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考

呼伦贝尔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考
呼伦贝尔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考

呼伦贝尔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思考

一、呼伦贝尔市基本情况

(一)经济运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以“五区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亿元,在全区排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2.4亿元,在全区排第1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92.6亿元,在全区排第9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7亿元,在全区排第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92.7亿元,在全区排第8位;财政总收入完成124.7亿元,在全区排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57元,在全区排第7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95元,在全区排第7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27.5:30.5:42.0调整为19.6:42.1:38.3,其中,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3.9%提高到36.2%。

(二)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坚持美丽发展、科学崛起战略,各类产业竞相发展。农牧业基础良好。201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358.8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85.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05亿斤,牧业年度存栏1652万头只,分别占全区21.9%和15.3%。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51户,实现销售收入211.1亿元。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个(累计132个),绿色食品15个(累计58个),有机食品产品累计82个,共有5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累计18个),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0个。工业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1.1亿元,在全区排第6位。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煤产量8398.5万吨,增长31.2%;发电量279.1亿度,增长48.6%;水泥产量643万吨,增长37.4%;原油产量55.4万吨,增长4.9%;食用植物油37.8万吨,增长18.8%;乳制品20.7万吨,增长3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03.6亿元,增长56.8%,实现税金48亿元,增长57.4%。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成长,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项目扎实推进。服务业持续繁荣。2011年,呼伦贝尔市接待游客116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到173亿元,分别占全区19%和22%,均位居全区首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3.9亿元,居全区第5位。口岸边境贸易发展较快,2011年呼伦贝尔市外贸企业累计达966家,进出口总额完成25.7亿美元,全市7家境外投资企业共完成对外投资1.6亿美元,对外派出劳务人员1198人,实现营业额1651万美元。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跨境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形成每年2亿美元的出口能力。

二、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一)资源优势条件

农牧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呼伦贝尔土地面积广阔,境内雨量丰沛,水资源条件良好,土质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如能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增产空间巨大。呼伦贝尔市已组建农垦集团,并将逐步整合下辖十三个旗市小农场,加上境外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优良耕地资源,通过深化与俄罗斯在农业开发方面的合作,有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的潜力。2011年,全市农牧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7%左右,同全区的45%和发达地区的90%相比差距明显,未来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还有提升空间。此外,呼伦贝尔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有500种以上,适宜发展特色林果业、蒙药和中成药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产业。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富集。全市约有10万平方公里属风能丰富区,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其中: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风能资源的8%左右。呼伦贝尔市太阳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位居全国前列,境内地广人稀,适合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呼伦贝尔市有大量宜林宜农荒地,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原则下,适宜种植能源作物,现在年产秸秆约200万吨、林木生物质储量约3亿吨。呼伦贝尔市的资源条件适宜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及相应的装备制造业。

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水、煤资源。呼伦贝尔市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得尔布干成矿带的主要区域均匀的分布在境内。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1000亿吨,远景储量近2000亿吨,煤种多为褐煤,境内水资源量达316亿立方米,约占全区56%,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资源为发展现代新型煤化工提供了天然的优良条件。全市探查到其它各类矿产达9类65种,矿点370多处。其中57处矿点已探明,主要有石油、铁、铜、铅、锌、钼、金、银、萤石等。其中:石油探明储量3亿吨,预测储量10亿吨;有色金属有铜、钼、铅、锌等矿床15处,已探明储量346.7万吨,未来发展矿业开采及矿业深加工很有潜力。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呼伦贝尔草原原始风貌保持较好,是世界著名的天然大草原、全国唯一的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地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辖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被称为“北国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王国”,拥有3个国家3A级景区,其中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沙地樟子松原始森林,根河湿地公园被称为“亚洲最大最美的湿地”,达永山滑雪场是我国最完备的三大四季滑雪场之一,独特的民风民俗、灿烂的游牧文化和丰富的名胜古迹令人神往,这些都为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得天独厚的条件。

区位优势独特。呼伦贝尔市是中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边境线长1730多公里,拥有国家一类、二类口岸8个。其中满洲里

口岸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承担中俄贸易70%以上的货运量。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792亿美元,规划到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2011年,呼伦贝尔市外贸企业966家,进出口总额完成仅25.7亿美元,相比中俄确定的战略目标相距甚远,也正显示出呼伦贝市发展口岸边境贸易的巨大潜力。

(二)市场条件

国内外市场对绿色有机农畜林产品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全球绿色有机食品消费以20%-30%速度快速增长,欧美一些国家有机食品销售的份额已经超过食品总量的10%,2010年全球已经形成800亿美元的绿色有机食品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大中城市居民对于高端优质食品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尤其草原、林区生产的无污染绿色有机农畜林产品倍受欢迎、供不应求。此外,同呼伦贝尔市毗邻的俄蒙地区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较为薄弱,这些都为呼伦贝尔市发展外向型出口创汇绿色有机农畜林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长期、稳定和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新能源领域。据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2010年全世界风电总装机为5500万千瓦,2020年预计达到1.12亿千瓦。到2020年,我国风电产业保守估计可以实现8000-10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成为继火电、水电的第三大主流发电产业。世界光伏工业近年来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预测将在21世纪前半期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年销售额已超过100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质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迅速提高,从2006年的140万千瓦提高到550万千瓦,年均增长40.8%,到2020年,世界柴油需求量预计增加55%以上,而柴油供应量严重不足将为生物质能源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材料领域。新材料产品具有更新换代快、生产经济性强、产品性价比优、制造过程绿色的特征。2010年,世界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30%。据相关部门测算显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高达22.5%,预计201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未来新材料产业的市场空间很大。现代煤化工领域。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5%,石油资源保障日益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薄弱环节。2010年以来,国际油价重回100美元左右,能源日益紧缺使油价仍有提升空间。现代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这样既可以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能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随着国际油价进一步攀升和节能减排强制性约束,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将面临巨大市场机遇。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我国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5月7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指出,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0%。因此,未

来5-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生物制药领域。据近期调查显示,全球生物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年均增长率约为14%,当前,全世界销售的生物药品超过430种,市场销售额约为1400亿美元,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正以每年15%-18%的增速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巨大,生物制药业市场前景光明。

三是绿色生态旅游正在成为热点诉求。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2020年,世界旅游经济总量预计将保持 4.4%的增长率,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亿人次,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精神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已经成为家庭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新的旅游消费高峰即将来到。同时,旅游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势,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生态出游正在成为当下的潮流和趋势。

四是向北开放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与俄蒙毗邻地区在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经济技术和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均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对我国轻工产品具有旺盛的需求,另外还有俄蒙两国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中俄、中蒙提供了广阔的经济合作发展前景。同时,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等北方邻国已经建立的良好政治关系为向北开放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十分看重中国参与其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发展,希望中国东北振兴和俄东部大开发“对接”并形成联动态势,推动两国战略经贸合作升级,这意味着向北开放将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三)政策条件

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国家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内蒙古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在生态建设、农牧业发展、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给予很多的优惠条件。2010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在新能源、有色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口岸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这些都为呼伦贝尔市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振兴东北战略。2007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将呼伦贝尔市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在资源型地区转型、增值税转型过程享受同等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我区东部盟市风电产业和煤电产业进行扶持,促进我区东部盟市与东北三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俄共同批准的《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呼伦贝尔市口岸建设。2010年,国家下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林木深加工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北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三大新兴产业,并在中央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以煤代木”工程。

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2011年,国家印发了《关

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呼伦贝尔市煤电基地及外送通道建设、森林草甸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国家产业政策因素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进一步提高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等产业的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型产业及时建立和完善准入标准,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中重申:严格煤化工产业准入政策,煤化工示范项目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准入门槛,大型煤炭加工转化项目须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与上述类似控制性政策仍然很多,呼伦贝尔市“十二五”时期重点项目有许多包含在其中,如扎兰屯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年产40亿标准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新左旗华能30万千瓦风电项目,东方电气年组装200台2.5MW风电发电机组项目等。对于呼伦贝尔市而言,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国家控制性政策将对呼伦贝尔市这些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2、节能减排因素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节能减排强度和难度不断增大,节能指标种类增加并且要求提高,又加上我区属于资源型地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发展增加了能耗和排放,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另外我区在分配节能减排指标时,对资源开发重点盟市、人口聚集区、发展落后盟市给予相对宽松的指标,呼伦贝尔市受产业发展、区位条件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因素影响,节能减排指标相对趋紧,单位GDP 能耗下降率处于全区平均水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降低率均高于全区0.9个百分点,这将对呼伦贝尔市部分耗能较高、排放超标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比如煤炭、电力、有色、石油、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

表1 “十二五”期间我区各盟市节能减排目标对比表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下发,自治区的相关落实工作也于目前正在进行。呼伦贝尔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规划中除了海拉尔市、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被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有44个区域被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呼伦贝尔市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列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内将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开发矿产资源、发展适宜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都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城镇建设与工业开发要依托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城镇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生态功能区中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可以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积极发展服务业。另外,呼伦贝尔市是全区拥有禁止开发区域最多的盟市,禁止开发区是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并依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因此,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对呼伦贝尔市发展的产业类别给出严格的限定,在特定区域只能发展规划允许发展的一些产业。如果所发展的产业不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位,投资管理部门将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类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厉禁止。

4、区位条件因素

呼伦贝尔市与黑龙江省在资源条件上趋于同质化,但在交通和运输所构成的区位条件方面,呼伦贝尔市较之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边缘性,而这种区位边缘性不利于产业发展各类要素的集聚。“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骨干的经济区域,规划产业布局以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等为重点,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最多的地区。该区域产业基础雄厚,有3座大中城市、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0所普通高校,已经形成了以装备、石化、食品和医药四大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基础,同时该地区交通便利,滨州铁路、绥满公路贯穿全境,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比较完善。尽管呼伦贝尔市拥有较好的口岸条件,黑龙江、吉林、辽宁也正处于产业振兴过程当中,但这些区域与呼伦贝尔市的资源禀赋相当,受本身市场较小和本地化供给影响双重影响,对呼伦贝尔市资源型产品市场需求不大,而且这些地方的社会发展、人文凝聚等水平明显高于呼伦贝尔,产业发展条件和状况明显优于呼伦贝尔市,这将对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四、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深刻分析呼伦贝尔市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结合现阶段呼伦贝尔产业发展情况,今后一段时期呼伦贝尔市应该重点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口岸边境贸易产业和旅游业。

1、打造中国安全食品保护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

呼伦贝尔市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优势,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国内外共同的市场环境,呼伦贝尔市要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特色优势,以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规模化畜牧养殖场为基础,以草原有机肉羊肉牛养殖加工业和林果、菌类、药材等林区特色种植加工业两大领域为突破口,以推动农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支撑,抓好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完善合作组织、创建名优产品四个关键环节,实施“呼伦贝尔”地理标志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农牧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形成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的新格局,力争把呼伦贝尔市打造成为出口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市场的国家级特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十二五”时期,呼伦贝尔市要结合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重点发展千万只草原肉羊养殖基地项目、百万头草原肉牛养殖基地项目、五十万头有机奶牛养殖基地项目、千万亩高效节水玉米种植基地项目、百万亩苜蓿种植基地项目、岭西百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项目、牙克石有机林产品加工产业化园区项目。扎-阿-莫纯净农畜牧产业带

2、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具有长期、稳定和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而且具有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特点。通过分析呼伦贝尔市基本情况、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呼伦贝尔市抢占发展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呼伦贝尔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呼伦贝尔市要全面把握市场条件和国家、自治区相关产业政策,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和实际情况,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制药为重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建立和完善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政策,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工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十二五”期间,呼伦贝尔市要重点推进年产3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年产10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年产1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年产20万吨有色金属项目、年产200万吨煤制甲醇及下游产品项目、年产1万台(套)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年产5万吨生物制药项目。

3、中俄蒙贸易会展之都——中俄蒙口岸经济带

口岸边境贸易产业

呼伦贝尔市区位条件独特、口岸资源富集,是中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呼伦贝尔市与俄蒙毗邻地区在矿产资源、产业结构、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明确提出要把满洲里建成国家向北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些条件对呼伦贝尔市发展口岸边境贸易产业非常有利。呼伦贝尔市要紧紧抓住建设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和满洲里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机遇,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深化俄蒙经贸合作,以资源开发与转换合作、出口加工业、农牧业、物流业为发展重点,由注重口岸的门户、通道功能向注重其综合经济开发功能转变,形成以口岸和中心城市为核心、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格局,力争成为是国家向北开放先导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示范区、跨境资源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呼伦贝尔市要重点推进100万立方米进口木材精深加工基地项目、年产1000万吨铁矿球团和年产200万吨特种钢钢铁基地项目、200万吨铅锌选场项目、50万吨水泥出口项目、50万吨蔬菜出口项目、20万亩农业种养殖跨境合作项目、跨境合作平台建设项目、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阿日哈沙特新口岸建设项目。

1、以海拉尔为贸易会展中心,满洲里自由贸易区两大战略高地构建中俄蒙口岸经济带。

2、以8大口岸为点,构建以产业基地、园区为载体的口岸经济带。在现有8个边境口岸基础上,整合打造中俄蒙口岸经济带;

形成:以满洲里口岸为中心的经济贸易自由区,以海拉尔为中心的中俄蒙国际贸易会展服务区;围绕各口岸建立保税区、物流基地;以“凯拉斯堆口岸、胡列也吐口岸、哈比日噶口岸、阿日哈沙特口岸”为主的国际工业园区

例如: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能源开发转化基地、物流枢纽、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等,规划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等,招商引资。

3、建设一个超级中俄蒙会展中心,举办大型博览会、小型招商会等等,年年会展不断。

4、投资交通及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关便利。

5、进行配套项目一体化建设。

4、中国旅游地产投资新高地——国家生态功能特区

旅游业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呼伦贝尔市拥有草原、森林、湖泊、冰雪、湿地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此外,呼伦贝尔市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突出的边境特色也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的重要优势。呼伦贝尔市要优化旅游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方式,以解决大交通瓶颈和淡旺季不均衡问题为重点,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创意、多方协同、产品

优化、政策支持为手段,按照重点化、创意化、融合化、大型化、品质化、生态化的发展战略,着力促进生态与发展和谐、民生与产业协调、文化与经济共荣,努力提升呼伦贝尔市旅游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区域发展贡献度,将呼伦贝尔市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原生态、多民俗、强反差的旅游目的地,力争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呼伦贝尔市要重点推进国家草原地质公园项目、大兴安岭森林火车项目、海拉尔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海—满—阿黄金旅游区建设项目。

呼伦贝尔天然拥有房车阶层所向往的自然、生态美景资源,丰富的草原、湖泊、森林资源,也可为房车露营提供充足的需求空间和环境;

国家生态功能特区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p>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2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XX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XX市农业概况 XX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3、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3.1我国农村基层廉政建设过程中的现有成效 3.1.1国家的反腐倡廉的宣传,已形成了有效预防腐败的思想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召开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加大了反对腐败的力度,大力倡导廉洁办公,在党内努力建设廉正的风气,坚持不懈的与腐败作斗争,党中央会议一致认为针对反对腐败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十分必要,而且任务十分艰巨,在此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反腐倡廉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也成为确保反腐倡廉工作能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农村是宣传反腐倡廉基层基础工作的排头兵,一定要脚踏实地,不断摸索出新的方法将反腐倡廉工作切实有效的宣传下去,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同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农村基层建立起能够有效的预防腐败的发生的思想教育体系。 3.1.2逐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从源头纯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不仅是领导农村居民进行生产的组织者,同时在宣传、推动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以及党的政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这些政策具体的执行,农村基层干部能将广大的农民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的连接起来,带领广大的农民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因此,怎么选好基层的干部便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关党的十七大指定的路线、方针能否在农村有效的执行,能否实现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着重于选拔干部人才的方法,建立合适和完整的一系列制度用于在农在村选拔和任用基层工作的干部。建立完整的监督基层干部和考核基层干部的机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充分的调动农村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成立完整的制度,进行激励保障。不仅要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严格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关心和爱护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在激励的同时,将保障工作做到位。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工作干部的综合能力,采用合理的教育和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能动性,使每个干部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充分挖掘基层干部的潜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工作。在提高政策的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关于印发《稻城县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工委、乡镇,县级各部门,省州属行政企事业单位,县属企事业单位: 现将《稻城县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乡镇、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稻城县委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2018年3月 稻城县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牧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力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培育和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确保稻城县2018年贫困县按期圆满“摘帽”。现结合我县区域实际和农牧产业结构特点,制定2018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目标 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人才兴县、依法治县”四大兴县战略和“脱贫奔康、产业培育、交通攻坚、城乡提升、生态建设、依法治县、创新开放、党的建设”八大重点任务,结合我县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按照我县“一线两片四区”的产业发展布局,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领域建设,切实走“质量兴农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全

域旅游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20个贫困村,全面实施“2+2+2+2+1”特色产业模式,着力打造中药材、优质青稞“2个万亩基地”,高产高粉马铃薯、观光油菜(蔬菜)“2个千亩基地”,“稻城藏香猪”出栏五千头、“亚丁飞鸡”出栏一万羽“两种规模养殖”,两个林果业和然央田园综合体,确保实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增收门路、户户有增收渠道。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规模发展。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在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过程中,要把握基本特征,坚持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民主合作、兴农富农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坚持突出特色。继续发挥稻城旅游资源优势,提升发展资源型产业,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争取在打造一批具有稻城特色的规模化、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放大稻城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按照“2+2+2+2+1”的特色产业模式和“一带两片四区”产业总体布局,立足生态特点、空间布局、气候条件,突出重点区域,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分类指导实施特色产业发展。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促进主导产业长足发展 临夏州以工代赈办公室杨映伟 产业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主体。面向“十一五”今后一个时期,充分认识我州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我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推动全州建设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州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我们本着对州情再认识、再分析、再研究,实实在在寻找出我州适时适势发展,具有经济支柱能力的主导产业,并就其成因和发展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析。 一、全州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八县(市)中除临夏市外,其余七个县都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历经各届州委、政府的努力,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培育和建立起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框架体系,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趋于合理。2007年全州完成农业总产值30亿元,比上年增加5.8%;农业增加值19.4亿元,占GDP 26.6 %;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完成产值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4.24%,畜牧业完成产值10.68亿元,增长7.15 %。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农作物区域布局、品种品质结构取得新进展,区域优势产业更加集中,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日趋明显,马铃薯、双低杂交油菜、玉米、设施蔬菜、豆类、百合、中药材7个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一批“农”字牌龙头企业竞相发展,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企业活力增强。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业化是我州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不断营造工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力度,提出了工业强州战略,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州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第二产业20.83亿元,占GDP28.6%,其中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实现增加值6.95亿元,增长5.69%;基本上形成了

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下面,就如何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三点意见: 一、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培育任何一项特色产业,出发点都是助农增收、促进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也离不开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具体实践中,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近远期产业发展规划,搞好市场的研判、分析和定位,制定和实施有关扶持政策,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培育典型,树立导向,为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教育引导群众学理念、学技能、学经营、学方法,主动走产业富民的路子,要坚决防止政府包办代替、越界行事,使政府和群众各就其位,各尽其能。XX县在推进特色产业过程中,围绕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作了一些探索。以果品产业为例,县委、县政府在准确把握县情发展实际、资源禀赋特点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了全县果品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全国绿色果品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全国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的目标定位,按乡镇、分年度确定分解任务,高标准推动规模扩张、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市场宣传等各项工作,很好地发挥了把方向、谋全局的组织引领作用;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经过探索实践,制定出台了资金扶持、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十条措施”,强化对乡镇部门的压力传导和督促指导,大力推行“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形成了发展果品产业的强大合力;三是加大政府资

金投入,县上每年筹资1800万元购买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免费发放,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补贴;四是强化技术服务指导,为了解决群众管理技能欠缺的问题,县上聘用700名果树技术员,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帮助群众管理果园,形成了鲜明导向,群众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近四年每年新增果园5万亩,发展的速度、规模前所未有,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XX 万亩,年产值18亿元,产业效益逐年攀升,果品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 二、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产业是经济社会全局、事关民计民生的重大实践,不能想当然,脱离实际。一要建立在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文条件以交通区位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二要主动融入更高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切实找准定位,谋求抱团发展,做大规模,三要紧扣脱贫攻坚行动,立足当前增收,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定位目标,因地合理布局,防止脱离实际的情况发生。XX县在谋划产业过程中,较好地结合了地方优势特色和实践探索经验。一是立足于传统农业大县这一实际,将果、菜、畜作为重点产业,考虑群众增收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川区菜、塬区苹果、山区杂果”的基本思路,以南北面积较大、地势相对平坦的塬区为重点,建成了南塬21万亩和北塬24万亩的连片集中优质果品基地;根据川区群众的务作传统和便利的灌溉条件,确立了建设川区设施蔬菜集中区的目标,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带动川区群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现已形成规模优势,年种植各类蔬菜15万亩以上,川区群众收入得到保障;立足偏远贫困山区群众产业基础差、种地面积广、劳动力不足、理念技术落后的实际,大力发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

4全过程工程咨询风险管理 4.1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各阶段的主要风险 4.1.1项目决策阶段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由于对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及经济状况)的分析和对市场供需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的市场供需状况,价格走势及对竞争力的判断)和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市场调研报告(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市场竞争策略、营销策略等内容)及其论证或者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所引起的风险。 4.1.2技术风险 1工艺技术选用,在先进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耐久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所引起的风险。 2由于对产品品种、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和建设地址的选择报告(包括建设条件、资源状况、材料来源与供应、总平面布置、环保、安全、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可行性研究及其论证或评估不正确或不可靠引起的风险。 4.1.3筹、融资风险 由于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渠道与筹措方式不合理或不可靠引起风险。

4.1.4环境风险 由于建设地区的社会、法律、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环境因素对项目目标产生不利影响所引起的风险。 4.1.5项目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项目成立后到承包合同签订之前,招、投标阶段的主要风险 1招标风险:风险承担人是项目主办人(单位)。 2投标(报价)风险:风险承担人是承包商。 3合同风险:风险承担人为双方,但主要是承包商。 4.1.6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承包合同签订后,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1勘察设计风险 1设计风险 2采购风险 3项目管理风险(质量、安全、费用、进度等风险) 4.1.7项目收尾阶段的主要风险 1合同收尾 2管理收尾 此阶段的风险承担人主要是项目业主。

浅谈贵州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除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经注明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2015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引言......( (1)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1) (一)地理气候环境 (1) (二)地区的特色农业 (1)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2) (四)发展特色农业的劣势 (2) 二、第二产业的发展分析 (3) (一)地区的特色第二产业 (3) (二)特色工业发展的优势 (3) (三)特色工业发展的劣势 (3) 三、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3) (一)地区特色的第三产业 (3) (二)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4) (三)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4)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 (6)

浅谈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省市实力的经济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部省市尤其是我省与北上广等地区的差异更是显著。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地区作为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必须要立足于自身,发掘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并且根据其优劣势制定一系列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促进省经济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地区特色产业优劣势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国民生。总值还是人均GDP都有显著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这其实只是从整体上看到的现象,事实上,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及其的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是高原山地的复杂地形,导致我省交通闭塞,以至于长期以来我省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我省的发展得到高度重视。也许正是因为发展缓慢,未被过度开发,地区的一些得天独厚条件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得到发展。本文将从各个产业出发,分析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找出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特色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一)地理气候环境 我省地区地形复杂,大部分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我省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差较小,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大部分地区比较湿润,常年相对湿度较大。受大气环流及复杂地形等因素影响,我省围气候呈多样性。 (二)地区的特色农业 1.特色农业的定义 特色农业是指在具有独特的资源气候条件、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差异的方,发展的特殊的产品以及有着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支撑的农业。 2.地区的特色农业 由于我省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境地形复杂,垂直气候明显,有利于于多种动植物种类的生长繁衍、引种驯化和种植,培育了我省地区各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安村基本概况: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

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新安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

特色产业扶贫方案

特色产业扶贫方案 特色产业扶贫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7〕25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关要求,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制定了《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参照实施方案有关要求,配合对口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及时反映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推进特色产业增收工作。 2017年5月15日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17〕25号)文件精神,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部署要求,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要求,依据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林业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围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以促进扶贫对象增收为目标,以改善生产生态条件为保障,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增收,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立足贫困地区自身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选择最适宜的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3.坚持重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场、种养专业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农村生产领域更多地留给贫困农户。 4.坚持产业间协调发展。树立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种养加协调发展。 5.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和生态条件,防止过度开发,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7年,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实现布局合理,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林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贫困农户力争实现每户掌握1-2项农林牧业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农林牧业增收项目,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贫困地区初步构建农村特色产业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实现脱贫目标。 二、区域主导产业 (一)六盘山片区。大力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玉米、中药材、苹果、红枣、核桃、沙棘、肉苁蓉、藤芒等优势特色产品,加强专用春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优质种子生产建设,积极推进高原夏菜、球根花卉、压砂瓜、啤酒大麦、酿造葡萄等

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doc

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中共稻城县委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稻城县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工委、乡镇,县级各部门,省州属行政企事业单位,县属企事业单位:现将《稻城县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乡镇、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稻城县委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2018年3月 稻城县2018年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要点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牧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力推进区域性特色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培育和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确保稻城县2018年贫困县按期圆满“摘帽”。现结合我县区域实际和农牧产业结构特点,制定2018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目标 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人才兴县、依法治县”四大兴县战略和“脱贫奔康、产业培育、交通攻坚、城

乡提升、生态建设、依法治县、创新开放、党的建设”八大重点任务,结合我县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按照我县“一线两片四区”的产业发展布局,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格局,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领域建设,切实走“质量兴农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全域旅游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20个贫困村,全面实施“2+2+2+2+1”特色产业模式,着力打造中药材、优质青稞“2个万亩基地”,高产高粉马铃薯、观光油菜(蔬菜)“2个千亩基地”,“稻城藏香猪”出栏五千头、“亚丁飞鸡”出栏一万羽“两种规模养殖”,两个林果业和然央田园综合体,确保实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增收门路、户户有增收渠道。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规模发展。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在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过程中,要把握基本特征,坚持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民主合作、兴农富农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坚持突出特色。继续发挥稻城旅游资源优势,提升发展资源型产业,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争取在打造一批具有稻城特色的规模化、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放大稻城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优

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

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食品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

特色产业发展措施汇报材料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特色产业发展措施汇报材料特色产业发展措施汇报材料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 员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市发展特色产业领 导小组办公室,并从相关乡镇和市直部门抽调8名工作人员开展日 常工作。各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物特色产业发 展的领导,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机构到位、工作人员到位。 (二)明确职责,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行市级领导挂钩制度,指导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市级领导每 人挂钩一个乡镇,每人重点扶持一项特色产业。各驻村禁毒防艾工 作队员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协助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明确各乡镇党 委书记为特色产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对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负总责,做到乡镇领导挂钩包干到村、乡村干部帮扶到户。市直相关部 门将特色产业列入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以上 科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做到规划、育苗、种植、管理、病虫 害防治等每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 有人负责,全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三)出台政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 一是继续实行补助政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政按 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划一同下达。同时,对州委、州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几个特色产业给予一定 补助,如:每种植一亩竹子补助种苗费80元,每种植一亩咖啡补助 种苗费100元,每种植一亩核桃补助种苗费50元。二是继续实行奖 励政策。市人民政府将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实行奖励,充分调动 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搞好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三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1)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XX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

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标语1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标语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努力打造“蔬菜之乡” 5、抓好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促进平昌经济发展 6、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建设 7、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8、做大做强做亮我镇农业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9、努力构建我镇土豆、莲藕种植和黄鳝养殖三大农产品特色产业布局 10、合理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加快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 11、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到哪,村组道路修建到哪 12、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13、贯彻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抢抓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新机遇 14、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稳步长效增收 15、积极推广“政府引导、典型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 模式 16、贯彻落实“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 产业发展要求 17、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18、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莲藕,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19、大力发展土豆特色农产品种植,政府每亩奖励100元

20、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网箱鳝鱼养殖,政府每亩奖励1000元 21、大力推行标准化蔬菜种植大棚建设,政府每个奖励5000元 22、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23、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4、抓住机遇,内外联动,实现特色产业全面发展 25、培育能手,扶持大户,带动小户,辐射周边,加快发展 26、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产业结构要有大调整 27、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28、强化宣传,打造品牌,提高我镇特色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9、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30、发展特色产业是市场的需求、政府的要求、农民的渴求 31、发展特色产业,重在持续、重在规模、重在扶持

关于特色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专业: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教务部制

目录 摘要 (3) 一、孝感麻糖米酒产业简介 (3) 1、麻糖米酒的历史 (3) 2、现有规模 (4) 3、生产程序、原料 (4) 4、协会管理与销售 (5) 二、分析孝感麻糖米酒产业 (5) 1、孝感发展麻塘米酒特色产业的必要性 (5) 2、孝感米酒麻糖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6) 3、强化孝感发展麻糖米酒特色产业的措施 (6)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 四、推动孝感米酒麻糖产业发展 (9)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调查问卷附录在文章后面,但文中并没有很好的对调查的结果进行采用和分析,两者有些脱节,应结合起来写。 文章结构应进行调整: 第一部分写产业概况 第二部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写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第四部分写结束语

摘要 特色产业就是要以“特”制胜的产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的具有国际、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通过对孝感麻糖米酒特色产业的调查,深入分析了特色产业发展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产业地区经济特色产业经济发展 正文: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孝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孝感米酒麻糖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孝感区位优势明显,处于中部发展的中心地带。这几年的产业调整使孝感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航天,汽车,生活用纸三大产业为核心的特色推动力,而麻糖米酒产业的老牌特色产业失去以前的地位。 一、孝感麻糖米酒产业简介 1、麻糖米酒的历史 在时间上孝感麻糖米酒的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1981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笔题词“中国一绝”,并捧回湖北仅有的“真绝杯”;在1995年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国际食品科技之星”产品,1998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国际金奖”、“中国市场名牌产品”。 自公元924年后唐庄宗时期孝感麻糖被定为每年必备的宫中贡品后,至今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四年编撰的《孝感县志》也有关于孝感麻糖的记载:“麻曰脂麻,可以为油,和糯饧以为糖,曰麻糖。处处有之,而孝感独著。”清朝咸丰末年起,孝感八埠口的糖坊,纷纷把麻糖挑到县城、四乡或汉口零趸出售。向外挑卖的,

关于推进我县特色产业提升的建议案

关于推进我县特色产业提升的建议案 2007年7月27日县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议通过 产业提升是在产业集群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课题,不同区域因为不同的产业集群而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而这种独特的复合经济形态,已成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对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资源秉赋的县份,推进产业提升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6月份,县政协围绕县委提出的“产业提升”这一战略重点,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镇村、企业了解情况,与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开展座谈,并赴苏中及周边县、市考察学习。现就推进我县特色产业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科学辩证的思维理念,充分认清特色产业提升的战略意义 特色产业是实现经济向又好又快转型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已将特色产业的提升摆上非常突出的位置,但全县上下对产业提升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应当系统地加以引导。 提升特色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举措。年初,县委立足县情,放眼长远,将产业提升列为五大重点工作之首,为我县扬长避短、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特色产业已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优势所在。从市内情况看,沿海县份凭借沿海高速、港口、风力发电、后备土地资源以及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优势,纷纷抬高发展起点,赶超势头咄咄逼人。相比而言,我县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受限、环境容量较低,必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从

历史渊源、现实格局和未来走势看,我县参与新一轮竞争的基础在特色产业,潜力在特色产业,优势在特色产业,我县只有将这一核心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色产业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县的皮鞋及鞋材、油田机械、绿色照明等产业,内生活力强,发展势头好,大多数属于低能耗、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风险相对较小,与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相近,具有较强的市场融合性和社会认同性。只有引导生产要素及优质资源向特色产业集聚,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特色产业应在提升中焕发生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县特色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发展的空间很大,迫切需要提升产业层次,锻塑新的竞争优势。应当优化产业布局,拉长产业链条,加强配套协作,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要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深化与知名企业的联系,将我县特色产业融入大型专业集团的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提升特色产业是我县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县委将首项重点工作锁定在产业提升上,是一项科学而又正确的决策,对于全县上下纠正认识偏差,调整发展思路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立足于“产业”,着眼于“提升”,体现了“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科学发展观。就建湖而言,传统产业固然要壮大和提升,新兴产业也要引进和提升,而重中之重就是特色产业的提升。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皮鞋及鞋材、油田机械、绿色照明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自主创新、产业层次、企业规模、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这些特色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