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读博士要满足哪些条件

去美国读博士要满足哪些条件
去美国读博士要满足哪些条件

去美国读博士要满足哪些条件

怎么申请去美国读博士呢,申美国博士条件的话各位同学们也是需要了解相关的要求,那么去美国读博士要求要满足哪些呢,下面至美前程留学小编为大家介绍吧。

美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得最好的国家。因此,去美国读博士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其成功的博士教育体系得到世界的公认,并培养出大批的顶尖科技人才。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教育依靠的是大师。但是,美国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科研,很难顾及到招生。同时,作为美国大学的金字塔,各个专业博士生数量并不多。如果通过互联网发布招生计划,肯定会收到数以千计的申请。筛选合适的申请人势必增加了博士生导师及院系的负担。所以,美国大学更愿意通过中介机构帮助进行筛选。只要说明录取标准,便授权中介机构进行预评估,缩短海量选拔的过程。

申美国博士条件据介绍,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通过教育国际化吸引了大批国际人才。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在博士层面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攻读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肯定会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计划到美国读博士的国内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在学业、专业、语言等学术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在申请过程中必须明确选择目标,力求做到学校、专业和导师三位一体综合考虑;第三,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不能迷信成绩,还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非学术方面的特质。申请美国大学博士学位需要技巧,一名国内学生计划申请芝加哥大学某专业的博士学位。但是,在向当地华人教授请教的时候,华人教授表示,从博士生导师的名字来看应该是位印裔教授。通常情况下,印裔教授对于亚裔特别是中国学生招收名额非常有限。因此,建议这名国内学生申请了其他更适合的专业。事实上,寻找业内人士帮助选择院校、专业和导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美国大学有很多中国教授协会。其中,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华人教授人数达到100多人。这些教授都愿意为国内申请人特别是博士学位申请人提供合理的留学申请建议。怎么申请去美国读博士,国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材料一定要考究,不要出现语法错误。同时,申请材料的内容一定要实话实说,并一定要讲充分。因此,最好请专业人士帮助审定一下。美国大学授权国内留学中介机构招收博士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高国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成功率。

申美国博士条件有哪些呢,上文内容便是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怎么申请去美国读博士的情况,希望通过上文介绍能够帮到要了解去美国读博士的同学们。

在读博士生谈考博的若干策略

在读博士生谈考博的若干策略 编者按:2002年全国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其中博士生3.83万人;在校研究生50.10万人,其中博士生 为10.87万人。2003年全国招收研究生27.3万人,在校研究生64万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考博是众多在 读硕士研究生及已经工作的硕士毕业生的想法与打算,大家都希望了解报考、应考、面试等等环节的信息 ,本文汇集北京师范大学三位不同类型、生源、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关于考博的经验。三人分别毕业于西南 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有在职的,有应届的;有本专业报考的,有跨专业报考的。 一、考博前的准备工作 以真诚赢得报考。在职者报考,首先要征得单位同意。我们的体会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的专业必须和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紧密联系。一般说来,自己从事的工作自己比较熟悉,从理论 到实践积累较好,它一方面是自己报考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更是自己争取单位支持的基础。只有把单位 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具备说服的前提。有许多考生,感觉成绩不错,但因为是自己单方面愿 望,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最终得到颇为遗憾的结果。 2.注意人际关系。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就个人、单位、国家而言,考博都 是一件好事,但理论上的好事要变为现实生活中的好事,就必须注意人际关系。要从工作需求、个人发展 、感情认同等方面去做工作,在争取的过程中,注意讲究方法,忌简单暴躁,多感情投入,少意气用事,

自己的体谅和耐心终究会取得单位的同意。 3.正确处理工作和考博的关系,做到工作和备考两不误。考博复习前期主要以单位的工作为主,把工 作做好的同时,尽可能腾出一定的时间看书。后期,主要是以复习为主,工作上别出问题。快要考试时必 须实行“非常政策”,全力以赴地复习。考生一定要注意和导师联系,不但你要了解熟悉导师,也要让你 的导师了解你的现有学术水平和将来的研究兴趣。你可以将你发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邮给导师,也可以当 面请教。 二、报考专业与学校的原则和策略 报考专业和学校首先要能够考上,其次是结合兴趣和爱好,再次是学校的名气和地理位置。报考方向 很重要,往往决定你考博的成败。如果方向选错了,即使你准备再充分,实力再雄厚,可能也只是“陪考 ”而已。 好学校不一定难考,一般学校不一定好考。首先是报考的专业。专业不同,直接决定自己将来的事业 走向。一般考生往往会选择和硕士时期相同的专业,也有人为了将来就业需要,可能会考虑转行。这就要 求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如果转专业,一定要注意现在要报考的专业和自 己的原专业不能太脱节。不能否认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博导们对跨专业考生的偏爱也与时俱进。如学数 学、统计学的报考经济学、管理学有明显的优势,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报考与公共政策与管理有关的专业也 较受欢迎。成功的专业选择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和对自己实力以及对我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

博士应该怎样读——从我自身的经验谈起

博士应该怎样读 ——从我自身的经验谈起 宫辰(chen.gong@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522378.html,)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于如何读博士,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网上类似的帖子或文章有很多,它们都十分有道理,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因此,在我告别博士阶段的学习时,也非常希望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将我的一些经验和观点分享给大家,这也算是对我博士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如有不对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由于我的专业是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因此我将主要结合本领域、本专业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1.博士的培养目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的回答可能是“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发表若干高水平的论文”“博士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等等。其实这些回答都有道理,但都不深刻。实际上,读博士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独立做研究的能力。只要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那么获取新知识、发表高水平论文及找个好工作都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副产品。这种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如果快速进入一个新领域、如何检索所需文献、如何将自己的idea转化为数学模型、如何合理地实施实验、如何将自己的工作写成高质量的paper发表、如何通过presentation成功地sell自己的工作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才能在毕业后独立地开展新的、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才能够成为一名基本成熟的researcher。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国内高校都把博士的毕业条件量化为一些指标,比如要发表多少篇某某级别的文章等等。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学生一定不能被这样的指标误导,认为读博士的最终目的就是完成几篇论文。实际上,只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完成这些指标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2.如何确定研究方向? 最近听到了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其实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好的研究方向能够让你在博士阶段事半功倍;反之,一个不太合适的研究方向会让你事倍功半。那么什么是“好”的研究方向?在我看来,好的方向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新颖有价值,二是适合自己。第一条不用我多解释,新的坑往往金矿很多,更容易做出好的成果。但第二条往往被很多低年级PhD所忽视,他们往往容易“跟风”,即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和擅长,什么热门就做什么。结果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的菜,不得不更换研究方向,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那么问题又来了,怎么样才能知道一个课题是否新颖?如何判别自己的特长所在呢?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应该请教自己的导师或师兄师姐,因为他们在领域内往往已摸爬滚打了很多年,能够高屋建瓴地提供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其次,自己也可以浏览顶级会议(如ICML、NIPS、CVPR、ICCV、KDD、ICDM、IJCAI、AAAI等)近三年的accepted papers list,找到看上去有趣或有新意的标题,并下载全文仔细研读。再次可以看一下大牛们的publication list,看看他们组最近在做什么topic。对于第二个问题,即如何判断自己的特长所在,应当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是更喜欢理论还是更喜欢做应用?是更喜欢编程还是更喜欢数学推导?是更喜欢建模还是更喜欢求解一个现有模型?如果想偏理论,那么可以多考虑机器学习;如果喜欢做应用,那么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数据挖掘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自身编程能力很强,可以考虑做深度学习或是其它的一些large‐scale的问题;如果自己更擅长数学推导,那么传统的统计学习是不错的选择。再进一步,如果自己在矩阵分析数学课中曾取得高分,

美国金融博士要读几年呢

美国金融博士要读几年呢 美国博士留学金融专业一般要读几年呢,关于美国金融博士留学申请几年毕业这个问题也是各位同学们关注的重点,那么美国金融博士读几年呢,下面至美前程留学小编为大家介绍吧。 有的人是本科直接申请博士,有的人是先读了硕士再申请,而且这几年,有些人的硕士是在国外读的。我就收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美国金融博士读几年,最关键的一点:美国博士学位根本不是学分制的,不是简单的用修满多少学分来计算能否毕业的,而是看你是否完成了系里规定的一系列的博士毕业要求,修满一定的学分数只是其中之一。核心的要求是博士论文的质量,而不是上了多少课。 留学美国读博士每个系都制定了自己的博士生培养计划,一般第一年上课,然后考资格考试(qualify exam),通过以后,就可以准备thesis/dissertation proposal,然后就是作research,写论文,答辩。有的系也会规定毕业前必须修满一定数目的学分比如90个学分。大部分学校允许博士生一年注册两个学期共18个学分,所以要10个学期一般也就是5年才可以修满;但是90个学分是minimum requirement,修满了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毕业。即使你可以转硕士的学分比如说转30个,理论上讲你只剩下60个学分了,但是别指望你就修满60个学分就能毕业了。 美国博士什么时候能毕业的关键问题,不是是否修满学分,而是看你是否达到了一个学校博士毕业生的要求。—这个决定是个很主观的过程,由你导师说了算,导师同意了,后面你就可以准备答辩了。说白了,导师让你毕业你就可以毕业;导师不让你毕业,就算你学分修了别人的n倍,你还是不能毕业。 绝大多数情况下,博士生们第一年要集中精力上课顺便了解一些领域,第二年才可能深入了解某个方向培养科研能力,从第三年开始,就算是出成果的时候了。如果你早早走了,老师对你的前期辛苦培养就泡汤了,回报太低,所以,很少有老师愿意让学生早点毕业走人的。美国金融博士几年,有些老师未必计较自己的得失,但是认为学生们一般不可能在3年内成为本领域某个小方向的专家,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比如说至少5年才可以毕业。 美国金融博士读几年呢,以上内容为大家介绍的便是关于申请美国博士留学金融专业要读几年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要申请美国博士留学的同学们。

(北邮博士)读博经历与心得

南敬昌,2007年7月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毕业,现工作于我校电信学院,目前在通信工程系从事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国际会议或核心期刊10余篇,EI检索6篇。主要研究方向有无线射频通信、通信系统仿真及信号与信息处理等。 读博士,一方面是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加强专业理论基础,为自己找到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是参加导师科研,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回忆这几年在北邮学习的经历,感触良多。现将我的经历和体会总结成文,希望能够为即将攻读博士的年轻教师和同学有所借鉴。 读博经历:遭遇意外挫折 关于确定研究方向,其实一个师姐(其实我比她大,他们都称我南老师)第一学期就多次告诉过我,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根据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射频电路中的一个模块———移相器。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由于这个模块除了结构之外,关键的部分是半导体开关和RF-MEMS(射频微电机械)开关,这些内容属于微电子领域,跟我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距离。考虑到将来从事的工作,不得不重新考虑选题的方向,这个时候对移相器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已经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重新进行选题是痛苦的,但也别无选择。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广泛争取导师和同学的意见后,逐步转向了射频功率放大器

及其预失真系统的研究。到学校将近一年半,才真正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后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对这个方向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并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 尽管在选题方向上走了一些弯路,但从总体上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进行重新选题的时候,我对信息类学科,尤其是电子通信学科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各个学科所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认真的考虑,电子通信学科主要包括两个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包括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这为自己对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更深入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读博体会:珍惜时间,辛勤劳作 学术研究无疑是艰辛的,每一个读博士的人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读博士期间,如何使自己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实现质的飞跃,为以后真正成为某一学术领域专家打下基础是每一个博士人共同考虑的问题。这里就自己攻读博士积累的经验和有关撰写论文的一些建议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尽快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 每一个考取博士的学生都要面对的首个问题,就是应该尽快了解导师研究的方向和科研项目,找到导师学术研究的几个关键

这是一位在读博士对十几年求学之路的回顾

(这是一位在读博士对十几年求学之路的回顾,颇多感悟,很有独特见解,我加以整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关于小学: 1、小学的时候,真的不要太压迫孩子了。著名的“起跑线”理论扼杀了很多孩子美好的童年!很多从小家境好的同学,长大后的真相:凡是自己没兴趣,小时候被家人强迫学(钢琴、小提琴等等)的几乎没有坚持下去,并把其当成事业的。而他们回忆起来的时候,只剩下一段灰暗压迫的岁月,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熏陶吗? 2、小学数学没啥说的,家长多管管吧,小学生根本没必要找家教找辅导班。 3、给一个小学数学的建议:学学奥数吧,对于开拓思维确实会起到作用。没有坏处的,而且一不留神,发现了自己孩子原来是个难得一见的数学神童。 4、小学五六年级其实挺重要的,承上启下,尤其是一些数学应用题,考验你的抽象思维,而智商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抽象思维。 5、字一定要写好!从小就要写好,这也是一劳永逸。同样的卷子,卷面整洁与否判分也迥然不同,这是种高考阅卷老师的肺腑之言。 二、关于初中: 1、初二真的很关键,基本是分水岭,所以一定要重视初二的学习! 2、初中是形成思想观和价值观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人带坏就带坏了。与其多花时间给孩子找家教找辅导班,不如多注意孩子身边的玩伴和朋友,一定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突然学业成绩掉得厉害,一定要及时找原因。 3、“网络是是把双刃剑,有好有坏”,千万不要任由孩子沉溺网络!沉溺于网络,学业必然受影响!不过,现在的孩子,已经视网络为我们时代的电视、父辈时代的收音机,网络已经常态化、工具化,节制是关键。 4、孩子没考上理想的高中,该不该交择校费去读?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的确是自然灾害,孩子临场没发挥好,砸锅卖铁都要去读,小学、初中在哪个学校读不重要,高中真的太重要了;如果孩子确实自己不想学,那就不用白花钱了,因为此类择校生考上好大学的是特例,自己申请退学或是被开除很多。 5、初中强烈要听课文!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考是必须保证很高的及格率的!所以,很多中考试卷的真题都是来自课文原句的改写或者同一题材的改写,主要考固定搭配、语法、一词多义、习惯表达,因为知识点就那么多。 6、中考英语拿高分真的很简单:参加中考的同学,能把初二上学期到初三下学期的所有英语课文背的滚瓜烂熟,也每天都在听英语,正常发挥的状况下中考一定会考到110! 三、关于高中: 1、高中和初中区别很大的,因为即使在大学如此扩招,重点大学录取率依然不足百分之十。初高中最大的差距是:初中只要能把课本看明白就能考得不错,高中即使把书本看烂可能也只是及格分。 2、高中切记要多看看高考历年真题,太重要了,高考就是选拔性考试。想考名牌大学的,一定要认真研究高考真题,你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每年出题目的几乎都是那帮名师们,能没规律吗? 四、关于语文学习: 1、有这样一则轶事:北京某年中考选用了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有好事者就把这篇现代文阅读让巴金先生做,这篇现代文阅读满分二十分,最后巴金只得了七分,最难理解的是,有一个题目问“此处作者这样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巴金作为文章的作者,给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竟然相去甚远,被判不得分!

到底要不要读博士(转自小木虫)

今年是博士第四年了,毕业要在明年了,在这三年里,有过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感触颇深,有些感想,想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够那些准备读博的人和正在读博的人一些提示和建议。 首先,谈一下该不该读博士! 1、明确读博士的目的。虽然现在博士扩招也挺多的,但是博士毕业确实不像硕士那么容易,当然与专业也有关系,但总体来说,博士是进来容易出去难。如果你仅仅是想混个文凭,为以后评职称或当公务员提升自己的资本,那么我劝你还是不要读博士了,这是对于应届博士来说的,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总或单位的领导,那就另当别论了。 2、如果以后想继续走科研这条路,那么我觉得读博士非常重要。读博士过程中你可以学到许多科研方法,接触许多很有水平的同领域的专家,开阔自己的眼界,这些,对以后自己的科研道路的确很重要,所以说,立志以后去高校或研究所的朋友们,劝你们最好读个博士,这个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3、如果为了找个好工作,或者为了赚钱,那么最好别来读博士。读博士并不能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博士的待遇现在很可怜,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就不错了,现在的状况是就算你博士毕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大部分人都去高校,因为去企业实在不划算,辛辛

苦苦这么几年,到企业,待遇和一个硕士的差不了多少,而且人家进去的比你要早,资历要深,可能混的比你好多了;对于你来说,一个是心理很难平衡,另外一个是博士所学的东西可能从此无用武之地。如果去高校,大家也知道,现在的高校待遇是什么样子,和前几年相差太远了,一年一个样,反正是越来越差,与我当初读博的时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别说房子,家属,就是一个一般的学校,你能够进去就不错了。 4、如果你是为了其他目的来读博士,那么在读之前请三思而后行,做好一定的心里准备,因为它可能比你想象的要艰苦许多,困难许多。不管你是处于什么目的,如果读了博士,而且想早点毕业的人,那么我想就我的体会谈一点想法,提一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 1、选一个好的研究方向,这个很重要。同一个专业,如果你方向选的好,那么你和别人付出一样的努力,你可能三年就毕业了,别人估计需要四年甚至五年才能毕业。方向不能选的太大,太大就显得很空洞,不能深入,也不能选的太小,太小就可能陷入死胡同,不能出成果。如果你研究生的方向很有意义,那么接着做下去,对于自己来说就非常好,有基础又有积累,还可以深入,为以后的提早毕业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一个就是选方法论,这些东西容易写,容易创新,不要选一些算法之类,既很难创新又很难出成果。

读博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活感悟

读博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活感悟 读博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活感悟 正如我以前说的那样,我的确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中等身材,只是稍显文雅而已. 我是在一个小学校读的博士.正如我在博士论文致谢中所说的那样:导师给实验室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宽松的研究氛围,使我能够在广阔的科研天地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很少得到导师的指导.从入学的第一个月开始,我就埋头于课程的学习中(专业有点改).小学校的一个主要的弊端就是带有色眼镜的人太多.课题组的几个老师,尤其是自己的导师和某位学术造诣较深的老教授,总认为我的水平不过如此,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每次轮到我汇报研究进展时(导师业务很忙,一般很少参加),某教授说得最多的总是“没有什么价值,前途堪忧”,让我郁闷的要死. 由于自己拼命学习,几乎没有节假日,身体终于垮了.在课题还没有明显进展的时候(2004年底),就查出有慢性病.在2005年2月底,刚过完春节就住进了医院2周.以前从没有住过院. 就在我上个月刚拿到学位时,去医院检查身体,又发现自己的腰椎有问题.终于这一次我下定决心:不走学术的道路了.虽然内心很是遗憾,但为了家庭和健康,这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我在这3年中的学术研究所得,可以很欣慰的说出许多.就论文而言,在国内外顶级刊物发表和录用论文10余篇(学校要求一篇就行),在ietjournal(原来的ieeproc.)发表一篇,在ieeetrans.投稿2篇(一篇已经修改待二审),在ei核心检索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这些学术成果,可以申请国内很多院校的博士学位了. 所以,小学校也是能够成材的. 三年来我总的感觉,就是如果要想博士学位拿的坦然的话,必须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因为时间太少,三年多的时间,在一个领域里面要有

博士毕业一般需要发多少文章

一般博士毕业发表的文章涉及核心刊物(北大核心、等),有部分学院要求发表SCI论文 1.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 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2.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 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3.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论文), 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 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5 .武汉大学:1篇权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 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 6 .中国人民大学:2篇北大。 7 . 厦门大学:2014级起博士研究生自入学起,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必须在我校文科最优 学术刊物或一类核心学术期刊(均不含增刊、专刊、专辑)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我校 文科二类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可用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专著、教材或学 术著作的译著(本人完成字数专著在3万字以上,教材和译著在5万字以上)来代替1篇二 类核心刊物论文。 8. 复旦大学:2篇北大中文核心。至少在国内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含录用)2篇专业学术论文。 9. 上海交通大学:1篇核心。攻读其它门类的博士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 10. 南开大学:2篇北大核心。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两篇论文,核心 期刊范围依照《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表》(2003年版)确定。 11. 四川大学:3篇CSSCI;或2篇CSSCI(其中一篇必须为权威期刊);或省部级科研奖励。 12. 中山大学:2篇CSSCI。 13. 中国政法大学:要求两篇南大核心。 14. 吉林大学:没有收集到具体文件。根据送到重庆大学评审的博士论文《从“法律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第150页《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来看,作者 发表的5篇论文中只有1篇属于CSSCI,其余4篇均是非期刊论文(其中有一篇是报纸,另 3篇为以书代刊。) 15. 西南政法大学:3篇核心期刊。说明:该校期刊目录为北大中文核心与CSSCI合并数据,再加上部分经学校承认的期刊或者书籍,共计1500多种。 1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篇核心。说明:只收集到在职博士生提前毕业要求——在申请提前 毕业时,必须在该校认定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重点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三篇。据此推测,正常毕业博士生发表论文要求不可能高于3篇。 17. 重庆大学:3篇南大核心。需要发表一篇高水平期刊论文(全国共有10种),同时发表二篇cssci期刊库论文,必须以重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导师为第一作者亦可) 18. 南京师范大学:2篇中文核心期刊或1篇权威期刊。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读期间至少要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2篇专业学术论文,或在国内二级学科权威期刊以上层次的刊物上公

导师给我读博士的一些忠告

导师给我读博士的一些忠告.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标题:导师给我读博士的一些忠告[转贴] 发信站: 兵马俑BBS (Sun Apr 13 17:05:53 2008),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013522378.html,) 我是今年刚入学的博士,我的学校只能算是三流的,导师是行政干部,第一年带博士,也不是学院的牛人。但是通过和他多次交流,我感觉自己收获不少,下面是我总结他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仅供参考,如果不同意,请不要强烈抨击,谢谢!我是工科的,所以以下观点均以此为基础。 1、真正博士毕业时的状态 一个靠真才实学的博士生毕业时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状态,不论他是在一流学校还是三流院校。首先,他应该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博士生要毕业就必须创造知识,要创造知识就要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然后才能创造出所研究领域的一点点新知识。通过量变引起质变,人也就脱胎换骨了。其次,他应该还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因为博士论文是世界上最难写的论文,你都完成了,那么应该感觉无比自豪骄傲,同时也创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知识,那么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领域不能征服?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刚毕业的博士,一个成才的博士是意气风发的,是无所畏惧的,因为前面的路上已经没有不可克服的障碍了。 2、做项目和做论文 做项目和做论文应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有的人认为没有项目就做不了论文,其实不是这样的。做项目是用最简单的算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而做论文是寻找一种复杂精妙的算法来解决一个不太复杂的问题。有项目可做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用苦苦寻找课题,但他们也是痛苦的,因为做项目的东西放到论文里根本毕不了业。无项目可做的学生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任自己的思想翱游,创造出辉煌的成果,他们也是辛苦的,因为这条道路完全要靠自己披荆斩棘。不过,不论项目还是论文都是以算法为核心的。算法的创新要验证必要性和完整性两方面,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博士毕业问题就不大了。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导师的课题,一个靠自己摸索。实际上,不论是哪个来源,最终要毕业的话都要经过两个阶段:知识积累阶段和知识创造阶段。知识积累阶段可能对于那些牛人的弟子来说,相对容易些,但是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实际上查找资料等已经很方便了,可能差别就在于硬件条件。知识创造阶段是知识积累阶段的升华,是一个质变过程,所有博士生毕业就要创造知识,才能写好博士论文。以windows为例,windows操作系统不论如何先进,过几年总要推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这些新的操作系统是对原有操作系统的一些技术的改进或者是新技术,所以由此而知,即使你认为很成熟的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能够创新的地方,关键是你对这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究竟了解多少,如果它有几百个能够改进的地方,只要你能提出一两个新的知识和技术改进一个甚至是半个地方,你也就是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人类知识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不论是牛校还是一般院校的博士生应该有深远的目光和卓越的见解,要沉住气,厚积薄发,才能有所创造。同时,这个创造过程可能只是很短的时间,也是最痛苦和最难熬的时间,挺过去就是光明。

五年的博士学习终于结束了

博士毕业了,也写一些发文章的心得吧 五年的博士学习终于结束了(本科直博),这期间欢乐,痛苦,无助,希望,兴奋交替其中,我想只有读博的朋友们能够体会。我的专业领域有点偏工程,相较材料或者理论研究等好发论文的方向比较难发。最后取得的成绩是五篇SCI,其中3篇是本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2篇高水平期刊,2篇本领域顶级会议,3份专利。自己感觉也算对得起自己这几年的付出了。先前写过一个关于投稿会议论文的帖子,因此这篇中就不重复了。主要谈谈期刊论文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还在读博到路上奋斗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1、关于投稿心态 首先说一下心态,这个我认为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我曾接触过实验室若干师弟师妹,他们刚进入科研领域,往往比较气盛,自己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很不错,理论和实验结果能够吻合的不错。于是就匆忙投稿好的期刊,投稿之后的几天兴奋难眠,最容易产生幻觉,怎么看自己写的都觉得能中。结果若干周以后来了reviewer的建议,拒掉了,而且被批的很惨,于是彻底气馁,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这就是心态的问题。我想无论是哪个方向,大家都应该明白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别人没发现而只有你发现的东西,或者只有你提出的idea 非常非常少,或者说绝对点: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几乎没有。因此要理性看待自己做出的成果,在文章中不要总强调自己做得多么多么好,要谦虚谨慎一点。正所谓文人相轻,同行看同行的成果总会挑剔。reviewer的心态也会差不多,比如我评审其他人做的相同的东西,我也会用批判的眼光,因为我也是做这个的,非常熟悉,遇到的难点都一样,所以会直接看这几个困难的部分。如果发现也没解决,就会觉得做得一般,拒掉的可能就大。反之,如果发现有一个或者几个点有点新,哪怕不能全部解决,但也给出了有益的方向,就会高兴,进而给出修改意见或者直接接收。所以在投稿之前问一下自己:你所做的方向内的研究论文及专利你都看过吗?就算没有全部,比较经典的几篇你看了吗?你做得怎么样?这非常重要。⒉要明白众口难调 这点更重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飞,每个reviewer的口味都不一样,有人欣赏你做的,有人就看不上,如果你做的东西又正好和reviewer的一样,那就更有风险。所以要锤炼自己的抗击打能力。以我的经历为例,有一篇文章:特别巧最后编辑给了四个审稿人的意见,一个同意直接接收,2个minor revision,最后一个拒掉。当时简直不能接受,导师开导我说要心态平和,仔细修改,接收肯定没问题。所以要坚信自己,别人可以拒掉你,否定你,但是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⒊要厚脸皮一些 即使你的文章被拒掉,也不要轻易放弃。reviewer要拒掉你,一定要提出详细的理由,否则编辑都不会答应。而这些理由就是你修改的根据。一般说来,你按照拒掉的意见大修之后再投稿的话,仍旧会送到原来的reviewer手里。让他再审,这样,接收的几率会更大。所以不能把自己被拒掉的稿子束之高阁,要厚脸皮一些,仔细修改,reviewer让你怎么改,你就怎么改。他不喜欢这个图就去掉,他认为多余就删掉。一个师弟问我:reviewer让他把一个图删掉,他不想,因为画得很漂亮。我直接问他:你要论文发表还是要图?这个时候不是看你个性的时候。一个教授曾经告诉我,一切的一切都归结为:make them (reviewer)happy。 ⒋要突出比较 一位大教授,也是一个顶级期刊的主编曾经说过:发表论文的实质是比较,比较你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在比较中才能进步。很多学生刚开始写论文就直接写怎么做,如何做,实验结果。这写出的东西不是research paper,而是technical report。绝对被拒掉。所以好的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一定写的精彩。试想一个对该领域不熟悉,都不知道其余人做得如何的人能写出好的高水平文章?没有高质量的输入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大家也应该有感,看

从博士毕业的去向看要不要读博

从博士毕业的去向看要不要读博 博士毕业的去向:高校任教(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出国博后,国内博后,大致分为这么7种,下文将以国内高校为例详细谈谈博士如何自我定位与培养 1. 工作两年后的第一道坎,职称,刺刀见红的拼杀,概述 关键词:定岗定编,评聘分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分学校已经实行定岗定编,并且将陆续推广到所有学校,在这原则下,高校铁饭碗已破,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的一个有名学院为例,教授已经超编,这就意味着,第一,部分教授聘不上教授岗,第二,除非有些教授over了或者调离,否则副教授是基本升不上教授的。第三,一场高校教师之间的腥风血雨般的厮杀即将拉开战幕。。。。。你做好准备了吗? 国内高校又可分为一流院校985和部分211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下文统称三流院校,二流的就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对于青椒来说,除硕博连读的外,一般毕业年龄在28左右,这是个很尴尬的年龄,该结婚了,结婚就要买房,买房就需要钱,钱从哪来?买房的钱一般有如下三种途径:父母提供,学校提供部分,自己提供。 一流学校待遇:0-6万左右房屋补贴,0-2万左右安家费,1年左右周转房,不安排配偶工作,工资2000以下,讲师待遇,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科研启动费2万左右,一年工作缓冲期,不参加岗位考核,一年后考评,直接决定岗位津贴数目。博贴基本没有,除非当地政府出。生活滋润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4万。 三流高校待遇:房屋补贴5-20万左右,越差的学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来了直接给副教授待遇,工资1700-2500左右(税前),基本不解决配偶工作,安家费2-5万,1年周转房,1-2年缓冲期,随后参加岗位考评,一般会有博士津贴,有的地方有政府的博士津贴,例如福建。2年后可申请副教授,有的学校评定职称时承认工作以前包括博士和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有的学校不承认,若找工作时,一定要问清楚。生活滋润度,勉强温饱,年收入4-6万。 三本与四流高校:房屋补贴20万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税后6-8万,有的提供住房,服务n年后给产权,一般有博士津贴。科研启动费2-10都有可能。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博士为副高。生活滋润度,最好。 发展前途: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无所有,三本与四流院校最滋润,但是职业发展最受限。 申请课题难度:一流高校与研究所最容易,三流以下学校非常困难,后文将对项目申请有详细叙述,但是对于大多数青椒来说,没有项目=没有职称

我读博士的心理历程

自己出身于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说理想时,希望自己以后成为科学家,现在回想当时的确是“白日做梦”、“童言无忌”,随便怎么说吧,但是却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冒出想当“科学家”的念头,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我一直努力学习,用“一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尽管不总是第一,但是很少出前三,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一个“准学霸”(因为与清华“真学霸”相比还有差距,嘿嘿!),我承认自己对世事的了解远不及自己某些同学,而且有时候羡慕这些同学的成熟与圆滑,而自己却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时候甚至发表一些“书生之言”,可能“书生误国”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在进入大学之前,家长、老师、长辈一提到博士,都是羡慕得要死,感觉就是属于“人中龙凤”的人物,但是自己对于博士的概念一直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这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进入大学后,我的母校也算是牛校,可以说是高端人才汇聚的地方,任课老师大部分都是副教授、教授,碰见一个博士更是容易得很,但是自己仍然不知道博士为何物,甚至对读研都没有什么清楚的认识。后来在第一次老乡聚会的时候,听说其中一位老乡正在读博士,我当时就“酸酸地”说了一句“博士不过如此”,但是现在我承认这叫做“羡慕嫉妒恨”。后来,随着自己成为学长,听到了很多调侃博士的语言,比如:世界上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也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此时,每当自己说起这些话时,现在我承认自己当时只是掩盖自己羡慕博士的酸酸心理,其实正应了一句话“爱之切、恨之切”,那时博士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情根”。通过大学本科的“准学霸”式学习,自己顺利地以比较优异的成绩(第二名)校内保研,也顺利地找了一位校内牛导师,进入实验室后,屋里塞满了博士,一部分师兄、师姐天天抱怨博士生活,天天阴着脸埋头苦干,生活很苦逼,抱怨满天飞,当时自己感慨“原来博士生活是这样子滴”,但自己也很贱地说“我也要读博士”,之后自己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总算硕博连读了(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差点没连成,汗!),在以后就是读博了,我想用一个“赌博”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态,因为从我这一届,学院提高了博士毕业要求,感觉自己成了“吃螃蟹的人”,真的很苦逼,有时候甚至后悔读博,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家长也整天打电话问是否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整的自己压力的确很大,自己的心态简直到了人生低谷,自信心很受打击,不忍回忆。(N个省略号……) 后来,自己终于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导师也同意让我答辩,应该说自己总算舒了一口气,现在面临一个工作选择的问题,到底是应该选择企业、研究所还是高校,莫名其妙的,我坚定选择了高校,而且是我家乡的一所重点高校,面试后等待了半年,总算收到了offer。这半年里自己又是在煎熬着,在没有收到正式offer之前,我联系了其他面试单位,天南海北地到处面试,就差没联系出国了;家里人又是在不断地催促“offer下来了吗?”,有时候甚至反对我去高校,而我却跟他们大吵了好几次;另外我们实验室里也不得安生,自己的同门跟自己在找工作等方面存在了冲突竞争,关系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想说当时的自己的确“鸭梨、鸭梨大、鸭梨大”。(几个省略号……)最后自己总算顺利进入了该重点高校成为“青椒”,毫不隐瞒地说,我现在的工资收入与我某些硕士同学有很大差距,其实自己心理也有很大的落差,我现在租着房子,还着房贷,对于一个快要三十的大龄青年,我不觉得自己在生活上很成功,但是我依然在坚毅地往前走。自己能够博士毕业,我引以为傲,现在我不后悔自己读博、不后悔自己进高校。现在作为一名“工科青椒”,在给学生上课时,我依然是鼓励以后想从事本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好好学习,如果条件允许,争取还是读博士,这种鼓励是发自内心的期望,当然如果以后不从事本行业,比如要去做销售、考公务员,等等,我觉得就没有必要读博士了,因为这时读博士的“性价比”太低。 下面说说我读博士的收获: (1)总算勉强踏入了科研的门槛。在毕业的硕士和本科生中,个人觉得他们大部分人

写给准备读博士的

写给准备读博士的! 大家好,突然想写些东西给准备读博士的朋友们看看! 现在硕士多了,很多人想读博士了,但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博士是怎么一回事就盲目随从。我觉得首先你得知道以下得几点你再考虑读不读博士。 1 认识自己。这个好像很可笑,但是很多人就是迷迷糊糊,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这样说,“我在一个地方连续待上2个小时就受不了了,想外出活动活动。我从南京坐车到上海,到后再坐车到北京,办完事后立即坐车回南京继续上班”。听了我深有感慨,我是不可能像他那样的。我能做着看书一个上午,做几个小时的车后就不舒服想睡觉休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世界有365行,行行都需要人,但不是行行都需要博士的。但每个人都能生活得很好,行行都出状元。我那朋友可以说由于销售做得好不比一般得博士生活差,事实上薪水还要高。最重要得就是你首先得了解自己,自己擅长什么,缺点是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你既然已经是硕士了,也就是说做了科研了,你还热爱科研吗?你适合做这些工作吗?这些问题在读博士前你得想明白。 2 了解博士。这个其实也很重要,我觉得大多博士阶段出问题得人就是首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盲目随从,反正硕士都读了,博士就接着上吧,殊不知慢慢地走进了自己制造的深渊。博士和硕士是不一样。硕士大多做横向课题,难度和要求一般都比较低,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厂家独立工作的科研人员。博士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一个硕士读100篇外文文献就够了,精读15篇左右。而一个博士至少需要读1000篇的外文文章,精读至少100篇。而且现在国内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毕业博士需要SCI的文章一篇或几篇,硕士是不需要SCI的。我说明这些的原因就是说硕士博士要求不一样,对人的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要求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做为博士

比较中肯的一篇读博士建议

比较中肯的一篇读博士建议 在本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下读博士的经验和体会。包括几个部分:首先,为什么读博 士;其次,读博士的注意事项;最后,读博士的收获。 在读博士之前,应该明确自己的动机,并确信自己知道读博士付出与回报是值得的,并 愿意承受种种付出的代价。作为理工科的学生,我读博士的动机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 学习和了解自己的爱好:物理。而且也只有读完博士,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之后,我才能 在相关的研究机构里面找到合适的职位,从事物理学研究。我也知道,念博士的代价是 让自己更晚的离开校园,收入很少,而且也缺乏结交异性的机会。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愿意承受这些代价。在你念博士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又要付出什么代价。权衡之后,再做出决定。 读博士的注意事项,或者说一些技巧,这部分是重点内容。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念博士前了解一下相关的小窍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学者,所有的教育和培训项目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来的。而所谓的教授,就是已经用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做出了很多成果的人。可见,博士与教授也就是一步之遥,欠缺的也就是火候。在念博士时,你是你导师的研究助手和合作伙伴,导师布置的任务是很好的研究训练,一定要主动的、及时的、认真的完成。很多人的弱点是主动性不够,害怕在导师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在念研究生时,与导师的沟通不够。念博士时,必须要特意的来训练自己,主动的积极的找导师,与导师讨论。据我观察,导师都是喜欢主动学习的学生的。不管你的水平在导师眼中是好是差,他都不会在乎,他在乎的是你是否努力,是否在不断的进步,为他的课题做出贡献。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窍门在于,你要跟谁念博士,就决定了你的学术起点。导师有很多类 型的:有的导师不管学生,任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也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研究条件; 有的导师对学生非常负责任,经常督促学生,检查研究进度;有的导师学术水平一般, 却又很喜欢批评学生,对学生的工作不懂,却又装懂,等等。从学术水平来说,从院士 级别到普通教授相差极大。一般而言,跟着名教授,或者院士,你的学术研究起点将会 很高,也会很容易进入学术圈中,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比如说,跟 随名教授念博士,你将有机会参加学界的高水平会议,甚至在会议上做报告,与业内的 专家学者交流,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让圈内的人认识你,乃至赞赏你非常重要。因为 博士毕业后,你将继续在这个圈子里面生存,利用博士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自己的 人脉和关系,将极大的促进你的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名教授又非常忙,他们经常没有 时间指导你,所以你只能跟着师兄师姐,或者所谓的“二老板”来学习做研究。这很考 验你的独立学习和研究能

博士生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阶段

博士生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阶段 一、基本条件:动力、平台、自信和努力 读博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首先要明白读书的动力是什么,否则你可能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努力去支撑你走下去,或者走得非常痛苦。读博士的理由很多,例如兴趣,家人的期望,出人头地,等等。这些不那么靠谱,兴趣可以培养也可以消失,回报家庭社会和国家等等都是工作干好了才能做的事情。比较常见的理由,比如说因为目前没有其它更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将就一下做做科研。那合理的逻辑就是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情做好?为什么要得过且过混日子虚度光阴?我当时最现实的想法是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找份好工作养家糊口,至少将来不会拖累家人;读书当然也不是给导师打工,因为好的导师不在乎多你一个学生或者几篇文章,他们已经有安稳的工作,功成名就。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读博士首先是为自己。这个才是你愿意放弃娱乐阅读干巴无聊的文献、长年累月甘心窝在实验室和办公室、不计时间和报酬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 读博士要选好的导师。好导师有很多类型,有事必躬亲的,有的只指点大方向不管细节,有的不关心学生的去向和兴趣,有的为学生设计很好的思路。无论怎样,最关键是导师能够把握住学科的方向,给你选择的第一个课题应该是新颖有创意的,这样一旦这个课题能够完成,你在这个方向上应该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哪怕这只是一个小方向的前沿,但是你不是无谓地浪费生命重复前人做过多次的项目,或者被圈禁在导师的自留地里。好的导师应该能给出高屋建瓴的指

导,为你提供严格的逻辑思维培训,这样你可以学习导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授人以鱼显然不如授人以渔。好导师还可以利用他的人脉为你找工作提供意想不到的便利,倒不是走后门,他知名度高同行比较认同而已。好的导师应该能提供优秀的工作条件,所做的方向最好是你感兴趣的,即使不甚感兴趣,做下去也会有前途、有突破。 有了动力和平台,但是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所以面对学术界的所谓牛人的时候,要给自己足够的鼓励和信心,不要怕现在什么都不懂,慢慢的积累多了就会有想法,读文献就会有鉴别和自己的思想。大牛总是从牛犊长起来的,那些知名的大教授开始的时候和你我一样,同样对地球科学知之甚少。一般来说,正常的美国地学博士需要5-7年时间,他们开始的时候也许觉得对业界大牛望尘莫及,但是结束的时候至少能望其项背。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应该做到非常精通,对于大方向能有独特的理解,细节的掌握肯定要超过导师。这个是绝对可以达到的目标,所以不要对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名字过于敬仰。承认别人工作的贡献,同时告诉自己,这不是高不可攀的,一定要有起码的自信。 读研的过程是枯燥艰苦的,要克服所有困难,唯有努力。不懂的文献,来回多读;不成功的实验,耐心仔细地排查问题;文不对题的写作,一句句的先读懂文献中类似的写法,然后变成自己语言。等等等等。毛主席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攻坚:语言关、文献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