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历法与纪元


历法和纪元都是与时间的长度有关的。我们的祖先在长期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发现时间是最为诡秘的,其无色无形,似虚却实,决定了人类与万物生命的大限,必须要有一些看得见的客观坐标来丈量其长度。于是以一昼夜为一日,以月亮的盈虚圆缺的一个周期为一月,以气候的春夏秋冬的一个轮回为一年。但这种时间的长度毕竟过于粗糙,尤其是无法确定年、月、日三者间的精确关系,于是就有了历法。文字发明以后,出于对祖先的崇拜和对鬼神的畏惧,需要记录几十年、几百年的祖先活动与自然或人为的灾情,年与年之间需要一个时间远近的排序,和一个确定远近的坐标,于是就有了纪年或纪元。



历法是确定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法则,历法主要可分为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种:阴历是根据月亮望朔圆缺的周期制定的,也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我国古代用的就是阴历,每个月为29天半,所以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但是每年的哪一个月算正月也就是第一月呢?于是就有了夏历、商历、周历、秦历的不同,夏历就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阴历,以夏历为标准,那么夏历是以一月为正月,商历则以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秦历以十月为正月,每个新历都比前历提前一月。所以我们阅读先秦古书记载的时间,首先要搞清楚它是采用哪个历?比如《春秋》用的是周历,《左传》用的却是夏历,《春秋》里说正月,在《左传》里则是上一年的十一月。中国从汉武帝以后就固定改用夏历了,也称农历、旧历。中国古代的月的长度是按照月亮绕地球周期确定的,但它的年的长度仍是按地球绕太阳周期确定的,年和月无法精确统一,于是就有了每四年一个闰月来协调,所以中国古代的历法严格来说是阴阳合历。

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年。阳历也分为12个月,但是跟月亮的圆缺没有关系,“十五月亮十六圆”指的是阴历,跟阳历的15、16没有关系。但是中国人讲的24节气却是和太阳有关的,因此在阴历里节气的时间很不固定,今年在二月,明年就可能跑到三月去了。而在阳历里,中国传统的节气则是比较固定的,因为节气是和太阳有关的,比方“春分”永远是阳历的3月21日或22日,“清明”永远是4月4日或5日,“夏至”永远是6月21日或22日,等等。阳历也有多种,最早的是古埃及的太阳历,被古罗马继承后又创立了儒略历和格里高历,今天公认的阳历就是格里高历,也叫公历,是在罗马帝国初期创立的。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阴历,从1

912年开始改用阳历,这是和世界的一次大的接轨。



纪年是确定年与年之间的关系排序的,纪元则是纪年的最重要的坐标,也就是确定纪年的起算点,这个起算点就叫元年。世界上的纪元五花八门,很多跟宗教特别是教主的活动有关,比如佛教纪元以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涅槃之年为元年,即东周景王二年;伊斯兰教纪元以公元622年为元年,这一年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往麦地那,相当于中国唐朝武德五年;犹太教纪元为公元前3761年,这大概是纪元中最早的了,那时候的中国夏朝还没开始,大概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所以这个纪元是比较荒谬的;基督教纪元以耶稣诞生为元年,这也是今天世界上公认的元年,因此叫公元,相当于东汉平帝元始元年。除宗教外,各个国家都有纪元,比如希腊纪元以公元前766年为元年,这一年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这一年是东周平王五年,春秋时期刚开始;日本纪元从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在位为元年,相当于中国春秋的中期,东周惠王十七年。

严格地说,纪元只应该有一个元年,一个坐标,才能将漫长的人类历史串成一个时间上前后的序列。但中国古代的纪元却有无数个元年,每个帝王都把自己登基后确立新元年的举动称为“改元”,一个纪元多则60年(如康熙、乾隆),少则几个月(如明光宗的“泰昌”年号),中国历史的时间长度就是由无数个“新纪元”连缀而成的,实际上就等于没有纪元,只有纪年。中国古代的纪年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帝王纪年,从《春秋》以来的编年体史书、从《史记》以来的纪传体史书都是采用帝王纪年。帝王纪年又可分为尊号纪年与年号纪年,大抵汉武帝以前以帝王尊号纪年,汉武帝以后则以帝王年号纪年。比如《春秋》起始为鲁隐公元年,结束为鲁哀公二十七年;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即位,这一年就称为汉高祖元年,到十二年他死了,这个纪年就结束了。汉武帝以后有了年号,就以年号纪年,比如唐太宗在公元627年即位,年号贞观,这一年就叫贞观元年,23年后他死了,这个贞观纪年也就结束。帝王纪年的最大问题是时间重叠,前一个帝王的末年与后一个帝王的元年往往重叠在同一年,如三国魏时曹芳的嘉平六年和曹髦的正元元年就同在公元254年,唐玄宗的天宝十五年与唐肃宗的至德元年也同在公元756年;最常见的,是同一个帝王的两三个不同年号重叠在同一年,如汉武帝元鼎七年和元封元年同在公元前110年,武则天的天册万岁二年、万岁登封元年、万岁通天元年也同在公元696年;甚至有三个皇帝、四个年号重

叠在同一年的,如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六年、少帝光熹元年、昭宁元年、献帝永汉元年同在公元189年;这些复杂的情况使历史学家在作公元换算时经常出错。帝王纪年最为规范的是清代,虽然入关前如皇太极时期也有重叠,但自1644年顺治帝入关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268年间一帝一年号,新帝即位后改元也必始于第二年的元旦,年号间从不重叠。

第二种是干支纪年,也称甲子纪年。既然单凭帝王纪年比较混乱,为了让纪年有一个连贯性,中国人创造了“干支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配合,组成60个干支年一个轮回,比如甲子年、丙寅年、戊戌年、辛亥年等等。60个干支年在一个人一生中够用了,不会搞错,但记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当然不够,好在中国的书面历史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记载得很完整,没有缺过一年,所以只要有朝代、有帝王、有干支,一算就知道是公元多少年,绝不会错。干支纪年至今在阴历中仍在使用,如2011年春节后即为阴历辛卯年。

第三种是太岁纪年。太岁即木星,以木星绕太阳运行一周为十二年来计算,主要是在汉代以前所采用的纪年法。如《尔雅》《史记》中均有记载,其名称与天干、地支皆可对应,如甲寅年称为“閼逢摄提格”,戊戌年称为“徒维淹茂”,等等,可以说是干支纪年的前身。



清末西学东渐,维新党和革命党起来,对旧王朝的纪年很抵触,再加上几千年的泱泱大国没有系统的纪元总觉得不舒服,因此就想造出一个纪元来。于是就有了四种纪元说:

一是康有为主张的孔子纪元,康自己主张的是以孔子诞生之年(公元前551年)为元年,但其创办的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则在1896年1月12日的创刊号上标示纪元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是以孔子卒年为元年。

二是章太炎主张的以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为纪元,因为史书上从这一年开始才有了明确的纪年。

三是高凤谦(曾任浙江大学总教习、上海商务印书馆社长、复旦公学校长、《辞源》主编)主张的以世界通用的耶稣诞生之年为纪元,也就是公元纪年。

四是刘师培主张的黄帝纪元,1903年夏,当时比较倾向革命的著名学者刘师培发表了一篇《黄帝纪元论》的文章,鼓吹从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开始纪元,文章的署年便是“黄帝降生四千六百一十四年闰五月十七日”,其依据其实是从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推演而来,但正如钱玄同所指出的:“然实无历史的根据。”

这篇文章其实只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反对帝制和反立宪派的情绪,后被1905年创办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首先采用,发刊号刊登了黄帝画像,其版权页署年即书“中国开国纪元四千六百零三年”,它的计算方法是:公元纪年+2698年,比刘师培计算的少了13年,亦不知根据何在。《民报》之后,革命党人的书报纷纷采用黄帝纪年。

1912年1月2日,即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向全国发表改元改历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但这个通电改得很奇怪,它的历法改用阳历,也就是公历,但它的纪元却不用公元,而是创造了一个中华民国纪年,其实还是不脱帝王纪年之窠臼。并且不是称“以大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而是以革命党人书报中采用了仅仅不到七年的黄帝纪元为正统,来作为中华民国纪年的铺垫,这就给了黄帝纪元以合法性。中华民国纪年在大陆上用到第三十八年也被废弃。

大陆上以公元纪年取代中华民国纪年则开始于1949年9月27日,即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纪年。从此历法和纪元都采用公历与公元,没有所谓中国特色了。

今天的阴历,只用来昭示几个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的准确日期,以及佛教寺庙初一、十五的免费开放而已。至于干支纪年,大概只与生肖有关,以及文人墨客偶尔拽词,写写“辛卯年吉祥”之类的贺卡或者“甲申三百年祭”之类的文章罢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