执行中的矫正效果,所以对其必须进行有效控制。

而监区文化具有丰富业余生活、稳定罪犯改造情绪的娱乐功能,改造罪犯思想、矫正罪犯恶习的教育功能,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罪犯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凝聚功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罪犯文化素养的矫正功能。监区文化建设要创造的是健康、文明与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监区环境和文化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监狱亚文化对罪犯的影响。

第一、加强矫正教育者对监区文化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矫正教育者队伍。

第二、监狱干警要积极探索如何建设监区文化,努力营造一个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卫生的监区文化氛围。

第三、矫正教育者必须引导和教育罪犯树立正确的法制观、人生观、道德观,坚决抵制监狱亚文化的侵蚀。

第四、矫正教育者要注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增强监区文化建设的功效,培养和激发矫正教育对象学习知识的热情和转化的积极性。

2、你对此观点(矫正无效)如何评价?

答:对于马丁森矫正无效的观点,我认为是片面的。

第一、马丁森的研究成果《有什么效果?关于监狱改革的问题与答案》是在收集报告、调查研究后发表的,虽然这些彼此孤立的实例无法表明某种矫正效果的清晰模式,然而当时无法拿出比马丁森报告更实证严谨的矫正实效的分析,因而马丁森的“矫正无实效”的结论成为当时刑罚和监狱领域的一个共识。而且研究发现监禁刑不仅不会对罪犯产生显著的矫正效果,而且有可能使被监禁的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消极的变化。换言之,监禁刑的执行很有可能使犯罪人变得更坏。所以,马丁森矫正无效的观点在当时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监禁刑在短短几十年中得到迅猛发展。非监禁刑不仅刑罚适宜性更强,有助于犯罪人改造和回归社会,而且大大降低行刑成本,符合刑罚发展的轻刑化规律和人道主义精神。尤其是社区矫正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对罪犯的矫正作出了巨大贡献,避免了罪犯交叉感染等众多问题。大大提高了对罪犯的矫正效果。

第三、矫正工作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积极的。在目前的监狱中,由于对罪犯的犯罪类型分类明确,采取分类教育、个别教育等多种方法;重视对罪犯心理和思想上的矫正,监狱大力加强对罪犯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各种心理治疗

和心理测验,使罪犯从心理和行为上有根本的改变;加上我高素质、高水平的矫正教育队伍的建设。这一切都大大的降低了罪犯的重新违法犯罪率,所以矫正在一定条件下是由积极效果的。

综上所述,马丁森的观点是片面的,需要我们用正确看待和理解。

3、请结合教育改造工作实践,谈谈你对个案矫正模式的认识。

答:个案矫正,主要是指针对罪犯的犯罪原因、异常人格、具体个性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最终让罪犯回归社会。个案矫正模式的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监狱工作以罪犯为本、实施教育改造的理念。

第一、个案矫正措施的选择应当符合罪犯身心特点与现实要求。完全按照监狱和民警的意愿改造罪犯的活动通常是缺乏成效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问题性质,以及不同的发展倾向。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认真选择矫正措施,才能引导罪犯逐步矫正恶习,达到矫正目标。在在方案设计与活动实施上,既要考虑到罪犯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又要符合罪犯的现实处境要求。罪犯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也造就了不同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应在帮助罪犯正视现实、立足现实的前提下寻求自我改变的办法与可能性,唯有如此,矫正活动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第二、个别谈话教育要把握最佳时机,讲究谈话的艺术。一般来说,个别谈话教育应选择矫正教育对象在心理上容易被触动的时刻和心理上正在激烈斗争的时刻,此时他们最需要关怀、帮助安慰、鼓励和引导。个别教育的最佳时机主要有“矫正教育对象刚进矫正场所时;受到惩罚或奖励时;逢年过节时;遭遇困境时等。并且,谈话教育时要做到拉近双方的距离,使谈话气氛融洽,让矫正教育对象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教育。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维果茨基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期末考试汇总

简单题: 1.列举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非科学的。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托儿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体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求。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的。标准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美国孟禄。它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知道下行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2.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③教育的国际化一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是音符关系。云词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的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念走向实践。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带便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行程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教育存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和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的规范性。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有哪些? ①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行程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一.填空题 (每空 分 共 分) . 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德国的 梅伊曼 拉伊 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 耳濡目染作用。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 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 中实现的。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 独特的创造性、 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 二.(判断 只写出对或者错 不必说明理由每题 。 分 共 分)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 传递和转换 消解过程来研究。(× )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 规模 。(√ )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 )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 三.简答(共 分) 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分) (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 )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 )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 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说明:试卷号:1291。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生活准则和品德规范等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有其建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它即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也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要注重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 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11分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答:德育教育中如何贯穿长善救失的原则: 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教学过程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促其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教育者应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 (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答:德育教育中如何贯穿长善救失的原则: 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教学过程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促其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教育者应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 (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0.结合实际论述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答:我国本轮“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改变原来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 (2)合作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弊端,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 1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教育学期末考试

教育学考试复习1-14章 绪论 1.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等教育思想 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产婆术”,也是启发式教学。 3.“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智体三育. 5.《学记》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夸美纽斯于1632年完成了《大教学论》一书,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的开始(初步独立)。第一次系统总结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7.卢梭的《爱弥尔》,倡导自由自然的教育。 8.赫尔巴特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完全独立。 9.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几个著名论断。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五步教学法”10.洛克提出了白板论,主张绅士教育.斯宾塞提倡实科教育.布鲁纳主张结构课 程,重视早期教育和提倡发现教学. 11.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西方学者成为三大教育名著。 第一章教育概述 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1.教育活动与生产和生活高度一体化,水平低。 2.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落后。 3.教育无阶级性。 4.与宗教紧密联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与现代生产具有高度相关性。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脱离走向融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与普及性。 4.教育走向终身化和全民化。 5.可持续发展。 6.变革性与未来性。 三、教育具有商品性吗?具有。 四、学校教育产生于什么时期?奴隶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