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指令系统(考研组成原理)

第4章指令系统(考研组成原理)
第4章指令系统(考研组成原理)

4.1.2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指令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指令系统是一台机器硬件能执行的指令全体

B.任何程序运行前都要先转化为机器语言程序

C.指令系统是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界面

D.指令系统和机器语言是无关的

2.在CPU执行指令的过程中,指令的地址由( )给出。

A.程序计数器PC B.指令的地址码手段

C.操作系统D.程序员

3.下列一地址运算类指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有一个操作数,其地址由指令的地址码提供

B.可能有一个操作数,也可能有两个操作数

C.一定有两个操作数,其中一个操作数是隐含的

D.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操作码

4.运算型指令的寻址与转移型指令的寻址不同点在于( )。

A.前者取操作数.后者决定程序转移地址

B.后者取操作数,前者决定程序转移地址

C.前者是短指令,后者是长指令

D.前者是长指令,后者是短指令

5.程序控制类指令的功能是( )。

A.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B.进行主存与CPU之间的数据传送

C.进行CPU和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D.改变程序执行的顺序

6.下列哪种指令不属于程序控制指令( )。

A.无条件转移指令B.条件转移指令

C.中断隐指令D.循环指令

7.下列哪种指令用户不准使用( )。

A.循环指令B.转换指令

C.特权指令D.条件转移指令

8.零地址的运算类指令存指令格式中不给出操作数的地址,参加的两个操作数来自( )。A.累加器和寄存器B.累加器和暂存器

C.堆栈的栈顶和次栈顶单元D.堆栈的栈顶单元和暂存器

注意:堆栈指令的访问次数,取决于采用的是软堆栈还是硬堆栈。如果是软堆栈(堆栈区由内存实现),对于双目运算,需要访问4次内存:取指、取源数1、取源数2、存结果;如果是硬堆栈(堆栈区由寄存器实现),则只需在取指令时访问一次内存。

9.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充分利用存储空问,指令的K度通常为字节的整数倍

B.单地址指令是固定长度的指令

C.单字长指令可加快取指令的速度

D.单地址指令可能有一个操作数,也可能有两个操作数

10.单地址指令中为了完成两个数的算术运算,除地址码指明一个操作数外,另一个数采用( )方式。

A.立即寻址B.隐含寻址

C.间接寻址D.基址寻址

11.关于二地址指令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二地址指令中,运算结果通常存放在其中一个地址码所提供的地址中

B.二地址指令中,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操作数

C.二地址指令中,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寄存器号

D.二地址指令中,指令的地垃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操作数地址

12.四地址指令OP A1,A2,A3,A4的功能为(A1)OP(A2)—A3,且A4给出下一条指令地址,假设A1、A2、A3、A4都为主存地址,则完成上述指令最少需要访存( )次.

A.3 B.4 C.5 D.6

13.设机器字长为32位,一个容量为16MB的存储器,CPU按半字寻址,其寻址单元数是( )。

A.224B.223

C.222D.221

14.某指令系统有200条指令,对操作码采用固定长度二进制编码,最少需要用( )位。A.4 B.8 C.16 D.32

15.指令格式中,采用扩展操作码设计方案的目的是( )。

A.减少指令字长度

B.增加指令子长度

C.保持指令字长度不变而增加指令操作的数量

D.保持指令字长度不变而增加寻址空间

16.一个计算机系统采用32位单字长指令,地址码为12位,如果定义了250条二地址指令,那么还可以有( )条单地址指令。

A.4K B.8K

C.16K D.24K

二、综合应用题

1.一处理器中共有32个寄存器,使用l6位立即数,其指令系统结构中共有142条指令。在某个给定的程序中,20%的指令需要一个输入寄存器和一个输出寄存器;30%的指令带有两个输入寄存器和一个输出寄存器;25%的指令带有一个输入寄存器、一个输出寄存器、一个立即数寄存器;其余的25%指令带有一个立即数输入寄存器和一个输出寄存器。

1)对于以上4种指令类型中的任意一种指令类型来说,共需要多少位?假定指令系统结构要求所有指令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

2)与使用定长指令集编码相比,当采用变长指令集编码时,该程序能够少占用多少存储器空间?

2.假设指令字长为16位,操作数的地址码为6位,指令有零地址、一地址、二地址3种格式。

1)设操作码固定,若零地址指令有M种,一地址指令有N种,则二地址指令最多有几种?

2)采用扩展操作码技术,二地址指令最多有几种?

3)采用扩展操作码技术,若二地址指令有P条,零地址指令有Q条,则一地址指令最多有几种?

3.在一个36位长的指令系统中,设计一个扩展操作码,使之能表示下列指令:

1)7条具有两个15位地址和一个3位地址的指令。

2) 500条具有一个15位地址和一个3位地址的指令。

3) 50条无地址指令。

4.某模型机共有64种操作码,位数固定,且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一地址或二地址格式。

2)有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和相对寻址(位移量为-128~+127)3种寻址方式。

3)有16个通用寄存器,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操作数均在寄存器中,结果也在寄存器中。

4)取数/存数指令在通用寄存器和存储器之间传送数据。

5)存储器容量为1MB.按字节编址。

要求设计算术逻辑指令、取数/存数指令和相对转移指令的格式,并简述理由。

4.2.2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计算机联考真题】

某机器字长为l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由两个字节组成,第一字节为操作码字段,第二字节为相对位移量字段。假定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若某转移指令所在主存地址为2000H,相对位移量字段的内容为06H.则该转移指令成功转移以后的目标地址是( )。

A.2006H B.2007H

C.2008H D.2009H

2.【2011年计算机联考真题】

偏移寻址通过将某个寄存器内容与一个形式地址相加而生成有效地址。下列寻址方式中,不属于偏移寻址方式的是( )。

A.间接寻址B.基址寻址C.相对寻址D.变址寻址

3.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寻址方式的目的是( >,

A.可降低指令译码的复杂度

B.可缩短指令字长,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的灵活性

C.实现程序控制

D.三者都正确

4.直接寻址的无条件转移指令的功能是将指令中的地址码送入( )。

A.程序计数器PC B.累加器ACC

C.指令寄存器IR D.地址寄存器MAR

5.为了缩短指令中某个地址段的位数,有效的方法是采取( )。

A.立即寻址B.变址寻址

C.间接寻址D.寄存器寻址

6.简化地址结构的基本方法足尽量采用( )。

A.寄存器寻址B.隐地址

C.直接寻址D.间接寻址

7.在指令寻址的各种方式中,获取操作数最快的方式是( )。

A.直接寻址B.立即寻址

C.寄存器寻址D.间接寻址

8.假定指令中地址码所给出的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则该指令采用( )。

A.直接寻址B.立即寻址

C.寄存器寻址D.间接寻址

9.设指令中的地址码为A.变址寄存器为X.程序计数器为PC,则变址间址寻址方式的操作数有效地址EA是( )。

A.((PC)+A) B.((X)+A)

C.(X)+(A) D.(X)+A

10.( )便于处理数组问题。

A.间接寻址B.变址寻址

C.相对寻址D.基址寻址

11.堆栈寻址方式中,设A为累加器,SP为堆栈指示器,M sp为SP指示的栈顶单元。如果进栈操作的动作是:(A)→M sp,(SP)-1→SP,那么出栈操作的动作应为( )。

A.(M sp)→A,(SP)+1→SP B.(SP)+1→SP,(Msp)→A

C.(SP)-1→SP,(M sp)→A D.(M sp)→A,(SP)-1→SP

12.相对寻址方式中,指令所提供的相对地址实质上是一种( )。

A.立即数

B.内存地址

C.以本条指令在内存中首地址为基准位置的偏移量

D.以下条指令在内存中首地址为基准位置的偏移量

13.变址寻址、相对寻址的特点是( )。

A.利于编制循环程序、实现程序浮动

B.实现程序浮动、处理数组问题

C.实现转移指令、利于编制循环程序

D.实现程序浮动、利于编制循环程序l

14.在多道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寻址方式是( )。

A.相对寻址B.间接寻址

C.立即寻址D.按内容寻址

15.指令寻址方式有顺序和跳跃两种,采用跳跃寻址方式可以实现( )。

A.程序浮动B.程序的无条件浮动和条件浮动

C.程序的无条件转移和条件转移D.程序的调用

16.某机器指令字长为l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当前指令地址为2000H,指令内容为相对寻址的无条件转移指令.指令中的形式地址为40H。那么取指令后及指令执行后PC内容为( )。

A.2000H, 2042H B.2002H, 2040H'

C.2002H, 2042H D.2000H, 2040H

17.程序计数器和指令寄存器的位数各取决于( )。

A.机器字长,存储器的容量B.存储器的容量,指令字长

C.指令字长,机器字长D.地址总线宽度,存储器容量

18.假设某条指令的第一个操作数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假定指令中给出的寄存器编号为8,8号寄存器的内容为1200H,地址为1200H单元中的内容为12FCH,地址为12FCH 单元中的内容为38D8H.而38D8H单元中的内容为88F9H.则该操作数的有效地址为( )。A.1200H B.12FCH

C.38D8H D.88F9H

19.关于指令的功能及分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算术与逻辑运算指令,通常完成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都需要两个数据

B.移位操作指令,通常用于把指定的两个操作数左移或右移一位

C.转移指令、子程序调用与返回指令,用于解决数据调用次序的需求

D.特权指令,通常仅用于实现系统软件,这类指令一般不提供给用户

二、综合应用题

1.某计算机指令系统若采用定长操作码,变长指令码格式。回答以下问题:

1)采用什么寻址方式指令码长度最短?什么寻址方式指令码长度最长?

2)采用什么寻址方式执行速度最快?什么寻址方式执行速度最慢?

3)若指令系统采用定长指令码格式,那么采用什么寻址方式执行速度最快?

2.某机字长为16位,存储器按字编址,访问内存指令格式如下:

其中,OP为操作码;M为寻址特征;A为形式地址。设PC和Rx分别为程序计数器和变址寄存器,字长为l6位,问:

1)该指令能定义多少种指令?

2)表4-2中各种寻址方式的寻址范围为多少?

3)写出表4-2中各种寻址方式的有效地址EA的计算公式。

3.一条双字长的Load指令存储在地址为200和201的存储位置,该指令将指定的内容装入累加器ACC中。指令的第一个字指定操作码和寻址方式,第二个字是地址部分。寄存器与主存内容示意图如图4-11所示。PC值为200,Rl值为400,XR值为100。

指令的寻址方式字段可指定任何一种寻址方式。问在下列寻址方式中,装入ACC的值。

1)直接寻址。2)立即寻址。3)间接寻址。4)相对寻址。

5)变址寻址。6)寄存器Rl寻址。7)寄存器Rl间接寻址。

4.某机的机器字长为16位,主存按字编址,指令格式如下:

其中.D为位移量;X为寻址特征位。

X=00:直接寻址:

X=01:用变址寄存器Xl进行变址;

X=10:用变址寄存器X2进行变址;

X=11:相对寻址。

设(PC) =1234H,(X1)=0037H,(X2) =1122H (H代表十六位进制数),请确定下列指令的有效地址。

①4420H ②2244H ③1322H ④3521H ⑤6723H

5.【2010年计算机联考真题】

某计算机字长为16位,主存地址空间大小为128KB,按字编址,采用单字长指令格式,指令各字段定义如下:

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方式,相对偏移量用补码表示,寻址方式定义见表4-3。

注:(X)表示存储器地址X或寄存器X的内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指令系统最多可有多少条指令?该计算机最多有多少个通用寄存器?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和存储器数据寄存器(MDR)至少各需要多少位?

2)转移指令的目标地址范围是多少?

3)若操作码OO1OB表示加法操作(助记符为add),寄存器R4和R5的编号分别为100B 和101B,R4的内容为1234H.R5的内容为5678H,地址1234H中的内容为5678H,5678H 中的内容为1234H,则汇编语言为“add (R4).(R5)+”(逗号前为源操作数,逗号后为目的操作数)对应的机器码是什么(用十六进制表示)?该指令执行后,哪些寄存器和存储单元的内容会改变?改变后的内容是什么?

4.3.2 习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叙述中( )是正确的。

A.RISC机一定采用流水技术

B.采用流水技术的机器一定是RISC机

C.CISC机一定不采用流水技术

D.以上答案均不芷确

2.【2009年计算机联考真题】

下列关于RISC说法中,错误的是( )。

A.RISC普遍采用微程序控制器

B.RISC大多数指令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

C.RTSC的内部通用寄存器数量相对CISC多

D.RISC的指令数、寻址方式和指令合适种类相对CISC少

3.【2011年计算机联考真题】

下列给出的指令系统特点中,有利于实现指令流水线的是( )。

Ⅰ.指令格式规整且长度一致Ⅱ.指令和数据按边界对齐存放

Ⅲ.只有Load/Store指令才能对操作数进行存储访问

A.仅Ⅰ、ⅡB.仅Ⅱ、ⅢC.仅Ⅰ、ⅢD.Ⅰ、Ⅱ、Ⅲ

4.下列描述中,不符合RISC指令系统特点是( )。

A.指令长度固定,指令种类少

B.寻址方式种类尽量减少,指令功能尽可能强

C.增加寄存器的数目,以尽量减少访存次数

D.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简单指令,以及很有用但不复杂的指令

5.以下有关RISC的描述中,描述正确的是( )。

A.为了实现兼容,各公司新设计的RISC,是从原来CISC系统的指令系统中挑选一部分实现的

B.早期的计算机比较简单,采用RISC技术后,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又恢复到了早期的情况C.RISC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指令数,因此允许以增加每条指令的功能的方法来减少指令系统包含的指令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与解析

4.1.2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D

指令系统显然和机器语言有关。

2.A

PC存放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而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则保存操作数地址。

3.B

一地址指令包含两类:单操作数指令(如+1、-1指令)和双操作数指令(如加、减指令)。对于单操作数只需一个操作数,对于双操作数指令,则有一个操作数隐含在ACC中。4.A

运算型指令寻址的是操作数,而转移性指令则是下次欲执行的指令。

5.D

程序控制类指令用于改变程序执行的顺序,并使程序具有测试、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6.C

程序控制类指令主要包括无条件转移、有条件转移、子程序调用和返回指令、循环指令等。中断隐指令是由硬件实现的,并不是指令系统中存在的指令。

7.C

特权指令是指仅用于操作系统或其他系统软件的指令。为确保系统与数据安全起见,这一类指令不提供给用户使用。

8.C

零地址的运算类指令又称堆栈运算指令,参与的两个操作数来自栈顶和次栈顶单元。

注意:堆栈指令的访问次数,取决于采用的是软堆栈还是硬堆栈。如果是软堆栈(堆栈区由内存实现),对于双目运算,需要访问4次内存:取指、取源数1、取源数2、存结果;如果是硬堆栈(堆栈区由寄存器实现),则只需在取指令时访问一次内存。

9.B

指令的地址个数与指令的长度无关。

10.B

单地址指令中只有一个地址码,在完成两个数的算术运算时,另一个通常存放在累加寄存器( ACC)中,属于隐含寻址。

11.A

B、C、D选项都太绝对,地址码的内容可以参考本书寻址方式一节的内容。

12.C

取指令,取A1、A2、A4的内容,将结果存入A3,故而需要5次。这里注意要计算取指令和取下条指令地址。

13.B

16M=224,南于字长为32位,现在按半字(16位)寻址,相当于有8M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中存放16位。

14.B

因27<200<28,故采用定长操作码时,至少需8位。

15.C

扩展操作码并没有改变指令的长度,而是使操作码长度随地址码的减少而增加。

16.D

地址码为12位,则二地址指令的操作码长度为32-12-12=8位,已定义了250条二地址指令。28-250=6,即可设计出单地址指令数6×212=24K。

二、综合应用题

1.解答:

1)由于有142条指令,故而至少需要8位才能确定各条指令的操作码(28=256)。由于

该处理器有32个寄存器,这也就是说要用5位对寄存器ID编码。而每个立即数需要16位。因此有:

20%的一个输入寄存器和一个输出寄存器指令需要8+5+5=18位,长度对齐到8的倍数,便是24位。

30%的两个输入寄存器和一个输出寄存器指令需要8+5+5+5=23位,对齐到24位。

25%的一个输入寄存器、一个输出寄存器、一个立即数寄存器指令需要8+5+5+16-34位,对齐到40位。

25%的一个立即数输入寄存器和一个输出寄存器指令需要8+16+5=29位,对齐到40位。

2)由丁变长指令最长的长度为40位,所以定长指令编码每条指令长度均为40位。而采用变长编码,按照各个指令长度和其概率相乘,得出平均长度为30位。所以该程序中,变长编码能比定长编码少占用25%的存储空间。

2.解答:

1)根据操作数地址码为6位,则二地址指令中操作码的位数为16-6-6-4,这4位操作码可有

16种操作。由于操作码固定,则除了零地址指令有M种,一地址指令有N种,剩下二地址指令最多有16-M-N种。

2)采用扩展操作码技术,操作码位数可随地址数的减少而增加。对于二地址指令,指令字长16位,减去两个地址码共12位,剩下4位操作码,共16种编码,去掉一种编码(如1111)用于一地址指令扩展,二地址指令最多可有15种操作。

3)采用扩展操作码技术,操作码位数可变,则二地址、一地址和零地址的操作码长度分

别为4位、10位和16位。这样二地址指令操作码每减少一个,就可以多构成26条一地址指令操作码;一地址指令操作码每减少一个,就可以多构成26条零地址指令操作码。设一地址指令有R条,则一地址指令最多有(24-P)×26条,零地址指令最多[(24-P)×26-R]×26条。

根据题中给出零地址指令为Q条,即

Q=[(24-P)×26-R] ×26

则R=24-P)×26-Q×2-6

3.解答:

4.解答:

1)算术逻辑指令格式为“寄存器-寄存器”型,取单字长为l6位,格式如下:

其中,OP为操作码,6位,可实现64种操作:M为寻址特征,2位,可反映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相对寻址;Ri和Rj各取4位,指出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的寄存器编号。

2)取数/存数指令格式为“寄存器-存储器”型,取双字长为32位,格式如下:

其中,OP为操作码,6位不变:M为寻址特征.2位不变:R i为4位,为源操作数地址(存数指令)或目的操作数地址(取数指令):A1和A2共20位,为存储器地址,可直接访问按字节编址的1MB存储器。

3)相对转移指令为一地址格式,取单字长为16位,格式如下:

其中.OP为操作码,6位不变:M为寻址特征,2位不变;A为位移量,8位,采用补码表示,对应-128~+127。

4.2.2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C

相对寻址EA=(PC)+A,先计算取指后的PC值。转移指令由两个字节组成,每取一个字节PC加1,在取指后PC值为2002H,故EA=(PC)+A=2002H+06H=2008H。本题容易误选A 或B,原因是没有考虑PC的自动更新,或是没有注意到转移指令为一条两个字节的指令.PC 值仅+1而不是+2。

2.A

间接寻址不需要寄存器,EA=(A)。基址寻址:EA=A+基址寄存器内同:相对寻址:EA=A+PC 内容:变址寻址:EA=A+变址寄存器内容。

3.B

4.A

无条件转移指令是程序转移到新的地址后继续执行,因此必须给出下一条指令的执行地址,并送入程序计数器PC。

5.D

寄存器寻址中,只需指定寄存器的编号,故能有效地缩短地址码的位数;而在间接寻址中,地址码字段仍然是一个主存地址。

6.B

隐地址不给出明显的操作数地址,而是在指令中隐含操作数的地址,故而可以简化地址结构,如零地址指令。

7.B

立即寻址最快,指令直接给出操作数;寄存器寻址次之,只需访问一次寄存器;宣接寻址再次之,访问一次内存;间接寻址最慢,要访问两次以上内存。

8.A

指令字中的形式地址为操作数的有效地址,这种方式为直接寻址。

9.B

变址寄存器中的内容和指令地址码相加得到的为操作数的地址码。

10.B

变址寻址便于处理数组问题。在数组处理过程中,可设定A为数组的首地址,不断改变变址寄存器的内容,便可很容易形成数组中任一数据的地址。基址寻址和变址寻址的区别是,基址寄存器的内容通常由操作系统或管理程序确定,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其值是不可变的,而变址寄存器的内容由用户设定,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其值可变。

11.B

进、出堆栈时对栈顶指针的操作顺序是不同的,如果进栈时是先压入数据,说明栈指针是指向栈顶的空单元,所以出栈时,就要先修改指针,然后才能弹出数据。

12.D

相对寻址方式中,EA=(PC)+A(A为形式地址),当执行本条指令时,PC己完成加1操作,故以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为基准位置。

13.A

变址寻址便予处理数字问题和编制循环程序;而相对寻址的有效地址是将PC的内容与指令中的形式地址A相加而成的,这样程序的转移地址不固定,可随PC值的变化而变,无论程序在主存的哪段区域,都可正确运行,对于编制浮动程序特别有利。

14.A

在多道程序设计中,各个程序段可能在内存中要浮动,而相对寻址特别有利于程序浮动,故选A。

15.C

跳跃寻址通过转移类指令(如相对寻址)来实现,可用来实现程序的条件或无条件转移。16.C

指令字长为16位。2字节,故取指令后PC的内容为(PC)+2=2002H;无条件转移指令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送至PC.形式地址为40H,指令执行后PC=2002H+0040H=2042H。

17.B

程序计数器PC给出访存地址(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故取决于存储器的容量;指令寄存器IR用于接收取得的指令,故取决于指令字长,

18.A

该操作数的有效地址=(8号寄存器)=1200H。

19.D

算术与逻辑运算指令,是每台计算机都必须具有的指令,它通常用于在计算机的运算器部件中完成对一个或两个数据的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功能。

移位操作指令包括算术移位、逻辑移位、循环移位3种,用于把指定的一个操作数左移或右移一(多)位,

数据传送指令,用于实现通用寄存器之间、通用寄存器与内存单元之间、内存的不同存储单元之间、通用寄存器与外围设备(接口)之间(或单独的T/O指令)的数据传送功能。

转移指令、子程序调用与返回指令,用于解决变动程序中指令执行次序的需求。

特权指令是指仅用于搡作系统或其他系统软件的指令。为确保系统与数据安全,这一类指令不提供给用户使用。

其他指令,如动态停机指令、空操作指令、置条件码指令、开中断指令、关中断指令、堆栈操作指令等.用于完成某些特定的处理功能。

二、综合应用题

1.解答:

1)由于通用寄存器的数量有限,可以用较少的二进制位来编码,所以采用寄存器寻址方式和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的指令码长度最短。

因为需要在指令中表示数据和地址,所以立即寻址方式、直接寻址方式和间接寻址方式

的指令码长度最长。如果指令码长度太短,则无法表示范围较大的立即数和寻址到较大的内存地址空间。

2)由于通用寄存器位于CPU内部,无需到内存读取操作数,所以寄存器寻址方式执行速度最快。

而间接寻址方式需要读内存两次,第一次由操作数的间接地址读到操作数的地址,第二次再由操作数的地址读到操作数,所以间接寻址方式的执行速度最慢。

3)若指令系统采用定长指令码格式,所有指令(包括采用立即寻址方式的指令)所包含的二进制位数均相同,则立即寻址方式执行速度最快,因为读到指令的同时.便立即取得操作数。

如果采用变长指令码格式时,由于要表示一定范围内的立即数,包含立即数的指令通常需要较多的二进制位,取指令时,可能需要不止一次地读内存来完成取指令。因此,采用变长指令码格式时,寄存器寻址方式执行速度最快。

2.解答:

因为OP字段长为5位,所以指令能定义25=32种指令。

各种寻址方式的有效地址EA的计算公式、寻址范围见下表。

3.解答:

1)直接寻址时,有效地址是指令中的地址码部分500,装入ACC的是800。

2)立即寻址时,指令的地址码部分是操作数而不是地址,所以将500装入ACC。

3)间接寻址时,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存储在地址为500的单元中,由此得到有效地址为800,操作数是300。

4)相对寻址时,有效地址EA=(PC)+A=202+50=702,所以装入ACC的操作数是325。这是因为指令是双字长,在该指令的执行阶段.PC的内容已经加2.更新为下一条指令的地址202。

5)交址寻址时,有效地址EA=(XR)+A=100+500=600.所以装入ACC的操作数是900。

6)寄存器寻址时,R1的内容400装入ACC。

7)寄存器间接寻址时,有效地址是R1的内容400.装入ACC的操作数是700。

4.解答:

取指后,PC=1235H。

①X=00,D=20H,有效地址EA=20H。

②X=10,D=44H,有效地址EA=1122H+44H=1166H。

③X=11,D=22H,有效地址EA=1235H+22H=1257H。

④X=0l,D=21H,有效地址EA=0037H+21H=0058H。

⑤X=11.D=23H,有效地址EA=1235H+23H=1258H。

5.解答:

1)指令操作码占4位,则该指令系统最多可以有24=16条指令;指令操作数占6位,寻址方式占3位,于是寄存器编号占3位,该计算机最多可以有23=8个通用寄存器:主存容量为128KB,按字编址,计算机字长为16位,划分为128KB/2B=216个存储单元。故MDR和MAR至少各需16位。

2) PC和Rn可表示的地址范围均为0~216-1,而主存地址空间为216,故转移指令的目标地址范围为0~216-1。

3)汇编语句add(R4),(R5)+对应的机器码为0010 0011 0001 0101B=2315H;该指令执行后,累加器ACC、寄存器R5以及地址为1234H的存储单元的内容会改变,改变后的内容分别为(ACC)=((R4)+((R5))=5678H+1234H=68ACH

(R5)=(R5)+1=5678H+2H=567AH

(1234H)=(ACC)=68ACH

4.3.2 习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A

RISC必然采用流水线技术,这也是其指令的特点决定的。而CISC则无此强制要求,但为了提高指令执行速度,CISC也往往采用流水线技术。流水线技术并非RISC的专利。2.A

B、C、D选项都是RISC的特点。因为RISC的速度快.所以普遍采用组合逻辑(硬布线)控制器,而非微程序控制器。

3.D

指令定长、对齐、仅Load/Store指令访存,以上3个都是RISC的特征,使取指令、取操作数操作简化且时间长度固定,能够有效地简化流水线的复杂度。

4.B

A、C、D选项都是RISC,的特点。B选项中,RISC是尽量简化单条指令的功能,复杂指令的功能由简单指令的组合来实现,而增强指令的功能则是CISC的特点。

5.D

RISC的指令基本上都被CISC指令包含,但RISC并不是为了实现兼容才挑选的,而是选择最常用的简短的指令。B选项明显错误,体系结构由于流水线和RISC技术.实现了很大的进步。RISC的指令功能简单,其是通过简单的指令组合来完成复杂指令的功能。

全国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数据库系统原理试卷 47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数据库在磁盘上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B ) A.DB B.文件 C.二维表D.系统目录 2.ER(实体联系模型)模型是数据库的设计工具之一,它一般适用于建立数据库的( A ) A.概念模型B.逻辑模型 C.内部模型D.外部模型 3.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 B ) A.模式B.外模式 C.内模式D.逻辑模式 4.在文件系统中,所具有的数据独立性是( D ) A.系统独立性

B.物理独立性 C.逻辑独立性 D.设备独立性 5.在DB技术中,“脏数据”是指( D ) A.未回退的数据 B.未提交的数据 C.回退的数据 D.未提交随后又被撤消的数据 6.关系模式至少应属于( A ) A.1NF B.2NF C.3NF D.BCNF 7.设有关系模式R(ABCD),F是R上成立的FD集,F={A→B,B→C},则属性集BD的闭包(BD)+为( B ) A.BD B.BCD C.BC D.CD 8.设有关系R如题8图所示:(C)

R 则 专业,入学年份(R)的元组数为 A.2 B.3 C.4 D.5 9.集合R与S的交可以用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表 示为( A ) A.R-(R-S) B.R+(R-S) C.R-(S-R) D.S-(R-S) l0.已知SN是一个字符型字段,下列SQL查询语 句( C ) SELECT SN FROM S WHERE SN LIKE′AB%′;的执行结果为 A.找出含有3个字符′AB%′的所有SN字段 B.找出仅含3个字符且前两个字符为′AB′的SN字段 C.找出以字符′AB′开头的所有SN字段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大纲

2009计算机考研大纲 Ⅰ考查目标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数据结构45分 计算机组成原理45分 操作系统35分 计算机网络2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80分(40小题,每小题2分) 综合应用题70分 Ⅲ考查范围 计算机组成原理 【考查目标】 1. 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2. 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 3. 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一、计算机系统概述 (一)计算机发展历程 (二)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1.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 2.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3.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三)计算机性能指标

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MIPS、MFLOPS。 二、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一)数制与编码 1. 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2. 真值和机器数 3. BCD码 4. 字符与字符串 5. 校验码 (二)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1. 定点数的表示 无符号数的表示;有符号数的表示。 2. 定点数的运算 定点数的位移运算;原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补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定点数的乘/除运算;溢出概念和判别方法。 (三)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1. 浮点数的表示 浮点数的表示范围;IEEE754标准 2. 浮点数的加/减运算 (四)算术逻辑单元ALU 1. 串行加法器和并行加法器 2. 算术逻辑单元ALU的功能和机构 三、存储器层次机构 (一)存储器的分类 (二)存储器的层次化结构 (三)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 1. SRAM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2. DRAM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四)只读存储器 (五)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六)双口RAM和多模块存储器 (七)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1. 程序访问的局部 2. 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 3. Cache和主存之间的映射方式 4. Cache中主存块的替换算法 5. Cache写策略 (八)虚拟存储器 1. 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2. 页式虚拟存储器 3. 段式虚拟存储器 4. 段页式虚拟存储器

2018年10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试卷及答案(汇编)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数据库系统原理试卷 (课程代码04735)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 A.Data B.DB C.DBMS D.DBS 2.不属于人工管理阶段特点的是 A.数据共享 B.数据不保存 C.应用程序管理数据 D.数据面向应用 3.关系表中的列,也称作 A.元组 B.记录 C.字段 D.数组 4.关系中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 A.非主属性 B.主属性 C.非码属性 D.超属性 5.关于参照关系和被参照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以外码相关联的两个关系,以外码作为主码的关系称为参照关系 B. 以外码相关联的两个关系,外码所在的关系称为被参照关系 C.参照关系也称为主关系,被参照关系也称为从关系 D.参照关系也称为从关系,被参照关系也称为主关系 6.将相关数据集中存放的物理存储技术是 A.非聚集 B.聚集 C.授权 D.回收 7.颁布SQL3的年份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9年 D.1999年 8.可用于收回权限的SQL语句是 A.GRANT B.ROLL C.REVOKE D.RETURN 9.在MySQL中,用于实现交叉连接的关键字是 A.CROSS JOIN B.INNER JOIN C.JOIN D.LEFT JOIN 、 10.对于使用存储过程的好处说法错误的是 A.可增强SQL语言的功能’ B.可增强SQL语言的灵活性 C.具有良好的封装性 D.系统运行稳定 11.可以独立地删除完整性约束,而不会删除表的语句是 A.ALTERTABLE B.DROPTABLE C.CHECK TABLE D.DELEALTER 12.在触发器的创建中,每个表每个事件每次只允许一个触发器,因此每个表最多支持的触发器是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知识点汇总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知 识点汇总 一, 计算机系统概述 (一) 计算机发展历程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ENIAC用了18000电子管,1500继电器,重30吨,占地170m2,耗电140kw,每秒计算5000次加法.冯?诺依曼(VanNeumann)首次提出存储程序概念,将数据和程序一起放在存储器,使编程更加方便.50年来,虽然对冯?诺依曼机进行很多改革,但结构变化不大,仍称冯?诺依曼机. 发展阶段时间硬件技术速度/(次/秒) 第一代1946-1957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40 000 第二代1958-1964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200 000 第三代1965-197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1 000 000 第四代1972-1977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0 000 000 第五代1978-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00 000 000 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电子离散变量计算机 组成原理是讲硬件结构的系统结构是讲结构设计的 摩尔定律微芯片上的集成管数目每3年翻两番.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 每代芯片的成本大约为前一代芯片成本的两倍 新摩尔定律全球入网量每6个月翻一番. 数学家冯·诺依曼(von Neumann)在研究EDVAC机时提出了“储存程序”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的各类计算机通称为冯·诺依曼机.它有如下特点: ①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五部分组成 ②指令和数据以同等的地位存放于存储器内,并可按地址寻访 ③指令和数据均用二进制数表示 ④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用来表示操作的性质,地址码用来表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位置 ⑤指令在存储器内按顺序存放 ⑥机器以运算器为中心,输入输出设备与存储器间的数据传送通过运算器完成 图中各部件的功能 ·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的中间结 果暂存在运算器内 ·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行以及 处理运行结果 ·输入设备用来将人们熟悉的信息转换为机器识别的 信息 ·输出设备将机器运算结果转为人熟悉的信息形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系统,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 在CPU执行指令的过程中,指令的地址由___B__给出。 A 程序计数器PC B 指令的地址码字段 C 操作系统 D 程序员 2 下列关于指令的功能及分类叙述正确的是__B___。 A 算术与逻辑运算指令,通常完成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都需要两个数据 B 移位操作指令,通常用于把指定的两个操作数左移或右移一位 C 转移指令,子程序调用与返回指令,用于解决数据调用次序的需要 D 特权指令,通常仅用于系统软件,这类指令一般不提供给用户 3 零地址的运算类指令在指令格式中不给出操作数的地址,参加的两个操作数来自__C__。A累加器和寄存器 B 累加器和暂存器 C 堆栈的栈顶和次栈顶单元 D 堆栈的栈顶单元和暂存器 4 下列一地址运算类指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 A 仅有一个操作数,其地址由指令的地址码提供 B 可能有一个操作数,也可能有两个操作数 C 一定有两个操作数,其中一个操作数是隐含的 D 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操作码 5 关于二地址指令一下论述正确的是_____。 A 二地址指令中,运算结果通常存放在其中一个地址码所提供的地址中 B二地址指令中,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操作数 C二地址指令中,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寄存器号 D二地址指令中,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存放的一定是操作数地址 6 单字长四地址指令OP A1、A2、A3、A4的功能为(A1)OP(A2)→A3,且A4给出下一条指令地址,假设A1、A2、A3、A4都为主存储器地址,则完成上述指令需访存_____。 A 1 B 2 C 3 D 4 7 在指令格式设计中,采用扩展操作码的目的是_____。 A 增加指令长度 B 增加地址码数量NN C 增加指令数量 D 增加寻址空间 8 某机器的指令字长为16位,有8个通用寄存器,有8种寻址方式,单操作数指令最多有_____个,双操作数指令最多有_____个。 A 1024 16 B 2048 32 C 256 64 D 1024 32 9 指令寻址方式有顺序和跳跃两种,采用跳跃寻址方式可以实现_____。 A 程序浮动 B 程序的无条件浮动和条件浮动 C程序的无条件转移和条件转移 D 程序的调用 10 某机器指令字长为1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当前指令地址为2000H,指令内容为相对寻址的无条件转移指令,指令中的形式地址D=40H。那么取指令后及指令执行后PC内容为_____。 A 2000H,2042H B 2002H,2040H C 2002H,2042H D 2000H,2040H 11 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的寻址方式的目的主要_____。 A 可降低指令译码难度 B 缩短指令字长,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灵活性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真题与答案

2006年10月份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最终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称为() A. B. 内模式外模式 C.概念模式 D.存储模式 答案:B 2.在数据库系统中,把可以相互区别的客观事物称为() A.文件 B.字段 C.实体 D.关键码 答案:C 3.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之间存在着两级映像,使得数据库系统具有较高的() A.事务并发性 B.数据可靠性 C.数据独立性 D.数据重用性 答案:C 4.设关系R和S的元数分别为r和s,则R×S的元数为() A.r+s B.r-s C.r×s D.MAX(r,s) 答案:A 5.设有关系R(A,B,C)和S(D,A),如下图所示,R的主键为A,S的主键为D且外键为A.则关系S中违反参照完整性约束的元组是() A.(1,2) B.(2,NULL) C.(3,3)

D.(4,4)答案:D

6. 有关系R(sno,sname,age),下列关于空值的查询语句中,不能产生正确结果的是() A.SELECTsnameFROMRWHEREage=NULL B.SELECTsnameFROMRWHEREageISNULL C.SELECTsnameFROMRWHERENOT(ageISNULL) D.SELECTsnameFROMRWHEREageISNOTNULL 答案:A 7.在数据库系统中,系统故障造成() A.硬盘数据丢失 B.软盘数据丢失 C.内存数据丢失 D.磁带数据丢失 答案:C 8.在关系模式R(A,B,C)中,F={(A,B)→C,B→C},则R最高达到() A.1NF B.2NF C.3NF D.BCNF 答案:A 9.数据库设计中,用于反映企业信息需求的是() A.ER模型 B.关系模型 C.层次模型 D.网状模型 答案:A 10.在一个ER模型中,有3个不同的实体集和3个不同的二元联系,其中有1个一对一联系、1个一对多联系和1个多对多联系,根据ER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型的规则,转换成关系的数目是() A. 3

北京林业大学840数据库原理及应用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40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是报考森林经理学科林业信息管理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 1.了解 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的正确含义;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的优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内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存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层次、网状、关系和面向对象的模型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区别;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系统的发展。 2.理解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的概念、原理和好处,数据独立性的含义;数据库技术的优点。 3.掌握 现实世界二级抽象和实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1.了解 关系的定义及相关术语;关系模式定义;关系数据库模式定义;关系数据库定义;关系数据库语言的分类。 2.理解

关系的实用性定义;关系的性质;超键、关系键、候选键、主键和外部键的概念与定义;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的内容和目的意义。 3.掌握 关系代数的传统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 第三章 SQL语言 1.了解 SQL语言的发展及标准化;SQL语言支持的三级逻辑结构及基本表和视图等概念; SQL语言的主要特点;嵌入式SQL;游标的概念。 2.掌握 ⑴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例如:SQL Server DBMS、Access DBMS、MySQL DBMS等的使用; ⑵SQL的基本数据类型;SQL的数据定义功能,例如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模式的定义和删除;基本表的定义、修改和删除;实施数据完整性约束;定义、撤消索引和索引的作用; ⑶SQL的SELECT语句的格式和用法;单表查询;连表查询;嵌套查询(子查询); 集合查询与分组查询;SQL的库函数的功能和使用;定义、撤消视图和视图的作用; 查询视图;更新视图; ⑷SQL的INSERT、DELETE、UPDATE语句的格式和用法; ⑸T-SQL语言;游标的概念、语句和使用; ⑹存储过程的概念、存储过程的创建与执行; ⑺触发器的概念与建立。 第四章数据库安全保护 1.了解

考研计算机大纲_计算机组成原理

2011考研计算机大纲: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全 一、考查目标 1、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2、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 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二、知识点解析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主要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数据的表示和运算、存储器层次结构、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输入输出系统。 1、计算机系统概述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搞清楚计算机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五大部件的构成)、计算机软件的分类,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从体系结构上来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那么这些不同的计算机谁好谁坏?如何评价?所以,还需要我们了解计算机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关参数,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MIPS、MFLOPS等。 2、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据,但在计算机中,除了十进制数据外,还有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表示方法,我们要掌握这些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要搞清楚真值(实际的数值)和机器数(计算机中表示的数值)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负数的各种表示。另外,还要理解BCD码、字符与字符串的编码方法,以及数据的校验码(奇偶校验、CRC冗余校验等)。 不管是哪种进制和校验方法,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有原码、反码、补码等方法,我们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在计算机中对数据进行计算,分为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完整版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串讲笔记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属于基础知识,主要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没有难点,相对的重点是数据模型的四个层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全局结构。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识记) 1.2数据描述的术语(领会) 1.3数据抽象的级别(领会) 1.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领会) 1.5数据库系统(DBS)(领会) 1.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几个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处理:是指从某些已知的数据出发,推导加工出一些新的数据,这些新的数据又表示了新的信息。 数据管理:是指数据的收集、整理、组织、存储、维护、检索、传送等操作,这部分操作是数据处理业务的基本环节,而且是任何数据处理业务中必不可少的共有部分。 数据管理技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组织、存储、维护、检索、传送等操作,基本目的就是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筛选出有意义的数据。 数据处理是与数据管理相联系的,数据管理技术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1)数据不保存在机器中; 2)没有专用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3)只有程序的概念,没有文件的概念; 4)数据面向程序。 2. 文件系统阶段特点与缺陷(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 1)数据可长期保存在磁盘上; 2)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 3)文件组织呈现多样化; 4)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程序,可以重复使用; 5)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 文件系统三个缺陷: 1)数据冗余性 2)数据不一致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真题与解析

2009年真题 1.冯·诺依曼计算机中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CPU区分它们的依据是 A.指令操作码的译码结果 B.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 C.指令周期的不同阶段 D.指令和数据所在的存储单元 2.一个C语言程序在一台32位机器上运行。程序中定义了三个变量x,y和z,其中x和z为int 型,y为short型。当x=127,y=-9时,执行赋值语句z=x+y后,x,y和z的值分别是 A.x=0000007FH,y=FFF9H,z=00000076H B.x=0000007FH,y=FFF9H,z=FFFF0076H C.x=0000007FH,y=FFF7H,z=FFFF0076H D.x=0000007FH,y=FFF7H,z=00000076H 3.浮点数加、减运算过程一般包括对阶、尾数运算、规格化、舍入和判溢出等步骤。设浮点数的阶码和尾数均采用补码表示,且位数分别为5和7位(均含2位符号位)。若有两个数x=27*29/32,y=25*5/8,则用浮点加法计算x+y的最终结果是A. 001111100010 B. 001110100010 C. 010********* D. 发生溢出

4.某计算机的Cache共有16块,采用2路组相联映射方式(即每组2块)。每个主存块大小为32字节,按字节编址。主存129号单元所在主存块应装入到的Cache组号是A. 0 B. 1 C. 4 D. 6 5.某计算机主存容量为64KB,其中ROM区为4KB,其余为RAM区,按字节编址。现要用2K×8位的ROM芯片和4K×4位的RAM芯片来设计该存储器,则需要上述规格的ROM芯片数和RAM芯片数分别是A.1,15 B.2,15 C.1,30 D.2,30 6.某机器字长1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由两个字节组成,第一字节为操作码字段,第二字节为相对位移量字段。假定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若某转移指令所在主存地址为2000H,相对位移量字段的内容为06H,则该转移指令成功转以后目标地址是A. 2006H B. 2007H C. 2008H D. 2009H 7.下列关于RIS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RISC普遍采用微程序控制器 B. RISC大多数指令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 C. RISC的内部通用寄存器数量相对CISC多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复习重点(new)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数据: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数据的形式本身并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容,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库在建立、运用和维护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统一控制。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数据和操纵数据,并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5、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6、数据管理:指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7、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不保存。(2)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3)数据不共享。(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 8、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2)由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程序和数据之间由软件提供的存取方法进行转换,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3)数据共享性差。(4)数据独立性低。不具有弹性的无结构的数据集。文件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9、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结构化。(2)数据的共享性好,冗余度低。(3)数据独立性高。(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10、数据的不一致性:指同一数据不同拷贝的值不一样。 11、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映像功能是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与某类应用所涉及的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功能。这一映像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像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不变,由于应用程序是依赖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编写的,所以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12、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库系统的另一个映像功能是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或转换功能。这一映像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像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 13、除了管理功能外,DBMS还提供以下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2)数据的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最新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试题(七)及答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试题(七)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20 分,每题1 分) 1.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寻址方式的目的主要是______。 A.可降低指令译码难度; B.缩短指令字长,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灵活性; C.实现程序控制; D.寻找操作数。 2.计算机使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实现积木化,缺点是______。 A.地址信息、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不能同时出现; B.地址信息与数据信息不能同时出现; C.两种信息源的代码在总线中不能同时传送; D.地址信息与数据信息能同时出现。 3.一个16K×32 位的存储器,其地址线和数据线的总和是______ 。 A.48; B.46; C.36; D.38。

4.下列叙述中______是正确的。 A.主存可由RAM 和ROM 组成; B.主存只能由ROM 组成; C.主存只能由RAM 组成; D.主存只能由SRAM 组成。 5.在三种集中式总线控制中,______方式响应时间最快。 A.链式查询; B.计数器定时查询; C.独立请求; D.以上都不是。 6.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______。 A.不一定是可改写的; B.一定是可改写的; C.一定是不可改写的; D.以上都不对。 7.下述______种情况会提出中断请求。 A.产生存储周期“窃取”; B.在键盘输入过程中,每按一次键;

C.两数相加结果为零; D.结果溢出。 8.下列叙述中______是错误的。 A.采用微程序控制器的处理器称为微处理器; B.在微指令编码中,编码效率最低的是直接编码方式; C.在各种微地址形成方式中,增量计数器法需要的顺序控制字段较短; D.以上都是错的。 9.直接寻址的无条件转移指令功能是将指令中的地址码送入______。 A.PC; B.地址寄存器; C.累加器; D.ACC。 10.响应中断请求的条件是______。 A.外设提出中断; B.外设工作完成和系统允许时; C.外设工作完成和中断标记触发器为“1”时。 D.CPU 提出中断。 11.变址寻址和基址寻址的有效地址形成方式类似,但是______。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 1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要求、目标了解和掌握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的术语数据抽象的四个级别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一、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 分为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阶段。 2 数据库阶段数据管理的特点 1 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2 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 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4 提供四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5 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3 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4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5 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二、数据描述1 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2 概念设计中的术语 1 实体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2 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3 属性实体有很多特性每一个特性称为属性。 4 实体标识符关键码或键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3 逻辑设计中的术语1 字段数据项标记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称为字段或数据项。2 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3 文件同一类记录的集合。 4 关键码能惟一标识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以上概念均 有类型和值之分。4 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中术语的对应关系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实体—记录属性—字段数据项实体集—文件实体标识符—关键码 5 实体之间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常用二元联系。二元联系的类型有三种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6 一对一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2 之亦然那么实体集E1和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7 一对多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间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称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8 多对多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间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称E1和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三、数据抽象的级别1 数据模型描述数据库的结构和定义对现实世界的数据进行抽象。 2 从现实世界的信息到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以及用户使用的数据是一个逐步抽象过程根据数据抽象的级别定义了四种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3 概念模型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4 逻辑模型表达计算机实现观点的DB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5 外部模型表达用户使用观点的DB局部逻辑结构的模型。6 内部模型表达DB物理结构的模型。7 数据抽象的过程、即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具体步骤1 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2 根据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成数据库的逻辑模型3 根据用户的业务特点设计不同的外部模型给程序员使用 4 数据库实现时要 根据逻辑模型设计其内部模型。通常分为概念设计、逻辑设计2和3步和物理设计三个阶段。8 常用的概念模型是实体联系ER模型ER模型主要用ER图来表示。9 逻辑模型的分类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10 层次模型用树型层次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11 1969年美国IBM公司的IMS系统是典型的层次模型系统。12 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

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数据库系统原理》考研大纲

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数据库系统原理》考研大纲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理论,熟悉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关系系统、关系数据库设计方法,以及数据库恢复、并发控制、安全性、完整性等数据库系统技术;能够熟练使用SQL,具备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设计数据库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一)概论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特点等基本概念的定义、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数据模型:概念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等的构造形式及特点; 数据库系统结构:三级结构、两级映像。 (二)关系数据库 关系模型、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等基本概念以及关系代数理论; 能够运用关系代数(并、交、差、除、笛卡尔积、选择、投影、连接)完成关系运算。 (三)SQL语言 SQL特点、SQL标准; 各类SQL语句的语法构成、语义与功能,能够运用标准SQL完成数据存取; 视图的概念、视图的定义、视图操纵、视图的更新; 存储过程、触发器。 (四)关系存储和查询优化 表的存储、索引结构、聚簇结构; 关系系统分类; 查询优化概念、查询优化方法。 (五)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重点关心的问题; 实体联系分析,ER模型,ER模型向关系模型转换规则; (六)关系规范化 数据库设计的冗余和异常问题; 函数依赖、多汁依赖、逻辑蕴涵、阿姆斯特朗公理;

基本依赖闭包、候选码; 无损分解,1NF、2NF、3NF、BCNF、4NF定义与算法。 (七)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基本技术:用户、角色、权限、授权; 完整性分类和完整性控制方法。 触发器的使用方法。 (八)事务管理 事务的概念、性质,事务的实现; 数据库故障、日志,数据库恢复原理和方法; 并发问题:数据不一致性; 数据锁、封锁粒度、封锁协议, 死锁检测和死锁处理; 三、试卷结构 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设计题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20092012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试题

2009-2012年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试题与答案 2009年全国研究生考试计算机统考试题—计算机组成原理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1.冯·诺依曼计算机中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CPU区分它们的依据是() A.指令操作码的译码结果 B.指令和数据的寻址方式 C.指令周期的不同阶段 D.指令和数据所在的存储单元 12.一个C语言程序在一台32位机器上运行。程序中定义了三个变量xyz,其中x和z是int 型,y为short型。当x=127,y=-9时,执行赋值语句z=x+y后,xyz的值分别是()A.X=0000007FH,y=FFF9H,z=00000076H B.X=0000007FH,y=FFF9H,z=FFFF0076H C.X=0000007FH,y=FFF7H,z=FFFF0076H D.X=0000007FH,y=FFF7H,z=00000076H 13.浮点数加减运算过程一般包括对阶、尾数运算、规格化、舍入和判溢出等步骤。设浮点数的阶码和尾数均采用补码表示,且位数分别为5位和7位(均含2位符号位)。若有两个数X=27×29/32,Y=25×5/8,则用浮点加法计算X+Y的最终结果是()A.001111100010 B.001110100010 C.010********* D.发生溢出 14.某计算机的Cache共有16块,采用2路组相联映射方式(即每组2块)。每个主存块大小为32字节,按字节编址。主存129号单元所在主存块应装入到的Cache组号是()A.0 B.2 C.4 D.6 15.某计算机主存容量为64KB,其中ROM区为4KB,其余为RAM区,按字节编址。现要用2K ×8位的ROM芯片和4K×4位的RAM芯片来设计该存储器,则需要上述规格的ROM芯片数和RAM芯片数分别是() A.1、15B.2、15C.1、30D.2、30 16.某机器字长1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由两个字节组成,第一字节为操作码字段,第二字节为相对位移量字段。假定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若某转移指令所在主存地址为2000H,相对位移量字段的内容为06H,则该转移指令成功转以后的目标地址是() A.2006H B.2007H C.2008H D.2009H 17.下列关于RISC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RISC普遍采用微程序控制器 B.RISC大多数指令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 C.RISC的内部通用寄存器数量相对CISC多 D.RISC的指令数、寻址方式和指令格式种类相对CISC少

全国2013年1月自学考试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47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数据库系统优于文件系统的特点是 1.以下不属于 ... A.数据库系统冗余更少、共享性更强 B.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更强 C.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用户接口 D.数据库系统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2.数据库完整性约束的建立需要通过DBMS提供的 可编辑修改

A.数据定义语言 B.数据操纵语言 C.数据查询语言 D.数据控制语言 3.数据库逻辑设计时,应首先 A.设计外模型 B.把概念模型转化成逻辑模型 C.设计存储模型 D.修正模型 4.如果规定: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一个校长只在一个学校任职,则实体集学校和校长之间的联系是 A.1对1 B.1对多 C.多对多 D.多对1 5.在关系模式设计时,每个关系模式应只对应于 A.一个实体类型或一个联系类型 B.一个实体类型和一个联系类型 C.多个实体类型 D.多个联系类型 6.设F是关系模型R的FD集,如果对F中每个非平凡函数依赖X→Y,都有X是R的超键,则R属于 A.1NF B.2NF C.3NF D.BCNF 7.设关系R如下表,则π专业,入学年份(R)的元组数为 A.2 B.3 C.4 D.5 可编辑修改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考试题12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考试题12

作者:日期:

研究生入学试卷十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采用2的补码形式表示的8位二进制整数,其可表示的范围是—。 A.-127~+127 B.-2-127~+2-127 C.2-127~2+127 D.-127~+128 2.X是整数,[X]补=(0111000112 ,%的十进制真值是___。 A.456 B.454 C.227 D.228 3.采用虚拟存储器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主存的存取速度 B.扩大主存的存贮空间,并能进行自动管理和调度 C.提高外存的存取速度 D.扩大外存的存贮空间 4.扩展操作码是。

A.操作码字段外辅助操作码字段的代码

B.操作码字段中用来进行指令分类的代码 C.指令格式中不同字段设置的操作码 5.操作控制器的功能是。 A.产生时序信号 B.从主存取出一条指令 C.完成指令操作码译码 D.从主存取出指令,完成指令操作码译码,并产生有关的操作控制信号,以解释执 行该指令 6.流水CPU是由一系列叫做段”的处理线路所组成,和具有m个并行部件的CPU 相比,一个m段流水CPU___。 A.具备同等水平的吞吐能力 B.吞吐能力大于前者的吞吐能力 C.不具备同等水平的吞吐能力 D.吞吐能力小于前者的吞吐能力 7.在___的微型计算机中,外设可以和主存单元统一编址,因此可以不使用I/O 指令。 A.单总线 B.双总线 C.三总线

D.以上三种总线 8.具有自同步能力的记录方式是。 A..NRZO B.NRZ1 C.FM D.MFM 9.为了便于实现多级中断,保存现场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 A.通用奇存器 B.堆栈 C.存储器 D.外存 10.—台计算机对n个数据源进行分时取数,然后分时处理。采集数据时,使用最好。 A.堆栈缓冲区 B.一个指针的单缓冲区 C.二个指针的单缓冲区 D.n个指针的n个缓冲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二)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采用规范的方法,使分解后的模式属于第二或第三范式,只能保证无损连接,不能绝对保持依赖。(×) 2.原则上,两个不同的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值不能相同,但在给定关系中的元组可以是完全相同的。(×) 3.概念设计可以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 5.在视图中插入一个元组,该元组会同时插入到基本表中。(√) 6.对象查询语言中,可以用运算符ELEMENT从多个元素的聚集中提取单个元素。 (×) 7.对于表只能有惟一的主键码,但可有任意数量的UNIQUE属性或属性集。(√)8.如果一个关系没有一个属性能由所有其他属性函数决定,则该关系根本不存在非平凡函数依赖。(√) 9.超类可以自动继承子类的所有特性。(×) 二、选择题 1.实体联系模型属于( D )。 A. 层次模型 B. 网状模型 C. 关系模型 D 概念模型 2.在一个关系中,任意两个元组的值( C )。 A. 可以全同 B. 必须全同 C. 不能全同 D. 以上都不是4.SQL是( C )的缩写. A. Standard Query Language B. Select Query Language C.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D. 以上都不是 6.在数据库设计中,当合并局部E---R图时,职工在某一局部应用中被除数当作实体,而在另一局部应用中被除数当作属性,那么被称之为( A )冲突。 A.结构 B.命名 C.联系 D.属性 7.在关系中的各元组的( B )。 A.顺序不能任意排列,一定要按照输入的顺序排列 B.顺序可以任意排列 C.顺序一定要按照关键字段值的顺序排列 D.排列顺序不同,统计处理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大纲解析

2011考研计算机大纲解析: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要领计算机考研大纲发布了,大家都非常关心各科目的变动情况,而计算机组成原理所占的分值比例非常大,所以在这里,要为大家详细解析并提供指导建议! 在计算机考研专业基础课统考科目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占45分,所占分值较大。自2009年计算机专业考研专业基础课首次实行全国统考以来,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所以考研的学子一定要一如既往的重视。 一、考查目标 1、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2、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 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二、知识点解析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主要考查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数据的表示和运算、存储器层次结构、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输入输出系统。 1、计算机系统概述 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搞清

楚计算机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五大部件的构成)、计算机软件的分类,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从体系结构上来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那么这些不同的计算机谁好谁坏?如何评价?所以,还需要我们了解计算机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关参数,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CPU时钟周期、主频、CPI、CPU 执行时间;MIPS、MFLOPS等。 2、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据,但在计算机中,除了十进制数据外,还有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表示方法,我们要掌握这些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要搞清楚真值(实际的数值)和机器数(计算机中表示的数值)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负数的各种表示。另外,还要理解BCD码、字符与字符串的编码方法,以及数据的校验码(奇偶校验、CRC冗余校验等)。 不管是哪种进制和校验方法,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有原码、反码、补码等方法,我们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在计算机中对数据进行计算,分为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 在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方面,我们要掌握定点数的表示(无符号数的表示,有符号数的表示)和定点数的运算,包括定点数的位移运算、原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补码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定点数的乘/除运算、溢出概念和判别方法。在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方面,我们要掌握浮点数的表示(浮点数的表示范围和 IEEE754标准)和浮点数的加/减运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