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第一节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生物。

2.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状况产生很大差异。

3.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4.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

教学过程:

覆盖在陆地表面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它人类及地区上的生物息息相关。那么,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哪些条件呢?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①土壤中有空气吗?(放入水中)

②土壤中有水吗?(加热试管中的土)③土壤中有有机物吗?④土壤中有无机盐吗?

一、土壤的组成

实验1:观察土壤,土壤中有什么?

观察记录:

在土壤固体颗粒物之间有许多的空隙,是水和空气存在的地方。土壤中的各种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比例。通常在土壤中,固体物质和空隙的体积各占一半。在土壤的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质量占95%左右,其余的是腐殖质。

图示:

结论:土壤是有矿物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其中,腐殖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土壤中的矿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它们就是土壤中的颗粒物。将土壤分为三种

砂粒较多的土壤称为砂土

粘粒较多的土壤称为粘土

砂粒、粘粒比例适中的土壤称为壤土。

多媒体

活动:三类土壤颗粒组成的比较

小资料:土壤的质地

风化因素主要有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热胀冷缩、植物和动物的作用等。

思考: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①风的作用: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岩石,久之,岩石被慢慢地磨损,有了裂缝,最后破裂成小碎块。

②流水的作用:流水能促使大块岩石裂成小块。

③冷热交替的作用:炎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下降,岩石会爆裂。

事例:修栈道。

④冰能裂石:雨水积聚到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0℃以下,水就结冰,体积增大,从而使岩石块。缝隙加大,最终裂成小碎

⑤生物的作用:种类繁多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的作用下,岩石也会碎裂成石块等。

二、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示意图:P100

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1、风化: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

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制由岩石分化形成,腐殖质是由死亡的生物残体分解转化而成。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腐殖质等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土壤越肥沃,表层蚯蚓的数量就越多。

课堂讨论1:

“滴水穿石”是不是有风化的含义?地震、火山活动、植物生长有没有风化的意义呢?……课堂讨论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情景在现代是很难见到了。目前,有许多人出于种种目的,肆意破坏土壤,请列举破坏土壤资源的事例。并请提出两条保护土壤的措施。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_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微生物; 2.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3.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试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状况产生大量差异。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土壤的构成; 2.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诗歌欣赏: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马声唧唧遍传种,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的希望。 (同时出示一幅扎根于土壤中的大树。) 引入土壤。 板书:第四章:土壤。 教师: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长在土壤中。 思考:若无土壤,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 提问: 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中茁壮成长?

土壤中有什么物质提供其生长呢? 板书:第一节:土壤的利用和组成。 土壤的组成: 探究:土壤中有什么?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cm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学生思考:应该取那一层的土壤样本?用什么工具观察。 2.观察土壤样本(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观察)。 3.分析讨论。 土壤中有无微小生物。 用手搓摸土壤,感觉是否有颗粒? 用手捏一捏,是否有水分。 把少量土壤放入盛水的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观察记录填入表中: 有无 微小生物 固体物质 液体物质 气体物质 根据上述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土壤的成分。 教师总结: 土壤是由不同形态的多种物质混合构成的,在搓摸过程中感觉到的颗粒物,就是矿物质,土壤中除了矿物质这种固体外,另有一种叫腐殖质的固体,即由植物死亡后转化而来的有机物,是土壤中特有的。气体物质主要是空气,液体物质为水,这是存在于固体颗粒物空隙间的成分。 板书: (一)固体颗粒:矿物质和腐殖质——占50%: 气体:空气——25%; 液体:水——25%。 学生活动:将各种成分按体积比例,画出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扇形图可看出矿物质所占比例最多,因此,土壤很多形状都与其密切相关。土壤中矿物质的多少与土壤颗粒物有关,影响土壤形状的好坏。 引入:土壤颗粒组成的比较。

科学初中二年级 土壤的成分(一)

4.1土壤的成分(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等非生命物质; 3、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4、知道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测量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壤的成分。 难点:土壤中空气和水体积分数的测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招贤纳士(展示照片):以学校葫芦基地为题材,之前葫芦产量很高,但近几年产量越来越低,且葫芦不长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猜测可能原因是水、肥料、土壤…… 从学生的猜测中选择触手可及的土壤进行研究。 二、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一)活动:寻找土壤中有哪些生命物质? 组织学生观察从葫芦基地取样来的土壤,并寻找土壤中的生物物质? 学生:有蚯蚓、蚂蚁、蝼蛄、草…… 通过舒肤佳的广告,引导学生土壤中还有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微生物 (二)总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动物 土壤生物植物 微生物 (三)思考:(1)参照土壤取样器,自制简单的土壤取样工具(PVC管)(2)为什么要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 三、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一)活动:进一步观察土壤,土壤生物要生存,根据生活经验或现有知识,你觉得土壤中还存在哪些物质。请写下这些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判断依据。(1)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土壤的组成和利用教案.doc

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 四章一节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慈溪市新浦初中骆双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察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构成的,十壤屮还有大 量微生物; ②了解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形成过程屮腐殖质积累越多,土壤越肥沃; ③了解土壤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土壤与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试验,知道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会使十?壤水分、空气和养 分状况产生大量差异。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耕地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土壤的构成 2.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3.土壤的形成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诗歌欣赏:放眼大白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 细心赏T 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马声唧唧遍传种,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肴生命的希望。 (同时出示一幅扎根于土壤屮的大树) 引入土壤 板书:第四章土壤 教师: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生长在十?壤屮 思考:若无土壤,世界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肯定) 提问:为什么植物能在土壤屮茁壮成长?土壤屮有什么物质提供其生长呢? 板书:第一节土壤的利用和组成 一.土壤的纽?成 探究:?土壤屮有什么?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X50X30cm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木 学生思考:应该取那一层的土壤样木?用什么工具观察 2.观察土壤样木(四位同学为一小组,进行观察) 3.分析讨论 (1)土壤屮有无微小生物 (2)用手搓摸土壤,感觉是否有颗粒? (3)用手捏一捏,是否有水分 (4)把少量土壤放入盛水的杯中,是否有气泡产生 4.观察记录填入表中 有无 微小生物

青岛版五制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2课。通过上节课中观察土壤样本,学生初步了解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型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中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组成的主要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组成不同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生准备:土壤、小瓶子、小盒子、标签。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 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任务: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问题:从上节课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那么。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我们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分离开来? 交流:分组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分离土壤的不同成分。 任务: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导,按步骤完成土壤组成成分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体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活动:分组实验,在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交流:在步骤1时,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在步骤2时,可以观察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从步骤3中,可以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植物残体,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沉淀物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黏土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沙位于下层,说明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小结:土壤主要是有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水、空气和腐殖质等。 2.活动2: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讲述: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带标准答案)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06?嘉兴)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D.土壤易溶于水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解: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说明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2.(2016秋?高邑县期末)家庭栽培花卉,每隔几年要重新换一次土,其原因是() A.花盆中的土壤被植物吸收了B.土壤的肥力降低 C.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了D.土壤中缺少有机物 【分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花盆中的土壤里的无机盐被花吸收了,要想使花生长良好,必须增施无机盐或者换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2015春?嘉兴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解: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 正确;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 错误;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正确; D、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腐殖质越多,土壤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解析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土壤矿物质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生物 §2.4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2.5土壤空气及其热量状况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 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粒级(particle fraction)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颜色(soil color)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所示。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土壤矿物质 本章重点介绍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主要教学目标:

1、基本概念 2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矿物有三千多种,造岩矿物只有几十种,且主要是硅酸盐类(即硅的含氧盐)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 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 *次生层状硅酸盐: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 碳酸盐: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由于粘土矿物是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的,因此,要了解粘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必须先说明硅氧片和水铝片的结构状况。 1.基本结构单位 *原生硅酸盐矿物最基本的结晶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的基本单位: *(1)硅氧四面体: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每一个硅四面体由一个硅离子与四个氧离子组成。 砌成一个三角形锥形体,一共四个面,故称为硅氧四面体 (SiO4)4- 。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 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 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 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学重难点】 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玻璃棒、玻璃片、饮料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 二、猜想假设 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 - 1 -

哪些成分?(板书:水、空气)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 三、验证猜想 1.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 将一个土块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 观察发现: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2.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用手捻一捻土壤,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颗粒。 3.探究讨论: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可引导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然后分组汇报) *我们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 *我们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 *我们把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将装有土壤的罐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之冒出热气,用玻璃片置于罐口上方。(玻璃片上会聚起小水珠) 四、得出结论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 板书: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 2 -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SS1-8)解读

暗棕壤栗钙土黄棕壤石灰岩土黄红壤黄色红壤砖红壤黄土 Ag 0.35 ±050.054 (±007 0.091 ± 0.007 0.070 ± 0.011 4.4±.40.20 ±020.057 ± 0.011 0.060 ±.009 As 34 ±413.7 土.24.4 0.658 6412 出6220 岀44.8 1.312.7 仕1 Au -0.00055-0.0017 0.00550.260 ± 0.007 -0.009-0.0008-0.0014 B 50 336 戈23 ±97 均53 ±557 ±-1054 ± Ba 590 ±2930 ±21210 ±5213 ±0296 ±6118 ±4180 ±7480 ±3 Be 2.5±.31.8 (±21.4 (±21.85 (±342.0 0.44.4 0.72.8 ±61.9 (±2 Bi 1.2±.10.38 0040.17 ±031.04 (±1341 449 ±50.20 ±.040.30 (±04 Br 2.9 0.64.5 0.74.3 0^4.0 0.7-1.58.0 0.75.1 052.5 05 Cd 4.3 ±40.071 0014 0.060 ± 0.009 0.35 ±.060.45 0060.13 ±030.08 0020.13 002

Ce 70 ±4402 出639 ±4136 出191 岀066 ±698 出166 龙C170 =962 出057 岀1-39- 7695 ^100 =668 ±12 Co 14.2 1±8.7 (±95.5 0.722 ±12 坐7.6 ±.197 ±12.7 ±.1 Cr 62 ±47 ±432 ±4370 ±6118 ±75戈410±368 ± Cs 9.0 ±.74.9 0.53.2 ±421.4 ±015 ±10.8 ±.62.7 0.87.5 ±7 Cu 21 ±16.3 ±.911.4 ±140 ±144^6390 ±1497 =624.3 ±2 Dy 4.6±.34.4(±32.6(±26.6(±63.7(±53.3(±36.6 (±64.80.4 Er 2.6±.22.1 ±41.5 (±34.5 ±72.4 0.32.2 032.7 (±52.8 (±2 Eu 1.0 ±13.0 (±20.72 ±040.85 0070.82 0040.66 ±043.4 021.2 ±1 F 506 ±22240 ±12246 =26540 ±5603 =28906 ±15321 ±9577 ±4 Ga 19.3 ±112 ±13.7 ±.931 ±32 ±30 出39 ±514.8 ±.1 Gd 4.60.37.8 062.9 0.44.7 053.5 0.33.4 039.6 0.9 5.4 05 Ge 1.34 ±.201.2 (±21.16 0.131.9 03 2.6 0.4 3.2 0M1.6 (±31.27 (±20 Hf 6.8 ±.85.8 (±96.8 (±814 28.1 ±.7 7.5 0.87.7 (±57.0 0.8 Hg 0.032 ±004 0.015 ± 0.003 0.060 ± 0.004 0.59 ±.050.29 0030.072 ± 0.007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 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 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 小),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 行测定(测定有效钾,亦用此清液)。

二、有效磷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3PO4+10MoO4-+2Sn2++24H+ → (MoO4·4MoO4-)2·H3PO4·4H2O+2Sn++8H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2课土壤的组成 粤教版

三年级下册第 2 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2课。通过上节课中观察土壤样本,学生初步了解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型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中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组成的主要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组成不同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生准备:土壤、小瓶子、小盒子、标签。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 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任务: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二)活动探究 1.活动 1:土壤的主要成分 问题:从上节课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那么。土 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我们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分离开来? 交流:分组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分离土壤的不同成分。 任务: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导,按步骤完成土壤组成成分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 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体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 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 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 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活动:分组实验,在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交流:在步骤 1 时,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在步骤 2 时,可以观察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从步骤 3 中,可以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植物残体,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沉淀物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黏土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沙位于下层,说明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小结:土壤主要是有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水、空气和腐殖质等。 2.活动 2: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讲述: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0.025mol(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小), 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行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3PO4+10MoO4-+2Sn2++24H+ → (MoO4·4MoO4-)2·H3PO4·4H2O+2Sn++8H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附 1、测定原理 存在于土壤待测液中的钾,在弱碱性条件下与四苯硼钠作用,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其反应式如下: K++B(C6H5)4→B(C6H5)K↓ 四苯硼离子四苯硼钾(白色) 土壤待测液中,钾离子越多,白色沉淀越多,因此可以根据浑浊的程度来确定钾的含量,由于铵离子也能和四苯硼钠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干扰测定,故在测钾之前加入甲醛,供生成的环六次甲基四胺,以除去它的干扰,由于反应是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土壤待测液中可能有Fe3﹢,Al3+,Ca2+,Mg2+等离子,也会产生黄色或白色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碱式碳酸盐沉淀,从而干扰钾的测定。为此,在除去铵离子之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于土壤待测液中,以除去Fe3﹢,Al3+,Ca2+,Mg2+等离子的干扰。

(完整版)土壤的成分教案

4.1土壤的成分(第一课时) 方埠中心学校张伟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之一:空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的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的精神,扩大学生的思维角度。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展示桐庐的风景照,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照片,你们觉得咱们的家乡美吗?老师觉得非常漂亮,所以把这些美景和大家一起分享。记得有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觉得我们的家乡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养育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蔬菜、水果等,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对于土壤,我们很熟悉却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师: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中有什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二、新课展开: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 不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 同学们的桌上都放了一些新鲜土壤,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并把你获得的信息记录在任务单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小组汇报你所观察到的结果。 师:我们把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发现这些生物包括了植物、动物,老师建议刚才用手扒过土壤的同学等下下课一定要去洗手,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土壤中可能含有微生物 师:的确如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甚至很多小动物把土壤当成了他们自己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 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主要的有土壤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和气体组成、pH 以及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数量和组成等。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排水和施用农药等,也能影响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通过接种等措施有目的地增加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生化强度。 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除了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外,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壤温度太低而停止生长,但土壤温度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土壤温度太高和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此外,土壤温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而土壤的这些理化性质又都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冬到夏和从夏到冬要发生两次逆转,随着一天中昼夜的转变也要发生两次变化,这种现象对土壤动物的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垂直迁移,以适应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土壤动物于秋冬季节向

土壤深层移动,春夏季节向土壤上层移动。移动距离常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很多狭温性的土壤动物不仅表现有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也能随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而调整其在土壤中的活动地点。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 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硼,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 土壤中活的有机体,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总称为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和原始土壤的生成,对土壤的生长发育、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变,以及高等植物营养供应状况有重要作用。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0.025mol (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 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 小),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 3PO 4+10MoO 4-+2Sn 2++24H + → (MoO 4·4MoO 4-)2·H 3PO 4·4H 2O+2Sn ++8H 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附 1、测定原理 存在于土壤待测液中的钾,在弱碱性条件下与四苯硼钠作用,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其反应式如下: K ++B(C 6H 5)4 → B(C 6H 5)K ↓ 四苯硼离子 四苯硼钾(白色) 土壤待测液中,钾离子越多,白色沉淀越多,因此可以根据浑浊的程度来确定钾的含量,由于铵离子也能和四苯硼钠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干扰测定,故在测钾之前加入甲醛,供生成的环六次甲基四胺,以除去它的干扰,由于反应是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土壤待测液中可能有Fe 3﹢,Al 3+,Ca 2+,Mg 2+等离子,也会产生黄色或白色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碱式碳酸盐沉淀,从而干扰钾的测定。为此,在除去铵离子之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于土壤待测液中,以除去Fe 3﹢,Al 3+,Ca 2+,Mg 2+等离子的干扰。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不同物质混合组成的,土壤中还有大量生物。 3.了解土壤的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程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交流合作等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通过对土壤利用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土壤的组成及各物质的比例 2.土壤的利用及土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自己准备1-2包土壤,烧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看幻灯片几副地球上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并用一幅扎根与壤中的大树做导图 师:将这些树苗种植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土壤。 师:为什么种植在土壤里比较合适?土壤里有哪些物质?能为植物生长提供些什么?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活动:土壤中有什么? 让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土壤,观察它的颜色、气味和状态。给出下表,小组讨论完成。 分组交流结果。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呢?出示下表,学生讨论、操作,完成下表

在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结果。 师: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死亡后的尸体在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下返回到哪里去了? 学:土壤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土壤的腐殖质形成过程,引出腐殖质的定义。 师:我们把粘附在固体颗粒物质表面,由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转化为黑色的腐泥状物质称为腐殖质。 师:土壤中腐殖质的多少与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何关系? 学: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植物生长就越好。 师:在土壤中大小不一,粗细不均的固体颗粒状物质我们称它为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我们称它为矿物质,它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师:分析上述表格能否得出土壤的成分?小组讨论完成,请把结果填入下表。

土壤检测项目

土壤检测项目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由于地壳、水蒸气、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多种状态。 我中心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方法、中国国家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农业标准和林业标准建立了土壤测试的综合能力,可以提供土壤污染物测试、农业土壤成分测试、以及相关采样服务。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 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土壤检测服务项目

序号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指标 1 土壤营养成分分析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磷~~~~~(共17个养分指标,依据美国方法,最全面的养分水平分析。另可提供全元素分析,大约70个指标,可快速了解土壤的环境安全) 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分析:养分分析、土壤污染分析。 2 土壤有机物 及其他分析总石油类烃、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苯酚类、多环芳烃、多环芳烃(低浓度)、苯并(a)芘、邻苯二甲酸酯、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农药、多氯联苯、二噁英 氟化物、有机质、含水率、总碱度、酚、矿物油、pH值、水分、六六六、滴滴涕、氰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氯联苯、半挥发性有机物、阳离子交换量 3 土壤、肥料、植株土壤检测: 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铁、铜、锌、锰、总镉、总铅、总铬、总汞、总砷、pH、阳离子交换量、水分、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容重、水溶性盐总量、交换性钙、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