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势力:韩国电影的十四位著名导演

亚洲新势力:韩国电影的十四位著名导演
亚洲新势力:韩国电影的十四位著名导演

亚洲新势力:韩国电影的十四位著名导演(图)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当年的名言是:“如果迪斯尼一年的营业额跟全球计算机巨擘IBM旗鼓相当,那么,为何不全力发展影视工业呢?”

于是:

1986年,韩国放开了电影市场进口外片的限制;

1998年,韩国取消电影审查制度,实行电影分级制度;

1999年,韩国导演“光头运动”成功,Screen Quota制度得以继续;

即使1999年《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影史上创造卖座新纪录,在韩国也没有打败过《生死谍变》,此后几年韩国电影票房榜的前几位都是清一色的本土电影,这让好莱坞惊讶不已,《时代》周刊还专门撰文分析韩国电影的特殊生态。

这就是现今的韩国电影。

奇迹总有他的制造者,这些东方好莱坞神话的创造者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给韩国电影带来了什么?又给我们中国电影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活跃在当今韩国影坛的十四位著名导演。

一代宗师---韩国电影教父:林权泽

林权泽出生于1936年5月2日,被韩国电影人称为“国民导演”。从影几十年以来共拍过100多部电影,是韩国最勤勉、最高产的导演之一。1962年因

导演《再见了豆满江》成名,2000年的电影《春香传》代表韩国首次入围戛纳

电影节竞赛单元,2002年的《醉画仙》让他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创造了韩国电影历史上的“第一次”。林权泽的作品有着韩国文化的深深烙印,以美仑美奂的影像来展现韩国的民俗风貌,并由此追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从而启迪观众对韩国的历史和现今生活进行反思。林权泽除了导演作品外,他还是1998年韩国“光头运动”的发起人和领袖者,那时候他作为德高望重的长者走到了抗议的最前线,带领韩国中坚电影人直击好莱坞对韩国的入侵,为保护韩国电影以及让韩国电影迅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林权泽不但是韩国电影的扛鼎级人物,也是韩国电影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块活化石。

作家导演---韩流掌门人:李沧东

李沧东在做导演之前,是大学教师和作家,他的小说被选进韩国的大学教材,拍电影成名后,李沧东仍继续担任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电影学院的教授。他是韩国少数几个作家导演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位,作品虽只有三部,却为他在韩国国内外赢得广泛赞誉。李沧东凭《绿洲》夺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之后,现今担当卢武铉内阁的文化及旅游部长,是名副其实的韩流掌门。李沧东电影最令人怦然心动之处,不在于技法,主要是他能异常坚定地透过一个个缓缓逼近的悲伤故事,陈述出绝对韩国化的破碎和深重的无望,并借此与整个人类欲念捆绑后的挣扎达成了明明惨不忍睹,却又必须面对的共识。这一点上,《薄茶糖》是最为淋漓尽致,《绿洲》还多少放进点阳光。而他的处女作《绿鱼》(也译《生死边缘》),透过一个退伍军人混堂口时庸常而不乏破败的遭遇,抽丝剥茧般道出男性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焦虑。李沧东的男性形象,大都不知该如何应付内心潜层的那缕温情。他们且都与犯罪有着紧密关连。《绿鱼》是黑社会小人物,《薄荷糖》是位阴狠的警官,而《绿洲》是位三进宫的刑满释放人员,并再次入狱。他们在社会边缘上的缓慢游走,并非意识明确后,与社会的对抗。而是由生计、扭曲、歧视所引发的一系列非常态行为。李沧东以高度人文的精神,通过独特个体的身心运作,直面韩国历史和现时的多重症结。

飘扬的太极旗---商业片领袖:姜帝圭

1999年以前,韩国人不上电影院看电影,也不看本国电影。但自从一部叫《生死谍变》的影片上映后,一切都改变了。改变历史者,就是那个叫姜帝圭的人---一位韩国电影界的大人物,任何书写韩国电影发展史的人,都无法绕开他。姜帝圭出生于1962 年,高中毕业之后进入韩国中央大学电影专业学习。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助理导演,在进入电影圈后写过5部电影剧本,处女作《银杏床》在韩国的走势凌厉,为进一步商业探索积蓄了经验。姜帝圭虽然只执导过三部影片,但是每一部都树立了韩国电影历史的里程碑。处女作1996年《银杏床》韩国首部银行贷款影片,以160万美元创下韩国当年最高票房纪录。代表作1999年《生死谍变》开创韩国大片新纪元,创造了3500万美元的票房。代表作2004年《太极旗飘扬》在韩国创下了5600万美元的票房奇迹,并进军全球市场。姜帝圭的商业影片明显从好莱坞类型片中汲取了充沛的养分,其叙事之流畅、细节

之考究,都足以令人钦佩其学技之精。但是影片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他对韩国社会热点和民众心理的敏锐把握,这是区别于好莱坞空中楼阁式视听享受的文化特质。他的影片能抛开政治外壳,关注个体情感命运折射下的朝韩分治创痛,使人们对朝鲜战争历史意义和南北冷战的弊端进行反思,是姜帝圭影片商业化包装后呈现的温暖人性内核。

水上的幻境---艺术片大师:金基德

“我随时睡着,似醒非醒间,会出现人们所说的多维空间,那些空间里有许多混合的形象。我执著于将那些形象表现在自己的电影里。”这就是金基德说过的一句话,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在他影片里关于性、暴力和死亡的多重和虚幻的主题。1960年金基德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

山村里长大,自小热爱绘画。他的父亲是个经历过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母亲只是名普通主妇。20岁那年,金基德应征入伍。五年后退伍,在教堂寻得一份差事,同时坚持画画。1990年,金基德前往法国,在巴黎深造美术,并靠卖画为生。两年后回国,贫困潦倒的他开始尝试剧本写作。1993年,他的剧本《画家与死囚》获得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1994年,《二次暴光》获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次年《非法穿越》再获该奖。这些奖项使他在1996年筹得资金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鳄鱼藏尸日记》,从此走上了职业电影人的生涯。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此前他并没接受过任何有关电影或者美术的正规教育。2000年,他拍摄的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社会及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它也成为金基德确立风格的作品。这之后的《收不到的情书》,是金基德电影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峰,影片充满张力,并具有某种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相通的对民族、政治和历史的进行深刻反省的饱满力量。随后,金基德又以一部《坏男人》再次对人性欲望的悲剧性给与曝光,特别是对男人欲望进行了真实的勾画。之后,金基德与张东健合作,拍摄了涉及韩国政治、军事背景的《海岸线》。2003年后,金基德先后推出了《冬去春来》、《撒玛利亚女孩》、《空房子》、《弓》、《时间》等影片。其中《撒玛利亚女孩》被授予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年9月份的威尼斯,他的《空房间》不仅迟到地破格入围,更出人意料地摘取“最佳导演银狮奖”。这些影片的成功,奠定了金基德艺术电影导演的地位。新作《时间》近期在海外上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金基德是继黑泽明后在目前东亚电影人中最具艺术大师气质的导演。

复仇的天使---多面鬼才:朴赞旭

继林权泽、李沧东和金基德后,朴赞旭凭借《老男孩》为韩国电影赢来了第四枚重要国际奖项——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讫今为止这亦是韩国电影史上的最高国际荣誉。朴赞旭1963年生,毕业于韩国Sogang大学哲学系。早年在电影片场打零工,兼从事电影评论工作。1988年初次担任《Kkamdong》一片的助理导演,1992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月亮……太阳之梦》,4年后又拍摄《三人组》。不过这两部作品因成本低廉题材另类,并不被人看好。直到2000年《JSA 共同警备区》一片,他的才华才真正被人赏识。《JSA共同警备区》缔造了票房神话,作为2000年的韩国票房冠军,获得当年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作品奖,同时还曾入围第51届柏林电影节。更重要的是,朴赞旭终于有机会拍摄自己想要的电影了。两年后的《我要复仇》,2003年的《老男孩》以及2005年《亲切的锦子》,朴赞旭夙愿中的“复仇三部曲”终于完成。大学时,哲学思想的熏陶,

让朴赞旭具有了对事物敏锐的洞悉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一种关注世事的社会责任感。而从影评人的身份走入电影界的这段经历让他涉猎了许多国外优秀的影片,慢慢形成了自己独道的审美情趣。题材的深刻性,形式的超前性渐渐成为朴赞旭电影中的独特风格。他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悬疑片模式,在表现形式上他更趋近于真实的刻画。从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到威尼斯电影节一举囊获三个奖项,再加上国内高额的票房收入,惊人的海外发行量。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在他的电影中成为了相互依存的重要元素,它们将推动朴赞旭的电影事业不断前行。

流行文化缔造者---类型片名导:郭在容

郭在容,仅凭一部《我的野蛮女友》便扬名亚洲,该片创下了香港最卖座韩片的纪录,“野蛮女性”风潮更带动了全亚洲的新女权主义。美国电影公司更是买下了《我的野蛮女友》版权,准备进行重拍,《我的野蛮女友》片也是韩国历史上被美国买断版权的首部电影。虽然郭在容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导演,但他拍摄的影片是被中国引进最多的。郭在容1959年5月22日生于京畿道水原市,五年级时偶尔看到关于影像成型的图解便迷上了这门艺术,自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志向。大学期间他参与拍摄短篇电影,1985年完成的16mm作品《教师叙事》,获得1985年青少年电影节优秀奖。1986年大学毕业后,郭在容以电影《明日未知》副导

演身份正式进入电影界。1989年以执导温煦风格的《雨后的水彩画》初次登上电影舞台。郭在容貌不惊人,私下是个朴素、客气的人。在他身上看不出“野蛮女友”式的激烈或“古典情人”式的风情,但他却真真实实地以电影的名义给观众、也给自己营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爱情镜像。郭在容的影片风格干净利落,画面唯美清新,擅长青春情感故事的诠释,无论是《我的野蛮女友》还是《野蛮师姐》其情节简单却不失感动,擅长抓住年轻观众的心理。与岩井俊二的青春恰恰相反,郭在容构思的青春是属于“浪漫青春”流派的风格,比如《假如爱有天意》带着积极向上的感动与温馨,介于文艺爱情与喜剧小品之间,节奏舒缓得当。郭在容是一名非常成熟的类型片导演,在他的电影中能看到驾御商业题材的超非凡魅力。

古典情怀的中庸家---文艺片使者:许秦豪

许秦豪1963年8月8日生于全州,1989年毕业于延世大学哲学系。92年进入韩国电影学校学习,处女作《八月照相馆》即获得关注和好评。2002年许秦豪携新作《春逝》参加上海电影节。2005年许秦豪携手裴勇俊、孙艺珍拍摄反映婚外恋的都市爱情片《外出》。许秦豪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喜悦同时哀惋的情绪,都表达出导演对人生中必将逝去和已经逝去之物的伤感态度,比如生命、比如感情。许秦豪作品具有浓重的个人风格,更多的带有东方古典的浪漫情怀,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在其作品中掺和了一些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不过他的电影在商业上都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成绩,反映出韩国电影市场的成熟和多元化。许秦豪导演的影片并不多,这更能体现出他淡泊中庸的性格,从《八月照相馆》那种淡淡然爱情萌芽的喜悦,又捕捉过《春逝》那爱情褪色的无奈,到《外出》让观众进入一个爱恨纠缠的情感世界。在许秦豪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崎岖的情节和故事张力,他用更朴实的生活细节向观众一一堆砌出来,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好似品味一茗香茶,这样的风格能让其他导演惊呼,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

票房的神话和奇迹---青年卫士:郭景泽

郭景泽可谓是韩国继姜帝圭之后再造票房神话的导演,2002年的一部《朋友》不仅以对青少年限制级的身份创下当时票房的纪录、更将韩国电影的整体质量在全亚洲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他本人更凭其影片独有的个人风格从原本二三流导演地位晋升为韩国先驱导演之列。郭景泽1966年5月23日生于韩国釜山,曾就读医科大学,后放弃医学学业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1991年),然后又到纽约大学攻读电影。从1992年到1994年,先后拍摄了《Oh! Boy》、《Self

Portrait》、《零星生产》三部短片。1995年,终于以毕业作品《永昌的故事》登上韩国电影舞台。1997年,《亿寿浴场》使他进入韩国主流导演行列,但奠定其导演基础的则是《K医生》。郭景泽作品多为韩国写实派电影典范,故事质朴、生活化,带着浓重的个人色彩,比如他的颠峰之作《朋友》,其韵味由平淡中渗出,透过简单的生活化,着力人物关系的细致描写,人情味、血肉感是人之主题。郭景泽的电影都给自己贴上了记录化的表述标签。那种萦绕在影片通篇的质朴、渗透生活真实气质成了他的不二标志,也是他自己所向往的风格。而影片大多选在出生地釜山拍摄则是他思乡情绪及对少时怀恋的体现,也是他赋予各色影片的独特血脉。2005年,郭景泽力邀实力派明星张东健,李正宰拍摄商业大片《台风》,这是他的转型之作,影片上映后再次成为票房的大赢家,可见郭景泽影片的魅力和势头。

年轻的社会学家---后起之秀:奉俊昊

奉俊昊出生于1969年,他是韩国一线导演中最年轻的佼佼者。1993年毕业于延世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奉俊昊处女作是短片《白色人》,但人们通常都把《绑架门口狗》作为他的处女作,实在是因为这部电影太过于出色。奉俊昊虽然属于一鸣惊人的类型,但更是踏踏实实的实干型导演,他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使他能够拍摄出极具吸引力、极高表现力的作品。2003年拍摄的《杀人记忆》为奉俊昊在电影界建立的极高地位,该片先后获得了第2届大韩民国电影奖最佳导演奖,第2届大韩民国电影奖最佳剧本/编剧奖,第16届东京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奖,第40届大钟奖最佳导演奖,第51届圣巴塞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新人导演奖和FIPRESCI奖以及釜山电影评论联合会最佳剧本奖。2003年的大丰收可见其作品的流行度之广,由此引发的韩国2003年的剧本热也让人津津乐道。在此后的3年中他一直在创作《怪物》,18年以来一直深藏在心底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积累,终于在2006年圆了他最大的梦,《怪物》也成功打破今年韩国电影的多项票房记录。奉俊昊的电影始终在关注社会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小人物的命运关系,他会将对社会大众的底层感受溶入到商业化的电影中,很好的做到了艺术和形式的统一,奉俊昊尽管在他的影片中大量的注入喜剧因素,但细细品味却能很震撼的感受到沉重的社会阴暗面。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奉俊昊作为一个年轻导演的不凡功力。

光影征服者---传奇武士:金性洙

1961年出生的金性洙是最被中国观众熟悉的韩国导演之一,原因是他拍摄

的那部传奇性质的武侠电影《武士》。说起《武士》,中国观众都会觉得很亲切,因为有两位中国影星--章子怡和于荣光参加了本片的演出,这也是韩国电影首次选用中国演员作为主角。这部影片的导演就是金性洙。1995年金性洙的处女作《汉城大逃亡》让人耳目一新,荣获第19届黄金摄影奖最佳影片金奖、评委会特别奖,也捧红了影片的男女主角李秉宪和李京英。95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

公司,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拍摄出真正好看的韩国电影。金性洙是这样想的,也在这样做,此后的十几年间他不断进取,金性洙是一名典型的韩国商业片导演,在这一领域中他始终在尝试不同分格和不同题材的商业片,2001年的《武士》是历史题材,2003年他又推出一部喜剧片《英语完全征服》,他的最新作

品《野兽》则是一部都市的动作片,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男性的张力。除了涉猎各种电影题材,金性洙的身份也一直在变化中,做过编剧当过导演,他的最新身份是制片人。

芬芳的奇葩---才女导演:李廷香

由于大韩民族传统而又特殊的文化理念,在这个国家没有特别大牌的女导演。最活跃、最有成就的要属李廷香导演。1999年的大钟奖最佳影片《美术馆旁边

的动物园》让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领略到了韩国电影的别致魅力,这部影片的导演正是首次执掌导筒的李正香。在影片中重视情节雕琢之外,致力于对“艺术电影”的探索——弱化情节,强化情绪和生活细节,通过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和修饰性蒙太奇等手法表现具有东方情调的景致。同时,导演李廷香也是唯一一个两夺大钟奖最佳影片奖的导演,2002年,李廷香的新片《一屋两婆孙》再次获得当

年大钟奖最佳影片奖,影片上映后,在第一周的观众人次就达到了300万人,这个数字本身就令韩国的电影人再度兴奋起来,更为令人兴奋的是韩国的影评人感受了一种更为有力的东西,就是李廷香的这部作品如此招人喜爱,打破了以前韩国最受观众喜爱的国产电影总是被笼罩在暴力的气息中。她的风格更趋向于一种平民的作家电影,或是诗化的商业电影,但小成本制作的确是让韩国电影被亚洲开始认同的关键。尽管至今为止李廷香只导演了两部影片,但她的温馨成熟的小品风格电影已经受到了一致的认可。

风月与优雅---情色片导演:李在容

李在容出生于1965年的韩国忠庆南道大田,1990年毕业于韩国外国语大学德语系,91年毕业于电影研究系。和边赫导演共同出演的短篇电影《homo Videocus》获得了著名的短篇电影节Festival Clermont-Ferrand Du Court Me't Rage最佳评论奖,评委奖等大奖。实力得到了大家的认证。1998年拍摄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情事》以优雅的画面,简洁的台词得到了一致好评。2000年导演了韩日合作电影《纯情谱》,2003年的《丑闻》更是显现了导演独特的拍摄能力,同年《丑闻》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4年导演《爱的快乐》和《都市故事》都受到好评,随后2006年,李在容再次发力推出了广受关注的影片《多细胞少女》,影片把现实的单细胞社会来个大转变,用它特有的幽默来诠释单细胞社会下存在的问题。李在容的电影多与情色沾边,但其风格却丝毫不显委琐和低级,相反他在自己的电影世界中能探讨出关于性和纯情的交融定义,这是在情色电影中十分难得和罕见的。李在容在叙事方面舒缓流畅,画面极力保

持原生态的唯美,在相对发达的韩国情色影片中,李在容的立意更加显现出脱离庸俗的清高。

诡异中的绝望---地狱访客:金知云

在恐怖片尚属韩国电影工业附属形态时,金知云便在韩国主流电影中开始尝试拍摄恐怖类型影片。时至今日,韩国恐怖片势如破竹,蜂拥而上且票房大收,而此时的金知云早已凭伤感、诡异的影片风格确立了自己在亚洲影坛的地位。金知云1964年出生在首尔,毕业于首尔艺术大学演剧科系。金知云在父亲的熏陶下爱上电影。入读演剧科后即参与话剧的幕前幕后工作。毕业后曾担任广告美术总监,一九九三年担任《年轻的爱》的副导一职。一九九六年凭《快乐时间》当选电影杂志《Premiere》的最佳剧本;一九九七年则凭《死不张扬离奇失魂事件》当选电影杂志《Cine21》的最佳剧本。《死不张扬离奇失魂事件》是金知云的首部执导作品。金知云的多部影片都以诡异和恐怖而著称。之后的多部作品如2000年的《犯规王》、2002年的《三更》、《蔷花,红莲》都是如此。与陈可辛等

三人合拍《三更之回忆》时,金知云开始以实验形式处理影片,不但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叙事,更用拼图形式拼合剧情。虽然《回忆》并不如《三更》中其它系列那样精彩,但的的确确是全新的创造。紧接着他又把这种实验性用到了影片《蔷花,红莲》身上。金知云的作品特点是:善用打破空间、时间的概念营造恐怖气氛、在诡异中透着残酷的伤感、凄冽,同时惯用华丽古典的布景包装及饱和度极强的画面效果。 2005年金知云协同人气明星李秉宪拍摄了卖座影片《甜蜜人生》,此次一改其导演的特点,以强劲有力的节拍,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为影迷送上了一部振奋的商业大作。

孤独的探询者---独立电影第一人:洪尚秀

洪尚秀于1960年10月25日出生于韩国首尔,他被誉为韩国作家电影第一人,洪尚秀诞生于韩国独立制片运动,他是目前韩国最具实验精神的独立电影导演。同时也是韩国第一代留学导演,善于将国外学到的实验电影精神融会贯通到本民族的电影之中。 1996年,他凭《猪堕井的那天》一鸣惊人,其后又拍摄了散淡平和并略带诗意的《江原道之力》。在2000年的《哦!水晶》中,他又以黑白摄影捕捉一对汉城男女情欲的起落,结构复杂而缠绵,影片获得2000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以故女演员李恩宙在片中有大胆的演出。洪尚秀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导演,其作者电影风格极大的丰富了韩国电影的内涵。2004年5月,洪尚秀新片《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参赛戛纳,这是他向主流商业电影的一次靠拢。我国导演贾樟柯和章明都非常欣赏和推崇这位韩国导演的作品。2006年,洪尚秀在新作《海边的女人》中,依然将酒和床、男人和女人作为4元素,创造

出其自身特有的电影世界。和大多数独立电影人一样,洪尚秀始终不移的坚持着自己的风格,这在当今商业化泛滥的韩国电影中是值得尊敬的。

从上述十四位导演中我们能够看出来,除林权泽以外,其他导演都先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这一批人也是韩国社会的中间力量,他们大多成长在朴正熙独裁时期,后来又受西方文化的民主熏陶,在意识和审美形态上有着强烈的吸纳性和多样性。当韩国社会的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以后,终于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井喷暴发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电影作品会受到世人关注和好评的原因。观望韩国电影,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同样的文化背景,70、80后同样的成长经历,社会文化发展和积淀的同样时间,当我们发现这种惊人

的规律时,也许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也将来临,但愿,这不是美丽的祝福,但愿,十年后,我们能出现属于中国电影的十四、甚至更多的大导们……

链接韩国电影名词解释

★韩国电影的第一:1903年韩国第一次上演活动幻灯,被认为是第一次放映电影。

1919年第一次向一般公众放映金陶山导演的影片《正义的复仇》。

1923年放映延百男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盟誓》,这部影片是韩国

默片时代的前奏。

1930年韩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人李明宇导演的《春香传》上映。

1949年韩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洪盛基的《女人的日记》上映。

★Screen:Quota:即电影配额制,又叫义务上映制度。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所进行的政府行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韩国政府内部对此制度一直存有争议,文化部坚持其配额比例,而经济部要求取消或者降低比例。

金大中当年在竞选纲领中曾明确表示:“电影配额制将持续到韩国电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40%。”现在Screen Quota制度仍然维持既定比例。

★光头运动:1999年,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电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头在汉城国厅、光华门等地静坐抗议。因为剃光头在韩国是极强烈的抗议形式,而此活动又为全韩国影人集体参加,所以被世界舆论高度关注,韩国政府在极大压力下,决定继续Screen Quota政策令韩国导演士气大振,成为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契机。

★《生死谍变》:韩国导演姜帝奎1999年根据南北分裂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上映22天后打破韩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纪录,上映57天后,打破《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电影票房纪录,为韩国电影注入一支强心剂,引发了韩国人对本土电影的热情。此片使得进入韩国电影院看国产电影的观众从原来的15%增加到37%,直接导致了韩国电影重整旗鼓。由于《生死谍变》是“光头运动”之后第一部大型制作影片,被视为“带动了韩国百年影业迈向新里程”,也被看成是“光头运动”胜利的标志,是Screen Quota制度继续存在下去的动力。

★电影振兴委员会:韩国非官方性质的最高电影主管机构,其主要资金来源含电影票税收及政府预算,每年约有4200万美元的预算。振兴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汉城综合影城和韩国电影学院3个主要单位,其下再分成9个委员会,主要执掌有政策拟订、振兴产业、辅助金审核执行、人才培育、教育研究和国内外行销推广等业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协调政府和电影人之间的矛盾而威望大涨,韩国独立导演金东园、赵成丰因为放映电影《红色》被抓,正是其出面协调才得以出狱并促成了韩国取消电影审查制度。

★李沧东:韩国著名导演,2002年凭借《绿洲》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3年3月出任韩国文化部部长,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导演身份出任文化部长的人。他的上任,被看成是韩国电影的胜利,肩负着维护Screen Quota制度和比例的重任。

★电影等级制度:1998年韩国取消“电影剪阅制度”,以电影等级制度代替。该制度在法律上规定电影分为5个等级:全民可以观看;12岁以上可以观看;15岁以上可以观看;18岁以上可以观看;限制放映。每部电影的等级由民间组成的“影像物等级委员会”进行评级,对色情、恐怖、政治等题材也不再限制。

★电影辅助金:政府交给电影振兴委员会分配的辅助电影的资金。其辅助金主要发放对象是电影学院学生和进行独立电影制作的导演,用以进行实验短片、纪录片和艺术独立电影的制作,最高可申请4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270万元)或制作费30%的辅助金,资金无须归还,也无须以奖项和内容上的附和为回报,主要目的是增加年轻的电影人成长学习的机会。一般商业电影则无辅助金可拿,但可以申请无息或低利率融资贷款的方式“借”钱。

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后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后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后感(一) 提到文革,或许我们都只是联想到这期间受到迫害的文人志士或黑白颠倒的局面,但姜文却别出心裁,他没有表现出人们惯有的沉痛,而是以一群在军属大院中成长的青少年为切入点,表现了这群青少年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度过了一个属于他们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个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更有成长。 或许我们都看过九十年代关于古惑仔的影片,而《阳光灿烂的日子》成片于1994年,于是在某些人眼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暴力情节基本可以划上等号,但其实细想看来,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只要在我们观看了影片之后,我们并不难发现古惑仔之类的影片表现的近乎纯粹的暴力。古惑仔们似乎可以为了讲所谓的哥们之义气,而置法律于不顾。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出现暴力的情节中,并不缺少幽默情节的戏剧性,并且他表现的更多是在青少年时期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有的冲动个性和敢于冒险的冲劲。如果古惑仔之类的影片表现的暴力会扭曲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暴力只是青少年在成长历程中的一种真实体现。 评论《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当然不能不提到影片中的主角人物---马小军,马小军的父亲是一位军人,需要常年在外工作。于是,马小军多半时间是有他母亲带大的,或许一个刚性的男孩并不太适宜

由一个相对软弱的母亲来抚养。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半逃学的学生,他放任、放肆甚至蛮横,他还练就了一身能打开那个小区中所有人家中的锁的身手,尽管不偷任何东西,而只是用开锁的乐趣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我们不可否认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受到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着名影评人陆镜在《时代》周刊中评论道:《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给观众的绝不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和讥讽,当观众深深地为影片打动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示的尽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与个人”的图景。是的,社会可以深刻地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取向。譬如说,在封建时代的社会,我们推崇的是对君王的绝对服从理念;但在现代社会,我们选择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世界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深信着“人的能力与其财富成正比”的理念,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而主角马小军成长在一个对文化知识乏味的社会年代,他成为一个半逃学学生的原因,也就不难想象和理解了。 从文革的开始到现在都将近半个世纪了吧。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在城市里很难找到过去的画面,以致我们在片首处就能听到姜文极为个人式的旁白:北京变得那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换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力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与真实。那么在城市中找不到姜文记忆里的东西,是不是就意味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呢?不是的,城市里没有却并不意味着农村地区就没有。如果有幸到农村去

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后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后感 导语: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后感(一) 提到文革,或许我们都只是联想到这期间受到迫害的文人志士或黑白颠倒的局面,但姜文却别出心裁,他没有表现出人们惯有的沉痛,而是以一群在军属大院中成长的青少年为切入点,表现了这群青少年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度过了一个属于他们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个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更有成长。 或许我们都看过九十年代关于古惑仔的影片,而《阳光灿烂的日子》成片于1994年,于是在某些人眼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暴力情节基本可以划上等号,但其实细想看来,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只要在我们观看了影片之后,我们并不难发现古惑仔之类的影片表现的近乎纯粹的暴力。古惑仔们似乎可以为了讲所谓的哥们之义气,而置法律于不顾。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出现暴力的情节中,并不缺少幽默情节的戏剧性,并且他表现的更多是在青少年时期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有的冲动个性和敢于冒险的冲劲。如果古惑仔之类的影片表现的暴力会扭曲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那么《阳光灿烂的日子》表现的暴力只是青少年在成长历程中的一种真实体现。 评论《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当然不能不提到影片中的主角人物---马小军,马小军的父亲是一位军人,需要常年在外工作。于是,马小军多半时间是有他母亲带大的,或许一个刚性的男孩并不太适宜由一个相对软弱的母亲来抚养。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半逃学的学生,他放任、放肆甚至蛮横,他还练就了一身能打开那个小区中所有人家中的锁的身手,尽管不偷任何东西,而只是用开锁的乐趣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我们不可否认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受到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

影响。当时,着名影评人陆镜在《时代》周刊中评论道:《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给观众的绝不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和讥讽,当观众深深地为影片打动的时候,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示的尽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与个人”的图景。是的,社会可以深刻地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取向。譬如说,在封建时代的社会,我们推崇的是对君王的绝对服从理念;但在现代社会,我们选择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世界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深信着“人的能力与其财富成正比”的理念,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而主角马小军成长在一个对文化知识乏味的社会年代,他成为一个半逃学学生的原因,也就不难想象和理解了。 从文革的开始到现在都将近半个世纪了吧。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在城市里很难找到过去的画面,以致我们在片首处就能听到姜文极为个人式的旁白:北京变得那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换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力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与真实。那么在城市中找不到姜文记忆里的东西,是不是就意味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呢?不是的,城市里没有却并不意味着农村地区就没有。如果有幸到农村去走一趟,我们并不难发现像马小军那样的孩子的背影,这群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甚至是父母两人为生活压力所迫,而不得不到繁华璀璨的城市里谋求生计,而孩子们也就成为了中国所特有留守儿童了。在这一点上,马小军与这群孩子只是生活的年代不同,其他的都似乎异途同殊。他们同样经常逃学,为哥们的脸面去群殴,为能打开别人家的锁而自豪,甚至为能看到他人的隐私而觉得有趣……《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如果没有后天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们进入歧途是在所难免。我们常歌颂道,孩子是祖国

意志的胜利 影评

《意志的胜利》 影评 《意志的胜利》被誉为这世界上最有力量、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但是也有人说,它完成的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巨大胜利。而这份胜利的缔造者就是当代艺术史上的传奇女导演里芬斯塔尔。她是美国TIMES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艺术界的地位之高。《意志的胜利》虽使她一战成名,却免却不了她终身被世人诟病其政治形态,不被电影界承认其存在的命运。然而,在意识形态相对开放的今天,斯皮尔伯格等赫赫有名的导演都曾公开表示过对里芬斯塔尔作为同行的敬意。这份敬意不仅仅是对她精湛的艺术技艺和素养的叹服,更是对她给世人留下《意志的胜利》这般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衷心感谢。 《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开场地点却不是纽伦堡宏大的会议厅,而是黑云翻滚的天空。那般波涛汹涌的云海正如当时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的苦难开始后16年;新生的德国起步之后19个月,阿道夫·希特勒再来纽伦堡,检阅忠实的追随者的队伍”。而那只承载着希特勒的飞机,此时便化作天神的坐骑,穿越层层云海,越过艰难险阻,让天神降落人间,解救失落的德意志

民族,解救在痛苦中的民众。 在影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群众对于这位天神的尊敬和爱戴。欢呼,行礼,鲜花……一切的元素都在宣扬着天神的伟大及其天神的人民对其的拥护。而检阅的过程和会议现场更像是进行了一场大型的宗教祭祀仪式。齐刷刷的举手礼和震耳欲聋的掌声,整齐划一的行为举止所带来的秩序美感和节奏美感是难以言语的。这让人想到卢因的理论,说服一个集体,要以形式、氛围来说服。正如人们认为媒介是“第四权力”一样,纪录电影可以利用视觉符号捕捉住人们的眼睛来传达一种权力意志。从《意志的胜利》这部作品的效果来看,它们的确行使了某种权力,它们让人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去行动以及去思考问题。影片中那样狂热躁动的氛围,不仅容易煽动在场的群众,更能煽动荧幕下的观众。让观众也拜倒在希特勒的旗帜下,信服纳粹能够像《出埃及记》里的摩西一样,带领人民到达神所准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这就是希特勒的力量,也是里芬斯塔尔的力量。 希特勒正是深知这两种力量的强大,才找到了里芬斯塔尔来为帝国拍摄这么一部纪录片。他给里芬斯塔尔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拍摄条件:无限制的经费,数不清的聚光灯,一百多人的摄制组,16名一流摄影师、30台摄影机所组成的规模庞大的摄影队同时开工,22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全部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调遣。并和当时最负盛名的实验电影大师Walter Ruttmann合写剧本。而希特勒本人也亲自担任制片人。纽伦堡甚至为拍摄还专门修建了特殊的桥梁、塔和斜坡路,使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能够尽情发挥其

《完美的世界》影评观后感

《完美的世界》影评观后感 《完美的世界》影评观后感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和《完美的世界》 时光网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前后相继执导的《不可饶恕》和《完美的世界》进行了这样的对比描述:“这是两部主题相似的 电影,说的都是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的主人翁是如何在法律和道 德的边缘建立起自己的“完美的世界”的。当然,这种乌托邦的 世界自然是易碎的、易毁的。不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探讨了 这种世界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对现实世界的意义。”然而除了对 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的主人翁”的共同 点的概括我认同,其他我认为不是的。 这两部电影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共同的元素,不仅仅是因 为出自同一个导演,但从中找到共同点会是另外一个不同的话题,我更希望通过区分出其中的不同点然后对《完美的世界》进行电影评论。在60年代作为美国特产的“西部片”衰落之际,一个叫塞 尔乔?莱奥内的意大利导演在罗马郊外拍摄出了经典传奇风靡欧洲 的“镖客三部曲”(即《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以及史诗长篇巨作《西部往事》这些赋予其美国西部梦想一种独特的史诗风格并创造了自成一格的西部片,这些西部片 也因特有的“意大利特色”而被人们称为“面条西部片”。而 “镖客三部曲”的主演之一,便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伊斯

特伍德也凭借“镖客三部曲”在美国本土扬眉吐气火了一把。可以说,伊斯特伍德不仅见证,还创造了曾经的西部片的辉煌,这在后来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不可饶恕》里,通过影片结尾“献给塞尔乔和唐”的字样就可以看到,《不可饶恕》是西部片作为特定的类型片在特定的时代经由曾经的辉煌的缔造者之一的一次总结,其中有对传统西部片伦理的挑战,也有英雄神话的颠覆和续写。简而言之,从电影史和作者论的角度来说,《不可饶恕》其实在主题上和《完美的世界》相去甚远。 《完美的世界》,悲剧的诞生 《完美的世界》通过家庭教育问题以及社会对失败的家庭教育缺乏补救能力的问题这两个主要社会现实矛盾在小人物“布奇”身上的反映而最终导致的必然性的多个方面的悲剧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要欣赏点。欣赏这一点,就不仅要求我去分析这种有惋惜也有感动的悲剧效果的产生在美学上的解释,更要求我对创作人的创作作出分析。(即,创作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结合这两个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这部电影,同时对这部电影增加新的体验。 菲利普之所以跟上布奇,是因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传统,宗教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些家庭的教育的一部分,“信什么所以不能什么,以及信仰什么而使他们能达到什么”。影片则从菲利普与生活节日的矛盾,如菲利普的同伴们在万圣节向窗户另一边的菲利普扔水球带来的嘲笑,以及菲利普与布奇的

鸟人影评

《鸟人》影评 内容摘要:究竟什么是理性世界?什么是非理性世界?看完《鸟人》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梦想才是真正的天堂。 关键词:理性,自由,疯癫 剧情简述: 艾尔是一名在战争中脸被炸伤的军士,他到医院看望自己年少时的玩伴鸟人。鸟人精神上出了问题,整天蹲在角落里,目光呆滞,没有言语。他已不认识这位最好的朋友。 医生威斯告诉艾尔,如果鸟人继续这样,三天后会将他送去精神病院。艾尔为了挽救最好的朋友,开始了一段回忆的旅途——在家乡的小镇,鸟人和其他孩子都不一样,他不和别人玩乐,只会摆弄他饲养的鸽子。因为鸽子,他和艾尔成为了好友。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鸽子的养育工作。鸟人一直幻想自己可以飞翔,并不停地做着努力。 鸟人有一位专制的母亲和一位体贴的父亲。家庭的贫困成为了他养鸟的阻碍,父亲却为了儿子干了几份工作,成全儿子的爱好。鸟人开始饲养金丝雀。他对女孩的投怀送抱完全没有反应,却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和金丝雀躺在一起。 艾尔离开去充军,同一时刻,鸟人最心爱的金丝雀撞死在玻璃上,他几近崩溃。鸟人在战争中目睹一枚炸弹炸死了大量的鸟,他歇斯底里地大叫,从此陷入了一种病态。 艾尔竭尽全力地唤起鸟人的记忆。一切似乎都是徒劳。在限期的最后时刻,艾尔仍不放弃。终于,鸟人和他说话了,但却不和其他人说话,所以他依然被视为精神病人。艾尔带着他逃离医院,鸟人张开双手跳下了窗台,艾尔绝望地大叫,而意外的是,鸟人跳下的地方居然是一方平台。① 在影片中,导演艾伦?帕克似乎在为我们展示一个几近疯癫和非理性的世界。鸟人怪异的举动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但这正是最真实的世界。理性与非理性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界定,在影片中,人们对待鸟人的怪异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的代表分别是艾尔和威斯。 威斯是理性世界的代言人,他以医生的身份出现,力图将癫疯的世界按照文明世界的规则来规范。艾尔是界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过渡,起初他代表理性的文明世界对非

【范文】《不可饶恕》观后感_1

《不可饶恕》观后感 这是一部韩国关于悬疑恐怖题材的电影,说实话,看完这整个作品,前面与其他悬疑片并无两样,但结局却令我震惊,它没有像其他悬疑片一样让我感到后怕,反而是难过,那种十分压抑的难过,所有涉及这个案件的人物都死了,连主角姜教授最终也选择了开枪自杀,因为涉及这个案件的所有人,没有真正的受害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使他们自己变成了施暴者,因而变得不可饶恕,最终只能选择死亡来解脱。 死亡,不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追求的,可是在片中,却成了他们比活着更好的选择。片中的两大主角,一个是姜教授,曾经的施暴者、如今的受害者;另一个则是李胜浩,曾经的受害者,如今的施暴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冷静。姜教授在作伪证出席庭审时,十分冷静,使得李胜浩的姐姐蒙受妓女的污名而死,而姜教授的女儿的病却因此而获得治疗;李胜浩在被捕受审时,十分冷静,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反而一步步引导姜教授为自己洗脱罪名,姜教授救女心切,却因此亲手毁了女儿的身体,尸骨无存……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是存在一些漏洞的,一个国内顶尖的法医,怎么可能不知道被掉包了呢?当然也有人说,从头到尾尸体都是同一个人的,李胜浩之所以这样做只是给姜教授一种心理暗示,使其悔恨而已。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

信尸体是被掉包了的,尽管它存在着逻辑漏洞,但试想,在刚发现尸体时,谁会想到这是两个人的?而且还是自己女儿的身体?况且,两个女子年纪相仿,尸体又是被海水浸泡过,即使外表有差别也已经很模糊了。而罪犯也适时的出现,所以,还没来得及给尸体做仔细分析的教授便开始落入了李胜浩的圈套中,救女之心切,说不担心、不着急是假的,放任何一个人身上或许都很难再专注。 抛开情节,我们更应该追问的是,导演到底为什么这样编排?这部片子跟其他悬疑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悬疑片在抛出案件之后,整个故事都是在围绕追查真凶而展开,但《不可饶恕》却是在追查真相,即犯罪动机。李胜浩年幼时亲眼看着自己姐姐含冤而死,且背上的是“妓女”这样一个污名,权贵继续潇洒,而本可以扭转这一切的姜教授却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站在了权贵这一边,殊不知,自己这一举动给家庭破落的年幼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无尽的伤害,如果不是因为李胜浩的复仇,姜教授都很难再想起这件事,可以说,曾经给别人造成重创的事在自己内心却毫无波澜,这难道是可以饶恕的吗?李胜浩很“聪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同样的手段反击姜教授,残酷的是,姜教授毫不知情,一步步走进李胜浩设计的圈套,最终发现真相时,却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来不及了。无奈、悔恨、痛苦统统交织在一起……曾经带给李胜浩的伤害以加倍的形式返还到姜教授的身上,

对于有奖让座的看法

1.对于有奖让座的看法。 首先,呼唤社会公德不应该迷信于物质刺激的方法。近几年,有关中国人美德蜕化、公德沦丧的新闻时有出现,与此相伴随的就是重建社会道德体系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所谓的传统美德也好,社会公德也好,它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他性,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为之的行为,而有奖让座之类的措施实际上就是在利他的基础上增加了利己的成分,谋求一种让座者和被让座者之间的双赢,在利己与利人之间走钢丝,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公德的认识。 其次,有奖让座会对传统的公交公德产生巨大冲击。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体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弱者的人文关怀,一声“请坐这里”和一句“谢谢”之间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可是,如果一旦参杂进了物质因素,那么无论是让座者还是被让座者都会陷入一种难言的尴尬境地,有奖让座不仅没能实现公德的回归,反而把它离去的身影推得更远,那就是好心办了坏事了。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对某些见义勇为或做好事的行为,也不采取物质激励的办法,他们也提倡精神文明,提高社会公共道德水准, 2.有关道德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2. 关于道德银行:“道德银行”创立者的本意无非是以公益服务实绩来鼓励人们向“好人好事” 看齐,,“道德银行”将道德量化成“实物”形式进行计量和评判,有悖于精神文明的本质和特征,况且“道德银行”将学生的善行义举模拟为物质财富,无形中会给人一种“不良启迪”,尤其是一些学校实行的任何一种道德行为都可以换取回报或折抵过错。如此,就会让人怀疑道德行为人本身的动机和目的,从而导致道德信念产生危机。一方面,假如学生的违纪或其他过错行为,都可以用“道德银行”的存款来抵冲的话,那么,是否意味着学生任何不良行为均可以通过扣除“道德币”的方式,来免于社会和学校的批评、谴责和惩罚? 是否意味着多做一些好事就可以用作随后干一些不义之举的资本? 3. 公交车上如何让座?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市民应做到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礼让妇女、 老人和孩子先上车;听从司乘人员的引导;主动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和带小孩的乘客让座;保持车厢和站点的环境卫生;下雨天,妥善放置所携雨具,以免影响他人。 4. 好人与好报:行善积德,与其说是中国传统美德,不如说是一种厢情愿的功利心态,很 多人认为,我行了善事就应该得福报,我日行一善就必会累积福缘,这实际上是最大的误导。士兵突击里的袁朗说:“善和恶在相遇的时候,总是善的人会受伤,所以,我要做一个恶的善人。”好人与好报,二者恐怕本来就没有什么关系。运命自有天定,岂人力可为之? 占座位: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的座位每位读者每次只能使用一个,禁止用各种物品(书包、书本、杯子、座垫等)占座位,更不允许一人占据多个座位。午饭时间、晚饭时间也不允许长时间将书包等物品留在座位上,人走物走,否则以占座位论处。自觉、自律,不以任何物品(标签、纸条、书本、包、水杯等)提前占座;管理好自己的衣物及学习用品,不占用其它桌椅摆放。对于占座现象的思考:占座反映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占座的人

美国电影学院百年百佳影片

美国电影学院百年百佳影片 怀恋贝多芬怀恋贝多芬2010-12-22 21:50:41 【美国电影学院百年百佳影片[十周年版] 】 1 Citizen Kane 1941公民凯恩 2 The Godfather 1972教父 3 Casablanca 1942卡萨布兰卡 4 Raging Bull 1980愤怒的公牛 5 Singin' in the Rain 1952雨中曲 6 Gone With the Wind 1939乱世佳人 7 Lawrence of Arabia 1962阿拉伯的劳伦斯 8 Schindler's List 1993辛德勒的名单 9 Vertigo 1958迷魂记 10 The Wizard of Oz1939绿野仙踪 11 City Lights1931城市之光 12 The Searchers1956搜索者 13 Star Wars 1977星球大战 14 Psycho 1960惊魂记 15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2001太空漫游 16 Sunset Blvd1950日落大道 17 The Graduate1967毕业生 18 The General 1927将军号 19 On the Waterfront 1954码头风云 20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风云人物 21 Chinatown 1974唐人街 22 Some Like It Hot 1959热情似火 23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愤怒的葡萄 24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ET外星人 25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杀死一只知更鸟 26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1939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 27 High Noon 1952正午 28 All About Eve 1950彗星美人 29 Double Indemnity 1944双重赔偿 30 Apocalypse Now 1979现代启示录 31 The Maltese Falcon 1941马耳他之鹰 32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教父第二集 33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飞越疯人院 34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白雪公主

电影《鬼子来了》浅析及观后感

电影《鬼子来了》浅析及观后感 NCUT 管10-6 理想

电影《鬼子来了》赏析及观后感 上周三的大学语文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鬼子来了》。看完之后,我感受到了日本鬼子的极度残暴,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劣根性,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羞耻,甚至愤懑!同时,我也联想到,我们这个民族,即便到现在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劣根性。因此,我觉得,只有我们对自身客观存在的这些劣根性进行深刻反思,并厉行改正,才能实现民族崛起、人民幸福的理想。 一 《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是由姜文执导并担任主演的一部以抗日和中华民族自我反省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这部作品与以往的众多抗战题材作品不同的是,它选取了一个细微而独特的视角,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叙述方式,通过充满北方特色的大量口语对白和作品前后的背景色彩反差,表现了日本帝国义在二战期间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犯下的永远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通过中国普通老百姓,对日寇残暴性的无知、受骗、愤怒的缺点,客观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劣根性——留给我们很多思考,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正视和反思。

二 《鬼子来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与当地农民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对国人劣根性进行了深入揭示,演员极富夸张的高密度的对白以及丰富的表情,种种黑色幽默将国人的单纯与复杂表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神秘的"我"将一个人的责任变成全村人的责任,面对日本人的自保心态,不忍心杀人的善良,面对六车粮食的欣喜之态,对日本鬼子的轻信,以及片尾对日本人的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些场面的表达,都是通过激烈的语言对白和争论进行的,充满了种种黑色的幽默。面对鬼子假借国际条约的名义屠杀有血性的中国人,观者哄堂大笑,真切地反映了国人的劣根性特点 作品以“优美”的日本军管弦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开始,营造了一种欢快胜利祥和的氛围,就像是在用这种“优美”的音乐来粉饰日本侵略者的伪善,宣扬战争带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的所谓“幸福”。这种音乐背景却也预示着悲惨的结局。事实上,一些中国的老百姓,在这样的乐声中失去了警觉性,对侵略者产生了侥幸的心理,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音乐虽然很“美”,我却丝毫感觉不到欢快,反而觉得像是有一把无形的刺刀在一步步向我,向挂甲屯的村民,向所有中国普通老百姓逼近…… 作品运用了大量充满中国北方地方特色的口语对白来叙事,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中国北方小农村——挂甲屯的众生相,呈现了故事

澳洲政府种族政策从隔离到同化的演变

澳洲政府种族政策从隔离到同化的演变 ——析电影《澳洲乱世情》 摘要:本文通过对《澳洲乱世情》中纯种土著人,混血土著人,邪恶的白人与善良的白人 之间的种种关系深入分析,剖析了澳洲政府的从种族灭绝政策到种族同化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分析了土著人的自我救赎。警示人们以史为鉴防止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 Absract:In this essay,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ative Australians,half-blooded native Australians,wicked white and kind white are analyzed to reflect the change of Australian racial policy from genocide to assimilation。What’s more,Australian natives are redeeming themselves from bad fortune。This is to inspire human beings today to learn from history and avoid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Key Words:“Australia”,policy of genocide,assimilation 电影《澳洲乱世情》讲述了在二战前一名英国女贵族Sarah Ashley为了把自己的丈夫Lord Ashley从澳大利亚的牧场带回自己身边,远涉重洋来到荒芜的澳洲内陆。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丈夫的牧场之后,看到的第一幕就是自己的丈夫死于非命。凶器是土著人常用的叉(glass-tipped spear),牧场经理Fletcher告诉她Lord Ashley为土著人King George所杀,事实上他才是真正的凶手。后来Nullah(一名土著妇女与Fletcher所生的混血儿)告诉Sarah Ashley,Fletcher经常把Lord Ashley牧场的牛群赶到河对面送给她的岳父牛肉大王Mr. Carney. Sarah Ashley 开除了经理Fletcher,然而她将面临着怎样把牧场的肥牛赶到Darwin 的严峻问题。在牛佬Mr. Drover,十二岁的Nullah,中国厨师宋星,Flynn及所有牧场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开始赶着牛群出发了。在路途中他们受到了被开除的Fletcher的次次报复,Flynn 被牛群踩死,Nullah 在面对冲向悬崖的牛群时想起了King George交给他的土著人的魔法,用土著人的音乐最终阻止了冲向悬崖的牛群。最后他们又在King George的带领下,找到了水源并通过了never-never land(灭绝岛),最终把牛群赶到达尔文经过与牛肉大王Mr. Carney 的竞争,成功完成与军方的交易。在二战中,Nullah和其他土著及混血的孩子被当局运到使命岛——日军最早轰炸的地方,在战争中无人考虑他们的生死,牛佬Mr. Drover救了岛上所有在轰炸后幸存下来的孩子,另一名黑人在掩护他们时牺牲。在炮火中失去妻子的Fletcher 迁怒于Nullah,要开枪打死他,被细心的King George发现,他最终命丧King George的叉下。在电影结尾处,King George把Nullah从Lady Ashley和Mr. Drover 的身边带走,带他像一个真正的土著人一样去远行。此电影英文名字为AUSTRALIA,翻译为《澳洲乱世情》在一定程度上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有人称其为爱情史诗,澳洲的《乱世佳人》。而在笔者看来整个电影是澳洲政府对土著人政策的一个缩影。 在整个电影中,英国白人包括善良的Sarah Ashley与邪恶的Fletcher,他们或者希望收养Nullah,或者妄图消灭Nullah,即便他自己非常清楚他是自己的儿子。但是最终Nullah 还是跟随他的外公King George采用最原始的土著人的生活方式。电影中几大主线向我们展示了土著人在二战前后的生活状况和澳洲政府的“白澳”政策。 一,邪恶的英国白人对土著人的灭绝政策与土著人的自我救赎 自从英国殖民者踏上澳洲广袤的土地就开始对土著人的外表,生活习惯表示极大的厌

不可饶恕影评

不可饶恕影评 不可饶恕影评(一) 对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2年的版本来说,这次日本版的翻拍可谓极具诚意,不管是时代特征、人物设定还是故事架构均忠实原有版本。电影的翻拍不比老画的临摹,一个预知揭晓的故事能否吸引观众,一个老故事是否常讲常新,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电影必竟是一次过的艺术,一部影片观众倘且不想看第二遍,何况是翻拍片。不过对于经典的影片总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在不同的文化人群中得到共鸣并历久弥新。 翻拍一部影片并不是简单的旧酒换新瓶,而是要看在现有的阶段后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一部好电影会常看常新,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观看同一部影片其感受的差异也在情理之中。具有韩国和日本双重文化背景的导演李相日,在看到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时想到同时代的日本当在情理之中。 在笔者看来,老版的《不可饶恕》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西部片有所颠覆,主要来自于人物的刻划上,英雄垂暮夕阳晚照,再不见往日西部片中的烈马快枪。至使整部影片笼罩于悔恨与无奈的氛围之中。影片通过垂暮英雄威廉;莫尼的现实境遇为往日的牛仔精神唱出第一声哀歌,而通过他心理的转变反映出英雄时代的终结。影片对人性善恶复杂性的描画为我们勾勒出不同于以往西部片中的正邪对立,

“不可饶恕”并不特指影片中伤害妓女的凶手,而是指代影片中的每一个人。伊斯特伍德通过威廉;莫尼这个另类西部片人物强行宣示西部骑士时代的终结,并用这部作品为西部片画上了句号。影片中有一段对英格兰鲍伯的刻画很具有代表性,带着往日英雄的余晖在偏僻的小镇耀武扬威,带着个传记作家当随从,满口对美国新大陆的调侃和不屑,以及对自己辉煌事迹的吹嘘。而情况急转直下,卸下双枪之后糟到了一番毒打,这种打斗方式有别于其他西部片更是对西部精神的戏谑和讽刺。当然,这一段被李相日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日本版中,具有同样的效果。 可以说,影片着力于叙述美国西部开拓史中后英雄时代的个体的人,并用充满忏悔的人物设定及阴郁的格调从侧面还原出狂野西部的历史转型。通过威廉;莫尼个人的转变暗指一个时代的变迁,影片最后的字幕更指明一个人从牛仔到商人的转变。 而李相日的版本,在忠实还原老版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于时代的刻划,从江户到明治,武士时代的终结,新旧文明的碰撞,在影片刚开始便上演了新政府追杀落荒武士的一幕。影片又巧妙地将故事安排于蛮荒之地的北海道,这对应了原版的美国西部小镇,都是法外之地,却自有其江湖法则。虽然目光仍落眼于化外之地北海道,而整个故事格局却在讲述整个国家的时代转型。如果说原版讲的是“西部往事”而新版则将其扩展为“幕府往事”,从原有的地域变迁到现有的国家转型,眼光相同,格局却变大了。 幕府时代的结束造成武士阶层的瓦解,从原有的武士变成现在的

天地无限影视赏析

天地无限影视赏析 为自己的每一次机会而奋斗——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为自己的爱人而奋斗,为朋友的生命而奋斗,为自由而奋斗——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别人一个机会。 ——有感于《天地无限》碧草蓝天,一望无际,缓缓走来的牛群,几匹骏马以及点缀在其间的一辆马车和几个牛仔,简直是一片如画的风景。但是顷刻间又大雨倾盆,预示着天地带给人们的并不总是美好,就像马上要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美好的,但是也有丑恶的。真正的勇士所作的不仅仅只为生命中的遇见的美好而奋斗,也会为生命中的遇见的丑恶进行全力的周旋。天地无限的含义就是指这个吧。Charley和Bo ss就是这样的勇士。Boss这个名字我觉得比较好玩,因为它本身的意思就是“老板”,如果我们身边的某人名字叫做某老板的话一定会带来异乎寻常的喜剧效果。不过Boss本人和他的名字一样,的确是一个有相当气魄的老板,冷静、幽默、果敢,并对晚辈有着非同一般的慈父情怀。Charley是Boss的伙伴兼好友,同样冷静、果敢,内敛,而且有着粗犷男子所少有的温柔。 全电影围绕着一句话:为了所希望的一切而奋斗。 他们第一次进小镇,为的是找到他们的伙伴Mose,遇到了小镇的恶霸Baxter,以及美丽优雅的中年女子Sue。Sue的优雅和端庄让Charley心动不已,恶霸Baxter更让他们每个人都无处可逃。 他们第二次进小镇的时候已经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此刻同伴Mose已经死去,而Button 受了重伤。他们冒险而来只是为了抓住一个让Button活命的机会,同时为他们的生存以及做人的尊严进行全力一搏。当然,当得知Sue还是一个未婚女士的时候,Charley也在为获取稍纵即逝的爱情作最大的努力。 Charley和Boss与恶霸Baxter的争斗以及最后的结局完全在意料之中,电影开始不久Charley就告诉过Boss他从前的经历——Charley是一个从枪林弹雨中过来的人,而Boss偷走医生的麻醉剂,不费吹灰之力就恶整了警长和他的同伙并在警局睡觉。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情:不管Baxter之前如何牛气,这次他踢上了铁板。如果Baxter平常在小 镇不那么嚣张跋扈,也没那么把小镇上的人得罪个净遍的话,他的下场有可能没那么惨(至少不会被小镇的人围攻)——这就是剥夺他人生存机会的下场。枪战的场面很好看,只是最后Baxter和Boss在小屋子对射的那段有点神奇,两人面对面梆梆梆的对射了那么久,而且两人的距离也就一米,居然两人都没死,而且Boss居然连伤都没有受。 Charley和Sue的爱情是美丽且耐人寻味的。两人都不是年轻人了,言谈和举止都有着成年人特有的含蓄和拘谨。Sue和Charley的第一次会面我就觉 得两人之间将会产生一些故事,与Charley和Boss一样,开始我也觉得Sue 是医生的妻子,感觉若是来一场婚外恋的话未免有点对不起那些美丽的风景——谢天谢地,导演也没想让这种事情发生,Sue只是医生的妹妹。 Sue不仅是一个端庄优雅的女人,而且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人。眼神里有

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文化赏析

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文化赏析 课程名称:韩国语言与民俗文化赏析 上课时间:2015-2016 学年第2学期学生姓名:学号:14095010158 院系: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职称:

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文化赏析 摘要:韩国自近十多年大力推广民主化以来,种种社会问题都成为影的创作源泉,政治的开放,造就了这类题材的繁荣,其犯罪题材电影近年来不 仅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对影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影视文化;韩国电影;犯罪题材 近年来,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令人深省。朴赞郁、奉俊昊、李沧东、金基德等一大批韩国导演屡获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越来越走进国际视野。在众多优秀的韩国电影当中,犯罪题材电影成了韩国电影在艺术与市场的双重领域都形成鲜明风格特色的题材类型。本文通过选取老师同学推荐过的几部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试图归纳这一类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 1 兼具“社会问题意识”和“类型电影规则” 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既有真实事件改编的《杀人回忆》《熔炉》,也有通过剧作反映问题的《流感》《恐怖直播》等。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仅在戏剧张力上有所企图,更是聚焦社会问题本身。 例如,影片《熔炉》主要讲述了来自首尔的绘画老师姜仁浩(男主角)到雾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后,发现学校老师及行政人员对学生的残忍暴行后,与人权维护中心干事徐宥真(女主角)、受害学生共同奋斗,揭露真相,对抗权贵的故事。这部电影就是以2005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导演在影片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抨击了聋哑学校里道貌岸然的校方领导和司法过程的种种不公黑幕。影片上映后,引起韩国社会的强烈热议,并最终使韩国国会对性侵罪行量刑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做出修订,“熔炉法”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一部电影最终推动一个国家的立法,这种社会影响力是极为罕见的。 刚看完影片真的十分气愤,之后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在于让观众获得什么,而在于让观众陷入怎样的思考。这是一部关于人权的电影,揭露了社会不公的一面,同时夹杂着普通百姓及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我们一路奋站,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散去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越狱》末尾刻在迈克尔墓碑上

《看不见的客人》观后感

《看不见的客人》观后感 《看不见的客人》观后感:人心莫测莫过于此 文/梦里诗书 《看不见的客人》仿若就是一副用谎言构建起的多米诺骨牌,电影用一起密室杀人案为引的展开,则正是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推倒的过程,而随着一块块多米诺骨牌的倒塌,在数度转折的悬疑中,电影也使人越发对那被谎言所吞噬的人性为之咋舌,不寒而栗。 在悬疑营造上,《看不见的客人》其实并没有什么过于令人惊艳的构思,但其却非常好的完善了每个细节,使之电影能构建成一个缜密的整体,同时导演奥里奥尔?保罗对闪叙和倒叙手法的运用更是完美的,电影在伊始上也有着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那就是作为主人公,满嘴谎言的精英男必须要向为了掩盖罪行,向帮助其脱罪的女律师合盘脱出所有的真相,这一过程其实也充满了谎言的博弈。 究其电影的原罪,其实不难发现就是谎言,男主为了与情人幽会欺骗妻子的谎言,路途因为自己出了车祸想要掩盖一切的谎言,而面对良心发现的情人,更是不惜为了掩盖罪行痛下杀手,由此才有了电影环环相套的死局,而这一系列的展现,在电影中都是透过男主对女律师讨价还价如何编造谎言的过程中,被不断改写重塑出来的,每当我自以为找到了方向,电影又为我打开了

另一扇门,直到电影将伊始一个标准的成功精英,最后还原为了完全丧失人性的极恶之徒,这一演变是如此的精彩而又深谙于人性中那自私的本质。 经典的悬疑电影其实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如同《不可饶恕》那样在最后给你以瞠目结舌的震撼,而还有一种则就是如同《看不见的客人》这样,虽然结局的设定上也有着出人意料恶徒得到惩治的反转,但整个剧情的过程更为让人钟情,在这部电影中除了真相的揭秘,导演对人性的剖析才是核心,每一次剧情的发转在逼近真相的同时,也让我们审视着人性的私欲,而电影中的男主本有无数机会可以就此收手,摆脱困局,但渴望掩盖一切塑造完美的欲望,最终令其走上了不归之路。 人心莫测,莫过于此,对《看不见的客人》而言,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并不在于悬疑,更在于它深攫以了谎言这一人类用来满足自我私欲的本质,并在最后用打动人心的情感完成了这一内在的升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