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与健康(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材编委会编)思维导图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主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内容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 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二)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 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四)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全)

《体育健康教育教案》 一、课题:全力以赴保健康 教学目标 1. 明确健康的定义。 2. 认识亚健康。 3. 了解卫生革命。 4. 把握健康的准则。 教学内容 1、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构成人身体的九大系统 人的身体由神经、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和生殖九大系统构成。 九大系统出现问题可导致的疾病: (1) 神经系统一神经炎、半身不遂 (2) 运动系统一肌肉拉伤、扭伤、骨折 (3) 循环系统一脑中风、冠心病

(4) 呼吸系统一肺炎、气管炎 (5) 消化系统一肠胃炎、胃溃疡、肠梗阻 (6) 内分泌系统一侏儒症、大脖子病 (7) 泌尿系统 (8) 免疫系统一艾滋病 (9) 生殖系统一性病 3. 亚健康的定义 亚健康是一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4. 亚健康的促成因素以及如何预防亚健康 亚健康的促成因素: (1) 心理因素(2)体质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4)不良生活因素 如何预防亚健康: (1)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各种压力。 (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 (3)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5. 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 (1)倾向性因素(2)促成性因素(3)强化性因素

二、课题:吃的明明白白教学目标 1、明确理想的膳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清淡杂食)。 2、了解盐为什么是把双刃剑。 3、明确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 4、如何做让一日三餐更有营养。 5、明确特殊阶段的营养(高中阶段、发展体能、体育锻炼后)。教学内容营养(膳食)与健康 1、膳食宝塔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是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八条原则: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④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⑦饮酒应限量; 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高中学生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应避免饮酒。此外,在这八条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营养学会还同时制订了《特定人群膳食指南》,针对青少年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条补充原则: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 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 2. 原《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后者则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3. 体能要素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 4. 制订运动处方时需充分考虑运动的次数,强度和时间三个要素,使体育锻炼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也纳宣言》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它们是合理膳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心理。 6. 皮埃尔·顾拜旦是第二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7.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 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 主要目标的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3、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现、动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评和综合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5、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_实践性_____特征,重视教学内容的_基础性_、__选择性__、以及教学方法的__有效性__、__多样性_,注重激发学生_运动兴趣_。 二1、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采用教师评价 B、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C、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 D、对每一个学生都要采取一致的评价方法 2、(C)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性的是(C)。 A、基础性 B、实践性 C、美体性 D、综合性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包括前言、(A)、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A、课程目标 B、课程理念 C、课程思想 D、课程结构 5、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A)。 A、准确 B、公平 C、公正 D、公开 6、(B)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7、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B)。 A、重要作用 B、主要作用 C、特殊作用 D、一般作用 8、体育与健康( A )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 A、学习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9、下面不是一节体育课课例的主要内容包括的三个环节的是(D)。 A、课例设计 B、课例的过程描述 C、课例反思 D、课例的准备 10、( D)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对水平一的学生应主要采用( A )评价。

体育与健康概念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3、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4、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5、心理健康:包括 两层含义:一种是 指心理健康状态, 个体处于这种状态 时,不仅自我感觉 良好,而且与社会 处于契合和谐的状 态;另一种是指维 持心理健康、减少 行为问题和精神疾 病的原则和措施。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 人的心理健康具有 积极的影响。作为 学习领域的心理健 康,要求学生学会 通过体育活动调节 情绪状态,增强自 尊和自信,形成坚 强的意志品质。 6、社会适应:指个 体为了适应社会生 活环境而调整自己 的行为习惯或态度 的过程。在社会生 活中,每一个体都 有自己独特的为人 处世、待人接物的 方式,都有人际交 往、合作、友情、 尊重、名誉及取得 成就的愿望和需 要,所有这些需要 的满足,都依赖于 个体的社会适应, 同时,它们又能促 进个体的社会适 应。个体社会适应 包括一系列自主的 适应性行为,通常 表现为顺应、自制、 同化、遵从、服从 等具体的顺应方 式。经常参加体育 活动的人,其社会 适应能力会提高。 作为学习领域的社 会适应,要求学生 培养良好的合作和 竞争精神,形成和 谐的人际关系,学 会获取现代社会中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 方法。 7、运动参与:指学 生主动参与体育活 动的态度与行为表 现。经常参与体育 活动的学生,可以 培养和发展对运动 的兴趣和爱好,养 成体育锻炼的习 惯,使体育活动成 为生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作为学习 领域的运动参与, 要求学生具有积极 参与体育活动的态 度和行为,掌握科 学健身的知识与方 法,养成坚持体育 锻炼的习惯。 8、运动技能:指在 体育运动中有效完 成专门动作的能 力,包括神经系统 调节下不同肌肉群 间的协调工作的能 力。作为学习领域 的运动技能,要求 学生学习、掌握和 运用基本的运动知 识和技能,形成一 定的运动特长,为 终身体育奠定良好 的基础。 9、体能:指人体各 器官系统的机能在 身体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能力。体能包 括与健康有关的体 能和与运动技能有 关的体能。前者包 括心肺耐力、柔韧 性、肌肉力量、肌 肉耐力、身体成份 等,后者包括从事 运动所需要的速 度、力量、灵敏性、 协调性、平衡、反 应等。其中一些体 能成份既是与健康 相关的体能,又是 提高运动技能所需 要的体能。 10、学习领域: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 中,按学习内容性 质的不同划分的学 习范畴。 11、领域目标:指 期望学生在特定学 习领域达到的学习 结果。课程目标通 过各个领域目标的 达成而实现。 12、水平目标:指 不同阶段学生在各 个学习领域中预期 达到的学习结果。 13、地域性运动项 目:指流行于某些 区域的、带有地方 特色的或形成传统 的运动项目。它包 括由于地理、气候 条件和文化等原因 在某些特定地区或 民族中流行的运动 项目。 14、体育教学要素: 也称“体育教学因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四)初三级 “挑战自我,勇往直前” 200米跑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升中体育考试必考项目200米跑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综合素质,是对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对学生意志、精神的考验,学生必须通过自己脚踏实地、刻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中考体育的胜利。为使学生适应考试要求,教师通常把200米跑教学课上成枯燥、机械的训练课。本节课教师旨在使枯燥的训练课教学化。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教法,突现教学教法的有效性、趣味性。在整节课中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激励情景,采用有效的激励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初三学生面临着许多人生的挑战,学习的紧张,成功与失败,个人的前途,父母的期望等问题都会压在他们身上,困扰着他们。因而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等等。为了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战胜这些挑战,教师在重视技能、技术、体能发展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弯道跑,提高弯道跑接直道跑动作技术。 2、提高学生快速奔跑能力,发展柔韧、力量、耐力等素质。 3、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意识,发扬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精神。 四:教学内容: 1、200米跑 2、发展下肢力量素质练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弯道跑接直道加速跑动作技术 难点:正确运用途中跑技术 六:教学场地与器材 场地:田径场器材:跳绳41条、雪糕筒3个、弯道跑、途中跑挂图各1张 七:运动密度预计为40--50%,心率预计:140-150次/分 八:有效教学策略 1、激励教育法,教师在不同阶段教学中提出不同的目标与口号,如本节课发展速度素质教学提出口号:“挑战自我,勇往直前”,又如在平时教学中发展速度耐力教学提出口号“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中考备考最后冲刺阶段提出口号“全力以赴,顽强拼搏”。 2、教师利用本身的教学优势(如:示范能力、语言激励、情绪感染、师生互动)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关注学生的技术掌握及良好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参与、兴趣、合作、表现等社会适应与心理目标 九:教学安全提示 1、感冒发烧、心脏病、哮喘病同学安排见习或进行自选项目的练习。 2、感冒发烧刚恢复的学生适当减少运动量,教师注意观察学生上课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 运动量。 3、加强过程监控、课堂上如遇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

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

课间体育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体育活动开始常常兴趣很浓但又很快失去,保持的时间比较短,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维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多种器材,培养兴趣 幼儿《纲要》指出:在体育活动中,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而幼儿最感兴趣的便是可以操作摆弄的玩具,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并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有趣的材料会引发幼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进一步丰富幼儿体育活动的材料,在充分挖掘器材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玩法的创新,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各种器材本身的不同功能。利用家长资源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色彩斑斓的小布条,大小不一的纸盒与报纸,形态各异的饮料瓶,弹性十足的车胎等。利用生活材料资源,挖掘其教育和锻炼的功能,还要充分利用家乡资源或社区资源开发新的体育活动器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体育器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又如,我园就利用家乡茂密的竹林,最大限度的挖掘制作出形式多样的竹制体育器材。如:竹环,竹墩,竹制弓箭,竹制跨栏、竹制呜风、竹制高跷、竹拉力器、竹筛、竹筒、小竹马等。这些物品给孩子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对孩子的兴趣与培养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活动场上从他们的神情中能看出在体育活动中作用于器材的喜悦。 二、借助游戏,激活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发展。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形式,它对增强幼儿体力,发展智力,培养优良品质,对美的感受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试析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试析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文章通过探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阐明体育对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而对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校体育;融合 体育与健康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健康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要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其中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最积极的手段。所以,把原先独立的体育课与健康课合并成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当今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过去两个单独相互脱离的教育课程进行了有效的交叉融合和优化重组,使之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科学体系的新型课程。它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不断完善和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它打破了我国学校体育几十年来一贯制的教学格局,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密切关联且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体育课余锻炼等活动不能离开卫生保健知识,否则,不但不能达到强身健体、育人增智的目的,还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伤害和病痛,有损身心健康。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改善、维护、促进人的健康状况,使人们享受美满幸福的生活。尽管两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上有一致性,但是这两门课程的性质是不同的。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技艺类课程,而健康课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启智类课程,本质上就是两门课程。两门学科性质相异的课程能否结合到一起,一直是困扰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难题。新西兰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把体育和健康融合起来,开设成一门综合课程的国家。新西兰的健康与体育课程中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其内容也是有限的。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多地出现在其他相关学科之中,也包含于学生生活与管理环节之中。日本体育课的名称是保健体育课,实质上是体育和部分健康教育交叉开设的一门课程。我国目前的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还是老一套的体育课,只不过换了个名称和说法,它涉及的健康教育只是和体育相关的部分,并没有把体育与健康融合起来开设。至于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采取独立课程、关联课程还是融合课程的形式出现,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代码:00029 学分:6 总学时:104 理论学时:8 实践学时:96 机动学时:0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4、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生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整版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4.《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4.1课程基本信息(表4-1) 表4-1“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信息 4.2课程性质与任务 4.2.1课程性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规定,围绕“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院体育教学和体育资源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之一,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是我院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我院体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 4.2.2课程任务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任务是: ①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生理) ②掌握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及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的方法,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监测方法) ③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1—2项健身运动的方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锻炼方法) ④发展学生个性,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心理) ⑤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以及自控自律的优良品质。(品德) 4.3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根本目标为“培养具有健康第一的现代理念,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3.1知识目标 A1:体验运动乐趣,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A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4.3.2能力目标 B1: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B2: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以及自控自律的优良品质。 4.3.3素质目标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1 课程基本信息(表4-1) 表4-1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生体育与健康开课部门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编号9787563538454 课程总学时/学期总学时144/36 课程总学分/学期总学分8/2 田径、篮球、羽毛球、 先修课程太极拳、其它(体育后续课程无 理论、体质测定) 修订人审定人 修订日期审定日期 4.2 课程性质与任务 4.2.1课程性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规定,围绕“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院体育教学和体育资源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之一,是大学生以身体练 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是我院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我院体 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 4.2.2课程任务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 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 途径。其任务是:

①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生理) ②掌握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及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的方法,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监测方法) ③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1—2项健身运动的方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锻炼方法) ④发展学生个性,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心理) ⑤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以及自控自律的优良品质。(品德)5.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根本目标为“培养具有健康第一的现代理念,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合格人才。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3知识目标 A1:体验运动乐趣,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 习惯。 A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4.4能力目标 B1: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B2: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以及自控自律 的优良品质。 4.5素质目标 C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6.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4-2) 表4-2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教学任务或项目教学内容(编号)理论实践

(完整版)(最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版)

二、 运动技能.30 三、 身体健康.35 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8 水平四(7?9年级) 一、 运动参与 .42 二、 运动技能.43 三、 身体健康.47 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50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52 一、 教学建议.52 二、 评价建议.55 三、 教材编写建议.60 四、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3 附录.67 附录1 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 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 67- 附录2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 69 附录3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 .73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 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学生 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 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 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 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 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一一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一一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 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一一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 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一一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 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 课程基本理念 (一)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 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 全面地发展。 (二)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 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 目 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 课程性质? 二、 课程基本理念.3 三、 课程设计思路.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11 水平一(1?2年级) 一、 运动参与 .11 二、 运动技能? 11 三、 身体健康.15 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7 水平二(3?4年 级) 一、 运动参与 .20 二、 运动技能.20 三、 身体健康.24 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7 水平三(5?6年 级) 一、运动参与.30

体育与健康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计20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新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选择题(每个2分,共计10分) 1.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 A、课程改革B、教法改革C、评价改革D、目标改革 2. 创新型课堂教学应是D。 A、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B、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C、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D、包括A、B、C。 3. 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 B 为重点. (1)创造能力(2)创新精神(3)道德素质(4)实践能力 A.(1)(2) B.(2)(4) C、(1)(3) D.(3)(4) 4. 下列是对新课程下的教师的陈述,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课程计划的执行者.B、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C、教育的研究者.D、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5.目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初中阶段是属于()阶段。 A、水平一.B、水平二. C、水平三.D、水平四. 三、填空题(每个2分,共计20分)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5.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7.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证参照)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二、学习领域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学习领域一运动 参与 二、学习领域二运动 技能 三、学习领域三身体 健康 四、学习领域四心理 健康 五、学习领域五社会 适应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课程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 四、教材编写 附录 一、名词解释 二、附表 第一部分前言(1-12'GYM'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1-12'GYM'1.1) (一)课程性质(1-12'GYM'1.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思维导图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  2.教育的概念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称之为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学校)教育构成的三要素  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和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e.g.教科书,讲义);         教育手段(呈现形式,  e.g.网络授课)  4.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特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 象的根本特征)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 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 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而动物只是一种生 存本能  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 养的过程;  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 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式不同内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但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起源 

大学体育教育与健康

第一章大学体育教育与健康 体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特殊的功效,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大学生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的层次,大学体育功能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拓展,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其功能由大学时代拓展到终身。大学体育不仅要注重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实际效益,还必须着眼于大学生个体生存、终身发展的需要,要重视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效益,力求满足个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启发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不断充实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以适应21世纪开拓型人才对精神、体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一节体育概述 一、体育的起源和概念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产生的根本源泉是生产劳动,它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体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760年法国的一家报刊上,“体育”一词在我国的使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意译为“同维护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我国在1923年才在《中小学课堂纲要草案》中,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并被广泛使用。 体育这一术语最初传入我国时,由于当时我国还很少有竞技运动和其他的群众体育运动,因而指的是身体教育。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突飞猛进,体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它是以身体活动来调节人体机能的过程,是以各项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活动,是社会活动

与人体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体育作用于社会,可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体育自产生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对力量、和谐、健与美的追求与塑造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从而对体育本身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体育是通过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品质的身心发展的教育过程,是社会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的本质是体育内在的规定性,表现为体育的属性。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质属性是事物必须具备的,可作为该事物标志的属性。 体育的作用有很多,最基本的是强筋健骨,即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增进知识、调剂感情、增强意志等教育效能只是体育的非本质属性,而体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效能,因此,体育的本质就是体育教育效能。 为了使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人类的祖先就将为了生存形成的走、跑、跳、投等身体活动能力,通过游戏等形式训练、传授给后代,这种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训练少年儿童智力与体力的行为,就是原始的教育,即体育教育的雏形。但是所有的职业劳动都不能代替体育,职业劳动的目的与体育的目的、手段、活动方式、组织形式都不同,所以活动的效果就不同,劳动不能解决人体的全面生长发育和机能水平提高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人体的体格、身体素质和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问题,所以劳动不能简单地代替体育,体育的属性就是增强体质的教育。 大学体育教育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并通过个体的体育实践提高体育锻炼水平与体育能力,以适应21世纪开拓型人才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体育的组成 我国体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其内涵更丰富,分化也更明显,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身体机能和健全心理相结合的教育,是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因为学校体育不仅为智力提升提供身体基础保证,还传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