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探究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策略研究

南京市第五中学丁玉祥210029

【内容摘要】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核心环节。本文从科学探究的内涵入手,初步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的教学模式,围绕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的组织实施、教学策略及其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富有操作设想,对当前物理学科内科学探究的开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关键词】科学探究模式教学策略评价

一、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science)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态度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对于物理课程学习而言,“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应当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结构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与价值观。物理学科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而科学探究则是科学家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包括学生用以获得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因此,“科学探究”是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正如《物理课程标准》中在“课程性质”部分所述:“……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标准”的“课程目标”中也有所体现:“即……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所以,强调科学探究就意味着不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师传授知识、讲解科学题目这样传统做法上,而是提倡学生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从学生所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产生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实验与验证,进行深度探究,通过总结、交流与评估获得对探究问题的具体认识和结论,这也是科学学习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使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就是提倡学生亲身“做科学”,也就是亲自进行“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从而能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1、科学探究

探究(Inquiry)就其本义,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何谓“科学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组织形式。科学探究活动以学生的智力发展为本,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为导师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主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富于启发的问题情境,形成探究氛围,促进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与策略,理清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论,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评估。因此,科学探究是一个师生是互为主体、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2、科学探究与科学素养构成要素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结构的基础,前者回答了认识什么的问题,

后者回答了如何认识的问题;二者统一的关键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是科

学素养结构中的动力系统,科学思想是形成正确科学素养的Array思想基础,起着导向作用;科学兴趣、态度和价值观,解决

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思想的培养,都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展

开,因此,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展开对于实现培养科学素养

的目标至关重要。同时,科学并非仅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

括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与学,而忽

略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脱离科

学知识的教与学,只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

训练,都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因此,科学探究

活动的开展应当保持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发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亲

身经历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在真正掌握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与价值。

3、理论基础

杜威教学哲学观点认为:从做中学。它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课内的、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增长起生活与社会经验,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和

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从而起着传递和交流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作用。因而他鼓励教师将学生置

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究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杜威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些具体步

骤,反映了他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

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的增加是学习者个人建构的结果。对个

体而言,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建构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儿童

的已有知识为出发点,结合生动的现实生活经验,在自主的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建构,而不是照本

宣科,不顾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布鲁纳提出儿童一直在一定水平

上处于概念学习的准备状态,这种特定学习准备状态依赖于其认知发展,因此,科学题材要与学

生的生活相关联,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儿童是在他们对世界的经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思想的,

并在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构和发展自己。同时,教学应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积极

指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儿童能在相互合作的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

4、科学探究的特点

科学探究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认

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探究和情感体验。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

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

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段话深刻切中目前基础科学教育的要害,为了改变

这种只重科学静态结果而忽视科学动态建构和发展的状况,《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就是把

探究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强调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探究,理解探究,在探究中学

习科学,并进而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的奇妙和伟大。因此,科学探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激励学生自主确定自然、社会或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

知识。科学探究的知识获得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提倡和引导学生参

加观察、测量、解释数据、实验或收集资料等活动,从而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

原理、定律,经过思考并提出问题,寻求理解;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从而得出推论,并通过测试进行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

(2)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强化科学思维的训练。探究不是要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安排实验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而不是仅仅是证明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与探究自然有关的各种能力,否则就不可能抓住自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只有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和现象,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并获得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就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训练,如收集的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以及表达技能等。

(3)帮助学生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科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认识和改造自然。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其认知的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提高到理性思维发展阶段。科学探究力求通过活动来对科学的本质进行尝试性说明与阐述,试图通过“探究记录”来表征科学问题的本质,而不再把“科学事实”作为唯一的学习结果来对待,而是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经过选择后引出,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4)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积极的探究态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基础。通过在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在分组探究活动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究、相互合作,并渐渐接触探究问题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问题与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对学习的本身产生兴趣。

二、科学探究活动构成要素及组织实施

1、科学探究活动的组成要素

《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内容标准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那么,科学探究活动标准规定了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科学探究活动的系统结构

七个要素的结构关系是环环联系,彼此促进,

并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图2示:

3、科学探究活动要素的操作要点

(1)提出问题

能力目标: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策略:巧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疑惑、矛盾感与好奇心;明确探究问题的重点;提示分析问题的方法;使通过思考和感知学生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核心。

教学评价:对自然的事物、现象能产生怀疑;探讨事物现象变化的因果关系;从不平衡中产生许多问题;

发现问题的重点所在;正确把握主题。

(2)猜想与假设

能力目标: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理与假设。

情感目标: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直觉的预测来提出合理的假设;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给予多方面思考的发问;提供机会做预测、假说或推理;重视逻辑性思维模式;鼓励发散性思维;集思广益;建立具有决定性的雏形框架。

教学评价:已知知识与法则的运用;类推;针对主题做逻辑推理;其他科学思维运用。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能力目标: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提示学生如何做好实验计划的制定与安排;提示验证的必要条件;自由设计实验;提示有效的实验器材范围;注意变量的控制和发问技巧;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操作。

教学评价:发挥进取心;适当科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步骤的安排;操作技巧;比较与评估别人的优点。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力目标: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能按实验步骤有序进行实验;能指导学生准确选择器材并合理摆放;知道3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抓住主要矛盾;能根据实验要求和设计数据记录表。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有效数据,能区分无效与有效数据。

教学评价: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能力目标: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情感目标: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合理筛选记录数据,准确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想;从已知数据、事实中归纳有效结论;初步建立不同层次的实验结论。

教学评价:能从提供的数据中区分有效与无效数据;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6)评估

能力目标: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能合理对实验的不同方案的实验过程与结果,根据评估细则,进行评价,区分各自的长处与不足;能够根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实验的改进和方案调整。

教学评价:根据实验要求,能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合理评估。

(7)交流与合作

能力目标: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不同结果进行交流,激发交流成果的欲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成果的展示要求,选择适当的地点、器材进行成果展示。

教学评价:能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向其他实验小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感受与体验。

4、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1)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包括六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建构性学习的特征,其程序图如

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创设问题情境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习者能否在先前经验基础上觉察到问题的存在;二是探究内容对学习者来说一定是新的未知,经过努力是可以掌握的;三是能否激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需要和期望。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探究心向,使问题呈现巧而生趣,准而能思,产生探究的内驱力。

收集资料和事实:提供探究问题的背景资料,使学习者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文献资料和实验,也可以是网络资源和师生交流过程的表征。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地收集事实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有为重要。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实践的观察和体验中或社会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并能从多角度的信息分析比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

提出假设:用假设方法,有根据地猜测、联想,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和先前的经验,以假设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究,并对探究的问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果和结论。通常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的方法有四种,即归纳式假设,演绎式假设,类比式假设和分类式假设。

假设检验和推理:重实证,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实验,实践和体验过程。为了深刻理解探究到的结论或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或他人的讲解和介绍。教师在假设检验和推理阶段,应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重过程,使学习者积极思考、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解释。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既包括表征性抽象又包括原理性抽象的活动过程。表征是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是(输入、编码转换、存贮)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呈现的形式,包括语表征、图表表征、实验表征等。在科学抽象过程中需要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分析和综合等科学逻辑方法,才能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发现规律和结论。

整合、迁移与应用:整合与迁移,意义建构与创新,合作与分享成功快乐与体验。学习者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与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景,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协作、交流和表达贯穿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讨论与交流,以及书写探究报告、制作模型、辩论和展示等形式,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良好氛围,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

(2)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教学形式

●萨其曼(J。R。Suchman)式的探究:萨其曼认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最好的办法是训练,即促使学生对“为什么事情会如此这般地发生”产生强烈的疑问,并能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进行创造性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形成以“探究”和“训练”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教学的程序包括五个阶段:呈现疑难情境,提示问题;提出假设和收集资料;验证;形成解释;分析探究过程。

教学策略:要给学生提供一系列问题的机会;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证实某一问题时,教师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必须鼓励学生不局限于所学知识与方法,另辟蹊径加以实验证实;多运用无限制式的活动,刺激学生去思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学生之间应随时交换意见,合作学习;尽量提供辅助器材和学习资料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深度。

教师的职责:选择或创设足以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只是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确定或选择探究的内容;尽量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协助学生理解探究的目的;指导学生担任探究过程的记录员;

●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是指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分析整理,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

●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是指探究活动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需要有时也提供材料或研究方法,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学生必须自己对探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加工和选择,弄清如何回答探究问题,一般“主题活动”为指导型探究的常见形式。

●自由探究(Free Inquiry)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包括提出和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自由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兴趣与关心,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对新问题的探究热情;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培养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记录研究过程与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以及其他综合实践能力。自由探究的一般程序是: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自主探究----分析研究结果----报告研究结论。自由探究的内容的确定可以是:能拓展教材学习内容的材料;能把定性改为定量研究的;能扩大野外实习视野的;能改进实验方法的;日常生活中难度适中的问题等。教师对自由探究的指导分研究准备指导、课题选择指导、研究方法指导和研究报告写作指导等。研究准备指导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由探究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提供参考资料。课题选择的指导只要是让学生参考他人的实验报告,从平时的活动中寻找课题,研究课题的难度要适当,量力而行。研究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要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控制好观察与实验中的可变因素,实验结果要记录完整,同时能预防发生的危险。研究报告写作指导主要是对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文献部分的书写提出的具体指导。

(3)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①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②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③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④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⑤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⑥以真实可信的物理史实形成问题;⑦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

◆启发学生形成假设的策略

①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结论,让学生独立做假设、猜想和预测;②让学生充分假设;③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

◆把握探究开放度的策略

①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整堂课全班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研究;③先选择一个问题,研究完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研究,形成一个层次。);

④步步为营,逐层深入,循序渐进;⑤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某一环节;⑥提供有结构意义的材料,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并适合概念的学习,便于学生解决问题。

◆研讨交流的策略

①收集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学会共享;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独立的机会和时间自主选择研讨内容与主题;③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所研讨的内容想法、设想手段方法等都充分的表达清楚;④教师提供充分的研讨材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的时间和机会;⑤指导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不要过早地或代替学生下结论;⑥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探究;⑦引导学生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三、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方法与策略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分等,目的是促进科学探究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主要是收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以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求为目标,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和技术,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和科学思维、能力与态度的评价。知识技能的评价是比较表面的评价,科学思维、态度的评价则是比较深层的评价。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具有调控、激励、定向功能,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有有效的保障作用。根据信息反馈的阶段,科学探究的评价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一般提倡采用描述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是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准备。主要涉及探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而且确定的活动基本要求;学生探究活动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倾向、探究的准备态度等。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科学探究正确、完善地开展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指导成效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法,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探究目标实现程度做出的结论性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比较少,但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阶段性学习水平确定有一定的作用。

1、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内容

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探究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在探究活动中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探究的成果等。从评价的操作的角度,科学探究的评价内容可划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维度或项目。

(1)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程序的程度评价:①对科学探究步骤的了解和领会;②合理选择探究要素,进行探究活动;③学会仿照样例进行有效探究。

(2)学生掌握科学探究过程与技能的评价:①明确科学探究或实验的背景;②给出科学探究或实验过程每个步骤的理由;③能够可靠、有效的实施实施探究过程;④学生参与探究的广度和深度;⑤给出新的探究方案或修改方案;⑥正确评价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基础知识的作用。

(3)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评价: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②应用条件,解决问题;③解释探究结果的能力;④尝试可选择地解决问题方法时的灵活性;⑤根据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与信息,及时采取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应变的策略;⑥动手操作改进实验方案或程序,提高探究效率。

(4)学生科学探究中科学态度的评价:①完成探究活动时的坚定意志;②对所探究问题的兴趣、好奇心和主动精神;③形成正确的对自然界事物现象的关注;④对社会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评价。

2、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过程

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阶段

...........,评价的要点是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考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主动性”,本阶段评价目标主要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否把握探究问题的要点。把学生做出有效的预测、猜想、推论为考查重点。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阶段

...........,评价的要点是考察学生能否运用他人的计划或方案合理模仿设计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重点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将考察学生方案设计能力作为重点。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阶段

...........,考查的重点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或探究活动,即探究活动的有序性;学生根据探究问题的需要适时记录实验数据,记录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实验中控制变量的能力;

分析论证阶段

......,评价要点是考查是否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审慎的科学态度。考察学生能否解释观察或探究的结果,能否根据有效的探究数据,进行科学和推理,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

评估阶段

....,考查要点是对探究的过程和步骤有反思的能力,对不同的探究结论的差异进行比较;对不同的探究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并从中汲取经验。

交流与合作阶段

.......,.考察的要点是能有效提供完整的探究报告;针对探究的成果进行恰当的表达和呈现,准确清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倾听别人的发言和阐述,并得到启发;有合作的团队精神,促成探究活动的完整性。

3、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方法与策略

(1)评价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的较为理想的评价方法是随机评价、阶段评价、连续评价、项目评价,活动过程评价。评价是应注意做到四个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级制与百分制相结合。

过程评价的目标放在“科学过程技能”、“态度与探究习惯”上,不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分三个阶段,主要是活动前----以活动的准备为评价重点;活动中----以学生探究过程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为重点;活动后----重视对探究活动的整体评价与反思,以及探究结论的讨论、交流,探究成果的表达。

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探究过程。自我评价的意义是: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发现探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肯定自我学习,安排探究过程,建立探究信息;

相互评价:相互评价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小组—学生等,有利于相互间发现问题、交流经验。

多元评价:主要是针对探究活动的各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是开放的。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

具体操作方法是:采用等级制评价,分阶段、分过程、分单元评价,模糊评价法,表现性评定和档案袋评价等。

(2)实施科学探究评价的策略:

●评价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

●评价要求明确的可陈的目标;

●注意评价数据、资料之间的因果关系;

●评价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

●评价的结果更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开展;

●每次评价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和成果的机会;

●评价的标准的建立必须公正可信度高,评价的结果是更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4第一版

2、施农农中外初中自然科学全科教育研究与比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6 第一版

3、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第一版

4、郑春和中学生物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5、徐学福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全球教育展望 2001。8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大学物理课程标准

《大学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144 授课学时:108 实践学时: 36 学分:8 适用对象:机械类及相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概述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非物理类理工科本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同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与内容 第一部分力学. 第1章运动学 1.1质点运动的描述 1.2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 1.3圆周运动

1.4相对运动 基本要求: 1.深入地理解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重要概念,深入理解质点的运动。 2.分析加速度为恒矢量时的质点运动方程。 3.明确圆周运动中角位移、角速度、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1.加速度为恒矢量时质点运动方程的描写。 2.质点圆周运动的分析。 第2章牛顿定律 2.1牛顿定律 2.2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几种常见的力 2.4惯性参考系力学相对性原理 基本要求: 1.清晰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力。 3.掌握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4.理解惯性参考系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能列举出牛顿定律应用的例子。 重点与难点: 1.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参考系的选择。 第3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3.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3.2动量守恒定律 3.3动能定理 3.4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5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3.6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3.7能量守恒定律 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力学课程标准

《力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用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方法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指定教材 梁昆淼,力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推荐阅读书籍 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永德主编,强元棨,程稼夫编著,物理学大题典1力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费恩曼,莱顿,桑兹著,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费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内容概要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以下几块内容: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具体将涉及质点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原因、刚体的运动情况、振动波动的描述及原理等力学所必需的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二)选修Z课程 l.《选修1一1》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由“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动量与碰撞现象”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三个主题组成。 1.1曲线运动与宇宙探索 内容标准 1.1.1经历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过程,能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 出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关注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例1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1. 1. 2会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了解生产生活中离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2探究为什么公路拐弯处路面有一定的倾斜度。 l.} 1. 3通过史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等事实,说明科学定律的作用。 例4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 1. 4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例5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1. 1. 5会用洛仑兹力定量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b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7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 1. 6初步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观测证据。关注宇宙学研究的新进展。 活动建议 C} )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炮弹的实际弹道与理想抛物线的差异, 尝试做出解释。 C2)收集资料,探讨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C3)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C4)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 报告。 C5)阅读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刊,在同学中举办小型讨论会。 Cb)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1. 2动量与碰撞现象 内容标准 1. 2. 1经历探究碰撞规律的实验过程,初步形成系统和守恒的概念。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 1 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说明

体现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组 聚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三)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 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观点和思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内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9月,初中科学课程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在浙江省以及广东深圳南山区、湖南长沙开福区、山西临汾曲沃县等七个区县开始了新一轮实验,至今已经十年。 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司的要求,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开始课程标准修订,主持人分别是袁运开(华东师范大学)、赵峥(北京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4年6月完成了第一次修订稿。2007年4月,重新组建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开始第二轮修订工作,主持人为陈佳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受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修订工作组成员有(以拼音为序):方红峰(浙江省教研室)、郭玉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何力千(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刘炳异(南京师范大学物科院)、刘洁民(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教科所)、王顺义(华东师范大学)、余自强(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09年底,由于修订工作需要,增补陈胜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运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修订组成员,并特邀胡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刘 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能智(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参加修订工作。201 1年2月,修订工作基本完成。2011年4~7月,根据课程标准审议组的意见,修订组又对修订稿做了相应的修改。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修订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发挥科学课程的固有优势,充分体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 2.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价值; 3.参照科学教育国际比较结果,反映科学教育的新观念、新进展; 4.反映科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5.充分考虑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 6.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7.充分考虑科学家意见,同时体现修订组几年来的思考和讨论; 8.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相协调。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 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 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 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 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 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 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 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 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 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初中物理新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能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5 个方面。 包括了“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精神和科学习惯、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几方面的教育。 说教教育存在问题 世界各学校的教师意识到直接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 缺陷:时间集中、观点鲜明,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 研究表明:人是凭借特有的“人类情感”、“人类技能”和“人类能力”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普遍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性及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物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其中做好德育工作,应是广大物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 (1)充分挖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 2 )帮助教师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3)探讨有效的思想教育实施方法,使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一部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一、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物理学家凭借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感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凭借物理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结果。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其中融入了许多育人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建立、完善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例如:热的本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和激烈的斗争过程。 例如: 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例如: 通过学习物理会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子动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物态变化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内涵。 (三)研究方法 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反映了科学的认识过程。 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很多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理想模型法”,其中包含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四)物理学家事迹和科学新成果应用 物理学家的事迹是绝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2019版】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也很高,我上大学后才意识到了。比如物理和数学是所用理工科的必修课,而那些化学生物都是不是我们物理学的课。所以在这里看出物理确实很重要,不仅在医学,理工科而且还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并且国家在不断地进行改善。比如从物理教学大纲到物理新课程标准。我下面简单的解释教学大纲和物理课程标准。 1、含义:以前我没听说过物理教学大纲,自从上了这门可以后才知道了。“大纲”是指“物理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物理教学要“为实现普通高中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更好地做出贡献”。“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可以看出,对物理课在各学科的定位,“标准”强调了物理是科学学习领域的基础。比“大纲”的定位更高一层,“大纲”中只说物理课要“为实现做贡献”是比较抽象的。“标准”则非常明确地提到“全体学生”,要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服务。说明新的“标准”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 2、物理教学目标 “大纲”要求:“学习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归纳起来就是要求学生经过高中物理课的学习要具有基础知识及应用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 课程总目标:让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完整)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doc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 20 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 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 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