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简述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简述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简述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简述

1 前言

细胞培养是指通过模拟机体内的生理条件,将从生物机体内取出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体外进行培养,并使其继续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严格而言,细胞培养的对象不仅指各种动物细胞,同时也包含植物细胞,本手册主要讨论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内容,简称细胞培养。

现代的动物细胞培养始于1907年,动物学家R.G. Harrison应用淋巴液做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成功培养了蝌蚪的神经板,并观察到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得益于抗生素、胰酶以及各种标准培养基的开发、使用,细胞培养技术取得迅速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各大公司陆续推出各种适宜细胞生长的容器(瓶、皿、板等),同时进一步改善了细胞培养相关的仪器、试剂等,细胞培养逐渐成为现代生物研究的基本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现代生物医学和生物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细胞培养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技术,其主要优点如下:

(1)培养对象是活的细胞,并且能够实现较好的均一性和线性放大,适宜于各种规模的研究;

(2)培养条件可人为改变,并能得到严格的控制,便于研究各种物理、化学等外界因素对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等的影响;

(3)体外培养的细胞可以通过各种技术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便于观察、检测和记录。

细胞培养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细胞体外培养的体系与真正的机体内环境并不完全一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到的结果可能并不绝对地符合机体内细胞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在应用培养细胞进行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

2 体外细胞培养特点与类型

体外培养的细胞主要呈现悬浮型和贴壁型两种状态,并在培养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固有的生长特性:接触抑制和密度抑制、自分泌和旁分泌等,此外,对于贴壁型细胞而言,体外生长增殖过程中,存在反复贴壁的现象,充分认识这些培养特点,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接触抑制是指某些贴壁型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因为相互接触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停止生长的现象,而当细胞密度进一步增大,细胞汇合成片时,培养体系中的营养成分逐步被细胞消耗,细胞代谢产物增多,此时细胞分裂停止,并能维持一段时间的静止状态,这一现象即密度抑制,其细胞密度与培养体系中血清浓度的高低相关。值得提出的是,转化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因其高分化、增殖能力,通常可以跨越这种限制,而不表现出这些生长特性。

细胞体外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自分泌与旁分泌。机体内,细胞分泌物往往通过内分

泌的形式,影响到远处的效应细胞,但是在体外培养体系中,细胞分泌产生的各种因子直接扩散到培养液中,并以细胞自身为中心,形成一个逐步降低的浓度体系,这些细胞因子不仅能够影响到邻近细胞的生长,同时对分泌细胞自身的增殖分裂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细胞培养起始阶段,要求尽可能采用较小的培养体系,增大细胞密度,以实现细胞快速增殖的目的。

反复贴壁是贴壁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个现象。事实上,这一生长特性对于贴壁细胞的培养至关重要,有时甚至会决定细胞培养方式的选择。贴壁细胞在分裂增殖时,总是重复进行着分离-分裂-贴壁-再分离-再分裂-再贴壁的循环过程,此时,任何的扰动,对于细胞的贴壁都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体外培养细胞的时候,应避免过于频繁地移动培养容器,以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

3 细胞培养基及常用培养试剂

维持细胞在体外正常的生长、增殖需要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其中培养基是细胞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而其他各种试剂,包括一些盐平衡溶液、消化液、pH调整液等,对细胞培养体系的维持也必不可少。

3.1细胞培养基

培养基是细胞生长的场所,是提供细胞营养和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基础。培养基主要包含天然培养基、人工合成培养基以及无血清培养基等。

天然培养基是指来自动物体液或利用组织分离提取的一类培养基,如血浆、血清、淋巴液、鸡胚浸出液等。在细胞技术建立早期,基本上所有的细胞培养都采用该类培养基作为细胞营养物质的来源。血清富含营养,是最有效、最常用的天然培养基。依其来源划分,主要有小牛血清、新生牛血清、胎牛血清以及不常用的马血清、鸡血清、羊血清等,其中,胎牛血清采自剖腹产的胎牛,其受到的外界环境影响最小,血清中所含的抗体、补体等对细胞有害的成分最少,往往用于培养比较珍贵或难以扩增的细胞。天然培养基营养丰富,并且更接近体内的真实环境,但是由于天然培养基制作过程复杂、各批次间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同时,天然培养基包含的各种物质也不全然对细胞生长有利,因此,随着对细胞培养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天然培养基逐步被各种人工合成培养基所取代。

人工合成培养基最大的优点是化学成分明确、组分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可以人为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不同批次间的差异可以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人工合成培养基中包含的成分主要有糖类、各种必需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类等。自1950年首个合成培养基199问世以来,至今已有几十种合成培养基可供客户选择。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细胞种类和培养条件不同,适宜的合成细胞培养基也不同,同时,由于对天然培养基有利成分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楚,合成培养基并不能包含所有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一般需在合成细胞培养基中添加5~10%的血清,以补充培养体系的营养成分。血清的加入一方面为细胞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增加了培养体系成分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应用细胞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给后续培养产物的分离、纯化和检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无血清细胞培养基(Serum Free Medium, SFM)是指在使用中无需添加血清的细胞培养基,且其组成不含有任何动物组分。按照其组分分类,可进一步分为无动物组分无血清细胞培养基(Animal Free SFM)和化学限定无血清细胞培养基(Chemical Defined SFM),前者组分中可能含有某些植物来源成分,而后者完全由化学成分明确的组分组成。大多数的无血清培养基通常需添加生长附加成分,如激素与生长因子、低分子营养成分和转铁蛋白等促细胞

生长的附加成分,一般包括胰岛素、孕酮、硒酸钠、腐胺、转铁蛋白等。由于无血清培养基不仅能够有效支持细胞生长,同时也避免了使用血清带来的问题,所以,在生物制药行业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已有多种无血清培养基上市,如杂交瘤细胞无血清培养基、CHO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昆虫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等。

3.2细胞培养其他常用试剂

细胞培养过程中,除了培养基外,还经常用到一些平衡盐溶液、消化液、pH调整液等。

平衡盐溶液简称盐溶液,主要包含无机盐、葡萄糖等组分,兼具缓冲液的缓冲能力、生理盐水的等渗性以及培养液的营养供应等特点。用于取材时组织块的漂洗、细胞的漂洗以及试剂配制等,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保持pH值稳定并能够为细胞的生长提供简单的营养和必需的无机离子。

在进行原代培养时常常需要将组织块消化解离成细胞悬液,继代培养过程中也需要将贴壁细胞从培养容器壁上用消化液消化下来。目前细胞培养过程中所用的消化液主要有胰酶、EDTA溶液以及胶原酶等。(i)胰酶是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消化液,通过水解细胞间的蛋白质使细胞离散。不同的组织或者细胞对胰酶的作用反应不一样,并且与胰酶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有关,在pH 8.0、37℃时,胰酶溶液的作用能力最强。因此,在使用胰酶消化细胞时,应控制好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以免消化过度造成细胞损伤。因Ca2+、Mg2+和血清可降低胰酶的活性,配制胰酶溶液时应选用不含Ca2+、Mg2+的平衡盐溶液,而相应的,在终止消化时,可用含有血清的培养液或者胰酶抑制剂终止胰酶对细胞的作用。(ii)EDTA是另一种比较常用的细胞消化液,通过破坏细胞间的连接,达到分散细胞的目的。对于某些贴壁特别牢固的细胞,还可以用EDTA和胰酶的混合液进行消化。(iii)胶原酶在上皮类细胞培养过程中经常用到,顾名思义,其作用对象是胶原组织,因此不容易对细胞产生损伤。胶原酶活性不受Ca2+、Mg2+以及血清的影响,配制时可用PBS。

培养体系的酸碱度(pH值)对于细胞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一般需维持在pH7.2~7.4之间,对某些细胞而言,可以稍微偏酸,但是最低不能低于6.8,因此,细胞培养基中需要添加pH调整液以维持pH的稳定,目前常用的两种pH调整液有HEPES溶液和NaHCO3溶液。

4 细胞培养耗材与仪器

4.1细胞培养耗材

体外培养细胞是一个多步骤,并要求无菌操作的过程,这些特性决定了在细胞培养阶段所使用的耗材需要具有更高的品质要求。

4.1.1细胞培养瓶、皿、板

小规模细胞培养往往选择细胞培养瓶、皿或者细胞培养板作为细胞培养容器。针对不同的实验需求和细胞,所选择的细胞培养容器也有所差异。比较而言,细胞培养瓶成本较高,操作较为费事,但是相比皿和板,细胞培养瓶具有不易污染的特点,因此常用于长时间连续传代、扩增细胞或贵重细胞的培养;相对的,细胞培养皿成本较低,操作较为方便,但比较大的缺点是,大量或长时间培养时容易出现污染,因此,细胞培养皿常被用来短时间培养实验所需的细胞;细胞培养板规格多样,从较小体积的96孔板到4孔板,在一块板上可以同时实现多种细胞培养或者对同一种细胞给以不同的处理,均一性好,孔与孔之间可比性高,因此,在做克隆挑选或者高通量筛选时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合适的细胞培养器皿时,表面处理工艺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贴壁细胞培养往往要求培养器具表面具有更强的细胞结合能力,而对于强调悬浮培养的细胞,超低细胞结合表面是更为理想的选择,此外,特殊处理的细胞培养表面为实现特殊的要求提供便利,如温敏型细胞培养表面,可以通过改变培养温度,实现细胞的解贴附,从而,避免了因为胰酶等消化液在消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细胞损害,并且能够收获完整的细胞层,日本科学家利用Thermo提供的温敏培养表面,获得完整的内皮细胞培养层,并用于类似活体组织的构建。

4.1.2移液管&电动移液管移液器

细胞培养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较大体积的液体操作,由于操作的简便性,各种规格的移液管几乎成为细胞培养室的必备用品之一。最早的移液管为玻璃制品,可以高温高压灭菌并反复使用,但是由于玻璃制品的易碎性以及反复灭菌潜在的风险,目前许多细胞培养室已经基本放弃使用玻璃制的移液管,而采用更加方便、安全、准确的一次性塑料制移液管。与移液管配合使用,实现较大体积液体操作的常用工具是电动移液管移液器。绝大多数电动移液管移液器采用手动控制吸、排液操作,在排液末端,由于压力过小的原因,往往会有部分液体不能彻底排净,同时由于其吸取液体量并不能预先设定,所以,操作准确性往往较差,因此,移液管更适用于精确度要求不高的大体积液体操作。

4.1.3细胞培养用其他耗材

细胞培养过程中用到的其他耗材主要还有:离心管(1.5、2.0、15、50ml等规格),冻存管(用于细胞冻存,在5.2细胞冻存部分详述)、吸头、滤器(用于培养基以及培养试剂的过滤除菌等)、细胞刮刀(用于收获细胞、避免胰酶等消化液对细胞的损害)等。不论何种耗材,首要条件是无菌,在选择冻存管等涉及低温操作的耗材时,还得考虑其低温耐受性以及安全性等。

细胞培养、冻存、操作耗材的正确与细胞生长状况的好坏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细胞培养之前,需要把各种因素尽可能全面考虑,包括:适用性、可操作性以及性价比等。

4.2细胞培养用仪器

体外培养细胞时,需要细胞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或者生物安全柜、离心机等仪器设备提供合适的培养、操作洁净环境。

4.2.1细胞培养箱

CO2细胞培养箱是体外培养细胞的基本设备之一,为细胞的生长提供合适的外部培养环境。依其加热形式划分,主要有水套式和气套直热式两大类型。细胞培养箱作为细胞体外培养的场所,首要条件是无菌,同时必须实现对温度、湿度、CO2浓度的较为精确的控制,此外,在某些特殊细胞培养或者实验过程中,还要求对细胞培养箱内的O2、N2浓度进行控制。

除菌&抑菌

为维持细胞培养箱的洁净程度,不同公司、不同类型的细胞培养箱所采用的策略也不一样,但多从抑菌和灭菌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Thermo公司提供的水套式和气套直热式细胞培养箱一直备受客户青睐,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水套式培养箱由于其外部水套不能耐受高温影响,所以需要定期通过消毒剂、酒精抹拭的方法达到除菌目的,或者与细胞培养室一起,通过紫外照射的方式除去污染物的生长,此外,腔体内置的HEPA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ir)也能有效过滤除菌,腔体门关闭5分钟后,即可达到空气洁

净度Class100;气套直热式培养箱,在保留HEPA滤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高温湿热/干热灭菌以达到除菌目的。此外,在一些小的设计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抑菌、除菌的理念,譬如,纯铜内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而纳米银离子盒也能有效减少水盘中的各种污染。

温度

温度是影响细胞生长的重要参数之一。绝大多数细胞在37℃环境下能够良好生长,但也有少数细胞具有不同的最佳培养温度,如某些禽源细胞,最适生长温度为42℃。细胞培养箱温度的变化往往对细胞的正常生长造成较大影响,总体而言,高温对细胞的影响更大。水套式培养箱由于其传热介质水的比容大,吸热、散热速度都比较慢,所以,温度变化较小,更适宜电力不足或者电压不稳的地区,这是水套式细胞培养箱依然广受客户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气套式培养箱加热速度快,但稳定性和均一性相对而言差一些。

湿度

细胞培养基成分多样,控制各种成分的浓度与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关系密切。体外培养细胞时,由于水分的蒸发,培养基各种组分的浓度随之升高,从而容易引起细胞内外渗透压的不平衡而导致细胞皱缩破裂,因此,控制细胞培养箱腔体的湿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绝大多数细胞培养箱采用腔体内置水盘的形式,通过水分的自然或加热蒸发,以维持腔体的饱和湿度,而部分高端培养箱,也可通过腔体外加湿系统,先以廷氏灭菌的方式对水灭菌,然后对水进行雾化碰撒操作,实现箱体的快速湿度饱和。相比于温度的恢复而言,湿度的回复花费时间更长,往往需要数小时不等。

CO2浓度

细胞培养箱之所以称为CO2培养箱,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其能够控制腔体内的CO2浓度。体外培养细胞,需要维持细胞培养基一定的pH值,对绝大多数细胞而言,pH7.2~7.4是相对理想的酸碱度环境。细胞生长过程中,由于代谢产物CO2释放量的增多,细胞培养基会逐渐变酸,因此,细胞培养基中往往需要添加NaHCO3缓冲液以调节体系的pH值。腔体中维持一定的CO2浓度,可以抑制NaHCO3向外释放CO2的倾向,从而维持其合适的缓冲能力。培养箱中CO2浓度应与细胞培养基中NaHCO3浓度保持一定的平衡,通常情况下,细胞培养箱中CO2浓度控制在5%左右,此时,培养液中NaHCO3的加入量应为1.97 g/L;如果CO2浓度维持在10%,则NaHCO3的加入量应为3.95 g/L。

综上所述,细胞培养箱作为细胞体外生长的场所,不仅需要为其提供一个无菌干净的环境,同时在温度,湿度以及CO2浓度上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细胞的正常生长。

4.2.2超净工作台&生物安全柜

超净工作台或者生物安全柜为细胞传代培养等操作提供场所,二者都能够维持操作区间的洁净程度,实现保护细胞的目的,但超净工作台只能对操作区间的物品进行保护,而生物安全柜则同时保护操作者以及外部环境,因此,在培养对操作者以及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细胞时,则需要考虑配置生物安全柜。

超净工作台是国内多数细胞培养实验室配置的洁净设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双层过滤装置实现对空气的过滤除菌,并将此洁净空气以一定的速率匀速通过操作区,从而形成无菌无尘的高度洁净操作环境。根据气流在超净工作台的流动方向不同,可将超净工作台分为侧流式、直流式和外流式三种类型。良好的超净工作台是保证细胞培养过程中无污染的关键设备,

特别在环境较差或者不具备无菌操作间的细胞实验室,尤为重要。

4.2.3细胞培养用其他仪器

细胞培养过程中,除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较专用仪器外,还需要用到离心机、水浴锅、冰箱,显微镜等其他常规实验室设备。

离心机是离心、收集细胞的常用仪器;水浴锅主要用于细胞复苏以及某些情况下血清的灭活;常规实验室冰箱用于各种细胞培养试剂的保存;显微镜对于细胞生长状态的观察必不可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过高的离心力对细胞损伤较大,并且不同类型的细胞所能耐受的最大离心力不一样,因此,在离心过程中需要根据细胞类型调整离心速度和时间,一般而言,控制离心力在200~400g之间,即可实现绝大多数细胞的离心、收集并维持其较好的细胞活性。

5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细胞培养是一种程序复杂并且要求十分严谨的实验技术,要获得理想的培养结果,除对相关耗材以及仪器具有特定的要求外,对操作者也具有较高的要求。

5.1无菌操作与污染检测

无菌操作是细胞培养过程中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任一步骤、任一培养相关的试剂、耗材、甚至仪器受到污染,对整个培养工作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绝大多数受污染的细胞,都需抛弃,并需对培养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

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依其污染成分,可以分为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两大类,其中化学污染主要出现在细胞培养基以及其他各种细胞培养用试剂中。细菌内毒素是化学污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它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死亡后解体释放出的疏水性细胞壁组成物质,对塑料等疏水性强的物质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细菌内毒素可刺激部分细胞产生激素或细胞因子,对细胞生长和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与细胞培养相关的耗材通常要求无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临床上最主要的热原(即注射到动物体内会导致动物发热),通过细胞培养生产的疫苗、细胞因子等用在临床上的药品的生产过程中更需避免细菌内毒素的污染。

生物污染包括比较容易发现的细菌、霉菌和酵母污染、较难发现的病毒、支原体污染以及细胞间的交叉污染等。对于较易发现的生物污染,往往可以通过及时采取措施而减少其影响范围,但对于诸如支原体等很难及时发现的污染,由于冻存方式以及不同实验室间细胞交流的原因,往往出现一种细胞受污染,全实验室所有细胞甚至多个实验室细胞受污染的情况。细菌、霉菌和酵母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潮湿温暖的地方,更是随处可见,由于它们通常所以,一旦发现霉菌污染,通常需要抛弃整个培养箱中的所有细胞,并对整个培养环境,包括细胞培养箱以及外部无菌室,进行彻底灭菌处理。病毒颗粒特别微小,并常潜伏于细胞内,对整个细胞培养并不具致死效应,该类型污染一般很难发现,但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种属特异性,因此,细胞培养中受病毒污染的几率相对较小。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在0.3~0.5μm之间,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形态。与细胞、病毒不同,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染色则为阴性。支原体污染是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细胞培养过程中支原体感染的几率高达63%。由于支原体在细胞培养液中

几乎是透明的,并且对细胞培养过程常中的青链双抗霉素不敏感,不使培养液浑浊,也不引起pH变化,因此,除非使用特殊的检测方法,支原体污染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很难被发现,这是造成支原体污染泛滥的主要原因,甚至世界上许多知名细胞库提供的细胞也存在较严重的支原体污染。

交叉污染是另一类较为常见的污染现象,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1981 年对美国ATCC细胞库的调查显示,超过60 种标记为其他细胞株的细胞居然都是HeLa 细胞。细胞间的交叉污染可分为种间、种内污染两大类。避免交叉污染,除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减少同时操作的细胞种类外,较关键的一点是在源头上杜绝不同类型细胞的交叉。在从生物体分离获得原代细胞时,务必小心操作,以获得纯度较高的细胞,从其他实验室或者专业细胞库获得种子细胞时,也应进行严格检测,以尽可能确保无污染。

5.2 细胞冻存与复苏

为了降低细胞体外培养受污染的风险,减少因长期传代培养所致的遗传信息改变,或者因为寄赠、交换和购买等需求,通常需要对培养的细胞进行低温冷冻保存。目前最有效、也最常用的冻存方式是采用-196℃液氮低温冻存,在这个温度条件下,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已经基本停止,可以实现细胞的长期保存,并维持其较好的细胞活性。

低温冻存对细胞造成的伤害主要来源于冰晶损伤和溶液渗透压损伤两个方面。随着温度的下降,细胞内外的水份结冰,所形成的冰晶会造成细胞膜和细胞壁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这种因细胞内部结冰而引起的损伤即冰晶损伤。冰晶损伤往往与冷却速度过快有关,冷却速度越快,冰晶损伤越大。同时,随着温度的下降,细胞外部的水份会先结冰,从而使得未结冰的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升高,细胞外的脂质会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溶质的溶液中而损坏,细胞发生脱水渗漏,导致在复苏时大量水份渗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死亡。这种因保存溶液溶质浓度增高而形成的细胞损伤被称为溶液损伤。溶液损伤是因为冷却速度过慢,使细胞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暴露的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冷却速度越慢,此损伤越严重。

细胞冻存与复苏一般遵循“慢冻快复”的基本原则。冻存前,如果条件允许,可针对细胞状态以及难以观察的污染源进行系统检测,以确保冻存细胞的品质。许多实验室常采用多步骤冷却的方式进行细胞冻存:首先离心收集状态良好的细胞,重悬于适量的冻存液中,并分装到合适的冻存管中,然后依次按照4℃ 30分钟、-20℃ 1~2小时、-80℃过夜并最终移至液氮长期保存的方式进行冻存。这种方式能够满足多数细胞冻存的要求,但由于其操作相对繁琐,并且对细胞活性存在一定损伤,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倾向于使用梯度降温盒或者更高端的程序降温仪,以达到精确控制降温速率,降低损伤的目的。

减少细胞损伤的另一种策略是选用合适的冻存液,并添加冷冻保护剂。冷冻保护剂根据其是否能够穿透细胞膜可以分为渗透性和非渗透性两大类别。目前细胞冻存过程中使用最多的DMSO 和甘油都属于渗透性冷冻保护剂,其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冷冻悬液完全凝固之前,渗透到细胞内,在细胞内外产生一定的摩尔浓度,降低细胞内外未结冰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从而保护细胞免受高浓度电解质的损伤,同时,细胞内水份也不会过度外渗,避免了细胞过度脱水皱缩。DMSO对细胞的渗透较快,对细胞的保护效果较好,常用工作浓度为5~15%(V/V),但DMSO本身具有较大的细胞毒性作用,在4℃时伤害尤甚,因此,应用添加DMSO的冻存液冻存细胞时,不建议在此温度下长时间放置,通常与程序降温仪或梯度降温盒配合使用实现温度连续匀速降低。甘油是另一种较常用的冷冻保护剂,工作浓度常为5~20%(V/V),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较小,但对细胞渗透压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细胞复苏时尤为明显。为减少甘油对细胞的影响,复苏时,可通过逐步稀释的方法去除冻存液中的甘油。高浓度血清也可减少低温冻存对细胞的损伤,血清浓度越

高,对细胞的保护作用越明显。

冻存管是细胞冻存中最常使用的耗材,优质的冻存管对细胞的安全冻存非常重要。一般而言,衡量冻存管优劣的关键参数有:无菌级别、有无热源、对蛋白或者细胞的吸附能力以及低温耐受力等。对于需要航空运输的细胞,还得考虑选择的冻存管是否符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要求,以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渗漏。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使用冻存管保存细胞的安全性问题。这里的安全,既包括冻存细胞的安全,也包括操作者的安全。由于管盖和管身收缩比率不一样,冻存细胞从-80℃环境进入液氮液相时,冻存管盖和管身间会出现一定的缝隙,液氮可经此进入管内,管内的细胞样本也可由此跑到液氮液相中来,从而有可能出现不同冻存管样本间的交叉污染,冻存管液氮液相冻存的这一风险也是前文提到的某些难以发现的污染为何会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冻存管的样本污染,可能会造成整个冻存体系中所有的样本都被污染;此外,在细胞复苏时,由于冻存管内的液氮受热膨胀,密封良好的冻存管有可能因此爆炸,从而对操作者造成伤害。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实验室都采用液氮液相冻存系统,冻存管这一潜在的风险相较于国外显得尤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液氮气相保存,这也是许多冻存管生产、销售商一直强调气相冻存的关键原因。此外,某些冻存附件的使用,诸如冻存套等,也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细胞复苏时需要快速融化并轻柔操作,为减少过程中不必要的耽搁,在复苏细胞前需做好相应的准备。若细胞对冻存剂(DMSO、甘油等)不敏感,细胞快速解冻后,可直接加入完全生长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相反,则需离心去除冻存培养基,然后加入完全生长培养基中。由于冻存的细胞一般比较脆弱,因此,在首次复苏培养时,应相应的减少培养体积,增大细胞密度,以充分发挥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待细胞适应生长环境后再扩大培养。

6 大规模细胞培养及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指在人工条件下(设定pH、温度、溶氧等),在细胞生物反应器中高密度大量培养动物细胞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的技术。随着人们对疫苗等生物制品需求的日益扩大化,应用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数十年间,该技术发展迅速,从最初的转瓶培养,已逐步发展到今天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目前可大规模培养的动物细胞有鸡胚、猪肾、猴肾、地鼠肾等多种原代细胞及人二倍体细胞、CHO、BHK-21、Vero细胞等,并已成功生产了包括狂犬病疫苗、口蹄疫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红细胞生成素、单克隆抗体等产品。

大规模细胞培养不等同于实验室细胞培养的简单放大,它需要其特有的工艺,特有的培养容器等。根据培养细胞类型,可以分别采用贴壁培养、悬浮培养和固定化培养三大类型,而实现大规模培养的操作方式也有分批式、流加式、半连续式、连续式和灌注式五种。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能否大规模工业化、商业化,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合适的生物反应器。目前,动物细胞培养用生物反应器主要包括:转瓶培养器、塑料袋增殖器、填充床反应器、多层板反应器、螺旋膜反应器、管式螺旋反应器、陶质矩形通道蜂窝状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中空纤维及其它膜式反应器、搅拌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等。其中,最经典、也是最早使用的一类生物反应器是搅拌罐生长反应器。此类反应器与传统的微生物生物反应器类似,针对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搅拌器和通气方式。通过搅拌使细胞和养分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使养分被细胞充分利用,并增大气液接触面,有利于氧的传递。

一种新的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生物反应器的逐级放大问

题,每一级约放大10~100倍。生物反应器的放大,表面看来仅是一个体积或尺度放大问题,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一方面是反应器的材质本身对于规模放大具有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培养体积的增大,如何控制氧气的供给,以及如何减少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问题也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但现在这种困扰随着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出现及使用似乎有得以解决的趋势。一次性无菌生物反应器具有省时、省力、节约成本的优势,已逐渐被各大生物制药企业所接受。

细胞工厂是一种设计精巧的细胞培养装置,它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了最大限度的培养表面,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厂房空间,并可节省贵重的培养液等其他试剂,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大规模培养容器相比,细胞培养瓶能有效地保证操作的无菌性,从而避免因污染而带来的原料、劳务和时间损失,常用于中小规模的工业化生产。Nunc公司提供的细胞工厂系统,能有效节省空间、降低污染风险,其特殊处理的细胞表面经测试保证最有利于细胞贴附和生长,不仅适宜于贴壁细胞,也可用于悬浮细胞培养。Nunc细胞工厂采用与细胞培养瓶相同的聚苯乙烯材质,同时具有1、2、4、10、40层等不同规格,使规模放大变得简单易行,并在从实验室规模进行放大时不会改变细胞生长的动力学条件。此外,与Nunc的细胞工厂操作仪结合使用,可全面实现细胞培养的自动化,从而大大地减低劳动强度和密集度。

7 细胞培养最新进展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制药中的大规模应用,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最近几年,与细胞培养相关的研究、生产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2007年,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培养生产的流感疫苗上市,同年,日、美科学家宣布用人类皮肤细胞培养出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从而解决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长期面临的伦理问题,为生物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2009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细胞培养药物ChondroCelect在包括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等在内的27个国家作为先进治疗用医药产品使用,以用于提取自体健康软骨细胞培养放大后的再移植手术治疗;2010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Laura Kiessling发明了一种廉价的、能适应所有细胞的培养系统,从而可以避免培养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11年,美国Wake Forest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肝细胞成功制造出像人类肝脏一样,至少在实验室条件下功能齐全的微型肝脏。

参考文献

[1] Parker KA. Storage of cell lines. Methods Mol Biol. (2011) 731:27-34

[2] Sato JD, Kan M. Media for culture of mammalian cells. Curr Protoc Cell Biol. (2001) Chapter 1: Unit 1.2

[3] Stacey GN. Cell culture contamination. Methods Mol Biol. (2011) 731:79-91

[4] Coté RJ. Aseptic technique for cell culture. Curr Protoc Cell Biol. (2001) chapter 1: Unit 1.3

[5] Langdon SP. Cell culture contamination: an overview. Methods Mol Med. (2004) 88:309-317

[6] Lincoln CK, Gabridge MG. Cell culture contamination: sources, consequences, prevention, and elimination. Methods Cell Biol. (1998) 57:49-65.

[7] Markovic O, Markovic N. Cell cross-contamination in cell cultures: the silent and neglected danger. In Vitro Cell Dev Biol Anim. (1998) 34(1):1-8

[8] Bleckwenn NA, Shiloach J. Large-scale cell culture. Curr Protoc Immunol. (2004) Appendix 1: Appendix 1U.

[9] Joseph RK, Lingyin L, Paul JW, Marian SP, Laura LK. A defined glycosaminoglycan-binding substratum for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 Nature Methods (2010) 7: 989–994 (2010)

[10] Pedro MB, Mohummad MS, Genevieve L,Sergio RR, Anthony A, Shay S. The use of whole organ decellulariz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a vascularized liver organoid. Hepatology (2011) 53 (2): 604–617

[11] Sachiko S, Tatsuya S, Masayuki Y, Teruo O. ‘‘Deep-media culture condition’’ promoted lumen form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within engineered three-dimensional tissues in vitro. J Artif Organs (2011) 14:43–51

[12] Yu J, Vodyanik MA, Smuga-Otto K, Antosiewicz-Bourget J, Frane JL, Tian S, Nie J, Jonsdottir GA, Ruotti V, Stewart R, Slukvin II, Thomson JA.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Science (2007) 318(5858):1917-1920

[13] Takahashi K, Tanabe K, Ohnuki M, Narita M, Ichisaka T, Tomoda K, 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human fibroblast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2007) 131(5):861-872

[14] Hilleman MR. History, precedent, and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mmalian cell culture systems for preparing vaccines: safety considerations revisited. J Med Virol. (1990) 31(1):5-12.

[15]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3979621.html,

[16]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3979621.html,/special/experiment/cellculture.html

[17] 司徒镇强,吴军正.《细胞培养》.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 第一版

八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九、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In Vitro Mammalian Cells Chromosome Aberration Test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检测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的致突变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 No.473, July 1997) 3试验目的 本试验是用于检测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以评价受试物致突变的可能性。 4 定义 染色体型畸变(Chromosome-type aberration):染色体结构损伤,表现为在两个染色单体相同位点均出现断裂或断裂重组的改变。 染色单体型畸变(Chromatid-type aberration):染色体结构损伤,表现为染色单体断裂或染色单体断裂重组的损伤。 染色体数目改变(Numerical aberration):所用细胞株的正常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结构畸变(Structural aberration):在细胞分裂的中期相阶段,用显微镜检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表现为缺失、断片、互换等。 有丝分裂指数(Mitotic index):中期相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值;是一项反映细胞增殖程度的指标。 5 试验基本原则 在加入和不加入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使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暴露于受试物中。用中期分裂相阻断剂(如秋水仙素或秋水仙胺)处理,使细胞停止在中期分裂相,随后收获细胞,制片,染色,分析染色体畸变。 6 试验方法 6.1 试剂和受试物制备 6.1.1 阳性对照物:可根据受试物的性质和结构选择适宜的阳性对照物,阳性对照物应是已知的断裂剂,能引起可检出的、并可重复的阳性结果。当外源性活化系统不存在时,可使用甲磺酸甲酯(methyl methanesulphonate (MMS))、甲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phonate(EMS))、乙基亚硝基脲(ethyl nitrosourea)、丝裂霉素C(mitomycin C)、4-硝基喹啉-N-氧化物(4-nitroquinoline-N-oxide)。当外源性活化系统存在时,可使用苯并(a)芘[benzo(a)pyrene]、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6.1.2 阴性对照物:应设阴性对照,即仅含和受试物组相同的溶剂,不含受试物,其它处理和受试物组完全相同。此外,如未能证实所选溶剂不具有致突变性,溶剂对照与本实验室空白对照背景资料有明显差异,还应设空白对照。 6.1.3 受试物 6.1.3.1 受试物的配制:固体受试物需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用前稀释至适合浓度;液体受试物可以直接加入试验系统和/或用前稀释至适合浓度。受试物应在使用前新鲜配制,否则就必

细胞培养综述

细胞培养综述 摘要:为了模拟机体生理条件,将细胞从机体中取出,在人工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和传代,进行细胞生命过程、细胞癌变、细胞工程等问题的研究。培养出的活细胞具有量大、均一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进行调控,并且可以通过倒置、荧光、电子、激光共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同位素标记等多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已广泛运用在不同科学研究领域。 关键词:分化,细胞分型,生长增殖过程,传代 一、体、外细胞的差异和分化 1、差异:细胞离体后,失去了神经体液的调节和细胞间的相互影响,生活在缺乏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环境中,日久天长,易发生如下变化:分化现象减弱;形态功能趋于单一化或生存一定时间后衰退死亡;或发生转化获得不死性,变成可无限生长的连续细胞系或恶性细胞系[1]。因此,培养中的细胞可视为一种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细胞群体,它们既保持着与体细胞相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一些不同于体细胞的性状。实际上从细胞一旦被置于体外培养后,这种差异就开始发生了。 虽然体外细胞与机体细胞存有差异,但并未失去研究的意义。且不论其有许多性状仍与体相同(如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仍可博动),只从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的角度看,离体细胞仍带有全套的二倍体基因。细胞在培养中的表现,只不过是相应基因关闭/开启

引起的现象,这并非是绝对缺陷。恰恰相反,在培养的细胞中某些特定功能的丧失,可为该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提供线索。 2、分化;体外培养的细胞分化能力并未完全丧失,只是环境的政变,细胞分化的表现和在体不同。细胞是否表现分化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使细胞分化的条件,如Friend细胞(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在一定的因素作用下可以合成血红蛋白,血管皮细胞在类似基膜物质底物上培养时能长成血管状结构,杂交瘤细胞能产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均属于细胞分化行为[2]。 二、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型 (一)贴附型:大多数培养细胞贴附生长,属于贴壁依赖性细胞,判断细胞形态时不能接体组织学标推判定,仅大致分成以下四型: 1、成纤维细胞型:胞体呈梭型或不规则三角形,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突起,生长时呈放射状。除真正的成纤维细胞外,凡由中胚层间充质起源的组织,如心肌、平滑肌、成骨细胞、血管皮等常呈本型状态。另外,凡培养中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类似时皆可称之为成纤维细胞。 2、上皮型细胞:细胞呈扁平不规则多角形,中央有圆形核,细胞彼此紧密相连成单层膜。生长时呈膜状移动,处于膜边缘的细胞总与膜相连,很少单独行动。起源于、外胚层的细胞如皮肤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上皮、肝胰、肺泡上皮等皆成上皮型形态[3]。 3、游走细胞型:呈散在生长,一般不连成片,胞质常突起,呈活跃游走或变形运动,方向不规则。此型细胞不稳定,有时难以和其

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的建库哺乳动物细胞基质的制备_鉴定和检测.

8Duan D,Yue Y,Yan Z,et al.A new dual-vector approach to enh ance r ecom binant adeno-as sociated virus-mediated gene exp ress ion thr ou gh in termolecular cis activation.Nat M ed, 2000,6:595-598. 9Gao GP,Lu F,S anm iguel JC,et al.Rep/Cap gene amplification an high-yield pr odu ction of AAV in an A549cell line exp ress ing Rep/Cap.M ol T her,2002,5(5Pt1:644-649. 10Collaco RF,Cao X,T rem pe JP.A helper virus-free pack aging sys tem for r ecom binant adeno-as sociated virus vectors.Gene, 1999,238:397-405. 11鲁晓春,李小鹰,马鑫,等.腺相关病毒载体对心肌细胞感染和外源基因表达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3,7:4056-4057. 12Hoshijima M,Ikeda Y,Iw an aga Y,et al.Chr on ic s uppression of heart-failure progression by a pseudo ph os phorylated mutan t of phos pholamban via in vivo card iac rAAV gene delivery.Nat M ed,2002,8:864-871. 13Bartlett J S,W ilcher R,Samulski RJ.Infectiou s en try pathw ay of adeno-ass ociated vir us and adeno-ass ociated virus vectors.J Virol,2000,74:2777-2785. 14黄志军,袁洪,曾钧发,等.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基因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627-631.15S ugiyam a A,Hottori S,Tanaka S,et al.Defective aden oass ociated viral-m ediated trans fection of insulin gene by direct injection into liver parenchym a decreases b lood glucose of d iabetic mice.Horm M etab Res,1997,29:599-603. 16Yang Z,Chen M,Wu R,et al.Su ppres sion of autoimmune diabetes by viral IL- 10gene transfer.J Immunol,2002,168: 6479-6485. 17S hklyaev S,As lanidi G,T ennan t M,et al.Sus tained p eriph eral expression of trans gene adiponectin offs ets the development of diet-induced obesity in rats.Proc Natl Acad S ci USA,2003, 25:14217-14222.

哺乳动物细胞悬浮驯化方法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3979621.html, 哺乳动物细胞悬浮驯化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陆陈晨谭树华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3期 摘要: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是药用蛋白的主要表达方式,传统的贴壁细胞培养有诸多不利,本文介绍常用的贴壁细胞悬浮驯化的方法,通过将贴壁细胞驯化成悬浮细胞,提高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哺乳动物细胞;驯化;无血清培养 重组蛋白表达是研究蛋白质功能与结构、药物筛选以及后续应用的关键环节,常规的蛋白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两大类。现代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重组蛋白拥有接近天然蛋白分子的复杂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特别是糖蛋白及抗体类药物。这就要求表达的重组蛋白需要正确的翻译后修饰、组装和折叠,这是原核表达系统所欠缺的[1-2]。真核表达系统包括酵母表达系统、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其中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较为常用。 1 贴壁细胞表达外源蛋白的缺点 传统细胞培养或表达外源重组蛋白采用贴壁细胞进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操作简便,但细胞密度和表达量较低,并且培养时需要加入血清,亦具很多缺点[3]: 1.1 血清组分复杂,含有多种杂蛋白不利于目的蛋白纯化; 1.2 血清批间差异较大,不同批次的血清浓度不稳定,影响工艺的连贯性; 1.3 血清中可能携带有未充分灭活的动物病毒或支原体,有细胞污染和传染人类的风险。 2 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的优势 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由于具有培养基的化学成分限定、批间产品质量稳定、简化下游生产、生理环境易于控制等优点,在重组蛋白表达、单克隆抗体制备和疫苗生产等中应用广泛。 3 贴壁细胞驯化成悬浮细胞的方法 3.1 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 贴壁细胞驯化成悬浮细胞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贴壁细胞。Noelle-Anne Sunstrom, Sugiyono 等人通过将编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I)和转铁蛋白的基因稳定整合到CHO-K1细胞系的基因组中,使用 lac 操纵子/阻遏子系统调控 IGF-I 基因的表

pGL3-Promoter哺乳动物表达载体说明

pGL3-Promoter 编号 载体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VECT6010 pGL3--‐Promoter pGL3--‐Promoter载体基本信息 载体名称: pGL3-promoter, pGL3promoter 质粒类型: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载体 高拷贝/低拷贝: 高拷贝 启动子: SV40 克隆方法: 多克隆位点,限制性内切酶 载体大小: 5010bp 5' 测序引物及序列: RV primer3:CTAGCAAAATAGGCTGTCCC 3' 测序引物及序列: GLprimer2: CTTTATGTTTTTGGCGTCTTCCA 载体标签: -- 载体抗性: 氨苄 筛选标记: -- 备注: 用于快速定量评估影响哺乳动物细胞特定基因表达的因子及其影响能力。 稳定性: 稳定 组成型: 非组成型 病毒/非病毒: 非病毒 pGL3--‐Promoter载体质粒图谱和多克隆位点信息

pGL3--‐Promoter载体序列 ORIGIN 1 GGTACCGAGC TCTTACGCGT GCTAGCCCGG GCTCGAGATC TGCGATCTGC ATCTCAATTA 61 GTCAGCAACC ATAGTCCCGC CCCTAACTCC GCCCATCCCG CCCCTAACTC CGCCCAGTTC 121 CGCCCATTCT CCGCCCCATC GCTGACTAAT TTTTTTTATT TATGCAGAGG CCGAGGCCGC 181 CTCGGCCTCT GAGCTATTCC AGAAGTAGTG AGGAGGCTTT TTTGGAGGCC TAGGCTTTTG

细胞培养知识

细胞培养基础知识 细胞培养基本条件 1、合适的细胞培养基 合适的细胞培养基是体外细胞生长增殖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培养基不仅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生长增殖的基础物质,而且还提供培养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 2、优质血清 目前,大多数合成培养基都需要添加血清。血清是细胞培养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含有细胞生长所需的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它营养成分。 3、无菌无毒细胞培养环境 无菌无毒的操作环境和培养环境是保证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由于缺乏对微生物和有毒物的防御能力,一旦被微生物或有毒物质污染,或者自身代谢物质积累,可导致细胞中毒死亡。因此,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必须保持细胞生存环境无菌无毒,及时清除细胞代谢产物。 4、恒定的细胞生长温度 维持培养细胞旺盛生长,必须有恒定适宜的温度。 5、合适的气体环境 气体是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存必需条件之一,所需气体主要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细胞培养基种类与基本成分 细胞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目前使用的培养基绝大部分是合成培养基),按其物质状态分为干粉培养基和液体培

养基两类。干粉培养基需由实验者自己配制并灭菌,液体培养基由专业商家提供,用户可直接使用,非常方便。 1、合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及其它辅助物质: 氨基酸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胞对氨基酸的要求各异,但有几种氨基酸细胞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培养液提供,这几种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酰胺是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必需的氨基酸,在缺少谷氨酰胺时,细胞生长不良而死亡。因此,各种培养液中都有较大量的谷氨酰胺。但是,由于谷氨酰胺在溶液中很不稳定,应置于-20℃冰箱中保存,在使用前加入培养液内。已含谷氨酰胺的培养液在4℃冰箱中储存2 周以上时,还应重新加入原来量的谷氨酰胺。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细胞生长主要能量来源,其中有的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主要有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丙酮酸钠和醋酸等。 无机盐 培养液中无机盐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细胞维持渗透压平衡。此外,通过提供钠,钾和钙离子,帮助细胞调节细胞膜功能。培养液的渗透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细胞通常可耐受260mOsm/kg ~320 mOsm/kg。标准培养液的渗透压在此范围内波动。特别注意:向培养液中加入其它物质有可能会明显改变培养液的渗透压,特别是溶于强酸或强碱中的物质。向培养液中添加HEPES 时需按以下方法调节钠离子浓度。

哺乳动物细胞冷冻保存

哺乳动物细胞冷冻保存 主要目的: (1)保存种子细胞,以便随时取用。这是保存细胞的最主要目的。 (2)减少细胞被微生物污染的危险性。 (3)减少细胞之间交叉污染的危险性。 (4)减少细胞因传代培养而引起的遗传变异和形态改变。 (5)避免有限细胞系出现衰老或恶性转化。 (6)降低人力和物力。 冷冻保存要点: (1)冷冻过程要缓慢。需要冷冻保存的细胞先在4℃冰箱中放置30-60 分钟;然后转入-20℃,放置30 分钟;然后再转入-80℃放置16-18 小时(或过夜);最后放入液氮中长期保存。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程控降温仪,按每分钟-1 到-3℃速度降温,一直到-80℃以下,然后直接放入液氮中长期保存。 (2)冻存细胞必须处在对数生长期,活力大于90%,无微生物污染。 (3)细胞浓度控制在:1×107-5×107/ml。 (4)使用高浓度血清或蛋白保护剂。一般情况下,用于冷冻保存完全细胞生长培养液中血清浓度大于20%。 (5)使用合适的细胞冷冻保护剂,以保护细胞在冷冻过程中免受冰晶破坏。目前,最常用的冷冻保护剂是DMSO(二甲基亚砜),使用终浓度为5-10%。但是,有些细胞系不能用DMSO 作为冷冻保护剂,如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因为,DMSO 能诱导HL-60 细胞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可选用其它冷冻保护剂,如甘油(glycele),羟乙基淀粉等。 特别注意: (1)细胞在冷冻过程中在-20℃冰箱内放置时间不可超过1 小时,以防止冰晶过大而破坏细胞。也可跳过-20℃这一步骤直接放入-80℃冰箱中,但这样做细胞存活率要低一些。 (2)DMSO 稀释时会释放大量热量。因此,DMSO 不能直接加到细胞液中,必须事先配制。 (3)DMSO 必须是细胞培养级别的。新买的DMSO 本身处于无菌状态,第一次开瓶后应立即少量分装于无菌试管或瓶中,4℃保存。避免反复冻融造成DMSO 裂解产生有害物质。并可减少污染机会。如要过滤DMSO,必须选用耐DMSO 的尼龙滤膜。细胞冷冻保存液主要成分:冷冻保护剂,基础培养液,血清或蛋白。 常用细胞冷冻保存液: (1)10%DMSO +完全细胞生长培养液(20%血清+基础培养液) (2)10%甘油+完全细胞生长培养液(20%血清+基础培养液)悬浮细胞冷冻保存操作程序(液氮保存法): (1)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培养物,离心200-400g 5 分钟。用粘附(贴壁)细胞冷冻保存操作程序(液氮保存法): (1)冷冻保存细胞的解冻与复苏要点:(1)快速解冻。冻存细胞从液氮中取出后,应立即放入37℃水浴中,轻轻摇动冷冻管,使其在1 分钟内全部融化(不要超过3 分钟)。 (2)解冻操作过程动作要轻。由于冷冻保存过的细胞变得非常脆弱,不仅解冻速度要快,而且动作要轻。一般情况下,解冻后的细胞可直接接种到含完全生长培养液的细胞培养瓶中直接进行培养(1ml 冻存细胞液加入到25-30ml 新鲜完全培养液中),24 小时后再用新鲜完全培养 DMSO。如果,细胞对冷冻保护剂特别敏感,那么,解冻后的细胞应先通过离心去除冷冻保护剂,然后再接种到含完全生长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特别注意:

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FAQ

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FAQ 1、什么是质粒超螺旋,超螺旋对提高表达量有什么帮助?答:闭环DNA(closed circular DNA)没有断口的双链环状DNA,亦称为超螺旋DNA ,超螺旋比例90%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真核表达质粒,较低的超螺旋比例会降低表达量近50%以上。 2、CHO细胞与293细胞有什么区别? 答:CHO细胞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是目前表达外源蛋白最多最成功的细胞之一。该细胞属于成纤维细胞,是一种非分泌型细胞,自身很少分泌内源蛋白,因此有利于目的蛋白的纯化分离;相较于其他细胞类型,CHO细胞是治疗性蛋白生产的主要宿主细胞的原因如下:(1)能在化学成分限定和无血清悬浮培养中稳定生长, (2)该细胞基因组信息明确,在人类致病病毒应答方面表现出合理的安全性, (3)能够表达与人相似的翻译后修饰。 此外,CHO细胞表达系统的最重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容易的得到基因改造的细胞。然而,因为糖基化模式与人类不完全相同,导致CHO细胞产生的重组蛋白在某些时候仍然表现出免疫原性。 HEK293细胞是真核蛋白表达常用的细胞之一,它具有以下优势:更快的生长速度,更高的生长密度、转染效率高,表达后修饰更接近人体蛋白的结构,可能会有潜在的人病毒污染。

3、常用的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是什么?原理是什 么? 答:我们常用的系统是2936e细胞配套PTT5(pAZ5)载体 HEK2936E 是在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了EBV病毒的 nuclear antigen 1 (EBNA1), 该蛋白可以保证含有EBV病毒复制原点(EBV ori)的质粒在HEK293E 细胞株中复制,提高质粒的拷贝数,进而提高克隆在此种质粒上的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该系统比常规的293F细胞表达量要高。 4、导致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低或者不表达的原因有哪些?哪类蛋白不容易表达? 答:基因是否优化,有的蛋白稀有密码子较多,需要对应表达细胞进 行优化密码子。 蛋白本身就比较难做,比如细胞因子类的,衣壳蛋白类的,膜蛋白。质粒质量:内毒素水平、有无蛋白和核酸污染、超螺旋比例、无盐苯酚等试剂 分子量较大或者太小:大于150KD表达会有一定的难度,小于5KD也会有难度。 有的表达量不低,但是纯化得率低(可溶性差,不挂住,不稳定,易降解) 难表达蛋白:细胞因子、激素、抗菌肽、衣壳蛋白、膜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体外培养 1.概述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是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EC极薄,厚度约为0.1~1μm,长约25~50μm,宽约10~15μm,在体内呈梭形,相邻细胞之间借少量粘合质彼此嵌合,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平行。其超微结构特点是在胞质中含有的特殊颗粒,称Weibel-palade小体(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的缝隙相连。EC除了能保持血管壁内表面的光滑和通透性外,还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性,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细胞生长,改变脂质代谢,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调节血管张力和选择性通透性以及免疫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EC功能的异常,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扩散,免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体外培养中的EC形态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长满后呈接触抑制现象。 2.培养方法EC生长在血管内表面,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不利于观察和研究,所以体外培养EC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种属(人、牛、猪、兔、大鼠等),多种组织(脐带动脉、静脉、肺动脉、主动脉、脑毛细血管、心脏毛细血管等)的EC能在体外培养成功。人们将培养器皿预先用明胶或纤连蛋白或胶原等粘附蛋白包被后,形成人工的EC下基质层,可促进EC的粘附与生长。 2.1 方法原理用酶消化法,酶消化+机械刮脱法或单纯刮脱法将EC分离下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贴壁并长成致密单层。 2.2 介绍几种主要EC的分离 2.2.1 酶消化法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1.1 人脐带动、静脉(或其它大血管) a.在37℃水浴中,预热培养用的所有无菌溶液,备用。 b.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新鲜的婴儿脐带(25cm左右,不超过6h),选择无夹痕、无扭曲、无凝血阻塞的部分,放入含有100 U/ml的青霉素和100 μg/ml链霉素的D-Hanks液中,在脐静脉或脐动脉的两端插入磨平的注射器针头用丝线扎紧,用注射器从一端注入D-Hanks液冲洗血管,直到流出的液体无血迹。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流感疫苗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流感疫苗 摘要 动物细胞培养是模拟体内生理环境使分离的动物细胞在体外生存、增殖的一门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制药的重要技术之一,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培养动物细胞制备相关药用产品,而且还可以将动物细胞作为宿主细胞表达生产原核细胞所不能生产的药用物质。对于许多人用和兽用的重要蛋白质药物和疫苗,尤其是那些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结构较复杂或糖基化的蛋白质来说,动物细胞培养是首选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流感疫苗生产多采用鸡胚培养,但该生产过程易受微生物污染、内毒素残余量高、对流感大流行应急能力差,因此基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病毒疫苗工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是MDCK细胞生产流感疫苗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现状。 研究背景 动物细胞培养是在动物组织培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于19世纪的某些胚胎学技术,奠基人是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Harrison)。1907年,哈里森采用盖玻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将蛙胚的神经组织培养在淋巴液中,使细胞存活了几周时间,并观察到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法国学者卡雷尔(Carrel)设计的卡氏培养瓶1923年用于培养鸡胚的心肌组织取得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全身不适症状比一般感冒厉害,能引起心肌炎、肺炎和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而且可以侵犯所有的年龄层。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能在短期迅速蔓延,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20世纪,甲型流感病毒曾引起过4次全球流行,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H1N1),历时18个月,导致二千万至四千万人死亡,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感暴发。进入21世纪,禽流感成为危害世界养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04年至今,由甲型H5N1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病毒肆虐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由染病禽类传染到人,累计造成250多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有5%~15%的人会感染季节性流感,重症病例达三百万至五百万。 抗病毒药物常用作抵抗流感的应急药物。目前,获准用于流感病毒感染治疗的四种药物:金刚胺和金刚乙胺通过干扰病毒颗粒M2蛋白离子通道功能间接抑制病毒复制;扎那米韦和奥赛米韦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以阻止病毒从细胞膜上正常释放。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但因其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及可能诱导耐药等缺点,面对大范围长时间的流感大流行,药物往往也无能为力。

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的类型与常用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标签:真核细胞酵母表达系统细胞表达载体真核表达系统昆虫表达系统动物表达系统 摘要 : 原核表达系统是常被用来研究基因功能的成熟系统,由于原核表达系统具有包涵体蛋白不易纯化、蛋白修饰不完整等缺陷,人们也开始利用真核细胞表达系统来研究基因。 原核表达系统是常被用来研究基因功能的成熟系统,由于原核表达系统具有包涵体蛋白不易纯化、蛋白修饰不完整等缺陷,人们也开始利用真核细胞表达系统来研究基因。 自上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诞生以来,基因表达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进行,在技术方法上得到了很大发展,时至今日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基因被发现,其中多数基因功能不明。利用表达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目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 在各种表达系统中,最早被采用进行研究的是原核表达系统,这也是目前掌握最为成熟的表达系统。该项技术的主要方法是将已克隆入目的基因DNA段的载体(一般为质粒)转化细菌(通常选用的是大肠杆菌),通过iptg诱导并最终纯化获得所需的目的蛋白。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基因表达产物,而且所需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廉。但与此同时原核表达系统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如通常使用的表达系统无法对表达时间及表达水平进行调控,有些基因的持续表达可能会对宿主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过量表达可能导致非生理反应,目的蛋白常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导致产物纯化困难;而且原核表达系统翻译后加工修饰体系不完善,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较低。 为克服上述不足,许多学者将原核基因调控系统引入真核基因调控领域,其优点是: ①根据原核生物蛋白与靶DNA间作用的高度特异性设计,而靶DNA与真核基因调控序列基本无同源性,故不存在基因的非特异性激活或抑制; ②能诱导基因高效表达,可达105倍,为其他系统所不及; ③能严格调控基因表达,即不仅可控制基因表达的“开关”,还可人为地调控基因表达量。 因此,利用真核表达系统来表达目的蛋白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基因工程研究中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有酵母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1.酵母表达系统 最早应用于基因工程的酵母是酿酒酵母,后来人们又相继开发了裂殖酵母、克鲁维酸酵母、甲醇酵母等,其中,甲醇酵母表达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酵母表达系统。目前甲醇酵母主要有H Polymorpha,Candida Bodini,Pichia Pastris3种。以Pichia Pastoris 应用最多。

从二维到三维细胞培养的变迁

从二维到三维细胞培养的 变迁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细胞培养技术进展概述及分析 细胞培养一直是细胞生物学中基础且核心的部分。无论是进行细胞性状研究,还是进行细胞产物的研发,都需要以细胞体外扩增技术-即细胞培养技术为基础。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培养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 传统的细胞培养即细胞的平面培养,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只能沿平面延伸,属于细胞的二维培养技术。这种培养方式经济、便利、易操作,符合某个历史阶段对细胞培养技术的要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传统的二维培养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细胞培养需求。盖因生物体内的细胞是在立体三维的微环境中生长的,二维培养微环境与体内微环境差异太大,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信号转导等,导致所培养的细胞逐渐丧失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失去研究及应用价值。传统的二维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细胞学为基础的众多学科进步的壁垒之一。 科学家开始寻求更贴近自然状态的细胞培养技术。一种与活体组织内的细胞外基质相似的,能更好的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环境的培养技术,即细胞的三维培养技术。 目前已开发出很多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大致可分为需要支架的三维培养技术和不需要支架的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支架类主要是在三维空间内构建供细胞附着和生长的类似脚手架的多孔结构, 细胞依附于支架进行三维生长和迁移, 主要的支架材料有胶原和水凝胶等;而不需要支架的三维培养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使贴壁细胞悬浮于培养基中以达到三维培养的目的, 目前主要的技术有微载体、磁悬浮、悬滴板和磁性三维生物印刷等技术。

哺乳动物细胞交叉污染检测方法通用指南-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哺乳动物细胞交叉污染检测方法通用指南》编 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1、任务来源 本标准根据国标委公布的2018 年第四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国标委综合号),本项目计划编号为20184467-T-469 ,名称为《哺乳动物细胞交叉污染检测方法通用指南》。 本标准由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起草。 2、目的和意义 确保用于生产用细胞基质、治疗性细胞产品,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无细胞交叉污染,是细胞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国内干细胞及组织工程细胞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快速发展,进一步强调了对细胞间交叉污染检测的重要性。同时,细胞系作为体外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然而由于细胞系被交叉污染或错误鉴定而导致的研究结论错误、结果不可重复等问题,给生产、研究以及应用等造成了困扰。因此,准确判定所用细胞是否存在其他细胞的交叉污染,是保证细胞应用安全性的关键质控指标。 细胞交叉污染通常是由于在培养操作过程中同时用到多种细胞、混杂使用器具或液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物的交叉污染以及随后污染细胞的过量生长、使用其它物种的滋养层繁殖人类干细胞或原始细胞时有意地共培养导致交叉污染或人类细胞系过生长,以及异种移植都会导致细胞交叉污染的发生。研究表明,自1960年以来,全球广泛使用的细胞系中,有超过400种细胞系证实被错误鉴定;至少有20%的存储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各大实验室中的细胞系被误判或污染。然而,目前仍然缺少细胞交叉污染检测的标准和实施细则,因此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科学有效的细胞系交叉污染检测体系势在必行。 本标准提出了细胞交叉污染检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检测方法、方法选择原则和策略、检测要求和判定标准、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标准的建设可有效指导科研机构和涉及细胞相关的生产企业进行细胞交叉污染检测,对获得正确可重复性研究结果和确保基于细胞的相关生物制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协作单位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按照宿主细胞的类型,可将基因表达系统大致分为原核、酵母、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与其它系统相比,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指导蛋白质的正确折叠,提供复杂的N型糖基化和准确的O型糖基化等多种翻译后加工功能,因而表达产物在分子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面最接近于天然的高等生物蛋白质分子。从最开始以裸露DNA直接转染哺乳动物细胞至今的30余年间,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不仅已成为多种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平台,在新基因的发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表达系统及其两个组成部分——表达载体和宿主细胞等方面,简要介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和相关的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①部分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已从实验室研究迈向生产或中试生产阶段。 ②已有许多重要的蛋白及糖蛋白利用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和大量制备、生产。如人组织型血纤蛋白酶原激活因子、凝血因子Ⅷ、干扰素、乙肝表面抗原、红血球生成激素、人生长激素、人抗凝血素Ⅲ,集落刺激因子等。有些产品已投入临床应用或试用。 ③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有大幅度增高,但从整个水平上看仍偏低,一般处在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蛋白产率的下限,即1-30μg/l08细胞/24小时。有人认为其限速步骤可嚣是在工程细胞中(对于重组蛋白来讲,常是异源的),重组蛋白的分泌效率较低。 1 表达载体 1.1 表达栽体的类型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外源重组蛋白可利用质粒转染和病毒载体的感染。利用质粒转染获得稳定的转染细胞需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而利用病毒表达系统则可快速感染细胞,在几天内使外源基因整合到病毒载体中,尤其适用于从大量表达产物中检测出目的蛋白。 根据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可将表达载体分为病毒载体与质粒载体。病毒载体是以病毒颗粒的方式,通过病毒包膜蛋白与宿主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使外源基因进入到细胞内。常用的病毒载体有腺病毒、腺相关病毒、逆转录病毒、semliki森林病毒(sFv)载体等。另外,杆状病毒载体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表达在近几年颇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与其它病毒载体相比有特有优势,如可通过昆虫细胞大量制备病毒颗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但在细胞内无复制能力,生物安全度高;可插入高达38 kb的外源基因等。 质粒载体则是借助于物理或化学的作用导人细胞内。依据质粒在宿主细胞内是否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可将质粒载体分为整合型和附加体型载体两类。整合型载体无复制能力,需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内方能稳定存在,如SV40病毒载体、反转录病毒载体和游离型如痘苗病毒、腺病毒载体。利用Sindbis virus(SV)、Scmliki Forest virus(sFV) 和痘苗病毒载体感染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蛋白在结构与功能上与天然哺乳动物来源的蛋白更相似。Liljestrom等利用SFV病毒载体感染哺乳动物细胞获得的外源蛋白占细胞总蛋白的;而附加体型载体则是在细胞内以染色体外可自我复制的附加体形式存在。整合型载体一般是随机整合入染色体,其外源基因的表达受插入位点的影响,同时还可能会改变宿主细胞的生长特性。相比之下,附加体型载体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载体DNA在复制中容易发生突变或重排。 附加体型载体在胞内的复制需要两种病毒成分:病毒DNA的复制起始点(ori)及复制相关蛋白。根据病毒成分的来源不同,附加体型表达载体主要分为4大类,表2对这几类附加体载体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载体的选择取决于外源基因的导人方式和其调控元件是否有利于转录和翻译。真核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一)营养成分 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氨基酸、单糖、维生素、无机离子和H 2 O。 氨基酸和维生素的添加量是有限的,某些氨基酸和维生素的添加量往往是凭经验的,通常与某个细胞系的建立过程有密切关系。例如,Fisher’s培养基含有高浓度的叶酸,这是因为L5178Y对叶酸的依赖性,在这种培养基的发展过程中,叶酸就被沿用下来了。 大多数细胞的培养基都含有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是通过无氧酵解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可转化为乳酸盐或乙酰乙酸盐,然后进入柠檬 酸循环被氧化成CO 2和H 2 0。培养基中乳酸的累积在培养胚胎及转化细胞时尤为 明显,提示体外培养时柠檬酸循环不能像多细胞机体内那样完全进行。有证据表明,碳源的大部分来自谷氨酰胺而非葡萄糖。这也解释了为何某些培养的细胞对谷氨酰胺和谷氨酸盐的需求异常高。 (二)促生长因子及激素 促生长因子及激素在商品干粉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中一般都不添加,含血清培养液的来源正是血清本身。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经常需要添加这些组分。 自然凝集的血清,与利用物理方法如离心法去除细胞得到的血浆相比,对于刺激细胞的增殖,效果更好。原因是,自然凝集的血清保留了更多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生长因子。 (三)渗透压和pH 培养基中基础平衡盐溶液组成的盐类是维持渗透压平衡的主要化合物,这些 盐类主要包括Na一、K+、Mg2+、Cl一、SO 42-、Ca2+、POi 和HCO 3 -等。 大部分培养基的盐浓度是依据Eargle’s和Hank’s平衡盐溶液而来, Eargle’s平衡盐溶液的Hank,s浓度高,适合5%CO 2 的气体环境。Hank’s平 衡盐溶液的HCO 3 -浓度低,适 用于空气环境。5%CO 2 的气体环境中,培养液的pH稳定及调节依赖于溶解在培 养液的CO 2 气体和组成培养基基础平衡盐溶液的缓冲作用。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手册

实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手册 细胞培养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是指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细胞培养的培养物可以是单个细胞,也可以是细胞群。 细胞培养目的与用途 1、科学研究:药物研究开发与基础研究 药物研究与开发 (1) 新药筛选:如化学合成药物药效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筛选与鉴定等。 (2) 疫苗研究与开发:如病毒性疫苗的研究与开发(肝炎病毒疫苗、艾滋病疫苗等)、肿瘤疫苗(多肽疫苗)等。 (3)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如干扰素研究与开发,细胞生长因子研究与开发等。 (4) 细胞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生物活性多肽研究与开发,人参皂甙、紫杉醇等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 (5) 单克隆抗体制备:包括诊断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用单克隆抗体。 基础研究 (1) 药物作用机理 (2) 基因功能 (3) 疾病发生机理 2、生物制药 (1) 疫苗生产:如病毒性疫苗(肝炎病毒疫苗、艾滋病疫苗等)、肿瘤疫苗(多肽疫苗)等。 (2) 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如在临床医学中具有治疗价值的一些细胞生长因子如干扰素、粒细胞生长因子、胸腺肽等 (3) 诊断用和药用单克隆抗体生产 (4) 细胞工程药物生产:生物细胞内的一些生物活性多肽,生物活性物质等 细胞培养基本条件 1、合适的细胞培养基 合适的细胞培养基是体外细胞生长增殖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培养基不仅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生长增殖的基础物质,而且还提供培养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 2、优质血清 目前,大多数合成培养基都需要添加血清。血清是细胞培养液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含有细胞生长所需的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它营养成分。 2 3、无菌无毒细胞培养环境 无菌无毒的操作环境和培养环境是保证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由于缺乏对微生物和有毒物的防御能力,一旦被微生物或有毒物质污染,或者自身代谢物质积累,可导致细胞中毒死亡。因此,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必须保持细胞生存环境无菌无毒,及时清除细胞代谢产物。 4、恒定的细胞生长温度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

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 技术评价一般原则 二OO六年十月

目 录 1前言 1 1.1目的和意义 1.2适用范围 1.3局限性 2宿主细胞的选择 1 2.1宿主细胞来源、历史和一般特性 2.1.1宿主细胞来源和历史 2.1.2宿主细胞一般特性 3重组工程细胞克隆构建过程、筛选及鉴定 2 3.1目的基因来源 3.2表达载体的具体构建步骤 3.3载体引入宿主细胞的方法及重组工程细胞的筛选 3.4重组工程细胞的初步鉴定 4重组工程细胞库的建立 3 4.1细胞库建立 4.2建库细胞的管理 5细胞库检定 3 5.1细胞鉴定 5.1.1细胞种属的鉴定 5.1.2致瘤性试验 5.1.3目的基因和表达框架分析 5.1.4表达产物检测 5.2微生物污染检测 5.2.1细菌、真菌和支原体检查 5.2.2病毒因子的检查 5.2.2.1体外试验 5.2.2.2体内试验 5.2.2.3种属特异性病毒的检定

5.2.2.4逆转录病毒的检测 5.2.2.4.1感染性试验 5.2.2.4.2逆转录酶检测 5.2.2.4.3透射电镜检查 6细胞稳定性研究 6 6.1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 6.2传代/扩增过程中的稳定性 6.2.1基因水平的比较 6.2.2目的产物表达水平的比较 6.2.3细胞自身的稳定性 6.2.4内源因子检查 6.2.5 致瘤性监测 7 生产过程细胞质量控制 7 7.1常规生产过程监控 7.2细胞增殖限度 7.3其它风险性因素控制 8小结 8 9、名词解释 9 10、参考文献 10

1前言 对于结构复杂、带有糖基化修饰基团的抗体、凝血因子、酶、激素等生物大分子,通常需要借助哺乳动物细胞才能正确表达和修饰成具有预期生物活性的重组制品。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这些细胞应用不断增多。 在宿主细胞选择、重组工程细胞构建以及生产细胞的培养扩增和监控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细胞的适用性、目的产物表达生产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伴随细胞培养产生的内源性病毒、宿主细胞残余蛋白和DNA、致肿瘤成分等潜在的风险性因素对重组产品带来的安全性影响,在早期研究阶段,同步开展库细胞、生产培养过程细胞、生产终末细胞的全面检定和控制以及病毒和/或致瘤性成分的去除/灭活工艺的验证。 1.1目的和意义 经过全面检测的种子细胞是实现重组基因工程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使生产用种子细胞具有共同的始祖细胞,保持相同的遗传和生物学特征,在特定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下持续稳定表达携带的外源目的基因;经过研究确定细胞在扩增培养和生产过程中的变化,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性因素,满足生产的持续需求,使产品质量保持一致。 本技术评价一般原则重在阐述重组制品生产用哺乳动物细胞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相关要求,以期引导开展全面完整的细胞质量试验研究、生产细胞培养工艺验证,建立系统规范的重组工程细胞库及实现生产过程细胞质量的有效监控。

细胞培养概要

= 细胞培养基本方法=

(三)小牛血清的处理 市场上出售的小牛血清一般做了灭菌处理,但在使用前还应做热灭活处理,即通过加热的方法破坏补体(近来也有观点认为热灭活处理是不必要的)。胎牛血清不必灭活。 1、将血清加热至56℃并保持30 min,其间要不时轻轻晃动,使受热均匀,防止沉淀析出。 2、处理后的血清贮存于4℃。 3、小牛血清在使用前最好进行筛选以掌握血清的质量。 (四)生长培养基的配制 除无血清培养之外,各种合成培养基在使用前需加入一定量的小牛血清或胎牛血清和抗菌素。 1.培养基分装成小瓶(100~200 mL)以便使用,翻帽塞塞紧瓶口。 2.按如下比例配制:基本培养基占80%~90%,小牛血清或胎牛血清占10%~20%。按 1%体积分数加入双抗贮存液(青霉素+链霉素),使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终浓度分别为100 U/mL和100 μ/mL,。 (五)冻存细胞的复苏 1.应遵守慢冻快融的原则。先将水浴锅调至37-37。5度,取出冻存的细胞迅速放入后 将细胞面浸至水面以下不断摇动至融化。 2.在无菌台内将完全培养基加入50ml的小培养瓶内,约5ml左右,然后用无菌吸管从 冻存管内取出细胞,置培养并内轻轻摇晃,使细胞均匀后置培养箱内培养。 (六)传代: 1.贴壁细胞: 对于贴壁细胞应先吸(倒)尽培养基,吸的越干净越好,以免中和后加入的消化液,使强度减弱(或PBS洗1-3次)。50ml培养瓶加入消化液约1-3ml,按此比例进行消化,(根据经验),晃动使消化液铺均匀置37度培养箱约2-5分钟,镜下见细胞收缩变圆或少数脱落后,轻轻振动瓶底使细胞全部脱落,加入2-3ml完全培养基后,轻轻吹打,使细胞基本成单个悬浮,然后分置其它无菌培养瓶内,加入完全培养基后继续培养或实验。 2.悬浮细胞: 一般传代可直接将细胞原液分置其它培养瓶内,加入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如要高浓度可先离心1000rpm,5min后加入完全培养基,轻轻吹匀后,分置其它培养瓶内加入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 (七)冻存 将贴壁细胞消化后离心收集,悬浮细胞直接离心收集,以完全培养基或胎牛血清重悬细胞至终浓度约106/ml。加入10%的DMSO。以每管1~2ml分装至冻存管中。用绝热材料包裹置-70摄氏度冰箱冷冻过夜。次日保存到液氮中。 (八)注意事项 1.玻璃吸管和玻璃培养瓶的消毒:1)高压蒸汽灭菌15分钟以上;2)干烤消毒140度2小 时以上; 2.无菌工作台先清洗后用75%酒精擦拭干净,紫外线照射40分钟以上;各种培养板照 射3小时以上; 3.培养基(pH7.2)和血清配制好后要做无菌试验:将血清按10%加入培养基内,用无菌的 玻璃离心管或玻璃瓶取完全培养基5-10ml置培养箱内培养2-3天,肉眼见无浑浊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