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反应时

第三章反应时
第三章反应时

第三章反应时

第一节反应时的性质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长马斯基林(1796)多次发现助手尼布克比自己的观察时间慢约秒。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B)和阿格兰德(A〕共同观察七颗星,发现两人反应时的差别使恒定的:

人差方程:B-A=(秒)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赫尔姆霍茨(1850)进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成功测定了蛙的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约26米/秒),后又测定了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米/秒。

?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1865-1868)提出可以利用反应时来测量各种心理活动所需的时间。用复杂反应所需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所需时间可以获得某些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后人称之为唐德斯反应时ABC。

?冯特(1879)将反应时直接作为心理学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对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测定,如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卡特尔提出在简单反应时测验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因而反应快;在选择反应时测验时,需要又更多的神经通路作准备。

?屈尔佩发展出内省的方法研究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其学生证明了准备定势对反应时的影响。

?皮耶隆对反应时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1、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

?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减数法)

?从赫尔姆霍兹(蛙的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的研究到1969年,其中以唐德斯为主要代表人物。

?2、反应时研究的第二阶段:

?1969年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加因素法。

三、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反应时概念

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Reaction Time ,简称RT)。

包括几个时段:

第一时段: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

第二时段: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里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

第三时段: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二)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1、简单反应时

给予被试者单一的刺激,要求他作出同样的反应。在这种实验中,被试的任务非常简单,他预先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视觉:秒听觉:秒膝眺反射:秒

2、选择反应时

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

默克尔(1885)提出:RT=lg N

希克(1952)提出:RT=a lg(n+1)

(三)反应时实验的要求

1、对被试反应的要求

避免出现过早反应或其他错误反应。

2、选择反应数目需要与辨别的刺激数目相等

每一种反应必须是针对与其相应的预定刺激而作出的。

(四)速度---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因此在实验设计时必须作出权衡。

1、泰奥斯(1975)关于刺激呈现的概率和反应时的关系研究

2、奈特与坎特威茨(1974)的研究

(五)反应时的实际应用

1、相关研究

对某个人来说其各种反应时变量间的高相关有很大的一致性。

同一手指对光、声、触觉的反应时相关为-。

反应时间、运动时间及两者的总和在右手和右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反应时和恢复时间(从按下动作开始到释放按键的动作开始为彭左恢复时间)的相关几乎为零。反应时不是一个人连续工作速度的满意指标。

2、应用研究

(1)应用于心理现象的研究

(2)应用于实际领域

?工业生产中

?交通运输行业

?自动化设备的设计

?体育运动

(六)反应时的测量

1、有效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包括三个部分:

?刺激呈现装置

?反应装置

?计时装置

2、计时装置

?简单机械计时器:自由落体直尺计时器、单摆微差计时器

?复杂机械计时器:时间描记器、机械钟表计时器

?电子计时器

?特殊摄影

第二节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简单-复杂反应时的区别和速度-准确性权衡

一、刺激变量

1、刺激类型

不同类型的刺激通过特定的通道作用于各个感官,它们的反应时是不同的。

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刺激的部位不同,反应时也有差异。

2、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弱时,反应时长,当刺激强度增至中等或较高强度时,反应时缩短。但反应时的缩短受到有机体结构的限制,无法突破“生物墙”。

刺激强度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物理强度,也包括类似光强、空间面积、持续时间和刺激的累积等。

3、刺激的复杂程度

?刺激选择数目越多越复杂

?刺激的相似程度越低越复杂

“心理旋转”实验(谢波德和梅茨勒Shepard & Metzler,1973)

我国詹美莎(1987)研究发现反应时受道路标志易读性(刺激材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的影响

4、刺激呈现方式

?张铁忠和沙建英(1987)对双眼视野不同位置的视觉反应时进行测定,发现反应时随着信号在视野中的方向不同而有差异。

?偏离双眼视野中心的距离时影响反应时的重要因素,反应时随偏离视野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二、机体变量

1、适应水平

?适应(Adaptation)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器发生的变化。

?感受器的适应水平对反应时有明显的影响,相当于不同刺激强度的影响。

2、准备状态

?准备状态(Readiness)指有机体对某种行为作出的准备情况。

?最有利的预备时间为秒。

3、练习次数

?在一定范围内,练习次数越多反应时越短,反应时减少地趋势是接近一个极限而稳定下来。

?研究者认为练习过程不仅使感觉过程地调节机制得到改造,机体还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准确地掌握反应时间。

4、动机

?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反应时易受某种额外动机的影响。

?约翰逊(1922)发现附加动机能使听觉反应加快。

激励条件——将每次反应结果告知被试、使被试得到一种略微的奖或罚的激励。

惩罚条件——当被试反应慢于规定时间时,其手指受到一次电击,反之则不会被电击。

常态条件——没有附加动机的影响。

常态条件下反应时最长,激励条件下反应时次之、惩罚条件下反应时最短。

5、年龄和个体差异

(1)自发育阶段至25岁前反应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开始减得快,后来较慢。25岁-60岁间反应时增长极为缓慢,但60岁以后反应时增长较大。

(2)反应时存在个体差异,均数分布大致呈常态(Fessard,1926)。老年组在感觉-运动反应时方面存在更大的个别差异。

(3)同一被试在某个特定时刻的反应时也是有起伏的。

(4)年龄和个体差异存在交互作用。

6、酒精和药物作用

?如果酗酒、反应时将延长2-3倍。

?镇静剂、兴奋剂和致幻剂对反应时的影响。

第三节用反应时分析信息加工的方法

反应时测量的两个用途

?作为成就的指标

?作为借以产生一种行为结果的内部过程复杂性的指标

一、减数法

(一)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Subtractive Method)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由唐德斯首先提出,故又称为唐德斯减数法。

?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而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减数法将反应分为A反应、B反应、C反应三类。明确提出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三个成分。

?A反应又称为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A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和基本因素。故A反应时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

?B反应又称为选择反应(Choice Reaction),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B反应不仅要区分信号,还要选择反应,因而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

?C反应又称为辨别反应(Identification Reaction),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但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作出反应的,而其余刺激不要求作出反应。C反应在基线操作中增加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没有反应的选择。(二)减数法的典型实验

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库柏和谢波德(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实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条件有5种:

?完全没有提示

?提示正或反

?提示倾斜度

?分别提示正、反和倾斜度

?同时提示正、反和倾斜度

2、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存在的实验

?波斯纳等人(Posner et al, 1990)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实了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

?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中间插入短暂的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断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

?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写法相同,即为同一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

3、句子-图画匹配实验(Clark & Chase, 1972)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紧接着再看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此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并作出反应。

句子-图画匹配的加工阶段:

?第一阶段——将句子转换为其深层结构,对“之下”的加工要长于对“之上”的加工(参数a);对否定句的加工要长于对肯定句的加工(参数b)。

?第二阶段——将图画转换为命题,并常有前面句子中所应用的介词。

?第三阶段——将句子和图画两者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不同时更少(参数c);如果两个命题都不含否定,则比较所需时间比任一命题含否定时更少(参数d)?最后阶段——作出反应,其所需的时间是恒定的(参数t。)。

?参数a为93毫秒,参数b和d为685毫秒,参数c为187毫秒,参数t。为1763毫秒。

小结

?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因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二、加因素法

(一)加因素法的原理

?斯腾伯格(Sternberg, 1969)发展了唐德斯减数法反应时,提出加因素法(Additive Factors Method)。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加工的,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

(二)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斯腾伯格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先给被试呈现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呈现1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断该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Y或N)作出反应。

?斯腾伯格发现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加因素法的问题:

?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

?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加的方式对同一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许能对不同的加工阶段起作用并发生相互影响(Pachella, 1974)。

?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本身并不能指明一些加工阶段的顺序,它极大地依赖于一定的理论模型。

(三)开窗实验

?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余的实验技术称为“开窗”实验。

?字母转换实验(Hamilton, 1977;Hockey, 1981)是开窗实验的典型。

?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个、2个、3个或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要求被试说出在字母表中该字母后面数字所表示的位置的字母。

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

?编码阶段——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转换阶段——被试按规定进行转换所用的时间。

?储存阶段——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三、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一)序列反应时

1、序列反应时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由尼森和比勒姆(M. J. Nissen & P. Bullemer, 1987)提出,是内隐学习研究的新范式。(1)实验过程

?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星状图形),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刺激。

?屏幕从左到右的四个位置依次被设定为1、2、3、4,每个位置对应着一个按键,视觉刺激按固定的位置序列(4-2-3-)呈现。

?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不知道任务中的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

?固定序列循环6-10次构成一个组段。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序列位置的情况下(8-12个组段)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然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

(2)结果

?尽管被试没有意识到序列规则的存在,其反应时还是会随着固定序列的重复而逐渐下降。

?研究者通过比较被试对固定序列和对随机序列的反应时,当后者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前者时,序列学习(内隐学习)发生了。

?反应时任务结束后,被试还要接受测量外显知识的任务,通常是生成任务(Generate Task),即刺激位置仍按固定序列顺序呈现,但被试要根据屏幕上出现的刺激位置预测下一个刺激出现的位置。

2、序列反应时的变式

?缪森和斯奎尔(Musen & Squire, 1993)采用7个打印颜色和本身含义不一致的色词(红、橙、黄、绿、白、蓝、紫)作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对色词的颜色作出进行判断反应。

?斯戴德勒(Stadler, 1992)通过变化序列的统计结构来操纵序列规则的难度。采用高、中、低三个结构化水平的刺激序列,结构化水平越高说明序列内的规律特征越多。

?克利尔曼斯和麦克莱兰(Cleeremans & McClelland, 1991)将序列反应时和人工语法相结合,从而提高规则的难度。

?威林厄姆等(D. B. Willingham, et al, 1989)通过面试将被试区分为觉察组和无觉察组。

(二)内隐联想测验(IAT)

1、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由格林沃尔德等人(Greenwald et al, 1998)提出。

?内隐联想测验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

?在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

?在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与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地依赖于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即IAT效应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

2、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

(1)Go/No-go联想任务(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 简称GNAT)

?GNAT是诺塞克和巴那吉(Nosek & Banaji, 2001)在IA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方法。

(2)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The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简称EAST)

?EAST是霍福尔(Houwer, 2003)在Simon 任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方法,它结合了IAT和Houwer本人所提出的AST的特点。

高三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三章

化学测试题 I卷(54分) 2008、4、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下列溶液一定是碱性的是 A.pH = 8的某电解质的溶液. B.c(OH-)>1×10-7mol/L C.溶液中含有OH-. D.溶液中c(OH-)>c(H+) 2. 0.1mol/L K2CO3溶液中,若使c (CO32—)更接近0.1 mol/L,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入少量盐酸 B. 加水 C. 加KOH固体 D. 加热 3.在60℃时,水的离子积Kw==1×10-13mol2·L-2,下列同体积的各水溶液中所含H+和OH-粒子数之和最小的是: A、pH = 4 B、pH = 6 C、pH = 8 D、pH = 11 4.在已达到电离平衡的0.1 mol/L的醋酸溶液中,欲使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同时使溶液的pH 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加热 B. 加少量水 C. 加少量盐酸 D. 加少量醋酸钠晶体 5.将足量BaCO3粉末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充分溶解至溶液饱和。各溶液中Ba2+的浓度最小的为() A.40mL 水B.10mL 0.2mol/LNa2CO3溶液 C.50mL 0.01mol/L 氯化钡溶液D.100mL 0.01mol/L盐酸 6. 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②用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③用标准溶液润洗盛标准溶液的滴定管,用待测液润洗盛待测液的滴定管④装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并调整液面(记录初读数) ⑤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⑥滴定操作 A. ①③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②③①④⑤⑥ D. ④⑤①②③⑥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 Ba2++2 OH—+NH4++HCO3— = BaCO3↓ +NH3·H2O +H2O

A2O水处理工艺详解

A2O水处理工艺详解 污水进入厂区后先后经过粗格栅→细格栅→进水泵房→旋流沉砂池等设备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及沙粒完成一级污水处理(预处理),之后经过A2O 氧化沟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工艺去除污水中的COD、BOD、氮和磷等污染物,氧化沟出水在二沉池,经过絮凝沉淀完成二级污水处理(生化处理),二沉池上清液先后经过连续活性砂滤池过滤和紫外消毒渠消毒完成三级污水处理(深度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处理工艺中二沉池沉积的活性污泥一部分会流至厌氧池配水井与污水混合循环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剩余污泥经过污泥深度脱水车间处理将含水率降低至50%左右后外运处置。 A2O水处理工艺介绍 A2O工艺是Anaerobic-Anoxic-Oxic的英文缩写,它是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简称。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生物硝化及反硝化工艺和生物除磷工艺的综合。 该工艺处理效率一般能达到:BOD5和SS为90%~95%,总氮为70%以上,磷为90%左右,一般适用于要求脱氮除磷的大中型污水厂。但A2O工艺的基建费和运行费均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运行管理要求高,所以对目前我国国情来说,当处

理后的污水排入封闭性水体或缓流水体引起富营养化,从而影响给水水源时,才采用该工艺。 A2O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活性污泥中,菌群主要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聚磷菌组成。在好氧段,硝化细菌将入流中的氨氮及有机氮氨化成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化成氮气逸入到大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除去。 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 A2O 工艺于70年代由美国专家在厌氧一好氧磷工艺(A/O)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 该工艺在好氧磷工艺(A/O)中加一缺氧池,将好氧池流出的一部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前端,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目的。 工艺特点: (1)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有较好的耐冲击负荷。 (2)污泥沉降性能好。 (3)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 (4)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夹带DO 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率不可能很高。 (5)在同时脱氧除磷去除有机物的工艺中,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 (6)在厌氧一缺氧一好氧交替运行下,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SVI一般小于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7)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为2.5%以上。 影响A2O工艺出水效果的因素 影响A2O工艺出水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污水中生物降解有机物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对脱氮除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对A2O工艺中的三种生化过程的影响是复杂的、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 基础知识思维导图-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 基础知识思维导 图-第 3 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DOCX
(20XX——20XX 学年 第 X 学期)
单位 姓名 20XX 年 X 月

极其微弱,水中含极少量离子,几乎不导电
特点
吸热:升温电离程度增大

的 电
表达式:Kw=[H+]·[OH-]

单位:mol2·L-2
水的离子积(Kw)
适合于任何稀水溶液
影响因素
只与温度有关,升温,Kw增大 加酸碱盐,只影响平衡和电离程度,不改变Kw
强电解质
强酸:HCl、H2SO4、HNO3、HBr、HI 强碱:KOH、NaOH、Ca(OH)2、Ba(OH)2 盐:NaCl、BaSO4、CaCO3、AgCl、NH4HCO3
电解质
活泼金属氧化物:K2O、CaO、Na2O、MgO、Al2O3 弱酸:CH3COOH、H2CO3、H2SO3、H2S、H3PO4、HClO
弱电解质
弱碱:NH3·H2O、Mg(OH)2、Al(OH)3、Fe(OH)3、Cu(OH)2 水
络合物:Fe(SCN)3


非金属氧化物:SO2、NO2、CO2

与 非
非电解质
气态氢化物:CH4、NH3


大多有机物:蔗糖、酒精、CCl4

本质
电解质能电离 非电解质不能电离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区别
所属化合物
电解质是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是共价化合物
电离方程式书写
强电解质: =、一步
判断方法:熔融状态是否导电
弱电解质:可逆号、多元弱酸分步,其他一步
形态:水合离子或水和分子
导电性:
决定因素:与离子浓度有关,与离子多少无关
向盐酸中加少量NaOH固体导电性几乎不变 向醋酸中通NH3导电性增强

污水处理A2O工艺调试详解

污水处理A2O工艺调试详解 1、培养与驯化 由于调试阶段进水量较少,进水变化幅度较大。为确保污泥培养效果,缩短调试周期,一般采用外接碳源方式接种培养活性污泥。外接菌种首选进水质相近,运行较好的同类型工艺污水厂重力浓缩后污泥或脱水污泥。 1、污泥接种驯化时间表 在污泥接种期间,每天间歇进水四次,为污泥增生殖提供营养物质;同时减少排泥甚至不排泥。污泥培养与驯化具体周期安排见下表:说明:以上运行方式均按设计参数确定,在实际操作中,生物池的污泥浓度可根据沉降比实时跟踪监测,不能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2、接种及间歇进水闷曝阶段 一次性投加外接干泥45吨(含水率80%)于生物池好养段,充满污水后(为提高初期营养物浓度,可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或米泔水等)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小时,潜水搅拌机运行保持连续性,确保污泥处于悬浮状态,闷曝数小时之后停止曝气并沉淀换水,每天重复操作,该阶段周期时间初定为7天左右。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产生的污泥也处于离散状态,因而曝气量一定不能太大,控制在设计正常曝气量的1/2,否则污泥絮体不易形成。此时污泥结构虽然松散,但若菌胶团开始形成,镜检开始出现较多游离细菌,例如鞭毛虫和变形虫,则认为初期培养效果满意。期间作SV30量筒沉淀物的观察和DO测定,作报表记录。

时间:七天左右。 运行方式:接种、进水、闷曝、间歇进水、沉淀、换水。 注意:当预处理区域设立的24小时水质监视记录数据发现进水水质突然变化(酸水侵袭造成PH偏低、进水水质浓度、毒性及色度等)对活性污泥培养有很大的冲击,此时应该考虑启动应急预案,对污水实施旁通排放,减小对活性污泥的冲击。 3、连续进水培养与驯化阶段 进入连续进水培养阶段后,活性污泥工艺的正常运行模式已初步呈现,此时应根据正常运行工艺参数调整处理流程,水量和空气量的平衡依据DO值的变化作适时调整,开启外回流泵,控制在100%。监测污泥及水质各项指标,包括污泥浓度,污泥指数,沉降性能,BOD,COD,通过显微镜观察污泥活性。至MLSS超过3000mg/L时,当SV30达到30%以上时,活性污泥培养即告成功,此时镜检污泥中原生生物应以鞭毛虫和游动性纤毛虫为主。 培养达到设计浓度后,开始对硝化菌的驯化阶段。硝化菌种的培养和驯化实质既是通过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配合目标菌种的生长周期对生物群落的发展进行外部干预,使得硝化菌成为活性污泥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一般来讲,硝化菌种的培养周期为其泥龄的3倍左右。 时间:共60天左右。 运行方式:生物池和二沉池,污泥回流系统连续运行。 注:按照气水比值来确定投用风机的组合数量,但是就单台的风

大学有机化学练习题—第三章不饱和烃(20200513211205)

第三章不饱和烃 学习指导: 1.烯烃的异构和命名:构造异构和顺反异构(顺式、反式和Z、E表示法); 2. 烯烃的化学性质:双键的加成反应—催化加氢和亲电加成(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不对称加成规则,诱 导效应,过氧化物效应、双键的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化,催化氧化)、?—氢原子的反应(氯化); 3、炔烃的命名和异构; 4、炔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臭氧化);炔烃的 活泼氢反应(酸性,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5、烯烃的制备(醇脱水,氯代烷脱氯化氢);炔烃的制备(二卤代烷脱卤化氢,炔烃的烷基化)。 6.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7.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1、4—加成和1、2—加成)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 习题 一、命名下列各物种或写出结构式。 1、写出的系统名称。 2、写出(Z)-3-甲基-4-异丙基-3-庚烯的构型式。 3、写出的系统名称。 写出的系统名称。 4、 二、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括号内)。 1、 2、( ) 3、 4、 5、 6、 7、 三、理化性质比较题(根据题目要求解答下列各题)。 1、排列下列烯烃与HCl加成的活性次序: (A) (CH3)2C == CH2 (B) CH 2 == CH2 (C) CH3CH == CH2 (D) CF3CH == CH2 2、将下列碳正离子按稳定性大小排序: 3、将下列碳正离子按稳定性大小排列: 4、排列与下列化合物进行双烯加成的活性次序:

5、比较下列化合物与1, 3-丁二烯进行Diels-Alder反应的活性大小: 6、由下列哪一组试剂经Diels-Alder反应生成产物? 四、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以下化合物: (A) 异丁烯 (B) 甲基环己烷 (C) 1, 2-二甲基环丙烷 2、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以下化合物: (A) 己烷 (B) 1-己烯 (C) 1-己炔 (D) 2-己炔 五、用化学方法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化合物。 1、用化学方法除去2-丁烯中的少量1-丁炔。 2、用化学方法除去环己烷中的少量3-己炔和3-己烯。 六、有机合成题(完成题意要求)。 1、用C2以下的烃类为原料合成1-丁烯(无机试剂任选)。 2、用C4以下的不饱和烃为原料合成1, 4-壬二烯(其它试剂任选)。 七、推结构 1、分子式为C6H12的化合物,能使溴褪色,能溶于浓硫酸,能催化加氢生成正己烷,用酸性高锰酸钾溶 液氧化生成两种不同的羧酸。推测该化合物的构造。 2、有两种烯烃A和B,经催化加氢都得到烷烃C。A与臭氧作用后在锌粉存在下水解得CH3CHO和(CH3)2CHCHO;B在同样条件下反应得CH3CH2CHO和CH3COCH3。请写出A,B,C的构造式。 3、三种烃A,B,C的分子式均为C5H10,并具有如下性质: 1. A和B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其中A生成(CH3)2CBrCH2CH2Br, C不与Br2/CCl4溶液反应。 2. A和C都不能使稀KMnO4水溶液褪色,也不发生臭氧化反应。 3. B经臭氧化及锌粉水解后生成CH3COCH3和一个醛。 求A,B,C的构造式。 答案: 一、命名下列各物种或写出结构式。 1、2, 3, 5-三甲基-4-乙基-3-己烯 2、 3、 3, 5, 5-三甲基环己烯 4、(E)-3, 5-二甲基-2-己烯 二、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括号内)。 1、 2、 3、

第七章 还原反应

第七章还原反应 1 解释下列名词 Lindlar催化剂;活性中心;毒剂;抑制剂;钯黑;Raney Ni; 2 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的基本过程有哪几个?影响多相催化氢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结合反应实例说明烷氧基铝还原反应的特点、机理和应用范围? 4化学还原剂分哪几类?各类1-2个例子。 5 比较LiAlH4与NaBH4在应用范围反应条件及产物后处理方面的异同? 6 举例说明下列人名反应 Clemmensen 还原;Wolff-黄鸣龙还原;Rosenmund反应 7 举例说明用硼烷为还原剂对烯烃进行硼氢化反应时的反应方向与结构的关系? 8 完成下列反应 CH=CH-CHO O2N (i-PrO)3Al (2) (3) O LiAlH CH=CH-COCH3Hg-Zn (4) CH3COCOOEt Hg-Zn HCl (5)COONa Li/NH 3 (1)

O (CH 2)4COOH 2)4COOH H 2NNH 2/KOH (6) COOH NO 2Fe,HCl (8) NO 2 CH 3 CH 3Fe,HCl (9) C Cl O Ph (10) N N H 3C NO Zn,HOAc (11) COOH COOH LiAlH 4 (12) H 3C H 3C C O CH 3 4(13) C 6H 5COCH 3 (14) NO 2 NO 2 24(7)

C6H5COCH3 (15) 1 解释下列名词 Lindlar催化剂:将钯黑和铂黑吸附在载体上称载体钯或载体铂。如果选用硫酸钡为载体,因为硫酸钡是一种催化剂毒剂,具有抑制催化氢化反应活性的作用,这种部分中毒的催化剂称Lindlar催化剂。 活性中心: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不是均匀的,而是吸附在某些特定的部位即所谓活性中心上。活性中心是指在催化剂表面晶格上一些具有很高活性的特定部位,可为原子、离子,也可为由若干个原子有规则排列而组成的一个小区域。只有当作用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中心的结构之间有一定的几何对应关系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吸附。表现出催化剂活性。 毒剂:在催化剂的制备或氢化反应过程中,由于引入少量杂质,使催化剂的活性大大降低或完全丧失,并难以恢复到原有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中毒;如仅使其活性在某一方面受到抑制,经过适当活化处理可以再生,这种现象称为阻化。使催化剂中毒的物质称为毒剂,使催化剂阻化的物质称抑制剂。 钯黑:是一种氢化还原催化剂。钯和铂的水溶性盐类经还原而得的极细金属粉末,呈黑色,称为钯黑或铂黑。 Raney Ni:Raney 镍又称活性镍,为最常用的氢化催化剂,系具有多孔海绵状结构的金属镍微粒。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可用于炔键、烯键、硝基、氰基、羰基、芳杂环和芳稠环的氢化及碳-卤键、碳-硫键的氢解。在酸性条件下活性较低,如pH<3时则活性消失。对苯环及羧酸基的催化活性较弱,对酯及酰胺几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是一个过程,水的电离方程式是 在一定条件下,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其表达式为: 25℃时,纯水中的[H+] 和[OH-] 都是mol/L,所以K W为 注意:①K W适用于任何稀溶液,在25℃时,任何稀溶液中都有K W=[H+]·[OH-]= ②在纯水中,温度升高,K W数值变,[H+] [OH-] 1.0×10-7 mol?L-1 水显性。 ③任何稀溶液中都存在着H+ 和OH-,强酸溶液中的H+来自酸电离出的H+ 和水电离出 的H+,强碱溶液中的OH-来自碱电离出的OH-和水电离出的OH-。 ④任何稀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 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始终相等。 [练习] 1、室温下,某酸溶液中的[H+] =1.0×10-5 mol?L-1。则该溶液中的[OH-]=, 由水电离产生的[H+] =。 2、某温度下,纯水的[H+] =2.0×10-7 mol?L-1,则此时[OH-]=,在相同温度下的某酸溶液中[OH-]=2.0×10-10 mol?L-1,则此溶液中[H+] =,由水电离产生的[H+] =。 3、水的电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因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K W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水的电离程度很小 C、在一定温度下,当溶液中的[H+]变小时,[OH-]一定变大 D、在任何条件下,溶液中的[H+]变大时,[OH-]一定变小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 1、知识回顾: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物质范畴都是 ②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或 ③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虽然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如: 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 2、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注意:①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 ②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极少数的盐[如:Fe(SCN)3]。 [练习](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Al2(SO4)3;H2S BaSO4;Fe(OH)2 (2)判断:①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②水溶液导电性强的是强电解质,导电性弱的是弱电解质。() ③氨水能够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④在水溶液中,以分子和离子的形式共存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 ⑤NaHSO4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一样,NaHSO4=Na++HSO4- 3、溶剂化作用: 电解质溶于水后形成的分子或离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或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详解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进展 摘要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主要用于处理高氨氮质量浓度和低C/N比的污水。成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关键是将硝化反应控制并维持在亚硝酸盐阶段,不进行亚硝酸盐至硝酸盐的转化。本文探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并对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A/SBR工艺的应用。 关键词短程硝化反硝化氨氧化菌A/SBR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常规的活性污泥工艺硝化作用不完全,反硝化作用则几乎不发生,总氮的去除率仅在10%~30%之间,出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氮和磷[1]。因此,只有对常规的活性污泥法进行改进,加强其生物脱氮功能,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受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应用新的运行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脱氮除磷。随着新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介入,污水处理设施的功效得到显著提高。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对于处理这种污水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已成为脱氮领域研究的热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现氨氧化菌在反应器的优势积累、构造适于氨氧化菌长期稳定生长并抑制亚硝酸氧化菌的最佳环境因素、优化过程控制模式实现持续稳定的短程硝化等。 2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 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第一步是由氨氧化菌( ammonium oxidition bacteria,AOB) 将NH4-N氧化NO-2-N的亚硝化过程;第二步是由亚硝酸氧化菌( nitrite oxidition bacteria,NOB) 将NO-2-N氧化为NO-3-N的过程。然后通过反硝化作用将产生的NO-3-N经由NO-2-N、NO或N2O转化为N2,NO-2-N 是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的中间产物。V oets等(1975)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中,发现了硝化过程NO-2-N积累的现象,首次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

化学教师面试教案第三章 本章重难点专题突破 5

5常见的“五大”有机反应类型 有机物化学反应的类型主要决定于有机物分子里的官能团(如碳碳双键、羟基、羧基等),此外还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1.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主要有: (1)卤代反应:如烷烃的卤代反应、苯的卤代反应。 (2)硝化反应:如苯的硝化反应。 (3)酯化反应:如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4)水解反应:如酯的水解反应,油脂的水解反应,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等。【典例10】下列反应(反应条件略)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NH4)2SO4+BaCl2===BaSO4↓+2NH4Cl B.CH3—OH+HCl―→CH3—Cl+H2O C.CH2===CH2+Br2―→CH2Br—CH2Br D.H—CH2—CH2—OH―→CH2===CH2+H2O 解析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取代反应,一要看是否是有机反应,二要看是否符合取代反应的特点“断一下一上一”。A的反应不是有机反应,故不是取代反应;在B反应中CH3—OH 中的C—O键断裂,下来一个—OH,上去一个Cl原子,下来的—OH与HCl中的H原子结合生成H—OH即H2O,所以符合取代反应的“断一下一上一”的特点,是取代反应;C反应是“只上不下”,D反应是“只下不上”,它们都不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B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以不饱和键相结合的不饱和原子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如乙烯与氢气、氯气、氯化氢、水等的加成反应,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等,都属于加成反应。3.加聚反应 不饱和的小分子有机物通过加成反应的形式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如乙烯生成聚乙烯、氯乙烯生成聚氯乙烯等,都属于加聚反应。 4.氧化反应

高考化学乙醇与乙酸的推断题综合复习附答案

高考化学乙醇与乙酸的推断题综合复习附答案 一、乙醇与乙酸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根据如下一系列转化关系,回答问题。已知:H是具有水果香味的液体,I的产量作为 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J为高分子化合物。 (1)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 D、F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I的结构简式 ______; (2)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C→E 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__。 G→H 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 I→J 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 【答案】纤维素葡萄糖 C2H4O、C2H4O2 CH2=CH2 2CH3CH2OH+O22CH3CHO + 2H2O 氧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取代反应 nCH2 = CH2CH2-CH2加聚反应 【解析】 【分析】 甘蔗渣处理后得到纤维素A,A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的B为葡萄糖,葡萄糖再在酒化 酶的作用下生成的C为乙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的E为乙醛,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在加热 条件下氧化生成的G为乙酸,乙醇再与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的H为乙酸乙酯,具有水果香味;I的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则I为乙烯,乙烯在引发剂的作用下生成聚乙烯,乙烯与水催化加成能生成乙醇,再结合酒精存放 过程中最终有酯香味,可知乙醇缓慢氧化能生成CH3CHO和CH3COOH。 【详解】 (1)由分析知:A、B的名称分别是纤维素、葡萄糖;乙醇缓慢氧化能生成CH3CHO和 CH3COOH,则D、F 的化学式分别为C2H4O、C2H4O2;I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2)C→E为乙醇催化氧化,发生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 + 2H2O,反应类型氧化反应; G→H 为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乙酸乙酯,发生反应方程式为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反应类型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I→J为乙烯在引发剂的作用下生成聚乙烯,发生反应方程式为nCH2 = CH2CH2- CH2,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

化学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一、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 1、水的电离 电离方程式:H2O+H2O H3O++OH-简写:H2O H++OH- 2、水的离子积常数 (1)表达式:K w=c(H+)·c(OH-) 常温下:K w=1.0×10-14,此时c(H+)=c(OH-)=1.0×10-7mol/L (2)影响因素:K w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升高,K w增大;温度降低,K w减小。(3)适用范围:K w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酸、碱、盐的稀溶液,且由水电离的c 水(H +)=c 水(OH -)。此时,水溶液中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 (4)表达式的应用 K w表达式中,c(H+)、c(OH-)均表示整个溶液中相应离子总物质的量浓度。但是一般情 况下有: 酸溶液中K w=c(H+)酸·c(OH-)水(忽略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 碱溶液中K w=c(H+)水·c(OH-)碱(忽略水电离出的OH-的浓度)。 3、纯水电离的影响因素 (1)加入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Kw不变; (2)升高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在常温时,K W=1×10-14;在100℃时,K W=1×10-12。 注意:①任何水溶液中H+和OH-总是同时存在的,只是相对含量不同. ②K w大小只与温度有关,与是否为酸碱性溶液无关。 25℃时,K w =1×10-14 100℃时,K w =1×10-12 ③不论是在中性溶液还是在酸碱性溶液,水电离出的C(H+)=C(OH-) ④根据Kw=C(H+)×C(OH-) 在温度一定时为定值,C(H+) 和C(OH-) 可以互求,酸性溶

(完整版)有机推断题解题方法详解

有机推断题解题过程详解 一、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解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键: 1、审清题意(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有什么? 2、用足信息(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有什么联系?怎么用? 3、积极思考(判断合理,综合推断) 根据以上的思维判断,从中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 。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并非都有,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提示有机物间的联系,类别条件可给出物质的范围和类别。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不但为解题缩小了推断的物质范围,形成了解题的知识结构,而且几个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的组合就相当于特征条件。然后再从突破口向外发散,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的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二、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解题的突破口也叫做题眼,题眼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反应、性质、用途或反应条件,或在框图推断试题中,有几条线同时经过一种物质,往往这就是题眼。 【课前例题展示】 1.(2013年四川高考真题、17分) 有机化合物G是合成维生素类药物的中间体,其结构简式为: G的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A~F分别代表一种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中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分子式是;G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2)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B的名称(系统命名)是。 (4)第②~⑥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填步骤编号)。 (5)第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硝化反应详解

硝化反应详解 1 、简介 硝化反应,硝化是向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过程,硝基就是硝酸失去一个羟基形成的一价的基团。芳香族化合物硝化的反应机理为:硝酸的-OH基被质子化,接着被脱水剂脱去一分子的水形成硝酰正离子(nitronium ion,NO2)中间体,最后和苯环行亲电芳香取代反应,并脱去一分子的氢离子。在此种的硝化反应中芳香环的电子密度会决定硝化的反应速率,当芳香环的电子密度越高,反应速率就越快。由于硝基本身为一个亲电体,所以当进行一次硝化之后往往会因为芳香环电子密度下降而抑制第二次以后的硝化反应。必须要在更剧烈的反应条件(例如:高温)或是更强的硝化剂下进行。 常用的硝化剂主要有浓硝酸、发烟硝酸、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酸或是脱水剂配合硝化剂。 脱水剂:浓硫酸、冰醋酸、乙酐、五氧化二磷 硝化剂:硝酸、五氧化二氮(N2O5) Ar─H+HNO3→Ar─NO2+H2O 2 、反应机理

硝化反应的机理主要分为两种,对于脂肪族化合物的硝化一般是通过自由基历程来实现的,其具体反映比较复杂,在不同体系中均有所不同,很难有可以总结的共性,故这里不予列举。而对于芳香族化合物来说,其反应历程基本相同,是典型的亲电取代反应。 3 、主要方法 硝化过程在液相中进行,通常采用釜式反应器。根据硝化剂和介质的不同,可采用搪瓷釜、钢釜、铸铁釜或不锈钢釜。用混酸硝化时为了尽快地移去反应热以保持适宜的反应温度,除利用夹套冷却外,还在釜内安装冷却蛇管。产量小的硝化过程大多采用间歇操作。产量大的硝化过程可连续操作,采用釜式连续硝化反应器或环型连续硝化反应器,实行多台串联完成硝化反应。环型连续硝化反应器的优点是传热面积大,搅拌良好,生产能力大,副产的多硝基物和硝基酚少。 硝化方法主要有:稀硝酸硝化、浓硝酸硝化、在浓硫酸中用硝酸硝化、在有机溶剂中用硝酸硝化和非均相混酸硝化等。 硝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稀硝酸硝化一般用于含有强的第一类定位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硝化,反应在不锈钢或搪瓷设备中进行,硝酸约过量10~65%。 (2)浓硝酸硝化这种硝化往往要用过量很多倍的硝酸,过量的硝酸必需设法利用或回收,因而使它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寒假复习学案及答案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寒假统考复习学案 编辑人:高二化学组 2013.12.23 一、水的电离:精确实验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在25℃时纯水中 ,[H+]=[OH-] = ,Kw = [H+][OH-] = mol-2·L-2 [结论] 1、水的电离是个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Kw。 2、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稀 溶液。即25℃时溶液中[H+][OH-] = 1.0× 10-14mol-2?L-2 3、在酸溶液中,[H+]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H+浓度,[OH-]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4、在碱溶液中,[OH-]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OH-浓度,而[H+]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练习】1.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13mol·L-1,该溶液可能是( ) ①二氧化硫②氯化铵水溶液③硝酸钠水溶液④氢氧化钠水溶液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2. 某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H+)=10-3mol/L,,该溶液中溶质可能是()①Al2(SO4)3 ②NaOH ③NH4Cl ④NaHSO4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3. 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 2O H++OH-;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水加热,K W增大,溶液的pH增大 B.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正向移动,c(OH-)增加 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降低,K W不变 D.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正向移动,c(OH-)增加 4. 能促进水的电离,并使溶液中C(H+)>C(OH—)的操作是() (1)将水加热煮沸(2)向水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3)向水中通CO2 (4)向水中通NH3 (5)向水中加入明矾晶体(6)向水中加入NaHCO3固体(7)向水中加NaHSO4固体 A、(1)(3)(6)(7) B、(1)(3)(6) C、(5)(7) D、(5)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1.溶液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判断依据是:看和的相对大小. 在任意温度的溶液中:若c(H+)>c(OH-) c(H+)=c(OH-) c(OH-)>c(H+)溶液的pH值: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 ; 3.pH值计算的基本规律(1). 两种强酸溶液混和,先求c(H+),再求pH。C(H+)= (2).两种强碱溶液混和,先求c(OH-),再通过求c(H+),最后求pH值.C(OH-)= (3).强酸和强碱混和,先确定过量离子的浓度:若H+过量 c(H+)= 若碱过量 c(OH-)= 当酸过量时,必须以剩余的氢离 子浓度来计算溶液的 PH 值;当碱过量时,必须以剩余的氢氧根离子浓度通过K W来计算溶 液的c(H+)值,再求pH值。 (4). 有关酸、碱溶液的稀释 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弱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不到一个单位; 强碱溶液每稀释10倍,pH减小一个单位。弱碱溶液每稀释10倍,pH减小不到一个单位。 [提醒]:混和后溶液呈酸性时,一定用c(H+)计算pH;呈碱性时,一定用c(OH-)通过K W来 计算溶液的c(H+)值,再计算pH值 【练习】1.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7的溶液 B.C(H+)=1.0×10-7mol/L的溶液 C.C(H+)= C(OH-) D.PH=3的酸与PH=11的碱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第三章 烃化反应 练习题

第三章 烃化反应 练习题 一、完成下列反应 1、 HN Cl Cl +H 2N n-Buon ? 2、 N NH Ph HCl .1)K 2CO 3,actone N O O Br CH 3 O 2) ? 3、 H 2N NH 2 O 24 ? 4、 N HS OH OH +Me 2SO 4 ? 5、 N N OH Cl ONa ? 6、 Cl N H H N ? 7、 NH O O N ? 8、

Cl NH 2 HCl N H HCl ? 9、 S HCHO HCl H 2O ? 10、 Cl CH 3ONa NaCl ? 11、 CH 3OH NH H 2O ? 12、 N H H N 6H 2O H H O H OH O HCl ? 13、 C 4H 9Cl CH 2CN ? 14、 OH CH 3 (CH )S ? 15、 N Cl F 3C HO OH KOH 16、 NCH 2Cl O O F AlCl,CS 2 17、 S H N CF 3 N CH 3CH 2OH,HCl

NH 2 H 3C CH 3 3 CH 3 20、 NH + NCH 2CH 2Br O Na CO 21、 O O CH 2 22、 OH Cl Cl Cl BrCH C CH 23、 CH 2Cl 铅 汞 齐 24、 CHCOCH 3 Br AlCl 3 25、 2 CH 2NH 2 +BrCH 2CH 2Br 26、 CH 2CH 2NH 2 + +CH 2Cl NaHCO 3 27、 CH C 6H 5COOCH 2CH 3 COOCH 2CH 3 C 2H 5Br C 2H 5ONa 28、

有机化学二 期末复习 参考问题详解

有机化学二 期末复习 参考答案 Unit A 一、 命名或写出结构(注意立体结构) 1. 2-甲基-1,3-环己二酮 2. 对甲氧基苯甲醛 3. 丁二酸酐 4. 间氯苯甲酸异丙酯 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6. N-甲基丁二酰亚胺 H 2N C COOH CH 2H 7.8. 二、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羧酸衍生物发生水解反应的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B ) 2、下列化合物中具有变旋现象的是( A ) 3、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 D ),最弱的是( C ) 4、比较下列化合物的碱性最强的是( A ),最弱的是( B ) 5、下列二元羧酸受热后,易发生分子脱水的是( B ),易发生分子脱羧的是( A ) 6、下列化合物与HCOOH 进行酯化反应时,速率最快的是 ( B ) 7、下列羰基化合物与饱和NaHSO 3反应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B ): 8、下列人名反应被称为 ( C ) 9、下列挥发油中属于单萜化合物的有: ( A, C ) 10、下列化合物烯醇式含量的大小顺序是: ( B ) 三、 完成下列反应 1. CHO 1). C 2H 5MgBr 2). H 3O 3CH OH C 2H 5CH OCOCH 3 C 2H 5 NH O O 2. n-C 4H 9Br OH -22. N O O n-C 4H 9 O O NH 2-C 4H 9n O -Na +O -Na +

3. O =C H C OO H 浓N a O H H OC H 2C O O -+ -O O C C O O - CH 2CHO CH 2CHO 4. CHO OH CHO or COOH 2 CH 3NH 2 5. COCl CONHCH 3 O 1. CH 3COCl 36. N O COCH 3 H 3 3)2 22 7. H 3N(CH 3)2H 3C H H 8. O +O O O O NaNO 2pH 7~8 9. NH 2 N 2Cl N=N N(CH 3)2 10. NH 2 NaNO 224 NaCN N 2HSO 4 CN C N H 3CH 2C Ph OH 11. H 3O + C NH H 3CH 2C Ph O 12. C O CH 3 过氧苯甲酸 CH 3C O O 四、用简单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 甲酸乙酸 乙醇 ( - )( - )( + ): HCI ( + ) : 褪色( — ) : 不褪色 2.N-甲基苯胺 4-甲基苯胺 三乙胺 ( + ) ( + )(--) 不反应 沉淀不溶解沉淀溶解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各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 ℃,101 kPa时可以不注明)。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只能表示物质的量,不能表示分子个数。 ⑤各物质化学计量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第一单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时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弱电解质的区分依据不是看该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也不是看其水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而是看溶于水的部分是否完全电离.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电离平衡 ②影响电离平衡常数大小的因素: A.电离平衡常数大小是由物质的本性决定的,在同一温度下,不同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 B.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但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大小不受其浓度变化的影响 3.量度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化学量: (1)电离平衡常数: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温度 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 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同离子效应 同离子效应(即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4)化学反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可以使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用“=”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用“ ” 多元弱酸的电离 应分步完成电离方程式,多元弱碱则一步完成电离方程式。 【小结】 (1)Kw 取决于温度,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其他稀溶液。 K a = c ( H +) .c ( A -) c (HA) 对于一元弱酸:H A H ++ +A -- ,平衡时 对于一元弱碱:M O H M ++O H -,平衡时 K b = c ( M +).c ( OH - ) c (MOH ①意义:K 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相应酸 (或碱) 的酸(或碱)性越强。 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化合物 非电解质 电 解 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大部分的盐类 强 碱 强 酸 活泼金属的氧化物 弱 酸 弱 碱 水 离 子 化 合 物 共 价 化 合 物 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NH 3 强 碱: N a O H 、K O H 、C a (O H )2 、B a (O H )2 弱 碱: N H 3·H 2O C H 3C O O C H 3C O O - + H + 电离 结合 2.特点: 动 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定 条件不变,溶液中各分子、离子的 浓度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等 V 电离=V 分子化≠0 逆 弱电解质的电离 α = 已电离的弱电解质浓度 弱电解质的初始浓度 已电离的分子数 弱电解质分子总数 = 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四、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微弱的电离: + + H 2O+H 2O H 3O ++OH - ( H 2O H + +OH - ) 电离常数:K 电离= C(H + )×C(OH -) C(H 2O ) 强 酸: √ 记住: H C l 、H 2S O 4、H N O 3、H C l O 4、H B r 、H I 弱 酸: C H 3C O O H 、H 2C O 3、H 2S O 3、H 3P O 4、H C l O 、H F 、所有的有机羧酸 (2)弱电解质的电离度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