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行管考研状元分享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精编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行管考研状元分享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精编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行管考研状元分享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精编笔记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育明教育注:略)

一.领导的含义:影响方式:(略)

二.领导权利含义:类型(弗兰奇)

1.含义:

领导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影响组织成员,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2.类型:

(1)参考权

参考权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意见、态度等,变成了他人采取行为模式、表达意见和参考的对象。领导的参考权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领导的忠诚、敬仰之上。其运用是领导者“角色形象”的塑造过程。

豪斯认为超凡的领导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看出:

1)追随者的信仰与领袖的信仰相似并深信该信仰是正确的;

2)追随者毫接纳,服从,爱戴领袖;

3)追随者热情投入使命中,追求崇高的绩效目标,深信他们对团体使命的达成有贡献。

(2)专家权

专家权即专家在他们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领域,具有的权威。领领导建立和应用专家权需要做到:

1)立专家形象

2)维持信用,对不太了解的事情避免随意评论。

3)危机时果断而自信

4)保持信息灵通

5)避免伤害部属的自尊心。

(3)合法权

就文化价值而言,合法权是人民认为组织中影响它的权利合法,自己有义务接受这种影响;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个人之所以接受领导,是因为领导正式职位的存在。

领导有效地运用合法权,注意以下:

1)礼貌的要求。

2)要求明确。

3)要求是合法的。

4)解释要求的理由。

5)坚持服从。要求一旦合理,领导者行使权威,坚决要求下属服从。

(4)奖酬权

是指被影响者如果接受某一影响,必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奖励。

领导的奖励权取决于奖赏的吸引力,奖赏是否能兑现,奖酬是否公正合理。

(5)强制权

强制权属于剥夺他人某种权益,即组织成员认为不接受服从,便会受到惩罚。领导者运用时应注意:

1)将规定和罚则明示;

2)在处罚之前有足够的警告,并要了解事实真相;

3)惩罚适度,公平;

三.领导方式含义:领导影响组织成员达成组织目标的具体方式

四:类型(2种):(略)

五.权变领导含义:理论(3种)

1.含义

所谓权变领导理论,主要是认为管理工作即为诊断与评估可能影响领导者领导行为与效果的各种因素,因此领导者在从事领导行为的选择与运用时,必须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2.理论

(一)艾凡雪维奇的情景因素说:

领导者运用领导行为时,应注意以下四项情景因素:

(1)管理者的特性:

1)人格特质.如领导者的自信力,智力,能力等

2)需要与动机.领导行为是基于某种需要与刺激而产生动机3)过去经验与强化.领导者

过去领导部属或接受他人领导的方式,均将影响领导者日后的领导方式。

(2)部属特性:

1) 人格特质.

部属的自信心,智力,能力等的高低,亦会影响其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 需要与动机

.部属随需要的变化将产生不同的动机,领导者应根据部属的需要与动机的不同采

取不同的领导行为。

3) 过去的经验与强化:

部属过去所接受的领导形态,将影响其行为取向。

(3)团体因素:

1)团体发展.

团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内部活动重点不同,领导者应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

不同领导行为。

2)团体结构.

领导行为应根据团体成员的交互行为及聚合力程度的不同适时地进行调整。

3)团体工作.

团体的工作性质不同,领导行为亦将不同。

(4)组织因素:

1)权力基础.

领导者拥有的权力大小,种类不同,其领导行为自然会受到一些限制。

2)规则与政策.

领导行为受组织内规则,政策目标的限制,需要配合并作出不同的适应。

3)专业主义.

专业知识是影响力的基础,领导者与部属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影响领导行为。

4)时间.

紧急情况工作导向,正常情况员工导向领导行为较好。

总之,艾氏的理论是人们意识到,领导行为最重要之处就在于适应情景,配合情景因素以发挥领导效能。

(二)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1.影响领导形态的情景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1)职位权力

职权不同,部属接受其领导的程度就不同,领导方式就不同。

(2)工作结构

指群体工作任务的例行程度及可预测性。对例行性工作领导者影响力极为有限,对

复杂性工作领导行为的运用就较有弹性。

(3)领导者与部属关系

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领导者就趋向于员工导向的领导形态。反之,领导者将趋向于

工作导向的领导形态。

总之;在有利情况下,领导者有较多职权,工作结构较低,获得非正式支持多,对群众有良好指导。在不利情况下,群体因缺乏控制,如同散沙,工作导向领导方式较有效。

中都有利(不利)情况下,员工导向领导方式更有效。这一理论对于部署生产力的

提高及员工满足感的增进,具有相当价值。

(三)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豪斯认为领导者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部署的偏好与预期,增进部属对达成目标的偏好,祛除障碍,增进目标达成的几率,这将使部属更努力工作并较高满足感。

1.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命题为:

1)领导的功能为一辅助功能。领导是员工满足的来源。

2)领导行为对部属士气之激励。其影响是由情境所决定的。3.中的情形

2.领导行为四种:

1)工具行为,即对部属的行为予以计划、组织与协调。

2)支持行为,对部属需要的满足,给予支持性的考虑与关心。

3)参与行为,领导者与部属分享情报,征询部属意见,达成团体决策。

4)成就导向行为,领导者为部属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部属有高水准的工作表现以及不断地寻求改进。

3.情景因素,主要包括两类:

(1)部属的特性

1) 能力.

部属能力较大—领导者采取参与行为,成就导向行为。

反之—工具行为。

2) 控制所在..

内在控制即部属能控制环境,处理事故—参与行为。外在控制即需要凭借外力控

制工作事故—指导行为。

3) 需要与动机.

生理,安全需要—媒介行为导向

归属感,荣誉—支持行为导向

自我成就需要—参与行为,成就导向行为

(2)工作环境的特性

1)部属的工作。

例行工作—支持行为,参与行为

复杂,不明确的工作—工具行为

2)工作团体。

起始阶段,内部问题解决阶段,成长与生产力阶段,评价与控制阶段。不同阶段

特点不同,采取的领导行为不同。

(3)组织因素

1)规则、政策与程序对部属工作约束的程度。

2)高压或紧急情况

3)高度稳定的情景

总之: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所提出的领导行为较具弹性,依情景因素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行为,各种领导在不同情景下均应予以考虑,只是其运用程度有所不同。

六.转换型领导理论含义:特质:构成要素

1.含义:

转换型领导源于魅力领导与交易领导两种理论,是一种能够结合组织成员共同需求与愿望的组织变革过程,通过领导的作用,建立起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共识与承诺,领导创造人员信念和行为转变的有利条件。

2..构成要素:

(1)个别的关怀:

在工作层面上,将关切的焦点从工作绩效提升到工作道德的层面上.在人员的层面上个别关怀表现在:

1)发展取向。

领导针对部属的个别条件与潜能指派任务,促进其能力发展。

2)亲和取向。领导者与部属之间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重视思想交流。

3)辅导取向。注意辅导新进人员,使其安心工作。

(2)动机的启发与精神感召

领导者必须先揭示一个能结合组织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未来愿景,并使该愿景成为人员工作的动机,赋予个人的工作行为较深刻的意义。

领导者的精神感召也同样重要,通过真诚的交流使部属认同领导者所提示的共同目标和哲学信念。

(3)才智的激发

领导者的职责在于建立一种能够激发组织上下才智的互动创造过程。从根本上培养部属独立自主的能力,避免盲从和单一思考。才智激发以存在导向、理想导向较为合适。(4)相互的影响关系

转换型领导的领导者与部属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可能基于专业上的尊重、社会的影响力,情感的交流等,但基本上是超越层级职位权力的。

3.特质:

1)创造前瞻愿景

转换型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源于其能结合人员不同的需求创造出组织的前瞻性愿景,以此凝聚内部力量和信任感,使人员有努力的目标,而不至于彷徨无措。

2)启发自觉意识

转换型领导并非通过强制方式获取权力,而是洞察人员的长处和潜能,加以启发,使部属从授权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心悦诚服,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3)了解人性需求

转换型领导需要了解不同人员的需,给予适当的回应,激发其潜能。

4)鼓舞学习动机

转化型领导者自己要有寻求新知的欲望,还要能培养部属不断学习新知的习惯。

5)树立个人价值

转换型领导着必须树立起诚实、有信、正义、公道等价值信念,作为人员奉行的依据。6)乐于工作

领导者必须展现出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并能将这份热情扩散,以感染所有的组织成员。

使之全力投入工作。

第八章公务人力资源管理(育明教育注:略)

一.人力资源含义。特征。

1含义

从广义,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它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和未来的人力资源。从狭义,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2. 特征

(1)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

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且2)并

且人力资源是唯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

的任务。

(2)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

1)人力资源所产生的价值,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2)人力资源能

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

(3)人力资源无法储存。

社会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闲置的”人力资源逐渐流失其价值与特性,造成人

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唯有前瞻性的、有计划的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

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

人力资源也会老化,表现为创造价值的减损。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要求不断地投资

于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态度,充分发挥其价值。

所以,优良而可靠的人力资源实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本,人力资源系统是组织的动力系统。

二.人力资源管理兴起原因(时代背景)(略)

三.人力资源管理含义。功能

1.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

2.功能

1)人力资源的获取。

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第一步,它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录用和选拔。

2)人力资源的发展。

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个人和组织的效能的

过程。人力资源发展功能的需要来自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3)人力资源的激励。

其主要议题包括: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等

多方面。主要任务就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4)人力资源的维持。

其主要议题包括: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的福利问题,工作环境和职业安全问

题等,它更关注于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人力资源的研究。

每个组织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可以说是具体而又特殊的,发展出最适合自己

组织的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重要的。

总之1)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是高度联结和整合的,不同职能领域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2)组织的内外环境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政策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不可忽略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四.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知能

1.角色:

1.行政管理者

2.评价者

3.职业生涯发展顾问

4.HRD专业经理

5.辅导员

6.行销人员

7.教材开发者

8.需求分析师

9.组织变革的推动者10.教学设计师11.研究者。

2.知能:(略)

五.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了解)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力。

人力资源管理对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可从两个大方面予以说明:

1.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问题。(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扩大人力资源投入的收益,实现组织生产力的提高)

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组织取得人力资源、使用人力资源、维持和提升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

1)获取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安置成本。

2)开发成本:组织为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而投入的培训和教育费用。

3)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金等。

4)保障成本:包括事故保险,退休养老保险,事业保障等。

5)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空职成本等。

现在组织中人力资源会计及审计以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2.通过科学化的方法与管理,扩大人力资源的收益。

方法是:

1)增加生产力的工作:如工作扩大化,丰富化。弹性工作时间等。

2)工作场所再设计:智慧型办公科技的应用。

3)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培训,管理发展,职工个人生涯发展等。

4)有效的人员激励,以激发人的潜能和动机。

5)建立满意的工作环境。

6)报酬和待遇体系的改进。如利润分成,灵活福利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府服务品质的提升。

1)在现代社会中,产品(服务)的质量是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创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元素,也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2)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管理哲学,也是要求组织不断改善的指导原则3)它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方法,针对组织运作的过程加以改良,致力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满足顾客的需求。4)其本质在于使组织全体成员均能深深地投入,并赋予其活动以持续性地改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进而追求顾客的满意。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变革的促进。

1.组织变革含义;

是一个组织有意识地或又能目的地对组织自身或其他组织的现状施加影响或改造的过程。

2.组织变革的原因:

动荡,不确定的环境构成了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既是促进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也是组织管理的目标。

3.组织变革的目的:

1)适应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2)改变组织内部个人的态度,作风,行为,使之适应组织目标。

4.组织变革的阻力:

个人阻力的原因在于:1)对他人建议有选择地注意和保留2)习惯3)经济上的考虑4)

变革造成安全感丧失5)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

组织层面阻力原因:1)对权威的威胁2)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惰性3)群体的惯性4)

留滞成本5)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

5.角色:

组织变革的本质是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变革,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变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角色为:

1)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是组织变革的推动者

2)通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训战略,促进组织成员对变革的认同

3)通过参与战略化解变革阻力,提高变革决策的质量。

4)通过工作再设计,促进组织变革的实现。

5)为组织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减少他们的恐惧和忧虑,以化解阻力。

6)通过奖惩和强化措施来鼓励人们创新。

7)从外界引进新的思想和意见以提高组织效率

8)通过充分授权给员工,实现自我的变革。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的建立。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中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在创造、发展和维系一个组织的文化过程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通过人员甄选,选择适合本组织文化的人

2)通过人员的需要,支持那些拥护新型文化的员工

3)通过组织规章制度,确认组织文化的准则

4)改变组织报酬体系,鼓励员工接收新价值观

5)通过人员调职、工作轮换过停止来动摇组织中的亚文化

6)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员工适应变化。

六.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含义(重点)

1.含义:

是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政策,核心在于将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整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组织战略的实现。

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人是组织的重要资产,其价值可以通过投资得以强化。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帮助组织达成使命。

2.政府部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8大要素:(略)

七.公务人力资源管理新策略-工作生活质量含义。内容。起源。标准

八.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特征)

1)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及政府职业化。

据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公私组织的工作将有90%为专家系统或人工智能所扩张或替代,知识和专家的权威将会凸现。

2)从消极的控制转为积极的管理。

即在已有的公务人事制度基础上,创造一个公务人员潜能发挥的良好环境,促使公务人员具有使命感,从而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和效能的实现。新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授

能”。

3)公务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视和强调。

快速变迁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公务人力资源发展--即通过持续的学习以改变公务人员和公共管理者的态度、行为和技能的重要性。学者马库德所谓的‘新学习’成为公务人力资源发展的核心。

4)人力资源管理与新型组织的整合。

为了因应环境的变化,提高效率、创新、专才专用,有效运用科技,组织的弹性化,临时性,扩大授权已成为必然趋势。新型组织结构强调发挥公务人员的能力和潜能,而非抑制创新与活力的组织。

5)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可以增加效率、节约成本、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实现参与管理。如电子人事政策法规、电子人力资源资料库、电子招聘,电子福利支付,电子动态管理等。

6)政府人力精简与小而能的政府。

大政府的种种弊端,使人们把精简管理作为主要措施。‘小政府’深入人心,人力精简将继续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趋势。

7)绩效管理的强调与重视。

绩效管理意味着组织管理者为公务人员规划责任及目标,以使他们的能力获得最大的发挥;并将绩效考评作为公务人员奖惩的依据。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应包括陈述任务及价值、规划程序、订立指标,建立绩效评鉴机制。

8)公务伦理责任的强调和重视。

公职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导致政府“信任赤字”,故通过强调公职人员的伦理责任,重振政府威信成为公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许多国家致力于公务道德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伦理法律的建设。

第九章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育明教育注:略)

一.公共预算含义。性质。目的。功能。角色。原则。

1.含义

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即经过政治程序所进行的国家资源配置。

2.性质

1)政府预算本质是一种分配稀有资源的活动。它意味着政府在不同的潜在支出目标之间作出选择。2)政府预算是一种多重面向的政府财务制度。3)在预算文件中,政府表达了其基本的价值偏好,所欲完成的各项政策、行政措施。4)政府预算作为政府治理的工具,是政府施政的蓝图。

3.功能

1)为达到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所从事的资源配置

2)通过税收和借贷(公债)筹措预算财源

3)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以预算展现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

4)促使政府机关对预算资源使用达到效率、效能的运用责任:

5)控制支出的合法性、确实性并与政府决策相吻合

6)提供不同层级间资金转移的机制:中央政府通过资金转移补助地方政府,均衡全国地方财政。

7)作为预算计划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8)经由财政的监督权,驱使政府机关使其计划实施更具经济、效率和效能

4.目的:民主监督,财务规划。

5. (民主社会中)角色:

1)对社会提供简单,明了的预算信息,这些信息是民众了解,参与,监督政府的工具。

2)预算制度是行政与立法部门有效沟通,协调的工具。

3)由行政首长的专门预算机构主导的预算制度,是行政部门维持其整体运作以及各部门

有效运作的先决条件。

6.原则:

(一)传统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预算原则

1)公开原则。政府预算内容应公开。

2)明确原则。政府预算的收入来源及支出用途、项目与分类皆应明确。

3)事前决定原则。政府预算应在年度开始前,经由议会通过。

4)严密原则。预算应对各支出项目产生约束力,力求与将来的决算一致。

5)限定原则。预算的各项目间应有明确界限。

6)单一原则。国家财政收支应纳入一个预算内作综合表示,不得另有独立的预算。

7)完全原则。即不得有任何预算外的收支,以维持国家财政完整。

8)不相属原则。如以特定收入支应特定支出。

(二)提升行政绩效的预算原则

1)计划原则。政府预算应按计划来编制,预算反映政府计划。

2)责任原则。行政首长对于预算的责任是使行政机关的计划符合立法部门所反映的民意,并以最低廉的成本执行计划。

3)根据报告原则。预算的编制,立法,执行,均应根据各机关的财务及业务报告。

4)具备适当权力原则。行政机关必须具备执行预算的权限及执行职权的必要人员。

5)多元预算手续原则。政府预算的手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6)自由裁量原则。在不违反施政方针前提下,可授予各机关自由裁量的空间,使其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7)预算时间弹性原则。政府施政计划的实施及经费支出的时期,可随总体经济状况弹性

地调整。

8)预算机关关联原则。中央预算机关与各机关预算部门,应保持联系,相互协调,合作。二.政府预算概述(含义,功能,原则,地位)(略)

三.政府预算制度分类(略)

(五)零基预算(含义,特征,优点,缺点)

1.含义:

是指每种政府计划和活动应在新的会计年度归于零,以现有的计划和活动合理存在为基础而编制预算的制度.零基预算与设计计划预算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重视计划的削减,后者则强调计划的发展。

2.特点

1)每种政府计划和活动应在新的会计年度归于零,重新开始。

2)现有的计划和活动不应自动地预算拨付,而应由行政主管合理说明其继续存在的理由。3)强调计划的发展。

3.优点

1)以零为预算编制基础,避免传统预算累积加成,持续膨胀的弊端。

2)以决策包的效益评估为基础,同一基础评估新旧计划。可删除低效益计划,激励新计划。合理配置国家资源,。排列决策方案的优先顺序,利于预算的弹性分配。

3)决策包优势。可利用主管人员的专业经验弥补系统分析的不足,决策包由基层人员拟定,符合民主精神。

4.缺点

1)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建制初期将会增加工作人员工作负担。

2)(与设计计划相同)一些政务活动难以量化衡量。

3)删除旧计划,裁减机关人员,易增加人事困扰。

四.政府会计含义。功能。原则。区别(略)

五.政府财务报告含义。目的。功能。要求。需求者

1.含义

政府每年度就财政收支计划实施结果的报告,即为决策报告,亦即预算执行的报告。都可以称之为政府财务报告。

2.目的:

1)作为衡量政府施政绩效的依据。

2)作为了解政府财务状况的判定标准。

3)作为分析工作业务成本的工具。

4)作为判断财务合法的依据。

3.功能

1)承诺与职务。

财务报告提供上级单位或权责机关以及使用者一种保证,确认该组织在使用经费资源时确实遵照相关法令的规定。

2)责任与回溯报告。

一方面可衡量施政的绩效,作为组织间,或不同期执行者预算绩效的比较。另一方面向外界提供有关该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信息,评估其资源使用的效率,效能。

3)规范与授予信息。

提供规划未来政策与行动的基础;也为未来即将委办的经费支出提出支持性的信息。

4)生存能力。

向外界证明其未来可以继续提供产品或服务。

5)公共关系。

为组织上提供一个机会,向有影响力的使用者、员工和社会大众介绍施政绩效与成果。

6)事实与数字的来源。

提供给对该组织有兴趣的个人或团体有关财务上的资料来源。(如学术界)

4.质量要求

1)及时性。财务报告会因其过时而失去价值,财务报告须及时。

2)内容的公正性。内容要符合实情,便于人们准确了解财务运转情况。

3)适用性。提供的信息必须面向客户的要求。

4)可信性。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要有依据,有意义。

5)可比性。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便于比较以利于作出决策。

6)中立性。财务报告的信息不应有偏见和倾向性。

7)物质性。财务报告应该包含物质的和质量的或数量的信息。

8)连贯性。它所反映的物质内容在不同时期都按不变的基础进行。

9)内涵的丰富性。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要清楚,简明,易理解。

5.需求者

1)民意代表:监督政府经费支出情况,评估政策效果。

2)选民或纳税人。

3)顾客:了解政府今年将提供何种公共产品,服务及未来的展望。

4)公务员:评估经费的增减是否影响自身利益(就业保障,工资调整)

5)消费者与供给者:与政府机关有生意的民间厂商了解政府资金能力。

6)政府机关:了解其他公共组织财务状况,业务范围,政策走向。

7)市场竞争者:掌握商机

8)管制者:了解该组织资金运用是否合理。

9)捐赠者:监督,尊重。

10)其他关心的团体:环保集团关注环保方面的资金分配。

七.政府采购含义。原则。方式。方法。采购制度的基本要素。采购人员的伦理

1.含义:

指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购买活动。

2.原则:

1)透明。采购作业应公开,避免利益输送之嫌。

2)一贯性。采购方式、流程与政策应前后一致,不得朝今夕改

3)公众的信任。采购作业应做到赢得人民的信心,无贪污不法的行为;

4)公平对待厂商。

5)提升经济与最大化购买价值。以最低成本购买财货。

6)促进竞争。政府通过向不同厂商购买来促进市场竞争。

7)监督保证品质与无瑕疵。确保购买的财货品质完整无缺。

3.方式(三种):

(一)分散采购

(1)优点:

高度专业部门可自主决定采购决策,以其专业知识分辨采购物品的品质,亦可配合其业务需要进行采购。

(2)缺点:

1)不易产生标准化采购作业指导

2)采购决策可能与预算财务制度不合。因为各部门人员对预算财务制度不熟悉

3)采购财货与劳务缺乏内部控制。

(二)集中采购

(1)优点:

1)节省采购成本,建立有效率的采购制度。

2)减少各部门个别采购可能造成的不当行为。

(2)缺点:

1)各部门需配合采购部门进度而调整业务。

2)对采购部门及人员有较高要求:

1)熟悉供给来源;

2)了解定价与市场特征

3)了解组织法令限制

4)对审查与执行采购政策负责

5)与销售厂商或承包厂商互动

6)在投标过程中代表组织。

(三)联合采购

是指各机关联合起来共同采购,其目的在于节约成本。

(1)优点:

1)可采购到较低价格的产品。

2)品质管制较个别机关为佳。

3)对厂商有较多的选择。

(2)联合采购的缺点有:

1)参与的机关需放弃部分弹性。

2)参与的机关可能需配合联合采购的时间而改变其操作方式。

3)将原由机关控制的品质管理移至其他地方。

4)增加运输成本。

4.方法

(1)竞标。

当市场上有许多潜在供应商时,竞标可以获得最低廉的价格。应公开拟采购的产品需求,并对厂商提出的计划书作一定规格的要求。亦应事先决定底标。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8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概念题 1.人力资源 答: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一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上来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的特点在于: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人力资源无法储存;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既有量的属性,也有质的属性。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人力资源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实力;人力资源质量是比人力资源数量更为重要的一个指标,一个国家和组织真正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真正地拥有了竞争的实力。 2.人力资源管理 答: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一般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系统:①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决策系统;②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

③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系统;④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系统;⑤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评系统;⑥人力资源的薪酬福利管理与激励系统;⑦人力资源的保障系统;⑧人力资源的职业发展设计系统;⑨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系统;⑩人力资源管理的诊断系统。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和用途,分为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职能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高层领导的授权下,要处理对他人有权力关系的工作,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几项内容,其程度与范围随授权的程度而定,也就是代表高层领导行使管理工作的权限,是管理权力的一种延伸。人力资源管理的作业职能包括员工的招聘、选用、派用、培训、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员工绩效的评价、制定与执行报酬和福利计划、建立有效激励员工改善或提高工作绩效的系统、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处理劳资关系等一系列内容。 4.工作生活质量 答:工作生活质量是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包含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工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与潜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大体包括:①劳动报酬的充分性和公平性; ②安全和有利于健康的工作条件;③工作组织中的人际关系;④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⑤员工生涯发展;⑥参与决策,民主管理;⑦工作具有社会意义;⑧保障员工在组织内的权利; ⑨工作以外的家庭生活和其他业余活动。工作生活质量活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拓宽了视野,增加了新的手段;②使人们认识到,组织中的员工除了要求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追求目标;③促使民主

2016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内部资料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公共管理学张成福 第六章公共组织管理 【考点1】组织的性质 1、静态组织观: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如马克斯·韦伯的科层论。 2、动态组织观: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 3、生态组织观: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 4、精神的(心态的)组织观: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 【考点2】公共组织的特性 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在科层组织和管理方法的采用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二者在本质是存在着不同。通过与私人组织的对比,公共组织的特性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

公共组织行政的推行,在于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以最好的服务来争取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相比之下,工商组织的目的与动机,则在于追求“个人利益”,其一切活动与决策以产品价格为决定因素,以赚钱为目的。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 公共组织的活动:预算的编制、人员的晋升、资源的使用等,都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下行动,这与私营组织有所不同,私营组织虽然也要依法行事,但法律的角色是边缘性的,只要是法律未明文禁止的皆可行动。 再者,公共组织所制定与执行的法律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而私营组织所制定的规则,人员的服从是自愿的。 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 公共组织除了向上级行政单位负责外,同时也要考虑其服务对象、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要求,接受他们的监督。 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 6、公共组织政治因素的考虑 公共组织的行动发生于政治环境中,其制定的政策和行动的后果都具有政治意义。 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 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 公共组织的目标是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大多抽象模糊。相对而言,私营组织的目标技术创造利润,企业的一切活动均以此标准来衡量。 9、公共组织的强制性 公共组织的活动本身具有强制性,凡是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皆有管辖权,并有权依法对公民违法行为进行处分。 【考点3】公共组织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 统一指挥的前提条件是统一目标。要实现目标统一,就必须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并分配给每一部门和个人,使每个部门、每个人的目标成为实现组织总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目标为基础,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讲求合理分工与协调。统一领导是统一指挥的关键。机构设置统一是统一指挥的保证。 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 要实现分层管理,分权治事,就必须处理好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在被管理单位和人员不变的情况下,两者呈反比例关系。二是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首先只设立必要的管理层次,其次,实行逐级指挥,逐级负责制。最后,实行分权管理。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 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

(1)公共管理学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 (2)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 3.新公共管理 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行政改革进行自我解构,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主要有: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张成福 公共管理学 考研状元笔记,考研参考书笔记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 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 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行政管理考研状元!北航行管最高分为育明2008年马同学428分(本科为山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考研精编版笔记 张成福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关键词语: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P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政府治理研究领域,公共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对传统行政学典范的挑战而来的。在实践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再造推动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风行全球。这股改革浪潮以及伴随而生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公共管理的理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目前,公共管理的研究有两种主要途径:公共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简称B途径)。两种途径的研究有不同的差别。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它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 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有相似性,但也有本质差异。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等多个方面。 公共管理在现今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秩序的维护、民主价值的维护、平衡政府与市场作用、回应全球化、新科技改革、重振政府的信任、增加政府的治理能力、重建道德秩序等。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育明教育注:了解) 公共管理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理解,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和范围。依时间的先后,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皮瑞(Perry)和克莱姆(Kraemer)的观点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备考资料-育明考研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3)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参考书(育明斯太朗考研) (4) 五、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 六、615公共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6) 七、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10) 八、参考书笔记(获取更多参考书笔记欢迎咨询杜老师) (12) 七.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之间的联系:(育明教育注:重点) (12)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邮作为特色工科类院校,信息科技一直是其强项,与清北交科等一线名校相比都毫不逊色,相对来讲其他学科排名一般,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北邮学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越来越重视,从这几年的财政投入就可以看出。而且北邮在电信、网络、通讯等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毕业生认可度高,经育明教育统计,北邮公管的就业以国企、事业单位居多,尤其三大运营商每年都有大批岗位。综合以上因素,北邮公管的竞争难度属中等,但性价比高,对于外地希望进京读研或者以国企为就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复试内容和计分标准 1、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心理测试、笔试、面试、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内容。 2、计分标准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含外语综合能力(10%)、专业笔试(40%)、专业面试(50%)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复试形式 1、专业笔试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徐双敏,《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静,《公共政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专业面试 组织形式:硕士点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参加。 面试地点:公共管理专业面试 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面试内容: (1)专业面试:外语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应变反应能力。 (2)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育明教育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邮近几年的招考人数虽有些调整,但目前已经趋于稳定,14人左右。每年的报录比基本在1:10左右浮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招考模式。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浮躁,稳扎稳打的走完五轮,坚持到底,考取北邮公管是稳定可预期的。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1.1 公共管理的意义 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 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 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 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 1. 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 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 3. 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 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 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1.3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公部门的权威来自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 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第8章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8.1复习笔记 一、人力资源的特性 (1)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 从狭义上来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2)人力资源的特性 ①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 能动性的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惟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创新是一切组织活动的生命,而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承担不断创新的任务。 ②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 人力资源基于“人”的特性,其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收益的份额远远超过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投入使用以后都可能引起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高增值的资源。

③人力资源无法储存 人力资源无法储存,如果现在不及时应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闲置的人力资源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惟有前瞻性地、有计划地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④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 为了维持人力资源的价值,一个组织只有依据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要求、组织与个人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才能适应变革的压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1.现代人力资源的兴起 人力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流行与兴盛的一个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HRM)一词,经过整个80年代再跨90年代,逐渐被管理者及管理学者们所熟悉。传统上,涉及人力的管理问题,人们所习惯并熟悉的词汇是人事管理。但现代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一词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一词并非仅仅是词语的变化,而是反映了时代变化的特征乃至管理理念的变化。 2.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 (1)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理念的确认和广泛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接纳。人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第15章 企

第13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13.1 复习笔记 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1.民营化的意涵 (1)民营化的含义 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类型主要有:撤资、委托、替代。 (2)民营化的主要目的 ①利用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②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给予删减或终止,以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3)关于民营化的争论 ①支持民营化者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据,认为政府失灵经常出现,而民营化意涵某种程度的“再市场化”。通过民营化方式,可以减少官僚体系的繁文缛节、政府的过度膨胀,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能。 ②民营化的反对者认为,民营化不但会侵害主权的完整性,而且还会腐蚀民主政治的根基。因为,民主政治的基础乃是政治社群意识,民营化会动摇这种整体意识。另外,市场组织的盈利取向,亦容易使公共服务在效率的观念下,忽略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 2.民营化的类型

(1)民营化基本类型 ①撤资 公营事业或资产移转至民间。此种移转型之民营化可经由出售、无偿移转及清理结算等策略进行。而出售及无偿移转的对象可以是事业机构现有的员工、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社会大众,以及市场上现有的其他私人企业,或事业机构原有之所有人。而对于经营绩效不佳的公营事业,则可通过削减预算、关闭工厂以及出售资产等方式使之退出市场。 ②委托 政府部门委托私营部门承担部分或全部财货与服务的生产活动,但政府继续承担监督的责任。政府委托外包的形式有: a.签约外包。即政府将部分货品或服务委托民间提供办理。 b.特许权。指由政府提供给私营部门经营权,但政府保留“价格率之核准权”,而费用由使用者支付。如申请者超过一家,则可在竞标的情形下,由民众、政府共同决定核准权。 c.补助。即由政府通过免税、低利贷款、直接补助等形式,以形成“诱因操作”。 d.抵用券。由政府核发给有资格使用的民众,以指定消费某类货品(如食物、房租)。通常社会福利救济就是通过此种方式来实施。 e.强制。由政府以命令的方式要求私营部门支付强制性的服务,如失业保险金即是由私营部门支付分担或共同承担若干社会安全责任。 ③替代 当大众认为政府所提供的生产或服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民间私营部门则意识到此种需求时,私营部门就可替代政府提供某种生产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替代的形式有: a.功能不足之替代。如当社会治安日趋恶化,而警力又明显不足时,就可由民间保安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重点笔记-考点分析

育明教育行管专业资深专家徐老师解析:整体看来,2013年的中央民族大学行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往年的难度,所以,2014年的民大考研的复习还是要以基础为关键点,打好基础。因为民大并不对外公布参考书目,育明教育根据内部信息和7年的辅导经验,为2014年准备考取民大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书目以及内部信息,希望能给14年准备考研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状元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 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 7月1日前购买8折优惠 第十四章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第一节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一)再造的内涵 1.再造的定义 美国管理大师汉默(Hanmmer)和钱培(Champy)认为,“再造”是对组织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尺度上取得激烈的改善。在此定义中,主要观点为:(1)剧烈性。再造带来的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改善或进步,而是要使组织绩效实现大幅度的突破。 (2)彻底的。再造并非改进现有状况,而是重新创造,深入到事物的根基。 (3)流程。指一组结合一起的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关工作。

(4)重新设计。重新设计组织过程。 2.错误观点的纠正 汉默认为,再造的一些错误观点要予以纠正: (1)再造不是缩小规模。再造是从头开始重新设计工作,再造要裁减的是工作,而不是岗位或人员。 (2)再造不是组织重组。再造的中心工作是工作如何做,而不是机构如何设置。 (3)再造不是赶时髦和万能的灵丹妙药。再造是一项彻底的新原则,推翻以层级节制和专业分工来设计工作的理念。 (4)再造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基于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和为顾客创造价值上。 (二)政府再造 传统上的行政改革,大多将改革的注意力集中于人员精简、组织结构调整以及组织的自我更新。然而由于行政组织的惰性,行政改革往往很难取得成效。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改革由于关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简化,而忽视了政府与环境的关联,也往往使改革处于不推不动、推亦不动的境地。 “政府再造”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标明了如今人们在行政改革问题上的观念更新。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上面的成长,而更重要的是质的方面的改变。它更能表明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张成福版公共管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意义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 ⑴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公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是管理,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公平,强调的是行政。⑵公共管理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⑶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1、公共政策的途径(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物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三、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⑴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国家的行动,不可避免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私部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政治权威,但这种权威是是市场的权威或经济权威。 ⑵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而私人部门管理有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⑶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就公共利益而言,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⑷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政府部门可以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政行为,但受到法的支配,而私人管理更多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 ⑸政府与市场 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 ⑹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政府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私人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考虑,通常不顾及或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四、新公共管理 胡德归纳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⑴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⑵管理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⑶强调产出控制,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⑷转向部门分权⑸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 第二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一、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⑴技术性技能 ⑵人际关系技能 ⑶概念化技能 ⑷诊断技能 ⑸沟通技能 二、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6章 公共组

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4.1 复习笔记 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 1.战略与战略管理 (1)战略的含义 战略是指一个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一个时期内带动全局发展的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战略是运用和管理所有资源达成目标的艺术,而战术或策略则是使用这些资源中的一部分,以获取整体目标中部分目标的达成。 (2)战略管理的含义 战略管理是指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2.战略管理的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和总体的谋略。战略管理通常涉及或关注组织发展的总体的格局,战略管理关注全局或非局部,关注较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就是外部环境的管理,即识别、监视和评估外部机会与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并不是一种采用精密、明晰的纯粹科学。经验、判断和感觉、直觉对于制定良好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应持

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事变及发展趋势,以便必要与及时做出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前瞻性思考的特征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以便将负面的东西转为潜在的正面性,开启新的发展途径;把握、形成和发展机会使其能够实现。“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是指脱逃自我中心,从他人或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非从自己组织内部去诠释外在问题。 3.公共部门重视战略管理的原因 (1)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战略管理能够保证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使组织的能力与环境要求相匹配,同时安排组织内部的结构与程序以使其随战略选择而成长,并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 (2)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政府”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相反,“小政府”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获取了人们的认同和支持。 (3)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为了应付国际化和国家竞争力的压力,政府必须从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观点制定国家发展的战略,制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 (4)公共利益的挑战。公共管理者要有系统观、整体观、长期观。公共管理必须构建国家或地方长期发展战略,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与繁荣。 二、战略管理的过程 1.战略管理过程 指战略管理活动客观的、逻辑的和系统的过程和步骤。战略管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促进学习和行动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正式的控制系统。 2.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 (1)环境分析。主要任务是运用系统思考去识别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以及影响组织的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 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 (1)公共管理学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 (2)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借用了许多理论与方法。 3.新公共管理 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行政改革进行自我解构,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主要有: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4.P途径的公共管理 答:P途径的公共管理是指以公共政策为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P途径即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学笔记整理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笔记 张成福党秀云编著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a.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b.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强调多元理性,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c.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d.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e.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a.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代替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和民主的冲突; b.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c.以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d.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他们的差异; e.向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 f.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背景:政治和行政二分法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行政原则强调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的存在,行政人员一旦学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之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c.二战以后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而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的助益不多。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的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年代起公共行政即管理学提出了公共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政策管理、资源管理、方案管理。这一时期的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以下三种假设之下:第一,公共行政和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二,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第三,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的绩效。 公共管理学的时代背景a.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观点的影响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政府角色不断膨胀。政府虽然管的事情很多,但是社会问题却同样层出不穷,因而引发了人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政府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b.经济因素和财政压力。工业化国家向福利国家的发展,政府支出不断增加,这对政府的财政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际经济的自由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因此,通过改革政府以缓解财政经济压力便成为一个可行的手段。 c.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社会的进步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功能确实力不从心,加上官僚体系本身的诸多弊病,这些多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此情况下,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日盛,因此,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d.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针对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府的弊病,以公共选择为代表的新右派对此进行不断的抨击,他们认为政府失灵不亚于市场失灵,强调市场机制,主张将政府的角色、功能和规模缩小,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公共行政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几乎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的角色)【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3章公共部门的角色 一、概念题 1.公共部门 答:公共部门是指一种与私营部门相对的重要组织形态,其是公共决策、政治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公共部门是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的。公共部门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拥有对一切人或权利要求的权威,这种权威具有普遍性和惟一性。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重要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公共部门的负责人所拥有的职务的合法性是直接或间接从政治选举过程中产生;二是政府被赋予一定的强制力,这种权力是私人机构所没有的。简单地讲,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核心差异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社会中惟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2.公共产品 答: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无法反映,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以满足公众的社会性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的,其没有一定的计量单位,通常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②非竞争性。指一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的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③非排他性。指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价消费该产品,对公共产

品的提供者而言,其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他,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 3.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状况。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其主要表现包括:①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②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③市场经济的外部性;④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⑤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4.外部性 答:外部性是指由于市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外部性有两种主要的情况,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又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外部不经济,又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外部不经济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解决外部不经济的基本途径是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典型的办法有:①征税与补贴,即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②企业合并。 5.政府失灵 答: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