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采访技巧

小记者采访技巧
小记者采访技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与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资源,有效地收集、利用、制作、加工、处理和传播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于提高信息时代的我国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开展小记者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活动,是一项深入推选素质教育的独特途径和形式。

小记者在新闻活动中,需特别关心国家大事,要赞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可以逐步形成爱国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要综合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因此,能获取许多新鲜知识,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同时,还能培养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我区少先队工作和学校活动的宣传报道储备人才。

小记者班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授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每月带领学员外出采访,“三点水”自来水公司、硬骨头六连、西博会各展览现场、杭州碑林、少儿图书馆、少年军校等处都留下了我们西湖小记者采访的足迹。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小记者班自1998年开设以来,创建了“西湖小记者站”,创刊了《西湖小记者》读物,通过老师的辛勤指导,学员的刻苦努力,已有45位学员成为《中国少年报》小记者,《西湖报》更是为学员开设了“学生文苑”专栏。至今,小记者们已有80余篇作品在《西湖报》、《作文报》、《小学生世界报》等报刊发表。2000年6月1日小记者陈枫同学被《中国少年报》社邀请赴京采访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成为特派的全国20名小记者中唯一的杭州小朋友。陈枫回来后编辑整理了《北京采访漫记》,受到了《钱江晚报》记者的专题采访。

小记者班的招生面向全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主要采取学校推荐制,要求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培训时间一年,分初级班和提高班。经培训考核后,颁发《中国少年报》西湖小记者站小记者证,并颁发小记者章。

我们开办小记者班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小记者。我们看重的是其在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让孩子们自由地去体验,自由地去发现、自由地去创造,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应予以鼓励和支持的。

一、新闻采访时提问的三种方式

一般说来,提问可分为三种形式:开门见山、启发引导和激将法。

(一)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的说明自己的要求。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二)启发引导

不同的采访对象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遇上因口才、性格等原因采访时常卡壳时,记者可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

题侃侃而谈。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这种形式适合三种不同的人,一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二是不习惯于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三是有特殊隐衷不便谈的采访对象。

(三)激将法

激将法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要你马上说出清楚不可的方法。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这个提问方式,在校庆采访中最好不用,因为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容易招来校友反感。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创建良好的氛围

气氛融洽的采访,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乐趣。因此,和访谈对象沟通前,记者应当准备一些幽默开心的事情,问些你知道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话匣子。另外,提问尽量适应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有一次去采访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先生。李老却以“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人宣传”的冷漠态度拒绝了她。尴尬中杨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当时北京正举办的法国电影周里恰恰有部传记片《莫里哀》,她马上转变话题,向李老请教莫里哀的有关问题。李老的兴趣顿时来了,从而谈起了他的译注、工作等情况,在和谐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使采访圆满完成。

(二)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要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事先想好有哪些问题要问,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可问可不问,该如何问,事先设想好采访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应对的预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有一定采访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你事先准备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访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意料。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有人说,好记者都是穷追不舍的人,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简洁、通俗、具体

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不宜长,宜通俗不要复杂艰涩。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

提问要做到具体,有逻辑性。具体是指问题要“小”,有细节,可答复;逻辑性是指问题都要说到点子上,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在采访过程中,最忌说套话、空话、大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无思考价值。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提问的分类: 1. 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 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 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按问题重要性排列,以防采访时间到了,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问;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因为到这个阶段,

小记者采访的基本常识与技巧

小记者采访的基本常识与技巧 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原晶 在小记者做采访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采访方式便是现场提问采访。现场提问采访往往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更可能会遇到很多突发或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小记者们随机应变,并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的老师就对小记者采访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如果采访对象紧张或拒绝回答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我们采访时是最常遇到的,因为在大多数被采访时都会紧张。记者采访谁,就有可能将谁的事儿登在报纸上或在电视里播出,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所以,被采访人容易紧张是很正常的。另外,如果我们提的问题,非常生硬或抽象难懂,被采访的人不知该怎样回答,也会表现得紧张以致于无法做出回答。 这个时候应当怎么办呢?采访一个人,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难采访到最有价值的材料。这些材料说不说、怎么说都要由被采访者来决定,而这个决定往往是根据小记者的态度做出的。因此,采访的时候,小记者必须像知心朋友似的与采访对象交谈。要尊重对方、关心对方、理解对方。比如可以闲聊几句家常或爱好之类的话,使被采访人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再谈主要的事。当然,谈主要的事时,也要和蔼可亲。 举个例子,譬如我们采访一位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不能上来就问“你平时学习一般,怎么会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呢?”这样不仅让人紧张,还会令人反感不爱回答。可以这样说:“听说你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我们真替你高兴,你是怎么快速做到提高成绩的呢?一定有什么技巧吧,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我们如果这样说,他(她)就不会紧张,也愿意配合采访了。 二、如果采访对象答非所问怎么办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分析

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分析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采取一定采访技巧,方可达到采访目的,采访技巧属于新闻访问技巧,记者要想完成采访任务,就必须学会使用采访技巧。通常而言,采访包含了准备工作、提问方式和采访笔记等。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主要指新闻记者采集新闻材料,对采访对象进行访问的全过程,一般围绕一个关注点,收集、调研相关材料,以达到预期新闻采访任务。采访属于专业性工作,最能突出记者自身特点,以最大限度发挥新闻记者专业素质。因此,在采访时,新闻记者需采取一定采访技巧,使采访对象心门得以打开,获取真实和所需新闻材料,高质量完成采访。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记者从业经验,名主要分析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一、新闻采訪前期准备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加强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采访能够顺利开展。对于重要性、大型或质量要求较高的新闻报告,尤其是名人和成功人士访谈,必须充分做好前期准备,防止采访过程中问题引导不够深入,让双方处于尴尬地位。需加强采访前期准备,通过网络途径或电话采访形式,了解采访对象有关资料,以便于挑选出价值较高资料。同时,大概规划整个采访流程,制定好采访提纲,准备足够深度的问题。在采访前,若新闻记者尚未做好准备工作,必须会影响后续的采访,甚至会决定采访报告的优劣。部分记者在采访成功人士时,因访谈人物属于临时性安排,根本没有前期准备时间,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所提问题价值性不高,采访现场也十分尴尬,导致在整个采访报道失败。因此,在新闻采访之前,记者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合理把握采访技巧 首先,提问技巧。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争取提问,针对采访对象,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例如尖锐问题必须做到先做铺垫,首先提出轻松问题,让采访对象慢慢进入到记者设计的情境里。这种提问方式,对于娱乐记者作为适用,针对明星采访,对于较为尖锐、敏感问题,明星都会持一种回避态度,怎样能够深挖明星真实状况,是娱乐记者的重点思考问题。对于明星采访,必须提前设计问题,最好和明星兴趣有关,采取提问技巧,使采访对象之间回到正题。通常可设置如下提问程序:其一,开始阶段,在开始阶段,对于采访对象,可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但该类问题和采访对象有关。在采访过程中,通过这类问题的提出,构建一个良好采访过程,有利于后续访问展开。其二,引出关键问题。在前期铺垫之后,可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以便于支撑访谈主体。其三,尴尬性问题。提出上述问题之后,按照采访状态情绪、心理等状态,在合适时机,提出一些尴尬性问题。在提问时,记者必须掌握提问时机,不要瞻前顾后,必须敢于提问。在采访过程中,有些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就必须合理调整策略,在采访提问过程中,注重正面提问和反面提问的有机结合,方可达到想要获得的新闻问题答案。

记者采访技巧

一、合理分配提问 为了搞清一个事实,有许多必不可少的提问,但记者应当搞清楚问题,妥当地分配给不同的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目的,争取对方协肋。与采访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记者应当尽快出示介绍信并说明采访目的,以求得到对方的信任。 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提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最难回答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提有特点的问题,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这种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学会刨根问底,随机应变。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 二、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是”。 2、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它指的是记者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3、追问:这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扑捉那些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5、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激将,既“正话反说”。 三、问的方式 1、面对面的交谈:这是访问的基本方式。在采访比较重要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负责人、当事人、见证人面谈,力争尽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采访提问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提问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就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作一初浅探讨。 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 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怎样使得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思,这是记者们在每次采访中几乎都会遇上的问题。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只有当人们彼此熟悉产生信任之后,才会向对方吐露自已的心事。向一个不熟悉的人透露自已的情况,人们会觉得极不安全。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时并不急于提问,而是先着力于同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当对方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时,再向其作提问,从而顺利地问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有次在四川采访一个石油区的老干部,事先没打招呼,向他说明了来意,但老干部坐在那里,跷着二郎腿打官腔:你从哪里来的呀?干什么事呀?纪希晨赶紧调整策略,向其提问:听你的口音,象是陕北人,是绥德米脂一带的?一打听,果然是的,而纪希晨曾随部队在那里呆过。老干部的感情马上起了变化,又是拿凳子,又是倒水,滔滔不绝地谈开了。这里,两人共同呆过的地方,就成了连接记者和采访对象感情的桥梁。 二、将提问融入到交谈之中。 有的记者在提问时,先将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向采访对象一一提出。这样做当然是有充分准备,能对提问的结构作充分的考虑,但极容易将整个提问过程弄成一问一答,缺乏人情味,使人觉得象是在审讯犯人,自然会使得采访对象不情愿作回答。其实,人一般都是乐于交谈的,因为与人谈话往往即是对他的一种尊重。有的人沉默寡言,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说话,而是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尊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

小记者采访的常识和技巧(一) 培训目标: 1.了解采访的基本要素。 2.掌握采访实际操作一:如何选择信源,善于获取采访机会。 3.了解提问的方式,学会如何提问。 培训过程: 一、采访的两大要素:好奇和怀疑 1.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2.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1.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2.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为了个人出风头;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1.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2.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2、找中间人介绍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四、如何提问 ㈠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如何提升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周兴强

如何提升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周兴强 发表时间:2019-11-20T12:14:35.6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作者:周兴强 [导读]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 (云南省昭通广播电视台,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信息的收集者、制作者、传播者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当中承担者发现新闻线索、采集新闻信息、制作新闻作品的重要任务。记者在采访时通过与被采访者的沟通交流获得新闻事实,在沟通的时候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获得最新最重要最准确的信息,是考验记者的沟通能力和掌握的沟通技巧的关键。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沟通技巧; 记者作为新闻事件收集、整理以及传播的工作人员,在新闻事件影响力发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发掘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并将其整理传播开来,发挥新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影响力,成为记者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时刻提升自身沟通技巧,以保证采访有效进行。 1新闻采访的特点 1.1新闻采访要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就在于其具有“新”的特点,新闻采访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时效性。记者的工作就是把新近发生的事实采集报道出来让公众知道,把时态的发展第一时间告知公众,故而新闻采访具有时效性。 1.2新闻采访的内容要丰富 新闻采访不单单指收集新闻内容,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其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访对象具有丰富性,新闻对象是不局限于特定主体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故而新闻采访中对象常常是多种多样的,有可能是普通工人,有可能是官员领导,有可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也有可能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其二,新闻采访的环境也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从采访对象的多样性延伸而来,由于新闻采访的对象是不固定的所以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其也具有多样性。 1.3新闻采访中注重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职业底线就是要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新闻采访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了让公众了解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根据新闻做出决策,所以新闻采访要十分注重采访的真实性。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是信息的质量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尤其是其真实性还需要很大程度上去考证。2005年8月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一农村妇女带着女儿到昭通电视台哭诉自己被村主任欺负事件,请求派记者采访,新闻中心立即派出一组记者前往调查,结果这位村妇是恶人先告状,所反映的事实真相全部是自己编造的谎言。因此记者要善于辨别信息源的真伪,在新闻采访中必须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也才能守住新闻记者的职业底线。 2对记者沟通技巧的新要求 2.1采访速度方面的新要求 在新形势下,新媒体对广播电视造成了较大冲击,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信息获取方式,在人人都能进行自媒体操作与发布的新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也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电视台信息采集与加工整理的优势,主动出击,从传统的单一化发展方向转移到全媒体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主体全民化的发展形势下,信息传播速度不仅更快,而且具有更广的受众面,使得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和发布的主体。因此,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加快速度,注重节目制作流程的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受众在第一时间能准确获取信息,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2.2与受众沟通方面的新要求 由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介的格局发生了变化,所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在网络媒体下受到冲击,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作为记者,在与受众沟通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完成基本信息报道,而且还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及时地掌握受众所反馈的疑问和质疑,并对其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利用网站和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向受众做好释疑解惑,切实强化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才能得到受众的理解和认知。这不仅对电视台记者的自身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其职业素养也有较高要求,在树立创新意识下,积极地进行角色转换,不仅要做好采访工作,更要做好沟通交流,使其在深入了解受众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进而深入挖掘主题内容,使其在有声有色的新闻报道中赢得受众的喜爱。 3提升记者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可行性方法 3.1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采访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导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从而提出具备较高价值的采访问题。因此,记者应在日常采访过程中注重自身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反复锻炼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解读能力。除此之外,新闻事件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事件的重要途径,要求记者应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能够在新闻采访后及时准确地将所获取的新闻信息展示给社会大众。因此,记者应在平时注重培养自身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坚守基本职业道德的情况下为社会大众服务。 3.2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将会面临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事前的采访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记者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做足准备工作,可以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与被采访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并对被采访者个人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记者在采访中,就能够从双方的共同话题中提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而记者事前准备工作中所获取的各种有效信息也可以为记者制定相应的问题大纲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帮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3切中要点,突破关键 新闻采访区别于日常沟通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新闻采访需要切中问题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获取最关键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应在日常采访沟通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敏感程度,这项能力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突发事件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最关键的新闻信息并进行跟踪报

名记者研究

从邵飘萍的采访功夫看如何做新闻 新闻081 武玉振0820200172 引言:在近代中国,那个东西方文明激烈冲突,势力混战,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特殊时代,中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报业巨擘,新闻奇才。他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挥斥方遒,创造了一个个新闻传奇,他们的努力不仅对社会时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近代新闻事业的星空上,就曾有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邵飘萍。 关键字:邵飘萍采访功夫 正文: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但有一个人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他曾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他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他思想自由激进,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他就是被人称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之所以声名远扬要归功于其出色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其新闻理念集中体现与他15年的记者生涯中。邵飘萍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访功夫。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所以,他也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新闻采访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采访技巧,这些技巧成为后人模仿学习的范本,而且,不仅仅是采访当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1、巧做戏。邵飘萍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具体说明了“做戏”方法,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新闻暗访。记者掩盖身份装扮成另一身份介入新闻事件对其进行暗中调查。这种方式使事件本身更接近真实。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于暗访这种采访形式产生质疑,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使新闻获得的手段不够真实,因此也有损于新闻界的可信度。邵飘萍对此提出过两条记者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有正当之理由——即在道德行为或目的上应是高尚的;二是事后一定要给当事人解释清楚原委。否则的话,将会授人以话柄,有作伪、说谎、假扮之嫌。由此可见,邵飘萍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邵飘萍本人正直的个性。这只是一种迂回的技巧,而不是欺骗的手段。 在现在的许多采访中,许多记者为了从新闻来源中得到更多内幕线索,独家资料,常常会采用暗访的形式展开新闻活动,这的确也是一种有效获得新闻内幕的好方法,但是为了保证新闻的可信度,在采取暗访之前,我们要想一想我们暗访的理由是不是正当,事后会不会与当事人讲清楚原委。 2、查心意。说到对被采访者心理的把握和控制,应该算是邵飘萍新闻采写艺术中最大的一个亮点。邵飘萍非常善于捕捉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使访问顺利进行的目的。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 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提问的顺序: 先写下问题清单,有逻辑的排列,以防在采访中忘记了问题;

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探析

56 第2卷第19期 传媒实务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而在当前的全媒体环境中,需要记者具备更加全面的技能和思维,比如同时具备写作、编辑、摄影等技能,还要拥有全媒体的思维,既要综合分析信息资源,也要从用户的立场出发推送新闻。另外,为了获取高品质的新闻资讯,记者需要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从职业素养、沟通方式等各个方面出发,提高采访活动的品质和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全媒体记者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以及如何提升记者的采访能力。 一、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相比较于传统的记者身份,在全新的时代大环境中,社会需要的是全媒体记者,即要求记者彻底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身份。同时在专业技能上不断地磨炼自己,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能力,还需要适应媒体岗位的互动和流通,即具备采集和写作的基础能力,也需要拥有录像、摄影的能力,以及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实现当前媒体行业发展的需求,继而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总体而言,社会要求全媒体记者具备下述几点基本技能: (一)适应全媒体行业的复合能力目前,媒体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新闻报道的形式逐渐增多,涉及的信息形式也各不相同,每一个单独的新闻,基本都集合了视频、文字等各种表现形式。而且,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之外,还包括各种移动设备、网站等。正是基于这些变化,一名记者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比如写作、摄影、编辑等,同时也要懂得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在这样的模式中,如果要开展采访工作,就不再需要派遣很多的记者,而只需要一两个全媒体记者,就可以实现所有的工作内容。这不仅是行业的发展需求,也是 对于记者自身能力的考验[1] 。 (二)全媒体思维能力 这是记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信息的传递是往往是单向的,但是在全媒体思维的指导下,记者需要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服务,在新闻发布之后,还需要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首先,需要统筹考虑一个新闻的发布过程,需要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持续的跟进,最终让关于某个事件的报道成为一个新闻体系,这个过程就像是“水波纹”效应,新闻报道应该逐渐扩散,即逐渐由浅层走向深入,发挥新闻报道的价值。其次,准确选择新闻报道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新闻报道的形式越来越多,记者在新闻工作中,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以及新闻事件本身的类型和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报道形式,比如财经类报道就需要展现理性思维,可以使用文字和图表,而娱乐新闻用视频和图片就更具有冲击力。 (三)高效梳理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信息在产生,人们很轻易就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搜寻信息的过程会耗费用户很多时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记者需要成为用户信息的“管家”,为用户管理好信息,同时用户获取信息的品质和效率,这就需要记者具备梳理和解读信息技能。一是记者要梳理和求证信息,将纷繁的信息以逻辑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各种渠道验证信息的准确性。二是要深度解读信息,也就是说,记者需要有深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一些表面化的、不连续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新闻资讯。 (四)研判和评说信息的能力现代人已经被信息所包裹,而且还拥有了自由发声的条件和环境,但是由于人们在认知思维、专业性方面较为匮乏,所以很难保证发声的品质,有时还会相互之间口诛笔伐,将网络变为宣泄情绪的场所。而作为专业的记者或者机构,就具有某一方面的权威,可以经过对信息的研判和评说,而为大众正视听。一是要求记者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够对于某一信息给予准确而客观的评论,这样的评论往往会作为一种权威说法,而被大众所接受和维护。二是要积极与相关方面进行互动,快速掌握主流的舆论,然后据此得出准确的结论,为用户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引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二、全媒体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升策略对于当前的记者而言,采访水平的高低,与新闻获取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记者必须重视自身采访能力的提升,总体而言,记者可以从下述几点入手,发展自己的采访能力。 (一)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多么有经验的记者,在正式的采访活动之前,都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可以让采访过程更加顺利和高效,面对采访中出现的尴尬场面也可以及时处理。一是要准备好相关的硬件设备,比如移动设备、录音笔等,还有采访中会用到的其他物品。二是要详细了解被访者的信息,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常正式采访,记者一定要全面了解被访者的个人信息,比如兴趣爱好、职业生涯、生活习惯等,同时也要了解被访者的经历和忌讳。三是要准备好采访的主题,并且就此涉猎大量的资料,确定好自己要采访的具体内容和问题。四是记者要准备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足够的轻松、敏锐,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展开工作。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全媒体的模式中,一名记者往往需要身(下转第58页) 摘 要:目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渠道不断扩展,所以新闻领域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和方向,在纷繁的信息中为用户筛选真正有价值的资讯,并且改变单一的工作模式,转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综合性的服务,这样才可以为媒体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这也对于记者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记者在认知思维、采访技巧、工作模式等方面都有所更新,以适应当前全媒体的行业环境。关键词:全媒体记者;基本技能;采访技巧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9-0056-02 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探析 马冠朴 (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作者简介:马冠朴,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助理记者。研究方向:视频新闻采编。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美]杰克·海敦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 一、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 1986年9月,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亦采用了这种方式。在短短一小时的采访中,他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复。 二、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 抓住线索,寻根究底。倾听被采访对象的发言,从中发现新线索,以此激发被采访对象的谈话激情,将采访引向深入。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2003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对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采访提问就是如此: 王志: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搞国际协作? 钟南山:这个病,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我们需要两个层面的协作:流行病学的协作,国际上的大协作,需要综合各国的优

提问技巧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记者的采访技巧

引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这句响彻新闻界的名言一语中的作为一名记者应尽的责任和本该有的荣誉。 记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说他们熟悉,是因为21世纪的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见记者的身影,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上、网络里,记者无处不在。不管你是通过镜头看到的或者逛街正好遇上的,记者现场采访的形象已经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摄像机,麦克风,记者在奔波采访中……而说他们陌生,是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尽管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但真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记者,于是我们感到陌生又无法想象的是记者每时每刻为新闻而战的能力和坚持。 人们一定很好奇,难道记者是神吗,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只要一拿起麦克风只要一遇到人群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有问不完的问题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法术让所有的采访对象说出他们需要的东西吗,他们写消息写评论写通讯,短则几十字长要几十万字,难道他们真的是魔法师吗,手指一挥新闻作品就出炉了? 既然问题这么多而且都问到这里了,那么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接下来本文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娓娓地道来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一个核心的词在里面,那就是记者的采访技巧。 正文 一、主体:记者 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我国新闻工作者先贤们也都给记者的能力或应有的担当下了权威性的言论。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他就是黄远生(1885--1915),他的著名的“四能”说道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应有的的基本功,即,“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能想,能走,能听,能写,这就是记者的“四能”。邹韬奋(1895--194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对新

采访提问的技巧

采访提问的技巧如果说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那么提问就是采访的核心,是获取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作为电视媒体来说,地点、事件、状况的大致情况大多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体现,而至关重要的,也是观众极想了解的具体时间、事件相关人员、原因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等情况,都必须通过深入采访来获知。要进行进一步的采访,搜寻更多的新闻素材,少不了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提问是否恰当、是否具体、是否到位、是否周全,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关系到采访的效率,也关系到记者或主持人的形象。 提问是采访水平的体现。记者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了解观众想要了解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新闻事实,挖掘出具有典型性或普遍性的新闻内涵。因为新闻事实和采访对象的不同,记者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力求切中主题。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的新闻题材,不同的采访任务,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提问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常见的提问方式 1.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是让被采访者围绕提示畅所欲言的一种提问方式,采用这种提问方式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量,最后记者再根据报道需要提取当中最切题的部分。 面对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开放式提问能鼓励对方多说话;面对健谈的采访对象,开放式提问会加大后期制作的工作强度,这时的提问针对性就要强一些,注意不要跑题。 通常我们在采访外地游客时经常会问:第一次到黔南的感觉怎么样?与您想像的区别大吗?黔南的少数民族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等等。其实这是在对游客的喜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指向性不强,没有具体的切入点,但留给了被采访者表达心情、抒发情感的较大空间。

又如一些针对市民的采访:您认为原因出在哪呢?怎么才能更好地解决呢?也是开放式的提问。因为报道的目的是要集思广益,用开放式提问让被采访者说出他们的观点、看法、意见,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开放式提问有利有弊,一般在宣传性报道中用得多些。在调查类和事件类的新闻采访中如果采用开放式提问,就无法准确表达记者提问的意图,使被采访者弄不清你提问的真正核心,回答自然也就难以达到采访的目的。 2.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是报道意图较为明显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问往往局限在某一事物或具体问题,有时甚至精确到“是”或“不是”。 由于封闭式提问的指向性明确具体,不需要被采访者多费口舌,因此这种提问回答起来干脆利落,后期制作相对省劲。但也不排除批评报道中,一些被采访者为逃避责任不愿回答而东拉西扯的情况。 封闭式提问的好处在于直接进入主题,能迅速了解相关新闻事实,这种提问在事件类报道和批评报道中经常用到。运用这种提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弄清采访对象的身份和与事件的关系。 3.见缝插针式提问见缝插针式提问是采访提问中技巧性较强的一种提问方式。在调查类、批评类、事件类新闻采访中使用最多。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根据观察到的一些特殊事物、现象和话语所进行的随机提问。这种提问目的在于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和事实本质,同时也是反驳被采访者敷衍态度的一种好办法。事件类新闻的提问多是记者突然发现时随机想到的提问,而调查类和批评类新闻的提问很多情况下是记者事先有所准备,选择恰当时机的发问,问题一针见血,抓住实质,切中要害。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赵微、柴静是此类提问的高手。赵微在《湛江特大走私受贿案》采访湛江海关原关长曹秀康时,曹开始不承认自己受贿200万的事实是故意行为,说“当时真没想到那么一个界限上去。”赵微看准他抵赖的心理,马上问道:“收了200万都没想到这有多严重啊?”曹干脆装糊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记者采访的常识与技巧 一、好奇和怀疑 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 根据主题确定信源事实性采访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一级信源:官员二级信源:专家、学者三级信源:普通人分析性信源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不可靠的新闻源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为了个人出风头一面之词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 如何说服: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2、找中间人介绍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 四、如何提问 提问的分类: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采访新闻,首先要知道采访什么,也就是说应有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但是很多刚刚进入校园新闻宣传部门的人都会问,不知道问什么问题。对于新闻采访还显得很陌生。校园新闻采访和写作相对于外面的正规媒体显得单纯和简单得多。 新闻采访又分为三个阶段:采访前、采访过程中、采访以后。在这里我主要想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和感受吧。 采访前 作为一个校园记者很多时候有很多的新闻信息都是靠别人提供和指导老师安排,然后才会开始之后的一系列工作。 一对消息来源追问 1、消息来自何人何处 2、谁是负责人 3、如何联络,将具体的联系方式合适清楚。 4、判断有无新闻价值,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那些常规发生,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有必要去关注。 5、有没有新闻画面,得到信息源以后判断是否需要新闻图片,即使的和摄影记者沟通,保证新闻报道减少漏洞出现。 二了解背景材料 事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要人物大体是什么样的人物;还牵涉哪些相关的事件等。可以找到重要的知情人问询,可以打电话到相关的单位了解,上网查询一些相关的资料。例如,我校某位同学省委奥运会志愿者,在采访前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了解,并对奥运志愿者选拔等知识了解,以备不时之需。 三制订采访计划,列提纲 采访哪些人?先采访谁?后采访谁?新闻稿写多少字?写成消息,还是通讯?要采访几天?采访中要涉及哪些问题?有了这个路线图,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清采访目标,理清采访思路,一步一步完成采访任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要想一下,你对这个事情你比较关注什么?) 作为一名新手,第一次采访难免会有些手忙脚乱,做一份采访提纲比较必要。一方面避免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心里有底,控制主动权。 采访前这些准备都做好了,就是电话联系被采访者越见面时间和地点。在这个采访前过渡到采访过程中的这个阶段,也就是在去见被采访对象之前我们还有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注意细节: 1、合适的着装,并不需要太刻意,但是穿着背心和拖鞋就不合适。 2、工作证,佩戴好工作证让人显得更加专业,更让人信服。 3、录音工具,MP3之类的东西,避免因为初次采访紧张而遗漏重点信息。 4、采访提纲 5、明确采访时间,迟到是一个很大的忌讳。 6、联系人电话,避免临时有变动,方便联系 7、熟记被采访人背景相关信息 8、笔和本子,走在哪里带上笔和本子刻意随时记下新闻线索 见到被采访对象的时候,我们的采访也就要开始了。但是在进入正题之前,简单的自报家门是必要的,要人了解你是哪个部门干什么的、交代发稿流程,稿件会用在哪里、询问是否可以录音、提示采访方向,因为有些采访对象经常你们在交

论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论新闻记者采访技巧 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由许多新闻记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 标签:采访;技巧;新闻记者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新闻采访具有发现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采访就是发现的过程,发现普通人看不到的新情况、新事实,进而进行传播。人們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对于新闻写作而言极为重要。 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重要的是要迅速地了解和掌握典型的价值的新闻事实。为此,应该把握好四个要点:即抢其时效性,彰其典型性,明其新闻性,辨其真实性。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事实,因为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那么,怎样才能迅速地采集到典型的有价值的新闻呢? 1 嘴要善问新情况,讲究“问”的方式 记者在采访中要多问少讲,问出来才能记。但要做到问得关键、问得自然、问得简练、问得合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实践中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去总结和提高。“问”的方式在实践中有几种方式:一是问答式。有问必答,这是常见的采访对象答记者问,以交谈的形式出现,采访者最容易获得足够的新闻材料;二是诱导式。即通过启发诱导,使对方消除顾虑,谈出自己的情况,这种方式多适用于采访小孩或老人。诱导形式较多,如采用讲故事、打比喻、做游戏、讲笑话等方式,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或采取谈天说地、今昔对比等方法,启发他们回想和叙述;三是回忆式。回忆可分为归纳回忆、联想回忆、情绪回忆等;四是宽松式。对被采访者的情绪和采访的气氛做一点宽松的调整,目的在于让对方无意之中吐露真情。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但要与事实核对,证明确有其事;五是讨论式。在获取许多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六是开闭式。即开放式和闭合式。所谓开放式,就是范围很不固定,给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余地很大,很自由。所谓闭合式,就是提问的范围比较固定,给被采访者留的余地很小。上述采访的几种方式,新闻工作者应该灵活掌握。 2 耳要放长听八方,掌握“听”的要求 记者要当顺风耳,要随时处于采访状态中,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新事物感兴趣。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不是记者在会客厅、会议室里能够采访到的,而往往是从各种社交活动中,从天南海北、无拘无束的淡论中听到的。但不是“途听道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