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基础巩固训练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基础巩固训练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基础巩固训练

2,4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就是由于()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解析】选B。大面积烧伤会引起皮肤严重损伤,皮肤就是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B。

2、(2014·杭州高二检测)T细胞与B细胞的共同点就是( )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导致靶细胞裂解

D、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解析】选B。T细胞与B细胞都会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并形成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

3、(2013·全国卷)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

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知识点就是:

(1)HIV属于RNA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2)艾滋病就是一种血液传染病。

【解析】选D.本题考查病毒的结构、组成与人体免疫等知识。HIV就是病毒,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A错误;病毒无任何细胞器,B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免疫力大大降低,C错误;HIV通过人体的血液可运送到人体各处,D正确。

4、下列关于抗体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A、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就是蛋白质,少部分就是RNA

B、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又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C、人体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也有

D、产生抗体的细胞就是T细胞

【解析】选 C.抗体就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其本质就是蛋白质,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少量分布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所以C项正确。

5、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共同点就是()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解析】选D。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在免疫过程中均产生记忆细胞,抗体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故D项正确。

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与吞噬细胞

B、血液与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与B细胞

C、吞噬细胞与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的种类、分布等.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吞噬细胞为免疫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与淋巴结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蛋白质,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7、(2014·无锡高二检测)艾滋病就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免疫缺陷病。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错误的就是()

A、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B、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B细胞

C、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与母婴传播

D、多种病原体的严重感染就是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

【解析】选B。艾滋病就是人体感染HIV引起的,故A正确。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细胞,机体基本失去免疫能力,故B错。HIV存在于体液中,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与母婴传播,故C正确。由于艾滋病患者后期几乎无免疫能力,导致其受多种病原体的严重感染,

引起多种病症,故D正确.

8、(2014·盐城高二检测)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就是()

A、a

B、b

C、c

D、d

【解析】选D。分析题图可知,a为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故D正确。

【方法规律】依据“来源"与“产物"判断免疫细胞

(1)根据来源:在胸腺中成熟的为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为B细胞.

(2)根据产物:产生抗体的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的为T细胞。9、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预防

【解析】选A。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用方法①较好.方法②就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与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医学上常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方法②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0、下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图中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就是。(填字母)

(3)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病。

(4)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的主要特点就是数量多、速度快,与合成与分泌d有关的细胞器有、、

、。

【解析】(1)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与记忆细胞,当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进而产生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上述过程均属于体液免疫。

(2)与抗原接触过并受抗原刺激的细胞均能识别抗原,如B细胞、记忆细胞,此外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够识别抗原,并使抗原失活。

(3)抗体攻击自身的细胞结构,属于自身免疫病.

(4)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其中线粒体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

答案:(1)体液B细胞与记忆B细胞

(2)a、c、d (3)自身免疫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延伸探究】本题(3)中风湿性心脏病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什么功能?

提示:防卫功能,该病就是由于免疫系统防卫过强.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关于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

A、吞噬细胞在第一与第二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

B、淋巴因子就是由B细胞分泌的

C、抗原二次侵入时,记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胸腺萎缩,抗体产生量将减少

【解析】选D.吞噬细胞在第二与第三道防线中均发挥作用,A错误;淋巴因子就是由T细胞分泌的,B错误;抗体就是由浆细胞分泌的,C错误;胸腺萎缩,产生T细胞减少,影响体液免疫,抗体产生量将减少,D正确。

2、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就是( )

【解析】选A。因为初次免疫在体内会产生记忆细胞,故在第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故A正确.

【延伸探究】第二次注射抗原免疫与第一次不同的途径就是什么?

提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行快速的应答。

【变式训练】下图就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抗体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就是()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抗体的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注射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解析】选D。与初次免疫相比较,二次免疫反应迅速,强度大,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的抗体量大,因此在免疫预防中,常常需要注射同种抗原2~3次强化体内所发生的免疫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图中曲线不能说明抗原注射量与抗体产生量之间的关系。

3、如图就是某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A、物质④最有可能就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B、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吞噬细胞处理病原体的过程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就是暴露抗原

D、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此病毒的免疫就是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选C。据题图分析可知,吞噬细胞处理病毒使其暴露抗原,并呈递抗原,T细胞识别抗原;物质④就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题图中有T细胞参与,为特异性免疫.

4、(2013·重庆高考)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与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就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就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与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

(1)明确过敏反应的原因、特点及淋巴因子的有关知识.

(2)区别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

【解析】选B。过敏反应就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与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就是由T细胞分泌的,C 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引起过敏反应,而不就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误区警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前者就是外界抗原二次入侵时机体表现的强烈反应,后者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而使

“敌我不分”。二者都属于免疫过度,但本质不同。

5、(能力挑战题)(2014·南京高二检测)图示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及特异性免疫发生过程部分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多选)( )

A、细胞④与⑥来源相同,且都能识别抗原

B、②与⑥的来源相同,且都要受到抗原刺激形成

C、用同一抗原刺激⑤时,⑤会迅速释放I产生更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可发生部分体液免疫作用

【解析】选A、B、C。分析图示可知,细胞①就是造血干细胞,②就是B细胞,③就是T细胞,④就是效应T细胞,⑤就是记忆细胞,⑥就是浆细胞,由于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故A 错误;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故B错误;同一抗原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I),故C错误;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故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可发生部分体液免疫,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6、(2014·东莞高二检测)下图就是人体内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与过程.图中b指的就是成熟的细胞。

(2)图中a就是细胞.在①过程中,a细胞发挥的作用就是抗原,并

将抗原给b细胞。

(3)图中③④⑤⑥过程属于免疫.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反应特点就是。

(4)c细胞识别抗原而被致敏,它需要活化的b细胞分泌,促进其分裂分化产生与.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就是上图中的(填图中字母)细胞,最终会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解析】(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与骨髓内转化为a、b、c等细胞的根本原因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需要经历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图中b指的就是成熟的T细胞。

(2)图中a就是吞噬细胞,主要作用就是摄取与处理(处理、吞噬、消化)、传递抗原. (3)图中③④⑤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④过程就是二次免疫反应,特点就是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4)c细胞就是B细胞,识别抗原而被致敏。b细胞就是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记忆(B)细胞。

(5)若抗原就是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就是T细胞,最终会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答案:(1)分裂分化T

(2)吞噬摄取与处理(处理、吞噬、消化)传递

(3)体液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4)淋巴因子浆细胞记忆(B)细胞(5)b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知识点汇编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集合手册(人教版) 目录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2) 第一章走进细胞 (2)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3)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8)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1)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3)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17)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20)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20)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3)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31)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36)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39) 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46)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9)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5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52)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56) 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 (66)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70)

第五章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75)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4、生命系统是指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2、蓝藻细胞内含有蓝藻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3、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得异养生物。 4、原核细胞具有和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拟核区域内。 5、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 A.4学分 B.6学分 C.10学分 D.12学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 A.分子与细胞 B.稳态与调节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D A.稳态与调节 B.生物与环境 C.生物技术与工程 D.遗传与进化 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 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 C.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 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 5.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 D A. 模块1:分子与细胞 B. 模块2:遗传与进化 C. 模块3:生物与环境 D. 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6.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C A. 必修课程共4学分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 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D.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 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 B 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 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 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 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 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 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 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D.概述核算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于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9.在新课标《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同一层级的是 C A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B.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C.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D.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0.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生物学科在流程上提出以下申请,不合理的是 A A. 高中毕业不高考:只选修生物校本课程 B. 高中毕业不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修 C.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 D.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知识手册.

1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知识手册, 第一部分 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 (略) 第二部分 考点归纳 必修模块1 《分子与细胞》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元素组成:由C 、H 、O 、N 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 、S 2、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 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是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之处是每种氨基酸的R .基团不同.... 。 结构通式:有 肽键: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NH —CO —) 计算: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空间结构千变万化。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 4、功能: (1)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氨基 羧基 侧链基团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抗体。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㈡、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元素组成: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 2、基本组成单位 核酸是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㈢、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1、元素组成:只有C、H、O 2、种类: 2

3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3、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四大能源: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 主要能源:糖类; 直接能源:ATP ; 根本能源:太阳能 ㈣、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㈤、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多糖、蛋白质、核酸是生物大分子 2、生物大分子是由多个基本单位(单体)组成的多聚体 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构成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 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 以碳链为骨架

2017年高中生物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6年7月20日版 (修订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 Ⅱ. 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手册1(浙科版)

专题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背知识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考点一】水和无机盐 1、水主要作为溶剂存在于细胞中;水也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由于水分子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2、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浆中含有多种无机盐,这些离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若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则会发生抽搐。 3、无机盐还是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例如Mg2+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考点二】糖类 1、我们把糖类分成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如葡萄糖和果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多糖也可以被水解,1分子多糖可以产生多个单糖分子,如淀粉、纤维素水解后产生许多个葡萄糖分子。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单糖。由此可知,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 2、生物体内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 3、淀粉是稻米、面粉等食物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木材和棉花的主要成分。糖类以糖元的形式贮藏在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淀粉和糖元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考点三】脂质 1、脂质也是主要由C、H、O 3种元素组成的,不过其中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 2、人体内和食物中的油脂是最常见的脂质,其基本结构单元是甘油和脂肪酸。油脂和糖类一样,都是贮能物质。但是1g油脂所含的能量是1g糖类的2 倍以上。 3、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植物蜡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4、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也是人体所必需的,但它在血液过多时,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考点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1、苏丹Ⅲ能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橙黄色,该实验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2、染色:用吸水纸吸去材料表面的水,再用滴管将苏丹Ⅲ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的染料。【注意:不能反复冲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020年高考生物晨背和晚背重要知识点手册

范文 2020年高考生物晨背和晚背重要知识点手册 1/ 10

2020 届高考生物晨背和晚背重要知识点手册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 1 日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 R 基不同。 活细胞中才能生活。 7.评价蛋白质食品营养价值的主 2.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要依据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各种生命活动。 量。 3.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各种分化的 8.判断是否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细胞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酸的依据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即活动。 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共有的一个碳原子上。 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 9.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原核细胞无染色体,只有 DNA 或是 DNA 多样性。 染色质。 10.高温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原因 5.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作用。 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6.各种氨基酸理化性质不同的原因在于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 2 日 1.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1 / 23 每天晨背和晚背 3-5 分钟。

高考生物不用愁。 3/ 10

2.DNA 和 RNA 都能携带遗传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还原糖可与息。 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3.DNA 特有的物质组成成分是脱 7.提取细胞膜最常用材料是哺乳动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RNA 特有的物成熟红细胞,因为该细胞中无细物质组成成分是核糖和尿嘧啶。 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4.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 8.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磷脂(生物膜中)。 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5.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但不 9.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构成膜结构,磷脂和胆固醇均参与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膜结构的组成。 10.染色质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 6.葡萄糖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组成,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质;葡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 3 日 1.核膜、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周期类最多。 性的消失和重建。 5.没有线粒体的生物不一定不能 2.核膜、核孔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解读:解读03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物理小金刚系列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 一、学科核心素养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以及考试评价中。 2017年版 生命观念 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 结构与功能观 ● 进化与适应观 ● 稳态与平衡观 ● 物质与能量观等 ● 多样性 ● 统一性 自然观 世界观 ● 独特性 ● 复杂性 科学思维 01 02

●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 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 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科学探究 ●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 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 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费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社会责任 ●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 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 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 二、课程目标 2003年实验稿 ●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 界观和价值观; ●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04 03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详细

免疫调节核心知识点列表梳理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 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

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 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 免疫调节知识点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伤口化脓) 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主要是外来物质(如: 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 ① 抗原 (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 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 ②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 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③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 浆细胞 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胸腺 T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 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4、体液免疫 抗原 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 B 细胞 形成沉淀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二次免疫)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2009级生物科学班周晶 《教学大纲》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同中有异。两者都重现知识技能的培养, 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个性的发展。通过两者 的对比分析,观察教学视频,走访资深教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 的应用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适应性与先进性,说明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践与知识 的相结合,才能更大的发挥学生自己身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总结知识和联系实际解决问 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教育部(教育委员会) 先后颁布过多个生物教学大纲。1952 年以苏联的生物学大纲为蓝本, 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 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 》。1963 年5 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 教学大纲(草案) 》。1978 年,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 年底, 国家教 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生物学教学大纲》。1992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 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 》, 1996 年又颁布了《全 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1994 年因为实行新工时制颁布 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 》的调整意见。2000 年, 国家教育部再次组织修订和调整。 2000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版) 》(以下简称《大纲》) 是在1992 年大纲(试用) 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颁布的《全 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则是在1996 年大纲(试验) 的 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同时, 国家教育部也正式启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 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指导下, 开始《生物课程标 准》(以下简称《标准》) 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 现行的 2000 年《大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并成为向《标准》过渡的大 纲。但《标准》和《大纲》在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标准》和《大纲》在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指导和制约了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标准》和《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比较, 主要变化见(下表) 现行《教学大纲》《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比较 引言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 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产生 和个人生活,与其他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 的关系。 课 程 性 质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 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的科学探究 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 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的 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 明确的指出生物科学的 地位。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汇总手册沪科版

2020沪科版生物高考知识点集合手册 第一部分:分子与细胞、微生物 一、由点到面,将知识结构化 题一: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B ) A. 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 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题二: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RNA,以其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抗体,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T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监测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 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题三: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 的选项是D 中包含关系错误 .. 框 1 2 3 4 5 号 选项

题四:下列对图中包含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B A .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4可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 B .若1表示基因工程所需的工具酶,2-4可分别表示限制酶、DNA 连接酶、解旋酶 C .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2-4可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D .若1表示可遗传变异的来源,2-4可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二、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题五: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 和a 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 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 基因频率 : a 基因频率为___1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 、Aa 和aa 的数量比为1:2,A 基因频率为__1_____。 三、形成并运用生命的基本观点 题六: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 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 (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 (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 1.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

知识点三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2020年高考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提纲(填空版)

范文 2020年高考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梳理提纲 1/ 8

(填空版) 生物高考必备知识手册(必修二)第 1~3 章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①过程:P 高茎× 矮茎→ F1 全为高茎:矮茎= 。 ,F1 自交得 F2,F2 中②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③验证:实验。 即让 F1 与杂交。 ④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上的基因,具有一定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①过程:P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F1 全为,F1 自交得 F2 , F2 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 。 ②解释:(1)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是由控制的。 (2)F1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分离,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F1 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种。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雌雄胚子的结合方式有种;遗 1

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种。 性状表现有种,比例为。 ③验证:实验。 即让 F1 与杂交。 ④实质:位于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的同时,自由组合。 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比的出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① 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的成活率相等;②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③不同基因型的合子的成活率相等;④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⑤子代的样本数目足够多。 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①适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 ③基因的分离定律揭示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④自由组合定律揭示的是二对(或二对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 2 3/ 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