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感觉器官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九章感觉器官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九章感觉器官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眼

眼的微细结构如下表:

二、耳内耳的微细结构如下表:

一、名词解释:

1.视盘 2.黄斑及中央凹 3.位觉斑 4.壶腹嵴

二、填空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视盘 2.黄斑及中央凹 3.位觉斑 4.壶腹嵴

二、填空题:

1.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为、和。其中

膜的前为角膜,后为巩膜。

2.角膜组织由前向后依次分为、、

和五层。

3.血管膜又称膜,由前向后依次分为 _、和

三部分。

4.虹膜组织由前向后依次分为、和。

5.睫状体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和,后者由

两层细胞构成,外层为上皮细胞;内层为的上皮细胞,分泌。

6.视网膜主要由四层细胞组成,由外向内为、、

和。

7.眼睑组织由前向后依次分为、、、

和五层。

8.眼睫毛根部的皮脂腺称或,睫毛附近的大汗腺称

或腺。两腺炎症时肿胀称。

9.位觉斑包括和。

10.壶腹嵴的上皮由细胞和细胞组成。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胶质状的壶腹帽,细胞的基底与前庭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11.螺旋器位于膜上,由细胞和细胞组成。

12.听弦为膜中从内向外呈放射状走行的胶原纤维细丝束,听毛为细胞的游离面发出许多排列规则的称听毛。盖膜为螺旋器表面被覆的。

三、简答题:

1.简述角膜的微细结构。

2.叙述光线从外界到达视细胞的途径。

四、选择题:

(A1型题)

1.角膜的五层结构中,能合成分泌蛋白质的是()

A.角膜内皮

B.前界层

C.角膜基质

D.后界层

E.角膜上皮

2.不属于眼球壁结构的是()

A.巩膜

B.虹膜

C.脉络膜

D.睫状体

E.球结膜

3.角膜内富含()

A.毛细血管

B.感觉神经末梢

C.色素上皮

D.毛细淋巴管

E.视细胞

4.产生房水的结构()

A.晶状体

B.玻璃体

C.睫状体

D.眼前房

E.眼后房

5.感受强光和辨色的细胞是()

A.视杆细胞

B.视锥细胞

C.节细胞

D.双极细胞

E.色素上皮细胞

6.感受听觉的结构是()

A.壶腹嵴

B.椭圆囊斑

C.球囊斑

D.螺旋器

E.耳石膜

(B1型题)

备选答案(第7~12题)

A.角膜上皮

B.角膜内皮

C.虹膜上皮

D.睫状体上皮

E.晶状体上皮

7.产生房水()

8.复层扁平上皮()

9.单层扁平上皮()

10.单层立方上皮()

11.其前层分化出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

备选答案(第12~16题)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E.虹膜

12.富含血管,位于巩膜内面()

13.中央有瞳孔()

14.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15.无血管()

16.位于眼球壁最内层()

备选答案(第17~21题)

A.夜盲症

B.青光眼

C.霰粒肿

D.色盲

E.麦粒肿

17.房水回流受阻引起()

18.视锥细胞缺乏引起()

19.视杆细胞功能障碍引起()

20.睑板腺导管阻塞引起()

21.睑缘腺睫腺炎症肿胀形成()

备选答案(第22~26题)

A.视锥细胞

B.视杆细胞

C.色素上皮细胞

D.节细胞

E.双极细胞

22.其轴突构成视神经()

23.感受强光和辨色()

24.感受弱光()

25.与视细胞和节细胞相连接()

26.吸收光线()

(X型题)

27.感受位觉的结构是()

A.椭圆囊斑

B.球囊斑

C.螺旋器

D.壶腹嵴

E.耳石膜

28.靠房水供给营养的是()

A.角膜

B.虹膜

C.晶状体

D.睫状体

E.脉络膜

29.属于眼屈光物质的是()

A.角膜

B.虹膜

C.房水

D.晶状体

E.玻璃体

30.含色素上皮的结构()

A.虹膜

B.脉络膜

C.睫状体

D.视网膜

E.巩膜

答案

三、问答题:

1.角膜由前向后由五层结构组成,依次为:①角膜上皮:为未分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约有5~6层细胞。表层细胞的游离面有许多短小的微绒毛,有利于薄层泪液的附着,有保护角膜的作用。②前界层:为一层均质透明的薄膜,电镜下主要由微细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构成。③角膜基质:是构成角膜的主要成分,占角膜全层的90%,由粗细均匀的胶原原纤维排列而成,基质内含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素等。④后界层:结构与前界层基本相似,但更薄,由角膜内皮的分泌物形成。⑤角膜内皮: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

2.用箭头表示。光线→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细胞

四、选择题:

(A1型题)

1.E 2.E 3.B 4.C 5.B 6.D

(B1型题)

7.D 8.A 9.B 10.E 11.C 12.C 13.E14.B15.A 16.E 17.B 18.D 19.A 20.C 21.E 22.D 23.A 24.B 25.E 26.C

(X型题)

27.ABD 28.AC 29.ACDE 30.ABCD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生理学练习题训练

生理学练习题训练 第一章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内环境的概念。 3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4 正负反馈的概念。 第二章细胞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包括哪些方式,主要转运哪些物质,耗能的有哪些。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 3动作电位的特点。 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哪些。 5阈电位的概念。 第三章血液 1输血的原则。 2血液的功能包括哪些。 3血浆渗透压的类型包括哪两种,以哪种为主,分别以什么物质为形成因素。4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必需的两种辅助因素,及其主要功能。 5白细胞的分类及其各种类型的主要功能,哪种白细胞最多。 6血小板的功能。 7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

8人体血量占体重的百分比。 9四种ABO血型的特点和输血的原则及交叉配血试验的内容。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的概念。 2心率的概念及正常值。 3心肌的生理特性。 4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哪些。 5第一,第二心音和心脏收缩及舒张的关系。 6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7心脏活动的调节包括哪两种神经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8心输出量的概念。 9心力储备的类型。 10影响血压的因素包括哪些。 第五章呼吸 1呼吸包括的三个不同环节及每个环节的内涵。 2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3呼吸运动的分类。 4正常的呼吸频率。 5潮气量,肺活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和肺通气量的概念。6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 7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消化的两种方式。 2胃液的成分及胃内盐酸的作用。 3胰液的作用。 4胆汁的作用。 5唾液的作用。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的来源包括哪些。 2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3产热器官包括哪些。 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包括哪些。 第八章排泄 1排泄的途径。 2肾脏的功能。 3尿的生成包括哪三个阶段。 4超滤液的概念。 5肾小球滤过率。 6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7肾糖阈的概念。 8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9多尿,少尿,无尿的概念。 10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 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 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积极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研究 3.中药药剂学地位作用:联系中医中药的桥梁,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选择剂型; 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5.三小三效五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 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6.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 1)药物与药品: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制剂:根据药典或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 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 常用的有40多种。 4)方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将药物或制剂经配制而成,标明具体使用对象,用法和用量 的制品。 5)成药:系指可以不经医师处方公开销售的制剂 7.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夏禹时期已经发现曲,能酿酒和发现酒的作用;汤剂最早使用剂型,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记有药酒和汤剂:《五十二病方》记有丸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特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最早的药典;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制剂规范,设立专门生产成药和专门经营管理的机构 8. 质量控制分析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9. 药剂分类: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和混悬液类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0.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药品生产过程中, 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GLP:指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生理学习题集

生生理学习题集

目录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血液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五章呼吸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第八章排泄 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十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十二章生殖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2、稳态 3、反射 4、新陈代谢 5、兴奋性 6、刺激 7、阈值 8、神经调节 9、体液调节 二、[填空题] 1、新陈代谢过程可分为()代谢和()代谢两个方面。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和()。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称为()。 4、反射弧包括五部分组成,即()()()()()。 5、机体对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其中()起主导作用。 6、在传统的生理学中,通常将()()()统称为可兴奋组织。 7、反应有两种形式,即()和()。 8、体液调节是通过()完成的。 9、体内的液体按其在体内的分布可分为()和()两大类。 10、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反馈调节。 1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三、[选择题] [A1型题] 请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为了阐明:()A人体细胞的功能B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C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 D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E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 2、维持机体功能问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适应B反应C反射D正反馈 E 负反馈 4、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是:()A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E免疫调节 5、关于反射,下述那项是错误的:()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的 B 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一种靠反射弧完成的规律性反射 D 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6、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瞳孔对光反射B吞咽反射C望梅止渴D膝跳反射E进食时唾液分泌 7、下列生理过程中那一项不属于正反馈的是()A排便反射B排尿反射C减压反射D分娩过程E血液凝固 8、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脑脊液B血浆C尿液D淋巴液E细胞内液 9、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A反射B兴奋C刺激D反映 E 阈值 10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D组织液E血液

物理药剂学知识点总结

粉体学 一、名解 1、粉体学:研究粉体所表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2、粉体特点:流动性与液体相似,压缩性与气体相似,抗压性(抗形变)与固体相似。 3、粒径测定方法:光学显微镜(0.5-um)电子显微镜(0.01-)筛分法(45-)沉降法(0.5-100)库尔特计数法(1-600) 4、比表面积(粒子粗细)的测定:比气体透过法(1-100)氮气吸附法(0.03-1) 5、流动性(flowability)评价:休止角(越小越好)、流出速度(加入助流玻璃球越少越好)、压缩度(反映凝聚性和松软状态,变大时流动性下降) 6、增加流动性措施:增大粒子大小;减小表面粗糙度;含湿量适当(适当干燥);加入助流剂 7、吸湿性(moisture absorption)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用吸湿平衡曲线表示。 8、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固有特征参数:水溶性药物相对湿度较低时几乎不吸湿,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吸湿量急剧增加,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CRH。(CRH下降,吸湿性上升) 测定CRH意义:CRH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愈大愈不吸湿;为生产贮存环境提供参考;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 9、润湿性(wetting)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润湿剂(wetting agent)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能力附加剂。 10、黏附性(adhesion)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粉体的粒子与器壁间的黏附。 11、凝聚性(cohesion)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粒子与粒子间的黏附。 12、压缩性(compressibility)粉体在压力下体积减少的能力。 13、成形性(compactibility)物料紧密结合成一定形状的能力。 14、休止角: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最大角。 15、密度&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或堆密度&振实密度&孔隙率 密度: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真密度ρt=W/Vt;颗粒密度ρg=W/Vg;松密度或堆密度ρb=W/V,振实密度(即最紧松密度)ρbt;ρt≥ρg≥ρb;空隙率(孔隙率):粉体中空隙所占有的比率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2、筛分法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θ<300流动性好 流出速度:越大,流动性越好 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磨擦力开始增加,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稳定性 名解 1、药物的稳定性研究意义:是处方前研究工作的重要而必需的内容,从而合理地进行处方设计,并筛选出最佳处方,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处方和工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完整word版)生理学第9章感觉器官习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感受器 2. 感觉器官 3. 近点 4. 瞳孔对光反射 5. 视力 6. 7. 明适应 8. 暗适应 9. 眼震颤 10. 听阈 二、填空题 1. 视细胞是感光细胞,分 _____ 和 _____ 两种。 2. 眼是视觉的 _____ ,其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_____ 的电磁波。 3. 眼的折光系统由透明的 _____ 、 _____ 、 _____ 和 _____ 组成。 4. 视觉是由 _____ 、 _____ 和 _____ 的共同活动完成的。 5. 眼的调节主要靠 __ __ 的改变、 _____ 和 _____ ,以上三者合称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 6. 睫状肌受 _____ 纤维支配,当视近物时睫状肌 _____ 晶状体 _____ ,因而折光力。 7. 非正视眼包括 _____ 、 _____ 和 _____ 三种,可分别用 _____ 、 _____ 和矫正。 8.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 _____ 处,而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 _____ 部。 9. 明适应时间 _____ ,而暗适应时间相对 _____ 。 10. 夜盲症是由于 _____ 缺乏,而引起 _____ 减少所致。 11. 颜色辨别是由 _____ 完成的。 12.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 _____ 。 13. 具有感受色光功能的是 _____ 系统,而只具有区别明暗功能的是 _____ 系统。 14. 远视眼时,远处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 _____ ,近处光线则聚焦于视网膜之。 15. 晶状体弹性减弱,则眼的调节能力 _____ ,近点变 _____ 。 16. 只在白昼活动的动物,其视网膜中的感觉细胞主要是 _____ ;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则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主要是 _____ 。 17. 听觉器官由 _____ 、 _____ 和 _____ 三部分所组成。 18. 听骨链硬化可导致 _____ 性耳聋,耳蜗病变将导致 _____ 性耳聋。 19. 球囊和椭圆囊的适宜刺激是 _____ 运动,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 _____ 运动。 20. 耳蜗 _____ 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耳蜗 _____ 部则主要感受低频声波。 21. 声波刺激引起耳蜗产生 _____ 电位,再由它引起听神经兴奋。 22. 感音性耳聋的 _____ 导与 _____ 导同样受损。 三、判断题 1. 远视眼的近点较远。 ( ) 2. 视近物时瞳孔缩小,此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 ) 3. 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是一种神经反射。 ( )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精品课程——生理学 【讲义】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十二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 感觉器官: 分类:分布的部位 刺激的性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眼的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前表面 该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正常人眼处于静息状态而不进行调节时,眼的折光系统的后主焦距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

对于人眼和一般光学系统,来自6米以外物体的各发光点的光线,都是平行光,可以成像在视网膜上。 (二)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 简化眼(reduced eye) 是一个假想的模型。其光学参数和其他特征与正常眼等值。简化眼和正常安静时的眼一样,正好能使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 AB(物体的大小)/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ab(物像的大小)/nb(节点至视网膜距离) nb固定不变,根据AB和Bn,可以算出物体成像的大小。 利用简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能看清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限度:视网膜上的像小于5 μm,一般不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正常人眼的视力或视敏度有限度,该限度用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的大小表示。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 膜像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个视锥细胞的直径。 视敏度: 5米远处, .5mm缺口的方向, 视网膜像距为5μm, 眼视力正常定为1.0 (三)眼的调节 当眼看远物时(6米以外),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物体就可成像在视网膜上。 看近物时,入眼内光线不是平行的,需进行调节: 1.晶状体前凸 2.瞳孔缩小 3.两眼轴向鼻中线会聚 (四)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1.近视近点前移 轴性近视 屈光近视 2.远视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近点远移。 3.散光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 4.老视近点远移;

生理学—感觉器官知识点

感觉器官 1感受器是专门感受刺激的特殊结构。感觉器官除包含感受器外.还有一些非神经组织的附属结构,这些附属结构有利于感受器实现其感受功能,如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所组成,能够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眼视近物时的调节反应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三个方面 眼的折光异常有近视、远视和散光等。 近视近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由于角膜和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力过强矫正近视眼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眼的前面加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远视远视眼主要是由于眼的前后径过短,多为遗传所致·矫正远视的办法是佩截合适的凸透镜 散光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折光面在某一方位上的曲率增大,而另一方位的曲率减小,这样透过角膜射入眼内的光线扰不能同时在一个平面上聚焦,造成物像变形或视物不清,这些情况都属于散光.矫正散光眼要佩截合适的柱面镜,使角膜的曲率异常得以纠正。 3.视网膜能感受光线刹激的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部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位。 黄斑的中央凹处最为密集,而且这里的视锥细胞较为纤细,形成最强视力。 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位,越近中央数量越少,在中央凹处,则几乎全无, 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聚焦于此处的光线不能被感受,形成生理性盲点。 当维生素A缺乏时,将影响人在暗光下的视敏度,引起夜盲症。 关于色觉的产生原理,现在广泛采用“三原色学说”。该学说认为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视锥细胞, 能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称之为感红视锥细胞、感绿视锥细胞和感蓝说锥细胞 不同波长的光线刹激视网膜时,这三种视锥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因而产生不同的色觉。 4.视力亦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距离最小的两点的能力。视力的强弱可用能分辫两点的最小视角为指针 5.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光所测得的视野大小不一样,白色视好最大,其次为青蓝色,再次为红色.绿色视野最小。 6.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气导和骨导。 气导: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和前庭窗传入耳蜗,称为气导。这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骨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经耳蜗骨质部传入耳蜗琳巴液,称骨导骨导极不敏感,一般是振动的物体直接和颅骨接触.才能引起听觉。

绝对有用的药剂学总结

总结 一、一些辅料的用途 1.乳糖 片剂:填充剂,尤其是粉末直接压片的填充剂; 注射剂:冻干保护剂 2.微晶纤维素 片剂:粉末直接压片的填充剂;“干粘合剂”;片剂中含20%微晶纤维素时有崩解剂的作用3.甲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弱) 4.羧甲基纤维素钠 片剂:黏合剂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5.乙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不溶于水) 缓(控)释制剂:骨架材料或膜控材料 固体分散体:难溶性载体材料 6.羟丙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微孔膜包衣片的致孔剂 7.羟丙甲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片剂:黏合剂、薄膜包衣材料 混悬剂:助悬剂 缓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材料、微孔膜包衣片的致孔剂 8.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肠溶材料 9.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 肠溶材料 10.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 肠溶材料 11.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PV AP) 肠溶材料 12.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StyMA) 肠溶材料 13.丙烯酸树脂(肠溶型I、II、III号)、Eudragit L,Eudragit S(有时出现Eudragit L 100或Eudragit S 100) 肠溶材料 14.Eudragit RL,Eudragit RS: 难溶性载体材料 15.Eudragit E(与丙烯酸树脂IV号相当)

胃溶型高分子材料 16.醋酸纤维素 2007年执业药师药剂学辅导第6 页,共114 页 水不溶型材料,可用于包衣或制备渗透泵片剂 17.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维酮PVP)类 P27:片剂:黏合剂 P58:片剂:胃溶型薄膜衣材料 P81:微丸:硝苯地平微丸(固体分散物) P193:混悬剂:助悬剂 P221:固体分散物:水溶型载体材料 P227:缓(控)释制剂:亲水胶体骨架材料 P235:缓(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中的致孔剂 18.聚乙烯醇 膜剂:成膜材料、助悬剂 19.羧甲基淀粉钠 片剂:崩解剂 20.交联聚维酮 片剂:崩解剂 21.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 片剂:崩解剂 22.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片剂:崩解剂 23.聚乳酸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用于制备微球、纳米粒等24.甘油(山梨醇丙二醇的作用与甘油比较接近) 液体制剂:溶剂、注射剂溶剂、助悬剂、保湿剂 胶囊和包衣材料中做增塑剂 软膏、经皮给药系统:渗透促进剂 增加疏水性药物的可湿性、静脉脂肪乳中渗透压调节剂甘油明胶(用于软膏、栓剂、固体分散体) 25.甘油明胶 P80:滴丸剂:水溶性基质 P85:栓剂:水溶性基质 P96:软膏剂:水溶性基质 26.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乳剂、软膏:乳化剂 固体制剂的润湿剂/片剂的润滑剂 增溶剂 27.聚乙二醇(PEG)类 P28:片剂:水溶性润滑剂(PEG 4000, 6000) P58:片剂:薄膜包衣处方中的增塑剂 P77:胶囊剂:软胶囊中非油性液体介质(PEG 400) P79:滴丸剂:水溶性基质(PEG 4000, 6000,9300) P85:栓剂:栓剂基质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人喝酒过量后,说话语无伦次,走路摇摇晃晃,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 酒精已麻醉了脑干 B 酒精已麻醉了小脑 C 酒精已麻醉了大脑 D 酒精已麻醉了大脑和小脑 2.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A 成像在视网膜前,配凹透镜 B 成像在视网膜前,配凸透镜 C 成像在视网膜后,配凸透镜 D 成像在视网膜后,配凹透镜 3.“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一切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脑中没有损伤的部位最可能的是()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中脑 4.滴眼药水时,口里感到有药的苦味,原因是() A 眼药水经鼻泪管→咽部→舌 B 眼药水经咽鼓管→咽部→舌 C 眼药水经鼻泪管→鼻腔→咽部→舌 D 眼药水经眼部血管→血液循环→舌 5.某小儿麻痹症患者左腿肌肉萎缩,这是因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损伤了脊髓的() A 左前角运动神经元 B后角中枢神经元 C 右前角运动神经元 D侧角交感神经元 6.谈到美味的食物有分泌唾液属于() A 非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以上均不是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理由最可能是() A 思之太深,不能入睡而做梦 B 大脑皮层呈高度兴奋状态 C 睡眠中大脑皮层中个别细胞群仍处于兴奋状态 D 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8.打字员在键盘上进行盲打时,必需经过的中枢是() A 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 B 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C 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 D 躯体感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9.人的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是通过() A 上行传导束 B 脑神经 C 下行传导束 D 脊神经 10.“生理性盲点”是视网膜上视神经穿过的地方,当物像落在此点上,则会造成() A 视觉消失 B 视觉较模糊 C 视觉最清晰 D 视觉有时清晰有时模糊 11.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强光下眯起眼睛 B 针刺手尖,手缩回来 C 司机看见红灯亮,停车 D 手被电击,迅速弹开 1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中正确的是() A 反射和反射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反射弧 C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实现 D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 1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和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分别是() A 反射和条件反射 B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 应激性和适应性 D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4.在大脑内部,大脑与小脑、脑干、脊髓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结构是()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 1.当感受器受刺激时,刺激虽在持续,但其传入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称为 ( ) A.抑制 B.疲劳 C.适应 D. 2.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 ) A.晶状体变凸 B. C.双眼会聚 D. 3.使近处物体发出的辐散光线能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的功能,称为 ( ) A.角膜反射 B. C.瞳孔对光反射 D. 4.当睫状肌收缩时可使 ( ) A.角膜曲度增大 B. C.晶状体曲度减小 D. 5.眼处于静息状态时能够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最远之点为 ( ) A.焦点 B.远点 C.主点 D. 6.对近视眼的错误叙述有 ( ) A. B. C. D.远点移远 7.对远视眼的错误叙述有 ( ) A. B. C. D. 8.凸透镜适用于 ( ) A.近视眼视远物 B. C.散光眼 D. 9.圆柱镜适用于 ( ) A.近视眼 B. C.远视眼 D. 10.缺乏某种视锥细胞时,可能导致 ( ) A.夜盲症 B.色盲 C.色弱 D. 11.对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位于 ( ) A.视神经乳头 B. C.视网膜周边部 D. 12.当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 ( ) A.瞳孔近反射 B. C.角膜反射 D.

13.对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 ( ) A.红、蓝、紫 B. C.红、绿、蓝 D. 14.颜色视野范围最小的是 ( ) A.绿色 B.黄色 C.红色 D. 15.与暗适应无关的过程是 ( ) A. B. C.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D. 16.听觉的感受器是 ( ) A.耳蜗螺旋器 B. C.外淋巴与卵圆窗 D. 17.耳廓和外耳道的主要作用在于 ( ) A. B. C. D. 18.与声波传导无关的结构是 ( ) A.鼓膜 B. C.内耳淋巴 D. 19.听骨链的主要功能是 ( ) A.集音作用 B. C.增压效应 D. 20.听阈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 ( ) A. B. C. D. 21.正常人耳所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是 ( ) A.16~2000Hz B.16~20000Hz C.0~16Hz D.3 000~6000Hz 22.连接中耳和咽部的管道是 ( ) A.蜗管 B.咽鼓管 C.前庭阶 D. 23.鼓膜穿孔将引起 ( ) A.感音性耳聋 B. C.神经性耳聋 D. 24.前庭器官传入冲动所引起的效应中,错误的有 ( ) A.位置觉与运动觉 B. C.眼震 D. 25.关于微音器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 B. C.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器官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感受器 2、感觉器官 3、适宜刺激 4、感受器电位 5、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6、近视 7、远视 8、暗适应 9、气传导 10、微音器电位 11、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12、视力 二、填空题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对一种感受器来说,最为敏感的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__________ 。 3、眼具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两项功能。 4、眼的折光组织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角膜,能使眼的折光度发生改变的是晶状体。 5、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反应有晶状体凸度增加、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 6、眼注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________ ,晶状体的折光力_______。 7、眼的屈光能力异常有近视、远视、散光。 8、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可引起近视。 9、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前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

部,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10、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能重新分布。被消耗了的视黄醛则由维生素 A 补充。 11、视网膜中具有分辨颜色能力的感光换能系统是视锥系统。 12、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13、在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视野不同,其中白色的视野最大,绿色的视野最小。 14、声波由外耳向内耳传入包括气传导与骨传导两条途径,其中以气传导为主,因为它有增压效应。 15、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 ________ 。 16、鼓膜和听骨链构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的传导途径。声波经此途径传入 内耳时,其振动幅度减小,振动强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增压效应。 17、咽鼓管具有平衡咽鼓管内压压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对维持正常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18、根据行波学说原理,基底膜底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基底膜顶部主要感受低频声波。 19、耳蜗管基底膜上的 _______________ 是声音感受装置。 20、基底膜的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以____________ 的方式向耳蜗顶部传播。 21、根据行波学说,声波频率愈低,基底膜上出现最大振幅的部位愈靠近________________。 22、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还可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振动完全一致,称为____________ 电位。 三、选择题 1、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B A 、受体B、感受器C、分析器 D 、感觉器官E、特殊器官 2、下列结构中,哪个属于感觉器官( D ) A 、痛觉感受器B、冷敏神经元C、本体感受器D、前庭器官E、触觉感受器 3、下列哪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会产生主观上的特定的感觉(E) A 、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 C 、嗅觉器官 D 、味觉器官 E、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药剂学》龙晓英版_知识总结

药剂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剂型与制剂:把各种药物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与一定给药途经想适应的给药形式。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成为制剂。 制剂学与调剂学:研究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成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两者以往总称药剂学。 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DDS)是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总称。包括:1.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2.靶向给药系统3.黏膜给药系统4.经皮给药系统。 药物剂型的分类 1. 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剂型;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 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 3. 按形态分类: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4. 按制法分类:浸出剂型、无菌剂型。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稳定性:不仅指制剂有效成分的化学降解,同时包括导致药物疗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加的任何改变。一般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学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和毒理学稳定性。 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的目的:提高制剂质量,保证药品药效与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影响制剂稳定性因素 处方因素:1.pH的影响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3.溶剂的影响4.离子强度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处方中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外界因素:1.温度的影响2.光线的影响3.空气(氧)的影响4.金属离子的影响5.温度和水分的影响6.包装材料的影响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变剂型或改进生产工艺 2.制成难溶性盐或稳定的衍生物。 稳定性试验 A新药申请药物稳定性的实验方法:1.影响因素实验2.加速实验3.长期实验4.稳定性实验的基本要求5.稳定性重点考查项目。 B恒温法:1.经典恒温法2.活化能估算法3.温度系数法(Q10法) C线性变温法 D热分析方法 E固体制剂稳定性试验的特殊要和方法 第三章液体制剂 液体药剂:指将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溶剂)制成的服或外用液体制剂。 分类: 1、均匀相液体制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2、非均匀相液体制剂:溶胶剂、混悬剂、乳剂。 特点(与固体制剂(散剂、片剂等)相比) 优点:①分散度大,吸收快,迅速;②给药途径广泛,可服,也可皮肤、粘膜和腔道给药;③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④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5提高生物利用度。 缺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化学稳定性差;②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不方便;③水性液体制剂容

生理学习题:9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 选择题 1.有关感受器生理特性的说明,错误的是 A.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最敏感 B.有换能作用 C.只要有刺激,就可以产生兴奋 D.有适应现象 E.各种感受器适应快慢不一 2.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率最大的是 A.晶状体B.角膜 C.玻璃体D.前房水 E.后房水 3.感受器能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感受器的这种生理特性称为A.感受器的适宜刺激B.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C.感受器的编码作用D.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E.感受器的启动电位 4.有关感受器电位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在一定范围内其大小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B.以电紧张形式扩布 C.具有总和现象,不具有(全或无)性质 D.具有“全或无”性质,不具有总和现象 E.感受器出现的电位变化,都是通过跨膜信号转换的结果 5.属于快适应感受器的是 A.视觉感受器 B.痛觉感受器 C.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D.嗅觉感受器 E.肌梭感受器 6.有关视力、视角的论述,正确的是 A.视力大小与视角大小成正比 B.视角一分角能看清物体时,视力为1.0 C.视锥细胞直径越大,视力越好 D.双眼视物时可以使视力提高 E.同一距离物体越大形成的视角就越小 7.房水的主要功能是 A.折光成像 B.对玻璃体有保护作用 C.对角膜和晶状体有营养作用 D.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 E.促进睫状肌收缩 8.看近物时的视觉调节过程包括 A.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散大

B.晶状体变凸,眼轴会聚,瞳孔缩小 C.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缩小 D.晶状体扁平,眼轴会聚,瞳孔散大 E.晶状体曲率半径减小,眼轴会聚,瞳孔缩小 9.有关晶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年龄的增大,弹性逐渐减退 B.调节能力与弹性无关 C.近点距离的远近受其调节能力所决定 D.所视物体近移时,曲率增大 E.近点越近调节能力越强 10.人眼的调节功能主要是由_____来实现的。 A.角膜的曲度变化 B.角膜和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C.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D.玻璃体的曲度变化 E.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曲度变化 11.人眼看近物时 A.晶状体变扁平,折光力增加 B.晶状体变凸,折光力下降 C.晶状体扁平,折光力下降 D.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加 E.晶状体曲率减小,折光力增大 12.眼尽最大能力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A.节点B.前主焦点 C.远点D.近点 E.后主焦点 13.正常视物时,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为 A.直立实像B.倒立实像 C.倒立缩小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E.既放大,又缩小的实像 14.关于老视眼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晶状体的弹性降低 B.看远物不清,看近物和正常眼无异 C.主要为眼球前后径改变 D.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 E.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15.某人看远物需要调节,看近物也不清楚,提示他可能是A.远视B.近视 C.散光D.老视眼 E.正视眼 16.下面哪种非正视眼矫正用凹透镜? A.近视眼B.远视眼 C.散光眼D.老视眼 E.老花眼

药剂学重点知识总结(精华篇)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制剂: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制剂。 药物制剂的特点:处方成熟、工艺规范、制剂稳定、疗效确切、质量标准可行。方剂:按医生处方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调剂学:研究方剂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物理药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各种剂型性质的科学。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和生理因素与药效间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 三、药物剂型: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重要性: 1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 、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4 、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5 、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础理 论 第 一 节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2 、溶剂的极性3 、温度 4、药物的晶形5 、粒子大小6 、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2 、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4 、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1)、同系物 C 链长,增溶大(2)、分子量大,增溶小(3)、加入顺序(4)用量、配比第二节流变学简介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n是一个常数, 它只是温度的函数,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非牛顿液体: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2 、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 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4 、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 第三节粉体学 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感觉器官的功能(6)-生理学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感觉器官的功能。 1.何谓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和单眼视觉有何不同? 人和灵长类动物的双眼都在头部的前方,两眼的鼻侧视野相互重叠,因此凡落在此范围内的任何物体都能同时被两眼所见,两跟同时视某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有些动物的两眼分布在头的两侧,两眼视野完全不重叠,左眼和右眼各自感受不同侧面的光刺激,称单眼视觉。用单眼视物时,有时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觉,这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单眼运动而获得的。用双眼视物时,两眼视网膜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像,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物体时对它的左侧面要多看到一些,右服对它的右侧面要多看到一些,这样,来自两眼的图像信息经过视觉中枢处理后,便可产生一个有立体感的物体的形象。故双眼视觉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可产生立体视觉。 2.简述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生原因。两者看物时在调节上有何区别?如何矫正? 近视眼与远视眼都属于非正视眼,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不需调节或只作较小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视近物时,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也聚焦在视网膜后方,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近视眼视远物时需要调节而视近物时不需调节,而远视眼无论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因此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后进入眼内,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则需戴凸透镜矫正。

药剂学重点归纳整理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讲义

第1章绪论 一、概念: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制剂: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制剂。 药物制剂的特点:处方成熟、工艺规范、制剂稳定、疗效确切、质量标准可行。 方剂:按医生处方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调剂学:研究方剂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物理药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各种剂型性质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和生理因素与药效间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 三、药物剂型: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重要性: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5、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 第2章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 2、溶剂的极性 3、温度 4、药物的晶形 5、粒子大小 6、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4、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1)、同系物C链长,增溶大 (2)、分子量大,增溶小 (3)、加入顺序 (4)用量、配比 第二节流变学简介 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η是一个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非牛顿液体: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 2、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 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 4、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 第三节粉体学 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 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1、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 2、θ<300流动性好 3、流出速度:越大, 4、流动性越好 5、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 6、磨擦力开始增加, 7、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第4节表面活性剂 一、概念: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并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二、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高级脂肪酸的盐, 2、硬酯酸、油酸、月桂酸一般外用 3、硫酸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4、叶桂醇硫酸钠, 5、 SLS), 6、乳化性强, 7、稳定, 8、软膏剂乳化剂。 3、磺酸化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广泛应用的洗涤剂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合物新洁尔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