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下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 A

解析断层①完整,没有切断其他岩层,说明断层①形成最早;断层②切断了岩层③,说明断层②形成晚于岩层③;岩层④最完整,覆盖于断层②和岩层③的上方,形成最晚。故A 项正确。

2.图中( )

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

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

答案 B

解析图示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丙处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丁处岩石先由外力沉积后因变质作用形成。

(2019·江西八校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3~5题。

3.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河流东岸缺少岩层T4,表明该岸地层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这与该地区岩层先下降(沉积)后上升(侵蚀)有关,上升过程中遭受侵蚀导致T4地层缺失。故选D项。

4.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答案 A

解析河谷地貌中靠近河流的地层海拔低,一般年代较老。故选A项。

5.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答案 A

解析若地层年龄T3>T2>T1,则出现“中部岩层年龄新,越往两翼越老”的地层年龄分布,属于向斜谷。故选A项。

(2019·汕头模拟)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下图为距今2.3~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读图完成6~8题。

6.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 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故选C项。

7.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

A.距今2.34~1.93万年B.距今1.93~1.9万年

C.距今1.9~1.45万年D.距今1.45~1.0万年

答案 B

解析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距今1.93~1.9万年。故选B 项。

8.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

A.受西北季风影响增强B.受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受东南信风影响增强D.受河陆风影响增强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较好。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影响范围较大。故选B项。

(2019·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罗布泊东北部的白龙堆沙漠中,是

在以灰白色沙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成,高10~20米,长200~500米以上,弯曲延伸,远望就如蜷伏在大漠上的白色巨龙。读图,完成9~11题。

9.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岩层沉积—地壳下沉—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水侵蚀

C.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风力、流水侵蚀—湖水干涸—地面龟裂

D.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地壳下沉—风力、流水侵蚀—岩层沉积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白龙堆雅丹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成,地壳抬升不利于沉积,故排除B、D两项;雅丹地貌是在地表龟裂的基础上受侵蚀形成,排除C项;河湖抬升后,湖水干涸,地面出露,受风力、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白龙堆雅丹地貌,故A 项正确。

10.推测白龙堆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向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域。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应一致,成因应是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前缘的东北风影响,故B项正确。

11.卫星从900千米高空拍摄到的罗布泊湖盆形似人耳,有八道耳轮线,其形成原因是( )

A.湖水退缩蒸发的盐壳痕迹

B.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

C.地壳上升形成的湖岸阶地

D.古代人类活动改造的梯田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罗布泊“耳轮”位于盐壳的边缘地区。属于罗布泊的组成部分,随着湖泊的湖水蒸发,湖泊干涸,盐壳不断累积,最终形成“耳轮”,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9·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34分)

湖泊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洱海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北部,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丰富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汇聚于山前洼地,形成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

(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8分)

(2)推断图a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8分)

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图b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3)概括自1300年至2000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推断图示地区近百年以来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简述判断的理由。(12分)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2、3千年以前洱海西岸地区就有了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

(4)试推测这一阶段人类活动对湖底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影响。(6分)

答案(1)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小,河流短小,河床落差大,自西向东注入洱海。

水文特征:流速快,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由甲地至乙地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河流携带的泥沙是湖底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河流流入湖泊时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逐步沉积;泥沙颗粒大的先沉积;因此湖底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变化趋势一: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变化趋势二:1300年至1500年、1700年至185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1500年至1700年、1850年至2000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

干湿状况的变化:气候逐渐变干燥。

理由: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

(4)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解析第(1)题,河流的特征从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两方面描述。水系特征包括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河网密度等;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湖岸附近,乙地位于湖泊中部。甲、乙两地沉积物均来自河流的搬运作用,甲地水流速度快速降低,沉积物粒径较大;乙地水流速度很小,沉积物粒径很小。第(3)题,读图可知,沉积物粒径呈波动变化,在不同时段沉积物粒径变化趋势不同。近百年来,沉积物粒径变大,说明沉积物距湖心较近,故湖泊面积缩小,这与气候变干有关。第(4)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搬运能力增强,导致沉积物增多,粒径变大,沉积物成分发生变化。

13.(2019·武汉二月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

(1)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6分)

(2)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机理。(6分)

(3)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据。(4分)

(4)某游客欲在摩拉基海滩用手机尽可能多且清晰地拍摄圆石,请指出其应考虑的拍摄条件。(6分)

答案(1)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2)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3)圆石遭受风化、侵蚀或搬运作用;海平面上升淹没圆石。

(4)拍摄时机选择在光照条件较好、退潮的时段;拍摄地点选择在高处且避免逆光的位置。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摩拉基圆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早期刚形成时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物质被侵蚀而出露。第(2)题,圆石龟甲状花纹源于外力的风化、侵蚀、堆积等外力作用。圆石长期暴露于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第(3)题,摩拉基圆石奇景的圆石暴露于水面之上易遭受风化、侵蚀或搬运作用;随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圆石,导致该奇景消失。第(4)题,拍摄时机应选择在光照条件较好、退潮的时段,以便于获取圆石的全貌;拍摄地点选择在高

处或避免逆光的位置,以获取圆石上的一些细节。

2017年高考地理-地壳运动规律-专题练习

2017年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地壳运动规律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下图为四幅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 C.丙D.丁 2.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 C.丙D.丁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是() A.澳大利亚大陆B.阿拉伯半岛 C.斯里兰卡岛D.中南半岛 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海岭和海沟B.岛弧和海沟 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 读图,完成5~6题。 5.该图片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 6.该地貌景观发育的基础岩石是() A.花岗岩B.玄武岩 C.石灰岩D.大理岩 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沿MOQ一线还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7~8题。 7.字母所示区域,属于向斜山的是() A.M B.O C.P D.Q 8.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 A.花岗岩层广布并且出露地表 B.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不强烈 C.大部分地层有整体抬升过程 D.内、外力作用均比较明显 图甲为“某地貌景观图”。为解释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如图乙的演示。读图,完成9~10题。 9.该景观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A.地堑B.地垒 C.断层D.褶皱 10.教师演示了()

A.板块挤压碰撞B.岩块断裂上升 C.岩层水平挤压D.外力侵蚀搬运 11.有关黄土高原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力沉积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D.地壳抬升 国土资源部在广西西北部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处世界地质奇观——乐业天坑群。在20平方千米范围内已发现有天坑28个。在全世界13个超大型天坑中,分布在乐业的就有7个,其代表是大石围,如图所示。大石围底部发现有两条宽7~13米的地下暗河,是广西目前流量最大、流程最远的地下暗河之一。读图,完成12~13题。 12.形成乐业天坑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沉积B.流水溶蚀 C.火山喷发D.断裂下陷 13.下图中各地貌形态与乐业天坑成因一致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内力作用与地貌 例1.花岗岩是一种结构致密、无孔隙、流纹及层理结构的岩石。其形成与已有岩石遭遇高温、高压无关,裸露区常形成独特的“石蛋”地貌。甲图所示“石蛋”体型巨大,表面光滑,无明显棱角。据此完成(1)~(2)题。 甲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伯利兹蓝洞的形成主要与海平面变化和近岸存在大片石灰岩区域有关,其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下图示意伯利兹蓝洞的景观,完成1~2题。 1.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足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地壳下沉 D. 火山喷发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刚期,全球 A. 生物多样性减少 B. 地壳运动更为活跃 C. 陆地面积从小变大 D. 气温由低到高 答案:1.B 2.D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低,近岸地区存在大片的石灰岩地区。后海水涌入形成伯利兹蓝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对。冰川侵蚀不是主要作用,A错。与地壳下沉、火山喷发无关,C、D错。 2.在伯利兹蓝洞形成初期,是由冰川时期开始,海平面低,后海平面升高,全球气温由低到高,D对。生物多样性由少到多,A错。冰川时间气温低,应与地壳运动弱相关,B错。随着蓝洞形成,陆地面积从大变小,C错。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4. “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析:3.A 4.D 3. 结合材料可知,“尖峰石阵”是石灰岩景观,石灰岩是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后经过板块运动上升到海平面以上,海风将沙子吹到该地,沙子沉积后形成沙地并淹埋森林,经风化后沙沉下去,出露的石灰岩经风力侵蚀形成石柱,从而形成“尖峰石阵”。 4. 结合材料可知,沙子主要来源于海边,该地位于30°S附近的澳大利亚西南部,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风力沉积作用最明显。 “鼠穴”是由于水涡旋带动石块或砾石的研磨作用在河流溪间的岩石床址上形成的圆洞。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又称之为“壶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5~7题。 5.形成壶穴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岩浆冷凝D.堆积作用 6.壶穴多分布于 A.水流缓慢的下游河段B.高温清洁的水域环境 C.裂隙发育的上游河段D.稳定半封闭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四)P119]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广西桂林检测)下左图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 A.甲B.乙 C.丙D.丁 2.右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B 2.B[第1题,左图中的岩石呈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的特征。图中

岩浆火山喷发形成的丁是喷出岩,D错。乙没有喷出地表,是侵入岩,即花岗岩,B对。甲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是沉积岩,A错。丙是变质岩,C错。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的岩石类型,形成丙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数字②,B对。①是外力作用,③是固结成岩作用,④是冷却凝固作用,A、C、D错。] (2019·试题调研)“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天山北麓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图1为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冰川侵蚀强烈 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流水侵蚀强烈 4.“泥火山”喷出的气体源自() A.沉积岩层B.变质岩层 C.侵入岩层D.喷出岩层 5.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地质构造1 侵蚀后,背斜成____ 向斜成____ 2.断层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 (2)断层的地表形态: 1.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板块的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2.两类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此处应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 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 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右图 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④火山喷发 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专题一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高考题组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1.(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 C.向斜谷D.向斜山 (2015·浙江文综)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3.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 高考题组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2015·安徽文综)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2015·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5~6题。 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8.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 C.无变化D.无法判断 (2015·上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据此回答9~10题。 9.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D.火山和褶皱 10.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命题感悟 本讲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练习:破译地壳运动规律含答案

破译地壳运动规律 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玛珥湖一般具有四周封闭完好、湖水较深、湖面平静、生物较少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下图为玛珥湖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地壳运动 D.流水堆积 2.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 ) A.雨水和地下水 B.地下水和河流水 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 D.冰川融水和雨水 3.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 ) A.生物残体 B.河流携带的泥沙 C.早期喷发的火山灰 D.风力沉积物 【解析】1选B,2选A,3选C。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玛珥湖是多次岩浆上升过程中遭遇地下水,在喷发前发生爆炸形成洼坑并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往往成群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因此玛珥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火山喷发即岩浆活动。第2题,根据材料,玛珥湖中多分布在地势低凹、地下水较丰富的火山构造盆地中。地势低凹可以收集雨水,地下水丰富,因此,玛珥湖中的水主要来自雨水和地下水。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玛珥湖湖底的沉积物主要是火口沉积物、爆发角砾岩,火山筒位居中间,因此火山喷发物如火山灰将会是最早的沉积物。

冰洞一般指全年都有冰的洞穴。我国山西“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北坡。下图是吕梁山北坡某段地质剖面示意图、“万年冰洞”剖面示意图以及冰洞内冰挂景观图。完成4、5题。 4.与欧洲峡湾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 A.冰碛丘陵 B.角峰 C.冰川漂砾 D.冰碛湖群 5.关于“万年冰洞”“冰挂”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冰川消融→形成空洞 B.石灰岩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流水溶蚀→形成空洞 C.吕梁山北坡→常年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形成冰挂 D.地表冷空气常年下沉入洞→洞中水汽冷凝→形成冰挂 【解析】4选B,5选B。第4题,在高海拔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冰川发育,并且地势落差大,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峡湾和角峰都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第5题,“万年冰洞”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洞穴,洞内的冰应该来自第四纪冰期,再加上洞的特殊结构,使这些冰得以保存。 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地壳抬升前,该地( )

地壳的运动规律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2013·金版原创卷]当地时间2013年1月6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上的Tolbachnik火山喷发,浓烟弥漫,火山灰飞溅。据此并读下面两图,完成1~2题。 1.堪察加半岛多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处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处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张裂处 D.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处 解析:堪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答案:B 2.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 A.甲→a→丙B.甲→a→乙 C.乙→e→戊D.戊→f→甲 解析: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判断,甲、乙、丙、丁、戊分别表

示岩浆、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a、b、c、d、e、f表示的地质作用分别是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火山喷发是地下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发出来,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的过程。 答案:A [2013·河南豫北三校联考]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埋藏条件与常规天然气不同,主要沉积在密闭性较好的页岩层底部。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四地可能勘探到页岩气的是() 解析:页岩气主要分布在页岩层的底部,因此将矿井打到页岩层的底部才可能开采到页岩气,甲、乙、丙三地符合此条件;但甲地页岩层之上为风化物,乙地页岩层出露地表,不符合页岩气形成的密闭性条件,故只有丙地可能勘探到页岩气。 答案:C 4.我国页岩气的大量开发使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A.酸雨增多B.大气污染减轻 C.热岛效应减弱D.城市污染加重 解析:页岩气的大量开发使用,必然会使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资源所占比重提高,从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使大气污染减轻。 答案:B [2013·河南省六市第二次联考]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

5+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 一、地壳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循环图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三、常见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仔细观察图例很重要)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1)判断地质构造 ①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②水平方向上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变化如果表现出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构造,反之则为向斜构造。 ③不同岩层的位置出现错动则为断层,或者直接由断层图例判断。 (2)分析地质过程 ①如果上覆岩层遭到了侵蚀,说明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 ②如果断层部位的岩块下沉,说明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 ③如果水平分布的几个岩层中出现侵入型的岩浆岩层,说明发生了岩浆活动。 ④如果某个岩层在某位置出现缺失现象,一般考虑外力的侵蚀作用。 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原有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原有岩层形成时代。 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 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 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 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作业【专题5】地壳运动规律(含答案解析)

地理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五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4·茂名市一模)读下图某地质剖面图。图中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是() A.A地层B.B地层C.C地层D.D地层 解析:对比图中出露地表四层岩石,C岩层保留部分最多,表明岩石最坚硬侵蚀较弱,所以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故选C。 答案:C 2.(2014·佛山市二模)读以下地貌及地质剖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是褶皱,开挖隧道可选择向上弯曲的部位 B.②处是断层,是大型水库建设的最理想选择地址 C.③④处都是冲积平原,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D.植被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读图,①处岩层弯曲变形,是褶皱构造,岩层向上弯曲的部位是背斜,结构稳固,可以开挖隧道,A对;②处是断层构造,水库建设选择地址要避开断层,B错;③、④处都是冲积平原,主要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C错;图中植被的变化是沿东西方向变化的,纬度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反映了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错。 答案:A 3.(2014·汕头市二模)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已在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荒漠中孤独的耸立了近八百年。263座陵墓已成残垣断壁,9座帝王陵虽骨架尚存,但陵墓外表早已千疮百孔。造成西夏王陵损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解析:西夏王陵位于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排除BD;风化作用是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作用分布普遍;风力侵蚀是指风力吹蚀或磨蚀而造成的破坏,陵墓外表千疮百孔就是这种侵蚀形成的。本题选C。 答案:C 4.(2014·深圳市二模)造成下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图形展示的是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且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化作用。选项A正确。 答案:A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主干精讲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全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核心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主干精讲 1.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煤、铁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力作用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高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命题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 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一定数量的岩芯从而分析地质构造,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储存石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 ) A.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重力作用 D.、外力共同作用 读图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壳运动规律专项训练

专题4 地壳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澜沧江流经西藏芒康县有一处干热河谷,其河畔分布着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每当晒盐季节,当地纳西族妇女会打开河畔的盐井围栏的活动门,从盐井中取出卤水(卤水是盐类含量大于5%的液态矿产),置于盐田晒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下图为澜沧江河畔盐田位置及盐井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盐田晒盐的旺季与围栏活动门关闭的月份分别是( ) A.1~3月4~6月B.4~6月7~9月 C.7~9月10~12月D.10~12月1~3月 2.该盐田开发历史悠久,推测其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 A.现代盐湖广泛发育B.干热气候有利于盐矿形成 C.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D.地质构造便于盐井卤水形成 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4.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6.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8.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9~10题。 9.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时作业[含答案]

专题练(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河北衡水中学五调)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图a示意某地地形剖面,图b示意该地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据此完成1~3题。 1.若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 A.背斜山B.背斜谷 C.向斜山D.向斜谷 2.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 3.丙处岩层与周围明显不同,其最可能是 ( ) A.花岗岩B.石灰岩 C.砂岩D.黏土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从图b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可知,甲处中部岩层埋藏较深,两侧埋藏浅,说明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A、B错误;若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第2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层的影响。从图b可以看出,乙处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为0,说明乙处岩层出露地表,最可能的原因是乙处为背斜构造(从岩层埋藏深度中可判断出来),顶部岩层受到张力,被侵蚀,A正确;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则乙处不会缺失岩层,与题意不符,B错;图中无断层相关信息,D错;从图a来看,乙处海拔较高,流水沉积作用较小,C错误。第3题,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读。石灰岩、砂岩、黏土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花岗岩是岩浆作用形成的。丙处地势相对较高,且与周围岩层明显不同,说明丙处岩石抗侵蚀能力较强,而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凝结形成的,硬度高,抗侵蚀能力强。

答案:1.C 2.A 3.A (2019·山东青岛一模)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 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岩层断裂发育②石灰岩层厚度小 ③岩层走向平缓④地下河水位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 ) A.溶蚀、冲蚀增强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 C.溶蚀、冲蚀减弱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 6.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沉积物的( ) A.冲蚀作用B.溶蚀作用 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天坑发育的基础为裂隙发育,然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发生侵蚀作用,而天坑的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说明当地石灰岩层厚度大,①正确,②错误;从图中岩层层序界面看,该地比较平缓,容易被侵蚀,地下河水的深浅与天坑发育无关,③正确,④错误。第5题,巨量崩塌物的堵塞,造成地下河河道相对变窄,故流水流速相对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第6题,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大量崩塌物沉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形成天坑,

2018年高考真题之地壳运动专题

2018年高考真题之地壳运动专题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北京卷)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 C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读图(2018年高考真题天津卷)文材料,回答3—4题。 2.依据图3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答案: D 【解析】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

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3.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答案: A 【解析】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下图(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I卷)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 >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B. T1 C. T2 D. T3 答案: A 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 阶地由于位置较高,则不再受河流侵蚀影响,面积 不再变化,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面积 会增大。 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形成时期 形成时期 形成时期 形成时期 答案: A 阶地的形成是受流水蚀侵,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 6.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答案: D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教学难点 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法运用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 [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1、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 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 地震灾害:内力作用 虎跳峡:水蚀,切割 石钟乳:水的侵蚀 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校本教材2020版】高考地理微专题11 地壳运动

1、板块构造理论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3、地壳运动对湖泊、河谷地貌形成的影响 二、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分类 2、地质构造 3、背斜、向斜的区别 4、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三、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

1.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 ①陆块: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2)板块碰撞区(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①陆块与陆块相撞: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常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海岸山脉和岛弧链,如北美洲海岸山脉、东亚岛弧。 ②洋块:常形成海洋,如大西洋、红海;海岭(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又称大洋中脊或洋脊)。 3.地壳运动对湖泊、河谷地貌形成的影响 (1)对湖泊: ①地壳运动会导致岩层发生断裂,地壳下陷形成洼地,然后积水成湖。 ②地壳运动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形成堰塞湖。 ③地壳运动会使湖水不能外泄,形成内流湖。 ④地壳运动会造成山脉隆起,使湖泊与海洋分离,且入湖水量减少;山脉隆起导致水汽来源减少,导致气候变干,推动内陆湖泊的形成。 (2)对河谷地貌: ①地壳上升,导致流水下切侵蚀,形成峡谷。 ②地壳上升,会导致某河段早期形成的河漫滩平原或冲积扇抬升,形成河流阶地地貌。 【典型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壳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规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地质构造 1 侵蚀后,背斜成____ 向斜成____ 背斜顶部受 ,常被侵蚀成 向斜槽部受 ,不易被侵蚀,反而形 2.断层 (1)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的 。 (2)断层的地表形态: 1.主要观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板块的边界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2.两类边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相关习题 1、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2、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处,找地下水应在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完成3~4题。 3.此处应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4.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 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结合相关知识完成5~6题。 5.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④火山喷发 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 7.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8.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 A.生长边界 B.陆地边界 C.消亡边界 D.海洋边界 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处的岩浆侵入活动发生 A.在褶皱运动之前 B.在断层运动之后 C.在断层运动之前 D.在图中④处岩层形成之前 10.图中②处的山地成因是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 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11.造成③处易成谷地的内因是 A.岩石破碎 B.挤压力大 C.张力影响 D.侵蚀作用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 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 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专题四 地壳运动

专题四地壳运动 【大题突破透析】 例1.(2011年海南地理卷21题)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突破透析: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定位能力。板块构造理论主要掌握板块边界的类型、分布和成因。板块的划分通常是以断裂带为界,有两类边界: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主要是环太平洋带的海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的山脉带(两大陆板块碰撞),生长边界主要是各大洋底的海岭和东非大裂谷。 先定位此处区域。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此处为中美洲,位于太平洋东岸,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处。这里地形变化大,等值线比较密集。所以此图中边界应画在西南海域等深线2000~3000 m处。由于此处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处,密度大、位置低的西侧大洋板块常俯冲到东侧的大陆板块之下,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所以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 例2.(2011年上海地理卷十七题)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 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0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突破透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成因。 (1)由图可知,C层岩石为砂岩,其是河湖沉积的产物,说明C层所处的环境是陆地环境。E、F、G三层岩石分别为石灰岩、砂岩、页岩,据题意,其所对应的海陆环境分别是深海、陆地、浅海。所以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是指水平岩层受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形,图中N、0、P地层是水平地层,A层是基岩层。所以褶皱发生在K形成之后,N形成之前。 (3)M处是断层,其左侧最上层为G层,而G层以上缺失。因此左侧缺失的岩层有H、 I、J、K。 (4)由图可知,N、0、P地层岩石均是水平的连续的岩层,但在M处发生错动,说明先有这三层地层,后发生了断裂。 (5)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这里的岩层升降运动、褶皱和断层都属于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这里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 例3.(2010年全国文综I卷36题)读下图,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