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报告(力学基本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原理及仪器介绍: 圆柱体密度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H D m V m 2 4πρ== (1) 液体密度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水 水 待测液体待测液体水 水 待测液体 待测液体 m m m m ρρρρ?= ?= (2) 实验仪器: 1.游标卡尺 如图1所示,游标卡尺有两个主要部分,一条主尺和一个套在主尺上并可以沿它滑动的副尺(游标)。游标卡尺的主尺为毫米分度尺,当下量爪的两个测量刀口相贴时,游标上的零刻度应和主尺上的零位对齐。 如果主尺的分度值为a ,游标的分度值为b ,设定游标上n 个分度值的总长与主尺上( n-1 )分度值的总长相等,则有 a n n b )1(-= (3) 图1 游标卡尺示意图

主尺与副尺每个分度值的差值即游标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游标尺的精度(最小读数值): - =-a b a n a n a n =-)1( (4) 常用的三种游标尺有50,20,10=n ,即精度各为、、。 游标尺的读数方法是:先读出游标零线以左的那条线上毫米级以上的读数L 0,即为整数值;然后再仔细找到游标尺上与主尺刻线准确对齐的那一条刻线(该刻线的两边不对齐成对称状态),数出这条刻线是副尺上的第k 条,则待测物的长度(即为小数值)为 n a k L L ? +=0 (5) 图2是50=n 分度游标卡尺的刻度及读数举例。图上读数: 00.0215.00120.0515.60L L k mm =+?=+?= 图2 游标卡尺读数示意图 螺旋测微器 如图3所示,螺旋测微器是在一根测微螺杆上配一螺母套筒,上有分度的标尺。测微螺杆的后端连接一个有50个分度的微分套筒,螺距为50mm 。当微分套筒转过一个分度时,测微螺杆就会在螺母套筒内沿轴线方向改变。也就是说,螺旋测微器的精密度(分度值)是。由此可见,螺旋测微器是利用螺旋(测微螺杆的外螺纹和固定套筒的内螺纹精密配合)的旋转运动,将测微螺杆的角位移转变为直线位移的原理实现长度测量的量具。 图3 螺旋测微器示意图 在使用螺旋测微器时,应该检查零线的零位置,当螺杆的一端与测砧相接触时,往往会0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求时间——v t= G = mg 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浮=G –F F浮=G排=m排g F浮=ρ液gV排

F 浮=G 压强公式: p =F/S p =ρgh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功公式: W =F s P =W/t

机械效率: 总有用 W W =η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100%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表达式:R=R 1+R 2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 (利用等流推分压)212 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212 1R R W W =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表达式:1/R=1/R 1+1/R 2 或R=R 1R 2/ (R 1+R 2)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利用等压推流分)122 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支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关于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简答 1.简述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与物理教育测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心理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教育测量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为评定学习成绩而进行的测量活动。教育测量反馈的是关于课堂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教育测量涉及到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许多方面。 物理教育测量是运用教育测量的一般原理和法则于物理教育过程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测量的分支,是物理教育工作者的有力工具。 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模式 答:课程评价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过程:第一代评价时期,即测验(test)和测量(measure)时期,盛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三十年间。第二代评价时期,即泰勒时期或描述时期(1930—1945年)。第三代评价时期,主要有克龙巴赫(Cronbach,L.J.)和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等人的主张。第四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从1958年到1972年,为发展时期。第五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从1973年到现在,称为专业化时期。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目标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背景—输入—过程-输出模式),CES评价模式,感应式模式,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模式,表象模式(countenancemodel),“质”的评价模式,司法式评价(judicialEvaluation),对手式评价(AdversaryEvaluation)。 3.简述中学物理教学试卷的常见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答:中学物理教学试卷常见的类型有: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分班考试,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模拟试题。 一、单元测试卷,一般是由年级安排的小测验,单元测试卷是根据本单元开学的内容,确定要考察的知识点,然后确定以什么题型来进行考察,再根据考试时间,确定考题的数量,在试题名制中,结合实际学情,根据具体的要求,在难度系数上进行宏观把握。 二、月考试卷,一般是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前的一次检查性考试,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出现出现的问题进行考察,考试难度适当增加,考察的只是容量也会增加,是学校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对能力要求有提高,使学生进一步适应高中学习的难度和要求。 三、期中和期末考试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正式考试,是学校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评价方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学校都会进行成绩分析和家长会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的考试,试题命制中,要注意试题的难度,区分度。 四、分班考试题,一般来说,在高一学年结束后,要进行文理分科,并进行文理分层教学,在命制分班考试试题时,要特别注意有较好的区分度,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对学习文理科的选择,一般以力电为主,注意对主干知识的考察,以区分学生的理科思维水平。 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于面向全省各级各类中学,难度较低,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六、高考模拟题,一般学校会进行十次高考模考,所以命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一到十模考题的考察内容,难度,梯度,使学生逐步进入高考的要求,

初中物理公式和常用物理量大全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15、机械效率: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2、【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1)、I=I1=I2 (2)、U=U1+U2 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基本测量

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____ 大学物理实验(一)_________ 实验名称:实验1 基本测量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 课程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号:16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 报告人: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实验地点__________ 科技楼906 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 年_______ 月 ____ 日星期________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四、实验容和步骤 五、数据记录 1用游标卡尺R测量圆筒的外径D径d、和高H 表1

2、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细铜丝的直径表2单位:________ 千分尺零点:____________ 千分尺基本误差:_____________ 六、数据处理: 1、计算圆筒的外径D ,并计算D(5分) 2、计算圆筒的径d ,并计算d(5 分)

2 3、计算圆筒的高 H ,并计算 H (5分) 4、计算粗铜丝直径 D 1及 D 1 (6分) 5、计算细铜丝直径 D 2及 D 2 (6分) 6、间接量B D 1D 2 D 1 D 2 ,计算B 的平均值、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 (5 分) 提示: D 2 D i D 2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1: 圆筒的外径: D P = D D ( ) 实验结果2: 圆筒的径:d P = d d ( ) 实验结果3: 圆筒的高:H P = H H ( ) 实验结果4: 粗铜丝的直径: D i P = D i D i ( ) 实验结果5: 粗铜丝的直径: D2 P = D2 D2 ( ) 实验结果讨论:6: B P = B B ( )

第八章中学物理教学测量和评价

第八章中学物理教学测量和评价 第一节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特点和功能 (一)中学物理教学测量 物理教学测量既然是一种测量,它应该具有一般测量概念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我们可把物理教学测量定义为: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运用各种手段和统计方法,对物理教学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进行严格考核,并依一定的规则对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化描述的过程。 (二)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特点 物理教学测量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测量,它具有自身的特点。 1.间接性 物质的测量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仪器进行,但教学测量比一般的物质测量要复杂得多。它所测量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外显行为(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行为)或外在表现特征。我们只能根据这些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质量做出推断。因此,教学测量是一种间接测量(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才能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这就使得教学测量具有不可消除的系统误差,因为教学测量只能就有关的外显行为取一组样本,不可能是有关行为的全部。因此,样本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有代表性,代表的程度如何,就导致了系统误差的出现。系统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2.相对性 教学测量的结果,如果不经转化或转换,它只能表明哪个大、哪个小,只能提供一种顺序关系,不能表明大多少、小多少。如测验中,从30分至40分之间,90分至100分之间,虽然都相差10分,但是它们的差异是不相等的。从心理上讲,这两个10分的难度是不相等的。因此,测验分数的零点不是绝对零点开始

的。目前在教学测量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测验所得到的分数看成等距的,而且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实际上,在一般教师的自编测验中,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相对量数,决不等距。 3.目的性 物理教学测量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的测量。整个测量过程包括内容、难度、程序和方法等方面都要符合测量的目的,都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依据来制定。 (三)中学物理教学测量的功能 在物理教学方面,我们可以用测验结果来考查某一种学习活动的效果,并用数量表示结果,这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影响教学过程各因素的客观依据。具体地讲,物理教学测量具有以下功能。 1.反馈功能 在教学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束时进行的各种不同目的的物理考试,可为教师修改教学计划,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物理测验,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分辨学生的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2.激励功能 有效的教学测量可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其自信心。因此,物理教学测量能对后续的物理教学行为起到激励作用。对学生而言,教学测量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它可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有关学习进步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学测量能够激励学生朝着特定的方向前进。 二、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可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宏观评价是指以物理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它涉及物理教育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微观评价是指教育对象个体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汇总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汇总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总共分为11种类型: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噪声、手动振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时的心率。 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 GBZ/T 189.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4-12 发布 2007-11-01 实施 前言 本部分是在GB10437-89《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10437-89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张书珍、赵宗群。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的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强度的测量。 2 测量仪器

选择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测对象的测量仪器。 3 测量对象的选择 3.1相同型号、相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设备及其接触人员进行 测量。 3.2 不同型号或相同型号不同防护的超高频设备及其接触人员应分别测量。 3.3 接触人员的各操作位应分别进行测量。 4测量方法 4.1 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校准。 4.2 测量操作者接触强度时,应分别测量头、胸、腹各部位。立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5 m~1.7m、1.1 m~1.3m、0.7 m~0.9m;坐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可分别取为1.1 m~1.3m、0.8 m~1m、0.5 m~0.7m。 4.3 测量超高频设备场强时,将仪器天线探头置于距设备5cm处。 4. 4测量时将偶极子天线对准电场矢量,旋转探头,读出最大值。测量时手握探头下部,手臂尽量伸直,测量者身体应避开天线杆的延伸线方向,探头1m内不应站人或放置其他物品,探头与发射源设备及馈线应保持一定距离(至少 0.3m)。每个测点应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5 测量记录 测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超高频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6 测量结果处理 6.1测量结果用功率密度或电场强度表示。在远区场,功率密度与电场强度E(V/m)按下式(1)换算: P=E2/3770 (mW/cm2)????????????????????????????????????????(1)式中: P——功率密度,mW/cm2; E——电场强度,V/m。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F 浮=ρ水gV 排 F 浮=G

p=S F p=ρgh 帕斯卡原理:∵p1=p2 ∴2 2 1 1 S F S F = 或 2 1 2 1 S S F F = F1L1=F2L2 或写成:1 2 1 F F = 滑轮组: F = n 1 G总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n=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 ∴F = 2 1 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F s

P =t W 机械效率: 总有用 W W = η 热量计算公式: Q = c m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t Q I = 欧姆定律: R U I =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 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12 2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期末考核题目-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

《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考试题 一、简答(每小题5分,合计40分) 1、简述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与物理教育测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教育测量,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关注学校的教学效果,教育测量反馈的是关于课堂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教育测量涉及到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许多方面。然而,由于许多身心特性存在着复杂性和模糊性,使得教育测量比物理测量有更多的困难,教育测量的结果也不像物理测量的结果那么容易理解。教育测量的特点:从总的方面看,教育测量是属于精神特性的测量。这种测量活动的实现,当然也要满足一般测量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前面所说的测量的单位、测量的工具和测量的参照点。但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 间接性和推断性: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或通过人对来自外界的一些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对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品质、创造能力、心理素质、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等做出间接性的推断性的测量。在教育测量中,经常用间接测量来进行推断。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教育测量的误差除了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之外,还存在抽样误差。尽管科学规范的教育测量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误差,但我们无法消灭这种误差,而且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的误差相对较大。因此,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是学校各种教学决策的依据之一。 物理教育测量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为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业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了解关注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了解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了解学校的物理教育教学资源情况而进行的教育测量活动,它主要是针对物理课堂师生间的教与学的活动而进行的。物理教育测量有如下几个特点: 1.对学生记忆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2.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3.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测量; 4.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态度的测量; 5.对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测量 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模式。 答: 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 1、第一代评价时期 测验(test)和测量(measure)时期,盛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三十年间,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哈根(Hagen)和美国教育测验的权威人物伍德(Wood.B)等。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 泰勒时期或描述时期(1930—1945年),在1933—194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及其同事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八年研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 第三代评价时期主要有克龙巴赫(Cronbach,L.J.)和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等人的主张。斯塔弗尔比姆还进一步设计了方案评价模式(即CIPP模式)(包括背景(context)评

期末考核题目-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doc

《物理教学测虽与评价》考试题 一、简答(每小题5分,合计40分) 1、简述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与物理教育测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蜃化的价值。 教育测量,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牛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教育测量关注学校的教学效果,教育测量反馈的是关于课堂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教育测量涉及到学牛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许多方面。然而,由于许多身心特性存在着复杂性和模糊性,使得教育测量比物理测量有更多的困难,教冇测最的结果也不像物理测量的结果那么容易理解。教冇测量的特点:从总的方面看,教育测虽是属于精神特性的测量。这种测量活动的实现,当然也要满足一般测量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前面所说的测量的单位、测虽:的工具和测虽:的参照点。但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1)间接性和推断性: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或通过人对來自外界的一些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对■人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思维甜质、创造能力、心理素质、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等做出间接性的推断性的测虽。在教育测虽中,经常用间接测虽来进行推断。 (2)测最对象的模糊性和测最谋差的不可避免性:教冇测最的谋羌除了随机谋羌、系统谋羌之外,还存在抽样误差。尽管科学规范的教育测量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误差,但我们无法消灭这种误差,而几与物理量的测量相比,教育测量的误差相对较大。因此,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是学校各种教学决策的依据之一。 物理教育测虽主要是针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为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业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了解关注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了解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了解学校的物理教育教学资源情况而进行的教育测量活动,它主要是针対物理课堂师生间的教与学的活动而进行的。物理教育测量有如下几个特点: 1.对学生记忆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2.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水平的测量; 3.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水平的测量; 4.对学牛?物理学习兴趣与态度的测量; 5.对物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测量 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模式。 答: 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 1、第一代评价时期 测验(test)和测S(measure)时期,盛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三十年间,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哈根(Hagen)和美国教育测验的权威人物伍徳(Wood. B)等。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一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 泰勒时期或描述时期(1930—1945年),在1933—1941年,美国苦名教冇家泰勒及其同事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八年研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冃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H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 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 第三代评价时期主要冇克龙巴赫(Cronbach, L.J.)和斯塔死尔比姆(stufflebeam; D. L.)等人的主张。

(完整版)初中物理基本知识点填空复习

初中物理基本知识点填空复习 1.1长度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2 .长度的主单位是,用符号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米. 3 .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 千米=米;1分米=米,1厘米=米;1毫米= 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地球的半径:6400 4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 (2).用刻度 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6. 特殊测量方法: ⑴ 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 的,然后这些小物体的 ,就可以得出小 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⑵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s), 它的常用单位有。 1h= min= s. 1.2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速度不变)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内通过的。公式: _ 速度的单位是: ;常用单位 是:。 1米/秒=千米/小时 7.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除以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 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9.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外,还需要和。 1.3 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而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播。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声音在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 ,,,, 一一,…、 1 1 比________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 1S西1v伯 2 “ 2 " 4. 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是指声音的 ,它与发声体的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跟 发声体的、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不同 5. 人们用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为了保证休息 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减弱;(2)在中减弱;(3)在处减弱。

第1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

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介 教学目标 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结果处理的方法技术,并能应用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管理工作评价。内容大纲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1.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1.2教育评价系统结构与功能 1.3教育评价的类型 1.4教育评价的模式 第二章教育评价方案设计 2.1教育评价方案概述 2.2教育评价内容的设计 2.3教育评价的权集及其构造 2.4教育评价的标准与量表 第三章教育评价的实施 3.1教育评价的实施程序 3.2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 3.3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分值转换与汇总 第四章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 4.1教育评价结果的质量检验 4.2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 4.3教育评价信息的反馈与利用 第五章学生评价 5.1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5.2学生综合评价 5.3真实性评定方法 第六章教师评价 6.1教师评价概述 6.2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6.3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绪论 一、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教育评价实例”分析 (1)一次教师暑期培训课上的经历:一位教了多年教师略带神秘地告诉我:“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唯一追求升学率”。 (2)一位语文优秀教师的课例:从高考题目引入“唐诗欣赏”教学。(3)“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泞”?(4)新课程改革的评价逻辑:、“评价跟着改革走”、“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1、教育评价的目的: ◆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学校管理决策与质量水平 ◆为学校、地区、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状况做出事实判断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功能。 3、教育评价的作用 ◆诊断作用——诊断教育活动过程与方法的优劣得失 ◆导向作用——引导教育活动的方向、方式、重点 ◆鉴定作用——鉴定、甄别教育结果的水平、级别、资格 ◆监控作用——监督、控制教育活动实施规范与质量水准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2007年)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89.8-2007 -------------------------------------------------------------------------------------------------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 Part 7:Noise 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部分是根据WS/T 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修订的。 与WS/T 69-1996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 ——增加稳态、非稳态噪声及8h等效声级及40h等效声级的计算方法; ——采用了个人噪声剂量计并给出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刘茁、何丽华、王建新、舒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 2 测量仪器 2.1 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 2.2 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 C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 3 测量方法 3.1 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3.1.1 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3.1.2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3.1.3 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3.1.4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3.2 测量仪器的准备 3.2.1测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 3.2.2 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测量仪器校正。 3.2.3 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 或等效声级 pA ;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 L Aeq 3.3 测点选择 3.3.1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3.3.2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 取平均值。 3.3.3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效声级。 3.3.4 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参见附录A。

(完整精品)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之长度基本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 实验日期 2017 年5 月23日实验地点:实验楼B411室 【实验原理】 1、游标卡尺构造及读数原理 游标卡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在一毫米为单位的主尺上附加一个能够滑动的有刻度的小尺(副尺),叫游标,利用它可以把主尺估读的那位数值较为准确地读出来。 图1

游标卡尺在构造上的主要特点是:游标上N 个分度格的总长度与主尺上(N -1)个分度格的长度相同,若主尺上最小分度为a ,游标上最小分度值为b ,则有 1()Nb N a =-(式1) 那么主尺与游标上每个分格的差值(游标的精度值或游标的最小分度值)是: 11 N a b a a a N N δ-=-=-=(式2) 图2 常用的游标是五十分游标(N =50),即主尺上49mm 与游标上50格相当,见图2–7。五十分游标的精度值δ=0.02mm 。游标上刻有0、l 、2、3、…、9,以便于读数。 毫米以上的读数要从游标“0”刻度线在主尺上的位置读出,毫米以下的数由游标(副尺)读出。 即:先从游标卡尺“0”刻度线在主尺的位置读出毫米的整数位,再从游标上读出毫米的小数位。 游标卡尺测量长度的普遍表达式为 l ka n δ=+(式3) 式中,k 是游标的“0”刻度线所在处主尺刻度的整刻度(毫米)数,n 是游标的第n 条线与主尺的某一条线重合,a =1mm 。图3所示的情况,即l =21.58mm 。 图3 在用游标卡尺测量之前,应先把量爪A 、B 合拢,检查游标的“0”刻度线是否与主尺的“0”刻度线重合。如不重合,应记下零点读数,加以修正,即待测量l=l 1-l 0。其中,l 1为未作零点修正前的读数值,l 0为零点读数。l 0可以正,也可以负。 使用游标卡尺时,可一手拿物体,另一手持尺,如图4所示。要特别注意保护量爪不被磨损。使用时轻轻把物体卡住即可读数。 图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 2 测量仪器 2.1 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 2.2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 3 测量方法 3.1 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3.1.1 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3.1.2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3.1.3 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3.1.4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3.2 测量仪器的准备 3.2.1 测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 3.2.2 测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测量仪器校正。 或3.2.3 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 pA 等效声级L ;测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 Aeq 3.3 测点选择 3.3.1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差别﹤3dB(A)),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3.3.2 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取平均值。 3.3.3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等效声级。 3.3.4 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参见附录A。 3.4 测量 3.4.1 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为1.10m。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基本测量

得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一) 实验名称:实验1 基本测量 学院: 专业:课程编号: 组号:16 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 实验地点科技楼906 实验时间:年月日星期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组号型号量程△仪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五、数据记录 1、用游标卡尺R测量圆筒的外径D、内径d、和高H 表1 单位:________ 卡尺零点:_________卡尺基本误差:___________ k D d H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细铜丝的直径 表2 单位:________千分尺零点:____________千分尺基本误差:___________ k 1D 2D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六、数据处理: 1、计算圆筒的外径D ,并计算D ?(5分) 2、计算圆筒的内径d ,并计算d ?(5分)

3、计算圆筒的高H ,并计算H ?(5分) 4、计算粗铜丝直径1D 及1D ?(6分) 5、计算细铜丝直径2D 及2D ?(6分) 6、间接量2 12 1D D D D B += ,计算B 的平均值、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5分) 提示: ()() 2112 22112212 [][]B D D D D B D D D D D D ???=+++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1:圆筒的外径: D = ± ( ) P = D D ?= 实验结果2:圆筒的内径: d = ± ( ) P = d d ?= 实验结果3:圆筒的高: H = ± ( ) P = H H ?= 实验结果4:粗铜丝的直径:1D = ± ( ) P = 1 1 D D ?= 实验结果5:粗铜丝的直径:2D = ± ( ) P = 2 2 D D ?= 实验结果6: B = ± ( ) P = B B ?= 讨论:

GBZT189.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激光辐射

ICS 13.100 C52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89.4-2007 -------------------------------------------------------------------------------------------------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激光辐射 Measurement of laser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2007-04-20 发布2007-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是在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激光辐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Z2有关激光辐射测量方法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方法,增加了测量记录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生、何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激光辐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激光辐射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激光辐射的测量。 2 测量仪器 根据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和输出功率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 2.1 用1mm极限孔径测量辐射水平时,测量仪器接收头的灵敏度必须均匀,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0%。 2.2 测量时,中小功率的激光器选用锤形腔热电式的功率计,小功率的激光器选用光电型的能量计,大功率的激光器选用流水量热式功率计。 3 测量方法 3.1 测量时将激光器调至最高输出水平,并消除非测量波长杂散光的影响。 3.2 测量激光器和激光器系统对眼和皮肤的接触限值时,应在激光工作人员工作区进行。激光辐射测量仪器的接收头应置于光束中,以光束截面中最强的辐射水平为准。 3.3 测量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最大圆面积直径为极限孔径。测量眼的最大容许照射量时,波长为200nm~400nm与1400nm~1×106nm用1mm孔径,波长为400nm~1400nm用7mm孔径。测量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量时,用1mm孔径。 4 测量记录 测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激光器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等。 5 注意事项 在进行现场测量时,测量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