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

一、奥尼尔生平与创作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戏剧家。他是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戏剧家。曾获得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演员家庭,自幼随父旅行演出,体验了美国各大城市的生活。他曾进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但因闹事而辍学。离开学校后,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到洪都拉斯勘探过金矿,在阿根廷和南非等地干过各种杂活,在英国和美国的邮船上当过水手。这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创作有取之不尽的源泉。1912年他患肺结核,在治病期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两年内,写了八个独幕剧和两个多幕剧。1914年至1915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贝克教授门下学习写戏。1916年,他到一个剧团和剧作家合办的普洛文斯剧团当编剧。这里为他提供很有利的条件,成了他显示才华的舞台。1918年,他写了《天边外》,20年代,他写了《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剧,从而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

30年代,奥尼尔依然精力旺盛,笔耕不止,写出了三部曲《悲悼》等重要作品。1936年,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美国20世纪唯一获得该奖的剧作家。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获得殊荣之后又写出了两部经典力作,《送冰人来了》和《长夜漫漫路迢迢》,前者1956年创下连演565场的记录,而后者则于同年为作者赢得了第4个普利策奖。1953年1月27日,这位美国现代戏剧大师在波士顿的一家旅馆中病逝,享年65岁。

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戏剧,其中不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作为20世纪美国剧坛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奥尼尔也是英美现代戏剧革新运动的先驱。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一样,奥尼尔在20年代充分体现了对新潮艺术的热切追求,并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实验精神的剧本。他及时地将欧洲舞台的表现主义技巧运用于戏剧创作,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常奥尼尔采用丰富的形象来描写现实的本质,并借助灯光、布景和音响的特效来表现人物骚动不安的自我。不仅如此,他成功地拆除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与观众之间的障碍,使囚禁在人体内部的黑暗心灵得以充分地表现。毫无疑问,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技巧不仅使他的作品风行一时,而且也对美国戏剧同欧洲现代主义舞台艺术的接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奥尼尔既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又四次捧得普利策奖,这不仅在美国整个作家阵营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他的戏剧实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不言而喻,奥尼尔的创作为现代美国舞台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英美现代主义戏剧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尤金·奥尼尔在美国戏剧史上的的地位与影响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最重要代表,他的创作对美国现代和当代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尤金·奥尼尔──诺贝尔奖获得者,毫无疑问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奥尼尔重塑了剧本创作的新方向,改变了20世纪以来美国戏剧的面貌。从他动荡不幸的家庭生活中,他创作出了动人心魄的剧本。父亲沈湎於酒精之中,母亲嗜毒,奥尼尔自己也要同肺结核斗争,他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界限,创作出一流的艺术作品。

尤金·奥尼尔一生被人性所困,他总是无法面对痛苦,他说:“我不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把生活看成是一个完美的讽刺,美妙的淡漠,及壮丽的苦难合成的统一体,这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四、尤金·奥尼尔的在中国的影响

尤金.奥尼尔在中国大陆不但深受外国文学学者们的青睐,而且也是获得上演最多的几个西方剧作家之一。中国舞台与奥尼尔的关系,贯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受西方

文化冲击和影响较大的各个历史阶段,尤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一九四九年,以及文革后,八十年代至今的两个时期。中国戏剧舞台再現奥尼尔作品的过程,恰巧和中国话剧自诞生后经历的曲折发展、中国传统戏曲从极致到嬗变求生的过程大致吻合。另外在八十年代后,一些美国导演和舞美设计参与了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演出,而一些演出也得到了来华的西方学者和观众的反馈,有的更是直接去大洋彼岸为美国观众演出。奥尼尔作品在中国剧场的再现因此既是中国戏剧二十世纪发展变化的缩影,又是一个有着代表意义的跨文化现象。

五、《琼斯皇》

《琼斯皇》是一出典型的表现主义戏剧。它描写一个岛上的黑人首领的悲剧故事。他背叛了自己的种族,遭到黑人群众的反对,企图穿过一座森林逃走,结果被追捕者杀死。全剧不分幕,只分场,许多场景只是描写琼斯在森林中的紧张心情。

奥尼尔擅长以各种手法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表现主义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心灵外化”。《琼斯皇》中的击鼓声,与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中的敲门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反映剧中人的潜意识活动,奥尼尔一直在苦心寻求一种最有表现力的戏剧方式。他说“有一天我在读有关刚果宗教祝典的书,那里用到了鼓:它怎样从一种正常的节拍开始,然后逐渐加强,直到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跳与疯狂的鼓声互相应和。有了一个主意,也作了一种试验。”从第一场琼斯打算逃跑开始,远山传来微弱而又有节奏的鼓声,咚咚的声音低沉。起初如同正常的脉搏——每分钟72次——然后逐渐加剧,一直响到终场。鼓声由远而近、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时而节奏低沉、阴郁,表示复仇势力遭到挫折;时而节奏明快、欢畅,预示着追击者胜利将临。接连不断的鼓声,敲得琼斯心惊胆颤、草木皆兵。最后,琼斯被黑人击毙,咚咚的鼓声才嗄然而止。鼓声表面上是当地黑人追捕逃犯的战鼓,实际上却是琼斯仓皇逃跑过程中内心感觉的外化。

《琼斯皇》中的击鼓声如同《麦克白》中的“敲门场”一样,把观众自然地引入舞台幻觉又自然地让观众从幻觉中警觉过来。麦克白夫妇杀死邓肯之后,丧失人生的魔鬼世界被显示出来。猛然间,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砰!砰!砰!敲得麦克白惊魂不散,手足无措,乓!乓!乓!敲得夫人胆颤心惊、敛迹遁形,罪恶世界顿时烟消云散。如果说敲门声“把一种特别令人畏惧的性质和一种浓厚的庄严气氛投射在凶手身上”[1][1],那么《琼斯皇》中的击鼓声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它宣布了人性的恢复和魔性的被解除,唤起读者或观众对悲剧主角产生更深的“怜悯”和“恐惧”。

表现主义戏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活人、死人,鬼魂、幽灵可以同台表演。在《琼斯皇》中,琼斯受到追击,惊惶地逃进丛林,眼前出现了许多幻影。先是小恐惧们从树林的漆黑深处爬了出来,琼斯开枪,一道闪光,一声鸣响,接着一切又归沉静,紧接着出现的有被杀的杰夫、黑人囚犯们,狱卒、种植园主们、拍卖商、黑奴们、刚果巫医、鳄鱼神,他们一个个又在琼斯开枪之后悄声匿迹。其实,这些幻影只不过是琼斯抽象无形的心理情绪的象征性表现。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叉,幽灵、幻影与琼斯的独白和动作映照,这样,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意识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把琼斯害怕、恐惧、内疚、反抗的复杂心态充分表现出来。

六、《悲悼》三部曲

奥尼尔在1928年开始构思,1931年公演的《悲悼》三部曲,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他对当时出现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借鉴,还把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意识流融进了自己的现实主义。奥尼尔说,“我一直都企图使自己成为一个把这些方法融合起来的熔炉,因为在每一种方法中,我都看到了我所需要的某些长处,如果我身上有足够的火力的话,我就要把它们熔化成我自己的技巧。”[2][2]

在这些表现手法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荣格、老子、尼采等人对剧作家的深刻影响。

(一)荣格的原型论与《悲悼》的神话模式

奥尼尔在一封信(1929)中说:“弗洛伊德学派的书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荣格的《心理与无意识》的一书。我多年前就读过这本书。如果说我无意识地受到了影响,那一定是这本书而不会是其他心理学书籍。

奥尼尔《悲悼》三部曲的原剧名为Mourning Becomes Electra,直译为《厄勒克特拉服丧》。厄勒克特拉是希腊神话中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女儿,特洛伊战争结束后,阿伽门农回到家中,被犯有通奸罪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谋害。厄勒克特拉联合弟弟俄瑞斯忒斯,杀死了他们的妈妈及其情夫,为父亲报了仇。在精神分析学派中,著名的“厄勒克特拉情结”就是指“恋父情结”。奥尼尔喜爱古希腊悲剧,采用这个剧名,明确地表明他对希腊神话和悲剧的兴趣。《悲悼》直接借用了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三部曲的基本故事。阿伽门农成了艾斯拉·孟南准将,克吕泰墨斯特拉成了孟南的妻子克莉斯丁,他们的儿子奥林就是俄瑞斯忒斯,女儿拉维妮亚就是厄勒克特拉。特洛伊城陷落变成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孟南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就被妻子克莉斯丁毒死,拉维妮亚说服了奥林替父报仇,杀死了克莉斯丁的情夫卜兰特,又逼他们的妈妈自杀了。十分明显,《悲悼》的人物和情节与《俄瑞斯忒亚》对应,具有一种神话模式功能。奥尼尔在1928年的日记中记载了他的创作动机:“构思希腊悲剧的情节——厄勒克特拉的故事和心理情节是最有趣的——最广泛最集中的人类基本关系——还可以轻易地进一步扩大,把其他一些也写进去。”[4][4]可见,《悲掉》既是家庭悲剧、社会悲剧、也是一个原型悲剧。由于古代神话中隐藏的原型在现代戏剧中得到显现,这就使得《悲悼》中的家庭关系具有了一种更普遍的象征意义,表现了“最广泛、最集中的人类基本关系”。

荣格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象征,即能够充分地在意识中实现其原型的象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悲悼》的人物命运就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原型显现。且不说孟南家族是阿伽门农家族的重视,就是孟南家族的每一代人也是前一代人的重现。在《悲悼》中,奥尼尔写出了《圣经》里关于父母之罪愆恶行如何在子女乃至第三、第四代人身上遭到报应的预言。

让我们来看一看《悲悼》的人物关系。

玛丽亚——戴维德、老艾比、艾斯拉

克莉斯丁——艾斯拉、卜兰特、奥林

拉维妮亚——奥林、卜兰特、彼得

在这三组人物中,兄弟关系、叔侄关系、婶侄关系、兄妹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母女关系、父子关系、父女关系这些血缘关系(彼得除外)和情爱关系被爱与恨的矛盾搅得纷繁复杂,难解难分。其中不乏“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难怪评论家们一口咬定奥尼尔受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奥尼尔则说:“即使我不曾听见过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名字,我同样能写出《悲悼》来,你知道作家都是心理学家,而且在心理学发明以前他们早就是心理学家了。”[5][5]奥尼尔曾多次强调要挖掘“生活背后那种神秘的驱使力量”,《悲悼》表现出来的清教主义与个性自由、爱与恨、生与死的矛盾冲突,都是由生活背后那种神秘力量驱使的。奥尼尔从神秘主义和宿命论发出,写出了孟南家族三代人注定遭受的悲剧厄运,每一代人的悲剧都是上一代人种下的祸根的结果。其实,以荣格的原型论来解释,这种“神秘的驱使力量”并不那么神秘。孟南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继承着被荣格称之为“原始意象”的潜在意象,他们当然不可能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其祖先所曾拥有过的那些种族意象,但这种继承具有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这样,孟南家族代代相因的悲剧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从上面列出的人物关系表中可以看出,孟南家族三代人的爱与恨关系都各由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每个女人在悲剧中都起了关键作用。在这里,可见荣格的原型论对奥尼尔影响之深。

在荣格的原型论中,有四种原型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格面具、阿尼玛、

阿尼姆斯、阴影。这里要阐述的是“人格面具”在《悲悼》中的运用。

奥尼尔对舞台面具的运用极感兴趣。奥尼尔说面具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而不是旧式道具的花样翻新,它可以“表现出心理学的探索不断向我们揭示的人心中隐藏的深刻矛盾”,是“自由意志”的大胆表现[1][6]。奥尼尔给新型面具戏剧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外部生活在别人的面具的缠绕下孤寂地度过了;一个人的内部生活在自己的面具的追逐下孤寂地度过了。”[2][7]因此,奥尼尔这里所说的面具也就是荣格提到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这个词的本意是为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在荣格的原型论中,指人格的最外层隐藏着真我。奥尼尔在《大神布朗》等剧中充分运用了有着人格面具意义的舞台面具,而在《悲悼》中,奥尼尔本来是要用舞台面具的,“但该剧古典式的内涵过于明显”,于是使用了“面具式的脸孔”,即“暗示性面具”。

奥尼尔极力强调孟南家族男人们女人们的相似之处。克莉斯丁与拉维妮亚的“面貌的酷似是非常触目的”,拉维妮亚和克莉斯丁又非常像卜兰特的妈妈玛丽亚。这三个女人都有相同颜色的头发,都有一副面具似的脸孔。所有孟南家的男人也“都带有同样的面具性质”。不仅如此,他们的性格也是相似的,奥林像他的爸爸艾斯拉,卜兰特像他的爸爸戴维德,卜兰特恨艾斯拉,正像他爸爸戴维德恨艾斯拉的爸爸老艾比,他们都显得优柔寡断,在爱与恨的心灵搏击中一个个跌进了死亡之渊。女人们也是如此,拉维妮亚与母亲克莉斯丁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卜兰特,在剧烈的情感争夺中表现出相同的仇恨心理,而他们的追求同样落空。奥尼尔为什么有意强调人物的这种相似性呢?也许奥林的梦可以向我们作出解释:

奥林我有一种古怪的感觉,战争就是把同一个人杀了又杀,而到头来我发现那个被杀的人便是我自己!他们的面孔老是不断地跑到我的梦里来——而且他们变成我爸爸的面孔——或者变成我的——。(汪义群译本)

奥林的梦实际上是一种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的原型象征,它是由许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在社会的作用下,奥林的人格面具隐藏的真我被压回到无意识当中,而在梦境中真我便显现出来。所以他感到杀死了自己。他在逼迫妈妈自杀后,这种恐惧倾向甚至导致了他的精神失常和最后自杀。正如剧作家所说,那种“神秘的力量”导致了人类的永恒悲剧,人与“命运”的斗争其实是“自我毁灭”的斗争。另外,奥林的梦也与他母亲谋害他父亲有关。荣格指出,孩子的心理状况与父母的心理状况有很多联系,甚至会以惊人的方式显示出一些类似的反应来,孩子做的梦与父母精心对孩子隐瞒的秘密相联系。[3][8]克莉斯丁一直企图向儿子隐瞒自己杀夫的罪行,她戴着清教主义贞洁的人格面具,而在心灵深处却隐藏着一座地狱。克莉斯丁死后,她的人格面具留给了拉维妮亚。拉维妮亚心中被母亲压抑的情感复苏,在“海岛之行”后,外貌、服饰变得和妈妈一模一样,连灵魂都像是从妈妈那儿偷来的,好像妈妈的死换来了她的新生。奥尼尔强调孟南家族“面具似的脸孔”,目的就在于揭示人格面具对悲剧产生的作用。孟南家族三代人的生命仿佛是一个循环不已的过程,他们的悲剧命运也代代相因、代代相似,“生命就是死的过程,初生就是开始死去,死就是生,”(艾斯拉)人格面具原型就这样反复地在人生中起着作用。

(二)老子的道论与《悲悼》的“循环回归”

老子的道论对奥尼尔的一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早在1928年,奥尼尔就曾携新婚妻子到达上海,探讨过老子哲学,后来又得到林语堂赠送的老子著作,认真研读。他在读《道德经》的札记中长篇记载了老子对物质主义和贪婪的谴责,向往清静无为、安居乐业、与世隔绝的原始淳朴世界。在《悲悼》演出期间奥尼尔答记者问时还提到老子的教导,指出追求灵魂之外的财富而丧失灵魂是可悲的。1936年,他将自己的住宅取名为“道庐”(Tao House),作为隐居之地,籍以表达他对老子的崇尚。

“道”是老子作为哲学的最高概念提出来的,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永远在变化、运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前进。老子还认为“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也就是指人事的兴衰

成败,植物的生长成熟,都有一种循环。当然这种循环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而是最后又运动到它的出发点上。可以说“循环回归”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这个基本思想在奥尼尔的不少作品如《马可百万》、《毛猿》、《送冰人来了》、《天边外》中都有所体现。《悲悼》也是如此。

在题材的选择上,奥尼尔采用《俄瑞斯忒亚》的神话模式,体现了西方文学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这种循环规律虽然是神话——原型批评学派提出的,但神话——原型批评学派又接受了老子道论的影响。它的创始人之一弗莱考察了西方文学的四种叙述程式:喜剧对应于春天,叙述神(或英雄)的诞生;传奇对应于夏天,叙述神的爱情与冒险;悲剧对应于秋天,叙述神的受难与死亡;讽剌对应于冬天,叙述神在复活之前的混乱状态。喜剧和传奇是向上的运动,悲剧和讽刺是向下的运动,4者衔接起来,构成一个圆形的循环模式。弗莱认为,西方现代文学正处在秋去冬来的季节,在英雄已逝去的舞台上,反英雄、仿英雄正扮演着主角。奥尼尔深有感触地说:“今天一切弊端的根源是——老的上帝死去了,而科学和物质文明又不能提供一个新的上帝来满足人们残存的原始宗教本能,让人觉得活着有意义。”[4][9]这也是西方人对现实失望的普遍心态。所以有人夸张说,20世纪是神话复兴的世纪。神话模式追根溯源,希望回归于古朴的原始蒙昧世界,这与老子提出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是一致的。《悲悼》可视作西方文学圆形循环模式的链环,也是老子“循环回归”哲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在人物设置方面,我们已经阐述了孟南家族相似的“面具式的脸孔”和相似的悲剧命运。生命的循环往复,在老子哲学中是“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的过程。在此不赘述。

从戏剧结构来看,《悲悼》三部曲是一个圆形的回归结构。从《归》开始,经《猎》,到《祟》,人物的活动都与那座坟墓似的孟南庄宅密切相关。自从老艾比赶走了戴维德,拆毁了旧宅,重新盖起了这座“死亡之宫”后,它就像一个吃人的妖怪,连续吞噬了六条生命。玛丽来到孟家,被它吞噬了;戴维德失去遗产继承权,被它吞噬了;艾斯拉从战场归来,被它吞噬了;卜兰特从纽约归来,被它吞噬了;奥林从海岛归来,被它吞噬了;克莉斯丁守在孟家,也被它吞噬了。人物的活动从这里出发,又到这里了结。第一幕第一场拉维妮亚从门廊走出来,站在妈妈刚才站过的地方,到三部曲的最后一场,拉维妮亚又从这个面具式的门廊走进去,将自己活埋在这座“坟墓”里。孟南一家的天路历程,回归到了它的本源。剧情的一切发展,仿佛经历了一次梦幻。“夫物芸芸,各归其根”,经历了情感的暴风骤雨之后,每个人都通过死亡获得了永恒,完成了生命的涅槃。

(三)尼采哲学与《悲悼》的“幸福之岛”

奥尼尔对西方现实社会那种人欲横流和物质至上是相当失望的,他向往东方那种宁静的精神至上,向往老子的“小国寡民”主张,奥尼尔像老子一样,主张回归到大自然的原始状态,这一点与尼采的哲学又不谋而合。

在《悲悼》中,奥尼尔构思了一个南太平洋小岛,将此作为归真返朴的净土。这个理想的海岛,引起了奥林、拉维妮亚、克莉斯丁、卜兰特等人无限的向往。在这片异教的天地里,裸体的土人们载歌载舞,将世间的丑恶忘得一干二净。无独有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也描述了一个“幸福之岛”,他对南方诸神的裸舞进行讴歌;“那里一切生成在我看来都像是诸神的舞蹈和诸神的任性,世界重获自由,返朴归真。”[5][10]奥尼尔在研究尼采著作方面造诣颇深,他说,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较之截至1927年他所有读过的其他任何一本书对他的影响都更深[6][11]。加上奥尼尔作为水手到过南太平洋诸岛的切身体会,“归朴返真”的理想便化为剧作家心中的“幸福之岛”。

在《悲悼》中,卜兰特到过一个原始的岛屿,他告诉拉维妮亚:“是的!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发现她们的住处,距离罪恶被发现以前的乐园最近……在那里你会忘记所有的人们的争

权夺利的污浊的梦想!”奥林也谈起麦尔维尔《泰比》一书对一个海鸟的描绘:“那些岛代表了一切与战争相反的东西,代表了一切和平的、温暖的、安全的东西,我常常梦到那里。”他告诉克莉斯丁:“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妈妈,和你同样美丽!”克莉斯丁希望与卜兰特到达他们理想的海岛,追求那个爱情和幸福的极乐天地,可是最终也没有达到目的,双双走向死亡。拉维妮亚与奥林倒是在一个南太平洋海岛上生活了一个月。那月光下面的温暖土地,那可可树丛里的贸易风,那礁石上的波涛,那夜晚的灯光以及打动人心的鼓声,那裸体的天真活泼的土人们的舞蹈,这一切使得拉维妮亚如醉如梦,流连忘返:“我爱那些海岛。它们完成了我的解放……”拉维妮亚亲自领略了快乐浪漫的生活,从此获得了“新生”。而奥林自从海岛之行后,觉得妈妈的魂附在了姐姐身上,而妈妈正是那“失去的海岛”。奥林对妈妈的依恋和思念已化成日益沉重的负罪感,自责与悔恨使他陷入迷醉境界之中,他仍然对“海岛”充满美好的幻想,但这已不是他与姐姐同游过的那个海岛了,他所希冀的“海岛”仿佛漂浮在最纯净的幸福之中,飘浮在没有人生痛苦的极乐世界之中,于是他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去追寻那“失去的海岛”。拉维妮亚拼命地追寻幸福和爱,但卜兰特的影子总是驱散不去,她终于也选择了自惩的道路。

在《悲悼》中,孟南家族的这些成员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岛,然而这个海岛只属于自己,只能容纳自己一人,别的人都是进入幸福之岛的障碍,一旦别人介入自己的“领地”,海岛便成为一座地狱。存在主义哲学的名言“他人便是地狱”在《悲悼》中得到应验。那生机勃勃的“幸福之岛”与死气沉沉的孟南家宅是奥尼尔戏剧中一贯展现的两种对照的意象——理想的陷阱和现实的牢笼,它们发挥了合力作用,将悲剧主人公引向了劫数难逃的深渊。尼采说:“人生就是痛苦,这种悲苦不可解脱”,“大多数人所谓生活,不过是一场求生存的持续斗争,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权力意志》)奥尼尔通过《悲悼》也在试图告诉人们,人的追求只是那种“没有希望的希望”,那既亲近又遥远的幸福之岛,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人们站在“榆树下”,眺望“天边外”,等待他的只有“长夜漫漫路迢迢”。然而,奥尼尔并不是悲观主义者,他说过:“一个人只有在达不到目的时才会有值得为之生、为之死的理想,从而也才能找到自我。”([7][12]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追求,正是与尼采的悲观主义哲学不同的地方。

奥尼尔《奇异的插曲》与《悲悼》中的女性观(摘要)

甲鲁海

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不少作家认为这主要得力于他创作中期的《奇异的插曲》与《悲悼》。两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女性角色在剧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两剧都描述了清教思想对女性人物的压抑和摧残等。本文试从女性的母性胸怀、奉献精神以及两性冲突等角度探讨和分析奥尼尔两剧中的女性观。

奥尼尔在两剧中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母亲形象,揭示了家庭中母爱对子女是何等重要。他受到父权社会的传统观念影响,主要以“良母”作为评判女性的标准,认为母亲对家庭的幸福负主要责任,母亲的失职会对子女的一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他强调母亲需要履行的职责,显然是借此宣泄他本人从小对母爱和家庭温暖的极度渴望。他对母亲爱恨交织的态度也以隐蔽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中。对奥尼尔来说“母性”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关键词,人们甚至可以将充满母性气质的女性与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划上等号。对他来说, 女性扮演成年男性的母亲角色是绝对重要的。奥尼尔描写了父权社会典型的男性观念,男人虚弱时希望女人能够安慰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了男性在恋爱和婚姻中的脆弱和对女性的依赖。相对于在社会上叱咤风云的男性,这些女性角色以极为含蓄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另外,奥尼尔也对女性不图回报的自我牺牲精神十分推崇。《奇异的插曲》中的尼娜为丈夫作出了自我牺牲,也为自己带来了人性的升华。这部剧作中的埃文斯夫人也是一个甘愿

为爱付出的典范。同样,《悲悼》中的莱维尼亚也具有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或许是因为奥尼尔头脑中的集体无意识的缘故,亦或是因为生命中最亲近的两位女性给予他的影响,奥尼尔在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赞许和欣赏。虽然奥尼尔“思想深处不可避免地带有男权主义的集体无意识”,但他赋予他的女性人物以人性的魅力,表达了男性人物的感激之情,因此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他来说,女性的奉献和牺牲可以为弱者提供庇护, 可以拯救灵魂,净化心灵,这也许是剧作家在丧失信仰、百般无奈的情况下为社会开出的一剂药方。

同时,奥尼尔也表达了对两性关系的看法。他描写了女性角色对命运的勇敢反叛,以此表达对父权社会男尊女卑、男优女劣观念的质疑和抗争。在《奇异的插曲》中,奥尼尔通过尼娜的境遇揭示了父权社会女性受压迫受支配的地位。尼娜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体制的挑战意味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值得关注的是,他笔下的女性为反抗父权的压迫进而去操纵男性生活时遭到了男性的厌恶和唾弃。奥尼尔描写了特定社会体制下女性的无奈与痛苦以及男性对女性的矛盾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两性关系的看法:他对父权社会不满,但并不赞成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另外,奥尼尔在《悲悼》中揭示了克里斯丁的悲剧根源。在西方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中,女性属于从属地位,并不像男性一样享受个人平等权利。克利斯丁虽然嫁入豪门,但丈夫只把她视做私有财产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奥尼尔令人信服地指出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必然会导致在精神上无法获得独立和自由。另外,奥尼尔肯定了女性正常的心理要求, 指出交流与沟通是维系美满婚姻的重要因素。同时,克里斯丁的例子也表明,人的欲望应该有正常的宣泄,如果压抑超出了正常限度,就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惨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两剧中,奥尼尔表达了自己对充满母性胸怀、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的赞赏。他揭示了父权社会的女性生存现状,不满父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和操纵,但并不主张女性为反对压迫而凌驾于男性之上,而是希望男性和女性能和谐共处。正是基于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他将一系列女性形象令人信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他独特的女性观。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戏剧是成就较高的一种文学。其中悲剧的成就又远远高于喜剧。悲剧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正统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取材于神话传说,是奴隶主贵族教化臣民的工具。但是,在悲剧里具有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那就是人类命运观的发展,从不得不顺从到奋起反抗的过程。 在希腊悲剧中,命运似乎构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命运成为了主宰一切人甚至是神的根源。在希腊悲剧主人公的背后,总有某种既不依赖于人,又不依赖于神的神秘力量,这种无形的,然而又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神秘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故也把希腊悲剧划归为命运悲剧。 根据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戏剧的效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不同的悲剧作家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的作品对命运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发展与内涵的变化。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杰作《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仅存的第一部。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埃斯库罗斯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敢于为人类幸福而反抗众神之主宙斯的形象——普罗米修斯。他对人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并深深地同情着生活在愚昧中的人类,于是他给人类带去了知识,带去了火种,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将人们带入文明之城。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惹怒了宙斯,宙斯下令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他终日 暴露在烈日和风雨下,任他喊叫,仿佛世界所有的角落都充满了这位为人类文明进步而牺牲自己的勇士悲怆的呼喊。 这部作品非常明确地塑造了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面,不管是人还是神都是不容反抗的,神的力量不容超越,而人的力量微乎其微,面对命运,人只能顺从。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剧本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示,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凶手就是他自己。悲痛万分的王后伊俄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百感交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说明了希腊人对命运力量的敬畏,然而却开始了抗争。即使俄狄浦斯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也在尽可能的避免悲剧的发生。故事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悲剧,说明人类的自信心不够提升,对命运与神的力量仍有遵从与恐惧。 在《美独亚》的故事里,身为科尔喀斯公主的主人公美狄亚,为了爱情,抛弃富贵与权势,孤身与伊阿宋私奔。而伊阿宋利欲熏心,竟然背信弃义,抛妻弃子与科任托斯公主结婚,国王也欲立即将美狄亚母子驱逐出境。当婚姻破裂、无路可走之时,美狄亚并没有选择死掉,不但没有死掉,还将有一番惊天地的作为。美狄亚,这个遭受屈辱,性如烈火的女子,由爱而恨,不得不采用残忍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权利和意志的不可侵犯,她不但用巫术要了新娘和国王的命,更深知儿子是作为父亲的生命、权力、和财产的体现,她要绝后,给伊阿宋致命的打击。最终, 在极惨烈的尸体叠尸体的场面里,美狄亚的尊严和人格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这部作品里,人的力量被大大提升。命运的抗争意识不断加强。主人公美狄亚面对命运并没有选择屈服,不仅淋漓尽致地向丈夫、国王、公主进行了报复,而且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在这部戏剧之中,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意识到面对命运的不公,人是有能力进行反抗的。人的自信心也在不断提高。 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这三部作品可以看出,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的转变。从开始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安排,认为命运是不可抵挡,不可反抗的力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被后世尊为悲剧典范。这出“命运悲剧”通过描写正直善良的英雄俄狄浦斯在与命运的斗争中遭到无可避免的毁灭,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于斗争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眼中命运的无可捉摸、难以抗拒。 命运观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它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支配人的神秘力量,是前定的个人、民族或国家的走向和完成。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摩伊拉便是这种神秘力量的化身。在俄狄浦斯出世之前,神谕便指出他将来必定杀父娶母的命运,于是无论是他父母还是俄狄浦斯本人,从一开始就尽力去逃脱这种命运。然而俄狄浦斯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非但没有使他逃离这种厄运,反而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最终结局。作者并没有指出这种命运的原因,在他看来,神谕决定一切,命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 剧中的俄狄浦斯是正义勇敢的英雄,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整个忒拜城;他失手杀死了老国王,并不是出于有意;他娶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全忒拜城人民的意愿。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在俄狄浦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他并没有刻意犯下罪过,相反他一直在逃避预示他命运的神谕。善良的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离开了科任托斯,为了拯救城邦竭力追查凶手,知道真相后为了保全城邦,他有戳瞎双目请求流放。纵观整部戏剧,俄狄浦斯并没有过错,只是悲剧的宿命使他始终无法逃脱。 本剧故事情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发展。开始忒拜城产生瘟疫,民众向俄狄浦斯乞援。为了拯救忒拜,俄狄浦斯必须找出凶手,将其清除。所以,整部戏剧以俄狄浦斯追查凶手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然而在追查杀害拉伊俄斯的凶手的同时,暗含着俄狄浦斯寻找自我的过程。从为了拯救忒拜,神示要求清除污染开始,就暗示着俄狄浦斯就是忒拜城祸根,标志着俄狄浦斯开始追查凶手即是开始一步步查明自己的身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在后来报信人和牧人的证实下,俄狄浦斯终于追查到凶手就是他自己,他就是那个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而要被清除的污染。这时,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合二为一,寻找凶手的过程即寻找自我的过程。 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既表达了人物的思想,又预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方向,暗中隐藏着悲剧命运的线索和脉络。如当忒拜发生瘟疫,人民前来乞援时,俄狄浦斯回答说:“我了解你们大家的疾苦,可是你们虽然痛苦,我的痛苦却远远超过你们大家。你们每人只为自己悲哀,不为旁人,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城邦,为自己,也为你们。”此语是俄狄浦斯表明他为整个城邦和全体人民担忧,但同时无意中也暗示了自己就是悲痛的根源,故事的最后他的痛苦将远远超过所有人。又如当俄狄浦斯得知神示下决心要追查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时,说:“这不仅是为一个并不疏远的朋友,也是为我自己清除污染;因为,不论杀他的凶手是谁,也会有同样的毒手来对付我。”这句话无意中道出了他与老国王“并不疏远”的关系。“不论它是单独行动,还是另有同谋,他这坏人定将过着悲惨不幸的生活。”他的诅咒预示了自己最终的不幸命运。 《俄狄浦斯王》一开始就设下“谁是杀害忒拜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这一悬念,当俄狄浦斯下定决心惩罚杀人凶手时发誓:“假如他是我家里的人,我愿

浅析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悲剧性

浅析尤金·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其悲剧创作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20世纪美国戏剧的完美典范。他影响了其后一大批美国戏剧家和海外剧作家。 尤金?奥尼尔,作为一位对人生的悲剧性有着深切感悟的作家,他把戏剧作为体现生命的真谛和阐释人生的场所,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创作传达出了他对人生的悲剧性看法。关于现代人无能为力的悲剧意识贯穿在他的一生所有作品中。1936年,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对他的评价就是:“本奖金授予他,以表彰他的富有生命力的、诚挚的、感情热烈的、烙有原始悲剧概念印记的戏剧作品。” 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描绘了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及不幸, 反映种族歧视政策在人们心灵上造成的创伤, 表现了人们因不能掌握自己命运而遭受的种种苦难。 我觉得尤金·奥尼尔的悲剧观与其自身性格以及创伤记忆有莫大的联系。 奥尼尔性格郁悒,个人生活不如意,长期颠沛流离,因而他的人生观比较阴郁,作品中忧郁、压抑、悲观的成分较多。奥尼尔是一位敏感的艺术家。他感觉到他的时代的“毫不协调、支离破碎、没有信仰的节奏”,努力发掘人的欲望及失意的根源。他是探索人的复杂心理的大师。他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他关心社会问题,也为现代社会的冷酷、残暴和现代人没有归宿的境地所困扰。 奥尼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演员家庭,父亲是爱尔兰人。其父因收入所迫,一生专演《基督山伯爵》,虚耗了才华。奥尼尔少年时期随父亲到各地演出,走遍了全国的大城市。1906年考入普林斯顿大学,一年后因犯校规即被开除。此后到各处去自谋生路,1909年至1911年期间,奥尼尔曾至南美、非洲各地流浪,

淘过金,当过水手、小职员、无业游民。1911年回国后在父亲的剧团里当临时演员。父亲不满意他的演出,他却不满意剧团的传统剧目。他学习亨利克?易卜生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914年到哈佛大学选读戏剧技巧方面的课程,并开始了创作。早期生活的颠沛流离,定无居所,诸多的不如意对奥尼尔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较大,进而影响他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悲剧色彩在他的剧作中无所不在。 奥尼尔的大量悲剧既烙下了现代各种心理分析学的印记,又沉重地渗透着古希腊的悲剧意识。奥尼尔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十分关心美国的社会问题,力图通过戏剧形式加以反映。此外,他对于欧洲各国的戏剧也十分重视,从古希腊到现代欧洲的戏剧,他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希腊悲剧表现人同命运的搏斗,奥尼尔则表现人同生活环境的斗争。他企图用生活环境解释古代希腊人的命运观念。奥尼尔对悲剧的偏爱是因为他认为悲剧的意义就像希腊人所理解的那样。悲剧使他们变得高尚, 使他们生活得愈来愈充满生机。悲剧赋予他们对事物深刻的精神感受, 摆脱日常生活琐碎的贪欲。 奥尼尔从一开始就认定, 人生意味着一场悲剧, 他关注的焦点正是这种悲剧命运和它蕴含的精神价值。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难逃悲剧结局, 除了《啊, 荒野! 》这部轻喜剧以外, 奥尼尔的所有剧作几乎都是悲剧性的。 奥尼尔一生的创作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奥尼尔的创作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天边外》。《天边外》是奥尼尔第一部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被认为是一部标准的现代悲剧。它反映了作者消极的人生态度。 奥尼尔在一艘轮船上做水手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挪威人,这个人总是悔恨不

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为视角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以古希腊三 大悲剧为视角 目录 摘要………………………………………………………………………………Abstract …………………………………………………………………………前言………………………………………………………………………………1古希腊悲剧的内涵 1.1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1.2希腊悲剧命运观的意义 2古希腊命运观在三大悲剧中的演变

2.1埃斯库罗斯与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2 索福克勒斯与其《俄狄浦斯王》 2.2欧里庇得斯与其《美狄亚》 3 古希腊命运观的演变成因 3.1 生存方式的变化 3.2 民主政治的成熟 3.3 人本主义的形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命运是人类一个永恒的命题,各个时代的命运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当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并成为人类思想上一朵齐丽的花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人的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有着紧密联系,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有一个发展和嬗变的过程,因此,本文主要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为出发点,去探寻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悲剧中的体现,同时,寻求对当代社会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命运古希腊悲剧文学 前言

“命运既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母题,它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现,从古到今不少人对其探索,其中古希腊人对“命运”做出了杰出的思考,其意义也超出了自己的时代,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品中有着重要体现,这是由于三大悲剧作品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命运观,也称之为“命运悲剧。它表现出的是人或神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主要是围绕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展开。 所谓“命运”,是指客观规律的必然性。而人与命运的冲突不过是人与外部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命运”面前,有的人选择接受,如在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有的人选择逃避,如在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底浦斯;而有的人选择反抗,如在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希腊人的命运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些变化主要是随着生存方式的改变、民主政治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形成等而变化的,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得知,古希腊人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且开始积极地肯定自我的能动性。 前人对古希腊悲剧作品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对命运问题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很浅的层次,本文的写作将悲剧作品与命运观相结合,总结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特点,挖掘其思想价值,能够有新的发现与探讨。 1古希腊悲剧的内涵 悲剧,古希腊语意味“山羊之歌”,是由于它的产生与祭祀酒神有关,古希腊悲剧的内容,基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在古希腊时期,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知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原因,在面对大自然和生活中无法解释和无法把握的问题上,便以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控制着,而这种力量便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他们依然对生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在生活中思考着人生的本质,随着对人生问题思考的深入,就越意识到生活中的邪恶、不公正,于是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寄托在文学之中,悲剧文学的另一方面是美的领域,文学家用文学作品去照亮生活中的黑暗,虽然悲剧带来的光亮闪烁不定,它总是以牺牲一定的条件让人得到安慰,但是它却是不可缺少的,对悲剧作家们最是如此,因为他们要用悲剧的力量去描述那些无法解释的东西。 1.1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 古希腊悲剧文学往往以命运问题为题材,悲剧作家们在自己作品中诠释着对命运的认知,悲剧是古希腊最负盛名的艺术形式,它也称为“命运悲剧”,从最早的荷马史诗到三大悲剧家的作品,“命运”是构成古希腊悲剧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重要线索,它反映了人与命运的冲突,突出人的意志与命运冲突过程中所发生的悲剧,它是希腊悲剧中最具魅力的因素。“命运悲剧”指的

古希腊人的命运观

观《俄狄浦斯王》,品古希腊人之命运观 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作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一般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人冲突。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俄狄浦斯王》展现出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源于自身无视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夸大了主体性的作用,过分相信理性。他承认自己有罪,又认为自己无罪。他将自由意志、勇敢智慧、信仰与诚实、民主、正直、信守承诺等看做世界的终极尺度希望通过穷尽世界的奥秘,摆脱悲剧性的处境,寻找到人的解放、自由幸福。在俄狄浦斯看来,只要自己用自由意志反抗这一厄运,只要遵循了一切世俗化的价值规定,就可以摆脱悲剧性的处境。然而,人企图通过主体的力量走出封闭性自我,就如同用自己的手托起自己的身体一样不可能,人性中的魔性也势必在这种精神的迷雾中显现。她的遭遇表明,人越是企图通过理性与自由意志摆脱杯具性的处境,就越是制造了更大的灾难。人越是企图自我拯救,就越是陷入毁灭与虚无的深渊。人越是企图揭开所有的谜底,就越会变的无知。可见,对于那些企图以理性与自由意志执着的追求自己所肯定的价值和穷尽世界的无限与永恒的英雄们,悲剧的命运是注定的。 二、“杀父娶母”的悲剧,人为?天意! 俄狄浦斯这个悲剧的不幸儿,似乎从他还没成型之前就注定了他今生的悲剧。或许说,要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他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从《俄狄浦斯王》这场戏剧我们可以看出: (一)、古希腊人是敬畏命运的,命运总是变幻无常无法预测,许多人因此而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无力承载命运的重轭,他们或许蒙蔽双眼及时行乐,或许犯下错误却像逃避惩罚。俄狄浦斯的父亲在知道自己被诅咒缠身之时,他选择的是逃避。逃避与妻子的璧合,若不是一场醉酒,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存在,换言之,俄狄浦斯就是一场醉酒交合后产物,不带感情,不被喜

奥尼尔《悲悼》中莱维妮亚的人生悲剧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作家,其在《悲悼》当中塑造了莱维妮亚这一女性形象,以其扭曲病态的人格,演绎了在男权主义社会当中的女性悲剧。奥尼尔通过这一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思了当时社会的扭曲状况,尤其是沉浸在欲望中却无法宣泄的女性的现实处境问题,本文将主要对《悲悼》中莱维尼亚的人生悲剧进行剖析。 关键词:《悲悼》尤金?奥尼尔莱维妮亚悲剧 尤金?奥尼尔尤其关注在战争时期等混乱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精神状态,特别在男权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往往不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条件的影响。而在《悲悼》三部曲当中,莱维妮亚这个女性形象,充分地演绎了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当中的失语状况,也因为在长期的男权主义价值观压抑下,莱维妮亚最终走向了人性的扭曲,这也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在《悲悼》这部作品当中,莱维妮亚不惜采取各种残忍的手段,先是和自己的母亲争夺爱人,后来又怂恿自己的弟弟杀死母亲的情人卜兰特。整个过程当中,莱维妮亚一直都是处在于严重的精神焦虑当中,自己母亲克丽丝因为卜兰特的死亡而选择了自杀,而具有强烈恋母情结的弟弟,也同样因为这样的一种家庭悲剧而最终选择了自杀。因此,探究奥尼尔的《悲悼》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女性在男权主义压抑下的精神痛苦,莱维妮亚就是这一种范本。 一莱维妮亚的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精神生态的危机 在奥尼尔的笔下,莱维妮亚的行为似乎超乎常人的价值观,她做出了很多荒唐的行为,甚至不顾亲情,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可以看出,其精神根源深处出现了精神生态的危机。然而,这种精神生态危机,在现代社会当中是具备普遍性的。莱维妮亚其精神生态出现的危机,在《悲悼》当中主要是男权主义社会对其精神压迫的一种释放,她无法控制这种高于自己个人的精神压抑,其人性上的扭曲从现实社会演进而来,特别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其扭曲人性的精神根源。由此可见,莱维妮亚荒唐的行为有着社会根源,也有其性格根源,是两种元素共同决定的。正如诗人泰德?休斯所说,“现代人已经把自己的灵魂放逐了”,这种精神危机,正是把自己善良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当中放逐了。 奥尼尔在《悲悼》当中,将莱维妮亚塑造成为一个病态的女性,这是因为她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内心当中的愤怒或者欲望,一直以来都处在健康精神文明边缘,而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病态,导致其行为上的扭曲。莱维妮亚一开始和自己的母亲争夺情人,这正是内心欲望无法遏制的结果,如果她能够控制好这种精神上的矛盾,那么其精神上的痛苦就会随之减轻,也不会做出变态的行为。可是,她却无法将这种自我的痛苦,完全通过健康的方式宣泄,而是采取逼迫自己母亲的方式,企图获得胜利,这种精神上的胜利,归根到底也是一种病态的结果。 在该部作品当中,莱维妮亚的弟弟也出现了严重的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充分表明,在她所在家庭中,所有的人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人格缺陷。这种人格缺陷,不仅仅是先天原因,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看,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家庭协调不当产生扭曲的结果。莱维妮亚的母亲克丽丝,其企图通过寻找情人的方式来找回自己灵魂的寄托,而这样的方式同样是不可取的。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扭曲的家庭教育当中,莱维妮亚有非常深刻的复仇情结,这种复仇情节导致了其产生了严重的人格分裂。最终,这种人格的分裂表现于莱维妮亚和健康的社会生态特别是精神生态之间有着严重的隔阂。 莱维妮亚的精神扭曲的根源,在于她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毒杀自己的父亲孟南,其母亲为的是跟自己的情人在一起。孟南准将的妻子克丽丝为了跟自己的情人在一起,采取了残忍的手段将孟南准将杀死。而这一切都被莱维妮亚看到了,所以她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母亲都是非常的不满,可是这种不满却没有办法得到宣泄,所以她才采取了各种残忍的方式,准备对自己的母亲实施复仇。而她深知自己的弟弟对于自己的母亲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用病态

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命运观

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命运观 ——命运悲剧与社会矛盾 【摘要】公元前六世纪中叶,雅典工商业迅速发展,刺激农业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复杂,政治生活日益活跃。简单的酒神颂歌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由此演变为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反映其生活和愿望。所以尽管大多取材于神话,内容带有命运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盛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便是在此时期涌现,所以本文将就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探讨古希腊命运悲剧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悲剧命运观奴隶主民主政治三大悲剧家 一、古希腊命运观与希腊悲剧 古希腊人信奉神,认为神是无所不能的,但是除了神之外,还有命运的控制,神也对之无可奈何。故而,命运是古希腊文学中的永恒主题。 古希腊悲剧兴起于公元前六世纪,于公元前五世纪。满足了古希腊繁盛时期对文化的要求。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虽然是以神话的形式表现并且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无论是神与神还是人与神,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斗争的反映。命运的主题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古希腊流传至今的三大悲剧家的作品中体现了人与命运的关系演变史,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的认识逐步提高,也体现了奴隶主民主制度的兴衰。 二、社会矛盾嬗变与三大悲剧家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这也就是说,一切文艺必应反映现实,模仿现实。古希腊悲剧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主政治生活,更揭示了现实的必然性。 (一)社会现状与社会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公元前五世纪处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转型期,古希腊悲剧正是这一阶段发展繁荣。民主制最兴盛的时期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前444-前429),兴建大型剧场,发放津贴,戏剧由是成为雅典公民政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希腊人对于奴隶主民主制度与社会的探索也体现在古希腊悲剧中。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现代悲剧的特点及体现张宪魁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现代悲剧的特点及体现 张宪魁1方立琴2张宪林3 (1.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3.安徽农业大学 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尤金·奥尼尔因在悲剧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而受到世界剧坛的青睐,考察奥尼尔戏剧写作历程,在其剧作中显著地显示出现代悲剧的特点。通过探讨现代悲剧的特点及其在奥尼尔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发现奥尼尔悲剧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彰显奥尼尔及其作品研究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现代悲剧特点;戏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048-03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被称为美国戏剧之父,对美 国戏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奥尼尔深刻影响了在其之后的剧作家们,像威廉姆斯、米勒、阿尔比以及更晚些的山姆·夏普德、大卫·马密和东尼·古素拉;即使远在其他国家—如瑞典和中国的年青一代的剧作家,也都从他身上深受启发” [1]P1。这些深受奥尼尔影响的剧作家们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在古希腊研究上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作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剧作家,他还在德国与中国哲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2]作为一名著作等身的剧作家,他总共创作了多幕剧与独幕剧等50余部,这些剧作分别为他赢得了1920、1922、1928和1957年的普利策奖及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其众多的剧作中,悲剧题材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只有为数不多的如《啊,荒野》等属于喜剧,而奥尼尔在戏剧艺术界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悲剧作品所取得的非凡成绩。奥尼尔悲剧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事件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其探索的领域也极其宽广。通过奥尼尔和其他戏剧家的共同努力,美国戏剧才得以从“只有剧场”的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在创作风格上,奥尼尔不落窠臼,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他对生命意义的孜孜不倦地追寻以及对戏剧创作的精益求精在其剧作中都从众多角度得以体现。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现代悲剧的特点在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通过探讨现代 收稿日期:2012-05-20 作者简介:张宪魁(1980-),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立琴,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宪林,男,河南濮阳人,讲师。悲剧的特点及其在奥尼尔作品中的体现,可以发现奥尼尔悲剧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彰显奥尼尔及其作品研究的积极作用。 一古希腊及现代悲剧的特点 从古至今,文学的文体多不胜举,而悲剧是文学家们最受青睐的文体之一。早在古希腊时期,悲剧在诸多文体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人类文明几千年,流芳后世的杰作中,悲剧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悲剧理论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深化。从亚里士多德,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歌德到近代的尼采、叔本华、伏尔泰以至现代的帕克和奥尼尔……他们的名字之所以辉煌,是因为,要么他们有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的悲剧大作,要么他们对悲剧理论有精辟的分析与独到的见解。 严肃的事件是古希腊悲剧推崇的主题,描写的往往是身份显赫的主人公和不同的神以及冥冥之中超越人类能力掌控的宿命的斗争。这种类型题材的剧作或许仅仅是为揭示人与神的交往,探寻人类活着的价值与正当的道理而从事的毫无希望的抗争行动。人类往往无法撇开天命运数的戏弄和其他力量的损害与毁灭。个人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勇敢、无私的行为与天命运数的争斗在《俄狄浦斯王》中有代表性的叙述,俄狄浦斯决心要与命运抗争,按照神的指示,施行了接二连三的举动,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采取的行动越多,情形变得就越悲惨,不管他的出发点有多美好。在最后,还是命运取得了胜利,俄狄浦斯杀死了父亲、又把母亲娶作妻子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的悲剧,伤心欲绝的痛苦湮没了他。尽管他把自己的两眼弄瞎,在世上苟延残喘,但原来的一切却都已不复存在。“并非让主人公死去才是悲剧,同样属于悲剧 48

从三大作家概述古希腊悲剧的总体特色

从三大作家概述古希腊悲剧的总体特色 希腊悲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产物,当时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它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其内容往往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但反映的却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悲剧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行为高大伟岸,气势壮烈磅礴,充分表现奴隶主民主派的自豪感。 (1)、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是希腊悲剧形成时期的作家。他生活在雅典由僭主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时期,这正是雅典人为祖国自由而战斗的时期。他出身贵族,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埃斯库罗斯参加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雅典被毁后他在希腊舰队里参加了萨拉米斯海战。对内,他憎恨僭主专制,他的世界观反映在他的创作之中。 其中《波斯人》以波斯水师在萨拉米全军覆没的事件为题材,抒发了埃斯库罗斯的爱国主义热情,赞美了卫国战争中的英雄。这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俄瑞斯忒亚》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联剧,取材希腊神话。剧情涉及到残忍的血亲仇杀和法制的建立,它以三个连续发展的故事为题材,展现异常激烈的冲突。借助三部曲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总体格局,反映出新观念新道德胜过旧观念旧道德、民主制优于旧传统的思想。但是尽管埃斯库罗斯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专制的罪行和人生的黑暗面,但是炽热的宗教热情促使剧作家把人的幸福寄托于神明引导的公正上,神的意志将最终发挥作用:对神意的信念,最终会把人们引上公正与和谐。 《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取材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赐予人类的故事,但赋予它丰富的现实意义,以反映当时雅典民主派对寡头派的斗争。 (2)、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民主盛极转衰时期的悲剧作家。他的剧作标志着希腊悲剧已进入成熟阶段。索福克勒斯出身于雅典一个工商业主的家庭。。索福克勒斯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僭主专制,宣扬英雄主义思想,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 他的剧作中很少出现神,他不再借助神力,而是依靠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索福克勒斯剧作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多描写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与命运的冲突,但终究不能挣脱命运的摆布而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俄狄浦斯王》是诗人最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太阳神“神示”的罗网。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他将杀父娶母的命运,歌颂了具有独立意志的人的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特征。在这部悲剧中,在诗人索福克勒斯的眼中,命运的性质是邪恶的,不可顺从的。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根源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这种剧主要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所以被称为“命运悲剧”。 在艺术上,古希腊悲剧在索福克勒斯手里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境界。他的悲剧风格主要是:质朴、简洁、自然。情节集中,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质精练,富有表现力。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结构比较复杂,布局非常巧妙,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尤金奥尼尔现代悲剧的特点及成因

枣庄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尤金?奥尼尔现代悲剧的特点及成因 On Eugene O’Neil’s Modern Tragedy: Features and Sources 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科 xx学院教务处 二○一x年一月十七日

说明 一、开题报告前的准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导师意见,讨论题意与整个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并编写研究提纲,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研究(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应说明此项研究(或设计)在生产实践上或对某些技术进行改革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有的课题过去曾进行过,但缺乏研究,现在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说明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2.国内外同类研究(或同类设计)的概况综述。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后,对该类课题研究(或设计)已取得的成就与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只对本人所承担的课题或设计部分的已有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课题研究(或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写出将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重点突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物所能及、力所能及、能按时完成的,并要考虑与其它同学的互助、合作。 4.研究(或设计)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或切合实际的具有新意的设计方法,是获得高质量研究成果或高水平设计成就的关键。因此,在开始实践前,学生必须熟悉研究(或设计)方法,以避免蛮干造成返工,或得不到成果,甚至于写不出毕业论文或完不成设计任务。 5.实施计划。要在研究提纲中按研究(或设计)内容落实具体时间与地点,有计划地进行工作。 二、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可在导师所在教研室、专业或院范围内举行,须适当请有关专家参加,导师必须参加。报告最迟在毕业(生产)实习前完成。 2.本表在开题报告通过论证后填写,一式三份,本人、导师、所在学院(要原件)各一份。 三、注意事项 1.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关键的环节。在开题报告的编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可包办代替。 2.无开题报告者不准申请答辩。

(英语毕业论文)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雷雨》的悲剧成因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2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3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4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5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6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7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8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9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10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 11 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 12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13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14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5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16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17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18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 19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20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 21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22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语明喻汉译的影响 23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4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 25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 26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27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 28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29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hinese Multinationals Overseas 30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31 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爵爷书》的文体学分析 32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33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34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 35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 36 The Implication of Edna Pontellier’s Self-awarenes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37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 3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 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39 中外教师教学体态语的意义差异研究

古希腊悲剧里的命运观

古希腊悲剧里的命运观 核研院贾富明 2015213374 摘要:古希腊悲剧所探讨的命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命题。它存在于在全人类和 各个时代当中,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早期的命运观念认为,一个人的整个人生都是命运注定的,并且在人出生之前就己经决定了。希腊人的命运之思,是深邃而广阔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希腊悲剧指示了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同时又让人们正视人生的痛苦,体味生命的尊严。命运观,不仅是理解古希腊精神世界的关键,更是理解古希腊悲剧的关键。探讨古希腊悲剧,命运几乎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古希腊悲剧与命运观念的关联,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常识,而对此的研究和探讨却远没有结束。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命运、神、人 一古希腊悲剧 悲剧,希腊人称之为鲍,大意为“羊歌”,由山羊,或公山羊和歌组成,其中蕴含着许多希腊人早期的思想。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大都取自神话。但剧作家(诗人)往往以新的诠释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在他们那里,神话已不是历史的陈迹,而是富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内容。在这种最早的戏剧形式中,感性的呈现与理性的关照,即诗意的表述与深层的命运思考,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应该说,古希腊人在悲剧中不仅清晰地呈现着自身的存在,而且深刻地思考着这一存在的命运深意。 二命运的哲学审视 命运观念并不是希腊人所独有的,但希腊人的命运观念却是独特的。在古代中国,命运的观念更多的以“命”或“天命”的形式出现,并非一个独立的名词,“命运”合成为一个词并被广泛使用,则比较符合现代汉语语境中的用法。现代汉语中的“命运”,与希腊的以及英语中的则基本上获得了相同的意义,都是指一种以不可改变的方式制约一切的力量,是超越于人的意识和能力的必然[1]。 理解希腊意义上的“命运”,则必须将其置于古希腊宗教精神及信仰世界当中。文在古希腊人的世界里,神明代表着正义,神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必须敬神,读神是一项大罪。奥林波斯神系是希腊人信仰的典范,而在某种意义上,这恰好构

从悲剧到命运悲剧

从悲剧到命运悲剧 摘要:如果说史诗是古希腊艺术的基础,那么悲剧便是古希腊艺术的高峰。悲剧,古希腊语作tragoidia,意为“山羊之歌”。此名的由来与演出前以一只山羊祭奠,或获胜者的奖品是一只山羊,或歌队由扮作山羊的歌手组成有关。说到古希腊的悲剧,我们应该知道,它可以说是古希腊戏剧中成就最高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从“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到被称作“悲剧艺术史上的荷马”的索福克勒斯,再到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欧里庇得斯,古希腊戏剧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写作题材不断扩大,悲剧主题不断加深,真可谓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他们众多的悲剧作品的主题中,命运这一主题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了。无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甚至是欧里庇得斯的创作,都涉及这一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命运悲剧在整个古希腊悲剧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希腊戏剧史,特别是悲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艺术悲剧主题悲剧创作命运悲剧 一、 悲剧的含义和起源 悲剧,古希腊语作tragoidia,意为“山羊之歌”,这个名字的由来或许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它或许与演出前以意志山羊祭奠有关,或许是因为获胜者的奖品是一只山羊,或许是与歌队由扮作山羊的歌手组成有关,这个姑且不论。关于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学术界长期以来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比较深,这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悲剧产生于酒神颂歌队(成员扮成山羊模样)领队的即兴表演;二是摈弃了作为前身的萨罗图斯剧的粗俗,经改进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艺术。何谓“悲剧”?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不同的、悦耳的声音,分别在剧中的各个部分使用,有着特殊的作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行动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的方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这里,所谓的“严肃”是指摹仿“高尚的人的行动”,主人公为某种正义事业而进行合理的斗争,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难、失败甚至是牺牲,从而导出作品的悲剧结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悲剧的定义,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悲剧和其他艺术所使用的媒介不同,悲剧是用演员、歌曲和韵文的交替使用来摹仿事物,而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用的是颜色和姿态来摹仿,史诗则是以语言来摹仿的等等;第二,悲剧和其他种类的艺术摹仿的方式各异,如史诗用客观叙述的方式,颂歌用“以自己的口吻的叙述”方式,而悲剧则是用“动作摹仿”的方式;第三,悲剧和其他艺术摹仿的对象不同,它摹仿的是好人严肃的行动;第四,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陶冶的。

尤金.奥尼尔剧作——《爱梦想的孩子》2剧本

独幕剧——爱梦想的孩子 (1918) 编剧:尤金.奥尼尔 翻译:孙柏 人物: 黑妈妈桑德斯 阿贝,她的孙子,绰号“梦仔” 西莉.安 艾琳 【场景:纽约市卡米纳大街街边一所房子里黑妈妈桑德斯的卧室。房间左侧朝前位置放着一具笨重、老式的木制床架,上面是羽绒床垫,一张花哨的、红黄相间的被子盖着其它的被褥。在床的后面,挨着左墙放着一个屉橱,在屉橱上面有一盏小灯。在床头右首摆着一张摇椅。后墙偏右开有一扇较低的窗户,白色的窗帘也很破旧。在右侧的墙角,盥洗台上放着碗和壶,各种药瓶,一支汤匙,一个玻璃杯等等都摆放在那里。再稍靠前一点的右侧墙上开有一扇门通向走廊和楼梯。】 【时间:初冬的一个晚上,刚过黄昏时分。房间在半黑暗中,模模糊糊的,唯一的光源是街角一盏弧光灯透过窗户渗入屋内的苍白的光。凭借这一点点光,屋内的摆设还是可以被依稀辨认出来的。黑妈妈桑德斯躺在床上,观众能够看到她的隐约的轮廓。她的黑色脸庞和她头下的白色枕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黑妈妈桑德斯:(虚弱地)西莉.安!(有气无力地抱怨着)把灯点上,好吗? 这儿太黑了。(稍做停顿)你不在这儿吗,西莉.安? (没有回答。她深深地叹了口气,她的身体在被子下面不安地挪动。门开了,然后又关上。一个黑女人驼背的身影走进了这半黑的屋内。她走到床脚旁边,轻声地啜泣着,她站在那儿显然是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黑妈妈桑德斯:是你吗,西莉?安?

西莉:(声音沙哑地)这儿没有别人,黑妈妈。 黑妈妈桑德斯:那,把灯点上吧。我什么也看不见。 西莉:等一下,我得找根火柴。(她用手帕擦擦眼泪??然后走到屉橱前,在那上面摸索着。装作发牢骚的样子)该死,这些烦人的火柴就像自己藏起来了似的!哦,在这儿呢。(她摸索着点灯) 黑妈妈桑德斯:(疑心地)你不是在哭吧,啊? 西莉:(假装惊讶)我哭了?我谢谢老天爷,你躺在那儿还净瞎操心。 黑妈妈桑德斯:(宽心地)我刚才以为我听见你哭了呢。 西莉:(把灯点上)其实你没听见。(灯火照亮了这两个女人。黑妈妈桑德斯是一位白发苍苍的黑人老妇,已将近九十岁了,她病弱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因年纪和病患而显得十分憔悴、形容枯槁。西莉五十岁上下,身材健硕,有着一张圆圆的胖脸和灰色的头发。她穿着一身宽松的带有条纹的衣服,一条披巾围在头上) 西莉:(强做笑容)上帝保佑你的灵魂,我没有什么可哭泣的。来,让我把你弄得舒服一些。(她小心地扶起黑妈妈,重新整理了一下枕头)亲爱的,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好一些了。 黑妈妈桑德斯:(迟缓地)我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我都抬不起胳膊了。 西莉:(赶忙地)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送大夫下楼到门口的时候,他这么跟我说的。(哄骗地)他说你是他这么些年来见过的世界上最结实的女人了。他告诉我说,你正在恢复,再过一个礼拜你就能下床走路了。(当她发现黑妈妈的眼睛盯着她的时候,她心虚地转过身去,并急忙转了话题)这间屋子不是很暖和,这倒是真的。 黑妈妈桑德斯:(摇摇头,几乎很难听见她在说什么)不,西莉?安,你不跟我说实话也没用。我感觉糟透了。而且我知道,只有依靠上帝保佑我撑过这一夜了。 西莉:(心烦意乱地)没有这回事!别再说话了,黑妈妈。 黑妈妈桑德斯:(好象没听见一样,像是在低声轻唱着什么似的)我就要离开这个倒霉的世界了。愿上帝怜悯我这个年迈、可怜的罪人吧。(稍停,焦虑地)我只是祈求上帝,让我再看一眼梦仔,然后再把我带走。梦仔在哪儿,西莉?安?为什么他不到这里来?你有没有像我跟你说的那样,给他带句话,告诉他我病了? 西莉:我让那些孩子专门去捎话给他。他们发誓说他们很快就会找到他的。我猜他们还没找到他呢。你就不要自寻烦恼地担心了。过不了多久,梦仔就会回来的。

三大悲剧家创作的命运主题分析

三大悲剧家创作的命运主题分析 摘要: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作品中都大量涉及对“命运”的表现。通过对其创作作品的分析,把握三大悲剧家创作的命运主题。 关键词:三大悲剧家命运主题作品分析“命运它不是一个有形的敌人或具体的力量,而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局限。”①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永远是一个无法摆脱的主题,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都大量涉及到“命运”这个主题,但他们各自对“命运”的理解却又有所不同。一、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对命运主题的描述:在人的意志与异己力量(命运)发生冲突时,坚信人在正义之神的领导下,必能走出困境。而命运是由人自身的邪恶造成的,也就是说在人深处困境之时,要相信神的力量,肯定的是神的价值,契合了埃斯库罗斯的看法:命运接近于神性。 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庄严、高大的英雄形象。他是人类的保护神,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幸福,他不惜作出最大的牺牲,蒙受了最残酷的酷刑。普罗米修斯被缚,是因为他的

力量不及宙斯的残暴力量,而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他逃不了注定的命运。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在命运面前、没有在宙斯面前低头,他对主神宙斯的反抗就是对命运的反抗。 从另一反面看,我们说普罗米修斯难逃命运之手,而作为众神之首的宙斯却也在“命运”的掌控之中。因为他也有惶恐之时,也有束手无策之时,普罗米修斯坚守的那个秘密令他惊恐而无奈。而最终他也不得不向命运低头,为了避免自己被推下宝座,而选择不娶“伊娥”,这就是埃斯库罗斯眼中的“命运是连神都难以摆脱的定数。” 二、戏剧艺术的荷马 索福克勒斯曾被文学史家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他对命运的诠释:更强调人的意志,突出命运的神秘叵测。邪恶与强大,人在与命运的搏斗中,虽在现实中失败了,却在道义上获得了胜利。在索福克勒斯这里开始有了肯定人的萌芽,他肯定人的意志,肯定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虽然,这种勇气、这种坚强的意志在命运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人类在与命运抗争中失败了,但却为自己赢得了人的尊严与荣誉,在道义上取得了胜利。我们结合作品来分析。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著名的代表作。剧中,俄狄浦斯的父亲为了摆脱自己亲生儿子“杀父娶母”的命运,在儿子出生时便刺穿他的脚踵,另仆人抛于荒山野外,但老俄狄浦斯王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最终被自己的儿子在意外中杀死。而俄狄浦斯尚是如此。“在索福克勒斯看来,不幸的俄狄浦斯这个希腊舞台上最悲惨的人物是一位高尚的人。虽然聪慧过人,却命中注定要犯错受苦。”②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