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立足应用、精准育人”的办学理念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立足应用、精准育人”的办学理念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立足应用、精准育人”的办学理念

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资源的利用)。

抽查学生作业批改及辅导答疑情况。

检查教案、开课报告、授课日志和实验实训报告等。

要求及说明

比赛的目的在于全面推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检查各单位的教学工作;

比赛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获一、二等奖的教师当年教学效果为优秀,不占本单位优秀教学效果名额。

各单位应将比赛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存档。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立足应用、精准育人”的办学理念,依据学校《关于加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考核的目的

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教学信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激励教师为培养人才尽职尽责,为教师的评职、聘任、奖励和晋升提供可靠的依据。

立德树人,爱为根本

立德树人,爱为根本 发表时间:2019-01-04T13:41:43.69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12月总第163期作者:张恒[导读] 广东省兴宁市胜青中学514500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工作和管理的对象就是那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他们渴望被爱,被关注,因此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涵就是一个“爱”字。爱学生是教育学生 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真心热爱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一、爱是尊重与信任,沟通心灵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班主任不要老是摆着一副一本正经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要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我不在乎你有多少知识,我在乎你有多在乎我”,你在乎了他们,他们自然也就在乎了你,你们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良好的师生关系,何愁教育与管理呢? 二、爱是宽严有度,规范引导 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放任,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样只能使学生放纵、任性。对学生的热爱不可无,但对学生的严格亦不能丢。“教不严,师之惰。”作为班主任,更要严格要求学生。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制约。在开学初,我就在班会课上和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的奋斗目标、切实可行的班规、个人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等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品德、纪律、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我班有一名学生,三天两头迟到,逆反心理又强,如果只是批评教育,那么他要么低头不吭声,要么瞪眼睛不服气……思来想去,我私下叫他来办公室,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给班级带来的不良影响,他才平静下来,主动承认了错误,还保证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并自觉在班上做了检讨。有了这个举动,班上其他学生也积极地改正了自己的问题,班级更加的团结,气氛也更和谐了。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含爱的感情,要让学生体会到对他们的严,其实更是对他们成长的爱。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但是都没有责怪我,这是因为他们在我的严格要求中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那一份真挚的爱。 三、爱是因材施教,发掘闪光点 班主任要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实施教育。学生在初中阶段,思想上会出现动荡期。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用全新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与学生同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声,使自己的爱有的放矢。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东西,要学会发现,挖掘,合理善用,就能发现其闪光点且转化为正能源,传递正能量。 四、爱是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体验幸福 感恩教育既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在学校进行系统的规范和培养。作为班主任,可以依托班级建设,渗透“识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让孩子们在爱的体验教育中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体验真正的幸福。有一次在班上举行“感恩的心”的主题班会,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叫“我眼中的父母”,同学们有的说自己的父母不关心自己,每天只顾着上班,回来也很少跟自己谈话;有的说母亲在家十分爱管自己的闲事,好像总是问这问那,特别烦,所以经常和她顶嘴;有的说自己的父母知识水平低,在学习上有问题根本帮不了自己……同学们讲完了,伴随着《母亲》这一首歌曲,我把在微信群里与学生们的父母聊天的记录和请他们拍的一些工作照片或视频播放在电脑白板上,让学生们看一看他们真实的父母,看完后,我再让同学们说一说心里话:“妈妈,我再也不和你顶嘴了。”“爸爸,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在同学们深情的声音里,我感觉到了孩子们那颗纯真的心。正是这种感恩教育,让同学们理解了家长的辛劳,学会了感恩,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了更积极的学习状态。 爱,增添了我们的人格魅力;爱,发挥了无穷的教育力量。教育工作要做好确非一件易事,只要将教育工作内涵——爱,化作满腔激情,倾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每一方面,教育工作就能润物无声,春暖花开,取得丰硕成果。我们一起用爱筑起师生彼此信任的桥梁,让我们用爱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会

学习《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心得体会《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我认为这个文件会成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需要认真领会,扎实落实。如果能够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关心教育,把顶层设计和群众探索结合起来,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0686725.html, 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 作者:廖拾英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6期 新课标明确规定: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其实,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德育教育。如孔子教学生以“文、行、忠、信”;孟子教学生以“仁义礼智”;韩愈提出仁义道德是“先王之教”的中心;朱熹主张以学来“变化气质”,教导学生“朝夕修其孝悌忠信”之道;近代的蔡元培提出“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理论;陶行知力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无一不重视德育教育,无一不是德育教育的專家。 当今的教育在分数、升学的逼迫下,功利性太过浓厚。知识的学习、答题的规范、卷面的工整是必须不断强调、反复训练的,哪里还有时间旁骛?可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说智育、德育、美育、情育同等重要,不可偏颇。而语文有着德育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是通过语言形式挖掘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意义和道德意义,用作品中创造的情境或人物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它更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情绪性,它容易使学生激动、惊奇、欣喜、悲伤……从而震撼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友谊、思考责任和义务,大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纵情诵读,潜移默化。语文课本中的诗文大都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佳作妙篇,不但要熟读,而且要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先靠朗读成诵把握文章的气,进而领会其意。要求学生诵读,教师自己要诵读,给学生做示范、作指导、树信心,让学生开口读、大胆读、深情读。舒缓慢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中的自私自 利会被荡涤;深情吟诗“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忧国忧民之情会油然而生;反复吟唱“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种面对残忍和丑恶该做出的选择会豁然清醒;高声诵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种满怀理想、勇担革命重担的崇高精神会不断撞击学生心灵。学生在诵读中,心灵受到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净化。这种效果是简单的说教所望尘莫及的。 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观察当今的学生,不难发现,单就视野来看,他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同龄人都要开阔得多。游戏、网络、名牌、旅游……有谁能否认他们是视野最开阔的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5篇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坚持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决定你成就如何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态度。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 学习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已经有十三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过学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员大会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动员大会,深有体会。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总之,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如果不常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因为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别人,充实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四、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然而,看到现在的教育状况,似乎与立德树人还有那么一段距离。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各类培训企业的“早教文化”,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说明“育分”比“育人”来得更重要。但考试分数上去了,社会水平也上升了,而自身的道德水准却不见得会有多高。为此,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它针对的就是当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甚至还在发展着的对于教育本性的迷失。“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 必须注意的是,十八大报告不是一般性地讲育人是根本任务,而是进一步指出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而在当下,却往往是重视“发文章”,或可戏称为“立言”为先。殊不知,真正能立得住的文章,必定是“道德文章”。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若竟有文,岂不是“鬼话”?! 立德,树立德业。我们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为看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 曾经,我们总是以书本的方式,先辈们的伟大事迹为典范,对所谓的德育教育进行宣传和宣扬。却总忘了,这只是书本上,那些死记硬背的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却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没有切实体会上的意义。将“德”字铭刻在自己的心头,除了学习什么叫“德”,也要学会“德”该如何表达,如何体现。例如,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尊师重道;学会爱护环境。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成为一个正道之人,不仅仅是一日或几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如何让下一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范,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从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认识到作为老师的责任,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特别重要的是,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德育的落实不是落到教材里、课堂上和活动中,而是要落到人心里。“树人”即人的成才,关键在内因。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

最新 让“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精品

让“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中落地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泥沙俱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尤为迫切。“立德树人”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将育人功能和学科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语科实现“立德树人”精神的价值所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精神呢? 一、在朗读中落实 “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管多么长的文章,笔者都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不仅可以了解文章大意,而且可以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语言的精美、作者的态度,然后师生共同赏析,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此外,笔者还特别注重利用辅助资料。比如有种辅助资料上,每课都有一个“话题导读”:《药》——《愚昧更可怕》;《陈奂生上城》——《看了刘姥姥,我泪流满面》;《守财奴》——《学会理财》;《林黛玉进贾府》——《真情的美酒莫掺假》;《失街亭》——《话责任谈古今,判孔明罪加一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武则天与杜十娘》;《茶馆》——《国富才能民强》;《窦娥冤》——《盼当官个个都是包青天》;《哀江南》——《爱我中华》;《柳毅传》——《愿人人心中都有爱》;《祭十二郎文》——《由法定假日看传统》等。这些“话题导读”涵盖面广,思想性强,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充满了哲理,富有教育意义,颇具时代感,学生乐于接受。 二、在互动中落实 生生、师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屈原列传》时,在最后的“拓展延伸”互动中,——笔者让学生就“屈原死之价值”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屈原“舍生取义,死得有价值”;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屈原不应该选择死,应该等待时机再为国效力”。又如学习《失街亭》后,让他们写出自己的体会。他们有的为马谡辩护,赞他是“一条好汉”,因为“他在大敌当前,没有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赴国难”,“他失败后,没有屈膝投降”,“他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有的批评诸葛亮“中了邪似的偏爱马谡,才让这个料事如神的军师也栽了个大跟头”;有的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慢慢地在他们心中生根滋长。 三、在信息化教学中落实

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新发中学校长高景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好,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教师立德树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校长,办好一个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要以德育工作为先。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同时,还要用真诚的阳光照耀学生成长的道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学习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前提和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提出:“立德树人”之时,提高人的素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

教师关于立德树人演讲稿6篇

教师关于立德树人演讲稿6篇 爱心立德奉献树人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心立德奉献树人》2001年, 我从学校走进学校,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这三尺讲台和我 接下了不解之缘。弹指一挥间,12年的岁月就在绘声绘色的讲课中,就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下,就在上课铃与下课铃的交替声中滑过,生活因教师这一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而精彩。 《左传》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强有 力的教育力量,它夯实了教师,立德树人的基础—爱心。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踏上三尺教台,我正为实现这一切而 努力着,我们带着一颗为学生的爱心走上讲台,学生犯错误了,老 师与之谈心,有难处了,老师帮助解决,我们不断地向学生“提醒 幸福”,而学生也不断地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有了一颗爱心,才会有一张笑脸。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给学生一张笑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 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 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 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教师精神,铸成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核心—奉献。

带给他们无限欢乐! 我们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共同 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腔热 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我无悔我的选择。“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我们的奉献应该是赤诚的奉献、无私的奉献、崇高的奉献。 我们的奉献像火把,是无怨无悔的燃烧,是至死不渝的真情。 我们的奉献像一泓清泉,是长年的流淌,是不计名利的付出。 桃花开了又谢了,燕子去了又来了,学生来了又走了,我依然坚守在这儿,守着我们的乐士,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日子就这样过着,平凡却不平淡。一切都好像没有变,唯一变化的是我日益衰老的容颜,与之沉淀的,是我依旧年轻 不变的情怀! 爱心立德,奉献树人,将使我们教师拥有充实的人生,我相信,当我们离开这三尺讲台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天空没有留下我 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尊敬的各位评委、给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站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演讲稿,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做爱的使者》。 曾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今天,它终于结出果实,我也成为 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努力求实创新,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2014年2月排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的小结 根据州教基通[2014]36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月23号组织全体老师学习了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和为了进一步做好新学年的工作,促进我校各方面迈上新台阶,我校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的小结如下: 一、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为先,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 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一是要加强德育显性课程(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研究,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架构体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有效实施教学。二是要加强德育隐性课程(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的课堂教学研究。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关注教与学的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所蕴含的育人价值,使学科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逐步建立、健全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体系和评估体系。三是完善德育资源库建设,开发和完善区级德育课程,鼓励基层学校开 发校本德育课程。 2.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各校要按照中小学认知特点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局要对优秀项目评选展示。加强中小学生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逐步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编制新版“松江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充分利用5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城市及乡村少年宫等校外教育资源,通过活动育人,内化学生的心灵。 3.要进一步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发挥区级家长委员会的功能,推进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建设和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水平,发挥家委会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组建松江区家庭教育家长讲师团,开展巡回讲座。 二、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学校教学工作 (一)基于绿色质量评价,力争在三个方面有收获 1.在改善师生关系上有收获。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科学阐释,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都获得教育的成功,人人都能成才。那么改善师生关系是前提,建立新型的师生观就是要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是和谐、 平等、民主的关系。 我们要立足课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在自主课堂、民主课堂的构建,多样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和个别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力争形成有益的经验。同时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形成民主、温馨的校园文化,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在探索实施个别化教育上有收获。个别化教育,就是在对学生个性尊重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首先要统一认识,个别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发展。其次要加强有效整合,个别化教育要充分汲取分层教育的经验,继续着力于改善师生关系,突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精细化管理的保障下,高起点高质量地稳步推进,逐步形成各校的“拳头产品”。第三要打造优质课程。要举全校之力,在课程建设上推陈出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优质的个别化教育课程。各校要在个别化教育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宽思路,在推进教学改革中,为个别化教育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教育教学改革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3.在探索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上有收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就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学,不拔高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不加快教学进度,并用文字等级、数字等级或字母等级,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 一、立德树人: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使大家了解到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活动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立德树人”活动方案

城内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阶段的新的划分所提示的特征和规律为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以未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为教育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积极的探索小学阶段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凸现个性,培养一代新人。 二、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内容 所谓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点: 三、明确责任分工 1、校长办公室及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办好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发动。 2、政教处:健全多种育人途径,组织好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体引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评比考核。表彰优秀学生、文明班级。

3、教导处:加强学生上课、自习的行为养成教育。 四、明确管理工作 1、明确目标,健全制度。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行为规范养成的管理制度。 2、全面教育,强化训练。各年级围绕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开展各类专题系列活动;学校重抓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充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干部作用,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模式,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调查与研究。积极探索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训练特色,加强队伍建设,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培养研究型德育骨干,并起辐射作用。 五、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上课时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3)能给予积极的评价(4)能仔细倾听老师讲解。(5)能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能积极发言。(2)善于发现,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3)课前能预习,不明白的问题能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

立德树人是根本

立德树人是根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小伙徐砺寒……道德模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师德为。“学高为师,身正为”,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严格的考核管理,健全的制度规,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立德树人,教育任重道远!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点,作为语文老师对他们道德的养成有责无旁代的责任。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呢?一起来了解下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1、挖掘教材资源,有效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 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悄无声息的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讲授语文知识,也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

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草地夜行》,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团结互助的精神; 《詹天佑》,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体会到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为国争光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战胜困难的决心,激励学生将来建设祖国,奋发有为,争做大国工匠。 2、加强朗读指导,有效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韵律优美的诗歌,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 一、立德树人: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使大家了解到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活动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浅谈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 作者:姜玲 单位:阜新市第二十六中学 2015年10月25日

目录 摘要 (1) 一关于立德树人 (1)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2)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2)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语文教师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担当,并发挥重大作用,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始终。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文性语文教学 一、关于立德树人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十八大的报告中对于教育的要求有如下表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我们可以看出两次大会关于教育的具体要求的表述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方针要求被明确提出。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我想就是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③。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④。一个人的品德要通过与道德有关的态度、言行等反映出来,而道德的形成是品德的综合呈现。道德的本质是使得人能够实现和生成人的本质,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实现人之为人。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发展人和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和束缚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 ①百度文库 ②百度文库 ③《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7页 ④《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