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向阳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向阳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2)

第三章咸安区城镇体系规划 (3)

第四章城镇性质、职能和规模 (12)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12)

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划 (14)

第七章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15)

第八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16)

第九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7)

第十章产业发展规划 (18)

第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19)

第十二章市政设施规划 (21)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24)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25)

第十五章远景发展规划 (26)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26)

第十七章附则 (21)

附表一:建设用地平衡表(2030)

附表二:道路建设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保护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科学合理指导向阳湖核心区保护与开发的互促共生,打造“文、史、农、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文旅游渡假区,编制《向阳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8年)》;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1年)》;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

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年)》;

10、《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1998年)》;

1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2000年)》

12、《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2011年,湖北省)》;

13、《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

14、《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6年)》;

15、《中共咸宁市委关于制定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2011年)》;

16、《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7、《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18、《咸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

19、《咸安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20、《咸宁市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体规划(2009-2030)》;

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以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思路,本着严谨全面的科学精神,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规划。

二、充分考虑规划的长远性和发展弹性,为向阳湖片区的远期发展留下余地。

三、将规划编制与实际情况和现行规划管理需求密切结合,突出城市规划作为政策性法规的宏观调控作用。

四、针对向阳湖片区区位、经济、自然环境、绿化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的独特性,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并使之贯穿向阳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中。

五、强调科学发展观、李鸿忠关于向阳湖发展的“文、史、农、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全局,协调发展,做到“文、史、农、旅”四效合一。

第四条指导思想

一、紧抓历史脉络,还原历史原真性,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保护与发展策略,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反哺保护;

二、树立“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经济”的发展理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依托自然资源,以生态保护为重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健康发展的目标;

三、制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机制、互动网络;开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项目布局;营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环境;

四、考虑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结合,合理规划发展时序。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第二章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发展战略

一、合理确定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制定相关发展战略。

充分调研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历史背景与保存现状,结合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合理确定该地区保护和发展模式,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融合自然生态产业,

制定相应发展策略。

二、明确向阳湖片区性质与职能,科学预测和确定其发展方向及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通过研究向阳湖城市化进程中的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一步调整优化其产业结构,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和职能。依托区域资源承载力,旅游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未来向阳湖片区的规模。

三、整合历史文化和现代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

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支持的政策背景下,结合向阳湖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农业优势,以建设A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配套建设相关设施,推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

四、完善内外交通条件,构建合理便捷的交通体系,营造良好的慢行系统。

依托优良的交通区位,合理分级建设城市道路系统,形成便捷完善的交通体系。科学设臵慢行系统,营造良好道路景观,街道界面,促进低碳出行。

五、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和用地性质,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以水资源、农田资源等多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核心,积极协调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市域生态基底维护间的关系,强化区域空间管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向阳湖片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至规划期末,向阳湖规划片区产业发展总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实现“文、史、农、旅”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经济发达、产业多样、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发展片区。

第七条度假区人口规模预测

近期2015年2—3万人,远期2030年6—8万人。

第三章咸安区城镇体系规划

第八条咸安区发展策略

一、融入城市圈

融入城市圈,依托大武汉、服务于大武汉、配套大武汉,在武汉建设中凸显咸安地位,以城市圈带动咸安发展,抓住重大历史机遇。

二、推进城镇化

武汉城市圈中,通过被列为“一站一城”新型城镇化试点镇贺胜桥、横沟桥镇,加快咸安新城、斧头湖港区建设,同时,推进梓山湖生态新城建设,发展沿线城镇,推进一批中心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发展大工业

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核电配套产业,同时还要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搭建大工业、大产业发展平台,将直接带来咸安区新兴产业发展。

四、构建大旅游

发挥“温泉之都”品牌效应,延伸“温泉”产业链;发挥温泉旅游产业集聚效应,挖掘地方生态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如桂竹生态游、休闲农业游、红色文

化游;发挥旅游经济裂变效应,开发土特产和特色纪念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五、实现大流通

利用高铁时代的武广高速铁路和武咸城际铁路的建设,发挥高铁“同城效应”将进一步强化沿线城市的集聚发展,为发展高铁经济和融入城市圈提供先机。

第九条咸安区等级结构

咸安区体系等级划分为四级:

1、一级为咸宁主城,包括温泉街、永安街、浮山街、官埠镇、横沟桥镇。2030年人口规模为72万,达到大城市人口规模。

2、二级城镇为贺胜、汀泗、向阳湖、梓山湖、金桂湖等四个新城(组团)。新城规模详见各级城镇人口分配表。

3、三级为中心镇(重点镇),包括双溪桥镇、桂花镇。

4、四级为一般建制镇,包括高桥镇、大幕镇。

第十条咸安区体系结构

逐步构建“一主两区、两轴一带”的片区空间结构。

1、一主:即咸宁中心城市

强化咸宁中心城区聚集效应,打造市域空间发展核心。

2、两区:即城镇密集协调发展区和生态特色产业区

协调区域发展,加强城乡统筹建设,建设城镇密集协调发展区;利用南部生态优势,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区。

3、两轴:即交通带动轴、新城辐射推进轴

以京广铁路线、武广高速铁路专用线、107国道等构成交通带动轴;以向阳湖新城、汀泗桥新城、河升新城、梓山湖新城、金银湖产业新城辐射推进轴。

4、一带:沿湖产业发展带

依托西凉湖、斧头湖形成沿湖产业发展带。

第十一条咸安区职能规划

表1 咸安区职能规划表

职能结构城镇名称主导职能

咸宁主城主城区

体现核心服务职能,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

集约发展两型产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实

力,在带动整个市域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

面起着枢纽和组织作用;

新城(组

团)

金桂湖低碳产

业新城

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循环产业;

梓山湖生态科

技新城

重点发展商务办公、会展、旅游度假、娱乐休闲、

高新技术产业、非动力核产业等产业;

贺胜新城

重点发展非动力核产业相关配套产业,辅助发展

商贸物流、文化娱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汀泗新城

重点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辅助发展商贸物流、

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向阳湖新城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种植与观光、商业贸易、旅游

职能结构城镇名称主导职能

配套服务、娱乐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

重点镇

双溪桥镇、桂

花镇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

一般镇

高桥镇、大幕

镇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

第十二条咸安区产业发展思路

咸安区经济产业以七大产业板块为主,周边布臵重点生产基地。

区域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依托,第三产业为重点,第二产业为辅助,集中设臵七大产业板块:包括主城产业经济先导区、梓山湖生态科技板块、横沟职教板块、向阳湖生态农业板块、咸安宝塔板块、咸东工业板块、温泉生态旅游板块。

第十三条咸安区产业发展策略

1、第一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积极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畜禽蛋奶等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其中:

优质桂花基地16万亩,集中布局在桂花镇、马桥镇、汀泗桥镇;

优质苎麻基地20万亩,集中布局在咸安区双溪、马桥、向阳湖、横沟桥镇;

优质楠竹雷竹基地300万亩,集中布局在咸安区大幕、汀泗桥镇;

优质水产养殖基地,集中布局在咸安西北以向阳湖为龙头的沿湖12万亩范围内;

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奶牛养殖规模26000头,集中分布于向阳湖农业示范区。

2、第二产业

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工业、纺织服装业、森工造纸业、冶金建材业、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鄂南重要的机电、麻纺、丝印、森工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咸宁经济技术开发产业集聚区,咸宁温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开发区核心区、长江产业园(含官埠工业园)、凤凰工业园(含肖桥工业园)、化工产业园区四大工业园区。其中温泉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食品医药、新材料、机械制造、印刷包装、服装纺织、电石化工产业为主。凤凰工业园,官埠工业产业园以发展机械、电子、森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麻纺工业为主,化工产业园区以发展能源化工类产业为主。

3、第三产业

借助交通和滨湖优势,建设滨湖现代商贸物流区,提升现代服务业。依托温泉资源,发展旅游业:包括温泉地热资源的温泉谷、太乙洞、星星竹海、汀泗北伐战争遗址、向阳湖“五七”文化旧址等。

以中国向阳湖文化村等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到203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以上。

第十四条咸安区综合交通规划

一、规划目标

共享重大交通设施资源,加强对外交通建设,完善片区内部路网结构,提

倡低碳出行,形成周边互通,内外相连,方便快捷,舒适美观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片区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

二、咸安区综合交通规划

1、统筹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与运营,促进重大区域交通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选择区域联系的主要方式、途径,建设对外交通联系通道,包括公路、铁路与区域枢纽间的联系,规划对外客货运枢纽、对外停车转换枢纽、出入口道路等设施,增强咸安区域内对外集聚和辐射能力。

2、推进咸安区域内骨架铁路设施建设,依托武广高铁站,加快公铁换乘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3、加快建设武汉至咸宁的城际铁路,加强咸宁与武汉的联系。建设咸宁至江西省宜春、吉安的咸(宁)宜(春)吉(安)铁路。建设潘家湾码头至咸宁市区的潘家湾货运专线。

4、公路网络建设与国家、湖北省公路网规划相结合。依托区域高速公路发展,对主要干道的功能进行提升。改造107国道,提升咸宁至嘉鱼、通山以及至主要旅游景点的道路功能。

第十五条咸安区基础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中心城区和各乡镇镇区采用水厂集中供水。

(2)农村供水按湖北省饮水解困工程有关要求逐步实施:中心城区和镇区周边集中居住点可由中心城区和所在镇水厂统一供水;离中心城区和镇区较远的集中居住点,可分片与周围集中居住点联合,采用集中供水;分散的农户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饮用山溪水、泉水或地下水。

2.水源规划

各乡镇供水水源按地理位臵分别考虑:规划和其他镇区根据各城镇的规划用水规模,安排水厂,并对重要的水源地进行保护。水源地选斧头湖和淦河两个取水点。

3、用水量标准

按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及产业侧重点不同,城市单位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可分为:一级中心城市和二级次中心城市550升/人〃日,县级城市510升/人〃日,新城450升/人〃日,集镇300升/人〃日。

4.给水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片区内共建设2座供水水厂,分别为向阳湖工业水厂和温泉老水厂。建设咸宁长江引水工程(潘湾水厂至宝塔配水厂)、王英水库供水工程(王英水库至横沟净水厂)输水干管。

二、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片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新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

(2)污水量预测标准为平均日用水量的85%,同时考虑15%的地下水渗入量。

2.排水体制

中心城区及各乡镇镇区远期均采用雨污分流制;农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排水体制。

3.污水处理设施规划

咸宁主城区规划3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32万立方米/日;梓山湖、汀泗、向阳湖、潘家湾港口(咸嘉)新城等新城各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规模1.5-6万立方米/日。

三、供电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电源建设按照统一规划,以咸宁变为电源中心,北部依托咸宁变形成城区环网,南部由咸宁变辐射供电。达成有序建设,先易后难,择优选点原则。

(2)电力发展建设适度超前,完善110千伏电力网架,优化网络结构,确保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电源规划

咸宁是我省规划电源富集的地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新建大畈核电站,扩建蒲圻电厂二期,继续开发小水电,大力发展风电。预计2030年总装机达到约1000万千瓦。

3、变电所布局

扩建500千伏咸宁变电所(300万千伏安)。

新建潘家湾变、横沟变、蒋家洞变、通城变、蒲圻变、墨烟变、泉洪变、张公变、渠首变、横石谭变、大路变、铜钟变、咸宁南牵引变13座220千伏变电所。

四、通信工程

1.规划原则

遵循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联合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交叉采集信息。

2.通信设施

立足湖北省四大电信枢纽之一的基础光纤网络优势,高度重视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高基础传播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加速发展多媒体通信网以及智能网、支撑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作用,加快“数字咸宁”的建设步伐。启动新一代移动通信3G网络和“村村通”无线固话建设。继续加快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和数字集群专网发展。

3.邮政网

新(扩)建咸宁国家三级邮区中心局和12个县(市)区邮政支局。在1个中心局和12个邮政支局之间形成环形快速邮路。重点发展城市网点和社区代办网点,主城区按1.5公里,其他县城按2公里的服务半径布臵邮政设施。

五、防洪设施规划

1、蓄滞洪区建设

完善蓄滞洪区的分洪闸、引渠、泄洪闸等控制设施的建设;在咸安区外围建护城堤和加固淦河堤防,确保咸安区防洪安全;加强对外交通道路建设,提高疏散、救援,物资输送的通行能力。

2、堤防整治

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咸安区按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现有堤防进行整险加固,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3、水库与河道治理

重点整险加固全市范围内小(二)型水库和尚未完成整险加固工作的小(一)型水库。加大淦河、陆水河等中小河道治理力度,结合防洪工程,对淦河沿河两岸进行水生态治理,尤其是城区淦河两岸。

六、环卫工程规划

1、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生活垃圾产量按人均1.3公斤/日预测,各城镇根据生活垃圾产量配臵生活垃圾处理厂。

市域垃圾处理厂规划一览表

垃圾处理厂选址数

总规模服务范围

咸宁主城区 2 1400吨/日咸宁主城区、梓山湖、贺胜、汀泗、向阳湖新城(组团)

2、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

咸宁市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场工程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一家进行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的项目。项目所在地为咸安区贺胜桥镇江铺村,该项目已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建设规划”,占地面积约13.5公顷。项目建成后将对湖北省固体废物和全市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年处理2.9万吨。

第十六条咸安区旅游发展规划

一、战略定位

将咸安区域旅游发展定位为:以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为主要功能,以温泉文化为旅游主题,以温泉生态旅游区为核心载体,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城市形象的国际旅游名城。

二、旅游资源分类

将咸安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资源分为7大主类,14个亚类,17种基本类型,37处单体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20处,人文旅游资源17处(见表)。

主要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单体旅游资源数比例

地文景观 2 3 11 29.7%

水域风光 2 2 3 8.1%

生物景观 2 3 4 10.8%

天象与气候景观 1 1 2 5.4%

建筑与设施 3 4 6 16.2%

旅游商品 1 1 5 13.5%

人文活动 3 3 6 16.2% 第十七条咸安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一、保护目标

通过对咸安区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延续历史文化,提升咸安区生态城市文化底蕴,将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传统特色与时代气息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协调保护更新、改善旅游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历史文物古迹保护范围及分布

咸安区域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处。包括众多的革命遗址、古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墓、石刻、古民居等,以及尚待挖掘的文物,都是咸安区历史文化悠久的鲜明体现及咸安区文化内涵的重要依托,也是本次规划确定的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管治的范围。

咸安区域文物保护区分布一览表

号保护区名称主要保护对象级别所在地

批建时

1

国民革命军北伐战

争汀泗桥战役遗址

北伐遗址(1926年)国家级汀泗桥镇1988

2

咸宁市咸安区向阳

湖文化名人旧址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1969-1971年)

省级

向阳湖奶

牛厂

2002

3

咸宁市咸安区钱亦

石故居钱亦石故居

(1909-1938年)

省级马桥镇2002

4 咸宁市咸安区何功

伟烈士故居、就义旧

何功伟烈士故居、就

义旧址(1915-1941

年)

省级桂花镇2002

5 庙山遗址庙山遗址(周代) 省级咸安序

保护区名称主要保护对象级别所在地

批建时

6 孙郭湖城址孙郭湖城址(东周) 省级咸安

7 刘家桥古民居刘家桥古民居(清代) 省级咸安

8 沈鸿宾故居沈鸿宾故居(清代) 省级咸安

9 汀泗桥(咸安古桥)汀泗桥(宋) 省级汀泗桥镇

10 官埠桥(咸安古桥) 官埠桥省级官埠桥镇

12 刘家桥(咸安古桥)刘家桥(明代)省级咸安

13 西河桥(咸安古桥)西河桥(清代)省级咸安

14 万寿桥(咸安古桥)万寿桥(清代)省级咸安

15 高桥(咸安古桥)高桥(清代)省级咸安

16 白沙桥(咸安古桥)白沙桥(明代)省级咸安

17 龙潭桥(咸安古桥)龙潭桥省级咸安

18

咸安三〃一八惨案丛

葬坑

咸安三〃一八惨案丛

葬坑

(中华民国)

省级咸安

三、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措施

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进行管治。

2、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历史文化保护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善性,合理确定规模。历史文化遗址,

要保护遗址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同时保护和延续历史遗址的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历史文化与其他建设区之间划出一定的空间区域作为隔离、保护及过渡性的地带。

4、划定重点保护范围,根据重点保护区的性质不同,设臵不同的保护思想和原则。

第十八条咸安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

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污染总量控制为主线,以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途径,不断改善咸宁市生态环境,到规划期末使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实现工业污染全面达标,努力将咸宁市建成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城市环境空气的主要监测指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近中期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85%,即达到310天,远期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90%,即达到330天。市区的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气化率近期达80%,远期达到95%以上。

2、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期达75%,远期95%以上。

3、各功能区噪声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的相应指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交通干线交通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

4、工业固体废物体综合利用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90%,远期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75%,远期达到90%以上。

5、人均公园绿地不少于12平方米/人,绿地率不少于38%,绿化覆盖率超过45%。

二、城市环境保护分区

规划将规划区分为四级环境保护区,具体环境保护分区保护目标如表所示。

咸安区域内环境分区及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分区范围环境保护目标

一级环境保护区

一号桥至月亮湾、温泉生态旅

游区

大气:一级标准

噪声:0类标准

二级环境保护区

文笔大道、淦河大道、淦河与

银泉大道围成的区域

大气:一级标准

噪声:1类标准

三级环境保护区

除一、二、四环境保护区以外

的区域

大气:一级标准

噪声:2类标准

四级环境保护区各工业组团

大气:二级标准

噪声:3类标准

道路交通环境保护

主要交通干路噪声:4类标准

一级水体保护区淦河温泉一号桥上游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水体保护区淦河温泉一号桥下游、斧头湖、II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西凉湖

第十九条咸安区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1、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2、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3、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率,制止乱占乱建。

4、交通﹑能源﹑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选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用总量。

5、按照“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行业用地渐进协调型”方案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以林、园、牧、水产业为主,调整林业内部结构,适当增加园地、牧业、水域用地面积,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建设用地按计划合理增加。

二、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措施

1、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衔接的矿产资源保障与供应体系,规范矿业市场。

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矿产资源有序开发、有偿开采、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3、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培训、监督管理,整顿、规范矿山安全生产作业。

三、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1、水质执行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规定,其中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不低于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水质标准不低于III类标准。

2、加强咸安区域河道治理,搞好山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城镇水污染综合治理,减少废、污水排放。

4、重视地表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5、完善原输配水系统,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最严格、最有效的水资源管理。

6、重视雨水渗蓄工程建设,制定技术规范,推广雨洪利用技术。

7、节约用水、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强化工业节水、节约生活用水。

四、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贯彻文物工作“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原则。

2、所列文物保护单位(点)均按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应保护文件要求执行。

3、在划定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工程建设;严禁生产和储运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开山、采石、取土等危及文物安全和损害文物环境风貌的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及其他污染物;不得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造成有损文物安全和环境气氛的噪声、震动等景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除直接维护文物之外的其他建设工程。

4、城乡规划建设与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要在下层次的规划中具体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协调区域。在保护范围内,因特殊需要必须建设的,应在建设动工前报经原公布的政府和上一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在建筑控制协调区域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风格

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及其他污染物;不得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造成有损文物安全和环境气氛的噪声震动、景象等。

6、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严禁生产、储运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开山、采石、取土等危及文物安全、损害文物环境风貌的活动。

7、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文物保养、维修、迁移,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8、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认真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合理发展旅游。

第四章度假区性质、职能和规模

第二十条度假区性质

全国知名干校文化名人旧址,AAAAA级文化风景旅游度假区,湖北省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咸宁市生态农业示范区。

第二十一条发展职能

保护历史文化名人旧址的原真性,合理制定发展策略,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等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创意基地,将向阳湖建设成为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

第二十二条度假区人口及用地规模

度假区近期城镇人口规模为2—3万人,建设用地规模5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为6—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1平方公里。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第二十三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依托历史保护片区和现状建成区,形成组团式发展。

第二十四条规划范围

规划以向阳湖17栋文化名人旧址、王六寨水库及章家湖片区为核心,规划面积约31平方公里。

功能结构及人口分布

规划形成“一核、两心、多片区、生态田园”的空间结构:

1、“一核”:

五七区历史文化核:依托五七区历史文化景观和章家湖自然风光形成历史文化核。

2、“两心”:向阳湖生态绿心和章家湖生态绿心;

向阳湖绿心:沿向阳湖打造文化公园,建设向阳湖展馆群,承载文化展览等综合功能,结合自然水体形成如画风景,带动整个片区发展。

章家湖绿心:沿章家湖打造文化养生园及区域级公园绿地,形成章家湖生态湿地及生态渗透廊。

3、“多片区”:

3.1旧址保护区

对文化名人旧址等保护区进行划分,形成具有浓厚历史文化风貌的旧址保护区,传承向阳湖特色文化。

3.2展馆区

用以展示文化名人的相关作品以及其他文化艺术展品,发展文化展览产业和旅游业。

3.3文化创意区

发展文化相关产业,打造具有向阳湖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基地。

3.4文化养生园

以章家湖为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养生园,包括向阳湖文化主题下的文化养生别墅群,酒店、购物区和综合疗养区。

3.5商业风情区

依托向阳湖的良好风光和区位优势,打造文化背景下拥有浓厚商业氛围的主题风情商业街区。

3.6旅游地产区

发展景区住宅、风景度假村、文化风情度假村,在游客集散地设臵星级酒店、服务中心等。

3.7旅游集散区

结合景区入口打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五星级标志酒店及旅游接待中心、商业设施等。

3.8田园社区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发展田园社区,兼具农业生产、科技示范、旅游观光、生态居住、休闲体验等功能,包括综合种植基地、莲塘、水产养殖基地、油菜种植基地、大棚生产区、农业研究展示中心、花卉苗木示范基地。

3.9生态农业观光区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并进行种类处理使其兼具农业功能和观光功能,使其不但具有农业种植的功能,也具有供人游览的价值。

3.10农田体验区

发展农田产业,并提供人们可以进入游览的机会,给游客以近距离体验农田的机会,提供游客亲近自然的机会。

4、生态田园

以广大示范农田为绿色生态基底,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园,包括综合种植示范基地、莲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农业研究展示中心、花卉苗木示范基地等。

第二十五条居住用地规划

面积268.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3.2 %;部分布臵于向阳湖片区南部,借助周边良好的自然风光,打造宜居住区;另外,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在展馆群以南集中发展旅游房地产。

第二十六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面积184.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6.1%,在向阳湖周边打造向阳湖展馆群,集综合展览、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

第二十七条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面积63.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5.5%,主要布臵于向阳湖文化公园周边,服务各类人群。

第二十八条绿地

面积254.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2.0%,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其中保留大量自然山体绿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空间。

第二十九条居住商业用地

面积296.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5.7%,借鉴前店后厂模式,形成集商业、文化产业及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空间。

第三十条交通设施用地

面积153.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3.3%,其中交通站场用地为11.4公顷(大型公建配建停车场不算入内)。

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划

第三十一条空间管制范围与管制措施

一、禁止建设区

规划将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25%坡以上坡地、电力高压走廊、电讯传输微波走廊及其他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江河湖水库及岸线保护带等生态敏感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划入禁止建设区。

向阳湖片区内列入禁止建设区的有向阳湖、章家湖周边30米的范围,湖泊水系之间的联通干渠两侧各控制宽度不小于30米;高压走廊两侧各20米的范围;高速公路两侧100米的范围,最窄处不得低于50米;省级干道两侧控制各30-50米绿化带。

二、限制建设区

规划将一般农田、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建筑控制区及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等划入限制建设区。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生态旅游等。

向阳湖片区列入限制建设区的有文化名人旧址周边50米及广大示范农田。

三、适宜建设区

向阳湖片区范围内除禁建区、限建区以外的区域,土壤条件较好,适宜建设的区域划入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是城乡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第三十二条城市“四线”管制规划

对向阳湖片区规划建成区,进行“四线”管制,城市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的管制要求分别按建设部144号、145号、112号、119号令执行:

一、划定“城市绿线”,将向阳湖文化公园、淦河、章家湖、向阳塔、高压走廊外围各20米等划入绿线范围。

二、划定“城市蓝线”,指向阳湖规划区范围内河流范围的控制线,主要是指向阳湖、章家湖、淦河,控制范围为河流两侧各15米。

三、划定“城市黄线”,将向阳湖片区内现状及规划市政用地及交通设施用地纳入“黄线”管制范围,包括一处生态污水处理厂及多处停车场。

四、划定“城市紫线”,本次规划主要针对五七区、向阳区17栋文化名人旧址、红旗区、窑厂区。

第七章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第三十三条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结合农田保护、水源涵养、文物古迹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建设,开展向阳湖片区大环境绿化,使片区建设与自然有机融合。

利用地方人文、自然资源,挖掘规划片区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地系统。近期人均绿地面积21.9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达20%以上;远期人均绿地面积25.9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1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达25%以上。

第三十四条绿地系统层次

绿地系统分为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3个层次,规划范围内绿地总面积254.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2%,人均25.9平方米。

第三十五条景观风貌规划目标与原则

尊重自然,保护和强化向阳湖片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强调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创造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城市景观风貌。

尊重历史和重视文化时序的延伸,塑造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片区空间环境。增强公共开放空间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突出重点地段的控制和引导,体现现代化实体环境。

第三十六条景观特色定位

规划提出“以水为脉、以路为枝、以绿为纲、以文为魂”的空间概念,以水、路、绿、文交叉互融格局作为空间景观原型,通过水网——贯穿片区组团的滨水风貌带,路环——串联功能片区的景观道路网,绿林带——连接片区组团的山丘林地资源,文化廊——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廊道,构筑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生态型景观系统。

向阳湖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人文风貌,引水入城,河湖联通,构建一条山水相依的生态景观渗透廊。南面通过完善路网,连通五七区、红旗区、向阳区等人文景观节点,营造一条人文景观文化廊。将向阳湖打造为现代农业、人文历史及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片区。

第三十七条景观结构规划

向阳湖片区形成了“两廊、多节点”的景观结构。

两廊:规划两条主要廊道均为人文景观廊。人文景观廊是串联主要的人文景观点(五七桥、红旗桥、向阳桥及各个保护片区)的东西向廊道。

多节点:规划区重要人文景观节点,包括五七区、向阳湖砖厂、红旗区、向阳区、向阳塔、向阳湖农场七队、向阳湖农场二大队、以及五七桥、红旗桥和向阳桥。

第三十八条景观特色营造措施

一、山水资源保护

1、全面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

2、用法律手段加强城市绿地规划的实施管理;

3、拓宽投资渠道,加大绿化投资、建设力度。

二、建筑风貌控制

将建筑风貌分为居住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和农业观光区三个层面,根据不同层面实施不同的风貌控制策略。

第八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第三十九条对外交通规划

依托规划研究范围研究向阳湖片区的对外交通,以形成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京珠高速、城际高速、329省道均在研究范围内。

1、南部出入口

京珠高速与329省道在研究片区的南部交汇,通过咸宁南匝道将车流引入省道,有选择性的从省道各个接口进入向阳湖片区。

2、北部出入口

京珠高速与城际高速的互通交汇点处于向阳湖片区的东部,既是经济发展机遇的连接点,也是各种信息的交汇点。

3、西部出入口

城际高速与规划主干道的交汇点处于向阳湖片区的西部,作为规划片区的三个主要出入口之一,可分散片区内高峰时期的人流。

4、其他连接

结合横穿京珠高速的高架天桥与下穿通道,以及已有涵洞设臵通道,加强向阳湖片区与咸安新城、咸安经济开发区之间的联系。

第四十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路网结构

研究片区道路总体布局以方格网式+组团自由式布局相结合,区内道路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系统划分。其中,次干道可划分为交通型次干道和游览型次干道。

2、主干道

主要构架为“两纵+三横”,并在规划范围外圈形成了干道环线,主干道以满足交通流畅为主,道路红线宽度为30m。

3、次干道

包括交通型次干道和游览型次干道。交通型次干道为各组团片区的主要骨架,承担各组团的交通,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20m,依照自然地形,线形自由灵动;游览型次干道位于核心旅游区内部,仅允许电瓶车出入,不允许社会性车辆通行,道路红线宽度为14m。

4、支路

支路主要承担生活性交通,完善细化整体路网,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12m。

5、辅道

在省道一侧设臵辅道,连接区内交通,以减少省道上开口;在京珠高速沿线部分路段设臵辅道,加强各个片区内部道路之间的联系。

第四十一条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1、道路附设慢行系统

利用客流为主的道路构建系统的慢行线路,其中,沿道路人行道构建步行线

路,沿道路非机动车道构建自行车线路。

2、滨水景观慢行线路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斧头湖南侧、西凉湖东侧,同时地块内的向阳湖、章家湖及淦河均与斧头湖联通,沿湖岸打造滨水景观慢行线路。

3、电瓶车游览线路

在核心旅游区内部仅允许电瓶车通行,不允许社会性交通车辆进入。电瓶车游览线路布臵在向阳湖沿线和章家湖沿线,核心区其他地区游览型次干道与两湖衔接,构成方格网式电瓶车游览线路。

第四十二条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设臵大型社会停车场共6处,一处位于旅游接待集散入口处,另外五处位于核心旅游区外围三个方向,每处用地面积为1.5—4.5公顷,社会停车场按照风景区停车场规划设计规范,总面积为16.5公顷。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按公安部、建设部[88]公(交管)字90号有关文件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执行。

第九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四十三条规划原则

一、原真性原则:

保护历史地段内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周边环境,保持文物保护单位的原真性,使其成为向阳湖乃至咸宁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二、整体性原则:

突出本地段的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除保护文保单位本身外,亦保护历史文化旧址周边的整体环境,即空间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三、统筹整合的原则:

在向阳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调整各组团用地构成及内部功能,整合各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注入新功能用地,充分利用河流及绿地等开放空间,使得用地布局更加合理,以适合历史文化旧址的发展与延续。

四、永续发展原则:

地段内的建设更新和保护性合理利用紧密结合,坚持动态控制的方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设强度,整治历史地段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注入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使其成为保持历史特色的文化名镇。

第四十四条规划保护内容

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旧址、空间形态、街巷格局以及沿街历史风貌,将其作为继承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传统的物质载体。

保护文化名人旧址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居住的关系及生活空间与劳作空间的关系,使其更清晰的反映文化人生产生活场景。

保护向阳湖片区的文化名人旧址,对文化名人旧址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缮,做到“修旧如旧”。对文化名人旧址等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并结合旅游规划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保护向阳湖片区的水系和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环境整治,展现生态农业特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关于向阳湖的诗歌散文画作等,保证其继续流传,为片区增添魅力。

保护向阳湖片区传统的生活风貌,打造为生态休闲体验区,避免现代商业文化对居民生活的大面积快速侵蚀。

保护向阳湖其他有价值的地理名称,传统手工艺,行为景观等。

第四十五条保护范围与控制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本次规划将向阳湖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界限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

核心保护区主要是规划拟保护的文化名人旧址——17栋文化名人旧址、红旗区、五七区、二大队、七大队、砖厂等,以现存的建筑空间边界确定。围绕核心保护区,以道路或山体边界作为界限,综合考虑规划片区的建筑风貌和景观特色,根据相关规范拟向核心区外围扩大50-100米划定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为风貌区外围区域,规划拟向控制地带界限外围扩大200米左右并形成连续片区,将生态农业园、文化养生园囊括在内。

第四十六条空间保护总体框架

1、传统格局保护

向阳湖水系、山体、道路网及保护区平面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整体风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必须加强保护。新规划道路、设施、建筑等不得破坏传统格局,从而有利于向阳湖原有空间格局的延续。

2、传统标志性建筑物的保护

向阳湖核心保护区内建筑为该地文化的地标景观,需要根据建筑现存程度,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其标志性地位和恢复强化其文化象征功能。

3、传统村镇空间轮廓的保护

向阳湖核心保护区内轮廓模糊需明确划定,使其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并控制主要眺望点周围建筑高度,以保障视线的通达性。

第四十七条保护开发策略

为切实保护向阳湖片区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在对建筑年代、风貌、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向阳湖现状,建筑保护整治坚持分类保护、尽量“不动”的规划理念,提出了保护修复、维修改善、保留控制、整治更新,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等针对不同保护价值建筑的保护开发策略。

同时,针对历史建筑所形成的历史环境提出了相应的环境整治规划,包括道路交通、绿化景观、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

第十章产业发展规划

第四十八条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作原则。

立足武汉城市圈,强化交流与合作,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协作发展,融入咸安区产业组织体系,构筑范围更大、特色更强、规模更大的特色产业区。

二、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协调原则。

强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利用,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安排人口的空间配臵。

三、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原则。

强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保护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促进交通区位及经济基础较好、且不属于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地区发展,将向阳湖打造成AAAAA级旅游景区。

四、品牌战略原则。

充分利用向阳湖“文化品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产业规模发展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区域、产品、企业等多层次品牌,推动全区产业从低层次、数量型向深层次、效益型转变。

五、有效调控原则。

在有效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整合、资源保护与开发、时序统筹、招商引资等全局和战略层面上的调控作用,引导向阳湖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

第四十九条规划目标

遵循“文、史、农、旅”相结合的思路,充分考虑当前中央精神、历史禀赋、当地条件、市场需要等,通过对以下四个省级产业基地的建设,将向阳湖片区打造成全国“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示范点”:

1、着眼于中央精神,以“文”为核,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基地”;

2、着眼于历史禀赋,以“史”为魂,打造“历史人文展示基地”;

3、着眼于当地条件,以“农”为本,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4、着眼于市场需要,以“旅”为辉,打造“特色旅游示范基地”。

第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第五十条旅游规划目标与定位

面向全国各省市,兼有原真性文化景观和原生态自然景观的AAAAA级体验式景区。打造干校历史的回忆园,文化名人的沉思处,田园风光的休闲地,农耕文化的体验区。

第五十一条旅游规划发展策略

1、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和发展。

2、整体规划:

摒弃单个景点开发的老思路,以大景区开发为核心创造大格局,实现整体开发。

3、市场聚焦:

充分利用本片区距离武汉市只有1.5小时车程距离的优势,前期着力拓展城市圈内游客市场,发展城郊旅游。

4、形象推广:

一方面与咸宁市、武汉市城市圈现有知名景点联合(采用联票、游线结合等方式),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加大外宣力度。

5、事件营销:

通过各种特色活动、新闻事件的策划与宣传,制造新闻点,吸引公众注意力。

第五十二条空间布局与旅游线路

一、空间布局:

1、历史风貌区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17栋文化名人旧址为首的核心保护区为历史风貌区,集中展现五七干校遗存下来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以文化探求为目的的游客。

2、向阳湖文化商业区

整合文化产业和商业休闲功能,形成复合功能的游憩文化商业区,服务当地居民、旅游人群等,形成自然环境良好、人文气氛浓厚的高价值区域。吸引对多样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并为各类游客提供配套服务。

3、旅游休闲配套区

包括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等,通过吸引外地度假游客提升地块价值,创造商业财富。

4、文化养生园

结合章家湖的自然风光打造文化养生园,包括依据向阳湖文化主题建设的文化养生别墅群区和酒店主体、购物区和综合疗养区等,吸引以休闲养生为主要需求的游客。

5、生态农业观光园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形成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旅游观光功能的生态农业园,包括各主题种植基地,形成良好农业景观,吸引以欣赏风光为主要需求的游客。

6、农耕体验区

依托现有的良好农业资源,建设农耕体验区,给予人们回归自然的感受,吸引以休闲体验为主要需求的游客。

二、旅游线路:

规划结合旅游资源设计五条旅游线路,旅游线路如下:

1、精品游线:

向阳湖——17栋文化名人旧址——文化展示馆群——向阳塔公园——文化养生园;

2、文化主题游线:

文化养生园——17栋文化名人旧址——文化展示馆群——诗苑画廊——文化演艺博览中心;

3、山水田园主题游线:

向阳塔公园——向阳湖——文化堤——章家湖——奶牛养殖基地——生态农业区;

4、文化名人旧址主题游线:

文化展示馆群——17栋文化名人旧址——红旗区——文化养生园——五七区;

5、田园风光主题游线:

向阳湖——文化桥——文化堤——鱼塘——十里莲花——田园社区。

游览方式:通过对公共交通、步行交通和静态交通等的组织实现旅游线路与城镇功能线路的完美对接,从而策划出电瓶车线路、自行车线路、步行线路等不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则 开发建设单位: 四会市志高华美投资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范围与面积: 度假区规划开发总用地范围:东起迳口大道,西至迳口镇北乡村、新围村,南临118省道线,北至440县道和403乡道,总面积约22.31km2。 规划依据: 1.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2年2月; 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务院,1992年;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5月; 5.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监督局,1999年; 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7.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国家旅游局,2003年; 9. 《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2006-2010)》; 10. 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规划参考: 1. 《四会市迳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 3. 《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4. 《四会市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5.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09-2017); 6.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立项批文(肇庆、四会、迳口共12份)规划分期: 本次规划年限为12年:2010-2021年,分三期:近期:2010年-2013年(重点规划建设期) 中期:2014年-2016年 远期:2017年-2021年 规划成果: 1.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2.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3、《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图集)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项目获奖奖项:专业组分析规划类荣誉奖 项目名称:辽宁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景观规划 项目地址:中国辽宁省铁岭市 项目设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目标 1.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如:水质、野生物栖息地、防洪和灌溉等方面; 2.长期的运营管理中增强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更有益的公共领域,包括创新与环境教育等。 项目简介 莲花湖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是一条经久退化的蓄水池,其蓄水量大大减少,水质恶化严重,但仍然是多达165种迁徙鸟类的栖息地,其中包括18种国内外的濒危物种。项目主要针对其生态功能恢复做了新的规划设计,已初步取得成效,建成4700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中间还设有629公顷的核心保护区,为野生物提供更干净的水质和更广阔的栖息场所,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1960年左右,在这里修建了莲花湖水库。但是上世纪末的10年里,这片水域受到城市污水和废水的污染。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使用后,莲花湖及其周边水库退化严重,土地破损明显,水库内淤积严重。而且由于周边农业经济衰退,水库维护被忽视,干旱季节没有水,导致湿地退化明显,物种逐渐消失。此时,铁岭市凡河新城的城市规划将其纳入其中,使莲花湖重获生机。2006年,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式承担了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的景观设计工作,总设计师由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胡洁担任。到2008年9月公园正式建成,如今,那里重新成为鸟类等湿地动物的乐园,一片山清水美的地方。2011年初,该项目荣获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IFLA-APR)风景园林设计类主席奖(President’sAward)”。 与常规城市绿化景观项目不同,湿地是一套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才能使项目顺利完成。作为领军人物,胡洁成功发挥了设计院背靠清华大学这一优势。“湿地公园总面积47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为6.29平方公里。虽然退化严重,但当时仍可以观察到165种鸟类。”胡洁介绍说,因此项目中邀请了鸟类研究专家,指导清华大学研究生做莲花湖类生活习性研究;清华大学环境学习系则提供了莲花湖扩湖筑堤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对现状生境的分析及保护提出设计意见;清华规划院市政所设计了人工湿地净化系统;铁岭市水利设计院完成了堤防及水利设施工程设计等等。 在各学科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湿地公园的改造以保护原生态为基础,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占地50公顷的凤冠山的堆砌就实现了景观、生态、经济的一举三得,它源于城市中央水系天水河开挖产生的土方。天水河将莲花河和附近的凡河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循环水系,河道两侧的绿地成为两条生态廊道。另外,湖区发现的165种鸟类中,有104

南京浦口珍珠泉总体规划

南京浦口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为占领旅游度假市场有利地位,建立旅游度假高端市场的优秀品牌,必须注意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黑龙江旅游规划专题一

第一章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精选文档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未来十年,旅游资本要注重“情怀”打造,旅游产品供给将在新业态、新体验、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强化。不论项目投资的大小,都应更加重视情怀投入。 四、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建设,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这是一种“景点旅游”的发展模式。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明显加强,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旅游的发展需要,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 所谓“全域旅游”,简单说就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最终实现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五、全球化趋势明显 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要想成为旅游强国,还需要提升本国的供给能力,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515战略”,推进旅游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实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决定性时期。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 (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旅游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旅游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受行业自身内部能力和发展潜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行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宏观环境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等五方面。宏观环境从不同角度对任何行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既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又对行业的发展构成挑战。因此,任何行业和企业在制定决策时,首先一定要对其进行宏观环境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宏观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受行业自身内部能力和发展潜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行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外部经营环境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等五方面。宏观环境从不同角度对任何行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既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又对行业的发展构成挑战。因此,任何行业和企业在制定决策时,首先一定要对其进行宏观环境分析。那么旅游业的宏观环境是怎样的呢? 从政治环境上看,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所在地区政权的性质和政权的稳定性、立法依据和立法体系的完备程度、所在地区是否加入政治联盟及政治联盟的有关条款,以及政府的宏观产业政策等因素。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如今政府对旅游业的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旅游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依法治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发展环境将逐渐形成,旅游发展将逐渐步入有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政府将根据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完善行业自律,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将会逐渐消除,消费环境会让旅游者更加放心舒心。另外,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各种因素的稍微变动都会对旅游业产生影响,如国际关系的恶化、政府政策的恶化、政局的不稳、社会的动乱、恐怖活动的出现、战争的爆发等等都会导致旅游活动的萧条和旅游产业的停滞。此外,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

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区总体规划

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规划由来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位于陕西、甘肃两省接壤的宝鸡市陇县西南部,地处关山山脉的南端,该山脉又称陇山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是关中平原的西北门户和天然屏障,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以高山草甸为主的具有欧陆风情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1′57″~106°36′30″,北纬34°41′40″~34°45′33″。 本区块内有森林、草地、山峦、丘陵、河谷、川地交织多变,天象和气候自然资源景观独特,春秋相连。这里的地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幽涧水泽兼具,草原森林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景色秀丽。经过几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基础,可满足国内外游客日益增长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求,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此次对关山草原旅游区进行的新一轮规划得到了陕西旅游集团在整体开发、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关山草原旅游区的开发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关山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让关山这个绿色瑰宝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周边区块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旅游集团于2006年9月正式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陕西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 景区概况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位于陕西、甘肃两省接壤的宝鸡市陇县西南部,地处关山山脉的南端,该山脉又称陇山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是关中平原的西北门户和天然屏障,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以高山草甸为主的具有欧陆风情的省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地理坐标为东106°31′57″~106°36′30″,北纬34°41′40″~34°45′33″。

长春莲花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前提,以林海、群山、碧水为主体,以区位环境为优势,以历史人文景观和关东风情为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委托客户: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项目区位:吉林省长春市 项目规模:158平方公里 核心资源:以水源涵养地为核心的莲花湖及其周边山林,生态资源优越 项目类型:传统旅游景区创新开发规划 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专项规划 规划成效:2013年初接受规划委托,年底顺利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规划诉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 同时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寻求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路径突破 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生态服务经济 树立区域生态旅游新形象 突围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品牌

总体定位: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为前提,以林海、群山、碧水为主体,以区位环境为优势,以历史人文景观和关东风情为特色,建设集旅游观光、生态度假、运动休闲、健身康复、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形象口号:莲花山——让生态赞美生活! 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统一、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核心思路: 生态为本,项目带动

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地,把生态保护和维持作为工作重点和吸引核心,营造生态莲花山的氛围;同时依托森林、湖泊等核心资源,推动资源整合,打造龙头产品和精品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 空间整合,圈层发展 借鉴国内外先进湿地保护地优秀经验,将整个区域划分生态核心区、生态旅游区及配套服务区三个圈层,层次递进,区别发展; 旅游支撑,产业共荣 示范区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山、水、林、俗等生态文章,并延伸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业延伸至旅游要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的产业化体系构建,并随着休闲元素的注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向相关产业延伸的全域休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旅游化,最终,由“泛旅游产业”的构建使旅游无处不在。

某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doc 129页)

2002-2020敦化市雁鸣湖旅游度假区 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总则01 第一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总则01 一、规划区域与关联区域01 (一)规划区域01 (二)关联区域01 二、规划期限02 三、规划主要依据02 (一)法律依据02 (二)文件依据02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03 (一)指导思想03 (二)基本原则03 五、规划程序03 六、规划成果形式04 第二部分基础分析06

第二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自然条件及周边地区概况06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06 (一)区位与建制06 (二)历史沿革07 (三)面积与人口07 二、自然条件07 (一)地形07 (二)气候08 (三)水系08 (四)生物08 (五)矿产08 三、经济条件09 (一)经济状况09 (二)农业09 (三)工业10 (四)交通10 (五)旅游10 四、社会发展11 (一)教育11 (二)科技11 (三)文化体育11 (四)医疗卫生11 (五)城镇建设11 第三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及评价13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13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13 (二)旅游资源的分态16 (三)旅游资源的规模分级17 (四)旅游资源的分布17 (五)旅游资源的地域竞争与合作18 二、旅游资源评价19 (一)评价方法19 (二)资源单体评价21 (三)总体特色评价22 第四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24 一、旅游客源市场现状24 (一)客源市场规模24 (二)客源市场结构25 (三)游客行为状况25 (四)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状况25 二、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趋势25 三、目标市场定位25 (一)一级市场26 (二)二级市场26 (三)三级市场26 四、客源市场预测26 第三部分发展规划28 第五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战略28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大有可为,并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未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文旅产业,资本逐鹿 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平均%,从全球经济体排位第八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十年,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业将是最值得投资的产业。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国正在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旅游投资要素市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旅游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旅游业作为全球较大的产业之一,仅依靠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依靠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 未来十年,大型非旅资本将加速进军旅游业,跨行业投资态势愈发明显。同时,旅游企业并购重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资源将深度整合。 二、“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只有依托多个产业,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购、娱等在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也决定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备融合发展优势的战略性产业。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正在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十三五”期间,旅游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的“+”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三、从“资源+土地”到“投资+情怀”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正在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不配套”的问题。 目前的旅游产品中,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旅游业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在传统的资源主导和土地增值主导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怀”等“看不见的投资”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

风景名胜区人工设施规划导则——以武陵源为例 文字 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人工设施是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设施,它一方面是风景区景观较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承载着景区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直接关系到风景区的景观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风景区规划和设计中应该予以必要重视。 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旅游人工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应能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协调的风格。由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因此作为景区的人工设施规划,应以强调自然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首要,各类人工设施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辅助性设施,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可喧宾夺主,既不应破坏原始的自然景观、自然生态,亦不应成为新的人文景观。因此本次规划中的人工设施规划主要是指对景区内各种人工设施的规划,旨在为景区人工设施的建设制定引导性原则,确保其审慎适度地发展,同时满足其自身应具有的服务功能和美学要求。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景区人工设施建设现状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现有的旅游设施由于长时期较为混乱的建设,存在着破坏自然景观、自然牛态,设施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形式风格杂乱等问题,未能体现出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应具有的品质。具体的现状问题如下:1.1城市化、人工化趋势明显,破坏自然景观,缺乏地域特色 在进行旅游开发活动之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一直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传统世居居民的耕作、砍伐等活动虽然对景区有一定的破坏,但无论民居、耕作及生活方式等都与环境比较和谐。 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新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比较杂乱,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城市化气息过重,风格芜杂,与风景区背景不和谐,造成了一定的视觉污染。 景区内的游道建设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公园化趋势,大量硬质铺地以及混凝土结构显得过于规整,引入植物与自然背景等都非常不和谐。 在旅游开发中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峰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百丈峡的景观在张清公路的建设中几乎破坏殆尽,而天子山索道、百龙电梯等建设也对石英砂岩峰林景观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1.2不合理的人工设施影响和破坏自然生态 旅游人工设施的不合理建设还破坏了武陵源区的生态,包括对地表水文过程、动物迁徙繁衍过程以及植被的破坏。 (1)破坏自然水文过程大量新建硬质游路的建设不合理,形成了阻碍垂直方向地表水文过程的屏障。原来自然状态的水文过程,如地表水下渗、经地表植被吸收缓冲后缓慢均匀下泻,有利于水土涵养以及生物的生存,如今变成了集中式排水,改变了原来的水文过程,易于形成冲沟,造成水土流失。 (2)破坏植被:游道建设中,以追求规整美观为目标,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活动大量旅游活动的进入,影响了武陵源区生物物种的活动。原来的金钱豹等大型动物固然无法生存,而原来在金鞭溪等处容易见到的猿猴种群等如今也难以见到。此外硬质游路包括机动车道路的建设,使武陵源风景区内形成一定的生态孤岛化效应,不利于动物的迁徙。 (4)侵占河道及河道人工化武陵源以山水秀丽而闻名,尤其河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传输的载体所在,需要保持其自然状态。但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城镇的发展,自然河道在建设中受到侵占,并出现了人工砌岸、沟渠化等现象,破坏了其自然形态,大大影响了其景观价值,对整体生态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垃圾、噪音等旅游景区中,由于比较多的高台游路及高台观景点,下临峰林,游客随手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