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社会性别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社会性别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社会性别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

社会性别在中国的研究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度来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生理和性别分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原因,企业所需负担的女性就业成本一般比男性更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找女性。

社会性别所引发的问题

事例1:应届女大学生签约状况明显差于男生

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日前与腾讯网合作发布了2010届女大学毕业生签约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2010届女大学毕业生签约率(21%)明显低于男性(29.5%),已签约毕业生中,与国企签约的女性毕业生比男性约少13个百分点;民企是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最大签约雇主,已签约女性大学毕业生五成以上就业于民企,较男性毕业生同项比例(43%)高出9个百分点;女大学毕业生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的签约比例明显低于男性,而女性签约集中于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等行业。

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明显低于男性,截至2月底,本届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男女生平均签约月薪最大差距为563元,女生的专业对口率低12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签约于交通、物流、仓储和邮政服务业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女性月薪比男性低523元,签约于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女性月薪比男性低420元。

事例2:女性被迫签订不公平条款

尽管在2008年1月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对女性进行歧视的行为已有所收敛,但调查中仍然发现不少被调查者曾经被迫签订禁婚禁孕条款。

调查显示:有4.1%和3.4%的被调查者被迫签订过“禁婚”、“禁孕”条款,私营企业存在这种情况的居多,其后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合资和外资企业;有21.5%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单位不愿招聘育龄尚未生育的妇女,这种状况在合资和外资企业中最多。

“从用人单位对在职女性的薪酬待遇上,人们也可以看到女性不被录用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即用人单位在女性‘三期’内为节省用人成本,想方设法逃避责任。”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女职工在怀孕、产假及哺乳期内被单位强行调岗降薪的占20.9%;被单位强行解雇的占到11.2%。存在强行调岗降薪解雇最为严重的是合资和外资企业。

事例3:女性晋升困难

职场中的女性受歧视还表现在晋升上,人们常用“玻璃天花板”来形容女性在职场上晋升的难度。

调查显示: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存在“女职工在高薪岗位或管理层数量明显偏少”现象。被调查者中国有企业职工对此认识最为深刻,占55.4%,合资和外资企业为48.7%,行政机关为45%,私营企业为30.2%。

事例4:女性福利待遇比男性查

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有64.6%的女性认为性别会影响自己的工资待遇,66.2%的女性认为自己所在单位女职工比男职工更难获得购买单位集资建房资格。

“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是各种职场歧视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是一种对女性的劳动权及相关权益侵害的行为,贯穿于整个职场的各个环节,严重地影响了女性的生存与发展。”

为追求两性平等所做的努力

事例1:华东交大举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为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3月25日下午,由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办,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招生就业办、人文学院、校学生会协办的“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该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启动仪式上,校团委书记陈青平指出女大学生就业难涉及多方面原因,根本原因是男女不平等。他鼓励女大学生们时刻秉承“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勇敢的迎接挑战。

活动现场,“关注女性,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主题海报展览同时展出。参加启动仪式的领导和大学生参观了由各个学院绘制的海报,听取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活动主办方还向同学们发放了关于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宣传单。

此次系列活动由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统一组织,校学生会负责具体承办,并成立了启动仪式及海报评比组委会。3月20日召开了各小组负责人会议,布置各项工作任务。校学生会派出大量学生干事参与活动,华东交大日新网、校

报派出多名学生记者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

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还将根据活动计划,进行海报评比、女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举办“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座谈会”、“大学生就业沙龙”等活动。

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希望以此次“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为契机,深入调查了解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积极帮助众多女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致力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事例2:世界妇女大会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9月4日-15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次主题为:健康、教育和就业。189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和专门机构,政府间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15000多人出席了会议。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大会制定并通过进一步加速执行《内罗毕战略》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了提高全球妇女地位的主要障碍,制定了今后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行动。

如何实现男女平等

事实上,保障女性权益不在于突出地强化自然性别的不同,而在于树立社会性别观念。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地以夫妻关系、两性关系谈论权益保障。也就是说,应将社会性别意识贯穿于妇女权益保障之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就业权、生存权、健康权的维护,而是重视保障妇女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其精髓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从现代人本主义的角度考虑妇女的权益问题。

那么,我国妇女权益保障也应转变观念,增强社会性别意识,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保障女性权益,使妇女权益保障从重视妇女生理特点向保障妇女的平等社会地位和自我发展权利转变,如此,才能提高对妇女权益的保障水平。

奥地利一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妇女在社会的舞台上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首先,妇女担负着生儿育女的重要责任,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其次,妇女还承担着家庭管理的职责。如果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没有稳定和谐,和谐社会自然也就失去了和谐的基础。第三,妇女还承担着社会劳动的职责。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伟大女性的创造,她们在不同的岗位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创造出了令男人也刮目相看的业绩。女性与男性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同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能否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成果的享有者,能否与男性平等和谐发展,妇女自身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广大女性要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机遇面前不犹豫,困难面前不退缩,以知识求进步,以能力谋发展。这样就要做到:一是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女性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树立不懈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和劳动技能,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致富的本领;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

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二是要勇于实践,艰苦创业,在各自岗位中再创佳绩。女性一定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把热情、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去。要适应时代发展,树立自主创业、灵活择业、竞争就业的新观念,大胆涉足个体、私营、民营等非公经济领域。在竞争就业中实现自己经济的独立和人格的平等,在艰苦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要突出特点,积极参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特殊作用。女性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先进文化建设,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勤俭节约为本,以尊老抚幼为荣,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家庭的文明进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演讲稿《我的宪法情怀》我与宪法演讲稿

演讲稿《我的宪法情怀》我与宪法演讲稿 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演讲稿《我的宪法情怀》我与宪法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说起宪法,可能有的同学觉得陌生,但说起“法律”二字,许多人肯定会说,太熟悉了。其实,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曾有人形象的将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比作“母子”关系,这就很好地诠释了宪法的重要地位。所谓“依法治国”其实质就是依宪治国。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法依宪治国,指出“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确,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更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爷爷曾经说过,法律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小学生的我,必须从小就积极自觉的学法,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孩子,让法律伴我健康成长。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地方的部门法规与宪法精神相违背,后被依法取消,这就凸显了宪法的严肃性。 曾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本来成绩很好的中学生,因沉溺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受老师批评后心里不服,逃学旷课,连家长的话也不听,慢慢发展到骗钱偷钱上网,最后竟为了筹到上网的钱而去抢劫杀人,一朵本该是花季的人生过早的凋落了。这样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在学校,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玩危险游戏,不能追逐打闹,上、下楼要排队慢行,上、下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家,爸妈常跟我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小就要做个守规矩有责任感的人,说话做事要诚实守信,要孝亲敬长,要爱国明礼。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生的我,不仅要学宪法等法律知识,还要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更要遵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约束我们的言行,用法律指导我们前行。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_理智与情感_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看《理智与情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评与叙事学相互结合 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新流派———女性主义叙事学。奥斯汀作为英国杰出的女性小说家,自然就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与经典叙事学相比较而言,女性主义叙事学重点在于把作品语境化,聚焦于叙事结构的性别政治。 与奥斯汀其它几部后期小说相比,于1811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自出版以来就未受到人们的极大青睐。《理智与情感》在叙事技巧,比如章节的安排、叙述声音以及叙述视角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本文就是从女性主义文评和经典叙事学的结合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理智与情感》中奥斯汀的叙事艺术,以及作为一个女作家奥斯汀作品中所体现的的女性政治化。 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将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文评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两者几乎同时兴起于20世纪 60年代,但是两者在最初10多年的时间里,各行其道,几乎 没有发生任何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跨学科流派———女性主义叙事学。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人是美国学者苏珊·兰瑟(Susan https://www.360docs.net/doc/ee6098289.html,nser)。1981年出版了她的《叙事行为:小说中的视角》,该 书率先将叙事形式的研究与女性主义文评相结合。1986年在美国的《文体》杂志上她发表了一篇宣言性质的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这篇文章首次采用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名称,并对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做了系统的阐述。紧接着不仅在美国,在欧美的其他许多国家,该流派也得到了很快发展。目前女性主义叙事学仍保持着较强的发展势头, 它无疑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前者的传统,从叙事时间、结构、声音、视角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研究,又从后者的角度对叙事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位。它分析性别与叙述的关系,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关于性别的假设对叙事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性别对叙事的影响,女性主义叙事学关注人物(性别特征、典型人物、内在意识)、情节(主要情节、成规、故事结尾)、叙事过程(谁在什么情形下向谁叙述),这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旨在改造脱离语境、男性化的叙事语法,主要聚焦于女作家作品中的叙事结构,来考虑源于性别的结构差异,改变女性边缘化的局面。女性主义叙事学在分析叙事形式时把性别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作为一个不太成熟还在日臻完善的新理论体系,女性主义叙事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相信女性主义叙事学在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二、《理智与情感》独特的叙事特点 女性主义叙事学聚焦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杰出的女作家,奥斯汀自然会成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的一部分。《理智与情感》是奥斯汀早期完成的主要的三部小说之一,与她后期的几部小说相比,虽然这部小说在体现奥斯汀思想方面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这部小说中的很多叙事技巧都充分体现了奥斯汀这位小说家娴熟的叙事能力,对于奥斯汀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女性主义叙事学就是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分析性别对叙事的影响。下面作者分别从小说的情 王海红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聊城252059) *[收稿日期]2008-09-09 **[作者简介]王海红(1981—),女,山东泰安人,山东聊城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Vol.28 No.6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Dec .2008 ***第28卷第6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月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8)06-0088-02 88 - -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壹、前言 女性主义协助我们了解社会结构中因性别所产生的权力关系,虽然社会工作中关切女性议题并不等同于女性主义(Sands & Nuccio,1992;Simon,1988.etc),但是透过女性主义对社会文化的解释与批判,有助于社会工作实务上,权力、资源的分配关系探讨,打破主流价值的运作,协助案主由其自身经验获得自觉与解放,并结合受压迫个人或团体,试图再建构社会中的两性关系与权力分配。 贰、女性主义发展历程(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女性主义具有不同的流派,每一流派对妇女处境及压迫根源有 不同的解释,因此所提出的策略亦有所不同,以下就自由女性主义、基进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分别说明之。 (一)自由主义(Liberal)女性主义 最普遍为大家熟悉的女性主义观点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该理论强调男女两性应是相同的,而性别的分工为社会上不平等的根源,因而形成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因此,该理论强调同工同酬,并消除社会之歧视与或不公平的待遇,主张透过任何形式以使男女平权。此外,还倡议包括合法堕胎、反歧视、性骚扰、争取法案改革及职业训练方案(使女性亦可有机会与男性竞争,从事如建筑工、消防员等工作)。自由主义可分为古典自由主义与福利自由主义,前者强调政府责任在于(1)保障公民自由(2)提供全民均等机会,后者则强调政府角色在规制市场,提供人民最起码的经济正义(economic justice)。 社会工作者常运用福利自由主义观点,提出满足妇女经济上需求的(尤其抚育子女者)政策,主张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扶助方案。 (二)基进(Radical)女性主义 基进女性主义认为妇女面对的男性优势的压迫,源自最古老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宪法与我们的社会生活

宪法与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初次听说宪法这个概念是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只记得政治老师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那时就感觉宪法很大很高,至于具体内容、作用等就一无所知。好在我有一颗好奇心,今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第一主题定为依法治国,为什么会选依法治国作为十八大四中全会的主题呢依法治国是很重要,但重要到成为党的代表大会主题我还是始料未及。我是一个好奇的人,有想不通的事我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上网、看书、看四中全会解读等等来个总动员,有了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先说一下宪法,宪法它规定了我们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权力属于谁,国家权力的执行形式,从大的方面就保障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宪法保护们的国家就像大气层保护地球一样,有它时我们并未感觉有什么不同,但离开他我们却难以生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复杂有广泛,难度很大,不是简单的政策出台就能解决的,需要有更有利的工具——法律。我们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法律体系保证。尤其是宪法,我们国家权力机构的正确运行,离不开宪法的保障和约束,各级政府都需要依法行政。今年3月份的人代会研究国家经济问题时,明确提出:由市场来决定经济资源配置。为什么要市场决定经济资源配置呢原因就是有些行政上的东西影响了市场,制约的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一个大问题怎么解决呢只有法律只有依法治国能解决。我们党的领导体系是睿智的,他们高瞻远瞩,从大方向、从根本上来思考解决问题。而且逐步实施,稳步推进。所以,三月份人代会提出市场决定经济资源配置,这是方法。十月份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是保障。不难看出法律与国家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它的作用远比我想象的大得多。 最后,我想说普通法律规定了个人、集体在某些事情上的行为准则,而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它既是对我们的约束又是对我们的保护。它的作用既大又广泛,就像生物和空气一样,时常没在意它的存在,但却又真的离不开。

《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精品文档

《玩偶之家》:易卜生和女权主义 在19世纪后期,许多妇女寻求独立和更大的自由选择她们的生活。在英国,亨利克?易卜生的几部戏剧都是由自由剧院运动的私人资助的女权主义实验项目的一部分。亨利克?易卜生于1879年12月4日发表了一篇关于《玩偶之家》的三幕剧。该剧对19世纪的婚姻规范持批判态度。这是一种女性权利的表达,当女主角诺拉拒绝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婚姻和“玩偶之家”的生 活时,她决定离开托伐?海尔茂,宣称她必须“让自己和她周围的一切都有意义”。她走出去,砰的一声关上了门,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了现代欧洲戏剧的新时代。他以其独特而敏锐的思想抨击政治、道德、法律、宗教和其他不合理的制度,揭露了挪威(乃至西方)社会中围绕性别关系的法律、社会和心理上的虚伪,并赞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他以尖锐的言辞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在世界文学中创造了不朽的戏剧,因此,他被认为是“最杰出、最吸引人”的戏剧大师。(Plekhanov,Georgii Valentlnovich, 1908) 一、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目的是解决性别不平等,关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在对这些社会和政治关系进行批判的同时,许多女权主义也侧重于促进妇女权益。在女权主义中探讨的主题包括歧视、刻板

成见和男权社会等。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被分为三个浪潮,每一次浪潮都涉及女权主义问题的不同方面。第一次浪潮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妇女选举权运动,促使妇女拥有投票权。第二次浪潮与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有关。第二次浪潮为女性争取法律和社会平等。第三次浪潮是对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失败的延续和反映。从《玩偶之家》的主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它与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相对应,易卜生拥护女性在社会上的平等,并鼓励女性为解放而反抗。 二、女性的玩偶地位 在易卜生生活的年代,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男性认为是较弱的群体,并需要男性的保护,很少有权利参与到社会体系中。因此,易卜生创造了诺拉这一形象,她从顺从到反抗,这一女性形象预示了上世纪6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先驱价值。 尽管诺拉来自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但她没有自主意识,她只是一个完全由她父亲控制的玩偶。在与丈夫海尔茂生活了八年之后,她一直在遵循他的安排,在没有丈夫允许的情况下,她不敢做任何事情,她也不敢做任何她丈夫不允许她做的事情。事实上,她就像一个在家庭中天真和善良的大孩子,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她没有任何野心,她所关心的只是把自己打扮漂亮来取悦她的丈夫或者和孩子们一起玩,而不做家务。她从不打算找一份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导入4)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测试卷及答案 一、我会填。 1.我们生活在法律中,法律规范着我们的(),保护着我们的(),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 2.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和()。所有社会成员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依法履行自己的()。 3.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刑法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于犯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刑法()犯罪,()人权,()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4.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提供了外部(),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5.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当我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如果经济困难,可以通过(),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 6.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和()。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和根本(),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和必须履行的基本()。同时,宪法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个国家(),具有最高的法律()、法律()、法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国家宪法日的设立,让宪法意识植根人心,这正是忠于宪法、()的具体体现。 8.国家宪法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是我们对宪法的认识,不能止于这一天。通过丰富多彩的宪法传宣传教育活动,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宪法,了解宪法。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要做到()宪法,()宪法,()宪法实施。 9.宪法是国家(),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最()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10.树立宪法权威,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知识。了解宪法如何规定国家的()、公民的基本()和()以及国家(),我们就能体会它在国家和国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它是我们行动的根本依据。 二、我会判断(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X”)。 1.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 ) 2.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合法的行为受到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制裁。当争议和冲突发生时,国家行政、司法机关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处理。 ( ) 3.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

即兴演讲稿《宪法与生活》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10号参赛选手。我即兴演讲演的题目是《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因法矗立。”生活中,时常会有同学说,法律离我们很远。但是,你是否知道,我们时时刻刻受到宪法的保护?我们每天上学、接受教育;我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学习、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都是遵守着国家的法律,维护着法律的威严。 当我们享受着法律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有人却做着违反法律的事,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例如,在学生中,有考试作弊、校园欺凌等现象,违反了《中学生守则》,甚至违反了国家法律。又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道路上行人,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了交通事故,给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再如,社会上有些心理扭曲的人,为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在公共场所挥刀砍向无辜的群众,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还记得,小黄车刚刚进入我们视线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可没多久,媒体便经常曝光,一些倒在地上、躺在草坪上、甚至被人为破坏严重的小黄车,数量之多,令人痛心。原本投放公共自行车的企业,是想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却没有想到,因为部分不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人,不仅没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福利,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导致了部分企业利益受损,最终企业倒闭。 刘媛媛发表过一篇演讲,叫《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什么》,她说总有一天企业家会是九零后,市长会是九零后,甚至国家主席都会是九零后。其实同样,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长大成人,也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角,那么我想问大家,如果在那一天,我们又能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做什么呢?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去把握国家命运的人物,你我可能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市民,但我相信有一件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那就是遵纪守法,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用我们的法律知识,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要守法,先学法。学法应从平时生活出发。法律很薄,也很重。它的沉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更是照亮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照亮这个崭新时代的曙光!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深深地感受到它温暖的光芒!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The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Sea-Wolf and Jack London?s Gender Politics) [摘要]论文通过对杰克·伦敦长篇小说《海浪》中唯一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作家的人物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故事发展中逐渐被自己修正改变,最终将一个希望歌颂的“新女性”形象,送进了传统社会角色的老套中。论文将小说置入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语境中,讨论这种意图与结果的不一致性所反映的当时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矛盾心态。 [关键词]杰克·伦敦;《海狼》;女性人物;女权批评;性别政治; [作者简介]虞建华,1950年生,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上海200083 19世纪末西方女权运动中心从欧洲转向北美,开始在美国掀起女权运动的“第一次浪潮”。新旧世纪之交是宣传男女平权思想的重要时期,也是杰克·伦敦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同时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也有意识地希望自己的作品表现与时俱进的认识。作家的这个意图显而易见,但尽享男性特权的传统社会模式又让他恋恋难舍,而这种眷恋在暗中对新思想进行着颠覆。内心中相互冲突的认识倾向和情感倾向流入了长篇小说《海狼》(1904)的结构和故事中。批评界一般从城市青年范·韦顿与船长拉森之间的自然主义道德观的冲突,或从男主人公经历成长的过程,对《海狼》的主题进行讨论,而将其中唯一女性——小说的第3号人物莫德——当作陪衬,少有关注。本文以小说的女性人物为主线,通过分析这个人物的设定和演变,读解其中丰富的社会编码,揭示作家在性别观念上的矛盾心态。 一、时代语境与性别观念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和宪法一起生活的日子

和宪法一起生活的日子 在大家看来,宪法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总觉得宪法是一种神圣且只可远观的存在,可如今仔细回味我们曾在政治课本上对宪法的认识,它好像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说实话,曾经的我对宪法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它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一点。我所说的曾经其实就是在观看《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团体总决赛》之前。不得不说,绝大多数人对宪法都是一知半解,又或者是会在某一时刻恍然大悟:“啊,原来这也是宪法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都知道要宣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却不是很清楚宪法是什么?就不拿参加“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的大学生来说,对比于初高中生和小学生,他们对宪法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远远高于我们,但是我们除了知道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还知道些什么呢?且不说它陪伴我们从呱呱落地到如今的风华正茂,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说到宪法的陪伴,我倒有几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从记事起,邻家的小哥哥似乎一直都是以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著称。基于不爱学习这一点,他对学习的态度很好的在学习给他的反馈上体现出来,每次考试都是个位数,毫无例外。大抵是加上调皮的原因,年龄尚小的他萌生出了不上学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想法居然很快得到了他家长的肯定,终于在小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这个想法要被实施了。幸而,校长和他的班主任及时阻止,到家中家访,告诉了家长这个行为是侵犯了孩子的权利,且对孩子的影响又是极其深远的,切断了家长的行动。为什么会对这件事记忆深刻呢?我想,是那时候的我太得意洋洋了,不是因为成绩或者是被老师家访,而是因为针对邻家哥哥的成绩补救,他们协商一致选择让他重读一年级,而我顺利升上二年级。宏观上来讲,让邻家哥哥重读一年级,而我顺利升上二年级,正是因为我们享有受教育权,而这项权利都是宪法所赋予的。从九年义务教育到现在的十二年义务教育,宪法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这些。 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曾经推送过一条新闻,大致内容为:在小学生陆陆续续进入校园期间,校园广播里突然响起国歌,孩子们立刻停住了跑跳的脚步,齐刷刷地原地离职,面朝国旗的方向行注目礼和少先队礼,国歌结束才走向教学楼。而这微小的细节体现出来的正是教育的力量和爱国的表现。在很多人看来,这件事似乎很稀奇,可这个不就是我们应当做的吗?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要爱国,教我们唱国歌,

社会性别_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_刘霓

女性研究 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 刘 霓 提 要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几十年来,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主义 唯物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这个词的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然而“gender”这个词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所具有的含义就绝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兰?科德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百科全书》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词条中谈到:在普通字典的定义中所遗漏的正是社会性别———基于生物学的性别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对于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①而在另一本在此前出版的工具书,即由索尼娅?安德马赫尔等人主编的《女性主义理论词汇汇编》中,对社会性别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初期,女性主义者采用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勒(1968)所提出的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划分方法,将性别差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② 除了这些工具书中的解释之外,在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坎达斯?韦斯特和唐?H.奇默尔曼撰写的文章《行动着的社会性别》中还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浅显易懂的解释。她们讲到:在讲授相关课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性别(sex)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③ 总之,性别,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物属性,而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 二、社会性别概念在女性主义 理论中的确立 在60年代末,社会性别概念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至少从那时开始,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被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尽管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的概念才在女性主义者中间流行起来,但是“男女之间的 25 ① ② ③West,Candace;Z inmmerman,D on H.,1987,D oing G ender,in Myers,K risten A.(ed.),1998,p.167. Andermahr,S onya;Lovell,T erry and W olkowitz,Carol, 1997,p.102. C ode,Lorraine(ed.),2000,p.220.

宪法,走进我们的生活

宪法,走进我们的生活 2014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如约而至。 这是一个庄严神圣的节日,一个崇尚宪法、强化法治信仰的节日,一个让宪法走进每一个人生活的节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深入贯彻落实,将不断改变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每个中国人、每个济南人,对眼前这条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康庄大道,都前所未有的明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这在我们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将宪法实施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就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1月17日召开的中共济南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济南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济南作出部署,进一步强调要强化宪法宣传教育,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目的是在全社会建立对法治的信仰。这必将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宣传宪法、贯彻实施宪法的热潮,使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浓厚社会氛围。党员领导

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为全民树立法治信仰做出表率。 12月1日,在市委宣传部、市人大内司委、市司法局、市普法办、市法制办联合举办的?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济南市迎接首个国家宪法日座谈会上,六位法学专家和两位律师受邀到会,畅谈宪法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联系和影响。 ?宪法不是‘闲法’,而是‘顶天立地’的根本大法。??顶天?,就是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立地?,就是宪法文本写的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写的是国家的性质和责任,写的是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与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保护和义务履行密切相关,与每一名国家公职人员的依法履职密切相关,与国家的文明进步密切相关。 山东省社科院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于向阳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宪法乃众法之统帅。要通过宪法日活动,让每一个公民熟悉宪法所确立的秩序,明确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真正把宪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有利于形成宪法信仰。?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丽萍说:?国家宪法日这一天,将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将成为公民的‘权利宣言日’,也是官员的‘权力规范日’,更是全社会共同维护宪法至上的‘信仰日’和‘行动日’?。

女性在政治领域

在21 世纪的今天,男女平等的议题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男女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无疑政治平等是男女平等一个重要的考察维度。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它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利的实质性践履状况。因此从政治参与是否平等,可以考察一个国家女性和男性政治平等的实质情况,乃至考察一国男女平等的实际情况。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认为,“政治”是指一群人支配另一群人的权力结构关系和组合。她明确指出,两性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对我们的两性关系的制度进行公正的调查后, 我们发现, 从历史上到现在,两性之间的状况,正如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 两性之间的统治关系往往被视为自然的秩序,比种族隔离更为坚固,比阶级的壁垒更为严酷、更为普遍、更为持久,它是我们文化中最普遍的思想意识、最根本的权利概念。 两性之间的统治关系“建立在整个社会空间和次空间中”,也就是说不仅在家庭中,同样也在社会生活领域和劳动世界中,在行政领域和传媒场中都存在着这种关系。性别政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女性被边缘化,即被排斥、被忽视、被忽略、被压迫等。 女性在政治领域中被边缘化并非只始于当代,它是一种古老历史心性与记忆的遗存,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理论力量。在古代西方,女性长期被排除在政治理论的门外,游离于“政治”视阈之外,有关论述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柏拉图生活的公元前 4 世纪左右,妇女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 柏拉图虽然不像同时代其他哲学家那样完全将女性排除在政治之外,但是柏拉图的哲学处处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即便是在对女性看法最为开明的《理想国》中,也完全没有考虑女性的权益和需求。柏拉图认可了传统对妇女歧视性的态度,他认为,在一切才能方面女性都要比男性弱一些。 西方传统思想中在妇女问题上长期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要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男人是具有理性能力而成为完整的人,他们天生更适合于统治,女人则是缺乏理性能力而成为有缺陷的、不完全的人。亚里士多德分别赋予男人和女人政治学与家政学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是由男女两性分别承担的,政治学的作用在于建立和管理城邦,家政学在于组织和管理家庭。政治是做统治的男人们的事,家政是在男人指导下的家庭活动。这样女性不仅被排除在政治领域的社会活动之外,而且在家庭中也没有自主权。政治领域代表着理性和文化,仅仅适合于男人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而家庭领域存在于妻子与奴隶的生活领域,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食、色、住等自然需要。 古典男权主义以政治权力自然地起源于父亲这一论点为基础,认为儿子生而就是他父亲的附属品,政治权力就是父权。尽管洛克的《政府论》上篇代表了一种进步的妇女观,但他本人实际上也没有彻底摆脱一般意义上的父权论,他的妇女观有着许多不彻底的方面。他主张所有的人都拥有天赋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并非指整体意义上的人类,而是特指人类中的男性。 康德则认为人的能力是有性别差异的,妇女缺乏政治理性或公民理性,妇女是感情动物,没有理性。他坚持认为社会的理性秩序要求这样一种机制:划出把妇女排除出政治行为领域之外的界限。黑格尔对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以及私人和公共的理解是从男权的角度出发的,他严厉地否定女人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和意义。他认为妇女属于家庭的领域,男人则属于行动、科学、政治、哲学等公共领域,黑格尔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把女性排除在公共的政治领域之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父权制一直占统治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理论确

大众传媒性别建构的理性批判_女性主义的反省_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

大众传媒性别建构的理性批判 ———女性主义的反省: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 叶 晖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既是一种商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它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性别成见而存在。东西方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都可谓源远流长,那么,作为一种深植于文化之根部的集体无意识,男权观念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并通过大众传媒广为传扬就不足为奇了。在一个男性文化霸权的社会里,鉴于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敞开”与“遮蔽”的双重功能,它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媒体再现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中心价值观这种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会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使女性遭到象征符号上的消解,或者不被呈现,或者被定型为母亲、妻子等角色。 〔关键词〕 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08)04-0009-04 The Cr iti que of Gender Con structi on of M a ssM ed i a ———Fem inist intr os pecti on:the double functi ons of s ocial gender and mass media YE Hui (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J 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I n modern s ociety,mass media is both a business and s ocial culture.It cannot separate fr o m traditi onal gender discri m inati on fr om any pers pective.Social discri m inati on t owards women in east and west culture has l ong originati on,thus as an unconsci ousness deep ly r ooted in culture,no wonder male sup re macy exists worldwide and mass s p read thr ough mass media.I n a s ociety dom inated by male culture,when reflecting fe male i m age,mass media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male sup re macy r ooted in s ocial culture and p sychol ogy concerning its exposing and covering functi ons in modern cultural context.And it will discompose or disreflect women’s sy mbolic meaning in public or hiding means,or defined as r oles like mother,wife,and s o on. Key words:mass media;s ocial gender;gender constructi on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娇好的容貌和迷人的身段的确能给人带来感观享受和视觉愉悦。问题是,在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联袂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狂欢节”中,传媒所表达的审美情结为什么偏偏对女性的体貌而不是男性的体貌情有独衷?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做出角色定型的描述?在这方面,女性主义开始了最初的尝试,她们的早期著作都集中于塔什曼所称的“对女性形 ? 9 ? ①收稿日期:2008-05-13 作者简介:叶晖,女,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