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使用第一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第一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第一、第三人称的作用

(一)第一人称

即以主观者的角度,用「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记叙所见、所闻、所感。用第一人称记叙,可以给予读者亲切真实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二)第三人称

即用旁观者的角度向读者叙述事情,写法较为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什么内容都可以反映,各种表现手法都可以运用

记叙文阅读:人称的选择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6.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6讲: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考点】 1.人称的分类及判定。 2.不同人称的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2.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皇城其他人称吗?为什么? 3.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题技巧】 1.人称的分类: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②“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记叙文人称的作用(学案)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读起来写起来真实、亲切、自然。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记叙文阅读人称问题常见题型 ?1.作者主要用第X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对XX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xx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见闻、感受,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溜索》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学生版)

叙事错落有致,文思脱颖而出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学习目标】 1.熟记记叙文六要素。 2.识别不同的记叙顺序。 3.理解不同叙述顺序的作用。 4.掌握记叙文阅读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5.能概括记叙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透视】 1.熟记并掌握记叙文的记叙方式。 2.能够熟练地解答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方法。 【方法点拨】 1.记叙文六要素:、、,、、。 2.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 作用: (2)倒叙() 作用: (3)插叙() 作用: (4)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补充交代,它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笔给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注意: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① ② 3.概括内容一般答题模式:

4.判定叙述方法的一般方法: 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进行判定。 倒叙: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展开的回忆。 ②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补叙: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例子:冰心《小橘灯》的结尾部分,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点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明了当时的形势,补叙了小姑娘爸爸王春林的去向和身份,揭示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补叙使小姑娘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意义鲜明、深刻,也兴起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5.知识拓展 (1)记叙文不同人称叙述的作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2)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 ① ② ③ (3)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结构上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分析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考点解说: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变换使用多种人称。“分析记叙的人称及作用”常见的考查方式:判断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试结合文章分析运用第几人称的作用。 方法技巧: 1、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所使用的人称在表达上的好处。一般说来, 用第一人称:即用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真实可信; 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用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2、有的文章前后有人称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时要紧扣这两个方面。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 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 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 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 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 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 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一、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孔乙己》)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 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 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 (一)线索有哪些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4.以事件为线索8.明暗两线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 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

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此文章题目“从……到……” 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 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 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 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例: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 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4.以一事为线索。 例: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 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1)“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例: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5.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5讲: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点】 1.表达方式的判定。 2.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第X段(画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经历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叙述有两类: 一是概括叙述;一是具体叙述。概括叙述又叫简述、略述、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对人物、事件、环境加以介绍、给读者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就是用详尽的笔墨对人物事迹、环境作详细交待。 叙述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叙述的作用: 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 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 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2)描写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也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描写大致有四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记叙文:把握记叙人称,理解表达作用(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把握记叙人称,理解表达作用(知识点+针对训练) 一、知识指要: 记叙的人称是指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记叙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有感染力。 第三人称:便于客观地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考查方向: 1.文章使用的人称及作用。 2.人称的转换。 3.记叙人称的运用。 三、能力提升: 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1)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①“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②“我”是重要人物。如《散步》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文章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训练题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的作用。 阅读记叙性的文章,既要能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线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中心、材料的详略,分析各种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又要理解议论、抒情、说明的句子。 正确理解记叙文中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的形象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来理解分析。 记叙是为了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描写是为了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思想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记叙文,抓住这些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才能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形式上有的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人物(事情)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有的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将要叙述的人物(事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叙人物(事情)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对文中的议论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就巧妙地将五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在了一起。

人称作用专题阅读练习

人称专题阅读练习 【阅读目标】 通过阅读指导和训练,弄清文章记叙人称的概念,掌握人称的分类和表达作用,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 【概念阐释】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常用代词“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与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常用代词“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常用代词“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是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阅读技法】 1.注意叙述的角度,弄清人称的变化。 具体来说,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大多出现在小说中;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大多出现在纪实散文中。有的文章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二、明白人称的优劣,掌握人称的表达作用。 一般情况下,叙述人称的运用是各有利弊的。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便于抒情、利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便于作者与文中人物或读者情感交流,显得亲切感人,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是常见的写作方法。所以阅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叙述人称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即学即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 我有天下最好的继父周冬雨 1、我还读小学时,亲生父亲就在一场车祸中遇难。我痛心地以为,父亲走了,从此世界上不会再有一个男人像父亲一样爱我。而继父的出现,消除了我心底的隐忧。 2、一个冷冷的冬日,母亲带着我走进继父的家。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继父穿着蓝色的旧棉衣,将双手搓热后紧紧捂在我的小手上,说:“小雨,这里以后就是你的家。”听说过太多继父虐待继子继女的故事,我以为自己的灾难就从这天开始了。我冷冷地瞟了他一眼,把头埋在妈妈怀里,泪流满面…… 3、继父让他那比我大一岁的儿子搬出次卧,住进狭小的阁楼里,让我住进原本属于哥哥的房间。有时我和哥哥发生冲突,继父总是批评哥哥:“她是你妹妹,比你小,你要让着她!”尽管继父的爱如阳光般照耀着我,但我总觉得这种爱冷冰冰的。 4、初三那年,母亲和继父又为我生下了一个妹妹。母亲本就没有固定工作,继父月收入不过2000元,一家五口的日子捉襟见肘。为挣钱补贴家用,母亲从工艺品厂拿回两编织袋珠子,让我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坐在灯下穿珠帘。几天后,我放学回家,见母亲坐在窗前眼泪汪汪,担心地问她:“妈,你怎么了?是不是他欺负你了?”

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人称作用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 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便于直抒胸臆; 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示例: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距离,更具客观性。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篇二:记叙人称及作用 1.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 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的作用是:按 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倒叙的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 阅读下文。插叙的作用:对主要的情节起衬托或补充作用。补叙的作用:起补充、 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3.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 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 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察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4.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 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篇三:记叙文阅读之人称篇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记叙文中的人称篇

记叙文中的人称篇 【知识导学】 我们要把握好记叙文中的人称,首先要搞清楚人称的概念。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 “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 “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在阅读或解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叙述的角度和人称的优劣方面来把握记叙文的人称。 一、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二、明白各种人称的优劣 1.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在阅读中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思考作者对人称的安排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我们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更有利于学习和考试。 【例题讲解】 零点降生的女孩 乔叶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及作用【学习目标】 1.熟记记叙文六要素。 2.识别不同的记叙顺序。 3.理解不同叙述顺序的作用。 4.掌握记叙文阅读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5.能概括记叙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透视】 1.熟记并掌握记叙文的记叙方式。 2.能够熟练地解答关于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答题方法。 【方法点拨】 1.记叙文六要素:、、,、、。 2.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 作用: (2)倒叙() 作用: (3)插叙() 作用: (4)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作补充交代,它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二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笔给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注意: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3.概括内容一般答题模式:

4.判定叙述方法的一般方法: 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进行判定。 倒叙: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展开的回忆。 ②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补叙: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例子:冰心《小橘灯》的结尾部分,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点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明了当时的形势,补叙了小姑娘爸爸王春林的去向和身份,揭示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补叙使小姑娘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意义鲜明、深刻,也兴起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5.知识拓展 (1)记叙文不同人称叙述的作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2)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 ① ② ③ (3)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结构上的作用: ②内容上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经典美文 快手刘 作者: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竞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记叙文写作如何变换叙事人称-作文

记叙文写作如何“变换叙事人称” 与传统的小说家不同,西方现代小说家们在意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讲述故事。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叙事人称,而是尝试着不同叙事人称的变换使用。 比如杜拉斯的著名作品《情人》。 这部小说的线索明暗交织,明写少女与她的情人相遇相爱的故事,暗以我现在或在事情之前或之后的心理感受为牵引。 前者为以她第三人称为叙述对象,后者以我的叙述者身份说话。 虽然用了两种人称,但由于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所以非但看不出故事的破绽,反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我们认为,记叙文(尤其是叙事类的记叙文)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变换叙事人称的写法。 叙事学上的一句名言虽无新鲜的故事,但永远有新鲜的嘴唇。 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废名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方式。 应该说,很多人的审美情趣都是建立在欣赏故事之上的,所以无论故事本身再怎么好再怎么精彩,也都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之内。 况且当前的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由于多采用单一的叙事人称,早已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假如我们剑走偏锋,在叙事人称上多下些功夫,或许会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 一、病文扫描《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多想要停在昨天,停在单纯的从前,那个我触手可见清晰的脸……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 是的,我的外婆,离我远去许多年了。 记忆被一层层剥开,那惊悚的现实再次侵蚀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下午,难得这冬日里有了暖阳,我眯起双眼,任凭那耀眼的温暖触摸着自己,而他们却偷偷地跑进了屋里,爬到了外婆的身上,像顽皮的孩子一样。 外婆的眼睛里仿佛也有了阳光的碎片,她望着窗外出神呢。 外婆,我们去外面玩吧,外面的阳光多暖和哇。 我拽着外婆就往外面走。 哎呦,慢点儿,你这小妮子呦。 外婆笑着,慢慢地走着。 哇,一满院的阳光,今天的院子好亮哦~我不禁叫道。 外婆笑了,没说什麽。 去拿你的毽子来玩吧,好久没有玩了~外婆突然对我说道。 我正对着院子出神呢,外婆的一句话把我拉了回来。 我蹦蹦跳跳跑到屋里,好一通翻找。 哈哈,找到了。 也许是好久没玩的缘故,我有些生疏,没玩下几个来。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 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 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 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 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优点: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便于直抒胸臆; 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人称: 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例题:阅读《银行里的小男孩》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男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个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名初中生,而不是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是我把钱存进去的。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这样。现在还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说:“先生,你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问。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你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达到把钱存入你们银行的年龄,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记叙文阅读之人称

记叙文阅读之人称 【阅读目标】 通过阅读指导和训练,弄清文章记叙人称的概念,掌握人称的分类和表达作用,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 【概念阐释】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常用代词“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与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常用代词“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常用代词“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是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阅读技法】 1.注意叙述的角度,弄清人称的变化。 具体来说,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大多出现在小说中;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大多出现在纪实散文中。有的文章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二、明白人称的优劣,掌握人称的表达作用。 一般情况下,叙述人称的运用是各有利弊的。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便于抒情、利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便于作者与文中人物或读者情感交流,显得亲切感人,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是常见的写作方法。所以阅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叙述人称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即学即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 我有天下最好的继父周冬雨 我还读小学时,亲生父亲就在一场车祸中遇难。我痛心地以为,父亲走了,从此世界上不会再有一个男人像父亲一样爱我。而继父的出现,消除了我心底的隐忧。 一个冷冷的冬日,母亲带着我走进继父的家。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继父穿着蓝色的旧棉衣,将双手搓热后紧紧捂在我的小手上,说:“小雨,这里以后就是你的家。”听说过太多继父虐待继子继女的故事,我以为自己的灾难就从这天开始了。我冷冷地瞟了他一眼,把头埋在妈妈怀里,泪流满面…… 继父让他那比我大一岁的儿子搬出次卧,住进狭小的阁楼里,让我住进原本属于哥哥的房间。有时我和哥哥发生冲突,继父总是批评哥哥:“她是你妹妹,比你小,你要让着她!”尽管继父的爱如阳光般照耀着我,但我总觉得这种爱冷冰冰的。 初三那年,母亲和继父又为我生下了一个妹妹。母亲本就没有固定工作,继父月收入不过2000元,一家五口的日子捉襟见肘。为挣钱补贴家用,母亲从工艺品厂拿回两编织袋珠子,让我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坐在灯下穿珠帘。几天后,我放学回家,见母亲坐在窗前眼泪汪汪,担心地问她:“妈,你怎么了?是不是他欺负你了?” 母亲哽咽着说:“小雨,你叔叔是天底下难得的好人。我让你晚上穿珠帘,他担心你睡不好,第二天上课精力不集中,和我大吵一场。这不,他已将珠子全部送回厂里了。”几年相处,我渐渐真切地感受到,继父对我的爱是真挚的,泪水从我眼眶涌出…… 我从小就有舞蹈天赋,进入石家庄十二中后,老师鼓励我参加学校的艺术特长班。学舞蹈要买练功服、舞鞋,还要缴纳不菲的培训费。这样一来,我比其他同学每年要多出几千元花销,这让继父和母亲感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从2008年3月开始,继父每天晚上都出去,很晚才回来。我多次问他:“你晚上出去干什么?”继父呵

记叙文中的人称作用

一、把握叙述的角度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述。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二、明白各种人称的优劣 1.第一人称叙述: 2.第二人称叙述: 3.第三人称叙述: 【例题讲解】 零点降生的女孩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母亲怔住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八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 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2.第五段中“我哭了”的原因有(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1【阅读训练】 只要信心不被打碎 ①在那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正为大学毕业后连续数月东奔西跑地求职,却没有找到一个接收单位而沮丧万分,一个人沿着乡间小路踽踽而行。 ②不知不觉我已站在了离村子挺远的一座土窑前。猛抬头,那位近年才开始学习烧制瓦罐器皿的老人,将我的目光惊住了:只见他大步走到窑前,眉都没皱一下,便抡起一根铁棍,咣咣咣,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