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西南大学马原复习修订版

马原复习

制作人:西南大学张文品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2、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3、判断分析题(判断题目正误,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4、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

5、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11)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

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

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主要内容)

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四、重点问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

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其一,(思维和存在何着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关于物质的世界性的基本问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

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过

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

社会生活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

7、联系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征: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

跟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1)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P44)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

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

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2、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2-63)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4、关于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4.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达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的绝对性及相对性:(P75-78)

1)·

2)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的确定性和发展的

无限性。

4)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

两种属性。

1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价值的特性(P85-86)

#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3)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P124-127)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7、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24-137)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详见16(3)题);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

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

杠杆,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辨析题: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是错误的)(P141-14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9、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P155-157)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

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货币具有5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

货币

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2个:

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0、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矛盾)统一体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

(3)使用价值由商品自身的自然属性决定。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存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3部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3、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P176-177)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周期性)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24、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原因(P216-219)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已过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2.表现:(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3.原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2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P204)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

3.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4.社会发展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

下来。

26、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P221-228)

1.表现:(P221-225)(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

变化;(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P226-227)(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

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实质:(P228-229)(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

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与封建主义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

(3)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

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5、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a.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c.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2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之一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a.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

本矛盾。

b.¥

c.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e.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8、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P253-257)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灯亮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7.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违背,不能僵化。

29、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五、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P273-275)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3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76-281)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

4.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五、习题练习:(要答案私聊我)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分/题,共20分)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C

A.唯物史观

B.剩余价值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2.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是B

A.思维和存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C

A.唯物辩证法

B.辩证思维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

D.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对事物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杰出人物

D.人民群众

1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价值评价观点上的错误是否认价值评价 A

A.具有客观标准

B.评价主体的差异性

C.结果的多样性

D.社会历史性

11.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2.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3.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实践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C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14.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C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

D.所有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16.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A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1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C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社会革命和改革

18.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B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19.“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A.资产阶级学者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C.唯物主义者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者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0.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A.获得经济地位问题

B.取得政治权利问题

C.国家主权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2分/题,共20分)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B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B.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对价值评价理解正确的是ABD

A.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B.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C.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常常存在着矛盾

D.价值评价对实践活动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

A.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D.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AB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5.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BCD

A.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

B.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6.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两个条件是BD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资本家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剥削程度,是BD

A.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B.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C. 直接延长必要劳动时间

D. 变相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 AB

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B.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

C.个别部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9.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

A.阶级斗争学说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理论

1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测未来的方法是ABC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D.在洞察资本主义旧世界劳动异化的基础上说明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本质观

三、判断分析题(请先判断题目正误,再说明理由,共4题,6分/题,共24分)

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具体参照重点问题18)

(1)观点错误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的错误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4)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2、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

(1)观点正确

(2)列宁早就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跟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4)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马克思在不同场合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存在着矛盾。(了解即可,不要求背诵)

(1)观点错误

(2)所谓“两个必然”,指的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指的是“无论哪一个社

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4)对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理解: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客观条件,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

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

四、简答题(共4题,6分/题,共24分)

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取得商品的价值;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所有是错误的。

2、要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同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4.根据社会主义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实践经验,可以概括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

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真题.doc

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真题 2009 年 一、名词解释(3'*10=30') 1、管理职能 2、泰罗 3、五种竞争力景 4、霍桑试验 5、SWOT分析 6、管理方格 7、反馈控制 8、公平理论 9、矩阵组织 1()、马基雅维里主义 二、简单题(8F0=80,) 1、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以及各自的特征 2、用BCG矩阵分析企业怎么在业务上分配资源 3、画出一个职能型结构,并说明这种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4、情境领导理论的有关内容 5、用双因素理论的内容说明怎样激励员工 6、组织文化传逆给员工的途径 7、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 8、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9、变革的类型及其特征 10、韦伯的理论 三、论述题(2*20) 1、结合机械式组织和有机组织,分析影响组织设计的权变要素 2、汶川大地震后,有些企业捐了大量的财物;而有些知名企业却捐了很少财物,这在社会 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结合社会责任的观点和原理,谈谈你的看法。 2008 年 一、名词解释(3件10=30,) 1、社会责任 2、沟通 3、预算 4、组织结构 5、组织公民行为 6^知觉(不是太确定o(n_n)o..) 7、团队

8、组织变革 9、学习型组织 10、账目公开管理 二、简答:(6*10=60,) 1、规模与结构关系 2、前馈控制的优缺点 3、情绪智力五要素 4、计划的目的 5、领导职权力组成 6、决策的步骤 7、组织环境 8、直觉(好像是作用吧,不是太确定o(n_n)o...) 9、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优劣 10、还差一个实在不记得了 三、论述:(20'*3=60‘) 1、利益相关者的组成的及其与组织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波特矩阵的相关内容 3、大五人格模型相关内容 2007 年 一、名词解释(3小10=30,) 1、直线职权 2、学习型组织 3、跨职能团队 4、管理跨度 5、控制 6、知识管理 7、组织文化 8、知觉 9、工作丰富化 10、有机式组织 二、简答题(6*10=60') 1、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是什么? 2、请比较效率和效果 3、请阐述霍桑实验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对管理实践的意义。 4、管理者制定计划有哪些目的?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2015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硕考研真题

个人说明:该真题属于回忆版,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广大小伙伴们及时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331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社会理论 2、生态系统理论 3、友善访问员 4、福柯 5、乡村建设运动 二、简答题 1、赋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2、危机干预的主要内容 3、涂尔干的“失范”理论 4、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工作者该从哪些角度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2、结合实际,论述社会工作应该如何介入灾后重建工作 【437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封闭型访谈 2、非营利组织 3、反移情 4、概要记录 5、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量性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 2、社会调查研究开展的基本步骤

3、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与方法 4、有效的小组工作领导者的个人特质 三、论述题 1、公元1877年,是中国灾害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北部省份遭受了3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颗粒无收,饿殍满地。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可能不影响晋商的商业,常家首当其冲。但这时,常家不仅捐出赈灾银3万两,而且还拿出了3万两银子修宅子、盖戏楼。就这样,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台也修了三年。但有人发现常家从来不以营利为目的,那么一向以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为家风的常家,为什么要在这时建一个戏楼呢?原来,常家这样做是为了掩人耳目,目的是为了借用戏台的名义,赈济灾民。古语有云“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灾荒以前,同乡的许多人平常还是过着小康日子的,因而在这样的灾年,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常家深知这一点,他们希望这些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就想出了盖戏楼的方法。那些挨饿的人可以有自尊地吃下用自己劳动换来的一餐一饭。常家规定,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 (1)从以上的故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对我们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有何启示? (2)联系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国该如何开展救助社会工作实践 2、(1)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在自己某次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及挑战,简要说一下服务内容,以及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服务的开展造成哪些专业困境,把问题和困境罗列出来,再谈谈你后来又是如何化解的,谈一谈,我们在面对专业困境时该如何突破自我,寻求发展。 (2)某一社区中,有一群16–18岁青少年,他们经常出入网吧与电游,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人际交往与自我管理功能上的问题, 请设计一套小组工作方案,为他们开展服务。(介入目标、理论框架、实施计划)

马原辨析题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 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6分) 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如材料中所述的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不科学的;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6分) 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算什么。(6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试回答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分) 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首先是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人与人的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政治的、观念的等各种社会关系。(4分)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真题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西方社会学史 2001年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32分) 1、“科层制”(韦伯) 2、“镜中我”(库利) 3、社会事实(杜尔克姆) 4、社会交换(布劳)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48分) 1、简述韦伯的“权威类型”理论 2、简述科塞的社会冲突功能理论 3、简述哈贝马斯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 4、简述孔德的社会静力论和社会动力论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20分) 1、结合米尔斯、科塞和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论述社会稳定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论述二次大战以来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 2002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货币哲学(齐美尔) 2、统治类型(韦伯) 3、场域(布尔迪厄) 4、《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 5、互动仪式(科林斯) 6、社会静力论和社会动力论(孔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与默顿经验功能主义的异同点 2、简述杜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 3、分析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理论。 2、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论述韦伯“科层制”的工具合理性和非人格性。

2003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自杀论》(迪尔凯姆) 2、科层制(韦伯) 3、交往行动(哈贝马斯) 4、模式变量(帕森斯) 5、结构二元性(吉登斯)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 分) 1、简述齐美尔《货币哲学》的主要思想 2、分析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3、试述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并评价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2、运用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具体分析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变迁的特点。 2004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理想类型(韦伯) 2、社会事实(迪尔凯姆) 3、形式社会学(齐美尔) 4、交换网(爱默生) 5、社会动力论(孔德) 6、印象管理(戈夫曼) 7、法人行动(科尔曼) 8、结构化(吉登斯)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2、试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3、说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础 4、如何理解布尔迪厄的发生结构主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阐述并评价韦伯的社会行动合理化理论

马原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 答:社会的物质性性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 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

马原辨析题

四、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有用就是真理。X 是主观真理论,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否定了真理打客观性。真理客观性的含义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X 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这种观点是英雄史观是形式上的"二元论"实质上的历史唯心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而英雄人物只是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6、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X

华理马原考试简答题整理

怎么说呢,手贱之下搞定了这篇东西。~感谢商学院不知名同学的付出! 使用方法说明: 0.就像教科书编得有人捧有人骂一样,我觉得好不一定你觉得好,如果觉得背得不爽,请不要犹豫打开教科书,走自己的路~ 1.仅供我喜欢的以及喜欢我的人使用,所以,亲们,爱你们,请加油啊!! 2.红字标出的内容如果来不及背可以省略(它的存在纯粹是为确保答得完整,实际上已经偏离问题了),黑体字是重点,括号是说明。 3.不全然是抄书,我查了资料,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话总结表达,但是朋友们,如果想拿高分,请一边看书一边理解着记忆,弄清楚原理,并且能够丰满自己的回答。不然只是背,是不会活用这些话,简答题还好,材料分析题你就得跪。 4.总的来说还是个人总结,请珍惜个人的劳动成果~~么么哒~友情提示:风险仍然存在,请谨慎使用~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4 1)从不同角度(如创造者、阶级属性、研究对象、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概括地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广义上说)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广义上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29-30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此回答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意识的本质? P31 1)1)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简答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是实践的理论;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辨析题 3、作为人的解放的条件、道路和策略的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意识的 启蒙力量,革命成功后,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令和权威话语。 答案要点: (1)不正确 (2)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它系统的回答了人的解放条件、道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革命成功后, 它依然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选择题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6、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基础的奠基起作用的人是() A.斯密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不定项选择题 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 A.德国古典哲学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D.英国古典经济。 第二章物质世界及其规律 论述题 1、下列文摘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2、天行健,。 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4、致中和,天地位焉,。 5、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6、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7、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8、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10、不知则问,。 二、单选题 1、“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为()。 A. 文物典籍 B. 各色交错的纹理 C. 礼乐制度 D.美、善、德行 2、“化”的引申义为()。 A. 改易 B. 生成 C.教行善迁 D.性质改变 3、“文”与“化”合成一词是()。 A. 春秋战国 B.殷商西周 C. 东周 D.西汉以后 4、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物质、思想与价值、制度及()。 A. 风俗习惯 B.社会关系 C. 语言符号 D.艺术 5、文化的核心部分为()。 A. 物态文化层 B. 制度文化层 C. 行为文化层 D. 心态文化层 6、属于基层意识形态的是()。 A. 哲学 B.政治理论 C. 文学 D.宗教 7、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属于()。 A. 大文化 B.中文化 C. 小文化 D.泛文化 8、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为()。 A. 汉族 B.中原地区民族 C. 中华民族 D.黄河流域民族 9、本教材重点在中国文化的()。 A. 昨天 B.今天 C. 明天 D.全部 10、以下不属于文化(广义)的是()。 A. 火车 B.河流 C. 房屋 D.风能 三、名词解释 1、文化: 2、物态文化层: 3、制度文化层: 4、行为文化层: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第一考研经验分享

研途宝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ee11401159.html,/zykzl?fromcode=9820研途宝小编是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姐,初试复试都是专业第一,通过分享她的备考经验让考研er们能更高效的复习!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加油吧! ★初始准备: 1.英语,多看看真题 考的是英语一,75分,一个非常超出我想象的分数。 我从暑假开始看的英语,听了商志的单词精讲精练,听完是挺有用的,认识了好多单词,但是后面我没及时复习,所以就都忘了。 暑假我没有认真复习来着,千万不能学我啊。听单词听了一个半月,效率太低了。 从九月开始做阅读真题,从1995年开始做的,配合商志的阅读精讲精练视频。刚开始是1倍速,然后慢慢变成1.5倍,最后到了2012年以后都是3倍速了,前面讲的东西比较多要听的认真一点,这个大概听到了十一月中旬。 我从十月中旬以后开始刷真题,一直到考研之前大概做了五遍真题,其中包

研途宝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ee11401159.html,/zykzl?fromcode=9820括把每个部分的题型专门拿出来写了两遍。 英语里占分最多的还是阅读,现在可以多背背单词,对阅读肯定有好处。但是我当时前半年实习了3个多月没怎么看单词,一直是在做真题的过程中积累单词的,挺惭愧的。阅读里除了单词,还有的就是理解文章和题目的套路,一般一道题目是对应文章一段的,按顺序来,有的时候碰到五道题目全是概括总结的就没办法了。 除掉阅读之外,完型占分少而且难度不高。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的话,就填一个答案,最起码还能有四五个对的,这是下下策,最好还是别用。 新题型有三种,小标题、排序、七选五,我和我舍友一致认为小标题最简单。我考的这年是排序,文章按时间顺序所以也很简单,七选五是出的最多的但也比较难,七选五的逻辑性更强。 翻译和作文没什么技巧了,多看看真题,作文提早点开始背。 2.政治,大纲出来再准备 政治完全可以等大纲出来以后再准备,大概是9月底,不太记得了,大纲一定要买!据说17年有很多选择题是从大纲里出的。

最新马原论述题整理

简答题:2/6 经济学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 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理解: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 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另一种答案: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答:依据: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 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 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有哪些? 答:特点: ①.竞争目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②.竞争手段: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③.竞争范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政治政治和社会领域。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和职能是什么 答: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三种职能,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哲学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答:辩证的否定观,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 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 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 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得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得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得发展与历史条件得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历史条件得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得实践又会提出新得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就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得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就是科学得。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得阶级性与科学性就是统一得。马克思主义就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得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打资产阶级得对立与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就是科学得。 第一章 K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就是错误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 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得含义,即扌笊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就是一种折中主义得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就是不明确得,物质就是一种存在,精神也就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得说法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课得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圮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得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得行动,从而产生预期得好得效果,推动事物得发展: 错误得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得行动,不能产生预期得效果,阻碍爭物得发展。因此,错误得意识不就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就是产生得作用就是消极得、不利得。 3、否定就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就是错误得。马克思主义得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 辩证否楚得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通过辩证否泄,事物向前发展。又由于新事物就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得,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得积极因素与有价值得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得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因此,辩证否定既就是发展得环节,也就是联系得环节。 4、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辨析)

2021华东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又到了暑假,去年的今天我还是在奋笔疾书的学习。根本不敢有松懈的时间,还好我的结果没有辜负我的努力。想想当初自己也是在论坛里找各种各样的经验贴学习,现在我也来分享一篇帖子,算是回馈论坛了。 华东理工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有政治、二外、基础英语和英语翻译(英译汉)四门。这对于小语种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对于从小外语就是英语的同学也不是坏事,所以整体来看是非常公平的。重点就是自己的努力了! 首先说一下政治。我复习政治的时候主要用的就是李凡老师的全套,其中主要包括李凡1000题和李凡《政治新时器》等,政治的话我认为有这些基本就够了。 我先是看政治的考试大纲,然后一边看书一边做题第一轮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还有就是《李凡政治新时器》里的重点章节一定要多看几遍,尤其是那些琐碎的一些知识点我都自己把他们整理了下来,比如说土地政策,马原里面的一些知识点。至于主观题嘛,我只背了李凡老师的四套卷,然后还看了主观题部分,毕竟李凡老师的押题还是挺准的,而且就算没有押中,其实根据自己复习的知识点去写也不会差到哪去。政治的复习有人说可以晚一点,但是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来说,还是早一点吧。还有就是关注一些时事,对考试也是有帮助的哦。 二外法语。 早上七点半左右我就起床准备口语的语音语调练习,并且读精读一篇外刊。每天早晨八点半左右是法语单词课文语法学习时间。 法语要掌握书本上面的单词和基本语法,这是语言的必备基本功。而且一定要注重课后练习的句子翻译,你做过真题之后就会发现课后的句子翻译会在试卷中出现相同或者类似的题。还有就是基本的动词变位要背会,掌握后试卷的第一大题就可以全部写对,用考研法语必备练习单选阅读等题型。其实语言的学习就是基本应试,语法什么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背过,没有什么理解。学语言的可能谁跟谁的方法都不大一样,所以我就简述一下,大家还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是最好。 基础英语。说实话,在这一科上没有花什么时间,所以分数不太高,考试题型有词汇,阅读,翻译及写作。我在整个考研过程中几乎是没有背单词的,开始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 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马原论述题答案

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这个真理主要有三层涵义: 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地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 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规律意义:它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依据;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它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