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第十二节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联系战国时代和士的思想特点,分析《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及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战国策》的“辩丽横肆”?这一特点表现在其游说辞令直率大胆、危言耸听、夸张声势、辞藻富丽、形象性强等几个方面。这些特点又和《战国策》的思想特点有关,和这些文章的用途有关。此外,还要注意把它和《左传》的行人辞令加以对比,发现其不同之处,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教学内容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亦文词之最”(王觉《题战国策》),认为“其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左》、《史》外,鲜有能及之者。”(吴曾祺《战国策补注叙附例言》)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一、辩丽横肆的辞令

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士在游说人主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礼义去说服人。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张仪游说秦王,先列举他的许多失策,继而称赞秦国之强,然后鼓动他说: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



完全是夸张其辞,以声势夺人,具有强烈的蛊惑和煽动性。又如《秦策三》写范睢说秦王,也是极力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听起来慷慨激昂,披肝沥胆,实为巧言利口,故弄玄虚。为了使听者慑服,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现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辨析。如苏秦劝齐王扣留楚太子,竟一口气举出十种不同的结果,一一加以演绎;蔡泽说范睢,先令人激怒范睢说:“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见面之后,又大讲功成身退之理和对方的危险处境,终于使他让出了相位;鲁仲连说辛垣衍,声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引起对方强烈反应,然后才详述帝秦之弊。这些说辞都以夸张声势取胜,敢想敢说,奇伟恣肆。

《战国策

》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例如《齐策一》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辞采绚丽,气势恢宏;句式在排比中融入对偶,语气强烈,节奏铿锵。另外如《楚策四》中庄辛对楚襄王的说辞,用蜻蛉、黄雀、黄鹄、蔡灵侯层层设喻,其气势之壮、辞采之富、描摹之工,都为前所未有。这类铺张而扬厉的辞令,对汉赋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除了比喻,《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为了使听者易于接受,《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浅显易懂,如《楚策一》载: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掌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作者用来说明,诸侯表面上害怕楚将昭奚恤,实际上是害怕楚国,由于它通俗生动,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狐假虎威”在后代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至于范睢劝秦王以重利离散合纵之士,则更以狗为喻说:“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象这些通俗浅显,甚至不避粗俗的寓言,突出体现了《战国策》一书的特点。说者创造这些寓言,只是为了“说之易合”,本来无意为文,而听者又多为粗鄙无文的人主,对他们讲这样的寓言,也就非常恰当了。

二、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

《战国策》的叙事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范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其中刻划最精采的,还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

士”。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横说秦王,受到冷遇: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毂,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踞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文中再现了一个纵横家的发奋史。苏秦早年的落魄,后来的尊贵以及深夜发愤的情景,都写得历历在目;前后几次独白,有力的表现了其性格和思想特征;而家人的前踞后恭之态,又使人看到了苏秦生活的典型环境,使这一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在这些方面,作者都是有意加以渲染、夸张,甚至加入了想象的成分。

《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带有传奇色彩,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节,冯谖一出场便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接着,作者又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展现了冯远的奇士风采。清代吴楚材、吴调侯说:“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磈礧,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古文观止》卷四)

另外,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览镜自照的心理活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发,惟妙惟肖。《战国策》中的这些细致描写,与以简练为宗的《左传》有很大不同。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史家用记载史实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表达思想见解,他们或在叙事中寄寓褒贬爱憎,或敢于秉笔直书,这种以史见志的精神被后代史传文学作家发扬光大。汉代司马迁极为赞同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行事深切著明”的观点,他通过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在其中寄托了理想与爱憎,又写成一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先秦历史散文把严谨的史笔与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作品在叙事中注重刻划人物,描写细节,善于表现戏剧性的情节。从这些作品中发育出编年、国别等不同的体式,《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进而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载史事。这些创作特征与经验不仅为后代历史散文所继承,而且直接孕育了《史记》、《汉书》等传记文学的诞生。《史记》所创立的人物传记,大量借鉴了《左传》、《国策》等书叙事写人的艺术,其中的《本纪》、《表》、《世家》、《列传》等记事体例,也借鉴了《世本》中的《帝系》、《纪》、《王侯谱》、《世家》、《传》等体裁,而篇末的“太史公曰”,显然又受到《左传》中“君子曰”的启发。

我国古代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先秦历史散文就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源头。先秦的一部分杂传如《穆天子传》等,本身就带有小说色彩,逐渐发展为汉魏六朝小说。另一部分史传文学则通过《史记》等后代传记文学为纽带,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形成。我国古代小说往往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又往往采用史传的叙事形式,作者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安排情节结构,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很少进行静止的描写。这些鲜明的民族特征,都能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找到遗传基因。先秦历史散文的丰富内容,更是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

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西汉前期的散文家大都带有战国纵横家的余习,司马相如等人的大赋也明显带有《战国策》铺采驰骋的痕迹。唐宋散文家在倡导古文运动时,都把先秦历史散文当作学习的榜样

。韩、柳的散文都受《左传》的影响,韩愈的《平淮西碑》模仿《尚书》而写成,柳宗元还主张为文要“参之国语以博其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非常推崇《春秋》的“简而有法”,而苏洵、苏轼父子的论说文则较多的借鉴了《战国策》。直到清代桐城派,仍把《左传》等先秦历史散文当作古文的楷模,方苞的“义法”理论就是在总结《左传》、《史记》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同步思考题

1、《战国策》辩丽横肆的特点有哪些具体表现?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说《战国策》的叙事具有传奇色彩?

3、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代文学有哪些影响?

小结

本节分析了《战国策》的艺术成就,介绍了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战国策》的艺术成就非常重要,特别是它的辞令的特点,要分成几个方面联系具体作品去掌握。



阅读篇目

《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