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民歌的特点

长调民歌的特点

长调民歌的特点

长调民歌是绿色生态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心灵的自由,抒情的极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歌唱草原,赞美骏马,感怀父母,仰慕英雄,讴歌爱情,是长调民歌的常见题材。辽阔草原是长调民歌的摇篮,长调民歌则是音乐化的草原,长调民歌中有许多歌唱草原的精彩曲目。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风格特征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常识,能够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2、能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民歌的欣赏活动中,分辨出各民族的民歌的音乐特点。 3、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教学重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在聆听欣赏的同时归纳出蒙、藏、维吾尔族音乐 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上仍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 有多样性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生:蒙古族、藏族……..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一

一的给大家来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但是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少数民族,那是哪三个少数民族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答案自在其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的舞蹈) 设计目的:以较新鲜的舞蹈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蒙古族 1、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并分析歌曲 2、长调与短调 师: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英勇善战,豪爽大气,那大家都知道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师:大家说了很多,可是你们知道吗?蒙古族的民歌还有长调和短调之分。(介绍“蒙古族长调”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藏族 1、藏族酒歌 师:了解完了蒙古族的音乐,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另一个地方。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万山之巅,这里……..(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最后停留在布达拉宫,走进西藏) 欣赏一首《宗巴朗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藏族的歌曲给你

谈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谈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反映着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的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草原演唱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 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长调也要有新的发展。所以研究、提高和推广长调就成为我们这一代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开拓长调演唱的新方法,才能使这一民族音乐瑰宝绽放出奇光异彩,使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欣赏,才能使长调这一辉煌的传统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永久流传下去。 现在,虽然演唱长调的人日益增多,但大多数人在演唱方法上囿于传统之中,也就是说长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教学理论体系。一些演唱家也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力求在长调的演唱方法上进行改革。但是,其进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长调演唱实践和理论教学之需要。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只有了解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谈其发展变化。歌唱家的风采不仅仅表现在舞台上、广播电视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本文通过分析他们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中的异同,以期探索出他们的演唱规律,寻求发展长调的新途径。 一、第一代歌唱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时代 他们是上个世纪老一代蒙古族歌唱家,是活跃于蒙古族民间的演唱长调的巅峰人物。他们分别演唱过《轻快的走马》、《辽阔的草原》等长调曲目。他们从小生活在草原,心中自有一种能与草原沟通的语言,那便是长调。他们的演唱方法是自然形成的,运用丹田呼吸法,利用头腔和鼻腔产生共鸣,使声音听起来位置前。 这种演唱方法,是他们长期演唱实践中逐步探索、反复琢磨和积累而形成的,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中国民族十大金曲

1、【赛马】(二胡独奏 《赛马》由黄怀海于1959年根据蒙古族民歌《红旗歌》创作的二胡曲,表现背景是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的赛马比赛。此曲将一首仅有四句十六小节的民歌,升华为一首风靡全国,响彻海内外的传世之作,反映了作者创作才华和娴熟演奏技巧。 2、【金蛇狂舞】(民乐合奏) 此曲由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易名为家喻户晓的《金蛇狂舞》。并曾作为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背景音乐 3、【欢乐的泼水节】(民乐合奏) 《欢乐的泼水节》是由周成龙、张祖豫共同创作的葫芦丝经典曲目。描绘了云南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欢度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听此曲,不由忆起敬爱的周总理当年参加泼水节与民同乐的情景。 4、【彩云追月】(民乐合奏) 《彩云追月》由任光创作于1935年。1960年,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并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乐名曲。乐曲形象描绘了浩瀚夜空迷人景色。 但尚无经典的也无国家队的民乐合奏MV,遗憾!不过搜集到李云迪和朗朗同奏彩云追月,看一看PK结果谁更牛!。 5、【牧民新歌】(笛子独奏) 《牧民新歌》由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于1966年根据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创作。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MM唐俊乔知名度不高,但其台风抖擞,演技一流,“吹技”绝佳,将中国笛技表现得淋漓尽致,故特作重点推荐。 6、【翠湖春晓】(民乐合奏) 《翠湖春晓》是聂耳以家乡昆明郊外的翠湖风景为背景,根据云南昆明洞经音乐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曲。 聂耳名曲佳作超过此曲的很多,翠湖春晓能入选中国民族十大金曲实属不易。网上搜不到精品MV也在所难免 7、【彝族舞曲】(琵琶独奏) 彝族舞曲由王惠然于1965年以彝家山寨迷人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为背景,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和《烟盒舞》创作的琵琵独奏曲。作品后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其中殷飚曾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成为吉它界名曲。 笔者觉得《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主旋律也源自于此。看来非主流往往能淹没和取代原创的、主流的作品。 8、【春节序曲】(民乐合奏)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 1955年—1956年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9、【喜洋洋】(民乐合奏) 《喜洋洋》是刘明源于1958年根据山西民歌《卖膏药》和《碾糕面》改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此曲是一首雅俗共赏、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轻音乐作品,已成为中国民族轻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搜遍全网找不到国字头演奏的高质量MVc,杯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歌 课时: 1课时 教授班级:高一级 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执教:广东广雅中学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 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长调和短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单个国家。我国大多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蒙古族民歌有两种传统的分类方法,一是题材分类,分为牧歌、赞歌、思乡曲、宴歌、谚歌、叙事歌、儿歌等;二是体裁分类,可概括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的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郁草原气息。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性的礼俗歌属于短调范畴。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在演唱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嗽音和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与表现洋溢的激情,使音乐带有华彩性;二是旋律中向下三度活四度轻声下滑,就像婉转清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了抒情性。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是长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2、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包括古代的狩猎歌,近、现代的短歌、叙事歌和一部分风俗歌等,有时还伴有舞蹈。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演唱较近口语,装饰不多,以朴素见长。这类民歌往往带有很强的叙事性。它的旋律很美,句尾拖腔、衬腔很多,带有抒情性。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 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 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 性。《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 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 文化的范例。 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 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 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 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 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此 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 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 步的认识。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 大民族。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 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 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 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840年回 鹊国崩溃,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即向 东西迁移,逐渐与蒙古高原上的居民 融合。此后,经过长时期的辗转迁徙, 蒙古族流布面越来越大,至今我国的

蒙古族长调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蒙古族的民歌——长调,它就是口头文化遗产的一种。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伴随着中蒙两国申报蒙古长调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的成功,长调艺术将逐步地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保护,将更好地被传承与发扬。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主要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2005年11月25日,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此次申遗成功,显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因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与内涵。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出于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使得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也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共识和认同。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内蒙古民歌《送亲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中国人 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歌唱祖国 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山西河曲民间小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 山西民间小调《走绛州》 江苏民间小调《紫竹调》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辽宁沈阳民间小调《正对花》 苏南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江苏江都“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浙江海宁山歌《夜夜盼》 江苏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 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陕北民歌《绣金匾》 江苏无锡民歌《绣荷包》 牡丹江民间小调《绣荷包》 江西兴国山歌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新上茨山》 东北民间小调《新东北风》 吉林民间小调《小看戏》

云南汉族山歌《小河淌水》 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 辽宁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河北民间小调《小白菜》 河北民歌《小白菜》 内蒙古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 甘肃民歌《下四川》 黎族民歌《五指山歌》 台湾汉族童谣《天乌乌》 浙江嘉善山歌《五姑娘》 辽宁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江苏民间小调《无锡景》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浙江嘉善田歌《踏车山歌》 广东梅县客家山歌《送人离别水东西》青海情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台湾民歌《思念家乡》 浙江衢州民间歌舞曲《顺采茶》 吉林民间小调《生产忙》 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黑龙江绥化民间小调《上茨山》 浙江临安山歌《啥人长,啥人短》 浙江泰顺民间曲调《纱窗外》 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 河北张家口民间小调《散花》 陕西绥德民歌《三十里铺》 山西河曲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山西河曲山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黄河大合唱 浙江平湖民间小调《七朵花》 辽宁民歌《瞧情郎》 辽宁盖县民间小调《瞧亲家》 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 河北南皮民间小调《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河北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蒙古族民歌—思乡曲

蒙古族民歌—思乡曲 今天,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带您接着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第三大种类——思乡曲。蒙古人民的生活是蒙古民歌的唯一源泉,也是我们考察不同民歌体裁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依据。蒙古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活风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蒙古民歌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那些独特的民歌形式。难道,草原牧歌这一民歌体裁,不正是从蒙古人民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产生的么?内容决定形式,民歌体裁形式的多样性,总是同生活本身的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 思乡曲是远离家乡的人们为思念故乡而唱的民歌题材。在蒙古地区,思乡曲这一民歌形式极为发达;它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思乡曲按其所反映的社会题材,可划分为如下两类: 一、武士思乡曲

武士思乡曲是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土思乡之歌。如锡林郭勒盟民歌《旷野中的蓬松树》,伊克昭盟民歌《豹花白的骆驼羔》等。 二、妇女思乡曲 妇女思乡曲是指远嫁他乡的青年女子们所唱的思念故乡亲人之歌。如《诺文吉雅》、《乌拉盖河》等。一般的说,思乡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这些歌曲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出贫苦牧民厌恶非正义战争,向往和平生活的正义要求。至于青年女子们的思乡曲,则表达了她们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对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的有力控诉和批判。 思乡曲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热点是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表达情感细腻委婉,具有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思乡曲结构严谨,

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常以摸进的手法发展音调,因而富有内在动力性。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民族艺术的精华。民歌是歌唱的艺术,而每一种民歌形式在用音乐手段(不仅是歌词)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时,则往往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来。如果您还想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族民歌,您可以点击进入天堂草原音乐网进行相关搜索。同时,小编鸭梨推荐您可以试听一下我们网站的蒙古音乐。这样您会对蒙古民歌体会的更加透彻! 编辑人:天堂草原音乐网的小编鸭梨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中国民族音乐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跟随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特点的相关知识吧! 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

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另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 中国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中国民族音乐的来源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摘要: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蒙古族的民歌——长调,它就是口头文化遗产的一种。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伴随着中蒙两国申报的成功,长调艺术将逐步地得到进一步的关注蒙古长调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 和保护,将更好地被传承与发扬。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主要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2005年11月25日,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此次申遗成功,显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及世界性的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简介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因此,长调民歌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爱的本质与内涵。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出于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使得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也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的共识和认同。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倾心听一曲长调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体验。这种艺术境界,被诸多音乐学家、歌唱家称之为“天籁与心籁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统一”,长调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美的感受更是心灵的超脱。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山歌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一般是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编唱的民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有“客家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江浙山歌”、“弥渡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儿”、“慢赶牛”、“爬山调”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哩噜”,壮族的“欢”、“加”、“伦”以及彝、瑶族、黎族、畲族的各种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乡的“渔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都与山歌的性质相类似。山歌的风格有的悠扬秀丽,有的豪放粗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传的曲调,歌者即在这些曲调上即兴编词歌唱。其曲调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乐段结构常见的有2乐句乐段、4乐句乐段,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如《小白菜》、《都山小调》;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如《爱二娃》;有在四句的简单乐段后加衬词连接句,再将尾句加以重复构成的六句乐段。这是河北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如《献花》、《三杯酒》等;有比较复杂的两段体结构,如同《荣莉花》;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甚至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构成的大型套曲,《王婆骂鸡》。此外,还有许多因内容而异,较为自由或独立的调结构形式。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但是,各地的风格不同,例如在大行山一带,由于与山西地理上的接近,这里的小调风格就与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北部的小调,则近似东北民歌风味。河北东南部的卫运河与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调,又与山东民歌、河南民歌互为影响。河北小调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娱乐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各地流传的小调,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互相渗透,互为影响,如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就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民歌、小调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词,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周总理来到俺们村》等等。劳动歌曲:人们在劳作场合演唱的歌曲。领唱形式在我国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中经常采用,如劳动号子等。回答者:冷眼看结果 - 助理二级 11-16 23:19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前言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分为长调和短调

音乐新课标提出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回音、波音、颤音。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的价值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的四个教学领域内容标准分别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文化文化。 艺术流派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思想倾向、审美观念、创作手法相近或相似。 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观念。全校性音乐活动的常见形式歌咏活动。音乐会或文艺演出活动、专题音乐欣赏或音乐讲座。音乐多元文化是指在音乐教育中最广泛地尊重、汲取、接纳世界东西方各个国家、民族的不同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传统、世界各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各民族的音乐都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标准创造出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不能认为谁的高级,谁的低级,谁的科学,谁的不科学,只是具有不同特点而已,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智、审美心象、审美共鸣。 音乐风格定位包括主题音调风格、主题节奏风格、演唱形式与方法。 音乐主题的构思主题有情感定位、风格定位、结构定位、语气与气势定位。 课程目标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有达尔克洛兹音乐、柯达伊音乐体系、奥尔夫音乐体系。 音乐教育的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育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1、寓教于乐原则。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着审美教育特征,是从音乐艺术特点和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出发的。2、情感体验原则。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3、参与活动原则。音乐教学具体方法千姿百态,但总结来说,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因此参与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4、启发诱导原则。所谓启发诱导,就是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5、因材施教原则。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各种不同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6、创造发展原则。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教学通过感人至深的音乐艺术,促进学生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思想、思维等心理 发展过程,比逻辑推理更能深入 人们的心灵。因此,音乐教育应 重视贯彻创造发展的原则。7、 形象直观原则。注意教学的直观 性,形象性,以发展学生的观察 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进步 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广博的知 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 独立的人格。应具有的审美创造 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 想象能力、精湛的艺术技能。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 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 式。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才1、普及艺术的 基础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 中体现。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 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就是它可 以培养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 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 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3、 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 格。由于艺术石审美情感的集中 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 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 的作用。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的特点是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 主动的去探索,找出事物的内在 联系与规律,形成概念、结论的 一种方法。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精 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 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 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 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 创新精神为重点。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学环 境应该是以疑激欲,以趣激欲, 以境、以新、以论。 如何做到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 体感受,以生动活动的教学形 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保 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 于参加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 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 能力;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在旋 律上,由于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 抒发,抒情性大大加强,乐句结 构的伸缩性很大。在和声上,它 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 彩变化,不协和音的结构和进行 大胆使用,七和弦、九和弦经常 出现,半音转调作为取得特殊效 果的重要手段。在调性上,浪漫 主义音乐依然是以调性音乐为 主,但由于半音和声和远关系转 调的频繁运用,已有了调性含糊 的感觉,到了19世纪末,它慢 慢向多调性和无调性方面发展。 在配器上,作曲家着力于诗意形 象的刻画,讲究音乐与内容的情 感气氛交融,他们探索着各种乐 器组合的可能性,取得绘声绘色 的音响效果。在力度上,浪漫主 义音乐作品的特色就是大幅度 的力度转换对比。在形式结构 上,此时期的音乐形式结构上不 断趋向自由,出现了许多单乐章 的交响诗、序曲等体裁,各类小 型体裁如狂想曲、随想曲、夜曲 等等,由于更易于自由抒发情 感,应运而生,乐曲内容的段落 结构也灵活多变,对传统曲式的 增减取舍、混合运用亦屡见不 鲜。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审美认知作 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 用。 如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 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情 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 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 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 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 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 冶。 舞蹈的主要特征有动作性,抒 情性,通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的风格特点:舞蹈是在一 定的空间与实践中展示的视觉 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为主 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是动作 性、抒情性、通音乐的紧密联系。 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 术。动作有一定的标准,舞蹈动 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必 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 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 物内心活动相对应;要讲究形式 美。舞蹈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 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 奏和韵律;注意风格。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舞蹈与音乐共生 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联系:舞蹈 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 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 示;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 化。离开音乐,舞蹈难以充分表 达感情;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 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 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 是同步展示的,二者必须高度地 协调一致。 歌舞大曲是指综合器乐、歌唱 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 舞音乐。歌舞大曲在宫廷燕乐中 占据重要地位,也代表着隋唐音 乐文化的高度水平。大曲结构: 散序-中序-破。代表作绿幺、霓 裳羽衣曲、破阵乐。 艺术作品有哪三个层次组成: 艺术语言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 构;艺术形象是做皮的内在结 构,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物态 化;艺术意蕴是优秀艺术作品具 有的巨大的普遍性与深刻的思 想性、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 宗教与艺术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 反应,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真实 的反应;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 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 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宗教 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 的社会生活;宗教是麻醉人们的 心灵的,而一时是生活的教科 书;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 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 却不相信自己创造对象的真实 存在;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 局限从而得到发展。宗教与艺术 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 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 的,但是他是对社会生活的抽 象。相同点:艺术与宗教都是对 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艺术与 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 产生愉悦与希望。 戏剧的主要特征是戏剧行动和 戏剧冲突。戏剧行动:行动是最 基本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 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戏剧冲 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 突。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 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 外,还有戏剧、歌剧、舞剧、和 音乐剧等。戏曲艺术的突出特点 戏剧表演的歌舞化。 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 时调的艺术形式特征:时调在小 调中发展的最为规范和成熟。它 具有严谨规范的结构,变化丰富 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细致讲究的 润腔方式。在演唱时一般有乐器 伴奏,演唱的内容及流传的范围 非常广泛。 序曲是一种器乐体裁,常常是管 弦乐形式,最早是歌剧、清唱剧 等声乐体裁的器乐引入段,随着 19世纪公众音乐会形式的增 多,人们常常把一些优秀的序曲 放在音乐会作为独立器乐曲演 奏,脱离了歌剧的序曲,比原来 更容易得到传播,这种情况激发 了作曲家写作一种与任何戏剧 场合无关的管弦乐,导致了一种 崭新的管弦乐体裁的产生---音 乐会序曲。 康塔塔于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 利,是一种包含宣叙调、咏唱调、 重唱。合唱、管弦乐的声乐体裁, 比清唱剧短小,更加通俗,分为 家庭社交场合表演的小型室内 康塔塔和用乐队伴奏的大型康 塔塔。 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特点:在对 位法上,复调音乐达到全盛,并 向主调音乐风格上有了较大的 转移;在和声上,数字低音的使 用,导致了和声学得诞生,正格 终止取代了调性终止式,半音和 声使用得更为广泛,转调更自 由,不协和音的引入、处理也较 大胆;在调性上,大小调取代了 中古调式;音乐术语上,出现了 指示乐曲速度或表情的术语;即 兴演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 特点,在装饰曲调、变化主题、 终止式以及对位的处理上,都更 自由深刻;在音乐体裁方面,出 现了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 难曲、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 曲、组曲、赋格曲等新的音乐体 裁。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首用文 字谱记写的琴曲是碣石调..幽 兰。是南朝梁时人丘明的传谱, 谱本是唐人的手抄本。碣石调源 于相和歌瑟调曲中得陇西行,有 可能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风 格。因曹操填词首句为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而名,碣石调是一 种曲调形式,幽兰是琴曲名称, 指乐曲所变现的内容是描写兰 花的,前人以为是借深山幽谷的 兰花来抒发文人隐士的清高思 想。音调清丽沉郁,有郁郁不得 志之意。全曲四段,由一基本音 调发展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