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教育的浅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希腊教育的浅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希腊教育的浅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希腊教育的浅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概述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说文解字》对教育的分字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生上的东西引发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状态。现在英语中,教育一词是“Education”,就是拉丁文发展而来。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I)对“教育”的界定是: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持续进行的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不论是中国,还是吧、西方,教育都不是实物名称,而是活动名称,都是把教育看成一种活动形态的存在,而不是实体形态的存在。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滥觞,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几乎与古希腊同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则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发展。这一时期两地的文化都异常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论文将以古希腊两个重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为例,来分析古希腊的教育。在分析的同时,还将得出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古希腊教育的浅论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希腊半岛山脉纵横,内陆的交通异常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但在一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国家里,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奇迹,其中必有许多历史经验值得汲取,其中之一便是教育。

1、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城位於中拉哥尼亚(Laconion)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塞,三面环山,扼守着泰格特斯山脉(Taygetus)。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

斯巴达的教育以培养凶悍的军士著称于世。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现在多以“斯巴达教育”作为严格而近乎残酷的教育的代名词。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和异邦的侵袭,斯巴达把每个城邦变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一个斯巴达人都将通过长期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而成为士兵。

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教育机构有国家设置,主要有军营式的教练所和“埃弗比”;儿童完全属于国家所有,必须服从国家的安排;教育完全由政府开支,教育者由国家官吏担任。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师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这种极端片面的教育,虽然能把斯巴达的年轻一代训练成坚强勇敢、严守纪律的战士,却损毁了他们的个性。斯巴达虽然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保住了国家,甚至打败过雅典,但是他们在文化上没有为人类留下

任何值得一提的遗产:斯巴达没有出过一个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著名的哲学家。

下面是一个关于斯巴达人教育内容的表格。

年龄教育内容

婴儿时期婴儿时期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验,父母用烈酒为他擦洗,然后还要让长老检查他们的体质是否健康。凡是经受不住考验或被长老认为是虚弱的就被抛在弃婴场。

7岁前公民子弟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

7—18岁7—18岁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18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

20岁进行实战训练

30岁通过仪式成为完全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

斯巴达人的教育是培养坚韧的战士。七岁的男孩进入国家的教练所,从此他们就要经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格斗。天刚发白,身着破烂长衬衣、骨瘦如柴的孩子们便开始在围着圆柱的竞技场上搏斗。即使一方被打倒在地,伤口流着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软。被打倒的如果能够不顾一切,顽强抵抗,坚持到底,也被认为是强者。而哀叫和讨饶则被认为是莫大耻辱。在一旁指导的队长和老人千方百计地挑动孩子把训练变成你死我活的厮杀。还有一种方法,是专门考验儿童忍耐力的。任何一个儿童每年都必须经受一次严厉的鞭笞,只有那些咬紧牙关,面无惧色的人才成为合格者。

训练所里的生活制度非常地严酷,孩子们一年四季光头赤足,只穿一件单衣,白天吃的是不足以饱腹的饭菜,晚上睡的是粗糙的芦席垫。能忍受或能采取抢盗方式谋生者都会受到奖励。除了军事体育训练之外,音乐和舞蹈也是斯巴达人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敬神尚武的情操,舞蹈可以训练和协调身体活动的节奏。还要经常接受奴隶主的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不被重视。18岁的青年将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青年军训团至少要组织一次军事“演习”,即在夜间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殴打和肆意残杀奴隶,以锻炼性格和本领。20岁以后的青年要常年戍边习武,30岁时才能结束教育和训练,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和公民。

斯巴达对女子也采取同样的军事和体育训练方式,如竞走、掷铁饼、投标枪、格斗等等。对女子来说,这样的训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因为身体强壮的女子结婚后才能生育出健壮的孩子。因此,斯巴达的妇女也具有坚毅的性格。有位斯巴达的母亲在儿子即将出征的时候,送给他一个盾牌,叮嘱道:“带着它回来,否则就躺在上面!”鼓励儿子英勇作战,决不要贪生怕死。

2、雅典的教育

雅典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雅典也是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之一。雅典的文化、科技、艺术都非常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哲学家、

思想家、艺术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雅典境内多山,不适宜发展农业,但是便利的海运条件使其工商业较为发达,雅典的阶级矛盾复杂尖锐,这是雅典实施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民主政治所提供的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雅典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雅典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反映在教育上也很有特色,雅典的教育在于把儿童培养成为集道德、智慧、健康、美感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把年轻人培养成不仅是军人,而且是多才多艺、能言善辨、善于工商业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雅典教育的特点是: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

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国家和家庭的职责,学生上学是要缴费的;雅典的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流派甚众,儿童有一定选择的自主权;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同时雅典不重视对女子的教育。

下面是一个关于雅典人教育内容的表格。

年龄教育内容

婴儿时期婴儿出生后,也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

7岁前在家中由父母培养

7—13岁进入音乐学院、文法学院学习,后又在体操学院接受各种体育训练

15、16岁少数贵族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18—20岁属于预备公民阶段

20岁授予公民称号

雅典教育是兼顾个性与公民性两方面的要求。在雅典人看来,只有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人才能最好地履行公民的职责。

三、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现代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呈现出功利化、商业化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普遍缺乏人性的关怀,缺少美学、音律、体育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都没有健全的人格,冷漠、自私、缺乏合作精神。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无论初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更有人说:“现代中国的教育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失败。”

回想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古希腊时期,不仅使我们汗颜,还使我们感到深深地忧虑。在新世纪,中国国内安定和平将近30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内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国际的环境也不容乐观。中国东方朝鲜、韩国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战争。又有世仇日本的狼子野心:西方有正在崛起的印度,磨刀霍霍思报一箭之仇:南方台湾仍未收复,孤悬海外。越南、菲律宾侵占海疆,得志猖狂:北方有俄罗斯虎视眈眈,与中国貌合神离。又有美国时时刻刻都想颠覆中国,稳坐世界霸主之位。中国处于四面包围之地,情势之危机,亘古未有。

中国要想摆脱困境,实现民族复兴、崛起,只有靠人才。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永远处在第一位,人力资源永远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总结出以下的启示:斯巴达教育启示:1.对青少年加强体育训练,培养青少年顽强、机智、勇敢、坚韧的品质; 2.注重爱国教育的培养,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反抗侵略者,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要尊重师长,服从集体和国家,从公共利益出发;5男女平等。女子有和男子一样的各种权利;

.雅典教育启示:1.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青少年身心和谐,德智体音美全面发展;2. 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教育而非灌输式教育; 3.以人为本,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性;

4.重视科学知识的发展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深受斯巴达精神的影响,从小注重培养自己坚韧、顽强的精神,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青少年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居安思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办好了教育,有了人才储备,几十年社会风气将为之一变,国力自然更强。原来中华文明圈中的国家自然不战而服,特别是日本。到时冲出岛链,与美国决战于大洋之上,鹿死谁手,其未可知也!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

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二、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杜威认为有两种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种是教师或家长提出来的。

古希腊教育(最新)

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唯一的条件,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流动。第二,智者适应时代对辩论、演讲的需要,开始研究与辩论、演讲相关的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由此而确定。第三,他们最关心道德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政治家的教育。“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在希腊化时期,希腊的学校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变化。在古典时期,希腊的小学校通常多注重以德语、智育、美育和体育为基本内容的多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而在希腊化时期,由于城邦的覆灭,带有军事目的的体育首先被取消,美育也逐渐消弱,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局限在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 2.在希腊化时期,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同时,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3.在希腊化时期,古代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外,还出现了由芝诺开办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学校和伊壁鸠鲁开办的哲学学校,公元前200年前后,上述四所学校合并为雅典大学,成为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也开始侧重于修辞学的教学,逐步走向形式主义。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论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如何培养道德,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2.德育论与智育论 在苏格拉底看来,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是由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相连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 1、行成意象 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2、冲动性行为

木桶原理启示

“木桶原理”对牧场管理的启示所谓“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很容易会想到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的,却在于最短的一块,继而会认为长木板没有短木板有用。此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取长补短,将短板补起来,让所有的板子都增长,这样就能装更多的水。牧场作为一个企业存在,自身管理也摆脱不了木桶原理的影响,在现在的牧场管理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在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短板,提升效益,但并非都取得良好的效益,主要存在“长短不分”和不能正确的“扬长避短”的问题。 牧场大小不等,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作为牧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给明确牧场的定位,找出长处和短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只看到短板而忘记了长处,这样以来就容易让原来的长处也变为短板,然后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短板,想再取长补短已无长处可取,最终走进死胡同。如何更好的分析牧场的长处和短板,如果是懂管理的人可以使用SWOT等工具,若无专业知识支撑也可以简单的分析,所谓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牧场也可以列出7个方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饲喂营养、繁殖兽医、环境管理、奶厅管理和后勤保障。根据牛场的规模对照以上7个方向进行分析,找出牧场的管理长处和短板,进而巩固长处取长补短。

很多牧场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出自身的长处和短板,接下来就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就在这里,一些牧场同样犯了错误。例如现在很多牧场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牧场发展的主要短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牛场选择的是银行贷款或借贷,经过与某些牛场打交道发现,他们的财政问题并没有糟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完全没有必要愁眉不展,要知道一时的舍弃可能或获得更大的收获,古有退避三舍而取胜,现在也可以舍掉一部分奶牛作为筹码,资金只要周转开,一盘死棋就能活过来,资金是短板没有错,可是奶产量和质量才是牧场生存发展的基石,一旦没钱就减少奶牛饲喂量,导致奶牛产量和质量都下降,进而奶价下降,走进逐渐缩小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反不如忍一时之痛,淘汰部分奶牛来促进资金周转,增加奶牛饲喂量,提高产量和质量,让一时之痛换来良性循环。另外,有些牧场不缺资金,主要短板就是人员技术跟不上,经过多次的培训和人员更换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反不如丢掉短板,交给专业的外包公司去做技术,牧场来负责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提升,同时自己牧场的人员也可在专业人员的熏陶下获得一定的进步。 “木桶原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尤其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只是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长短,学会取长补短,也许会需要舍掉一部分木板,让木桶变得小一点,然而短木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对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工作的启示。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同时需要引导所有学生积极构建自身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意识,为优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标签:木桶原理;反木桶原理;班级建设 一、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容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的现状。对一个组织而言,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类似于组成木桶的若干木板,而组织的能力又如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企业要继续保持优势就不能有致命的弱点。随后,又有学者提出“新木桶原理”,认为木桶的容量既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底板、木板间的缝隙以及木桶的桶箍[1]。“反木桶原理”则说,木桶上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一个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2]。 该原理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有重要启示。以下笔者分述之。 二、木桶原理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可以从“木桶”原理中借鉴很多经验,受到一些启发。 (一)建设好木桶的“底板” 木桶的底板决定了这只木桶还能不能盛水。在一个班级中,“底板”就如班级的基础管理,即班级的各类制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既反映了班级的科学管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辅导员的管理水准。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是班级团队运作中的灵魂,在好的班规和程序下,班级成员会共同思考,统一行动,坚持下来便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不断提升班级的团队精神。 (二)关注每一块木板尤其是“短木板” 正是因为班级中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因为部分学生影响班级没有评选上时优良学风班时,老师、同学在内心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习困难学生”(即短木板)。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会有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而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出现学习困难、人际困难和心理困

2016尔雅网络《古希腊的思想世界》期末考试.

1 两希文明是指希腊文明和()。 ?A、斯巴达文明 ?B、西西里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希里纳文明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竞技精神来自()文明传统。 ?A、印度文明 ?B、希腊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华夏文明 我的答案:B 得分:33.3分 3 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我的答案:√ 1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统称为()。 ?A、爱琴文明 ?B、雅典文明 ?C、希腊文明 ?D、两河文明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2 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场战争是()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A、亚马逊战争 ?B、克里特战争 ?C、希波战争 ?D、爱奥尼亚战争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3 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转折的是萨拉米斯海战。() 我的答案:× 1

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A、气 ?B、火 ?C、水 ?D、数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德谟克利特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3 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是师徒三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的答案:√ 1 希腊人的梦想是希望自己成为()。 ?A、圣人 ?B、君王 ?C、幸福的人 ?D、神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希腊人眼中神的两个特征包括:不朽和()。 ?A、权力 ?B、永生 ?C、幸福 ?D、完美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3 从低端到高端,从落后到先进展示了一种循环的时间观。() 我的答案:× 1 赫西俄德的时间观是()时间观。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7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2015年10月 11.学前教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 A.古希伯来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12.反对儿童教育中的体罚现象,认为“对于如此纤弱,如此无力抗拒虐待的幼年,任何人都不允许滥用权威”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2015年4月 11,学前教育完全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是【】 A.古希伯来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正确答案:A(1分) 12.最早论述学前教育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正确答案:B(1分) 2014年10月 13.古代希伯来人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是

【】 A.幼儿教育非常重要 B.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 C.古代希伯来人喜欢幼儿 D.受希腊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B(1分) 14.古希腊雅典的学前教育方法注重【】 A.简练、严厉和服从 B.简练和温情 C.和谐、灵活和温情 D.和谐、灵活和严厉正确答案:C(1分) 28.柏拉图提出了儿童的与体质和谐发展的观点。 正确答案:心灵。教材P323 2014年4月 11.“我每天挨打,如同吃饭一样的习惯和有规律”、“男孩的耳朵是生在背上的”反映了古代埃及哪种学校教育的情形? 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寺庙学校 正确答案:A(1分) 12.坚持“儿童是国家的财富,对他们进行

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思想的国家是 A.雅典 B.古罗马 C.古希伯来 D.斯巴达 正确答案:D(1分) 13.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优生优育的幼儿教育体系的是 A.卢梭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1分) 28.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个因素,一是天性,二是______,三是理智。 正确答案:习惯(1分) 42.简述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正确答案:(7分)教材P314 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 (1)斯巴达和雅典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的具体措施。 (2)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 (3)轻视任何形成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6-05-09T09:58:22.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作者:程例 [导读] 安庆工业学校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 安庆工业学校安徽安庆246005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因素很多,需要管理者关注的内容也很多,其中正确认识班级存在的“短板”,并针对性地进行“补短”,是实现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管理者需倾心用力之所在。 在管理学中有一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寡,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性格各异,综合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层次。这正如木桶的“板”有长、短之分一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认识每位学生,进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出每位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潜能,促其不断实现“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使班集体整体的“存水量”趋向于最大值的管理目标。 第一,要善于认识“长短” 中职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决定着中职班级管理的复杂性,中职班级管理的难度非同一般。为了有效提升管理质量,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通过细致的观察、交流与分析,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归纳分类。如:有的个性倔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顽皮好动,有的妒忌自私;有的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动力,有的成绩稍差但管理能力较强,有的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但乐于动手实践……只有摸清了班级中的“长板”和“短板”,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要精于“短中见长” 对待“问题生”的管理一向是中职班级管理的难点,而“问题生”之形成原因不同,表现特点各异,如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喜欢惹是生非,有的缺乏学习兴趣而厌倦学习……做“问题生”的工作艰苦而繁杂,需要班主任具有非凡的耐心和不知疲倦的精神,其中发现并利用其自身的“闪光点”是促进转变、寻求突破的关键。“问题生”的长处、优点常常被其短处、缺点所掩盖,别人不易发现,他们自己更不会发现。作为管理者,就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通过必要的“放大”处理,使其“光能”逐步转化为“热能”,进而形成推动其持续进步的“动能”。 第三,要勤于补“短” 对待“问题生”,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首先应从信任出发,对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都加以充分鼓励、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在集体活动和师生交流中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如:对上课喜欢讲话的学生,以培养自制力、增加约束条件为主;对成绩差的学生,以培养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为主……只要信心十足,方法得当,就能使“短板”逐渐“加长”,“木桶”的整体容量随之逐渐增大。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如果问题生是一朵被霜打虫咬的鲜花,那么,只要我们倍加爱护,也一定能使每个花瓣恢复生机、散发芬芳。” 第四,要敢于“长中揭短” 教师一般都容易喜爱“好学生”,因为他们优点突出,成绩好,且顺应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好学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自身的“短处”同样存在,如:爱听表扬,吃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创新、开拓精神往往不足;动手、组织、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如一般同学……有时候,教育“好学生”甚至比教育缺点多的学生难度更大。因为“好学生”一般感情比较细腻,想得比较多,自尊心也强些,因此教育方式的选择应更加慎重。对于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同样应使其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寻求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同时应采用激励机制,对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促使他们不停地向前迈进,在前进中不断完善自己。此所谓“响鼓更须重锤敲”。 第五,要长于创设“长短互补”的环境 班级建设是一个从“群体”到“集体”的过程,故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在班级有效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确立明晰的“集体目标”并鼓励班级全体同学为之努力。可通过设置形式各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以达到自我教育、互助教育、扬长补短、协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及时排除同学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和谐、不合作的现象。只要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起互信的纽带,就能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或误解,不断化解矛盾,最终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班级整体沿良性发展方向前行,促使每位同学的“板长”逐渐增大,达到班级整体“存水量”为最大值。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进行群体的“长短”分析、个体的“长短”分析,更重要的是应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扬长补短”的目标,促进全体同学互相学习、协同提高,以实现班级整体管理质量的“最优化”目标。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 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 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 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

最新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 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

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古希腊教育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古希腊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教育在古希腊生活中,自从创建城邦直到希腊化时期和罗马统治时期,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古希腊教育起源于荷马时代的贵族化传统,在公元前5世纪受到诡辩家、柏拉图和伊索克拉底的影响,大大地民主化。在希腊化时期,体育馆的教育被认为是分享希腊文化的先决条件。在古希腊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强大,也最有名。 斯巴达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拉哥尼亚州的首府,公元前1100年,多利亚人侵入拉哥尼亚平原建立奴隶制国家后,袭用为国名。拉哥尼亚平原北有高山峻岭,南面礁石海岸,交通不便,商业和海外贸易很不发达,但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同时,由于铁器使用的普及,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 在斯巴达,全体居民分为三个等级:作为征服者的斯巴达人约有3万,他们全部是统治者,是奴隶主;被征服者的大部分原有居民变成了奴隶(约30万人),称为希洛人,而其中的小部分被驱逐到边远地

区与原边陲居民组成另一个阶层,称皮里阿西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但没有政治权利,可以从事农牧业和工商业,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和股兵役。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是寡头贵族专制。国家机构由国王、长老会议、公民会议、监察官组成,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则是五个监察官。在经济上实行土地和奴隶国有制,国家把土地和希洛人分配给斯巴达人,只许他们享用,不得买卖或分割继承。斯巴达人对奴隶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每年新监察官上任,例行对希洛人进行搜捕和屠杀。希洛人不甘忍受斯巴达人的残暴统治,不断举行起义。斯巴达人对希洛人的起义恐惧万分,时刻准备着镇压希洛人。因此,斯巴达实行全民皆兵,使全体公民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整个斯巴达社会无异是一个大兵营。 斯巴达奴隶主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夺取在希腊的霸主地位,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的事情,教育全部由国家组织、管理和控制。在国家的直接组织下,对青年一代施以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材。因此,注意军事体育是斯巴达教育最基本的特点。 在斯巴达,儿童属国家所有,7岁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从7岁起被送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公共教育场设备简单,生活艰苦,饮食粗劣,且数量很少,常不果腹,以此来养成其忍耐苦劳的习惯。为了培养机警、敏捷。 18岁,即升入高一级教育机关——埃弗比(Ephebia)。在这里除了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 教育的启示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本我自我超我详解

对三个“我”的解释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的行为可以看做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我们会被欲望所驱动,同时又会被良心(conscience)牵制住。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元素:Id(本我)、Ego(自我)和Superego (超我)。

这三样东西其实并不难理解,打个简单的比方:大家应该都看过美国卡通片里,一个人在做有关道德的决定的时候,经常会在他(她)身边出现天使和恶魔。天使会告诉他(她)做什么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恶魔会让他(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怎么舒服怎么好。而这个人经常会举棋不定,不知道该听谁的。 再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如我们正在节食,突然看到了貌似很好吃的巧克力。这时,“天使”会告诉我们:“你可正在节食呢!”那么“恶魔”呢?“节什么食啊!饿了就要吃,更何况是好吃的巧克力呢?”天使和恶魔就这样产生了冲突,而我们则要从两者中做出选择。我们会尽量同时满足天使和恶魔:“那就吃一小块吧。”在上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做决定的我们”、“天使”和“恶魔”可以分别代表题目中的三种“我”。 “天使”就是超我(Superego):部分有意识,部分潜意识。用来抑制由Id所产生的、不被社会所期望或认可的冲动。当超我过于苛刻时,它可能会导致极度的负罪感。

“恶魔”就是本我(Id):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完全的潜意识,它包含了我们的需求、动机、本能以及被压抑住的东西。本我力求让自己获得即时的满足。 “做决定的我们”指的是自我(Ego):大部分有意识,小部分潜意识。这个部分是人格当中能够接触到现实的部分,自我力求于在社会接受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本我和超我,以及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这三个“我”都对“应该做什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由强大的动机所推动的。而三者中最早出现的是本我,因为本我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吃、困了睡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即存在本我。其余两者在后天形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看了以上木桶理论的启示后,提醒同学们要学会从木桶理论中提取作文素材。

古希腊思想

智者学派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条件:工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公民地位进一步提高; 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保护思想、言论自由,培育了雅典人的批判精神和理性气质;出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需要,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运动兴起,希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探索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以及“人”本身。 (3)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塔哥(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事物的本性依赖于人的感觉,世界的存在、真理、规律,皆以个人的感觉为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4)评价: ①积极性: 强调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冲破了传统的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强调了人的存在价值和自我意识,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体现了西方早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积极作用,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消极性: 一切从个人出发,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否定客观的评判标准和真理,认为没有是非对错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为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否认存在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公约和公德,一味追求实利,容易造成道德沦丧和社会失序 苏格拉底 (1)思想背景: ①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②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的主张,但赞同其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的思想,强调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坚持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 (2)思想主张:“认识你自己 “有思考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获得和完善的过程,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主张精英(有知识、有德识者)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认为知识和美德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 (3)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其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和启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苏格拉底超越智者学派的主要表现: 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人应该去发现自我的本质,并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新大英百科全书》(1979年版)在介绍杜威时说,他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1930年,巴黎大学在授予杜威荣誉博士学位时,称他是“美国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转引自《新大英百科全书》第5卷,1979年版,第680页)。杜威的教育思想曾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有人说,“杜威的教育学说,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且影响了全世界”。可以认为,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一、杜威的生平和著作 1859年10月20日,杜威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市(Burlington,Vermont)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个零售商。1875年杜威中学毕业后入佛蒙特大学读书,成为杜威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杜威于1879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州南方石油城中学任教,1881年转入佛蒙特州一个乡村学校当教师,同时在佛蒙特大学跟托里(H.A.P.Torrey)教授学习哲学史。1882年,杜威到新建的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兼教该校哲学史课。1884年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历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1884—1888)、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888—1889)、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1889—1894)等。杜威从事教育活动和著作,主要是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以后开始的。1896年,他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通常称“杜威学校”),作为他的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该校只存在8年。后来,杜威因为在学校管理和资金使用问题上与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校长意见不合而辞职,遂于1904年去哥伦比亚大学任哲学教授,退休后又任该校荣誉(退休)教授。据杜威自己回忆,芝加哥的十年对于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并以他的著作和活动推动了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除了学校工作之外,杜威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长、《初等学校纪事》编辑、美国哲学学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第一任会长、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人民座谈会主席、独立政治联盟全国主席、控诉莫斯科对托洛斯基的审判调查委员会主席等。1936年11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公然逮捕了当时救国会的七位领导者,杜威与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致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杜威发表了由陶行知代拟的宣言,号召全世界人民抵制日本的侵略政策,支援中国的抗战,《杜威宣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52年6月1日,杜威在纽约去世。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政治、哲学、心理、教育、伦理学、逻辑、宗教、社会学等领域,一共有30多部著作和近千篇论文。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等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一般认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是现代世界中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教育巨著。 二、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杜威的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在经历了南北战争之后,正处于扩张和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等等,美国的经济迅速地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可是,美国工人所受的剥削更加残酷,城市和农村生活激烈变化和严重失调,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因此,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愈益加深。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美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和积极展开活动,构成了对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实际威胁。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杜威企图通过教育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所以在他的教育理论中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