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讲课教案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讲课教案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讲课教案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及其应用

张弘扬1401024103 高娟丽1401024122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生物技术(1)班

摘要固定化细胞是将动植物或微生物细胞固定于合适的不溶性载体上的一种技术,它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延长生产周期,又易于细胞的分离和回收。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方法,载体的选择与应用,综述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细胞固定化固定化方法细胞固定载体生物反应器酒精发酵环境治理

固定化技术包括固定化酶技术与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化细胞技术起步较晚,在20世70年代后才从固定化酶技术发展而来,它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分散、游离的微生物细胞固定在某一限定空间区域内,以提高微生物细胞的浓度,使其保持较高的生物活性并反复利用的方法。相对于固定化酶技术,该方法不需把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且无需纯化,酶活力损失小。目前,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范围涵盖生物学、生化工程、有机化学、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食品与发酵工业、环境净化、能源生产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十分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对该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

1、细胞固定化的原理及方法

固定化技术是使生物催化剂更广泛、更有效应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任何一种限制生物催化剂自由流动的技术都可以用于制备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由于细胞的种类多种多样,大小和特性各不相同,故此细胞固定化的方法有很多种。Karel等人将其归纳为表面吸附、多介质包埋、隔离和自凝集4大类;王建龙把目前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分为吸附法、包埋法、胶联法和截留法;杨文英等介绍了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胶联法、多孔物质包络法、超过滤法、多

种固定化方法联用等7种常用方法;成庆利等按有无外加载体将细胞固定化方法分为有载体固定化法和无载体固定化法2种;张磊等按照固定化载体与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和胶联法。[1]

传统的细胞固定化方法有四大类:包埋法、吸附法、交联法、共价结合(偶联)法。

包埋法:利用物理方法将细胞包埋在多空载体内部而制成固定化细胞的方法称为包埋法。包埋法可分为凝胶包埋法和半透膜包埋法。凝胶包埋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固定方法。包埋法反应条件温和,酶蛋白结构极少受改变,而且固定化时保护剂的存在不影响酶的包埋产率。此方法对大多数酶、粗酶制剂甚至完整的微生物细胞都是适用的。不过包埋法仅适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的酶,而且由于底物和产物扩散受阻,酶的反应速率可能受到影响。

吸附法:利用各种吸附剂,将细胞吸附在其表面而使细胞固定的方法称为吸附法。用于细胞固定化的吸附剂主要有硅藻土、多孔陶瓷、多孔玻璃、多孔塑料、金属丝网、微载体、和中空纤维等。按吸附原理又可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种。吸附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价廉、条件温和,对细胞活性影响小,但缺点是细胞结合不牢且数目有限,条件变化时易脱落。

交联法:交联法又称无载固定化法,是一种不用载体的工艺,通过化学、物理手段使生物体细胞间彼此附着交联。化学交联法它一般是利用醛类、胺类等具有双功能或多功能基团的交联剂与生物体之间形成共价键相互联结形成不溶性的大分子而加以固定,所使用的交联剂主要有戊二醛、聚乙烯酞胺、表氯醇等等。物理交联法在是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适当改变细胞悬浮液的培养条件(如离子强度、温度、pH值等),使微生物细胞之间发生直接作用而颗粒化或絮凝来实现固定化,即利用微生物自身的自絮凝能力形成颗粒的一种固定化技术。该法操作简便,但在较剧烈条件下进行,一般固定化细胞活性不高,因此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共价结合(偶联)法。共价结合法是细胞表面上官能团和固相支持物表面的反应基团形成化学共价键连接,从而固定微生物。该方法固定化微生物稳定性好,不易脱落,但限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同时反应激烈,操作与控制复杂苛刻,并且成本较高。

尽管固定化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化学固定化法(包括化学交联法和共价结合法)涉及细胞的化学修饰,但化学试剂的

毒性对细胞会有损害,因此,不适用于制备固定化活细胞。但由于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载体间的结合力强,所以操作稳定性高。交联法和聚电解质复合包埋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获得很高的细胞密度,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机械强度而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2、固定化细胞的载体

载体材料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生物的附着固定和生长代谢状态,微生物量的多少也与载体材料的结构有关。因此固定化细胞的载体是细胞固定化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1载体的一般要求

通常情况下,一个理想的优良载体应具有以下特性:固定化操作方便,成型快;载体表面应具有化学活性集团,可以直接或经过活化后与生物分子偶联;载体应具备一定的容量,可以偶联足够的生物分子;载体的作用仅是使生物分子固定化,对生物分子无毒害作用,反应温和;载体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扩散阻力小;耐微生物分解,使用时间长和重复使用次数多;载体原材料广泛而且成本低廉。实际上,很少有一种载体材料能满足上述所有条件。通常总是根据工作性质去选择较为合适的载体材料。

2.2载体材料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固定化的速率受载体材料表面粗糙度和电荷的影响,载体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越大,微生物的附着越稳定;同时载体材料表面的空隙能较好地保护微生物,免受水力负荷的损害。研究表明微生物表面一般带负电荷,使用表面带正电荷的材料作为固定化载体能中和微生物表面的负电荷,可加速固定化速度,在液相中更易于微生物向载体表面的传输。

2.3载体材料的分类

目前,固定化技术所使用的载体材料主要有:天然载体材料、合成高分子载体材料、人造无机载体材料、复合载体材料等[2]。

(1)天然载体材料

天然载体材料包括天然无机载体材料和天然有机载体材料两大类。其中,利用沙粒、沸石、硅藻土等制作为天然无机载体材料,此类载体在水中不易流化,表面积较小,吸附的微生物量少,因而一般作为辅助材料。天然有机载体材料主要利用琼脂、海藻酸盐等天然多糖类材料,这些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反应温和性、无毒性,多在研究和应用中被选用,其中又以海藻酸钠

信号与系统教案(第5次课)

§2.3 卷积积分 一、信号的时域分解与卷积积分 ? 信号的时域分解与卷积积分 ? 卷积的图解法 1.信号的时域分解 任意信号分解 2 .任意信号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 卷积积分 3 .卷积积分的定义 已知定义在区间( – ∞,∞)上的两个函数f 1(t)和f 2(t),则定义积分 为f 1(t)与f 2(t)的卷积积分,简称卷积;记为 f (t)= f 1(t)*f 2(t) 注意:积分是在虚设的变量τ下进行的,τ为积分变量,t 为参变量。结果仍为t 的函数。 二、卷积的图解法 卷积过程可分解为四步: (1)换元: t 换为τ→得 f 1(τ), f 2(τ) (2)反转平移:由f 2(τ)反转→ f 2(–τ)右移t → f 2(t-τ) (3)乘积: f 1(τ) f 2(t-τ) (4)积分: τ从 –∞到∞对乘积项积分。 注意:t 为参变量。 求某一时刻卷积值 图解法一般比较繁琐,确定积分的上下限是关键。但若只求某一时刻卷积值时还是比较方便的。 0?()()()()d lim f t f t f t τδττ ∞-∞?→==-?τττd )()()(?∞-∞-=t h f t y zs ?∞ ∞--=τττd t f f t f )()()(21) (*)(d )()()(t h t f t h f t y zs =-=?∞ -∞τττ

§2.4 卷积积分的性质 卷积积分是一种数学运算,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或运算规则),灵活地运用它们能简化卷积运算。 ? 卷积代数运算 ? 与冲激函数或阶跃函数的卷积 ? 微分积分性质 ? 卷积的时移特性 ? 相关函数 一、卷积代数运算 1.交换律 2.分配律 系统并联运算 3.结合律 系统级联运算 二、与冲激函数或阶跃函数的卷积 1. f(t)*δ(t)=δ(t)*f(t) = f(t) 2. f(t)*δ’(t) = f’(t) 3. f(t)*ε(t) 三、卷积的微积分性质 1. 2. 3. 在f 1(– ∞) = 0或f 2(–1)(∞) = 0的前提下, f 1(t )* f 2(t ) = f 1’(t)* f 2(–1)(t ) )()()()(1221 t f t f t f t f *=*)()()()()]()([)(3121321t f t f t f t f t f t f t f *+*=+*[])] ()([)()()()(2121t f t f t f t f t f t f **=**()()d ()d t f t f τεττττ∞-∞-∞=-=??[]121221d ()d ()d ()*()*()()*d d d n n n n n n f t f t f t f t f t f t t t t ==121212[()*()]d [()d ]*()()*[()d ]t t t f f f f t f t f τττττττ-∞-∞-∞==???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时数:4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32∕14 学分数:3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计算机上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 后续课程:无 教学参考书: 段云所等编,《信息安全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09-01。 步山岳等编,《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9-1。 考试方式: 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整体考核,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个人能力。多环节成绩评定包括作业、讨论、实习、测验、论文和笔试成绩等。综合定量评价: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开课部门:计算机系专业基础教研室 课程简介:(200~500字) 本课程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加强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熟悉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培养学生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积累初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经验。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知识实用、丰富,新颖为原则。教学的主导目标是通过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实用技能,为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学习、研究信息安全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全方面认识信息网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基础;掌握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VPN、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常用计算机安全防御技术;掌握安全协议基本原理及IPSec、SSL、SSH,X.509等常见安全协议;掌握Windows和UNIX的常用安全防御技术;掌握端口扫描、窃听等系统与网络攻击及防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计算机安全防御的技能,并能够依据实际需求,设计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教学设计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版)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迅猛发展,人们的各种信息活动更多的通过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体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安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然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体的信息系统有其本身的脆弱性,存在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制定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是维护信息安全的基础,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标准。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做信息社会的和谐公民。 之前通过对第六章《信息安全》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概念,了解一些信息安全产品,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防治、计算机犯罪及防范等方面的内容,本节将从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两个方面介绍在信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由此引发了对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问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会上网,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一方面的信息。学生对网络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过病毒,但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部分学生使用公用计算机的习惯不是太好,会恶作剧般地将其他人的文件私自删除或是篡改,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高中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教师的教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关注着信息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1.根据教材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例,上网搜索需要的材料,以便进行分析与讨论;2.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3.查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方面的书籍,找出有用的相关内容,穿插在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 早在 1 9世纪初叶,人们发现某些微生物细胞具有一种吸附在固体物质表面的天然倾向和特殊功能,并以这种方式被束缚和固定起来。从20世纪印年代开始,国际上固定化酶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到70年代,作为发酵源的微生物菌体本身的固定化,即固定化微生物,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固定化技术是将酶或细胞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固定在不溶性或水溶性的膜状、颗粒状、管状的载体上,一般能明显地提高酶对热和酸碱度的稳定性。固定化技术在连续反应过程中不会流失,可用简单的方法回收再生,可使生产连续化,具有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简化环保措施等诸多优点,使其在生产中被迅速推广。 固定化细胞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固定化细胞研究的成果很快地运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其应用范围远远超出食品加工、轻化工业和制药工业,现已扩展到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 一、生产果葡萄糖浆利用微生物的a一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再用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转变为较蔗糖更甜的果糖。经提纯、浓缩,即可制得替代蔗糖的新糖源,即含葡萄糖、果糖的果葡糖浆。 1966年日本在工业规模上利用微生物菌体生产果葡糖 浆,首次获得成功,并正式投人生产。1969年又采用菌 体热固法制成的固定化细胞,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化,产量 达11万t,1978年产量达到100万t以上。其制得的固 定化异构酶微生物生物反应器半衰期289 d1131。 二、柑桔类果汁的脱苦柠檬苦素类脱苦酶,其最适PH值都偏向碱性,而影响其在柑桔加工中的使用,但可以将产生这些酶的细菌细胞固定化,以用于柑桔果汁的脱苦。球形节杆菌含有柠檬苦素D一环水解酶和柠檬酸A一环内醋脱氢酶,可将柠檬苦素转化成17一脱氢柠檬酸A一环内醋;球形节杆菌n含有柠檬苦素醇脱氢酶,可将柠檬苦素转化成柠檬苦素醇.2001年,张惟广等研究了用于柑桔汁脱苦的固定化醋酸杆菌细胞的特性,研究表明,固定化细胞脱苦最佳供氧为:摇床转速160r./min,最适声为4.5,最适温度为25℃;而游离细胞脱苦的相应条件分别为160 r/min,州为5.5,最适温度为25℃。低浓度NaCl对固定化细胞和游离细胞的脱苦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固定化细胞在柠碱浓度达到30 mg/纯后,柠碱降解速度趋于饱和,而游离细胞的柠碱浓度则为35mg/kg,固定化细胞的热稳定性比游离细胞好。 三、酱油生产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生产酱油,生产周期缩短。酱油风味改善,速酿优质酱油。Iwasaki等人比较研究了海藻凝胶、圆柱陶瓷和陶瓷颗粒等3种固定化细胞体系在分批发酵过程中的性能。发现3种固定化细胞的产酸能力大致相同,分别为5.2, 5 .3和 4.8k g/衬·d,高于游离细胞的0.5一1.0 kg/衬"d。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酱油生产工艺,将细胞截留在一个搅拌罐反应器与超滤装置相结合的膜生化反应器中〔161。结果表明,通过膜装置连续移出发酵,产品风味良好,生产效率提高。在酱油的制作过程中,结合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产生多种重要的风味物质,赋予大豆酱油独特的风味。北京金狮酿造六厂选用聚乙烯醇作

《信息安全》教案

《信息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安全知识。 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的信息安全常识和技能。 3、情感目标:养成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 教学素材: 1、各种病毒及防控电脑图片; 2、网络畅通的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展示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案例。 情境:展示QQ留言。 最近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昨天一上来,看见你一个劲的和很多人在聊天,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似乎不像是你的风格,应该不会是你吧,可装得也够像的,我录了视频,你打开看看:http://.dsmark/share.exe 教师:请同学们帮老师拿个决定,要不要打开看看? 学生: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作个简单调查:打开的缺少信息安全意识。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信息安全。 二、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课本第62页的《危害信息安全

的因素》部分内容,读过之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一下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每组找一位同学起来发表本组意见。 教师评价:同学们总结的都很不错 教师讲解: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不是微生物,而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故障的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和寄生性等特征。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破坏和对系统本身的攻击上,有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之分。良性病毒危害较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通常表现为占用一定的内存和磁盘空间,降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干扰显示器屏幕的显示等。恶性病毒则会破坏磁盘数据,发作时会覆盖或删除磁盘中的文件,有时甚至会破坏计算机硬件,使计算机瘫痪,如:CIH病毒可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发作后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 三、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教师:既然危害信息的因素有这么多,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信息的安全那? 学生:讨论对策 教师:

(完整word版)2015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 2、学习并掌握细胞传代培养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细胞形态。 二、实验原理 细胞培养(cell culture):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生长,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由于细胞具有生长和自我复制的能力,为细胞体外培养和研究提供可能。 动物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即直接从动物机体分离、获得组织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用胰蛋白酶消化或机械分散等方法,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开始首次培养长出单层细胞的方法。 传代培养(subculture)当细胞生长增值达到一定密度,用胰蛋白酶将细胞消化分散成单细胞,将细胞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扩大培养的方法。 高等生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整体,在整体条件下要研究单个细胞或某一群细胞在体内的功能活动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把或细胞拿到体外培养、增殖并进行观察和研究,则方便简单的多。被培养的动物细胞是非常好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研究材料,对体外培养的活细胞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探索防治各种疾病途径和机制,也可以人为地诱导和改变细胞的遗传性状和特性,因此,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是研究细胞分子机制非常重要的实验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 三、细胞培养相关设施及材料 1、细胞培养室 无菌操作区:只限于细胞培养及其它无菌操作,与外界隔离。 孵育区:培养箱设定的条件为37℃,5%CO2。 制备区:培养液及有关培养用液体的制备,液体制备后应该在净化工作台进行过滤除菌。 储藏区:包括冰箱、干燥箱、液氮罐等。 清洗区和消毒灭菌区:清洗区为相对污染区,消毒灭菌区与清洗区分开。 2、细胞培养常用基本设施: 荧光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孵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液氮罐、消毒器、恒温水浴槽、滤器等。 细胞培养常用器皿:培养瓶、培养板、培养皿,玻璃瓶、吸管,离心管、冻存管,注射器,烧杯、量筒等。 3、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消毒 新玻璃器皿要用5%稀盐酸浸泡,以中和其表面碱性物质:刷洗: 硫酸清洁液浸泡:浓硫酸+重铬酸钾+蒸馏水; 冲洗:流水冲洗15-20次,蒸馏水冲洗3次,三蒸水漂洗1-3次。 所有需灭菌的器械、物品灭菌前均需包装,防止灭菌后污染。使用时放入超净工

教案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授课教案 一、授课内容: 1.学科名称: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四版) 2.授课题目:2.1 LTI连续系统的响应:微分方程经典解法和初始值0+的求法。 3.教学形式:讲授+课堂练习 4.授课教师:X X X 5.学时:1 二、教学目的: 1.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与微分方程经典解法。 2.掌握系统起始点的跳变,0+和0-的求解。 三、教学重点: 微分方程的求解,起始点状态的转换。 四、难点分析及对策: 难点1:微分方程的建立 难点在于有电路定理推导并建立微分方程,这一部分内容属于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电路理论中对相对复杂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过程比较繁琐,计算量较大,有的电路甚至会涉及到多变量方程组求解,多种电路定理的应用,因此学生大多觉得学习过程比较困难。 解决方法:主要进行举例分析。 难点2:连续时间系统中起始点的跳变,即从0-到0+的转换过程的求解是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以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并布置相关习题多加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对第一张内容简单回顾一下,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主要知识点和重点的导课方式,进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 LTI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过程可以理解为建立并求解线性微分方程,因其分析过程涉及的函数变量均为时间t,故称为时域分析法。

本章知识的前期预备知识为高等数学的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后续内容是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傅里叶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 域分析——拉氏变换。因此,本章是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主要知识点如下: (1)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 主要包括:a.微分方程的建立 b.微分方程的经典法求解 (2)关于0-与0+ 主要包括:从已知的初始状态y (j)(0-)设法求得y (j) (0+) LTI 连续系统的响应 1.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 LTI 连续系统可以由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例如: u S (t ) u C (t )L R C )()(d )(d d )(d 22t u t u t t u RC t t u LC S C C C =++ 22d ()d ()11()()d d C C C S u t u t R u t u t t L t LC LC ++= 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抽去具有的物理含义,可写成 100''()'()()()y t a y t a y t b f t ++= 一般LTI 连续系统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通式可写为: y (n)(t) + a n-1y (n-1)(t) + …+ a 1y (1)(t) + a 0y (t) = b m f (m)(t) + b m-1f (m-1)(t) + …+ b 1f (1)(t) + b 0f (t) 方程解的形式: y(t)(全解) = y h (t)(齐次解) + y p (t)(特解) (1)齐次解

动物细胞培养及无血清培养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及无血清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培养是生物学中一项重要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已渗透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而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其中发展较快的无血清培养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为未来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作一些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动物细胞;细胞培养;无血清培养基 1 引言 组织培养技术创建于18世纪末,之后于1907 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在试管中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宣告成功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从机体获取细胞,模拟体内生存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技术。这种技术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生命科学迅速发展,各种在分子水平的实验如核移植、细胞杂交、DNA 介导的基因转移等,都是借助细胞培养技术而得以实现的。然而各领域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发展并不平衡,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使用范围有限,还未出现适合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培养体系。因此本文对细胞培养及大规模培养、无血清培养做一些总结。 2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方式包括原代和传代培养。培养方式有贴壁、悬浮以及固定化培养等方式。 2.1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指的是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并为其提供一个无菌、具有适当温度及酸碱度的环境,给予充分营养,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从体内取出的细胞进行的首次培养式细胞培养最初的阶段,也称为原代培养。原代培养式细胞培养当中重要的必经环节。原代培养细胞生长到一定时候后,由于受群体环境影响,需要转移到另一个容器,这种培养称为传代培养。传代后的动物细胞与原代培物形状一致的话,则表示传代成功,这些细胞称为细胞系或细胞株。 2.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内容

《信息安全》教学设计

《信息安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在现在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更为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安全规范地进行信息活动,预防计算机病毒,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以确保信息安全,这是信息活动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2. 高一计算机基础中提出青少年要树立安全的信息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了解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让学生能够合法安全的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 二、教材分析 1、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基本知识。 2、此节内容在计算机安排在职高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机维护知识中,因为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让以前对病毒没有足够认识的学生来说,学习这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中学习过信息技术,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 2、具备了一些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 3、会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询。 4、对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以冰河木马病毒为例了解病毒传播的途径及其破坏性; 了解常见的几种“毒王”级病毒的来源及破坏性; 经过讨论懂得怎样进行病毒防范; 通过案例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增强法律意识; 课余利用网络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在互联网上从事信息交流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并懂得一定的

防范措施,对各种病毒要高度重视,要从自己做起,自觉的养成信息安全习惯,不能做有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 五、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方式。 六、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感染后计算机显现的特点 七、课前准备 1、准备好带了http://ni***https://www.360docs.net/doc/ee4822861.html, 看看啊. 我最近照的照片~ 才扫描到网上的信息的窗口 2、网络畅通的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给学生展示上网时收到的一条留言信息:http://ni***https://www.360docs.net/doc/ee4822861.html, 看看啊. 我最近照的照片~ 才扫描到网上的。看看我是不是变了样? 请同学们帮老师拿个决定,要不要打开看看。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回答老师:自己一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想看的同学举手)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同时也是对学生做个关于信息安全意识的调查。 2、演示木马的危害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完成下面两件事情: (1)点击“开始”——“程序”——“Symantec clint security”——“客户端”——点击“配置”,将“启用文件实时防护”前的勾去掉。 (2)到学校网站下载该条,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看学生是不是会去点击,如果是赶快打开看的同学是没有任何信息安全意识的。教师在讲台用冰河软件搜索刚刚打开了“视频”文件的同学,并随意挑一个演示,此时学生的C,D,E全部暴露在老师电脑前,老师可调出学生正在操作的任何屏幕? 老师演示 让学生亲身体验病毒的危害,知道上网没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将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 简单讲解木马病毒攻击的过程:动听的语言诱骗对方运行木马文件,从而达到入侵的目的。

固定化细胞技术

固定化细胞技术 2010-04-26 09:45:07| 分类:电泳资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啸月天狼《固定化细胞技术》 更多相关资料请查看https://www.360docs.net/doc/ee4822861.html, 层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于植物各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工作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如中药丹参的化学成分在30年代仅从中分离到3种脂溶性色素,分别称为丹参酮Ⅰ、Ⅱ、Ⅲ。但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丹参酮Ⅰ为纯品外,Ⅱ、Ⅲ、均为混合结晶。此后通过各种层析方法,迄今已发现15种单体(其中有4种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新的层析技术不断发展,随着层析理论和电子学、光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层析技术已日趋完善。 一.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析过程是基于样品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之差(分配层析),组分对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吸附层析),和寓子交换,分子的大小(排阻层析)而分离。通常又将一般的以流动相为气体的称为气相层析,流动相为液体的称为液相层析。 一、吸附层析法(AdsorptionChromatography)(一)吸附剂、溶剂与被分离物性质的关系:液一固吸附层析是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很多中等分子量的样品(分子量小于1,000的低挥发性样品)的分离,尤其是脂溶性成分一一般不适用于高分子量样品如蛋白质、多糖或离子型亲水住化合物等的分离。吸附层析的分离效果,决定于吸附剂、溶剂和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这三个因素。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硅酸镁、聚酰胺、硅藻土等。 (1)硅胶:层析用硅胶为一多孔性物质,分子中具有硅氧烷的交链结构,同时在颗粒表面又有很多硅醇基。硅胶吸附作用的强弱与硅醇基的含量多少有关。硅醇基能够通过氢键的形成而吸附水分,因此硅胶的吸附力随吸着的水分增加而降低。若吸水量超过17%,吸附力极弱不能用作为吸附剂,但可作为分配层析中的支持剂。对硅胶的活化,当硅胶加热至100~110℃时,硅胶表面因氢键所吸附的水分即能被除去。当温度升高至500℃时,硅胶表面的硅醇基也能脱水缩台转变为硅氧烷键,从而丧失了因氢键吸附水分的活往,就不再有吸附剂的性质,虽用水处理亦不能恢复其吸附活性。所以硅胶的活化不宜在较高温度进行(一般在170cC以上即有少量结合水失去)。 硅胶是一种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层析。同时硅胶又是一种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其表面上的硅醇基能释放弱酸性的氢离子,当遇到较强的碱注化台物,则可因离子交换反应而吸附碱性化合物。 (2)氧化铝:氧化铝可能带有碱性(因其中可混有碳酸钠等成分),对于分离一些碱性中草药成分,如生物碱类的分离颇为理想。但是碱性氧化铝不宜用于醛、酮、醋、内酯等类型的化合物分离。因为有时碱性氧化铝可与上述成分发生次级反应,如异构化、氧化、消除反应等。除去氧化铝中绚碱性杂质可用水洗至中性,称为中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仍属于碱性吸附剂的范畴,本适用于酸性成分的分离。用稀硝酸或稀盐酸处理氧化铝,不仅可中和氧化铝中含有的碱性杂质,并可使氧化铝颗粒表面带有NO3一或CI一的阴离子,从而具有离于交换剂的性质,适合于酸性成分的层析,这种氧化铝称为酸性氧化铝。供层析用的氧化铝,用于拄层析的,其粒度要求在100~160目之间。粒度大子100目,分离效果差:小于160目,溶浓流速大慢,易使谱带扩散。样品与氧化铝的用量比,一般在1:20~50之间层析柱的内径与柱长比例在1:10-20之向。在用溶剂冲洗柱时,流速不宜过快,洗脱液的流速一般以每半~1小时内流出液体的毫升数与所用吸附剂的重量(克)相等为合适。 (3)活性炭:是使用较多的一种非极性吸附剂。一般需要先用稀盐酸洗涤,其次用乙醇洗,再以水洗净,于80℃干燥后即可供层析用。层析用的活性炭,最好选用颗粒活注炭,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案

《信号与系统》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 使用教材:《Signals & Systems》(2nd Edtion), Alan V. Oppenhei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 教学拓展资源:参考书目有《信号与系统》(第二版)上、下册,郑君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高等教育出版社;《信号与系统》,ALANV.OPPENHEIM(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信号与线性系统》,管致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信号与系统》校级主干课资源库。 二、课程教学目的 《信号与系统》是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联系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一个重要桥梁。授课对象面向电子信息类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该课程研究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较抽象,数学运用得很多。同时,这门课程以通信和控制工程为主要应用背景,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和工程背景,具有数学分析物理化,物理现象数学化的特征。该课程与许多专业课,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路、图象处理等课程有很强的联系,其理论已广泛应用到电子、通信、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等各个学科领域,并且直接与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相衔接。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理论,掌握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包括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响、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结论等。通过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学生应能掌握如何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何经适当的分析方法求解,并将分析结果与物理概念相结合,对所得的结果给出物理解释和赋予物理意义。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今后能够独立地分析与解决信息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学习方法指导 1

信息安全 教案

信息安全 一、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设计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高中学生他们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选择空间,经常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一般来说,由于生源原因,一些镇内的学生已经对电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经接触了一些有关电脑病毒以及黑客方面的知识,一些学生甚至有过受病毒侵害的亲身体验。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3、另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甚至其他一些乡镇的学生,由于初中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以及家庭情况较差的缘故,对于电脑的认识可能就是从进入高中才开始的。 二、教学需要分析与教学设计 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比较容易,但是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难上加难。因为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割裂了这之间的本质联系。我认为,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且逐渐意识到养成某一习惯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了解别人、感受别人、理解别人从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 三、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目标 a、了解黑客与病毒的基本概念; b、了解电脑病毒与生物病毒的区别和联系; c、了解黑客的攻击手段及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渠道、防范等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 a、通过对黑客、病毒的相关特性的了解,使学生基本掌握预防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方 法; b、通过要求小组成员一起搜集有关电脑病毒的知识,整理和判断所搜集的资料的过 程,培养学生的整理、判断资料的能力。 c、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通过最终个小组讲述自己的观点, 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教案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 一、教材内容简析: 本内容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章管理计算机中第3节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家庭电脑和网络已是日益普及,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家关心的话题,而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是维护计算机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对初一学生进行有关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等、信息安全意识)和杀毒软件的使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网龄,对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安全的知识。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如何防治病毒。 5、知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总结——讨论交流——实践尝试——学习检测”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计算机病毒,学会采取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来防治计算机病毒,维护计算机中信息的安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提高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意识、信息安全意识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室、魔灯平台

名字源于古希腊特洛伊战记,该病毒通过伪装诱骗用户下载执行,以窃取账号、密码、文件等信息,如冰河、灰鸽子、网络神偷等。(三)病毒的传播 计算机病毒是要破坏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但是它是怎么跑进电脑里的呢? 1、网络——重要传播途径 收发电子邮件、下载、文件传输、聊天等2、可移动存储器 U盘、移动硬盘、mp3等 (四)病毒的特征 教师解读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用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队病毒特征的学习情况。 (五)病毒的危害 通过案例来了解一下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强调:在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不能利用手中的知识做为违法事情。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1、隔离来源 2、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 (二)杀毒软件的实践 1、软件使用调查 在魔灯平台上投票,对各大杀毒软件的使用 情况,360、金山、瑞星、卡巴斯基…… 2、实践 学生按小组选择各大杀毒软件安装,并体 验使用 3、学生介绍 4、教师总结 杀毒软件不可少,并且要定期升级,但是不 万能 实践操 作 对不熟 悉的同 学提供 视频帮 助 提高学 生的实 践能力。

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 曾鸿雁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摘要:随着工业生物技术和酶工程的不断发展,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针对目前酶工程技术之一酶的固定化,对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展望做一综述。 关键词:酶,固定化,技术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 And its Applications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ial and enzyme engineering , enzyme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and the requirements to enzymes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stringent .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enzyme immobiliz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current enzym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Key words: enzyme, 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性质的高分子物质,其催化性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和作用脚尖温和等特点。但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由于实际环境因素,应用酶的过程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①酶的催化效率不高。人们在使用酶的过程中,往往要求酶的催化效率要足够高,以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实际上很多酶的催化效率不够高而难于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②酶的稳定性较差。大多数酶稳定性较差,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离子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都容易变形失活。③酶的一次性使用。酶一般是在溶液中与底物反应,这样酶在反应系统中,与底物和产物混合在一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有很高的活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的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而且也难于连续生产。④产物的分离纯化比较困难。酶反应后成为杂志与产物混在一起,无疑给产物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人们开始针对酶的这些不足寻求改善方法,方法之一就是酶的固定化。 固定化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最初主要是将水溶性酶与不溶性载体结合起来,成为不溶于水的酶的衍生物,所以曾称为“水不溶酶”和“固相酶”。但后来发现也可以将酶包埋在凝胶内或置于超滤装置中,高分子底物与酶在超滤膜一边,而反应产物可以透过膜逸出,在这种情况下,酶本身仍是可溶的。因此,用水不溶酶和固相酶的名称就不恰当了。在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采用“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的名称。所谓固定化酶是指固定在一定载体上并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固定化酶既保持了酶的催化特性,又克服了游离酶的不足之处,具有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加稳定性、可反复或连续使用以及易于和反应物分开的显著优点。 二、酶的固定化技术 采用各种方法,将酶固定在水不溶性的载体上,制备成固定化酶的过程成为酶的固定化

信号与系统电子教案

信号与系统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课程类别:专业课总课时:60-72 教材(主编、出版社、出版日期):《信号与系统》、郑君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第一章绪论(8-10课时) 本章是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总论,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概述和一些基本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要讲清楚什么是信号、什么是系统、以及信号与系统之间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概述、信号与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信号的定义及常见信号介绍以及信号的运算、系统的定义与分类以及系统的分析方法介绍等。 本章内容是全书内容的浓缩、是基础、是引言,所以非常重要。 一、主要知识点如下: 1、信号与系统课程概述 主要包括:(1)信号与系统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2)信号与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3)信号与系统的应用领域 2、信号的定义与分类、信号的运算 主要包括:(1)信号的定义与分类 (2)信号的运算 3、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1)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2)线性时不变系统四大特性及判断方法 二、本章知识重难点分析 1、信号的定义及分类是重点,其中关于周期信号的定义及信号周期的计算

是难点,同样关于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的定义与区别也是难点。 2、几种特殊信号的定义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单位阶跃信号、单位冲激信号的定义与运算。其中单位阶跃信号与单位冲激信号的定义与性质是难点。 3、信号的运算也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内容,特别是信号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信号奇分量与偶分量等的分解运算,信号的尺度、位移、反折运算等。 4、系统的定义及分类是重点 5、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定义及四大特性,其中四大特性(微积分、时不变、线性、因果性)的定义与判断是难点,特别是线性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6、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7、系统的描述方法,框图与方程,框图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与转换方法,其中框图与方程之间的转换关系是难点。 三、本章知识点课时安排 1、信号与系统课程概述(2课时) 2、信号的定义与分类、信号的运算(3课时) 3、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分析方法(3课时) 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6-8课时)LTI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过程可以理解为建立并求解线性微分方程,因其分析过程涉及的函数变量均为时间t,故称为时域分析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直观,物理概念清楚,是学习各种变换域分析法的基础。 本章知识的前期预备知识为高等数学的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后续内容是连续时间系统的频域分析——傅里叶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拉氏变换。因此,本章是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一、主要知识点如下: 1.经典法求解微分方程 主要包括:(1)微分方程的建立 (2)微分方程的经典法求解 2.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主要包括:(1)零输入响应

(完整版)动物细胞培养及应用发展史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发展史及其应用 (一)前言 20世纪初,人们不知道神经纤维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还是由神经细胞周围的其他细胞融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Harriso n)从蝌蚪的脊索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淋巴液中培养。蝌蚪的神经组织存活了好几周,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哈里森的实验不仅解决了神经纤维的起源问题,而且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此后,在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动物组织培养不断改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动物细胞培养。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亦称组织培养)既有别于植物细胞培养,又与微生物的培养完全不同。所谓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人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由于动物细胞培养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的,便于调控和观察,因而成为现今研究动物的物质代谢过程、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表达调控等高难领域的既便利而又有效的新方法。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细胞培养也在许多应用领域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已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如此,动物细胞培养仍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在发展之初被混淆于动物组织培养之中。 (二)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历史 细胞培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末,据可考证的资料记载W ilhelm Roux是第一个进行动物组织培养实验的人。 1885年Wilhelm Roux 将鸡胚髓板放置于温热盐水中使之维持存活了数天,是有记录的第一个体外移植成功的例子。 1887年Arnold把恺木的木髓碎片接种到蛙的身上。当白细胞侵入这些木髓碎片后,他把这些白细胞收集在盛将盐水的小碟中,接下来观察到这些白细胞在运动,并存活了一个短的时间。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教案

信息安全 【教材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如何保障计算机免受病毒、黑客的侵害。但偏重文字资料,没有涉及具体操作。 教材中的两个表格分别介绍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表现、常见类型举例)、常见病毒(病毒名称、病毒类型、表现形式或危害、变种情况)等内容。内容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具备较好的操作技能,整体水平较高,可以快速地利用网络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经常遇到病毒,因此学生对病毒的危害有一定的体验基础,然而对病毒的查杀和处理方法缺少系统地认识,对其他的计算机安全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使他们真正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以及黑客入侵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常见的防护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了解黑客入侵的危害; 2、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病毒爆发的迹象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查杀病毒的解决方法; 掌握病毒的常见防护方法; 掌握防范黑客入侵的简单方法; 3、情感目标: 意识到计算机在使用中存在多种信息安全的隐患,自觉地参与到维护信息安全实践中,保障信息的安全。 【重点难点】: 掌握应对病毒、黑客的常见防范措施。 【教学方法设计】: 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上课仪式后,教师计算机中的“关机”程序被远程计算机定时启动,立即打开大屏幕投影,“屏幕广播”教师计算机的桌面。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教师的计算机出现“倒计时关机”提醒画面。师:糟糕!我的计算机是不是有问题了?提示系统即将关机,请保存所有正在运行的工作,然后注销。未保存的改动将会丢失。离关机还有XX秒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生:老师中毒了。 师:我先退出屏幕广播,大家赶快到网络上搜索一下,病毒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来解决? 生:上网尝试查找病毒名称和解决方法。 师:唉,我的计算机已经被关机了。大家抓紧时间,帮帮我。(重新打开教师计算机) 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隔一段时间)先询问学生查找的关键词,再视情况提示:查找时可以把病毒爆发的迹象作为关键词,在搜索的结果中选择权威网站信息。 生:上台演示搜索过程,师解说操作步骤。 师:可能是哪种病毒? 生:回答。 师:病毒的爆发迹象有哪些? 生: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