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扮演

论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扮演
论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扮演

论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扮演

—读《社工的多重角色》有感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范斌 1012784

摘要:什么是社会工作者?《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界定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当然,这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角色定位。而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概念还是比较陌生,20世纪90年代,社会工作者这一概念才在民政部门开始使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在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关键字:社会工作者多重角色扮演角色协调

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特征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特征包括:

1、认同并遵守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不在服务过程中

谋取私利;

2、从事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工作,不是偶尔为之,具有固定性和职业性;

3、掌握专业的社会工作技能,以专业的眼光和技巧处理受助者的问题;

上述的社会工作者一般特征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工作职业道德在中国逐渐本土化的体现。社会工作者与一般的志愿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等。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是指导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活动的行为准则,是在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活动过程中,把社会工作哲理付诸实际行动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表现。现代的社会工作对象逐渐扩展到广泛的有着不同需求的社会大众,受助对象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行业,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案主都能够达到有效的沟通,成为新时期社会工作者必备的技能。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扮演

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体制中所处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或者说它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引自《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主编)。社会行为模式是一种由人为创造的经由相关社会团体或是组织以及人群认同的,具有行为规范力的权利—义务型反馈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社会角色对于社会地位的不同责任具有普遍性的要求,即要求每一个相对应的地位上的人员进行符合自己身份定位的社会行为。社会角色一般是成对出现并且具有紧密联系,而当一个人处于不同的角色,即处于多种社会联系中的时候,各种角色间的差异性就变得十分明显。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因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多元化,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两种:

(一)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直接服务角色)

1.服务提供者(助人者):这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这里所提到的服务类型包括心理咨询或是意见咨询,物质帮助和一些相关的劳务服务等。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服务对象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为其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激发其潜能,

使对象已经受到损害的功能得以恢复。在充当服务提供者的时候,首先,受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接受外界的帮助存在一定的障碍。尤其服务对象是非正常人群时他们在意识与价值观念上偏离社会正常的轨道。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着忍辱负重的精神与气度。再者,社会工作者积极主动地进入案主的生活实况,感受情感与经历,在不丧失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的前提下,感受案主的处境,以运用这种理解去帮助对方。

2. 支持者(生存空间重建者):助人自助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在助人的过程中,直接的服务或是帮助只能解决受助人一时或是短期的困难或是近期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其关乎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工作技巧和价值观,对服务对象的困难予以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帮助服务对象,与他们一同面对困难。因此在助人的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社会工作者应该支持受助人在心理性格方面进行适当的重建和改良,在可能的情景下鼓励受助者自立自强,创造条件实现受助者的自助。

3. 倡导者(引领者):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分享思想及感情,以此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指导、协助服务对象分析自己的困境、认清自身的问题,最后让服务对象自己作出决定。值得指出的是,在倡导受助者进行某种合理行为的时候必须是在符合受助者的自身利益以及社会工作者地价值伦理标准。禁止不顾受助者的意愿强行加以推行社会工作者的自身意愿,那样的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二)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

1. 管理者以及资源争取者: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助人的相关社会资源及信息进行安排、协调和管理,以高效率地实现社会工作的过程。社会工作者为解决服务对象的多重问题,协调相关机构、组织所提供的服务,避免服务的重复和服务对象求助的困惑,并且把那些需要服务而又不知道去何处寻找社会资源的服务对象与其所需的资源联系起来,管理者有时作为直接服务的个案管理者,有时也可以作为间接服务中社会工作行政的管理者对专业活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同时还需与帮助和服务的人与机构、团体交往。这些个人与群体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可能是具有相当物质财富的捐赠人,或者是提供服务的各种社会机构,也可能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这一系列的社会行政工作时,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2. 政策影响者: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发觉社会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如社会资源的不足,困难群体的被忽视等,他们会本着公平正义的信念,以充分的资料和具体的目标来争取政府的了解和支持,最终促成社会政策的变革,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在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和协调关系避免冲突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有意识的从全面考虑,保证组织发挥其最大化的收益,在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

3. 研究者:社会工作者向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公众等提供有关社会工作的资料,或者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参加各种研讨会,从专业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交往方面是多面手,合理、得体、娴熟地在社会资源的供需两端进行协调与联络,达到社会工作事业的目的。社会工作者如何设置调整有关的服务机构,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何对工作人员物资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如何具体落实和实现决策和计划,确保其有效地运行;如何提高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增进直接服务的有效性,使服务对象

享受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工作者有时还需要从事专业性研究,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评估实务的结果、讨论服务的质量、调查社区的需求等。

三、角色协调

社会角色的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着重在每一个角色所支持的社会责任以及角色间的协调问题。在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过程中,多充角色间的协调变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为社会工作者协调好角色间的关系呢?

做为倡导者的社会工作者在发挥自身效能的时候必然存在对于某种行为的积极诱导,而在这一个过程中,支持者的角色同样存在,鼓励受助者通过建立自信或是建立属于自身的合理价值理念系统来是实现自助,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主观创造符合自己心里接受能力而不是受助者心里的环境或是氛围,借以帮助受助者建立某种程度上符合社会工作者自己心理意念的人格或是性格。因此,在助人的具体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时刻把握受助者对于受助行为的反馈,切忌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而作为接触有利社会资源的社会工作者,经常接触能够给予被主人巨大帮助相关部门或是资源性材料,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又将作为管理者,对相关过程做出安排和调节,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调试与管理。面对巨大的社会资源,社会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伦理守则,保证公平公正的分派原则,避免资源的过度分派或是集中分配。

四、小结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机构、家庭、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通过对相关书籍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整理与分析,社会工作者地专业性角色定位以及社会责任的划分变得明确而又清晰,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对于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定位以及社会责任分工的了解进一步加深,社会工作者,作为新时期时代文明的领航者,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更应是牢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原则,遵守社会工作准则的职业道德操守,作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陈钟林黄晓燕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及社会建设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请解读:(1)请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2)请论述党和政府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废止农业税;不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李铭 【摘要】: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决定论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相互作用社会制度技术人员科学家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摘要:文化的进步要求,必须对全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文化价值的衡量和计量,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也是科学计量学的重大课题。本文是就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计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如何加强计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内容经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计量措施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挖掘计量文化内涵,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1 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了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计量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音乐和计量单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音乐。音乐中的音调等规定称为“音律”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中有记载,舜继承帝位之后,到各地巡视,他来到泰山下的岱庙,为了安抚百姓,协同四季之日月,统一了律法,又下令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把度量衡和音乐中的音律联系在了一起。可见音乐和度量衡关系的密切。基于中国的文化特点,许多典故被概括为成语,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成语有:鼠目寸光,毫厘不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入木三分、一落千丈千里、迢迢一日千里等与其他计量单位有关的成语有五光十色、分秒必争、五彩缤纷一刻千金等。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中涉及计量单位的为数众多。李商隐的《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计量单位的妙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唐诗增色不少。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耸入云天,熠熠生辉的巨树。那么计量文化就是它充满智慧的一个枝杈。在学习计量知识的

社会实践:家庭角色扮演

社会实践:家庭角色扮演 感想一 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但是从小我爸就对我说你就好好学习其他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其他的事情你都不用操心,但是当我接到这个社会实践的时候我真的感触良深,感觉 到维持一个家真的是要有多么的用心,维持一个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要有心, 一个只有心没有金钱的家庭是难以生存的,一个只有金钱没有心得家庭是冰冷的,要 在中间维持住中间点,有句话说得好“两个人刚结婚时过的是爱情,等到有了孩子过 的就是亲情“ 感想二 今天陪老爸一起去上班的地方,体验下老爸日常的生活,一开始老爸还不给我去,说 没什么好看的就是上班,没意思,但是我执意要去,我老爸也拿我没办法了。等我回 到家中真的感觉父亲真的是太辛苦了,老爸在管理着一个餐厅日常对于餐厅的大小事 务都要处理,餐厅里的人很多,于是我就跟着老爸一同上到了办公室,一进去有空调 感觉还不错,办公环境很舒适,一开始还以为老爸上班很轻松,一会儿,下面就有个 客人因为上菜太慢而大发脾气,于是老爸也只好出面解决,客人对老爸骂骂咧咧的, 看到这样作为女儿的我好生气,从来没有见过人这样骂我老爸,一会儿我就跟老板说 为什么不跟他理论,老爸说,是我们不对嘛,菜都没有上,别人说我们很正常啊,见 怪不怪啦,没想到上班老爸还要受这个气 感想三 今天还是跟着老爸混,去到餐厅里又有个客人说菜炒的咸了要求要退菜,我心想这怎 么可以菜都出来了,炒咸了就多吃点饭嘛,老爸就说好的这盘再跟你上一盘新的怎样,那个客人看到经理都出来了也就答应了。我就问老爸从餐厅的利益考虑怎么可以多上 一般菜呢,老爸就说多出一盘菜虽然需要怎家成本但是依然是有赚,如果跟顾客吵下 去那很有可能因为这一盘菜而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这位顾客可能因为这盘菜而导致很 多的顾客不想再来我们店,而且他会跟他的朋友说我们店的坏话,这样我们的损失会 更加大。 感想四 今天老爸店里摆喜酒,老爸身为经理也需要去每一桌敬酒,但是老爸有痛风,不能多 喝酒我就说老爸不要喝酒了,但是老爸根本就不听我的话,等到老爸回到家,老爸的 通风犯了腿肿的好大,老妈给老爸拿来药,我就在一旁发脾气,明知道不能多喝酒你 还喝,你怎么这么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老爸语重心长的说还不是为了这个家,我 敬酒敬的越多认识的人也就越多,到时候我们来光顾我们餐厅的人也就越多,我的业 绩就上去了,到时候我就会涨工资啦,那时候我就可以带着你们去你们想去的地方啦,我也知道我不能多喝酒,会犯痛风,但是为了这个家没办法嘛,你就原谅老爸这一次啦,这时候真的觉得社会好残酷,更加觉得父亲的不容易。 感想五

最新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天使”,也是“魔鬼”,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拖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和技术又有所不同。 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两者之间又者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式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弗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会更加便利

社会公平的意义

社会公平的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①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 ②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③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胡锦涛“社会公平观”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9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亚太区域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应该携起手来,充分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合作平台,深化合作,拓展合作,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亚太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据9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 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笔者相信,这是一段令许多人欢欣鼓舞的话语,这是一段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希望的话语。 胡锦涛主席强调“坚持公平正义”的深层含义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深思,更值得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解读这段话,我们与公平正义及民生走得更近,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这

论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论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生产要素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日益成为财富增长的最关键因素。于是,有人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异议,甚至宣称要用知识价值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因此,如何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与价值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创造科技价值论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科技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科学技术仍然是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本身有价值,但科学技术并不能创造价值,而必须于人的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具有渗透性、潜在性的特点,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却不是新价值的源泉。当前兴起的科技价值论存在缺陷,并不能取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解释.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但是,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并不等于承认科学技术创造价值。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因此,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那么科学获得的使命就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这里要明确的是,财富并不是指价值,而是指使用价值。众所周知,随着使用价值量的增大,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相应的减少,因此,该商品的总价值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并没有创造新价值,只与使用价值发生直接联系。可见,科学技术不能直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黄云雷)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科技的创新,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一重要理论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决策者在新时代中就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以及如何安排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如何定位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存在着不小的争论。有的学者援引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大会上提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为理由,试图向广大人民宣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财富的学说。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学说看似很有说服力。但是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科学技术是排除在人类活劳动之外的一种特殊的物化劳动,它在生产过程中绝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它的产品上而已。 首先,按照马克思所提出和创立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理论判断,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学技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学技术具有非独立性,一般要渗透到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要素之中,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不变的资本,所以,科学技术就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过是转移旧价值的手段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从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既然属于意识范畴,它必然是依赖于物质的。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最常见的是依赖于人——转化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机器工具上。意识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通过指挥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反作用于物质。科学技术的威力通常由高级劳动者和先进的机器发挥出来,以更少的劳动耗费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正如科学家建立电磁感应理论并以此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促进相关技术的提高,逐渐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实现了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以电力为动力带动各种机器,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有的学者紧紧抓住这一点,以此为依据,说明科学技术创造了价值。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首先,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总结经验,观察实践以及大胆猜测中得出的科学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包含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源泉只能来自人类劳动,确切说是科学工作者和高级技术工人的辛勤劳动。由于这种劳动更多是脑力劳动,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得出了是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错误结论。在某种意义上看,科学技术更像是一种不变资本,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不会大于开发这种科学技术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价值。那么如何解释社会中某种科技创新迸发出的力量(或者说其“创造”的价值)看似远大于开发其成本这一现象呢?看似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从哪里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视角更准确。我们知道,一项科技的开发创新,往往是由具备较高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完成的,那么将这些人从孩童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其中就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包括教师为他们提供教学服务,书商为他们提供各种教科书,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等等。这样的人类劳动统计起来数目将是巨大的。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一项科技的开发于创新,往往是在其较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比别人看起来更容易成功,那

关于社会角色扮演的讨论

关于社会角色扮演的讨论 小组成员:郑小兰叶小倩拉巴卓玛赵亚茹宋宁龙德强 小组组长:郑小兰 资料收集:叶小倩龙德强宋宁郑小兰 撰稿:赵亚茹 排版:拉巴卓玛 讨论情况:3次: 2011年10月28日上午8:50-9:15 九教310 2011年10月28日下午13:00-13:25 文课楼7-1 2011年11月01日晚上20:00-21:00 寝室

一、教师 (一)定义: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个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狭义的老师是指专门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知识技术的人员,,广义的老师是指在某个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二)分类: ①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不同,教师属于理想角色,有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 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道德,做合格的教师。教师的领悟角色是指身为教师的之歌职业,应当有自己对这个角色的认为,根据自己的领悟来开展相应的工作。 ②根据角色扮演着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应当属于自致角色的范畴,教师是通 过自己的学习和接受到相应的教育培训,然后通过自己的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人的一种实践的活动,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滴形成才能形成的角色过程。 ③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属于为规定性角色,教师的 从业标准具有很大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在角色社会行为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明文规定。 ④根据角色的最终意图来看,教师属于表现性角色,教师的最终目的不是报酬 的获得而是对个人地位的责任感义务感义务感的实现。 二、亲人 (一)定义:只让你想要亲近的人或者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亲人有不同的含义:亲信,关系亲近者,直系亲属或配偶。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走进埃米尔·涂尔干及其社会学思想 徐鸿望 社会现象是事实,应该被当作实物来看待。——涂尔干自杀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死亡事件。——涂尔干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古典大师,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并称“社会学经典三大家”。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一词,但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的讲堂,却是涂尔干的功劳。 他明确规定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亲自作了关于自杀论问题的经验研究。其著作《自杀论》是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首次范例,是公认的实证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应该说,涂尔干是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因此,作为一位大二的学子,在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对涂尔干及其主要社会学思想进行分析、讨论和综述,亦存在其合理性和特殊性。 本文在记述涂尔干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下,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社会劳动分工、自杀和宗教四个部分对于涂尔干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分析和综述,好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围绕在我们大学课堂的

社会学大家涂尔干;另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部分同学对涂尔干的喜爱,对社会学的向往,哪笔者将不胜欣喜。 一、生平与著作 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作迪尔凯姆,1858——1917)生于法国东北部孚日郡首府埃皮纳尔市的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21 岁的涂尔干经过两年的连续落榜终于考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师从哲学家布特鲁,史学家库朗热等,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游历一年,了解和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和滕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6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是法国大学中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这本刊物不仅巩固了社会学的学术地位,而且联系了一批学生和学者,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以编辑部为核心的迪尔凯姆学派(又叫法兰西社会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都属于迪尔凯姆学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1906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教育学讲座教授,这个讲座于1913年改称“社会学讲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并且,他的唯一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面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1 科技进步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 1.1科技技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我国将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的根本途径[2]。 1.2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改造

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1.3科技进步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在这里,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而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 1.4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正是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才从愚昧、落后、狭隘中摆脱出来,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逐渐成为文明的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改变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许多内容和研究方法,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例如,在文化发展中,科学理论为政治学说和经济理论提供了依据,文艺复兴就是以科学反对迷信的文化活动。 1.5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各种变化,而这些变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通信,交通,娱乐等各个方面。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通讯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手机、qq、msn是如今最为常见,最为方便的通讯方式。而这些,正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进步。 2.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之处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恩格斯也曾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刘栋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公正历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它与人类追求平等的本性相吻合。在现实社会中,公正的功能价值和社会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概括说来,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公正平等社会价值意义 文化 教育论丛一、公正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 在效率和公正的问题上,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第一派是以美国经济学家米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派别,主张效率优先,主张充分的自由竞争;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第二派则与之完全对立;第三派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为代表,主张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1]近年来,我国对公正和效率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有的学者认为,收入分配秩序的主要方向和体制框架应当是初始分配继续坚持主要由市场调节,注重效率,再分配要强化政府调节,注重公平。[2]有的学者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因为其本身包含一些明显的局限,只适用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提法已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3]有的学者认为,效率与公正果真截然对立吗?答案是否定的。从逻辑上讲,经济成长并不必然以牺牲公正作为代价。社会完全可以找到一种兼顾效率与公正的第三种选择。[4] 笔者认为,公正与效率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二者可以兼得,并且公正可以促进效率。一方面,公正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因为主体内在的评价机制决定着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参与活动。如果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秩序被认为是公正的,主体就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其活动的结果也往往有较高的效率。反之,他就会做出对抗性的反应,其活动的效率往往是低下的。另一方面,公正有利于为持续的效率提供保障。公正的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公共福利的改进,能为持续的效率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在缺乏公正的社会,经济效率不可能得到持续地维持。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充分的社会合作和社会整合,进而维持一种持续的经济效率。 二、公正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协调与进步 社会公正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内在属性与重要标志。[5]马克思指出,“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应赋予它以具体的历史的含义”。[6]我们所理解的社会进步应该是不断实现和维护公正的社会进步。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增加社会财富,因此,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社会不公问题随之出现。针对这种变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原来重点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开始逐步调整到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政策上来。这些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可以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的扩展,实现社会进步。因此,真正的社会进步必然要以社 会公正为内涵和标志,只有公正的社会才是和谐发展与进步的社会。 社会公正对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公正既是社会进步的手段,也是社会进步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说,一方面,利益格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承受能力等领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引发了大量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得太大,新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由小变大,犯罪率居高不下,腐败现象广为蔓延等等。要解决这些制约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问题,就必须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上有所调整和变化。近年来,党和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明显体现出对公正的重视与追求,如:关注“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扶农助农政策;发展区域经济,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综合发展的优势等等。国家不断促进社会公正的过程,也就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公正,对推动现代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正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公正涵盖了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只有完整地遵循公正的基本规则,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才能实现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一种社会目标: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7])公正问题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必然面临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如何把握公正问题。 三、公正有利于更好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集团、阶层之间利益关系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任务是实现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和谐,而公正则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利益均衡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当前利益格局的失衡主要源于社会资源和权利分配的不公正,从而导致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方面的能力出现差异与失衡。因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我国利益分化和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实现社会资源和权利的公正分配。诚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在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中,秩序与正义这两个价值常常是紧密相联、融洽一致的。一个法律制度若不能满足正义的要求,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就无力为政治实体提供秩序与和平”。[8]这是因为,社会是一个合作体 153--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对科学的社会效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对技术的性能、水平和经济效益及技术对环境、生态乃至整个人类自身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其目的是为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提供依据,在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中趋利避害,寻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必须充分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才能根据相关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引导科技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前进。本文主要从世界和平局势,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与心理三个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阐述出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技发展对世界和平局势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现代科技综合实力的竞争。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可见现代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着多么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国家间的竞争就被集中体现在了武器装备上的竞争,因此衍生出的问题和对世界和平局势产生的影响必须被人类认识和了解。 (一)核武器的发展带来的威胁 对于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曾经被一度体现在了武器装备的极致竞争之上,而尤以核武器的制造数量上的竞争为最盛。当年被丢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区域的原子弹让人们见识到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带来的威力,这是曾经冷兵器时代战争所无法想象的,这种瞬间摧毁一切并对摧毁区域产生持久破坏力的武器抛弃了人类基本的理智和对无辜生灵的同情,科技的发展助长了战争的残酷与疯狂,也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苏联和美国曾经的核

武器装备竞争让整个世界一度陷入了冰冷的恐慌,如果真的爆发了那么一场以核武器为主体的全球核战争,那么全世界留存的核武器足以将整个地球毁灭十次,那个时候,这场战争将不再有胜利者。虽然当前国际上众多大国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因为相互的不信任,依然留存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同时因为恐怖主义在世界上的蔓延滋长,这种核武器对人类世界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曾经大国掌握的一把威力强大的利刃现在却可能威胁到人类自身,这不能不说是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冒险的尝试,这种负面影响在短暂的历史时间内是很难消除的。(二)现代空间战的竞争带来的危害 事实证明,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很多先进的科研新成果都是首先应用于战争和武器装备的制造中。随着人类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战争更是将战斗的发生空间延升到了太空,那片曾经一度未知的区域现已经堆积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并充斥着不断膨胀的空间武器装备的竞争。这意味着人类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在太空争夺有限的近太空空间资源,并由此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那些太空垃圾的危害远远超过了人类想象,不仅会对空间探索的科研活动产生巨大的阻碍,还容易发生与工作卫星相撞以及残骸陨落的事故。 科技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科学,便是科技与学术的结合,一切的高科技都源自于理论知识的步步推理逐渐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产物。这些产物为人类所用,以达到人类生存目的的最优和最大化,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人类制造出的工业化产品的确加速了农业、工业、医学和人类生活品质的发展和提高,但却相应地也带来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正逐渐浮出水面,显示出其与日俱增的危害性。如果不及时制定有效方案减轻这些副作用,应对人类科技发展大爆炸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将会极大的受到限制,甚至是受到威胁。 (一)世界三大环境问题的出现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是全世界公认的三大环境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出现和人类过度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暴漏出它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映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深刻矛盾。因此,我们怎样认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学技术;人文;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积极影响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提升。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人们都感慨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便利。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消极影响 虽然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影响,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在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环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极具增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等现象俨然说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资源短缺: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需要我们去合理的规划利用,否则资源就会枯竭,现在人类已经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合理利用资源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社会学期中作业(社会角色与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

社会角色与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 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涵义: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作为一个大学生,如何扮演好大学生这个角色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学过社会学课程之后,我觉得要想扮演好大学生这个角色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确定大学扮演生的什么角色。大学生,这个角色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区分,它是自致角色而不是先赋角色;从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它是自觉角色而非不自觉角色;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划分,它是规定性角色而非开放性角色;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划分,它是表现型角色而非功利性角色。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同时亦是对大学生应承担责任的明确。 同时,任何社会角色都是社会地位的外部表现,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内部依据。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正确定位是社会角色成功扮演的前提,正确定位有利于大学生清楚所处的社会地位、明确社会角色,有利于增强在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行为的目的性。作为大学生应明确其基本角色是“学生”,主要表现为“德、才、能”的定位。“德”的定位,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人格修养。“才”的定位,不断地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潜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是这种“人才”的主力军。“能”的定位,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交际能力。 在确定角色时,还要避免角色确定不当的情况的出现,以免浪费时间,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在社会舞台上,角色确定不当的事情经常发生,这类失误大致有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

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

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