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评比_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传

微型课评比_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传
微型课评比_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传

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思维、表达、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是“过河的桥”、“通往远方的路”,认识事物借助的工具。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如: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 将问题发展成研究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者进 行研究,边行动边调整,广泛的兼容性。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以研究的结果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所以行动研究法可以通 俗的解释为:每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研究者。 2、总结经验法 实践是理论的故乡,教育科学不仅仅存在于专家的著作中,更存 在于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例如, 有位老师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总结出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的十种方法: ⑴积极等待法,因学生心急而慌乱,教师应当安定他的情绪,耐 心等待; ⑵旁敲侧击法,学生在思考主要问题时,再提一两个有关的问题,加速学生的思考;

⑶回忆法,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以便解决问题; ⑷铺垫法,提一两个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⑸点拨法,在关键点上指点一下学生; ⑹激将法,做出要让别人回答的样子,激励学生加快思考; ⑺分辨选择法,让其他学生回答,或教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 自己思考分辨,选择正确答案; ⑻回述法,先由教师或让别的学生正确解答之后,让这个学生回述; ⑼暂停法,让学生课下再想,然后找老师回答; ⑽加深扩展法,当学生答对了,再提一两个更难、更宽的问题。 这种总结的方法就是要把过程分条析缕地讲清楚,并突出它的特点。特别是要把其他人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讲详细、讲得透。 3、案例研究法 案例法是通过对教育教学中典型的有价值现象,进行描述总结, 从而来探索发现教育规律的过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 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案例研究=故事+点评。 4、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 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叙事研究=事物描述(故事)+评价分析(反思)。 5、实验研究法 什么是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选择一定的研究对 象,实行某种教育措施并观察效果,再进行分析比较,对理论或假设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A. 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 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滴水成冰 C.铁钉生锈 D.酒精挥发 3.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 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 C. 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 D. 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B.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 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D. 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5.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

动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 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 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 6. 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 中 操作如图,该操作说明该气体()。 A.极易溶于水 B.易溶于水 C.不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7. 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 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测密度 B.用澄清石灰水 C.闻气味 D.用燃着的木条 9.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 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 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问题提出: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2. 研究过程与方法: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微型课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

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 4. 研究成效:主要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二是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三是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 5. 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报告的呈现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组成,因此,以上结构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2020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产物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5.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蜡烛受热气化后的蜡烛蒸气。 6.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7.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8.绝对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 9.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0.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 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 11.左右盘放对的时候: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盘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 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12.玻璃棒的用途: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时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13.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时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14.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 总体积的1/5的结论。 1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 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16.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二氧 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17.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利昂的排放引起、 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18.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

20.氮气做冷冻剂、保护气、超导材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 定性)。 21.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 钠溶液。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 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2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原理:4P+5O22P2O5 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放热; 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 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4.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25.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3--8部分,回答“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2、研究报告中的第9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3、研究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标题中的“课题研究”,应改为“课题实验”。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 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 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 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 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小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案例

从小问题着手,汇集出课堂教学的大成果 ——小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案例 教研主题:“错误资源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小课题研究 教研方式:短课研磨 教研组:数学教研组 组稿人:沈有为 活动时间: 活动流程:确定主题——背景介绍——活动分工——明确观察点——展示观察第一节短课——反思、议课、集体备课——展示观察第二节短课——互动议课——成果生成——活动总结。 一、背景介绍 改变以往课题研究的定式,以“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更适合山区农村小学的一种教科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整合,也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内驱机制,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而言,“小课题”具有聚焦个体、着眼微观、彰显个性、周期较短、倾向平民的特点。这种形式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集中难、资金缺等问题,能快速有效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小而突出的实际问题。 二、活动分工 嘉宾:教育局张文龙副局长、教研室王新老师(活动总结) 主持:张玉兰作课:黄国福记录、总结:沈有为

观课、议课:思花汪琴康俊唐慧贞白启章王永金 三、明确观察点 1、课堂中的错误资源产生在哪些方面?(汪琴思花) 2、教师利用和处理错误资源的策略及效果?(王永金康俊) 3、如何更好地发现和挖掘课堂中的错误资源?(白启章唐慧贞) 四、展示观察第一节短课(教学设计简案《小数减法》20分钟) (一)、精彩三分钟展示(教师组织开火 车)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1)根据小丽和小芳的对话,让学生从中 获得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回答。 (3)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3.4-2.65= 2、解决问题 (1)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练习 (2)小组交流,派代表板演并讲解(讲解算理和过程) (3)补充、交流、评价(由板演者主持) 3、总结归纳 (1)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梳理) (2)师引导,小结(课件出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三)、课堂练习,巩固加深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

学校 科目:化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走进化学实验室 ?重点: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以及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 ?难点:识图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 识图简述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识图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和实验目的; 分析反常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 ?知识框架图: 实 验 室基本操作加热 仪器 酒精灯 火焰温度:外焰内焰焰芯 (填>或<) 四不原则 酒精量不超过灯内容积( ) 不能向燃着的灯内添加酒精 不能用两酒精灯互相点火 不能吹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直接加热仪器 试管 用途: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简易气体发生器 注意: 要预热并()加热,不骤冷 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斜持、口不对人,加热固体管口要倾斜 蒸发皿(不是玻璃仪器):用于液体蒸发 烧杯垫石棉网加热,用于溶解配制溶液,作反应容器 计量 仪器 托盘天平 精确度称准到0.1ɡ 使用 称量前:调零,垫纸或放玻璃器皿(潮湿、腐蚀性药品) 称量时: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左盘,加砝码要用镊子,由大 到小最后移动游码 称量后:砝码放回盒,游码归零 量筒 用途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 注意 不能受热,不作反应容器,不配溶液 俯视(),仰视() 使用规格适当,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滴加少量液 使用(四不原则)不倒置,不平放,不伸入容器,不碰容器壁 实验室基本操贮存 仪器 集气瓶收集贮存(),广口瓶贮(),()瓶或滴瓶贮存液体 固定支 撑仪器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拇指不按短柄处 铁架台(含铁夹铁圈):用于固定过滤或加热装置 其它漏斗、玻璃棒、胶塞、导管、水槽、试管刷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列举实验的注意事项; 3、说出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概述操作要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说出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良好意识;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教学难点】 滴管的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中国科学家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片段。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一、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带领大家认识我们的化学实验室。 【播放视频】憨豆先生的故事。 【总结】遵守实验呈规则是成功实验的关键。 【简介】实验室规则: 1. 了解实验要求,熟悉实验步骤; 2. 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3.严禁在实验室喧哗、打闹; 4.严禁在实验室吃食物或尝药品味道; 5.废液不能倒入水池,应倒入废液缸。 【简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注意事项】1、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灭。 2、割伤:用3%的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案例二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基本内容讲清楚: 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的什么问题。同时,在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明了、点到为止。 2、课题界定:即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关键词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从内涵上定义,二是从外延上定义。同时,还要对课题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出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的内容。 3、研究概况:即在开展研究前,了解一下省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情况及 主要成果。了解研究概况有利于研究者知己知彼、少走弯路,同时还有利于整合、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4、研究思路: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 ①研究方法: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②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③时间安排:即本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 ④研究措施:即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5、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当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形式。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案例二 课题名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预习与复习 课题主持人:薛磊(中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苏州立达学校 申报日期:2009年11月 研究截止时间:2010年10月 一、课题主持人及参与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二、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背景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已经开始有了一点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对教材内容、解题方法的深入研究,逐渐开始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有了更多的关注,开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有了更深的思考。学习过程中预习、复习阶段,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进行预习、复习,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定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存在这一定的客观困难与主观懈怠: 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初中化学的接触,正是到了初三毕业班的时候,学生能够自由支配时间与精力的确比较少,对及时进行预习、复习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预习、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红约1S后取出。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见书本P15)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量液体体积--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读数只能精确到0.1毫升。 (三)称量物质的质量--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游码先归O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内(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用湿抹布扑盖。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离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

小课题研究报告案例(二) 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堂上,我觉得部分学生上课很不专心,课后和他们交谈,我发现他们想学英语,但是畏惧英语,觉得英语挺难学的,特别是课文单词、句型的记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导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现象,如:不按时交作业或写作业不自觉,不爱背单词、句子,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总之,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 二、研究内容: 1.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2.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帮助; 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厌学心里,树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上进心; 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研究重点: 如何帮助这些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帮助他们找出学会英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课题应解决的问题: 1.帮孩子找回自己能学英语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觉的想花时间去记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 2.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英语,学英语,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喜欢学英语。 四、三个研究阶段 : 第一阶段: (一学期)研究起步阶段: 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程度,对英语“厌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调查,了解学生学英语困难的原因。 第二阶段(一学期):调查研究和分析实施阶段 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对学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整体和个别的跟踪调查、沟通,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多方面帮助,让孩子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摆脱学不好英语的困境,达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五、研究方法 : 1.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 2.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3.跟踪个别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并加以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通过这一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在我就“如何帮助学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造成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合集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理解判 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 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 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 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 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 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 置 变化变化过程中发生现变化后物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全集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继续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中考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打好基础,力争在明年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学生分析 我校九年级有50名学生,据杨老师说其中女生学习较好,我要尽快熟悉学生,了解他们在八年级学习成绩,提前做好优等生提升和差生的促进工作。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

微型课题典型案例

什么是“微型课题” 我们暂且不给它下定义,先来看一位小学教师撰写的一则“微型课题”研究实施简案: 我遇到问题了: 今天作文评讲课我遭遇了空前的尴尬。我挑选了上周作文中的几篇优秀作品,不仅制作了课件,还让“小作家”们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录了音。在播放录音时,小金同学竟然鼾声大!我急忙走过去。“陈老师,小金是假装睡觉的,”邻座的小汪告诉我,“他刚才还说,这样的作文评讲真没劲,老一套!” 这引起我的深思。课间我没有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坐到小金身边,跟他聊起来。小金的作文语言通顺但少精彩之笔,叙述清楚却乏细腻之处……这类作文由于处于全班“不上不下”的水平,因此被称为“中等作文”,占三分之一左右。在评讲课上,这类作文既不会被老师作为优秀作文来展示,也不会作为病文劣作来剖析,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难怪小金会“抗议”。 引领中等生踊跃参与到作文评讲中来,传统的做法往往“没辙”,那么有没有一些突破传统的“另类招数”呢? 我的微型课题: 为“中等作文”定制评讲的“另类招数”。 我的研究预想: 研究用时:半学期。研究方法:第一步采用文献法,以“作文评讲”为主题词多方收集资料,以此获得灵感点拨;第二步采用访谈法,通过课间和学生交流、《我喜爱的作文评讲课》征文等来了解同学们理想中的评讲课是怎样的,特别注意中等生独特的心理需求;第三步采用“行动法”,如,可请作者组成“小剧组”,按照习作所叙述的情节,表演“作文剧”。由于习作存在着平铺直叙等缺点,“演出”必然干巴呆板,在此情境中,作者应能通过自我反思而自知优劣,进而努力改进自我写作状态。总之,评讲方法力求独辟蹊径,能给予作者较强的积极刺激;第四步采用经验筛选法,尽可能写成研究论文,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则投寄报刊。 预期文本成果:一本班级学生优秀作文选,一篇有关作文评讲问题的论文,几篇研究故事或案例。 我的求助: 我希望得到语文组老师以下帮助: 1.共同分析中等生写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提供各自有研究价值的作文评讲课(或片段)实录,特别是评讲“中等作文”的有效方法的相关资料或信息。 3.一起研究小学生优秀作文标准,探讨帮助“中等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及路径。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到,微型课题研究的要素包括:具体的研究对象、现实的触动描述、鲜明的意旨表达、可行的方法设计、清晰的程序勾勒、大致的成果预期,等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至此,可以给微型课、题一个大致的界定或描述: 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确立的小课题。它往往会用到常规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综合评价试卷 一、我会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食物腐烂 B 、轮胎爆炸 C 、西瓜榨汁 D 灯泡通电发光,久了会变黑。 2、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可燃性 B 、挥发性 C 、溶解性 D 、导电性 3、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有许多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发明中不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A 、酿酒 B 、黑火药 C 、指南针 D 、烧制陶瓷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A 、只发生物理变化 B 、只发生化学变化 C 、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 、只是状态发生变化 5、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水蒸气 D 、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6、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建立假设 B 、 收集证据 C 、 设计实验 D 、 作出结论 7、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8、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 、试管 B 、集气瓶 C 、量筒 D 、烧杯 9、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火焰分为三层 B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 、蜡烛逐渐变短 D 、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两者必须接触的是 A 、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与试管。 B 、向试管中加入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C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酒精灯芯。 D 、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试管与手。 1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 、发光放热 B 、有新物质生成 C 、有气体生成 D 、颜色、状态发生改变 12、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13 A B C 14 A 、嘴嚼米饭时有甜味(物理变化) B 、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 、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物理变化) D 、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化学变化) 15、某同学用量筒取一定量水,平视读数为20ml ,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2ml 。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水的体积是 点燃酒精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