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

外军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
外军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

外军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

军队思想教育不是哪一支军队的专利,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国军队中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外国军队虽然没有提出军队思想教育之名,但都有适合其国情、军情的精神教育、精神指导、新闻工作、社会工作等军队思想教育之实,其中不乏成功的做法。外军思想教育的特点及其背后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和本质特征,无不与本国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军队自身的发展史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一、在教育理念上注重围绕人的现实需求做工作。

西方学者认为,军人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将对他们的思想情绪、义务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尽量合理地满足军队执行特殊任务和军人自身的需求,充分发挥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外军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注重满足官兵对个体价值的需求

一些国家的军队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军队普遍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点。一是尊重个体人格。强调个人地位和尊严,维护个性发展,尊重个人自由。德军要求官长做到:必须充分考虑部属和下级的个性、情感和愿望,发挥每个人特长和实际经验,正确公正地评价部属的成绩与不足,尊重部属的个性和要求,对部属要友善、关心、谅解、信任和公平。对士兵埋怨领导处事不公的问题,除了军官要尽力做到公道处理外,还要多

做说服工作。美军则宣扬个人的前途命运要由个人创造和奋斗,个人应该独立、自由,应当自己管理自己。二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外军虽然也注重军人协作精神培养,但教育中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灌输,推崇个人奋斗意识和创新、冒险精神。一些外军还允许军人在极端情况下投降做俘虏以自我保全生命,被迫投降的军人同样被作为英雄宣扬。如美军越战结束后,特别注意宣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美国空军总部宣布,对在战争中被俘的人,只要其言行没有违背《军人行为准则》,就不能算失节。当时空军在325名战俘中,有69名重新担任了飞行职务。三是重视发扬民主。外军政治课大都采取自由讨论,讨论会以民主的形式,军官们充当会议主持人,而不是以指挥官或教官的身份出现,士兵们可就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与军官进行辩论。《美国陆军军官手册》明确提出:大多数命令都是委托式命令,只规定要完成的任务,让军官自行选择完成任务的方法。这使得多数官兵都感到自己的见解得到认可、能力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进而极大地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注重满足官兵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外军普遍把物质利益作为增强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用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来满足军人的利益需求,有效地达到了稳定人心、吸引人才和激励士气的目的。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军人工资和福利普遍比较高,如美军普通士兵或中士平均年收入约为3.22万美元,比国民平均年收人多约4000美元,军官平均年

收人为6.42万美元,比一般小公司经理平均年收入高近2万美元。法军军官的工资比地方同级公务员高25%,享受1O多种补贴,有的军官享受的补贴高于其月薪的50%,所有补贴都不交所得税,同时,还有免费医疗、租住私房补贴、飞机和火车票减价等福利待遇。外军还普遍重视军人的社会保障,解决家庭成员的就业、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他们认为一个有后顾之忧的士兵,不会像一个家庭得到关照的士兵那样,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而家庭的困难是最大的后顾之忧。为此,外军普遍采取种种措施,确保不断提高军人的福利和待遇。通过这种利益驱动,提高军人职业的吸引力,使官兵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中,心甘情愿地为军队、国家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尽心尽力。可以说,很多外军官兵之所以思想比较稳定,与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应较高,确实有直接关系。

(三)注重满足官兵个人发展的需求

外军认为,追求个人发展是人的高层次需要,是思想教育重要的着眼点。通常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一些外军并不要求军人刻意钻研军事,而是要求知识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发展,素质由单一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复合型人才。初级指挥院校除设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学、外语、历史、社会学、国家安全、领导艺术和心理学等文化教育核心课外,还设有军人职业道德教育、公共关系、服从训练等选修课。在高级军事院校,以决策能力和军事谋略为

重点,将现代科学技术、国家安全政策、军事战略、政治、外交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提高适应军队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二是注重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软环境。一些外军认为,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条件,有助于军人的发展进步。他们主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制定有目的的倾斜政策,把军人最敏感的问题,如晋升、福利、艰苦危险地区服役等进行规范,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利用新闻媒体增强透明度。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在营造军队良好的软环境,利用软环境强化对官兵教育。三是注重军人退役培训。为保障官兵到地方后顺利就业,外军在官兵退出现役前,普遍进行就业培训,有的是设立专门的就业培训机构,带有指令性的;有的没有专门的机构,带有结合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军人素质,为就业打基础。法国军队凡服役满15年,年龄不满52岁的军官,退役前还要参加6~12个月的就业集训。日本自卫队在部队集中的地区,专门开办一些职业训练中心,帮助即将退役的官兵学习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且经过职业训练中心培训的退役人员,自卫队的各个地方联络部还积极协助其找工作。通过这些措施,既迎合了官兵个人求进步、求发展的心理,也极大地调动了官兵工作热情,保证军队建设水平和战斗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注重满足官兵精神寄托的需求

为摆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幻想一种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存在,并以此为精神支柱,作为追求幸福和生存寄托,这便是世界

上一些国家国民普遍信奉宗教的原由。在宗教信仰比较盛行的国家,军队普遍把宗教教育作为满足官兵精神需求的重要活动,并把宗教教育变成美化社会制度、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美军有95%以上的官兵信奉基督教,其国防部设有武装部队牧师委员会、三军总部中设有牧师长,在战区陆军、集团军、军、师,都设有教士处(科),随军牧师一般配到陆军的营、空军的基地和联队、海军的大型舰只和小型舰艇中队。目前随军牧师已达3000多人,平均每700名官兵就有一名牧师。这支在美军被誉为传播上帝旨意的精神队伍,平时出没在部队营房、医院和训练场上,做调解抚慰、维系军心的工作,为官兵做精神准备。战时则深入到前线战场,利用战斗间隙作礼拜、祷告或散发各种慰问品等,以上帝保佑为官兵们唤起斗志,增强信心。此外,从婚姻家庭到士兵之间发生矛盾等,随军牧师也都利用其特殊的身份通过单独谈话、走访、慰问等方式进行劝导,以化解矛盾稳定军心。俄军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员信仰东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因此,俄军专门从地方招募神职人员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日军虽然没有随军牧师,但官兵宗教信仰自由,而且灌输天皇至上思想,进行崇拜偶像教育,强化官兵的精神寄托。在泰国,不信教的军人不能当军官,要求官兵心中要牢牢树立佛的形象,把佛的教导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虽然外军进行的宗教教育具有虚伪性、非理性,但对官兵寻求精神依托,鼓舞战斗意志,解除思想负担,强化心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在教育方式上注重潜移默化

外军在思想教育中普遍比较重视军人接受心理和认知规律的研究,注重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官兵的心理和思想产生影响,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和掌握教育主体所要求的内容,有效地达到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防止心理抗拒的目的。

(一)融入其它工作的渗透性

外军尤其是西方国家军队普遍把思想教育与军事训练、执行任务一体化,精神教育、品德养成、心理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等都与军事训练一起下达,也就是思想教育没有单独的计划,而是融合在总体计划和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计划之中。如美军的道德品质教育、传统教育、心理教育等都列入教育训练大纲之中,由训练部门统一实施。外军还注意把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一体化,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行政管理之中,与执行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如美军军舰首次访问青岛时,没有专门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上的要求,只是印发了一份《水兵导游指南》,第一条是在中国青岛旅游的一些提示,其中提到作为首批美国海军舰只访问中国,我们在写着两国之间国际交往的历史。不要错过时机,好好看一看,祝你们幸运,在中国青岛过得愉快!为避免出现酣酒等问题,《指南》上说:饮酒要适量,这好像是要告诉你在撒哈拉沙漠不能乱饮水,要切记,当地的啤酒是青岛啤酒,是所有旅游者都认为不错的。但要注意茅台,那是粮食配制的烈酒,不要饮酒过量,中国人非常鄙视醉汉。《指南》还特别提到:中国的文化和你们以

前熟悉的文化差别很大,如果有姑娘对你很友好,或者好像对你有点意思,请不要搞错,她可能是出于礼貌或者是寻找机会练习英语。《指南》对水兵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说教方法所难以达到的。

(二)发挥军事文化的熏陶性

外军都十分重视军事文化建设,使教育无处不在。在美军的一些军营里,军中历史名人塑像随处可见,甚至连忠于祖国、无私服务、牺牲奉献、诚实正直、团结友爱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也出现在他们营区的墙壁上。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内,有着美国军队历史的种种宣传品:著名将领的塑像、照片和生平介绍,著名战役的历史照片、文字说明,战斗英雄的事迹简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武器装备照片,甚至各个时期的招兵海报,等等,不一而足,俨然是一个美军荣誉和军史的陈列展览。美军还十分注意利用战争史实,唤醒军人的忧患意识,珍珠港的“亚利桑那号”战舰纪念馆,是为纪念二战时期日军突袭沉没的一艘最大的战舰,由会议式厅、圣室等几个部分组成。圣室的白色大理石墙上,镑刻着当时牺牲的1177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将士的姓名。据说,其中945名官兵的遗体至今仍与军舰同在。纪念馆的中部,矗立着一根旗杆,旗杆下端连接着水下残存的战舰主梳杆。这些逼真的战争史对广大官兵的警示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英军把集体荣誉感作为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上至司令部、下至飞行中队,都有自己的标志物和格言。所有的宣传活动都围绕

集体荣誉展开,让个体在群众中生活有一个目标,并向这一目标努力。军营、校园,每天集中全员定时升降国旗;教室、餐厅、会场,多挂有国家和军队的旗徽,不断强化官兵的爱国、爱军情怀。这些具有特色的军事文化,实质上是要告诉军人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念,无形之中使官兵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强调军官以身示教的示范性

外军普遍把军官高于士兵、上级高于部属的素质和形象,视为领兵打仗的重要条件,用无声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部队。在军官的政治倾向上,要求军官要达到和高于国家政府公务员的政治标准,尽管各国具体标准不同,但概括起来是忠于人民,报效祖国,履行法律所赋予的义务。在军官的品德操守上,普遍以坦率、忠诚、真诚、团结、勇敢、坚毅、正直为行为规范。在军官的履行职责上,要求军官和上级指挥官要尽力做到比下级和部属高人一招,胜人一筹。美国陆军野战条令FM22—103(高级领导与指挥》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自己并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跟上现代军事战术和技术的发展步伐;寻求并承担责任;作出正确的及时的决定;树立榜样;了解士兵并关心福利;让下级了解情况;培养下级的责任感;确保下级理解和完成任务;合理使用各部队。在军官的知识结构上,要求军官具有较高学历,这是外军普遍的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军军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99%,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占据38.4%;俄罗斯军队98%的军官受过高等教育,指挥军官全部具有本科学历;印军军队的

营以上军官必须具有硕士学位;英、.法、德国的军官,也普遍具有大本以上的学历、日本的军官全部达到大学文化程度。外军对军官的这些苛刻要求,既增强了教育者自身的说服力、影响力,同时,对部属和士兵的激励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三、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知识性、基础性和规范性

外军思想教育除配置国家意识教育、军人道德教育、军队传统教育、法律教育、时事政策等内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在知识性上注重科学文化教育

外军认为科学文化知识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官兵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构成了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方面,主要采取五种办法:一是建立健全在职教育和业余教育体制。目前,外军大都建立了由各级负责人专管、在职与离职学习相结合,军队与地方相结合的教育体制。美军的业余文化教育由各级人事副参谋长主管,各级副官长办公室具体负责。陆、海、空三军均设有函授学校和机构。有750人以上的军事基地,陆海空军营以上单位设有文化教育中心。二是把个人自学与发展函授教育相结合。俄罗斯军队一直把函授教育作为提高部队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形式,专门制定了最适应函授生学习的教学大纲。一年一般集中一次,进行集中辅导。三是开办业余大学和鼓励离职学习。美军有几百个营以上单位的基地,较大的军舰上,都设有文化教育中心,或开办士兵业余大学,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提供学习大学课程的机会,学制两至三年,毕业后可获得国家正式颁发的

文凭。英军对非本科大学毕业生进行文化补课,直到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为止,在英军的各个部队中,也举办各种科学知识及军事技术学习班,以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水平。四是请地方院校到部队设立分校或举办士兵文化学习班。据统计,美军有1800多所大学在部队开办学习班,仅华盛顿特区就有l2所公立大学在军营内设立了分校。有的中学也在军营设立分校,或开办士兵文化学

习班,文化较低的新兵入伍经8周的军事训练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到文化分校或学习班去进修。五是制定有利于鼓励官兵参加科学文化学习的政策制度。外军一般的做法是,对参加文化学习的官兵实行免费或资助教育。凡军队自办的文化学校,包括业余大学、函授大学等一律免费,到地方大学或在军队中地方分校学习的,由部队资助学费。外军制定的这些政策和制度,对于调动官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开阔军人视野,有利于提高熟练掌握现代武器装备的能力。

(二)在基础性上注重心理教育

外军认为,心理素质对于官兵的精神、士气都起着重要作用,官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斗力因素的重要基础。为此,他们十分重视心理教育和研究,且起步较早。如美军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武装部队就设有心理部,编制心理医生;总部设有与心理引导有关的士气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军成立应用心理

学部作为当时美国军事心理学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并由l7位心理学家组成战争心理问题研究会。目前,美军军事心理应用及研究机构进一步健全,现有8000多名心理工作者。美军还成立了心理战中心和专门的心理战特种部队负责军内的心理训练和疏导工作,负责心理作战。再如俄军,经过近十年的改革,精神心理保障系统已日趋完善。该系统在原先各级教育工作机关的基础上吸收各军团、兵团和部队军

事主官参加,建立起常设的精神心理保障机构,同时,各军兵种编有专业化的心理战中心或分队。日、英、意、土、丹、荷、以等国家军队也都建立了心理教育、训练、作战一体化机构。美俄经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北高索战争的检验,已经证明心理教育训练对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在规范性上注重教育内容法制化,运用政策制度管理政治工作,使教育内容法制化,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是外军思想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外军普遍把思想教育内容纳入整个法规体系之中,依法施教。对军人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要求,都以统编教材的形式下发部队,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美军政治教育教材由国防部和各军种定期编写,然后下发部队,供官兵选阅。美陆军还颁布了《品格指导纲要》、《行动指南》、《行为准则》、《品格指导手册》等法规。美军新兵基本战斗训练红、白、蓝三个阶段训练规范中,都明确规定了价值观训练在各阶段的比

重。在红段叫做基础价值观训练,在白段叫做价值观训练,在蓝段叫做价值观教育,体现出随着新兵的不断成熟,这一要求的不断提高。德军专门颁布了《政治养成条例》,规范部队的政治教育。日本自卫队也制定颁发了自卫官准则等很多具有法令性质的条令、训令和指示,使精神教育的内容、要求通过法规、条令予以明确规定,并且有许多解释法规、条令的出版物,使得宣传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外军充分运用法规制度管理思想教育内容,也使得教育内容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如美军麦克阿瑟五星上将1962年5月在西点军校接受塞耶奖时强调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六个字,不仅作为西点军校的校训,而且被美军各军种奉为军人价值观的核心当作共同的座右铭一直延用至今。

四、在教育资源上注重利用社会综合力量

外军普遍强调军队教育的开放性,重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的智力、知识、文化、网络、精神资源进行思想教育。

(一)发挥民间或民间组织的思想教育功能

如借助民间的一些历史名胜或博物馆进行教育或设立教育基地;聘用地方的专家学者讲授国家的历史传统、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使军人了解社会,增强职能意识;经常组织官兵到地方的工厂、学校、法院、议会和股票交易所等地参观访问,甚至到世界各国参观访问,以达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目的。此外,外军还借助社会智力进行一些包括思想教育在内的有关军队

士气和凝聚力等方面的研究。美军历史上对军队思想教育影响比较大的著作,如《美国士兵》、《社会政治方面的冷瘦态度和军队的效能》、《军事社会学》、《美国军人心理学》等大都是借助地方专家学者完成的。日本自卫队的外围组织很多,成员遍布日本各地。他们创办的刊物经常为军队向社会发出呼吁。20世纪80年代初《队友报》发表了一位读者写给日本队友会会长的信,认为提高军队士气,首先要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现在大学教授都以授予二级勋章,而军队中日夜为国防操劳的人,最多只能授给三级勋章,这种授勋标准是不可能提高军队士气的。类似这样的舆论呼吁,对增强官兵士气常常起着其他教育起不到的教育作用。

(二)发挥大众传媒的思想教育功能

目前,一些外军的思想教育已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各军兵种、各级部队先后建立了与士兵沟通思想的热线电话和信息网络。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就是依靠现代媒体,诸如报刊、书籍、广播、电影、卫星电视、网络等。美军的广播电视系统遍布世界各地,凡驻军较集中的地方均设有军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美军军队系统的电台、电视台有300余家。外军还经常利用地方大众传媒做广告宣传军队成就和军人的形象,与地方报社影视签订合同,当士兵受到表彰时,利用新闻发布卡的形式宣传军人、宣传军队,扩大军队和军人的社会影响。以美军为例,他们对获奖官兵,不仅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而且还以新闻发布卡的形式把简况寄给士兵所在地的报社。尤其是美国空军对优秀士兵的

宣传更为浩大隆重。每年9月份,《空军时报》、《空军杂志》、《空军士兵杂志》等即以大幅版面刊登士兵的照片、简历、事迹,空军广播影视机构对其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和评论,甚至在互联网上也能查到这些士兵的专页。总统、军政要员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会见优秀士兵,组织他们参观白宫、五角大楼,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部队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措施,对官兵的影响力、感染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发挥军人家庭的思想教育功能,外军对官兵家庭教育功能十分重视

美军把每年的5月23日作为军人配偶节,每年的11月24日至30日为全国家庭周。这两个节日还都是经过总统签署或国会通过的决议确定下来的。有的部队对开展这一活动的内容规定得很具体,如向军人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部队官兵之间相互了解提供时间和机会;军队的基地俱乐部要为军人家庭成员提供特别饭菜等,使这一活动充满人情味。匈牙利军队在每年5月都要举办母亲节,隆重召开大会,由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向应邀来的优秀官兵母亲致感谢词。通过发挥家庭的纽带作用,激发了官兵的荣誉感、自豪感,教育功效也十分明显的。

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TheoryResearc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3-03-15 作者简介:尹凯丰(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西方社会思潮研究。 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尹凯丰 (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27) 马克思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需要的理论,他认为:“他 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 他还认为,人性不是抽象的,既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还描述了需要实现的基本过程,并以实践的观点考察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 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引起新的需要。”[3]79 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要指向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是需要现实来印证的。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现实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实现的选择。 一、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着社会、社会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 点、 道德规范相对于其成员的外因体现,从受教育者需要的角度来解读,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使这些外因体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因需要。“如果从生理上讲需要就是欲望,那么反应在心理上,需要就是希望、愿望和要求,这是生命体为了进行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依 据和内在动因。”[4] 相对于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说,其成员即受教育者。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总体上来 说体现着共同性、 根本性。必须看到,就单独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不会被每个人都认可。 因此,受教育者的需要特征不仅要符合社会要求的基本底线,还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需要,主观需要的关注点往往体现在个人的生存、爱好和心理,也会因为受教育者个体社会 地位、文化素养等方面在个人素质中差异构成而产生的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 这种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个人需要的层次性,马克思将人类历史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满足物质生活本身后新的需要、人类生命的增 长。他认为, 人类的这三个层次需要基本上同时存在,“从历史的最初时期开始,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 在。”[3]213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也指出,这五个需要并不按照固定的模式发展,它们的次序会因为不同情况而变化。受教育者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即便是生理需要,也要合乎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受教育者需要的除了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同层次性以外,还表现出它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它的实现不能完全是个人行为。在实现个人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目标要体现着社会或社 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根本要求,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也要符合上述的根本要求。可以这样说,受教育者需要它的表现形式上是个体的主观愿望,它的实现要在社会的环境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社会的标准最终考量。 二、实现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途径 实现受教育者需要大致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受教育者在参照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前提下,明确自身的需要。实现受教育者需要过 程,也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其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其成员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或社会群体也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对于共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认知和践行上的差异性。在尊重这些差异性的同时,寻求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受教育者需要的最大公约数,促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这个过程也是以共同的思想观念、政 治观点、 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互动过程。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依据这一基本 概念,受教育者需要从本质来说是其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体现着对于社会、 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根本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受教育者需要的共同性、根本性总和,基本规范着受教育者需要的实现。关键词:社会群体;受教育者;需要;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34-02 334

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运用“五小”教育方法 强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县公安消防大队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机动灵活的“五小”载体,确保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是因地制宜,积极开辟“小课堂”。以部门、大(中)队、班为单位,层层分化,开辟教育“小课堂”,充分调动各层级教育主动权,实现“同频共振”。牢固树立“现场即课堂”理念,采用“辩论式”、“问答式”、“互动式”等教学法,把授课与讨论相结合,不断活跃“小课堂”气氛,有效缓解执勤压力。 二是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小时间”。针对当前灭火执勤、监督执法任务重的特点,变集中教育为分散教育、变“教育大餐”为“教育快餐”,化整为零,突出重点环节,合理有效利用“小时间”,建立集中教育“三个半小时”制度,即执勤执法间隙半小时开展教学、午休前半小时组织自学推荐篇目、晚饭后半小时讨论交流心得。 三是打破格局,大力培养“小教员”。积极创新集中教育小教员选拔任用机制,通过“个人报名、组织审核、试讲试听”等环节,广泛选拔“小教员”,通过集中培训、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强对“小教员”备课、授课、答疑、辅导能力培训,力求效果明显。 四是以人为本,定期收集“小纸条”。坚持发挥官兵主

人翁作用,开展“问题个人查、措施大家想、难题共同解”活动,以“小纸条”形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及时反映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定期收集整理官兵心得体会、剖析材料,引导官兵广泛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力争达到“人人抓教育、个个有收获”的目的。 五是立足经常,精心制作“小课件”。针对官兵自学不便和补课难的问题,立足教育内容和单位实际,精心制作教育“小课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交流展评,既方便了官兵课下自学巩固,又有效解决了公差勤务人员补课难的问题,受到官兵普遍好评。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罗某的思维能力很强,小学时成绩很优秀,深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在这种氛围中,罗某的成绩一直很好,直至毕业。升了初中,罗某表现的有点贪玩,不爱学习。但他的班主任很重视他,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并给予了他特别的关心和引导。在老师的监督和管理下,罗某的进步很快,成绩一直领先。在参加全县组织的拔尖考试中,罗某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考上了省重点考中。当时,班上只有3名同学考上了。升了高中后,由于缺少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罗某逐渐放松了学习,成绩下降,并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加上缺少老师和家长的监管(罗某的父母都是农民,常年外出打工,没时间引导和教育罗某),罗某开始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来往。在一次骑摩托车抢劫中,罗某被送进了监狱。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最后沦陷成这样,我们都替他感到惋惜。 一、中学生的时代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与消极混日子并存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的高峰时期。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青春活力,而且思维能力很活跃。他们在社会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解社会需要和看待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们的竞争意识也更加强烈。反之,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则会错误地认识社会以致走入歧途。像罗某由于缺少正确的认识,与社会上一些无业青年来往,接受了一些消极行为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人生情感上优越感与失落感并存 中学生正处在蓬勃向上,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他们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时候,往往怀着乐观的情绪,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热情。有些青年学生在生活顺意、获得成功的时候,容易滋生出放荡不羁和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表现出一种悲观颓废和萎靡不振的情绪。像案例中的罗某在进入高中后学习上遇到了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开始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想法。 (三)人生理想上高尚健康与享受堕落并存 理想是激励学生为开创美好未来而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理想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并指引着人生观发展的方向。中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科学知识的增加以及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独立性的发展。能够按照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自己的主观条件来思考人生。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由于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容易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致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对理想的悲观失望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也叫做政治社会化,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为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其目的在于培养过敏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培养忠诚于国家并且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 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的研究,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是道德教育赖以建立的支柱,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共同品格的合格的美国公民。 3、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美国没有在学校中设立爱国主义课程,但是一直很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美利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4、历史教育 美国一直都很注重通过历史教育来培养美国人的民族品格和民族自豪感,将美国的价值观以及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融入到历史教育中。学校是历史教育的主要承担着,美国在法律中都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为了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接受历史教育,更对不同级别学校的历史教学内容都实现了层次化。 5、法制教育 美国的法制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法制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教育其公民都必须守法。其法制教育的核心便在于美国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所以美国严格保护美国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及其权威性,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美国宪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违背。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流派 1.政治社会化理论 从个人角度研究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学习政治文化,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伊斯顿和丹尼斯把政治社会化看作是“个人获得各种政治倾向所经历的那些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根据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如幼儿期、学龄初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而不同的时期,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政治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完成的。可能是通过教育和训导;可能是通过个人的模仿、观察和识别;还可能受个人各种政治经验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研究政治社会化,强调的是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产生的结果,即研究社会如何维护、改变以及创造政治文化的。社会实现政治文化的维护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许多不同的政治化机构完成的。这些政治化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初级群体”;二是“次级群体”。“初级群体”主要有家庭和同龄群体。初级群体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因为一个人生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通过与这类群体进行交往而获得政治信息和掌握政治技能的。而正是在此时期内,形成了政治自我的基础。“次级群体”主要有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大众媒介等。这一类群体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这些机构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便于统治者控制。目前,在向个人传授社会“政治制度准则和信念方面”,“学校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得政治经验、政治知识,形成或改变政治态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里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应当协调起来,发出共同的政治信息,“如果社会……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的公民,建立各种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 2.人本主义理论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为先导的。人本主义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把侧重点放在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个人特性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概括地说,就是“以人性为本位”。因此,这种教育是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的,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摘要]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具有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等特点。只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才能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主体性政治性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了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在当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这一本质特点。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时,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讲意识形态”。个别研究生误以为“公民教育”可以“与一切意识形态脱钩,排除任何人生理想”。甚至有的理论工作者也认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究其原因,一是以为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关注,要教育大家具有世界眼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了;二是以为对外交往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发展,似乎一切领域都能超越意识形态了;三是在西方思潮影响下,误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因此,也跟着宣扬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论调。其实,思想战线包括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阵地,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就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不存在空白点的。 1.提倡全球道德并不排斥和否定道德的阶级性。固然全球问题日益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也应提倡普世伦理和全球道德,但这并不排斥道德的阶级性一面。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归根到底是从经济利益、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道德除具有阶级性外,当然也具有全人类性的一面,这主要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恩格斯早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分析

案例: 小明,今年17岁,高二学生,是一个男生。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爱睡懒觉或搞小动作。作业没按时完成,或者马马虎虎随便了事,许多次,各科目的课代表催他教作业,他因为没有完成而与课代表发生冲突。老师也因为他上课睡觉和没完成作业而经常批评他,逐渐地他对一些老师有意见。一提到学习,小明就无精打采,只说没兴趣,就是挨日子混个文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厌学案例。 案例分析: 一、分析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矛盾分析法分析其原因 (1)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一类是敌我的思想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民的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因此,社会存在的大量思想问题是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思想问题也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西方的思潮的涌入,稍不留神,功利主义就会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就会滋生。特别是大多青少年网络受众,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这些腐朽思想的腐蚀。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访问调查法,访问小明身边的同学,以及通过观察法,观察小明对学习内容的反应,特别是政治老师要密切观察小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应。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活动,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这些途径的理解,可以知道小明对学习内容并非反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小明厌学并非是反对教育,反对学习内容,因此,可以说小明的思想矛盾并非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总的来说小明的问题就是学习没有积极性,厌学的问题。(2)把握思想矛盾的特性 善于分析和把握思想矛盾的特性,这是深刻认识和正确解决思想矛盾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思想矛盾的特殊性就要着重分析诸思想矛盾中起主要作用从各种思想矛盾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分析,可以明白小明的主要思想矛盾是缺乏学习动力,而次要矛盾是与同学(课代表)相处不和睦、与老师发生分歧、以及纪律松散。为此,要解决好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思想矛盾,也要解决好小明与同学老师不良关系等的次要矛盾。 (二)系统分析法分析其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要素分析 思想信息系统是由一些四线信息的要素所组成,离开了要素就谈不上信息。思想信息要素是思想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思想信息包含了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心理教育信息。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信息。社会上也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这是一个错误价值观。读书混文凭是一种功利价值观,小明则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只是一个混个文凭,方便以后找个好的工作而已,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来说,小明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教育信息主要包括各种个人心理活动和社会心理活动的信息,如个人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以及社会心理活动的特征、趋势等方面的信息。小明的性格属于情绪型,心境多变,容易冲动。做事也缺少耐心,意志力不够坚强。这些诸多的信息要素互相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对小明产生厌学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分析小明的思想问题,一定要把握好各要素信息。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环境分析 思想信息系统的环境是指存在于该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或外部因素。思想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受环境所制约,并同环境之间发生着重要的互相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界定 所谓功能是指由若干要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是产生的结果,它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表示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 “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是在“客观论”者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从主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曹书庆则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名称:刘星找家教 二:案例梗概: 刘星功课不断下滑,刘梅准备找个家庭教师来帮助刘星。刘星的第一个家庭教师姓方,是个彪形大汉,用学院派的教育腔调跟刘星谈话。结果被刘星连连捉弄。第二天一个戴着眼镜、个头不高、文质彬彬的姓袁的家教出现在刘星面前,自称来给刘星当家教。刘星不屑,称自己让这个人在十分钟之内离开。没想到连使几招,都被袁老师破解。袁老师使用快乐教育法,通过聊天、打台球、贷分、踢足球等方式让刘星主动学习。刘星服帖了,可刘梅却不同意袁老师的教育方法了。刘梅正准备辞退这个袁老师时,袁老师也表示准备回校准备毕业论文了。临走时,他退还了刘星一百三十六块钱的零花钱,让刘星明白了积少成多的道理。 三: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根据两个大相径庭的教学效果,可以分为两个小案例,一个是方老师失败的教学案例,另一个则是袁老师成功的教学案例。接下来我要分析的是方老师教学失败的原因和袁老师教学成功的原因。 袁老师高大威猛,这是刘梅请他做刘星家教的主要原因。刘梅原以为袁老师的高大威猛可以威慑到刘星,刘星会被吓得乖乖听话,好好学习。可是,袁老师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在视频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出来,刘星对家教是有着极为强烈的抵触情绪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能性几乎为零。袁老师并没有主动改善这一局面,没有主动向刘星表达友好,而是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气势压迫着刘星,刘星的抵触情绪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强烈,这就奠定了教学效果不好的基础。其次,袁老师只是重复着学校里老师的工作——教刘星做题。他并没有思考刘星学习不好的原因,以刘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如果他想学习,在学校里就能学得很好了,也就不需要家教了。袁老师没有因材施教,没有结合受教育者的个性进行知识传播,采用灌输知识的办法,根本激发不了刘星的兴趣,教学自然没有不会有好的效果。再次,当袁老师遇到刘星的挑战的时候,不会灵活地处理这类问题,没有化干戈为玉帛,选择硬碰硬,当刘星的挑战达到他的忍耐极限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对刘星的教育工作到此终止。 袁老师并不是刘梅心中刘星家教的最佳人选,刘梅怀疑他能不能把刘星教好。面对刘梅的质疑,袁老师说:“我觉得当老师,不能用武力相要挟,应该是用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面对刘星的挑战,他见招拆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纵使刘星千万个不愿意不甘心,他也只能缴械投降。袁老师不用说教的口吻和刘星交流,而是用刘星同龄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和他交流,刘星耍无赖,他更无赖,逐渐攻克了刘星的心理防线,和刘星做起了朋友。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反,他寓教于乐,不要求刘星和他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在学习,但希望刘星和他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有收获。他用快乐教育法让刘星在快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 基本特征:1)目标性它不仅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方向,而且也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达到的结果; 2)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客观反映,因此带有许多规律性的特点; 3)整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整体综合、统一协调的功能。能协调各部分的行为,制约系统内部各个要素; 4)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6、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07年简答题2) 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程序;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保障。 1)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存在的,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模式中,才有可能和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主客体取决于他们处于何种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之中。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的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诸要素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其他诸要素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派生的,是它们根本的也是唯一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研究,客观上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分为两对:总体目的与分项目的、终极目的与阶段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4)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正常与否会改善或破坏环境,环境本身的变化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运行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整个社会系统,小环境指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关系的环境; 5)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控制是整个机制运行不可缺少的基本保证,运行控制的好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目的能否达成; 6)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 运行方式是为运行目的服务的,最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方式,是最佳的运行方式;7)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程序 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步骤与次序,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用的重要保证; 8)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保障 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的内外部条件它包括专门的机构及其人员,相关的规章与制度,必要的资金和装备,以及相关的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37、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关系 1)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第一节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一、党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肩负推翻剥削阶级、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个艰巨使命的完成,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使干部群众相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从而自觉地在各项工作中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这样就会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党的无产阶级的性质决定了党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领导。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为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主观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利益的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宪法赋予各级党组织的权利;中国共产党还拥有五千多万党员,他们是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骨干,因而完全能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为完成党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二)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实现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的可靠保证。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要实现党的领导,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提高人们的觉悟,统一大家的思想,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人们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党的目标;就必须搞好党政建设,充分发挥党政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带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发扬干部的公仆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就要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就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就要加强党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等等。上述实现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才能有力地推动上述所有环节的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须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思想和心理的关系: 区别: 内涵不同。思想属于理性认识,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还包括情绪,意志等;表现形式不同。思想以”观念”形式表现,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兴趣。性格等,是个体在不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态,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联系: 思想和心理都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思想是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又是心理发展的升华。 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和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个性心理特征比个性倾向性要更稳固。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 心理规律 是人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及其个性心理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及表现出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 3 意向与意向矛盾的规律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矛盾 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 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规律 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之间的规律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1) 实践主体性是人为人的根本特质,即是类本质 (2) 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特质,即是现实的本质 (3)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具有自然本质 7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 生理发展比心理发展简单 (2) 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 (3) 心理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生理发展 8 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是心理发展是延续个体一生的过程。。早在生命之始的胎儿期,人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从出生到少年期的发育、青年期的成熟、成年期的稳定和老年期的衰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分析.doc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分析 案例: 小明,今年17岁,高二学生,是一个男生。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爱睡懒觉或搞小动作。作业没按时完成,或者马马虎虎随便了事,许多次,各科目的课代表催他教作业,他因为没有完成而与课代表发生冲突。老师也因为他上课睡觉和没完成作业而经常批评他,逐渐地他对一些老师有意见。一提到学习,小明就无精打采,只说没兴趣,就是挨日子混个文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厌学案例。 案例分析: 一、分析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矛盾分析法分析其原因 (1)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一类是敌我的思想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民的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因此,社会存在的大量思想问题是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思想问题也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西方的思潮的涌入,稍不留神,功利主义就会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就会滋生。特别是大多青少年网络受众,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这些腐朽思想的腐蚀。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访问调查法,访问小明身边的同学,以及通过观察法,观察小明对学习内容的反应,特别是政治老师要密切观察小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应。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活动,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这些途径的理解,可以知道小明对学习内容并非反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小明厌学并非是反对教育,反对学习内容,因此,可以说小明的思想矛盾并非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总的来说小明的问题就是学习没有积极性,厌学的问题。 (2)把握思想矛盾的特性 善于分析和把握思想矛盾的特性,这是深刻认识和正确解决思想矛盾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思想矛盾的特殊性就要着重分析诸思想矛盾中起主要作用从各种思想矛盾客观存 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分析,可以明白小明的主要思想矛盾是缺乏学习动力,而次要矛盾是与同学(课代表)相处不和睦、与老师发生分歧、以及纪律松散。为此,要解决好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思想矛盾,也要解决好小明与同学老师不良关系等的次要矛盾。 (二)系统分析法分析其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要素分析 思想信息系统是由一些四线信息的要素所组成,离开了要素就谈不上信息。思想信息要素是思想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思想信息包含了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心理教育信息。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社会上也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这是一个错误价值观。读书混文凭是一种功利价值观,小明则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只是一个混个文凭,方便以后找个好的工作而已,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来说,小明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教育信息主要包括各种个人心理活动和社会心理活动的信息,如个人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以及社会心理活动的特征、趋势等方面的信息。小明的性格属于情绪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的目的,及其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比较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导向对本国思政教育的深刻认识) 埃德尔指出:“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意味着对本国的哲学进行批判性的探讨和挑战,从而更清楚地分析本国教育制度的背景及其基础”。 如果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言之有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原则,那么在你本国的教育实践中应用并检验这些规律,就会对自己的教育制度有更好的理解。然而如果比较研究不能产生规律或理论,研究他国特定条件下的教育,也可以很好地扩大视野,而不至囿于一国教育的零零碎经验,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2.比较能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改进或改革作出贡献(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养) 比较可以收到“借鉴”效益。两个事物比较的结果,一个最容易得到的印象,就是谁的长处在哪里。看到别人的长处,就知道应该从对方学习什么,把人家长处移植过来。这种借鉴效益的意义在于可以对别人的长处实行拿来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推广开来。“有选择的教育借鉴”或改革动机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中永恒的主题。 3.有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和原则(促进思政教育学科发展)除了指导实践之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理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同其它学术领域一样,注重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模式或趋势,而不是某些特殊问题或现象。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局限于对别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性研究,或局限于仅仅指出各种教育制度或方法之间的异同点。相反他们总是对这些异同点进行解释和说明,并对不断出现的模式或趋势进行总结。这些模式或趋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这些知识、理论、原则和规律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中,可能会对当代世界在这个领域的若干重点问题的研究取得进展,因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些基础和前提问题将会大有突破。以此比较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 比较教育特别关心与教育有关的国际问题,由于它使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所以许多从事比较教育的人都把它视为世界和睦开始实现的起点。 埃德尔希望比较教育有助于发展国际主义。这种国际主义的产生不是以情感为基础,而是因为对本国和别国的赞赏性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确信我们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而世界上那些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也坚定不移地确信他们的信仰是正确的。在较为复杂的层面上,我们进行比较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上还有另外的信仰和另外的做法。 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和程序是什么? 贝瑞德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四个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鲜明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承了我国注重伦理、讲究德治德教的历史文化,继承了我们党一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具有明显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覆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政治社会化、道德教育等相互独立不同的是,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与渗透,综合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旨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既重视理论研究,更重视正确理论、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立足于形成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指导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本身蕴涵着明确的目的性、实践性和价值性。学科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富有鲜明的特色、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富有中国特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既继承了我国古代社会重德治与德教的文化传统,又满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因具有开创性特点而必须思想先行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一文化,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用和心理认同,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活动与学科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决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既由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所决定,也是学科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价值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所面对的研究内容,既有社会,也有个体;既有内在主观因素,也有外在客观条件;既有观念形态,也有行为方式;既有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也有网络虚拟表现。面对复杂多样、发展多变的环境与研究对象,只有认识其本质性,把握其规律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研究与教育成果,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于自发性与盲目性。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以理服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案例分析 案例: 小明,今年17岁,高二学生,是一个男生。上课经常迟到,课堂上爱睡懒觉或搞小动作。作业没按时完成,或者马马虎虎随便了事,许多次,各科目的课代表催他教作业,他因为没有完成而与课代表发生冲突。老师也因为他上课睡觉和没完成作业而经常批评他,逐渐地他对一些老师有意见。一提到学习,小明就无精打采,只说没兴趣,就是挨日子混个文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厌学案例。 案例分析: 一、分析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矛盾分析法分析其原因 (1)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思想矛盾,一类是敌我的思想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民的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生活的主题。因此,社会存在的大量思想问题是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思想问题也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西方的思潮的涌入,稍不留神,功利主义就会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

主义等就会滋生。特别是大多青少年网络受众,思想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这些腐朽思想的腐蚀。在这个案例中,通过访问调查法,访问小明身边的同学,以及通过观察法,观察小明对学习内容的反应,特别是政治老师要密切观察小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应。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活动,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了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这些途径的理解,可以知道小明对学习内容并非反感。由此也可以看出小明厌学并非是反对教育,反对学习内容,因此,可以说小明的思想矛盾并非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总的来说小明的问题就是学习没有积极性,厌学的问题。 (2)把握思想矛盾的特性 善于分析和把握思想矛盾的特性,这是深刻认识和正确解决思想矛盾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思想矛盾的特殊性就要着重分析诸思想矛盾中起主要作用从各种思想矛盾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分析,可以明白小明的主要思想矛盾是缺乏学习动力,而次要矛盾是与同学(课代表)相处不和睦、与老师发生分歧、以及纪律松散。为此,要解决好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思想矛盾,也要解决好小明与同学老师不良关系等的次要矛盾。 (二)系统分析法分析其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要素分析 思想信息系统是由一些四线信息的要素所组成,离开了要素就谈不上信息。思想信息要素是思想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上) 张耀灿 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了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新特点,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哪些新表现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在当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这一本质特点。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时,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讲意识形态”。个别研究生误以为“公民教育”可以“与一切意识形态脱钩,排除任何人生理想”。甚至有的理论工作者也认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究其原因,一是以为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关注,要教育大家具有世界眼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了;二是以为对外交往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发展,似乎一切领域都能超越意识形态了;三是在西方思潮影响下,误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因此,也跟着宣扬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论调。其实,思想战线包括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阵地,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就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不存在空白点的。 1.提倡全球道德并不排斥和否定道德的阶级性。 固然全球问题日益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也应提倡普世伦理和全球道德,但这并不排斥道德的阶级性一面。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归根到底是从经济利益、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道德除具有阶级性外,当然也具有全人类性的一面,这主要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恩格斯早就指出,无产阶级道德中包含了最多的最长久的道德的全人类因素。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阶级性是绝对的、起主导作用的,道德的共同性 全人类性 是相对的、受阶级性制约的。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他们把资产阶级的人权冒充为全人类的人权,同时,却在世界各地不断制造人权灾难。只有到了阶级消灭后的共产主义社会,道德的全人类因素才会成为道德的主导因素而居于支配地位。 2.对外交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并不等于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求同存异,发展同一切国家和政党的友好关系。这是总结、吸取了过去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 “左”的思想对外交领域干扰的教训后采取的正确方针,有利于发展我们同各国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关系。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问题是不能靠“输出”去解决的。我们应当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但是,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并不等于、也不可能要求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淡化意识形态,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相反,改革越是深化、开放越是扩大,越应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否则就会迷失方向,重蹈苏东剧变的覆辙。 3.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可能带来政治制度趋同化、文化同质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总的来看,它是一种历史进步的潮流。但是,经济全球化一直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着。他们企图利用这一客观趋势为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服务;美国更是推行“美国中心主义”,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为建立单极世界、维护“一霸”的霸主地位服务。因此,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便大肆炒作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拼命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托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