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障有分级

儿童智障有分级
儿童智障有分级

儿童智障有分级

*导读:引起儿童智力障碍的原因相当复杂,它包括遗传、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可以是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各种因素对大脑的损害。高龄妊娠、近亲结婚、怀孕前后接触有毒物质等,都可以引起染色体异常而导致智力障碍。……

儿童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

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

①轻度智力障碍

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②中度智力障碍

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中度智力障碍

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完成部分简单的家务劳动,在基本生活方面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一般较早被发现,并在3岁前后被确诊,可以及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在康复站或学前特殊教育班接受学前教育,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或班级接受以适应日常生活为主的功能性教育,能够认识常见的文字和进行简单的计算。少数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在专门训练下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部分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可能存在语言方面的沟通问题或行为问题,可以借助于康复训练和行为支持得到显著改善。经过一定的职业训练,在适当的支持下,他们可以在专门的工作岗位或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下从事生产劳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人建立友谊和信任的关系。

③重度智力障碍

智商40~25分,同时具有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重度智力障碍

儿童常在出生后不久被确诊,应当对其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与训练。对他们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生活自理、简单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方面。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功能会得到显著的改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增强;也可以为他们安排休闲活动或力所能及的劳动,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为改善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可以依据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的具体环境,评估他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活状}兑,为他们制定在这一特定生活环境

中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并适当地改变环境,使用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实现基本的生活功能,参与社区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愉快和幸福。

④极重度智力障碍

智商在25分以下,同时存在极为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极重度

智力障碍儿童基本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常常伴随着多重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日常生活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等,需要得到长期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但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潜能。他们可以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和必要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自理状态,表达需求和情感等。可以为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提供各种行为支持和身体协助,让其感觉到周围人对他们的关心、尊重,让他们愉快地生活。

目前国际上对智力障碍采取了一种新的、根据支持程度进行的分类,将智力障碍分为需要间歇性支持、有限支持、广泛支持和全面支持四类。新的分类方法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可以通过建立支持系统为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带来新的途径和

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康复训练和康复服务的效果,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教学内容

弱智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

《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读书笔记

一、书名:《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二、作者:银春铭 三、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四、页数:256页 五、内容大意和要点摘录: 第一章关于智力落后的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智力落后,产生的原因,弱智儿童的筛选和诊断,智力落后的分级。 第二章关于弱智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 主要介绍了对弱智儿童心理发展的4种看法,阐述了弱智儿童发展异常的根本原因,表明改进环境和教育是促进弱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弱智儿童的认识过程 1、弱智儿童的感觉特点 ⑴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 ⑵知觉不够分化,联系少 ⑶缺少知觉积极性

⑷感知图画的特点: ①不全面不深刻; ②不能正确感知画面所表达的主体图像和图画中的景物;(不懂得透视原理,不理解绘画技巧;知觉恒常性缺乏) ③不能正确理解图画中人物、景色,以及人物和景色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把握不住图片中内容的主题,造成看图说话十分困难。 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点 ⑴识记缓慢,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 ⑵记忆的编码过程不完善,不会分类、组块、中介、联想、特殊编码等方法。 ⑶记忆目的性欠缺,有意识记差。感兴趣的和运动记忆效果较好一些。 ⑷意义识记差,机械记忆相对较好。 4、弱智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 思维: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不良、实践活动有局限条件下形成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Piajet。J。) 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思维发展过程中速度慢;产生固着和粘滞。 大多数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⑵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 ⑶思维缺乏批判性和独立性 5、弱智儿童的言语发展特点 ⑴言语发生晚,表达能力差 ⑵词汇贫乏,语法简单 ⑶发音不准,吐字不清 6、弱智儿童的注意发展特点 ⑴注意的发展水平低。 ⑵注意的稳定性差,易分心。 ⑶注意的广度狭窄,使弱智儿童反应迟钝,学习速度缓慢,动作笨拙,影响学习。 ⑷注意的分配差。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中国期刊资讯网 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及研究 2009-04-1614:52来源:作者:论文库网友评论0条浏览次数194 摘要一般来说,智障儿童的语言、动作缓慢,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事物和声音反应迟钝,身体素质较差,小肌肉群欠发达。有的特别容易兴奋,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表现为少动,或经常萎靡不振。因此,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决不能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音乐康复和音乐审美的价值。本文将就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视听治疗课、律动训练课、综合主题课、生态导向课、自主实践课。这些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与普通音乐课程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特殊音乐教育的康复训练价值,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 关键词智障儿童主要特点音乐课程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过程中,智障儿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关心地面对这个群体,积极地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典型例证:智残人舟舟的智商仅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水平,甚至不能从一数到十。但他在指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奏《北京喜讯到边塞》、《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音乐才华,赢得了阵阵喝彩。这足以说明音乐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和积极的矫治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人们把音乐教改的聚焦点集中在普通音乐教育的时候,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包括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领域,许多老师基本上是照搬普通音乐教育的模式,或沿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为了改变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呼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承担了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在对湖南省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我们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教育价值,以及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探讨。本文将根据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探讨其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智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残疾,定义多种多样,至今没有普遍公认的定义。美国智障协会(AAMR)对智力障碍进行过多次定义,例如2002年的最新定义是:智力障碍是一种以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性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 的和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1。任何国家、种族都有相当数量的智障儿童。 1987年我国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智力残疾下的定义是: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 从以上两条定义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智力障碍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智力低下和适应行为障碍。但是我国的学者认为智力障碍不仅发生在18岁以前,它还可以发生在人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这样的定义就更准确地表述了智力障碍者的特征。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智能迟缓协会(AAMD)的智力残疾(现称为智力障碍)分级标准,按其智商(IQ)及社会适应行为,可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和四级智力残疾(轻度)。根据智障儿童等级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就学形式。例如,轻度智障儿童可以选择随班就学,而中度以上的智障儿童可以选择到特殊教育学校就学或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进行学习。本文主要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智障儿童为研究对象。 一、智障儿童的主要特点 (一)生理特点。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动之下,智障人士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但是目前社会上的智障儿童的生活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在不断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关爱智障儿童这类弱势群体,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智障儿童、弱势群体、残联康复中心 这个学期我们小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康复研究中心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到的智障儿童,他们除了有的长的有点“吓人”,说话和行为有些迟钝,其他和平常人没有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猛然间发现,“残疾人联合康复研究中心”作为一个载体,他的重要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拥有爱,最佳办法是把它奉献给他人。 如果没有参加社会实践,也许现在我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几乎忽略了周围的智障人士。当遇到“脑子不好使”的人时,我们通常都会避开他们,忽视他们的所言,所做。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采取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有不少人会嫌弃他们,智障人士的生活状况才不容乐观。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是顺流前进还是要逆流而上。 其实在我看来,每个智障的孩子都是一个残缺的苹果,都说上帝会在每一个苹果上咬一口,那么他在咬这些孩子的苹果时,一定因为贪吃而多咬了一口,所以他们失去了得到一个正常大脑的机会。他们或是天生,或是天灾人祸,他们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轻则比一般人学习速度慢,思维能力有限,重则无法和人正常交流,只能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上天的不公已经给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了,更令人寒心的便是有些人对智障的误解,从而导致了歧视,攻击甚至是侵害的产生。这些行为不仅与道德相悖,有些还触及法律。新闻报道中,关于利用智障人士牟取非法利益,甚至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的报道屡见不鲜。对此,光是用法律手段制裁犯罪分子是远远不够的,让普通大众认识了解智障的概念和他们的生活才是根本源头。只有社会的认识改变了,智障人士的现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所以向社会大众宣传智障的相关知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来,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智障儿童的产生率,二来,也是最现实的,就是能改善智障人士的生存现状,让他们不再被不公平的歧视,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或培训,他们也能获得一定的技能,从而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通过这段特别的体验,我们做了一番研究与调查。现在社会上对智障儿童的态度正在有所好转且政府对智障人士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关心程度也正在逐步提高。 经过我们在残疾人联合康复研究中心的社会实践,我们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问题进行汇总并发放问卷展开调查,以期达到我们的实践目的。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100份问卷,实际填写95份,91份为有效问卷。受调查者年龄从10到70不等,基本涵盖了所有年龄层。受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也由高到低不等。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关于“智力障碍”的有关用语相当多,如早期的“低能”、“呆子”、“白痴”、“笨瓜”、“傻瓜”、“蠢材”等。在特殊教育中,一般采用“弱”、“智能障碍”、“智力残疾”、“智力缺陷”、“智能低下”等术语,这些术语,虽然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被交互使用。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对智力障碍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有差异,如: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弱智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先后进行了九次修订。在1959年之前,以IQ分数为标准,即IQ 低于70为弱智。1959年(第五版)的智力障碍定义,除智商外,增加了适应行为,要求必须同时具有低IQ和适应行为障碍才能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均以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下述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1992年和2002年对智力障碍所作的定义。 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 - 10)中把智力障碍定义为精神发育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致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三)日本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将智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停滞,从而形成智慧能力的低劣,在处理自己身边事物及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显著困难的人。 (四)我国的定义 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修订了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障碍的定义,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之间仍有很多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3)发音、构音迟缓、异常;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使用说明 为规范我县3—6 周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顺利实施和业务管理,平邑县残联委托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制定《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教育计划》,主要用于智障儿童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班级教学计划内容涉及学期、月、周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案、个案研讨报告、康复训练效果分析等康复教育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范智障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康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教育班级教学计划》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 、班级教学计划的使用及填写 (一)《智障儿童基本情况一览表》 儿童监护人的基本信息,是老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信息,原则上每学期末家长会上与家长校对一次。 二)《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分析一览表》 根据《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上评估内容,分析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感官知觉、认知、语言交往、社会技能、生活自理七个领域的学习优势与弱势。原则上要求各康复机构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儿童的学习能力分析。 (三)《智障康复学期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主题的设计,遵循“孩子的学习就是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是学习”的原则,筛选与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原则上每月一个单元主题,二周一个单元主题之下的教学分主题。 ( 四)《智障康复学期教学计划》、《智障康复月教学计划》、《智障康复周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原则及儿童发展现状,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对教育工作作出长期和短期的安排,以确保康复教育工作有目的、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使康复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位智障儿童身上,以达到促进每位智障儿童康复的目标。 1.学期教学计划:是教育内容的整体框架,为安排月计划、周计划指明方向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动之下,智障人士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但是目前社会上的智障儿童的生活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在不断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关爱智障儿童这类弱势群体,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智障儿童、弱势群体、残联康复中心 这个学期我们小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康复研究中心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到的智障儿童,他们除了有的长的有点“吓人”,说话和行为有些迟钝,其他和平常人没有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猛然间发现,“残疾人联合康复研究中心”作为一个载体,他的重要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拥有爱,最佳办法是把它奉献给他人。 如果没有参加社会实践,也许现在我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几乎忽略了周围的智障人士。当遇到“脑子不好使”的人时,我们通常都会避开他们,忽视他们的所言,所做。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采取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有不少人会嫌弃他们,智障人士的生活状况才不容乐观。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是顺流前进还是要逆流而上。 其实在我看来,每个智障的孩子都是一个残缺的苹果,都说上帝会在每一个苹果上咬一口,那么他在咬这些孩子的苹果时,一定因为贪吃而多咬了一口,所以他们失去了得到一个正常大脑的机会。他们或是天生,或是天灾人祸,他们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轻则比一般人学习速度慢,思维能力有限,重则无法和人正常交流,只能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上天的不公已经给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了,更

智障儿童评语

智障儿童评语 篇一: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郑涛 (学号:0810053911专业:08级特殊教育系) 摘要:目前公认的弱智儿童定义是在发育期间智力发展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在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鉴定弱智儿童时不能仅仅依靠智力测验的成绩,更应考虑到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行为,综合考虑。本文将综述弱智儿童鉴定与评估的整体思路,并论述作为鉴定弱智儿童重要过程的智力测验量表——wiSc-iii。 关键字:弱智儿童;智力测验 并不是智力上有缺陷,智力测验成绩低于正常儿童就能够断定为弱智儿童,理论界与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智力测验成绩与儿童的实际状况以及后来的成就不相适应。因此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智力落后儿童不仅是在智力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有明显的缺陷的儿童,他们在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弱智儿童的鉴定和评估绝不等于智力测验。而应该是一系列相互扶助,共为全面的评估体系。 ()一、认识弱智儿童

一直以来,研究领域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我比较赞同多因素智力理论,人类是由各个方面的特质组成的。智力落后儿童应该如何定义、如何鉴别呢?我认为当前学者与研究人员多是以多因素智力理论为依据,从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来鉴别智力落后儿童的。总体说来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应考虑到运动、认知、感知觉、语言、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一般来说由于智力落后儿童在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其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往往存在差距。 弱智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滞后表现最为明显,往往表现出注意的水平较低,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的分配均很差,记忆能力落后,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很少采用间接记忆的方法进行意义记忆,对老师要求记住的词汇往往按呈现的顺序死记硬[1]背,而不会寻找规律和联系进行记忆。理解能力发展迟缓,学习迁移能力低,思维缺乏目 的性和灵活性,往往不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 在运动和感知觉上,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速度慢,不精确,容量比同龄儿童小得多,感受外部刺激的能力较低,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少且质量低,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差,语言学习困难,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对别人的呼唤反应迟缓,对近似的音节听觉分辨也很困难,常把形近、音近的汉字混淆,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均衡性一般也比正常儿童差。但是弱智儿童的嗅觉、味觉和肤觉与一般儿童无显著差异。无论何种程度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方面大致上都表现为说话晚,口齿不清,词汇量少,词不达意,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 ——以象山县为例 (象山县培智学校,浙江宁波315700) 摘要: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进步和成长,它不仅需要智障儿童的家长付出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扶。本文从我县义务段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入手,探究影响智障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发现存在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为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研究发现,解决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主要从其父母入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同时不断加强社会支持的范围和力度,两者结合,建立持久而良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是如此。[1]特殊儿童没有入学前,都是待在家里和父母共同度过,这时,良好而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对其后期发展的消极影响;在特殊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后,及时而全面的家庭教育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让学校的教育和训练不间断。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2]我校是一所培智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智力残疾儿童,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后,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决定对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以期能够充分了解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家庭教育除了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和帮扶,所以我们也对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够透过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社会支持的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让智障儿童接受到正确、全面、及时和不间断的的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让智障儿童的缺陷得到补偿、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二、调查研究的组织人员 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的展开和进行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的积极配合与充分参与。我校家庭教育的研究工作也是在这三方的合作下顺利展开。此次调查研究工作的主要参与人员有校级领导及所有的班主任老师,同时,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县关工委的高度重视,时刻关心关注着工作的进程。此外,部分家长也对此次调查研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配合,使得问卷调查顺利展开。 三、调查研究的时间 此次发放问卷调查的是从我校正式开学到现在,即从2011年9月到2012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估 一、康复训练 (一)康复训练基本原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二)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智障儿童期末评语

智障儿童期末评语 篇一: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郑涛 (学号:0810053911专业:08级特殊教育系) 摘要:目前公认的弱智儿童定义是在发育期间智力发展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在适应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鉴定弱智儿童时不能仅仅依靠智力测验的成绩,更应考虑到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行为,综合考虑。本文将综述弱智儿童鉴定与评估的整体思路,并论述作为鉴定弱智儿童重要过程的智力测验量表——wiSc-iii。 关键字:弱智儿童;智力测验 并不是智力上有缺陷,智力测验成绩低于正常儿童就能够断定为弱智儿童,理论界与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智力测验成绩与儿童的实际状况以及后来的成就不相适应。因此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智力落后儿童不仅是在智力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有明显的缺陷的儿童,他们在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弱智儿童的鉴定和评估绝不等于智力测验。而应该是一系列相互扶助,共为全面的评估体系。 一、认识弱智儿童

一直以来,研究领域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我比较赞同多因素智力理论,人类是由各个方面的特质组成的。智力落后儿童应该如何定义、如何鉴别呢?我认为当前学者与研究人员多是以多因素智力理论为依据,从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来鉴别智力落后儿童的。总体说来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应考虑到运动、认知、感知觉、语言、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一般来说由于智力落后儿童在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其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往往存在差距。 弱智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滞后表现最为明显,往往表现出注意的水平较低,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的分配均很差,记忆能力落后,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很少采用间接记忆的方法进行意义记忆,对老师要求记住的词汇往往按呈现的顺序死记硬[1]背,而不会寻找规律和联系进行记忆。理解能力发展迟缓,学习迁移能力低,思维缺乏目 的性和灵活性,往往不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 在运动和感知觉上,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速度慢,不精确,容量比同龄儿童小得多,感受外部刺激的能力较低,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少且质量低,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差,语言学习困难,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对别人的呼唤反应迟缓,对近似的音节听觉分辨也很困难,常把形近、音近的汉字混淆,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均衡性一般也比正常儿童差。但是弱智儿童的嗅觉、味觉和肤觉与一般儿童无显著差异。无论何种程度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方面大致上都表现为说话晚,口齿不清,词汇量少,词不达意,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使用说明 为规范我县3—6周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顺利实施和业务管理,平邑县残联委托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制定《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教育计划》,主要用于智障儿童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班级教学计划内容涉及学期、月、周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案、个案研讨报告、康复训练效果分析等康复教育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范智障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康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教育班级教学计划》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 一、班级教学计划的使用及填写 (一)《智障儿童基本情况一览表》 儿童监护人的基本信息,是老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信息,原则上每学期末家长会上与家长校对一次。 (二)《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分析一览表》 根据《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上评估内容,分析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感官知觉、认知、语言交往、社会技能、生活自理七个领域的学习优势与弱势。原则上要求各康复机构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儿童的学习能力分析。

(三)《智障康复学期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主题的设计,遵循“孩子的学习就是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是学习”的原则,筛选与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原则上每月一个单元主题,二周一个单元主题之下的教学分主题。 ( 四)《智障康复学期教学计划》、《智障康复月教学计划》、《智障康复周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原则及儿童发展现状,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对教育工作作出长期和短期的安排,以确保康复教育工作有目的、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使康复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位智障儿童身上,以达到促进每位智障儿童康复的目标。 1.学期教学计划:是教育内容的整体框架,为安排月计划、周计划指明方向。 2.月教学计划:是教师围绕月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育环境、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并使之与家长配合等各方面工作的总体设计。它帮助教师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落实到方方面面。 3.周教学计划:是月教学计划的具体化。 4.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目标的和谐性、启蒙性

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弱智儿童的鉴定与评估 郑涛 (学号:0810053911 专业:08级特殊教育系) 摘要:目前公认的弱智儿童定义是在发育期间智力发展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在适应 行为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鉴定弱智儿童时不能仅仅依靠智力测验的成绩,更应考虑到 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行为,综合考虑。本文将综述弱智儿童鉴定与评估的整体思路,并论述作为 鉴定弱智儿童重要过程的智力测验量表——WISC-III。 关键字:弱智儿童;智力测验 并不是智力上有缺陷,智力测验成绩低于正常儿童就能够断定为弱智儿童,理论界与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智力测验成绩与儿童的实际状况以及后来的成就不相适应。因此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逐渐达成了共识,即智力落后儿童不仅是在智力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有明显的缺陷的儿童,他们在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弱智儿童的鉴定和评估绝不等于智力测验。而应该是一系列相互扶助,共为全面的评估体系。 一、认识弱智儿童 一直以来,研究领域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然而我比较赞同多因素智力理论,人类是由各个方面的特质组成的。智力落后儿童应该如何定义、如何鉴别呢?我认为当前学者与研究人员多是以多因素智力理论为依据,从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来鉴别智力落后儿童的。总体说来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别应考虑到运动、认知、感知觉、语言、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性等方面。一般来说由于智力落后儿童在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其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往往存在差距。 弱智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滞后表现最为明显,往往表现出注意的水平较低,注意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的分配均很差,记忆能力落后,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很少采用间接记忆的方法进行意义记忆,对老师要求记住的词汇往往按呈现的顺序死记硬背,而不会寻找规律和联系进行记忆[1]。理解能力发展迟缓,学习迁移能力低,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往往不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 在运动和感知觉上,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速度慢,不精确,容量比同龄儿童小得多,感受外部刺激的能力较低,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少且质量低,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差,语言学习困难,缺乏感知的积极性,对别人的呼唤反应迟缓,对近似的音节听觉分辨也很困难,常把形近、音近的汉字混淆,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比正常儿童差,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均衡性一般也比正常儿童差。但是弱智儿童的嗅觉、味觉和肤觉与一般儿童无显著差异。 无论何种程度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方面大致上都表现为说话晚,口齿不清,词汇量少,词不达意,表达不连贯,经常出现构音、声音和语流等方面的障碍,理解语言的能力强于表达语言的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句法简单词汇贫乏。 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和行为上存在一系列特点,独立性差,坚持性不强,相互关系简单,很少主动与其它儿童友好交往,自我意识差,是非观念淡薄,易受暗示,常有不可遏制的冲动,兴趣狭窄且不易持久,对环境变化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情感上智力落后儿童情感幼稚、表露在外,内心体验不深刻、调节性差,高级情感发展迟缓,且不少儿童有病态的情感,如忽而情绪高涨,忽而感情冷漠等[2],自我控制能力缺乏。 对于弱智儿童的鉴别,目前采取的较为一致的标准有三条: 1、智力显著低下,在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中,其智商在70分以下。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分级标准如下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审批稿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智障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动之下,智障人士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但是目前社会上的智障儿童的生活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在不断发展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关爱智障儿童这类弱势群体,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智障儿童、弱势群体、残联康复中心 这个学期我们小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康复研究中心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到的智障儿童,他们除了有的长的有点“吓人”,说话和行为有些迟钝,其他和平常人没有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猛然间发现,“残疾人联合康复研究中心”作为一个载体,他的重要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想拥有爱,最佳办法是把它奉献给他人。 如果没有参加社会实践,也许现在我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几乎忽略了周围的智障人士。当遇到“脑子不好使”的人时,我们通常都会避开他们,忽视他们的所言,所做。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采取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甚至有不少人会嫌弃他们,智障人士的生活状况才不容乐观。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是顺流前进还是要逆流而上。 其实在我看来,每个智障的孩子都是一个残缺的苹果,都说上帝会在每一个苹果上咬一口,那么他在咬这些孩子的苹果时,一定因为贪吃而多咬了一口,所以他们失去了得到一个正常大脑的机会。他们或是天生,或是天灾人祸,他们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轻则比一般人学习速度慢,思维能力有限,重则无法和人正常交流,只能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上天的不公已经给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了,更令人寒心的便是有些人对智障的误解,从而导致了歧视,攻击甚至是侵害的产生。这些行为不仅

关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案

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智障儿童的教育培训 一、智障的定义与分类: (一)智障的定义: 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中的定义: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二)智障的分类(依据智商 IQ 程度): 1. 轻度智障:智商介乎 50-69 ;这类儿童经过正确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接近正常。这类学生就是咱们随班就读的对象。 2. 中度智障:智商介乎 35-49 ;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使之形成一定生活能力。 3. 重度智障:智商在 20 —34;在专门训练下,也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上两类儿童到是我们特教中心培智班就读。 4. 极重度智障:智商在 20 以下。这类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对其终生监护,我们特教中心的老师定期送教上门。 二、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简单了解)。 (一)智障儿童认知特点: 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发展的起点迟; 2、生长的速度慢; 3、达到的水平低。 (二)具体表现:

1、智障儿童的感知特征。他们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 2、智障儿童的注意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 3、弱智儿童的记忆特征: 他们的记忆速度慢,遗忘快,机械记忆多。 4、思维特征:思维灵活性缺乏,适应能力差,应变能力差。 5、语言特征。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晚,简单贫乏,缺乏连贯性。 6 .情感特征: ①不稳定、不深刻。(表现为他们的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 ②情感反应和引起情感的外部作用不相符合。(如老师讲课不好笑的内容会引起他们哄堂大笑,而真正十分引人发笑的内容,他们却不发笑) 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差。(如当他们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就会不分场合地大吵大闹) ④有病态性的情感。(如细小的刺激引起兴奋爆发的反应;失去了儿童应有的兴趣爱好,感情淡漠,对生活、对人漠不关心) 7 .行为特征: ①主动性不足。(在家里大多不会主动做家务,在学校里大多不

浅析智障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7334744.html, 浅析智障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范士勇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05期 我国大陆现有智力残疾儿童约513.6万,0~14岁儿童少年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为1.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不足0.33‰。 智障儿童教育现状对策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智障儿童的入学现状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智障儿童的入学分三种情况:一是随班就读,二是在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三是被关在家里。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起点低,发展缓慢,顶点不高,正常孩子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他们往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学会。而且由于许多接纳智障儿童的普通学校由于班额过大、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原因,造成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很自然地变成了“随班混读”。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的智障儿童在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到二年级或三年级就不得不退学。在退学后,家长就让他们呆在家里。其中有15%的智障儿童是在被正常的学校退学后,又被家长送到培智学校。只有25%的轻度智障儿童直接进入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学习。在培智学校,他们只是学习识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大部分学校没有技能培训。即使少量有技能培训的学校,对他们的培训也是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是“量身定做”,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有14%的智障孩子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智力残疾后,感觉抬不起头,就把他们关在家里,孩子与社会失去了互动的机会。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智障儿童的入学率更是不容乐观。特别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智障孩子根本就没有可以接受教育的学校。 (二)智障儿童的家庭现状 1.家庭条件的限制 我们调查发现,智障孩子家庭条件一般都非常差,生活极度贫困。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儿童要低得多,如父母离婚、“爷爷奶奶”托管、多人残疾、过于愚昧等,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普遍存在。 2.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1)过分溺爱

《智障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教学大纲》

《智障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教学大纲 Education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课程编码:16A21160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52 其中讲课:44 实验或实践:8 上机:0 适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推荐教材:刘春玲,马红英编,《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1、钮文英著,《启智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心理出版社(台湾),2003年。 2、王辉著,《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陈丽如著,《身心障碍学生教材教法》,心理出版社(台湾),2007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习得培智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特殊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培智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培智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到以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培智教育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智力障碍的基础知识及教育和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方法和技能。具体包括智力障碍的概念、病因、鉴别方法、生理及心理特点、早期干预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在操作技能方面,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测量评估工具的使用,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掌握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及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培智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培智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出分析; 2.学会进行智力障碍儿童鉴定与评估; 3.能够分析智力障碍儿童特殊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表现; 4.掌握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技巧,并学会运用相关器材进行实践操作。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 第一章智力障碍的概述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讲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智力障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了解智力障碍的分类方法和类别,了解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智力障碍概念的演变及定义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课内容]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评定 一、什么是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患者)的功能状况和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我们也习惯于称康复评估。 ●在康复过程中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评定,不断地了解治疗的效果,修改治疗、教育计划,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康复评定的目的 ●1、掌握障碍情况 ●如调查障碍的部位、性质及其严重程度,以及障碍对患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所造成的影响。 2、设定康复目标 ●为此需寻找和分析阻碍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和家庭的具体因素。例如言语沟通问题、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当然,心理状态、社会影响也可能为其原因。 3、制订治疗和训练方案 ●如选择适当教育方法和手段以促进智力障碍儿童潜能发展。 4、判断不同教育、治疗方法的效果 ●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治疗方法。为了比较它们的效果差别,必须要用客观、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5、帮助判断预后 ●对预后的判断可给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家属以心理准备,可使制订的治疗计划更合理。如,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可以随班就读接受容纳教育,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主要是接受生活自理、适应能力训练。 评定的意义 ●(一)从智力障碍儿童角度来看 ●1、增进了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对儿童参与日常生活能力的了解。 ●2、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理解教育治疗目标。 ●3、增强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的信心,促使儿童父母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的孩子。 ●4、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及其父母对教育治疗的积极性。 (二)从专业人员角度来看

●1、可对功能的主观性报告补充有关资料。 ●2、鼓励他制订出更为全面的教育治疗计划。 ●3、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哪些方面需要帮助,而又有谁能提供帮助。 ●4、容易早期发现问题。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 ●1、可提供新的发病率资料。 ●2、在社会对残障提供帮助方面发现问题,如社会对提供帮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的职责方面。 康复评定的内容 ●由于康复的范畴涉及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领域,康复评定的内容就包含有身体、心理、职业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具体项目包括人体形态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言语语言功能评定、心理评定、心肺功能评定、神经肌肉的电生理学检查、发育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等,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常做的评定项目有言语语言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等。 评定项目 ●1、言语语言功能评定 ●其内容包括声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听说)能力,也包括文字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读写)能力。 ●2、心理评定 ●包括性格、智能、记忆、认知和心理适应能力等项内容。 ●3、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家庭经济能力和住房情况、社区环境以及社会资源(如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公共交通设施)利用可能性等方面的评定。 不同时期的评定任务 ●康复评定分为初期评定、中期评定和末期评定三种。 1、初期评定的任务 ●初期评定是在制订康复教育计划、建立康复目标和开始康复教育前的第一次评定,主要是掌握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订康复教育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2、中期评定的任务 ●中期评定是在智力障碍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教育后所进行的评定,主要是了解教育治疗后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为修改康复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