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分析方法(仅供参考)

现代化学分析方法(仅供参考)
现代化学分析方法(仅供参考)

SEM 和TEM 统称为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镜测试样品表面形貌,而透射电镜测试内部形貌观察,或者晶体结构分析,特别是微区(微米、纳米)的像观察和结构分析

SEM不能做磁性材料,TEM得是液态样品

显微镜放大倍数受所用波长限制。电子显微镜使用电子作为光束来观察物体内部或表面的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用可见光来观察物体的。由于电子的波长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所以前者的极限分辨率远高于后者的极限分辨率。

“Collect”栏设定扫描次数一般是设置16或者32都可以,多扫几次为了准确一点,一般没啥关系

为什么减小激光器的功率可以减弱荧光对拉曼散射的干扰?

减小激光功率,被激发的分子少了,产生的荧光跃迁自然就少了

产生荧光所需要的激发能量高,产生拉曼所需的激发能量低,所以降低激光功率对荧光影响更大

荧光对拉曼干扰问题

在拉曼光谱中,通常斯托克斯线的强度大于反斯托克斯线,一般我们选用斯托克斯线部分。但荧光会严重干扰斯托克斯线而不干扰反斯托克斯线,对能产生荧光的试样只能损失灵敏度选反斯托克斯线。

室温时处于基态振动能级的分子很少,Anti-stocke线也远少于stocks线。温度升高,反斯托克斯线增加。从由光学介质和荧光组成的系统来看,Stokes过程和反Stokes过程都是熵不断增大的过程。虽然在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过程中光学介质的熵要减小.但由荧光带走的熵更大。介质中熵的变化△SM是一个很重要的量。正是由于熵的符号决定了在反斯托克斯过程中不可能产生激光。

相关内容还是要掌握的,比如什么是stocks和anti-stocks等

什么类型的数据属于二维数据?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比色皿为什么需要四面透光

如果在一条直线上那是测吸光度的

荧光分光光度计入射光源和检测器的方向是垂直的这样在垂直方向上就不可

能有入射光

而激发的荧光在四个方向上都有在垂直方向上检测干扰最小所以四面透光

荧光光谱适用低温,是为了增加驰豫作用,提高灵敏度。那么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火焰原子化法,为什么要尽量采用低温火焰,不是只要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吗?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啊?

因为温度较低时,激发态上的原子数与基态原子数相比非常小,故可用基态原子数代表待测元素的原子数,而原子数与被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这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基础。尽管火焰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离子的原子化,但同时高温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增多,这对定量是不利的。所以要尽量采用低温火焰,使基态原子的激发依赖于对光的吸收。

今天做了拉曼实验,到底拉曼用来测物质的什么啊?我知道红外是用测基团,物质的结构。拉曼也是是吗?

是物质结构,可以看肖老师课件的第27页。

(1)红外和拉曼都是振动光谱,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原理是一样的。但是红外是吸收光谱,而拉曼是散射光谱。

(2)至于波长,拉曼采用的是激光作为激发源,波长范围可以从紫外-可见-红外都可以,最常见的是可见光和NIR的。而红外只能选择红外光作为光源,包括从远红外到近红外,平时最常用的是中红外,4000cm-1到400cm-1。

(3)从选择法则上面来说,也就是什么样的振动是红外活性的,什么样的振动是拉曼活性的,也是不一样的。红外活性(也就是可以被红外检测到的振动)必须是分子偶极矩发生变化,而拉曼活性的振动必须是有分子的极化性发生改变才能被检测到。

(4)从信号强度来说,拉曼的信号很弱,通常10的6次方 ~ 8次方才有一个拉曼散射的光子。而相对来说,红外的信号要强!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红外更广泛一些!

(5)两者的光谱可以作为互补来确定分子的结构!

拉曼和红外他们的特征峰都很强,其中拉曼主要是测共价键的物质,而红外则是测OH基团等。通过这点可以考证你所测的物质用哪种方法会更好。

拉曼还有一点是会受荧光干扰,天然的提取物荧光干扰很大,用拉曼的效果会很差。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是以拉曼效应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子结构表征技术,其信号来源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拉曼光谱的分析方向有:

定性分析: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因此可以通过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对光谱谱带的分析,又是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基础。

定量分析:根据物质对光谱的吸光度的特点,可以对物质的量有很好的分析能力。

除了原理上的区别外,二者的光源不同,红外需要能量较小的光源,常见的是能斯特灯,碳化硅棒及白炽线圈;拉曼则用光源一般采用能量集中、功率密度高的激光。二者检测器也有区别,红外检测器有热检测器、热电检测器和光电导检测器等检测器,拉曼检测器用光电倍增管检测器、半导体阵检测器或多通道的电荷藕合器件。用拉曼光谱分析时,样品不需前处理。而用红外光谱分析样品时,样品要经过前处理,液体样品常用液膜法和液体样品常用液膜法,固体样品可用调糊法,高分子化合物常用薄膜法,体样品的测定可使用窗板间隔为2.5-10 cm 的大容量气体池;另外,红外光谱主要反映分子的官能团,而拉曼光谱主要反映分子的骨架主要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可以互相补充,对于具有对称中心的分子来说,具有一互斥规则:与对称中心有对称关系的振动,红外不可见,拉曼可见;与对称中心无对称关系的振动,红外可见,拉曼不可见。小结红外和拉曼光谱法是很重要的分析方法,它们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它们可以相互补充,都广泛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结构以及定性分析。

红外光谱测试时候的样品制备方法

(1) 固体样品的制备

a.压片法:

b.糊状法:

(2) 液体样品的制备

a.液膜法

b.液体吸收池法

c.样品滴入压好的Kbr薄片上测试

(3)气态样品的制备:气态样品一般都灌注于气体池内进行测试。

(4)特殊样品的制备—薄膜法:

a. 熔融法: 对熔点低,在熔融时不发生分解、升华和其它化学变化的物质,用熔融法制备。可将样品直接用红外灯或电吹风加热熔融后涂制成膜。

b.热压成膜法: 对于某些聚合物可把它们放在两块具有抛光面的金属块间加热,样品熔融后立即用油压机加压,冷却后揭下薄膜夹在夹具中直接测试。

c.溶液制膜法: 将试样溶解在低沸点的易挥发溶剂中,涂在盐片上,待溶剂挥发后成膜来测定。如果溶剂和样品不溶于水,使它们在水面上成膜也是可行的。比水重的溶剂在汞表面成膜。

5.奶粉、牛奶中三聚氰胺所规定的上限是多少?国家的GB是什么方法?

分子结构

化学式(分子式) C3H6N6

相对分子质量 126.15

答: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为0.63毫克/公斤。GB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执行,是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关于牛奶、奶粉三聚氰胺国家标准:

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高于1mg/kg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2.5mg/kg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2.5mg/kg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GB/T22388-2008

标准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三种方法为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检测定量限分别为2毫克/千克、0.05毫克/千克和0.01毫克/千克。标准适用于原料乳、乳制品以及含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定量测定。检测时,根据被检测对象与其限量值的规定,选用与其相适应的检测方法。

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

GB/T 22388—2008包括三个方法:第一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二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第三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时,应根据检测对象及其限量的规定,选用与其相适应的检测方法。

1、HPLC法:

原理:试样用三氯乙酸溶液-乙腈提取,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基质为苯磺酸化的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高聚物)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外标法测定。pH 为3.0柠檬酸和辛烷磺酸钠离子对试剂缓冲液。色谱柱:C8柱

2、LC-MS/MS法:

原理:试样用三氯乙酸溶液提取,经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和确证,外标法定量。色谱柱:强阳离子交换与反相C18混合填料,混合比例(1:4)。

3、GC-MS和GC-MS/MS法:

原理:试样经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后,进行硅烷化衍生,衍生产物采用选择离子监测质谱扫描模式(SIM)或多反应监测质谱扫描模式(MRM),用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的丰度比定性,外标法定量。色谱柱:5%苯基二甲基聚硅氧烷石英毛细管柱

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之一

阳离子交换柱(PCX)

三聚氰胺呈弱碱性(弱阳离子化合物),净化过程一般应选择阳离子交换柱。混合型的阳离子交换柱(PCX)通过将磺酸基团(-SO3H)键合在极性高聚物聚苯乙烯/二乙烯苯(PEP)吸附剂上,具有阳离子交换和反相吸附两种机理,并具有以下优点:

A.可通过两种不同溶液的洗涤(水/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和有机溶剂),使样品更干净,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B.批次重复性好。

C.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即使小柱跑干也可以得到较高回收率

LC-MS注意事项

1.不要用洗涤剂清洗玻璃容器

2.不要用塑料容器装有机溶剂

3.不使用不挥发性缓冲盐

4.有机缓冲盐的浓度要低

5 避免无机样品进样

6 待测样品浓度要低,通常<几个ppm

7.禁止直接样品测定

原因: 1、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导致离子化程度降低,并污染系统 2、增塑剂主要是会残留在系统中,对测定产生干扰 3、不挥发性缓冲液,如磷酸,由于离子化问题,除了降低离子化程度外,还会污染系统 4、在离子化时,溶质会与缓冲盐竞争,降低离子化程度。但少量缓冲盐加入,能有效提高离子化程度。5、无机盐除了会加合外,主要在雾化时,会污染雾化针,甚至堵塞雾化针。 6、LC-MS 灵敏度很高,所以只允许极少量物质进入。大量的物质进入MS,会污染整个系统,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2.QQQ的6中扫描模式及特点?

答:1.全扫描:定性,寻找准分子离子峰,只有Q1工作。

2.选择离子扫描:效率高,定性不好,定量强,只有Q1工作。

3.子离子扫描:Q1Q2Q3均工作,定性,寻找碎片离子峰。

4.母离子扫描:定性,寻找同系物。

5.中性丢失:定性,寻找中性碎片峰,检测固定质量的中性碎片。

6.多反应检测:定量,最佳选择,干扰小,信噪比高。

3.GC-MS/LC-MS定性能力相比有何不同?

答:GC-MS基于EI,硬电离模式,有标准物质库相匹配。

LC-MS基于ESI,软电离,无标准库,自建,与条件有关主要看准分子离子峰。

4.LC-MS/MS的最低检测限为多少?

答:0.5-0.1μg/L-1

三重四级杆各种工作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第一组四级杆用于质量分离,第二组四级杆用于碰撞活化,第三组四级杆用于质量分离。

由于在四级场中只允许一种质荷比的离子通过,其余离子的振幅变大,最后碰到四级杆被吸收。通过四级杆的离子到达检测器被检测。

工作模式分6类:

A—全离子扫描(Scan)——检测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流中,各种离子的m/z和强度

特点:这种扫描方式得到的质谱是全谱,可以进行质谱库检索和定性分析。用来做监视,挑选需要进一步分析的离子以及定量简单的组分

缺点:m/z上限一般达不到2000,(一般在多少啊?)所以并不是所有离子都被检测出来。

B—选择离子扫描(SIM)通过设置射频电压的变化范围。当射频电压值由一个数值变化到另一个值时,检测器检测到的离子就会从m1到m2,也即得到m1到m2的质谱。

特点:这种扫描方式灵敏度高,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离子使干扰组分不被采集,消除组分间的干扰,适合定量分析。

C—多反应监测扫描(SRM & MRM)以前没有讲过,查了下,貌似三聚氰胺的LC/MS-MS检测,可以这样。

D—子离子扫描(Product Scan)得到母离子的碎片信息,区别几种m/z相同的母离子,打假。

特点:只允许母离子这一种m/z的离子通过,通过母离子碎片种类和强度的差异来区别m/z相同的母离子,了解母离子的结构

E—母离子扫描(Precursor Scan)可以知道原来种哪些母离子是我们感兴趣的。F—中性丢失扫描(Neutral Loss)扫描用于检测哪些母离子丢失了中性的基团。

GC-MS使用的电离源是EI和CI,针对易气化的有机物样品分析。由于在合适的色谱条件下,混合样品也可以被分离成单一组分并逐一进入质谱仪,最终可以得到每个化合物的质谱。然后就简单的进行计算机混合物的色谱图、单一组分的质谱图和质谱检索。见过两个数据库:NIST库和Willey库

LC-MS使用的电离源是ESI和APCI,

LC-MS分析得到的质谱过于简单,结构信息少,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困难,主要依靠标准样品定性,对于多数样品,保留时间相同,子离子谱也相同,即可定性。大分子物质一般都用LC吧,GC的一般只用于低沸点稳定性好的的物质

GC实验注意事项

(1)确定待测样是否符合GC要求(2)浓度尽可能低:小于10ppm (3)待测样不能含有水份(特殊柱:水样) (4)溶剂沸点尽可能低,尽量不选用丙酮(5)柱温要低于固定液使用温度(6)样品必须经过0.45μm或0.22μm的滤膜过滤这里有两个细节比较重要,确定待测样是否符合GC要求,GC的要求是:沸点低,<350oC,易挥发,热稳定样品必须经过0.45μm或0.22μm的滤膜过滤,滤膜全称微孔过滤膜,大小和一角硬币相近,价钱大概一元一个,是色谱的基本器材之一。

GC-MS/LC-MS定性能力相比有何异同?

GC-MS/LC-MS都可以进行定性分析,GC-MS用于易气化、热稳定的小分子,采用电子轰击方式(EI),有标准谱库进行比对;LC-MS基于软电离模式,要自建谱库或自行分析,用于测定大分子量的化合物。

GC-MS可利用总离子色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GC-MS类似,LC-MS也可以通过采集质谱得到总离子色谱图,此时得到的总离子色谱图与由紫外检测器得到的色谱图可能不同。因为有些化合物没有紫外吸收,用普通液相色谱分析不出峰,但用LC-MS分析时会出峰。由于电喷雾是一种软电离源,通常很少或没有碎片,谱图中只有准分子离子,因而只能提供未知化合物的分子量信息,不能提供结构信息。很难用来做定性分析。

LC-MS分析得到的质谱过于简单,结构信息少,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困难,主要依靠标准样品定性,对于多数样品,保留时间相同,子离子谱也相同,即可定性,少数同分异构体例外。

GC-MS/LC-MS比较色谱质谱联用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液相联用与气相联用互为补充,分析不同性质的化合物。区别:GC- MS是最早商品化的联用仪器,适宜分析小分子、易挥发、热稳定、能汽化的化合物,用电子轰击方式(EI)得到的质谱,可与标准谱库对比; LC-MS主要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不挥发性化合物分析测定,极性化合物的分析测定,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析测定,大分子量化合物(包括蛋白、多肽、多聚物等)的分析测定,没有商品化的谱库可对比查询,只能建库或自己解析谱图 GC-MS 样品预处理麻烦,要求进样严格,但是结果有质谱库可以检索但是LC-MS没有质谱库检索,要自己分析

ESI和APCI的比较

ESI APCI

生成离子方式液相离子化气相离子化

可分析样品极性化合物、大分子非极性、中等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流动相流速

低流速(<100μL)下工作良好;高流速下(>750μL)比APCI差低流速(<100μL)下工作不好;高流速下(>750μL)好于ESI

ESI和APCI在实际应用中有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很多仪器可以进行两者的转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样品、不同的分析目的选用这两种接口。

硬电离和软电离?

因为离子化所需要的能量随分子不同差异很大。因此,对于不同的分子应选择不同的离解方法。认为能给样品较大能量的电离方法为硬电离方法,而给样品较小能量的电离方法为软电离方法,后一种方法适用于易破裂或易电离的样品。软

电离方式易得到准分子离子峰,硬电离方式一般只能得到碎片离子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软电离技术)——是一种用于大分子离子化方法,利用对使用的激光波长范围具有吸收并能提供质子的基质(一般常用小分子液体或结晶化合物),将样品与其混合溶解并形成混合体,在真空下用激光照射该混合体,基体吸收激光能量,并传递给样品,从而使样品解吸离子化。MALDI的特点是准分子离子峰很强。通常将MALDI用于飞行时间质谱和FT-MS,特别适合分析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

硬电离质是把解吸和电离两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分别用二个激光器进行解吸和电离,使用红外激光器来实现整分子气化,使用可调谐的紫外激光器对电离过程实行宽范围的能量控制,从而得到从电离(只显示分子离子)到各种程度不同的谱,并成功地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序列分析。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软电离技术)——是一种用于大分子离子化方法,利用对使用的激光波长范围具有吸收并能提供质子的基质(一般常用小分子液体或结晶化合物),将样品与其混合溶解并形成混合体,在真空下用激光照射该混合体,基体吸收激光能量,并传递给样品,从而使样品解吸离子化。MALDI的特点是准分子离子峰很强。通常将MALDI用于飞行时间质谱和FT-MS,特别适合分析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

通常可将离子源分为硬电离源和软电离源。硬电离源有足够的能量碰撞分子,使它们处在高激发能态。其驰豫过程包括键的断裂并产生质荷比小于分子离子的碎片离子。由硬电离源所获得的质谱图,通常可以提供被分析物质所含功能基的类型和结构信息。由软电离源获得的质谱图中,分子离子峰的强度很大,碎片离子峰较少且强度低,但提供的质谱数据可以得到精确的相对分子质量。

加Na,加H,具体是什么?

加Na,加H,是为了带电~~

貌似说法有问题,是加了H+,Na+才会带电,才能被MS检测到。

那为什么会产生加Na呢?

质谱一般有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不同性质的化合物在离子源里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难易程度不同;

可以先用两种都全扫描下,看看要测的物质在那种模式下更利于测定再选;

正离子:带正电的离子附在了你的物质之上让你的物质带电了,得到[M+H]+,[M+Na]+等准分子离子峰,主要的正离子有氢离子、钠离子

负离子:物质中的一个氢被打掉了,得到[M-H]-准分子离子峰

这里的Na+,网上说法最多的是玻璃容器溶解下来的

核磁常用的是碳谱和氢谱,如果样品中没有碳和氢,就不能测核磁了啊,核磁要纯物质检测,如果是混合物的话会很多峰混在一起,根本分辨不清,GC-MS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把混合物分开来,用质谱把每个组分都测出来

质谱可以准确测定分子量和化学式,而且灵敏度也比核磁要高,测蛋白质的时候比较多的大展身手吧。国内可以测蛋白质核磁的地方好像不太多,而且又贵,维护成本也比质谱高得多。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GC-MS测混合物时候的在线联用,快速分离和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双泵比单泵好在哪里啊?

多种流动相混合更加均匀。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为什么要对流动相脱气?

(1)脱气是为了防止流动相从高压柱内流出时,释放出气泡。这些气泡进入检测器后会使噪声剧增,甚至不能正常检测。

(2)溶解氧会与某些流动相与固定相作用,破坏它们的正常功能。对水及极性溶剂的脱气尤为重要,因为氧在其中的溶解度较大。

拉曼的光源在做样品时是不是就一个频率?各种物质对单一频率的光源都有响应,而不像紫外红外只对特定的波长?

有关积分球

漫反射光:指从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样品内部,经过多次反射、折射、散射及吸收后返回样品表面的光.漫反射光是分析与样品内部分子发生作用以后的光,携带有丰富的样品结构和组织信息.

积分球:是漫反射测量中的常用附件之一.入射光进入样品后,其中部分漫反射光回到积分球内部,在积分球内经过多次漫反射后到达检测器.由于信号光从散射层面发出后,经过积分球的空间积分,因此可以克服漫反射测量中随机因素的影响,提高数据稳定性和重复性。

紫外分光光度计与紫外漫反射的区别?

前者:采用透射方式,所测样品的为溶液,后者:漫反射方式(积分球),样品为固体,粉末,乳浊液和悬浊液。

请问,为什么气相色谱分析中样品不能含水?还有样品的PH值要低于多少,同样的,如果PH高了,为什么会损坏柱子?

主要是极性太大,伤害柱子,造成固定液流失,降低柱效率等因素。进水样做GC,要采用特殊的柱子。但如果是顶空进样,带有一些水汽,问题不大。

前者的影响有毛细柱和填充柱,简单地说就是可能改变填料(因定液)结构、弱化分离性质,影响分离效能;后者容易与化合物溶解,影响检测极性,污染检测器。

关于pH

也是说HPLC的,普通柱子,常3-9左右。碱性损柱,固定相流失。 GC通常是有机溶剂或其他,一般不提pH的。

气相色谱仪的构成?

1.载气系统。气相色谱中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和氩气。

2.进样系统。其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

3.分离系统。分离系统包括色谱柱,色谱炉和温度控制装置。色谱柱是色谱仪的心脏。

4.检测系统。包括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

5.记录系统。

GC需要你掌握的问题:1:分流比 2:溶剂延迟 3:适用对象

色谱中采用分流技术进样,主要是柱容量小。如果是痕量组分分析,就不需要分流。

GC适用易挥发的,热稳定的,分子量比较低的有机物。进样量0.1微升。

分流比。因为不太清楚,查了些,大家一起学习 GC中分流比的测定是很简单的,只要在分流出口用皂膜流量计测定分流流量,再测定柱内流量(因为柱内流量很小,用皂膜流量计测定时误差较大,故常用测定死时间的办法进行流量计算)。二者之比即为分流比(即分流流量/柱内流量)。严格地讲,两个流量值应校正到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才能获得准确的分流比。分流比的大小会影响分流歧视.一般地讲,分流比越大,越有可能造成分流歧视.所以,在样品浓度和柱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分流比小一些有利。实际工作中人们更关心的是分流比的重现性,分流比则常用整数之比表示,故一般不需要很准确地测定。记得上课时老师说GC常采用20/1的分流比

为什么溶剂延迟?在气相色谱质谱中,由于溶剂量大,如果一进样就打开质谱灯丝,大量的溶剂可能会造成炽热的灯丝烧断,所以一般设定溶剂延迟来避免此种可能发生。溶剂延迟对延长灯丝寿命有好处!

这些讨论很不错。分流比还要是在实践工作中确定。不过讨论中没提及分流的目的,其实就是减少了进样量。用流动相做溶剂,就是溶解样品时候采样实际流动相来溶解样品而已,也许是80%甲醇-20%水。如果用纯水相(有机)做溶剂,而HPLC 系统是高比例有机(水)相作流动相,就有可能导致水(有机)溶性物质析出,产生堵柱。

分流比问题再讨论分流原因:柱容量小,微量注射器无法准注入nl级体积的试样。而且对于一些相对"脏"的样品,更应采用分流进样,因为分流进样时大部分样品被放空,只有一小部分样品进入色谱柱,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柱污染. 分流过程:液体试样通过注射器进入分流试样器的气化室,试样和溶剂迅速气化,并与载气混合均匀后,在气化室出口处进行分流,使绝大部分试样放空,极小部分引入毛细管。分流比:分流流量/柱内流量,常采用20/1的分流比另外在分流进样不能满足分析要求时(灵敏度太低),还可考虑其他进样方式,如不分流进样和柱头进样等. 分流进样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痕量分析;缺点是易引起峰展宽,柱头进样优点是可以消除“歧视”现象,定量准确;缺点是进样装置较为复杂。

毛细管气相色谱进样系统中的无分流进样以及其优缺点?

无分流进样指试样进入进样器后,全部迁移进入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可在分流进样器上实施。其优点是把全部试样注入色谱柱中,灵敏度大大提高,特别适用于痕量分析。但易产生因进样引起的峰展宽,包括因进样时间拖长引起的时间性谱带展宽和由于试样占据色谱柱较大长度所引起的空间性谱带展宽。这需要优化仪器的操作参数加以克服。

毛细管气相色谱进样系统中对进样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毛细管柱因内径很细,固定液的液膜厚度很薄,柱容量很小,对进样技术要求极为严格:第一:要求瞬间进入极小量的试样。第二:要求通过进样系统引入色谱柱中的试样组成必须与实际试样的组成一致,即无歧视现象。第三:要求尽量减小有进样系统带来的谱带展宽。

反相键合色谱法的优点?

反相键合色谱应用非常广泛,反相色谱具有通用型液相色谱的特点。常规反相色谱技术,不仅可以分离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尤其适于分离同系物,非极性及极性较弱的化合物,例如多环芳烃等低级性化合物。

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必须符合的要求是什么?

1.能溶解试样,但不能与试样发生反应;

2.与固定相不互溶,也不发生不可逆反应;

3.黏度要尽可能小,这样才能有较高的渗透性和柱效;

4应与所用检测器相匹配;

5.容易精制,纯化,毒性小,不易着火,价格尽量便宜等。

一种物质在在紫外区有一个特征吸收波长,但它又不能配成溶液,你会用什么仪器来确定这个波长呢?

我们需要在紫外区检测,而样品不能配成溶液时,可选用紫外-漫反射,也可以说紫外吸收和紫外漫反射是互补的。紫外吸收样品主要是溶液,气体也可。其它的固态,粉末,悬浊液,及活体样品在紫外区有吸收,就可以用紫外-漫反射。

如果要测的样品以水做溶剂,但是测的时候有水会对仪器产生影响,该怎么办呀 ?

1 有机溶剂提取

2 用可以进水样的特殊柱

紫外和原子吸收的单色器所处的位置为什么不同?

紫外的单色器是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并从中选出任一波长单色光。而原子吸收的单色器则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

在原子吸收光谱中,单色器的作用是把特征谱线与临近谱线分开,所以得在进入检测前,火焰之后:而在紫外分光中是把光源的光在通过试样之前使其转变成特征光然后检测。

什么原因导致基线不稳和干扰?

1.进样针受污染。清洗进样针;做一浓缩试验,载气线路可能也要清洗。

2.色谱柱受污染。烘焙色谱柱,限定时间1-2h。

3.检测器不平衡。检测器一般需要24h才能得到平衡。

4.在程序升温的时候改变载气流速(在很多情况下为正常现象)。

电化学

在电化学领域常用的三电极系统是: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或对电极。工作电极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参比电极提供电位标准,对电极是和工作电极组成回路以通过电流。

常用工作电极:汞电极(滴汞电极,悬汞电极),金属电极(如金电极,铂电极)和碳电极(如石墨电极,玻碳电极)。常用参比电极:标准氢电极,饱和甘汞电极,Ag-AgCl电极。对电极一般是铂电极。

酸碱反应,用pH 玻璃电极做工作电极,氧化还原反应,用铂电极做工作电极,络合反应和沉淀反应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电极。比如银量法测氯离子可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做工作电极。工作电极又成为指示电极。

工作电极又称为指示电极。固体电极制作好后要进行表面预处理,目的是使表面清洁。清洁方法很多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预处理的效果可以用循环伏安法来确定。来测一个氧化还原电对,看在此电极上测得氧化还原电位与理论值的符合程度。符合的越好,说明预处理的效果越好。

在电化学中,三电极系统是常见的,但符合一定条件也可用两电极系统(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即:It is only used in solutions of low resistance and microelectrode.

在电化学测量中,人们把电极区分为极化电极和去极化电极。电极的电位随着外加电压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的电极称为极化电极:具有这种性质的指示电极又称为工作电极。当电极的电位完全保持恒定的数值,在电化学测量过程中始终不变,这样的电极称为去极化电极。在电位分析中使用的两个电极都是去极化电极。有关循环伏安发的一点知识

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该法控制电极电势以不同的速率,随时间以三角波形一次或多次反复扫描,电势范围是使电极上能交替发生不同的还原和氧化反应,并记录电流-电势曲线。根据曲线形状可以判断电极反应的可逆程度,中间体、相界吸附或新相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偶联化学反应的性质等。常用来测量电极反应参数,判断其控制步骤和反应机理,并观察整个电势扫描范围内可发生哪些反应,及其性质如何。对于一个新的电化学体系,首选的研究方法往往就是循环伏安法,可称之为“电化学的谱图”。本法除了使用汞电极外,还可以用铂、金、玻璃碳、碳纤维微电极以及化学修饰电极等。

为什么较长波长的激光光源,荧光干扰比较少?

短波的能量比较高,所得到的拉曼信号比较强,与此同时荧光的干扰也比较强,主要表现为基线的偏离和信噪比下降,与拉曼散射相比,荧光通常是一种量子效率更高的过程,甚至很少量不纯物质的荧光也可以导致显著的拉曼信号降低,因此,使用长波长的激发光可使荧光显著减弱。当然也会伴随着拉曼信号有所减弱,所以在消除荧光干扰的时候,要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长波长的激发光,即能保证有拉曼信号,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荧光的干扰。

拉曼强度通常与辐射光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而荧光是光致发光现象,先要吸收才有可能发射,而物质对较短波长的紫外光的吸收概率通常高得多。

关于空心阴极灯的优缺点

优缺点:(1)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2)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

AAS为什么要用空心阴极灯?

因为空心阴极灯提供理想的锐线光源,它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同的纯金属制成。灯内是低电压,压力变宽基本消除;灯电流仅几毫安,温度很低,热变宽也很小。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 a.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0一致。 b.发射线的Δν1/2小于吸收线的Δν1/2。

原子吸收光谱与分子吸收光谱的主要差异。

第一、产生光谱的基本粒子不同。原子吸收光谱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了辐射后,当光的频率刚好符合其跃迁的能级差时,一个电子吸收该光子进行不同能级

的之间的跃迁,进而产生一条谱线。原子的能级跃迁只是简单的跃迁。而分子吸收光谱是由分子受到了辐射光的作用,电子在分子轨道上跃迁。由于分子结构的复杂,跃迁方式分振动跃迁和转动跃迁。

第二、光谱形状不同。原子吸收光谱是由电子云状态发生变化时吸收的有特定频率的电磁频谱。有较高的单一性,所以形成的是线状光谱。而分子吸收光谱由于分子不但原子个数,种类都较多,还含有集团和结构单元,所以其能量结构也很复杂,进而能级跃迁也有多种,不具有单一性。所以形成带状光谱。

第三、光谱的用途不同。原子吸收光谱可以测70多种元素,多为金属元素。每测一种元素要更换相应的空心阴极灯。而分子光谱根据分子光谱可以确定分子的转动惯量、分子的键长和键强度以及分子离解能等许多性质,从而可推测分子的结构。

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本质区别----柱子极性问题。具体:正相色谱用的固定相通常为硅胶,以及其他具有极性官能团,如胺基团和氰基团的键合相填料。由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或其他团的极性较强,因此,分离的次序是依据样品中的各组份的极性大小,即极性强弱的组份最先被冲洗出色谱柱。正相色谱使用的流动相极性相对比固定相低,如:正乙烷、氯仿、二氯甲烷等。反相色谱填料常是以硅胶为基础,表面键合有极性相对较弱的官能团的键合相。反相色色谱所使用的流动相极性较强,通常为水,缓冲液与甲醇,已腈等混合物。样品流出色谱柱的顺序是极性较强组合最先被冲出,而极性弱的组份会在色谱柱上有更强的保留。常用的反相填料有C18、C8、C4、C6H5等。

核磁内容总结

原理: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

具有奇数原子序数或奇数原子质量(或两者都有)的元素,如1H、13C、15N、17O、31P等,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核磁共振现象(NMR)。

通常以四甲基硅烷Si(CH3)4(简称TMS)为标准物。将其化学位移值定为零,其它质子的化学位移与其对照,取相对值。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电负性与质子相连接的原子,其电负性较大,质子就在低场发生共振,化学位移δ值就大。

2.氢键键合在电负性大的元素上的氢原子,如O—H、N—H等易形成氢键,在较低场发生共振,质子的化学位移就越大。

激发光束与观察的荧光光束成直角,目的在于减少被散射的入射光进入检测器”(引自吴性良等复旦大学《分析化学原理》357页),其次是避免毛玻璃比色皿面可能造成的漫反射光的干扰。

色谱柱不用时为什么要充满有机溶剂?

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柱子,造成柱子损害

总结几个仪器的基本部件

气相色谱:流程: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记录系统

HPLC:高压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记录与处理系统

质谱:进样口→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分析

紫外分光光度法: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系统

AAS:(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单色器→检测系统

荧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单色器→样品池→单色器→检测器→放大与记录

GC常用检测器:热导检测器(TC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质谱检测器(MS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LC常用检测器是:紫外吸收检测器二极管陈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化学发光检测器

什么是分子的同步荧光光谱,如何获得?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荧光物质既具有发射光谱又具有激发光谱,如果采用同步扫描技术(两个单色器同步转动),同时记录所获得的谱图,称为同步荧光光谱。特点和作用:同步荧光光谱的谱图简单,谱带宽,减小了谱图重叠现象和散射光的影响,提高了分析测定的选择性,但同步荧光光谱损失了其他光谱带,提供的信息量减少。

简述原子吸收光谱俞分子吸收光谱的主要差异。

1、分子光谱远比原子光谱复杂,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而分子光谱为带状光谱。

2、分子吸收可使用连续光源,而原子吸收只能使用线状光源。

3、分子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而原子能级:电子能级。

4、所有能级量子化。从理论上说,所有吸收均应该是线状吸收,但由于分子能级的交叉及仪器分辨率的限制,测出的分子吸收成了带状吸收。

XRD

原理: X射线是原子内层电子在高速运动电子的轰击下跃迁而产生的光辐射,主要有连续X 射线和特征X射线两种。晶体可被用作X光的光栅,这些很大数目的原子或离子/分子所产生的相干散射将会发生光的干涉作用,从而影响散射的X射线的强度增强或减弱。由于大量原子散射波的叠加,互相干涉而产生最大强度的光束称为X射线的衍射线。满足衍射条件,可应用布拉格公式:应用已知波长的X射线来测量θ角,从而计算出晶面间距d,这是用于X射线结构分析;另一个是应用已知d的晶体来测量θ角,从而计算出特征X射线的波长,进而可在已有资料查出试样中所含的元素。

方法:测定X射线衍射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粉末法,二是单晶旋转法。粉末法,是利用单色化的X射线被多晶粉末试样衍射的结果,从衍射图测量衍射相片线条的位置和相对强度,从而确定试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状态。样品必须是结晶的粉末,所需试样量少,试样不被破坏,广泛应用于多晶物质混合物的物相分析。如晶体鉴定,对同一物质的不同晶状,含水物与无水物以及结晶水不同的化合物都可进行鉴定。

目的:测定晶体结构和某些结晶性质。

TRISTAR 3000自动气体吸附仪可以测定固体样品中微孔、中孔和大孔的孔径分布。这个是错的,并不能大孔。

铝渣化学分析方法

炼钢脱氧用铝渣系列标准 编制说明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2015年8月30日

一、前言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由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共同起草《铝渣》、《铝渣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法》、《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氟含量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金属铝含量的测定气体容量法》、《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硅、钙、镁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项目计划编号2014-1367T-YS。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15年4月26日~4月28日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炼钢脱氧用铝渣》有色金属行业标准会议上决定将标准名称更改为《炼钢脱氧用铝渣》、《炼钢脱氧用铝渣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法》、《炼钢脱氧用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氟含量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炼钢脱氧用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金属铝含量的测定气体容量法》、《炼钢脱氧用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炼钢脱氧用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硅、钙、镁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铝的消耗量逐渐增多,铝资源也变得逐渐紧缺。而在铝冶炼、 铝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铝渣,这些铝渣中不同程度的含有金属铝等有价资源,逐渐成为了一种流通的商品,以铝渣为基础的贸易商品的不断出现,迫切需要对 铝渣进行分析检测,其中氟的含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 炼钢脱氧用铝渣是利用电解铝、铝铸造、废杂铝回收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铝渣(灰),经过研磨、筛分、分级生产的一种粒状粉末,其中含有氧化铝、金属铝、氮化铝、钙镁等氧化物、氟化物等,可用于炼钢时脱氧脱硫,是对铝渣(灰)这类固体废物有效的资源化再生利用。 二标准试验 (1)《炼钢脱氧用铝渣》 1.术语和定义 1.1炼钢脱氧用铝渣 Aluminum Slag for Steel Making Deoxidizing Agent

冰晶石_氧化铝熔体中的酸碱体系

收稿日期:1999-05-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771017) 作者简介:徐宁(1972-),男,江苏常州人,博士研究生;邱竹贤(1921-),男,江苏海门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 院士# 2000年2月第21卷第1期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Natural Science)Feb.2000Vol 121,No.1 文章编号:1005-3026(2000)01-0063-03 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的酸碱体系 徐 宁1,郭咏梅2,邱竹贤1 (1.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沈阳 110006; 2.大连液压件厂,辽宁大连 116033) 摘 要:通过对离子熔体中酸碱定义的引入,确立了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的2大主要酸碱 体系;分析了不同酸度对氧化铝溶解和融盐电解的影响;通过对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酸碱络离子的分析,确立了熔体中各络离子的配位结构# 关 键 词:冰晶石-氧化铝熔体;酸碱平衡;铝电解中图分类号:O 643.13 文献标识码:A 在长期的工业生产及研究中,人们发现融盐电解质的酸度对电解铝工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如:对Al 2O 3溶解的影响;对电解铝分解电压、电流效率的影响;对金属在电解质中的溶解的影响,等#因而对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酸碱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 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酸碱体系 定义以及酸碱体系的确立 111 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酸碱体系的定义 在熔体中共价金属卤化物(如AlF 3,AlCl 3,PbCl 2等)具有易与离子卤化物或含卤离子的化合物生成络离子的特性,这些组合形态的存在,通过生成特定的化合物,或在晶体状态中得到证明,或在熔融混合物中以光谱方法得以确认#H #留克斯[1] 在发展刘易斯与乌沙诺维奇理论基础上,提出离子熔体中酸碱平衡的概念: 碱 酸+R n -(1) (式中,R n-F -,Cl -,O 2-离子及与之相类似 的离子集团)即:在离子熔体中能结合R n-类型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反之为碱;R n-类型离子被称为碱基#离子熔体的酸度由熔液中R n-浓度决定#这样,就建立了离子熔体中酸碱体系的概念,这一定义来源于/溶剂化酸性0的定义#熔体中酸碱体系对的名称根据碱基R n- 的名称确定#如:氟酸/氟碱,含氧酸/含氧碱,等# 112 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酸碱体系的确立 (1)纯冰晶石熔体中氟酸/氟碱体系的确立 在冰晶石(Na 3AlF 6)熔融过程中,Na 3AlF 6将发生热分解,生成混合物离子熔体#通过对该离子熔体的物质结构的分析,发现该离子熔体的混合物是由碱金属离子氟化物NaF 和离子络和物NaAlF 4和Na 3AlF 6组成#在该离子熔体中的各物质间存在着各种平衡反应,如: 1AlF 3- 6络离子的分解平衡:AlF 3-6AlF -4+2F -(1015e ,pK d =1115(2)oAlF -4络离子的分解平衡: AlF - 4 AlF 3+F -(1015e ,pK d =3179) (3) ?陈念贻对冰晶石熔体结构的研究[2],认为在冰晶石离子熔体中还存在如下平衡: 2AlF -42F -7+F -(1015e ,p K d =1154) (4) 由此,根据定义(1)可以确立纯冰晶石离子熔体中氟酸/氟碱体系为:AlF -4/AlF 3-6,AlF 3/AlF - 4, Al 2F -7/AlF -4#其中AlF -4/AlF 3-6 为该离子熔体中占主要地位的氟酸/氟碱体系对#冰晶石熔体的酸 度由熔液中自由F -浓度来确定# (2)冰晶石-氧化铝熔体中含氧酸/含氧碱体系的确立 当在冰晶石离子熔体中,加入能离解出O 2-离子的化合物,如:碳酸盐、氢氧化物以及金属氧

常用色谱与光谱分析方法与技术

常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和技术 色谱分析、光谱分析以及两谱联用技术,构成了药物分析学科领域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应用日趋广泛,发展十分迅速,新颖方法层出不穷。 新近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 一、胶囊色谱(Micellar Chromatography,MC)又称拟相液相色谱或假相液相色谱(Pseudophase LC),是一种新型的液相色谱技术。特点是应用含有高于临界胶囊(或称胶束,微胞等)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流动相。所谓“胶囊”就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其临界胶囊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时形成的分子聚合体。通常每只胶囊由n个(一般为25~160个)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组成,其形状为球形或椭圆球形。在CMC值以上的一个较大浓度范围内,胶囊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等等)以及胶囊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构成胶囊的分子单体与溶液中自由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单体之间存在着迅速的动态平衡。通常有正相与反相两种胶囊溶液。前者是由表面活性剂溶于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外侧而亲脂端位于内部的胶囊;后者是指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核心而亲脂基位于外面的胶囊。被分离组分与胶囊的相互作用和被分离组分与一般溶剂的作用方式不同,并且被分离组分和两种胶囊的作用也有差别。改变胶囊的类型、浓度、电荷性质等对被分离组分的色谱行为、淋洗次序以及分离效果均有较大影响。胶囊色谱就是充分运用了被分离组分和胶囊之间存在的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增溶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以及其综合性的协同作用可获得一般液相色谱所不能达到的分离效果。适用于化学结构类似、性质差别细微的组分的分离和分析,是一种安全、无毒、经济的优越技术。 (一)原理:胶囊溶液是一种微型非均相体系(Microheterogenous system)。在胶囊色谱中,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水之间、胶囊与水相之间以及固定相与胶囊之间存在着分配平衡。组分的洗脱得为取决于三相之间分配系数的综合作用;同时定量地指出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k'的倒数值与胶囊浓度成正比,一般增加胶囊浓度即可获得较佳的分离效果。 (二)方法特点:与传统液相色谱的最大区别在于胶囊色谱流动相是由胶囊及其周围溶剂介质组成的一种微型的非均相体系,而常规流动相是一种均相体系。特点: 1、高度的选择性:因分离组分与胶囊之间存在着静电、疏水以及空间效应的综合作用,只要通过流动相中胶囊浓度的改变,就可使分离选择性获得改善和提高。此外,通过适当固定相以及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也可提高分离选择性。 2、便于梯度洗脱:由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高于CMC后再增大浓度时,溶液中仅胶囊的浓度发生改变,而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的浓度不变,不影响流动相与固定相的平衡过程,因而比传统的梯度洗脱技术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并减少了流动相的消耗,适用于常规。 3、提高检测灵敏度:胶囊流动相可增加某些化合物的荧光强度,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还可稳定某些化合物在室温条件下发生的液体磷光。 4、因分离组分不易分出,故缺点是柱效低且不适于制备分离。 (三)常用表面活性剂: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溴化或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or chloride,CTMAD或CTMAC);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Brij-35即(聚氧乙烯)35-十二烷基醚。 二、手性分离色谱(Chiral Separation Chromatography,CSC) 是采用色谱技术(TLC、GC和HPLC)分离测定光学异构体药物的有效方法。由于许多药物的对映体(Enantiomer)之间在药理、毒理乃至临床性质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必要对某些手性药物进行

化学分析试题及答案

化学分析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10分 1、(× )在化学定量分析中,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微量分析。 2、(√ )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要差一些。 3、(√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 4、(× )酸碱滴定中溶液愈浓,突跃范围愈大,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5、(√ )当金属离子与指示剂形成的显色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金属离子与EDTA 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时,易产生封闭现象。 6、(× )高锰酸钾法通常在强酸性溶液如HNO 溶液中进行。 3 7、(√ )使用酸式滴定管时,应大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在后。 8、(√ )随机误差具有重复性,单向性。 9、(× )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颜色突变时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 10、(× )有两组分析数据,要比较它们的测量精密度有无显着性差异,应当用Q验。 二、选择题。20分

1、分析化学依据分析的目的、任务可分为:…………………………………………( A ) A: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B: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C: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D: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2、下列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B ) A:天平零点突然变化 B:读取滴定管的度数量偏高 C:环境温度发生变化 D:环境湿度发生变化 3、用于反应速度慢或反应物是固体,加入滴定剂后不能立即定量完成或没有适当的指示剂的滴定反应,常采用的滴定方法是:………………………………………………( B ) A:直接滴定法 B:返滴定法 C:置换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4、以下试剂不能作为基准物质的是:…………………………………………… ( D ) A:优级纯的Na 2B 4 O 7 ·10H 2 O B:99.99%的纯锌 C:105-110。C烘干2h的Na 2C 2 O 4 D:烘干的Na 2 C0 3

化学分析

一、分类 1、分析化学按照分析原理的不同:化学分析方法(依赖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 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除化学分析法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仪器设备,习惯上把这类分析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2、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照分析时所取的试样量的不同或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的不同,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等。 二、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 分析的一般过程 1.取样(sampling) 合理的取样是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基础。 2.预处理(pertreatmnt) 预处理包括试样的分解和预分离富集。 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湿法分析,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正确的分解方法应使试样分解完全;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损失;应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分解试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溶解法和熔融法,操作时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 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时,将它处理成溶液后,便可直接进行测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测定时各组分之间往往发生相互干扰,这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定。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其干扰。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是消除干扰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并非任何干扰都能消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使待测组分与其他干扰组分分离。 有时,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极微,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这时必须先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然后进行测定。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separation)和富集(preconcentration)方法有沉淀分离、液-液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蒸馏和挥发分离、超滤、浮选吸附等。 如何选用分离方法?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灵活性。要在工作经验积累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测定的目的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成分分析还是结构分析?是全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②样品的数量、来源难易及某些组分的大致含量。大批样品中痕量成分的分离,首先要进行萃取、吸附等富集方法,再行分离。③分离后得到产品的数量、纯化是

现代化工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碱木质素的酚羟基 (一)实验目的 用FC法测定漆酶活化的碱木质素酚羟基含量 (二)实验原理 碱木质素为造纸黑夜的主要成分,其难溶于水,可通过磺化使其成为两亲性的聚合物。但是因为碱木质素分子活性位点太少,可通过漆酶活化后再磺化,便可提高磺化后产物——木质素磺酸盐的磺化度。漆酶的酶活已经预先测定,单位为U/g(漆酶),漆酶的用量表示为U/g(碱木质素)。因为碱木质素在波长为280nm 处有最大吸收波长,可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又因为香草醛标准溶液与FC试剂反应后在波长为760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也可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漆酶活化后碱木质素的酚羟基的含量(碱木质素也有类似于香草醛和FC试剂的反应)。 (三)实验步骤 1漆酶改性碱木质素 先用漆酶改性碱木质素,后对产物干燥处理。 2酚羟基含量测定 FC法步骤如下: a)取120 mg干燥样品溶解并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同时取一小部分出来稀 释测浓度(波长为280nm)。 b)取以上溶液1 mL于25 mL容量瓶中,加入1.5 mL FC试剂,再加入15 mL 去离子水稀释。 c)往以上溶液加入5 mL 20% Na2CO3溶液(20 g Na2CO3溶解于100 mL容量 瓶)后用去离子水定容。 d)将以上溶液移至150 mL锥形瓶中,在摇床中于30 ℃,200 rpm的条件下反 应2 h e)在760 nm处测定以上溶液的吸光度。 根据香草醛的标准曲线:y=0.011x+0.0503可求得一定体积的碱木质素溶液酚羟基的摩尔数;同时根据碱木质素的标准曲线为:y=0.01342x-0.01651可求得一定体积的碱木质素的含量。 酚羟基的含量表示为1 g的碱木质素所含有的酚羟基的摩尔数。

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第1部分:重量法测定湿存水含量 编制说明 (预审稿) 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9年5月

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第1部分:重量法测定湿存水含量 预审稿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 1.1任务来源 根据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标准制(修)定计划,YST 273《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由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修订,2018年8月21日-23日,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召开了YST 273《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企业标准任务落实会,会上确定了《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的修订思路。根据会议讨论决定,由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YST 273.1-XXXX《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第1部分:重量法测定湿存水含量》修订工作,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参与修订工作。 1.2 起草单位情况 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是中国轻金属专业领域唯一的大型科研机构,是我国铝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重大、关键和前瞻技术的研发基地,基础研究及原创性技术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铝土矿综合利用、氧化铝、电解铝、铝用炭素以及轻金属材料。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氧化铝试验基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大型铝电解工业试验基地、世界上唯一的铝土矿综合利用试验基地,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铝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扩大试验、工业试验、工程化和产业化完整的铝工业科技创新体系。拥有铝土矿处理、氧化铝工艺、铝用炭素和电解铝工艺、镁冶炼工艺、化学品氧化铝和轻金属材料工艺、轻金属检测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实验室,具有完善的铝、镁冶炼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平台,包括TEM、SEM、EDS、XRD、XRF、IC等在内的大型仪器设备80余套。2004年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质量、健康安全、环境三大体系认证。依托研究院设立的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郑州轻金属研究院检测实验室)主要负责我国铝镁及其合金12类77种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产品质量评价仲裁等工作,多年来一直为行业提供技术支

行业标准《铝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1部分:滴定法测定有机碳量》-编制说明(送审稿)

《铝土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1部分:有机碳含量的测定》(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送审稿 《铝土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1部分: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编制组主编单位:中铝山东有限公司 2019年8月1日

一工作简况 1.1立项目的和意义 有机物的累积和危害是大多数拜耳法氧化铝厂必须面对的问题。溶液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工厂的产量、产品的质量以及其它技术经济指标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某些有机物的存在使生产砂状氧化铝变得困难。 氧化铝生产系统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矿石,中国拜耳法生产所使用的铝土矿大多依赖进口。热带铝土矿中有机碳含量较高,例如澳大利亚、南美以及非洲。而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中有机碳含量较低。 拜耳法氧化铝生产所用矿石基本依赖于进口,尤其是澳大利亚矿石,有机碳含量在0.2%-0.3%。在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中,当氧化铝流程中有机物累积到一定含量后,会改变溶液的物理性质,如溶液的比重、黏度、沸点、比热增加,界面张力降低,而且溶液或者浆液会产生大量泡沫而减小设备容积并造成溶液损失,对拜耳法生产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而严格控制铝土矿有机物含量显得尤必要。 在我公司与国外大型铝企交流过程中发现,滴定法测定铝土矿中的有机碳并未被采纳使用,目前很多国外铝企在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法测定铝土矿中有机碳,如力拓公司。该方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但没有统一标准,只是使用仪器供应商提供(推荐)的方法,方法千差万别。国内开展这项工作的很少,中铝系统目前只有我公司在进行该项研究,在国际间交流中无据可依。随着国内铝土矿资源日益枯竭,大量利用外矿已成为必然,测定方法与国外铝企接轨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标准提出了采用总有机碳测定仪测定铝土矿中有机碳含量只需加入磷酸,其余试剂均不消耗,而且不排放废弃物,做完后的样品收集起来最后放入矿场可作为铝土矿原料,实现零排放,而且催化剂可反复使用,也可再生。耗时短,易操作。因此建议将YS/T575.21-2007进行修订,原滴定法为方法1,新增总有机碳分析仪法为方法2。 1.2任务来源 2018年国家工信厅科下达了《铝土矿化学分析方法》的制定计划,项目计划编号为2017-0168T-YS,经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标准委员会委托,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有限公司负责。

光谱分析方法

光谱分析方法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仪器分析方法分为()、()、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热分析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 2 光学分析法一般可分为()、()。 3仪器分析的分离分析法主要包括()、()、()。 4仪器分析较化学分析的优点()、()、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答案 1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 2光谱法、非光谱法 3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 4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一、选择题 1 电磁辐射的粒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能量B频率C波长D波数

2 当辐射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下列哪种参量不变() A波长B速度C频率D方向 3 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 A.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B.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 C.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D.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4 可见区、紫外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A.紫外区和无线电波区;B.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区; C.紫外区和红外区;D.波数越大。 5 有机化合物成键电子的能级间隔越小,受激跃迁时吸收电磁辐射的 A.能量越大;B.频率越高;C.波长越长;D.波数越大。 6 波长为0.0100nm的电磁辐射的能量是多少eV? A.0.124;B.12.4eV;C.124eV;D.1240 eV。 7 受激物质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如果以光辐

射形式辐射多余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A光的吸收B光的发射C光的散射D 光的衍射 8 利用光栅的()作用,可以进行色散分光A散射B衍射和干涉C折射D发射9 棱镜是利用其()来分光的 A散射作用B衍射作用C折射作用D 旋光作用 10 光谱分析仪通常由以下()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A光源、样品池、检测器、计算机 B信息发生系统、色散系统、检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 C激发源、样品池、光电二级管、显示系统 D光源、棱镜、光栅、光电池 二、填空题 1.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越长,频率、波数越(),能量越(),反之,波长越短,能量越()。 2. 在光谱分析中,常常采用色散元件获得()来作为分析手段。 3. 物质对光的折射率随着光的频率变化而变

分析化学复习题(youdaan)

绪论 一、选择题 B1按任务分类的分析方法为 A.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B.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C.常量分析与微量分析 D.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E、重量分析与滴定分析 B2、在半微量分析中对固体物质称样量范围的要求是 A.0.1-1g B.0.01-0.1g C.0.001-0.01g D.0.00001-0.0001g E.1g以上 C3、酸碱滴定法是属于 A.重量分析 B.电化学分析 C.化学分析 D.光学分析 E.色谱分析 A4、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是属于 A.定性分析 B.定量分析 C.结构分析 D.化学分析 E.仪器分析 E5、在定性分析化学中一般采用 A.仪器分析 B.化学分析 C.常量分析 D.微量分析 E.半微量分析 DE6、下列分析方法按对象分类的是 A.结构分析 B.化学分析 C.仪器分析 D.无机分析 E.有机分析 BC7、下列分析方法为经典分析法的是 A.光学分析 B.重量分析 C.滴定分析 D.色谱分析 E.电化学分析 DE8、下列属于光谱分析的是 A.色谱法 B.电位法 C.永停滴定法 D.红外分光光度法 E.核磁共振波谱法 ABC9、按待测组分含量分类的方法是 A.常量组分分析 B.微量组分分析 C.痕量组分分析 D.常量分析 E.微量分析 ABC20、仪器分析法的特点是 A.准确 B.灵敏 C.快速 D.价廉 E.适合于常量分析 二、是非题 x1、分析化学的任务是测定各组分的含量。 x 2、定量分析就是重量分析。 √3、“主/常量”是表示用常量样品分析主成分。 x 4、测定常量组分,必须采用滴定分析。 x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将完全取代化学分析。 分析天平 一、选择题 A1、用半机械加码电光天平称得空称量瓶重为12.0783g,指数盘外围的读数为 A.0mg B.7mg C.8mg D.3mg E.2mg E2、用电光天平称得某样品重14.5827g,光幕上的读数为 A.5mg B.5.8mg C.2mg D.27mg E.2.7mg D3、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一物品,下列数据记录正确的是 A.18.032g B.18.03235g C.18.03230g D.18.0324g E.18.03g C4、用电光天平称量某样品时,用了2g和5g的砝码各一个,指数盘上的读数是560mg,光幕标尺上的读数是 0.4mg,则此样品的质量为 A.7.56004g B.7.0456g C.7.5604g D.7.5640g E.7.4560g A5、分析天平的灵敏度应为增加1mg质量使光幕上微分标尺移动 A.10小格 B.1小格 C.100小格 D.0.1小格 E.2-4小格 B6、用直接法称量某样品质量时,若称量前微分标尺的零点停在光幕标线左边,并相差2小格,在此状态下称得该样品的质量为15.2772g,则该样品的真实质量为 A.15.2772g B.15.2770g C.15.2774g D.15.2752g E.15.2792g

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 摘要: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的运用,需遵循灵活性、目标性以及准确度等 原则,使环境样品的化学分析工作质量得到应有的保障。事实证明,只有如此, 环境监测站作用的可持续建设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推动各行各业的 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 1研究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的现实意义 当前阶段,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环境保护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环境监测应 升级更新至对应的水平。此过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应对污染程度有个全面的 认识,即需对污染物的组成成分进行精确分析,这就对材料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要想使环境污染物的监测达到预期效果,需优选化学分析方法来 提高分析过程的质量效果,进而提高环境污染物监测的准确性。然而,在实践过 程中,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市场环境中的化学分析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这 就增加了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选择合理性的控制难度。为此,研究人员应对以往 环境监测站选用化学分析方法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明确选用原则的情况下提高方 法应用实践的质量效果。如此,环境监测站的作用稳定性与可靠性就能充分发挥 出来,进而优化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条件[1]。 2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的选用原则 2.1材料基本组成 为消除因环境监测站污染样品本身引起的问题影响,化学分析方法的选用应 对待测环境样品的主要元素种类、基体以及杂志元素进行初步的预估。如此,就 能避免分析过程受化学或是物理因素的干扰,继而提高监测分析的准确性。 2.2准确度 环境监测站化学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可通过标准物质进行确定。但标准物质 获得的难度较大,研究人员可通过加标回收法提高确定的速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加标回收法运用的可靠性不佳。这是因为加标回收率即使达到100%,也无法保 证测定加入物质后的测量不存在系统误差。换句话说,就是加标回收难以控制未 知样品在测定过程中系统误差。因此,研究人员应选择具有准确度的化学分析方法,来强化环境监测站设置的作用效果[2]。 2.3灵活性 研究表明,环境监测站应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中没有一种类型的分析方法能够 完成全部的分析工作,即使是化学分析实验室,也要采取不同类型的分析手段, 才能完成环境污染样品的检测工作。为此,相关人员应将灵活性作为化学分析方 法的选择原则,即使化学分析法的运用能够对高含量、微量元素以及常量进行分析。此外,对于微量、痕量以及常量的问题,化学分析法应采用仪器分析法。如此,不同类型的化学分析法选择,就可满足不同环境样品的监测要求。 3化学分析过程中误差发生原因 3.1分析方法不当 化学分析方法给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较为明显,例如,分析常量成分时也会 引入误差,即,滴定操作时反应进行不彻底,因控制反应条件不当,导致副反应 的发生等,都会导致误差的出现,因此,选择化学分析方法时应注重采用定量分 析法,消除引入误差的因素。 3.2操作不够规范

光谱分析原理及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 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 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 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 信息 气相色谱法 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 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水化学分析方法汇编

水化学分析方法汇编 1. 简分析:简分析用于了解区域地下水化学成份的概貌。分析项目少,但要求快而及时。分析项目除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味道等)外,还应定量分析以下各项:pH值、游离二氧化碳、Cl-、SO42-、HCO3-、CO32-、OH?、K+、Na+、Ca2+、Mg2+、总硬度及溶解性固体总量等。通过计算求得水中各主要离子含量及总矿化度。在需要时还作NO2-、NO3-、NH4+、Fe2+、Fe3+、H2S定性分析。简分析适用于初步了解大面积范围内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水质是否适于生活饮用。 2. 全分析:全分析项目多,要求精度高。通常在简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水样进行全分析,以较全面地了解地下水化学成分。其测定项目除简分析项目外,另增加NH4+、T Fe(Fe2+、Fe3+),NO2-、NO3-、F-、PO43-、H2SiO3、CO2、H2S、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灼烧残渣、灼烧减量等项目。上述项目按实际任务可略有增减。 总则 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编写的一般要求和原则 1.检验方法中所采用的名词、术语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3.检验方法中用于稀释或配制试剂的水,在未其它要求时,系指其纯度能满足要求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指明亚沸蒸馏水的,必须是用亚沸石英蒸馏器蒸馏的。 4.试剂与溶液 4.1配制溶液的试剂及溶剂,必须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 4.2检验方法中所用试剂,除已指明规格的外,均指二级(分析纯)以上,当试剂纯度达不到要求需要提纯处理的,在相应项目检验方法中单独列出。 4.3溶液未指明何种溶剂时,均为水溶液。 4.4检验方法中,溶液的浓度有以下表示方式: 4.4.1摩尔浓度(mol/L)以每升溶液中含有溶质的摩尔数表示。 4.4.2当量浓度(N)以每升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当量数表示。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试剂浓度仍采用当量浓度表示,作为暂时过渡办法。 4.4.3质量溶量百分比浓度(% M/v)系指100m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克数。如1%氢氧化钠溶液,是100 mL水溶液中含有1gNaOH。 4.4.4体积比浓度(1+1 v/v)系指液体溶质与溶剂的比例。 5.玻璃器皿及仪器

安徽省滁州市2018届高三9月联合质量检测化学试卷【附答案】

滁州市2018届高三9月联合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O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a 40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 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 A.铁粉B.醋酸亚铁C.冰醋酸D.食盐 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不相对应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B.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作H2O2分解的氧化剂 C.SiO2、Al2O3、MgO都有很高的熔点,可以制耐火材料 D.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金属铝钝化,可用铝槽车运输浓硫酸 3、下列有关实验装置或操作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甲所示装置分离乙醇和碘的混合液 B.用图乙所示操作配制100 mL 0.1 mol·L-1硫酸溶液 C.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备氨气 D.用图丁所示装置检验浓硫酸与蔗糖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 4、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24 L CO2气体中含有0.1N A个CO2分子 B.15.6 g由Na2O2和Na2S组成的混合物中含阴离子数为0.2N A C.一定条件下,0.1mol N2与0.3 molH2充分反应,可生成NH3分子数为0.2N A

D.常温常压下,1mol 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O原子数目为2.5N A 5、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氯化铁溶液中:Mg2+、K+、Cl-、SCN- B.白醋中:K+、N a+、CO32-、SO42- C.苏打溶液中:Ca2+、Al3+、Cl-、NO3- D.食盐水中:Fe2+、NH4+、Cl-、SO42-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将SO2气体通入NaClO 溶液中:SO2 + 2ClO-+H2O== SO32-+2HC1O B.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2Fe2++4Br-+2C12 ==2Fe3++2Br2+4Cl- C.向KH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 2H++ SO42-+Ba2++2OH-==BaSO4↓+2H2O D. 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NH4++OH-==NH3? H2O 7、制取新型水处理剂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还原产物 C.H2C2O4 在反应中被氧化 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8、下列叙述与胶体无关的是 A.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〇〇nm之间 B.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时,可观察到一束光线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D.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 9、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 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下表中所列出的a、b物质不符合要求的是 a(干燥气体)b(液体) A NO2水 B SO2饱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 Cl2饱和NaOH馆液

光谱分析方法

第一章绪论 )、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热分析法和放射化 ( )。 )、( )、( )。 )、(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答案 1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 2光谱法、非光谱法 3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 4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一、 选择题 1电磁辐射的粒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A 能量 B 频率 C 波长 D 波数 2当辐射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下列哪种参量不变( ) A 波长 B 速度 C 频率 D 方向 3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 A .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 B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 C ?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 D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4可见区、紫外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 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 A ?紫外区和无线电波区; B ?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区; C .紫外区和红外区; D ?波数越大。 一、 填空题 1仪器分析方法分为( )、( 学分析法。 2光学分析法一般可分为( ) 3仪器分析的分离分析法主要包括(

5有机化合物成键电子的能级间隔越小,受激跃迁时吸收电磁辐射的A .能量越大;B .频率越高;C .波长越长;D .波数越大。

7受激物质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如果以光辐射形式辐射多余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 A光的吸收B光的发射C光的散射D光的衍射 8利用光栅的()作用,可以进行色散分光 A散射B衍射和干涉C折射D发射 9棱镜是利用其()来分光的 A散射作用B衍射作用C折射作用D旋光作用 10光谱分析仪通常由以下()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A光源、样品池、检测器、计算机 B信息发生系统、色散系统、检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 C激发源、样品池、光电二级管、显示系统 D光源、棱镜、光栅、光电池 二、填空题 ),能量越(),反1.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越长,频率、波数越( 之,波长越短,能量越()。 2. 在光谱分析中,常常采用色散元件获得()来作为分析手段。 3. 物质对光的折射率随着光的频率变化而变化,这中现象称为() 4. 吸收光谱按其产生的本质分为()、()、()等。 5. 由于原子没有振动和转动能级,因此原子光谱的产生主要是()所致。 6?当光与物质作用时,某些频率的光被物质选择性的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 此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由()状态跃迁到()的状态。 7.原子内层电子跃迁的能量相当于()光,原子外层电子跃迁的能量相当于()和()。 三. 简答题: 1?什么是光学分析法? 2?何谓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3. 简述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4. 简述光学光谱仪器的基本组成。 5. 简述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的不同?

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第15部分:X射线荧光光谱

I C S71.100.10 H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 S/T273.15 2012 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第15部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压片) 法测定元素含量 C h e m i c a l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s a n d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c r y o l i t e P a r t15:X-r a y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s p e c t r o m e t r i cm e t h o d f o r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e l e m e n t s c o n t e n t u s i n gp r e s s e d p o w d e r t a b l e t s 2012-12-28发布2013-06-01实施

前言 Y S/T273‘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共分为15个部分: 第1部分:重量法测定湿存水含量; 第2部分:灼烧减量的测定; 第3部分:蒸馏-硝酸钍容量法测定氟含量; 第4部分:E D T A容量法测定铝含量; 第5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钠含量; 第6部分: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含量; 第7部分: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含量; 第8部分:硫酸钡重法测定硫酸根含量; 第9部分: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含量; 第10部分:重量法测定游离氧化铝含量; 第11部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硫含量; 第12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含量; 第13部分:试样的制备和贮存; 第14部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测定元素含量; 第15部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压片)法测定元素含量三 本部分为Y S/T273的第15部分三 本部分按照G B/T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三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 A C/T C243)归口三 本部分起草单位: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二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二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薛旭金二叶文豪二施秀华二王建萍二史小洁二王晓雯二孙洪斌二聂爱红二周维二肖丽梅二戴珍珍三

建筑石灰试验方法化学分析方法

建筑石灰试验方法化学分析方法 时间: 2004-01-18 11:57:13 |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石灰化学分析的仪器设备、试样制备、试验方法和结果计算以及化学分析允许误 差。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生石灰、生石灰粉和消石灰粉化学分析方法,其他品种石灰可参照使用。 2 总则 2.1送检试样应具有代表性,数量不少于100g,装在磨口玻璃瓶中,瓶口密封。检验时,将试样混均以 四分法缩取25g,在玛钵内研细全部通过80um方孔筛用磁铁除铁后,装人磨口瓶内供分析用。 2.2分析天平不应低于四级,最大称量200g,天平和砝码应定期进行检定。 2.3称取试样应准确至0.0002g,试剂用量与分析步骤严格按照本标准规定进行。 2.4化学分析用水应是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试剂为分析纯和优级纯。所用酸和氨水,未注明浓度均为浓

酸和浓氨水。 2.5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应进行校正。 2.6做试样分析时,必须同时做烧失量的测定,容量分析应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2.7分析前,试样应于100-105℃烘箱中干燥2h。 2.8各项分析结果百分含量的数值,应保留小数点后二位。 3 分析方法 3.1二氧化硅的测定 3.1.1氟硅酸钾容量法 3.1.1.1方法提要 在有过量的氟,钾离子存在的强酸性溶液中,使硅酸形成氟硅酸钾(KaSiF 6)沉淀,经过滤、洗涤、中 和滤纸上的残余酸后,加沸水使氟硅酸钾沉淀水解生成等当量的氢氟酸,然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 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3.1.1.2试剂

a.硝酸(浓); b.氯化钾(固体) c.氟化钾溶液(150s/L):将15g氟化钾放在塑料杯中,加50mL水溶解后,再加20mI硝酸,用 水稀释至100mL,加固体氯化钾至饱和,放置过夜,倾出上层清液,贮存于塑料瓶中备用; d.氯化钾-乙醇溶液(50g/L):将5g氯化钾溶于50mL水中,用95%乙醇,稀至100mL混匀; e.酚酞指示剂乙醇溶液(10g/L):将1g酚酞溶于95%乙醇,并用95%乙醇稀释至100mL; f.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05mol/L):将10g氢氧化钠溶于5L水中,充分摇匀,贮于塑料桶中; 标定方法:准确称取0.3000g苯二甲酸氢钾置于400mL烧杯中,加入约15 0mL新煮沸的冷水 (用氢氧化钠熔液中和至酚酞呈微红色),使其溶解,然后加入7 ̄ 8滴酚酞指示剂乙醇溶液(10g/L), 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记录V。 氢氧化钠溶液对二氧化硅的滴定度按式(1)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