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一、统计学的性质(什么是统计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

其性质可以概括为: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学的具体要点(或性质)是:

1、统计学研究的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

2、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

3、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三、统计学的分类:

1、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2、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四、1、什么是理论统计学?什么是应用统计学?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要正确认识和掌握统计学,就必须从统计学本身所具有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两方面去理解。

从统计学理论方面看,由于受客观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随机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数量方面时,常常受到研究方法的制约,这就需要应用相关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数学原理,寻求研究客观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方法,并从理论上对其加么科学论证,使其真正成为科学的方法论,从而构成了理论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从统计学应用方面看,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科学。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都能不同程度地找到统计方法的应用,这些都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2、简述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联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士为,统计学研究和发展都始终围绕着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即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

五、什么是描述统计学?什么是推断统计学?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度、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行推断和检验,主要内容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验证、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等。

六、简述总体、样本和个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或母体,而总体中的每个个体事物则称为个体。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容量,通常用N表示,通常将所要研究事物全体构成的集合称为总体。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子集。构成样本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容量,通常用n表示。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并代表总体的,因此总体又可称为母体,样本可称为子样。样本也是由一部分个体所构成,也属于总体的范畴,假如将总体看作由研究对象的所有个体(元素)组成的集合,则样本就是该集合中的一个子集,为便于区别,通常将由样本构成的总体称为抽样总体。

七、统计总体一般有两种:

实际研究中所遇到的统计总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自然物体所组成的总体。另一种是由变量值所组成的总体。一般来说,由自然物体所组成的总体能够满足多方面的研究需要,由变量值所组成的总体主要是满足对该变量的研究需要。

总体中只包含有限个个体,即总体容量是一个有限数,称为有限总体;

总体中包含有无限多个个体,即总体容量为无穷大,则称为无限总体。

确定统计总体就是确定统计活动的研究对象及范围,需要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进行。研究目的不同,统计总体往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总体中的个体很不明显,要区分个体往往是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将每个观察单位看作一个个体,而观察单位的大小以及计量方法则根据观察手段而定。

八、什么是样本?它的特点有哪些?

1、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子集。

2、样本的特点:

1.样本中的每个个体都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

2.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

3.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代表性与样本容量的大小、抽样的方法以及抽样的组织形式等方面有关。

4.样本的随机性,组织随机抽样必须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或不被抽中。

九、什么是总体?总体中的个体都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具体总体和设想总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总体是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整体。具体总体是由自然物体构成的总体,设想总体是由想象中各个假象事物构成的总体。一般来说,设想总体是具体总体的抽象化,而具体总体则可看成设想总体的构成部分。这种抽象化不仅有利于各种数据处理与使用,而且在许多场合还可以更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若考察某一批产品的质量,则研究的是具体总体,结果只能说明这一批产品质量高低。但若是考察某种工艺条件下该种产品的质量,则研究的是设想总体,考察结果不仅能说明这种产品质量高低,而且还可说明这种工艺条件下的好坏。

十、什么是变量?它的特点有哪些?它的主要分类有哪几种?P33

1、变量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变量指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概念,凡是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可定义为变量。包括可用数字表示变量取值的数字变量和不能用数字计量、只能用类别表示的属性变量。

狭义的变量仅指可用具体数字表示取值的数字变量。

2、变量的特征:

(1)变量是用于研究总体和个体具有属性变异与数值变异的量化概念;

(2)变量是一个具有量化性质的概念或名称,它不是指具体的数字。变量所表现的具体数字称为变量值,变量与变量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变量的取值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上取值,如历年职工工资水平;二是在空间上取值,如某一时期内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职工工资水平。

3、变量的分类:

(1)按其取值是否可用数字表示,分为属性变量与数字变量。

(2)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3)按其变动是否具有确定性,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4)按其在因果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因变量与自变量。

(5)按其是否由研究对象体系范围内决定,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6)按其取值是否具有客观性,分为实在变量和虚拟变量。

十4、离散变量:凡变量的取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的称为离散变量,如职工人数、设备台数、家庭人口等,通常采用点计的方法取得变量值;

连续变量:凡变量的取值在整数之间可以取无限的数值,即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称为连续变量,如身高、体重、收入、支出等。

十5、确定性变量:凡变量的变动具有确定性、方向性的,称为确定性变量,如每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设备台数等。

随机变量:凡变量的变动没有确定的方向,并具有一定偶然性的,称为随机变量。如股票价格。

十6、因变量: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结果性变量,通常作为研究的目的或对象来对待,又称为被解释变量;

自变量是影响因变量的各种原因性变量,又称解释变量。如用居民收入解释支出时,收入为自变量,支出为因变量。

十7、内生变量是由研究对象体系范围决定的,外生变量是由研究对象体系范围之外决定的,外生变量是由研究对象体系范围之外决定的。外生变量数值的变化影响内生变量的数值变化,但它并不受内生变量数值变化的影响。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重要概念。

研究农产品供求关系时农产品的供应量、需求量和价格等都是内生变量;土地资源、雨量、农业投资和科技投入等是外生变量。

十8、实在变量:凡是取值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变量,称为实在变量或实体变量。

虚拟变量是为了满足统计研究的需要,对客观现象的各类属性表现人为规定的数字,又称工具变量或开关变量,在定性分析、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中往往要用到。

十一、指标及其测度P34

1、在统计活动中,人们所真正关心的主要是总体的某些特征数量,而总体特征数量的数值则完全取决于总体中各个个体的相应特征数量。

2、测度总体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总体指标,测度个体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个体指标。

3、总体指标的数值往往都是未知的,而个体指标的数值则是可以通过观测得到的,统计活动最初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研究总体中的个体的某种或某些特征的观测计量来取得数据,进而推断得出所需要的总体指标的数值

4、统计指标是可以测度计量的数量概念,对于任何一个统计指标,只要给定相应的总体或个体,都可以通过测度计量。得出其具体的指标数值。

5、什么是统计指标?它的测度尺度有哪些?

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由于总体中的个体特征往往有多种不同类型,对于个体的不同特征,测度计量尺度也不相同,通常可将个体特征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相应的测度计量尺度也有四种: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十二(名)1、定类尺度:又称名义尺度,是对个体进行类别划分的测试计量尺度,这种既不能用数值大小直接测度,又不能用等级顺序计量,而只适合用划分类别来测度。是最简单、计量层次最低的个体特征测度计量尺度,主要用于对个体品质特征的测度计量。如根据人的性别特征分为男性和女性;

在统计分析中,为了将定类尺度的测度计量结果用数值表示,通常将重点关注的一类别记作1,将其他类别记作0。

2、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个体进行排序或分等级基础上的测度计量尺度,这种不能直接用数值大小测度而只能用顺序等级来说明个体特征表现位次的测度计量尺度称为顺序尺度或定序尺度。相邻顺序等级之间的差距并不一定相等。测量计量结果可用自然数1、2、3等来依次表示各种顺序等级,将其测度计量结果完全数量化。

3、定距尺度:又称差距惊讶,是对个体特征的差距进行测量的测度计量尺度,测度计量尺度中并不存在绝对零点,其零点只是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水平,测量得出的数值结果也只是相对于某一个标准水平的差距数值。用定距测度测量得出的结果虽然为通常的数值,但各数值之间并不存在比例关系。

4、定比尺度:又称比例尺度,是对个体特征的绝对数量大小进行测量的测度计量尺度,具有绝对零点。用这种测度计量尺度测量得出的数值除了具有差距尺度数值的全部特征外,还具有数值之间存在比例关系的特性。

5、四种测度计量对个体特征的测量层次是依次递升,定类尺度最粗略,定比尺度最精细。不同层次的测度计量尺度测量结果如果要统一化为同一层次,只能将高层次的转化为低层次的,不可能将低层次的转化为高层次的。

6、如果统计活动所要考察的个体指标只是一个,就称为单变量总体或一元总体,可用一个代表所要考察个体指标的变量x或y表示;如果统计活动所要考察的个体指标有多个,则称为多变量总体或多元总体,可用一个代表所要考察个体指标集的向量X或Y表示。

十三、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它的设计内容包括哪些?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哪些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一个统计指标一般只能反映研究对象一个方面的特征数量,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的集合可全面反映和描述所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的特征数量。

P39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设置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

2.确定每一个指标的内涵和外延;

3.确定每个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

4.确定每个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P40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时通常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应紧紧围绕研究的目的,满足科学研究或生产管理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要符合科学的原理,准确地刻画和描述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数量,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考虑研究目的所属领域的专业理论和数学原理,有时还必须考虑到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历史环境。

3、可行性原则:每个指标都必须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其指标数值,因此还必须考虑到计量手段的特点和计量方法是否简便可靠,使得每个统计指标的计量与计算都具有可操作性。

4、联系性原则:必须考虑到指标体系内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信息的重复与遗漏,各个指标应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十五、简述绝对数指标的概念及分类

绝对数指标是反映统计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绝对数量的统计指标,通常又称总量指标。主要功能是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规模大小或水平高低,其数值表现形式为绝对数,都有计量单位。如人口数、财政收入、货币供应量、社会商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利润总额、存款总额等。

绝对数指标的分类: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流量)和时点指标(存量);按其所使用的计量

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两类。

时期指标是反映研究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累计发生数值总量的指标。如全年XX、季XX、月XX、年新增人口数等;

时点指标是反映研究对象在某个时点上所数值总量的指标。如年初(末)XX、月初(末)XX、季初(末)XX。

十六、简述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不同特点的具体表现。

1.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反映的时期长度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统计的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2.时期指标的前后各时期上的指标值直接相加有实际意义,而时点指标前后各时点上的指标数值直接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正确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对于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时期指标应注意其所反映的时间长度,时点指标应注意其所反映的时刻或者时点。

十七、举例说明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的概念及区别。

实物指标是使用实物单位进行计量的指标,如以自然单位计量:人口按个计量、汽车按辆计量;以度量衡单位计量:粮食产量按公斤计量、棉布产量米计量等。

价值指标是使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指标。如固定资产总额以人民币计量,进出口总额以美元计量等。

实物指标意义具体明确,但综合性能差,不同物品的总量不能相加汇总;价值指标给定性能强,任何物品的价值总额都可相加汇总,但意义比较抽象。

在经济统计中,单一物品的总量往往用实物指标,多种物品的总量用价值指标。

十八(名)、相对数指标: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相除得出的比率,又称比率指标,反映了研究对象内部各部分之间或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数值表现形式有无名数和有名数两种,绝大部分相对指标的数值采用无名数表现,最常用的是系数和百分数,仅有部分强度相对指标的数值采用有名数表现。主要有:(结构、比值、动态、弹性、强度)

(1)结构相对指标:指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的比率,可用来反映研究对象内部的构成状况,计算公式:

结构相对指标= 总体中部分数值/ 总体中全部数值

例:投资额与国民收入的比率称为投资率;消费额与国民收入的比率称为消费率;

居民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与全部消费支出总金额的比率为食物消费支出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2)比值相对指标:某个总体对另一个总体或某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同一指标数值的比率,反映两个总体或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计算公式:

比值相对指标= 某个总体(或个体)的某个指标数值/ 另一总体(或个体)的同一指标数值

例: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另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3)动态相对指标:指本期(报告期)数量与过去某期(基期)相同性质数量的比率,或本期与过去某期相减的增长量与过去该期数量的比率,统称为动态相对指标。实际中又分别称为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可用来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相对程度,公式:

动态相对指标=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或:(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基期水平例:本年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发展速度;本年与上年相减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增长速度,分别是对一年的经济发展和增长速度的测度。

(4)弹性相对指标:又称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反映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反映了两个指标变动的相互依赖关系,公式:弹性系数= 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率/ 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率

例:能源产量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称为能源生产的弹性系数;货币需求量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称为货币需求量的弹性系数。

(5)强度相对指标:指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值的比率,公式:

强度相对指标= 某一总量指标值/ 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值

例:某地区的人口总数与该地区的土地总面积比率称为该地区的人口密度,某年的粮食总产量与该年人口总数的比率称为该年人均粮食产量。

强度相对指标主要是反映事物的密度、强度和普通程度,可以是两个存量指标的比率,也可以是一个流量指标与一个存量指标的比率,为保证相互比较的两个指标的可比性,进行比较的两个指标其数值的时间规定必须相同。若相互比较的两个指标是存量指标,则二者的数值必须是同一个时点上的。若相互比较的两个指标一个是流量指标另一个是存量指标,则该存量指标的数值必须按照该流量指标所属时期的长度进行平均,如上述人均粮食产量指标的计量。

P41 十九、案例:

1、简述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作为描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体系,按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划分为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相对的统计指标体系有: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2、环境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环境、社区环境、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五方面;

3、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生活主体状况、社会物质生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社会组织管理四方面;

社会生活主体状况指标包括人口的数量和构成、出生、死亡、迁徙变动、就业、婚姻、家庭、生育等;

社会物质生活指标包括家庭收入、住房、饮食、营养、衣着、交通、医疗等;

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指标包括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文艺创作、体育活动、宗教生活等;

社会组织管理指标包括社会成员政治活动参与程度。

4、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经济活动从管理角度看,分为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活动两个层次,相应的也分成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和微观经济指标体系。

5、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科学技术活动主要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三个部分组成,相应的指标体系主要由科技活动投入指标、科技活动过程指标、科技产出成果指标构成。

科技活动投入指标:主要是科技活动人力和物力资金的投入数量及其构成;

科技活动过程指标:主要有研究与开发课题数,即基础研究课题数、应用研究课题数、实验开发课题数,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培训数目等;

科技产出成果指标:科技专利数、科技论著数、科技成果转让数等。

二十、(论述)宏观经济指标体系是反映社会再生产状况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生产条件、社会生产成果指标、社会产品分配指标、社会商品流通指标、社会产品消费指标、储蓄投资积累指标;社会生产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劳动力数量及其构成,国民财产数量及其构成,如固定资产数量及其构成,流动资产数量及其构成等指标;

社会生产成果指标包括各种总产出指标和净产出指标,如社会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

社会产品分配指标主要反映社会产品在家庭、企业和政府各部门的分配状况,工资、税收、利润、国民总收入等指标;

社会商品流通指标包括国内或国际市场商品流通、市场商品零售额、进出口贸易额、物价指数等指标;

社会产品消费指标:居民家庭消费和政府团体消费两方面,有各种商品消费额及其构成比例和人均消费支出等指标。

储蓄投资积累指标: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发行与交易、外资引进、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增加、新增固定资产等指标。

二十一(论述)微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产条件指标、生产投入指标、生产产出指标、经济效益指标。

生产条件指标:企业劳动力数量及构成、各种机器设备数量、资金总额及构成等指标;

生产投入指标:劳动工时投入、原材料投入与消耗、能源投入与消耗、固定资产投入与消耗及总成本等指标;

生产产出指标:各种产品产量、产值、增加值、质量、销售收入、纯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指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十八、补充:

1、统计学研究的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天文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则是研究自然现象总体数量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总体包括:有限总体、无限总体、由自然物体所组成的总体、由变量值所组成的总体。

3、全国人口是有限总体;

4、为什么统计分析推断中的样本必须是随机样本?

推断的最基本内容是对总体指标数值的推断,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或缩影,为了保证统计推断的可靠性,样本必须有足够的代表性。因此,样本在总体中的散布应该是平衡的,均匀的,这需要样本的抽取方式随机。

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到三章习题

+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A、会计学 B、统计学 C、经济学 D、哲学 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⑵.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 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回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34.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分组如下: 月工资水平(元)职工人数(人) 1000以下 10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150 250 400 200 合计1000 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2004年10月) 月份 4 5 6 销售额(万元) 月末库存(万元) 270 200 352 240 322 220 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2004年10月)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2004年10月) 37.某省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的情况,从该省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 要求:(1)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点估计; (2)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2004年10月)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2005年1月) 36.

请计算:销售量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2005年1月) 件;乙组工人日 37.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组,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2005年1月) 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国民经侨核算的收人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总量特征的指标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原始收人 C、国民可支配收人 D、社会总产出 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3、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 A、基层单位 B、产业部门 C、常住单位 D、非常住单位 4、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 A、固定资产折旧 B、固定资产损耗 C、中间消耗 D、固定资产投资 5、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最初投人 B、中间投人 C、最终产品 D、总产品 6、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 ) A、金融资产 B、地下资产 C、版权I D、机器设备的租借 7、收人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流量属于( ) A、经常性收人 B、转移性收人 C、生产性收人_ D、分配性收人 8、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 ) 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D、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 9、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转移的是( ) A、某企业购人机器设备 B、某企业向灾区捐款 C、某企业向政府交纳所得税 D、某企业接受国外捐赠款项用于厂房的修建 10、资产负债流量核算反映的是( ) A、期初资产存量 B、期末资产存量 C、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 D、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总量 11、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 )划分的。 A、资产负债流动性 B、企业的经营过程 C、资产性质 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12、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 )上的常住单位组成的。 A、地理领土 B、经济领土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1、社会再生产核算五张表的中心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五张基本核算表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表。 2、国民财富按来源分为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 3、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的差额称为逆差 4、当现金收支比例系数小于1时说明收入大于支出 5、政府消费的受益对象是全社会 6、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用来反映什么的?(宏观经济效益是评价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分析指标有:①最终产品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资金产出弹性系数。|是每一从业人员在一年内所创造的价值,数值越高,说明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7、计算建筑工程产值采用的是什么价格?(预算价格计算)(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产值差额) 8、性比率若低于100,表明女性人口多问题 9、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10、研究某厂所生产的一批机床的质量,则该批机床为总体表现 11、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存储五分之四的几个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则这是典型调查方式 12、数量指标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13、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 14、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等于1 15、在某一变量数列中,某变量值为零,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16、用水平法检查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还是五年累计应达到的水平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 17、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时期数列 18、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4%,产量增加4%,产品总成本变化为总成本=单位成本×产量Y=a(1-4%)b(1+4%)=(a-4%a)(b+4%b)=ab+4%ab-4%ab-0.16%ab=ab-0.16%ab 19、按总量指标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 20、序时平均数计算中,“首末折半法”适用于计算不连续时点数列资料 21、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是反应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反应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22、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3、某商品本年同上年比较,商品销售额没有变化,而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8%,则商品销售量平均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为多少?(44%)y=a*b=a(1+8%)*b=ab+8%ab = =ab+8%ab -8%ab 24、简单随机样本具有广泛性 25、用来表示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的是水平指标 26、某连续变量数列,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组中值为520 27、统计一般是指统计活动 28、编制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基期29、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区间 估计 30、相关系数为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相关系数越弱 31、相关系数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表明关系 越强 32、反映国内机构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是国 民经济账户的生产账户 33、人口总体更新的自然因素是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即出生和死 亡) 34、广义上的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 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35、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还有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 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36、一定时期内居民在零售市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额称为 居民消费支出总额 37、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国家财政收支环节 38、反映一个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是消费率) 39、某班三个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9分和95 分,这三个数字是指标志值 40、每次试验只有两种可能结果,一是成功的结果,另一是失败 的结果,两次结果互相对立,这种概率分布属于成数 41、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极差比乙的极差大,那么甲与乙 的极差与标准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p86) 42、在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的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投 资效果系数的关系怎样?(p318) 43、统一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方面去研究质的方面,对吗? (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 44、在变量数列中,若标志值较小的组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 算术平均数会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队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大些,使平均数 向其靠拢。) 45、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 相 关关系的数值范围在-1和+1之间,相关关系越强,系数值越接近1,相 关系数越弱,系数值越接近) 46、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国民经济账户的计帐形式是国民经济 账户的计账原则:四式计账 47、反映人口疏密程度的是人口密度指标 48、在社会产品生产统计中,社会产品包括⑴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 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⑵按完工情况不同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 产品三类。 49、“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称为土地垦殖率或垦殖指数 50、按消费主题划分,最终消费分为按消费对象划分,由货物产 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两部分组成。 51、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 52、要对不同马力、种类的拖拉机计算总量,最好采用标准实物 量单位 53、全面调查具体包括调查有普查、统计报表 54、若要观察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测定现 象的时期指标 55、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采用哪种方法搜集资料的报告 56、相关系数r=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怎样?(p212) 57、对总体仅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是简单分组 58、假如销售量上升5%,销售价格下降5%,则销售额如何变化? (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 59、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0,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 有哪些?) 60、经济普查属于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对吗?× 61、标志变异指标用以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相对水 平,对吗?× 62、属于时点指标的的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63、恩格尔系数越高,相应的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怎样?(生活水 品越低p422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 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生活富裕,20%以下为 很富裕。(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 64、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时,如有几个方差的历史资料,则我们选 一个最大的方差,对吗?(p174) 65、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上采用方法?农业总产出的计算原 则:农业总产出是按产品法计算的。产品法是以产品为主体来计算产值 的一种方法,又称总周转额法 66、反映平均每个就业人员抚养的人口数的指标是就业人口负 担系数 67、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分配 68、在外币折算时,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方法是外国货币与本 国货币的折算有两种方法:⑴直接标价法⑵间接标价法 69、人口的自然构成包括性别与年龄 70、已知某企业2003年6月份商品流转次数为5次,则该企业该 月的商品流转天数为几天?( 6 天商品周转天数 = 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核算期天数 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商品周转次数 核算期天数 = ? =) 71、土地总面积包括地面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 内的全部土地面积的总和。按性质划分,土地总面积可分为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内陆水域面积、草地面积及其他面积;⑵按利用情况划分, 可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72、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 数 73、强度相对指标包括正指标和逆指标 74、按数量标志分组包括如职工年龄、工资、工龄等数量标志 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75、时期指标包括产品的产量、商品销售额、国民生产总值 76、哪种情况下,平均数要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在计算生产过程 中三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时 77、在次数分布数列中,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和关系是各组的单位 数既为次数分布称频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的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频 率。 78、影响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的因素有主要受失业人数变动的 影响以及间接收16岁以上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多少的影响。 79、因素分析法德依据是平均指标 80、资产负债表的主栏项目有包括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 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差额与差额总计。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 一、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 二、统计学的分类 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 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 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 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

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个体 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 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二、样本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 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 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 四、指标及其测度

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 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1、设置框架 2、确定内涵和外延 3、确定计量单位 4、确定计算方法 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全(最新整理)

WORD 格式 可编辑 专业技术 知识共享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 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 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 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 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 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 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 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3 四、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是对国民经济数量现象方面进行方法论研究的一门课程。 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引导统计学和宏观经济方向专业的学生加深经济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该门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容:存量统计、经济总量统计、经济过程统计、经济动态统计、经济结构统计、经济预测与预警系统、国民经济核算。 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统计学专业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统计学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1 总论(4) §1.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1.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1.4 国民经济活动分类 §1.5 统计平衡表方法 Ch2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4) §2.1人力资源统计 §2.2自然资源 §2.3资产负债核算 Ch3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6) §3.1国民经济统计的一般问题 §3.2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3.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4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3.5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Ch4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6) §4.1财政与税收统计 §4.2金融与货币统计 §4.3价格统计 §4.4通货膨胀统计 §4.5资金流量分析 Ch5 国民经济动态统计(6) §5.1经济增长统计 §5.2经济周期统计 §5.3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Ch6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 §6.1产业结构统计 §6.2市场结构统计 §6.3区域结构统计 §6.4投入产出分析 Ch7国民经济关系统计(6) §7.1国际贸易统计 §7.2国际投资统计 §7.3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 §7.4国际收支统计 §7.5国际经济比较统计 §7.6国力比较统计 Ch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 §8.1国经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点§8.2国民经济核算史 §8.3国民经济账户 §8.4国民经济矩阵 §8.5社会核算矩阵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题解答解析

2012年《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 陈正伟 2012-5-20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 p3 经济领土 p13 常住单位 p13 机构单位 p15 基层单位 p17 经济流量 p20 经济存量 p20 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 p44 综合生产观 p35 中间产品 p42 最终产品 p42 生产者价格 p45 购买者价格 p45 基本价格 45 增加值 p54 工厂法 p49 产品法p50 第四章 资金流量 p135 非金融投资 p138/157/158 国民总收入 p149 国民可支配收入 p153 经常转移 p151 资本转移 p151 实物社会转移 p154 储蓄 pp156 第五章 金融交易 p179 金融资产 p175 货币黄金p176 通货 p176 净金融投资 p179 第六章 经济资产p198 积累核算 p218 永续盘存法 p208 重估价核算 p221 名义持有损益 p224 中性持有损益 p224

实际持有损益p225 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p237 国际收支核算表 p241 经常帐户 p243 离岸价格 p246 到岸价格 p246 二、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p3 2.SNA-1993显示出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p9 3.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原则是什么?p13-14 4.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构单位?什么是基层单位?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P15-17 5.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对其构成部分进行简要说明。P29 6.简述三次产业划分的原则。见笔记 7.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整体性原则。见笔记 8.简述我国三次产业划分。 第二章 1.在核算中间投入时,应注意哪些要点?p52 2.为什么总增加值比净增加值在实践中应用得更加广泛?p80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总收入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p80 4.比较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的定义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p80 5.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p57-64 第四章 1、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如何确定?它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何联系?p135 2、说明资金流量核算中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的内容和特点。P135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总收入有何区别和联系?p150 4、结合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说明其包含的基本平衡关系。P165 5、如何通过资金流量核算度量一个机构单位或部门在非金融投资环节的资金余缺状况?结合具体机构部门,分析其资金余缺呈现何种格局?p160 第五章 1、理解金融交易和非金融交易的关系,其意义何在?p180 2、为什么说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不是金融交易的平衡项,而是金融交易核算的起点?p181 3、试述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上的基本平衡关系。P190 第六章 1、简述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基本思路。P208 2、什么是国民财富?在资产负债表中,如何度量国民财富?p213-214 3、根据国民资产负债表,说明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平衡关系是什么?p215 4、什么是资产物量的其它变化?具体包括哪几种类型?p219 5、从国民经济核算来看,正确理解持有损益概念应注意哪些要点?p222 第七章 1、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如何识别不同机构单位的常住性?p235-236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_计算题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组距=上限-下限 2.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上限-下限)÷2 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 第三章综合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 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 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 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 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 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 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 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 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 16.中位数计算P73 17.全距P78 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 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 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 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 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 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3.标志变异系数P86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 25.组间方差P89 第四章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 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 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8.水平发展速度P111 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 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 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P246 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 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 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分类体系 1 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分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为SNA与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MPS只承认物质生产,只对五大物质生产部门计算产值,对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手指统统作再分配处理。而西方体系SNA既承认物质生产,也承认非物质生产,二者只是生产成果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2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包含三部分:(1)社会再生产基本核算表;(2)附属表;(3)国民经济账户 二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问题 3常住单位: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4我国将基本单位按性质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5我国常用的国民经济分类和主要标志有:(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分类标志,划分国民经济的经济类型,分为9种【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其他】;(2)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分,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各行业;(3)以产业发展的时序,为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一以农业为主的农、林、牧、渔、猎;二以制造业为主的采矿、建筑;三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政府】;(4)以产品的经济用途,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部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5)从掌握和分析资金流量及存量的角度,为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为四类:部门、大类、中类、小类。标准分类为20个部门】 6我国的机构部门分为以下一些部门:(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国外部门 三劳动力资源 7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蕴存于人们体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用,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8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 9人口资源:指我国在特定时点具有生命的常住"自然人”(长期居住有我国国籍)的人口数量 10就业人口:指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1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四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指我国境内所以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同时具有某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1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将个体户归为: A、非金融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 ()2、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3、第一产业包括: A、工业 B、农业 C、建筑业 D、流通和服务部门 ()4、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部分是: A、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核算 B、投入产出核算 C、资金流量核算 D、资产负债核算 ()5、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和“基础结构”的划分是以什么为标志划分的? A、活动成果的属性 B、产品部门 C、机构部门 D、各种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6、在机构部门分类中,所有非常住部门放在一起,组成一个: A、非金融企业部门 B、政府部门 C、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D、国外部门 ()7、收付式平衡表是用来反映什么研究对象的收付平衡关系? A、两个 B、一个 C、两个以上 D、多个 ()8、国民经济核算计价原则是: A、出厂价格 B、生产者价格 C、含税价格 D、市场价格 ()9、在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 A、对比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平衡法 D、试验法 ()10、由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产生的失业是: A、结构性失业 B、季节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摩擦性失业 ()11、反映一个部门(或单位)的收支平衡关系的平衡表属: A、收付式平衡表 B、并列式平衡表 C、账户式平衡表 D、矩阵式平衡表()12、下列应计入劳动力资源增加数中的是: A、离退休人员 B、复员专业军人 C、迁出境外人员 D、劳改人员 ()13、资产负负债核算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它在核算机构部门资产负债基础上综合编制整个地区或国家的资产负债表。 A、产业单位 B、生产单位 C、机构单位 D、基层单位 ()14、我国资产负债表中,主要项目共分成多少大类? A、四 B、五 C、六 D、七 ()15、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等于: A、 劳动力资源总数就业人数 B、劳动力资源总数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C、劳动资源总数就业率 D、劳动资源总数失业率 ()16、就业成本的支出是以什么作为计算基础的?

【最新编排】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1. 1.简述统计地三种涵义及它们之间地关系。 -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地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地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地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地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地统计数字资料。 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地方法科学,其目 地是探索统计数据地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地科学认识。 三种涵义地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着地 , 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地,是统计活动地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地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地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 , 是源 . 没有统计活动 , 统计就无法提出 ; 没有统计活动 , 缺少这个实践基础 , 统计 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 1. 2.简述统计地特点和作用。 数量性 (基本特点 , 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 , 统计反映地不是抽象地纯数量 , 而是具体地 , 密切联系事物质地量 . 总体性 :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 , 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 物 , 因为事物地本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 , 才能作出正确地判断 . 第-:从宏观上看 , 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地重要工具 . 第二 :从微观上看 , 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地依据 . 第三 :日常生活中 , 统计可以宣传符合 , 教育群众 . 第四 :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地重要方法 . 2. 1.简述统计数据资料地来源渠道。

-是通过直接地调查获得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地直接来源,-般称之为第 -手或直接地统计数据也叫第-手资料; 二是别人调查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地数据,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地统计数据也叫第二手资料(次级资料。 2. 2.简述典型调查地作用以及它地优缺点。 它地主要作用在于:-是补充全面调查地不足;二是在-定地条件下可以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地真实性。 特点 :典型调查同其他调查方法比较 , 具有灵活机动 , 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 , 详实地统计资料地优点 . . 易受人们主观认识上地影响, 必须同其他调查结合起来使用, 才能避免出现主观片面性。 2.3.简述调查组织实施计划地内容。 A 调查工作完成地期限与工作进度 B 调查地方式与汇总方法 C 组织领导 D 调查前地其他准备工作 2.4.简述统计分组地目地。 1、将零星分散地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同时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地结构情况。 2、可以揭示现象之间地依存关系 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工作中地-项复杂地、重要地工作。 2.5.简述选择分组标志地原则。 1. 应根据研究目地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