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厘米的认识教案 青岛版

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演示情境图。
画面一:阿福拿着布走进制衣店,阿福:“师傅,我要做件上衣。”裁缝师傅:“好吧!”招呼徒弟:“过来,给阿福量一量”。裁缝师傅一边量一边说:“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徒弟一边重复师傅的话一边记录:“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 拃……”
画面二:小徒弟在为阿福裁制上衣,一边说一边量一边剪:“身长3拃,袖长2拃半,肩宽2拃……”(量一下,剪一下)
画面三:阿福取上衣
阿福:“师傅,我的上衣做好了吗?”
师傅:“做好了,试一试”(徒弟拿过上衣)
阿福穿上新上衣:“唉呀,怎么这么小呀?”
画面四:师傅:“怎么会小了呢?”(量一量上衣)(对徒弟)“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
师傅:“做错了还不承认!”
徒弟:“没错呀,我做的就是3拃。”(边走到阿福身边量一量)“就是3拃吗!怎么会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画外音:“这是怎么回事?”
[动画结束]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福的上衣怎么会小
了?从刚才的小故事里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是徒弟做错了,他把衣服做小了。
生2:不对,徒弟没错,他做的就是3拃,和师傅说的一样。
生3:我认为师傅来做的话就不会小了。
生4:我看出来了,师傅的手大 ,徒弟的手小,量的不一样。
生5: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徒弟做出来当然就小了。
生6:如果用一个人的拃来量就好了,衣服就不会小了。
生7:是啊,只有用同一个人的拃来量才不会出错。
……
师:同学们真聪明,阿福的上衣做小了,就是因为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造成的。要想测量的准确,标准必须一致才行。也就是进行测量时单位必须要统一。
师:怎样测量才能把阿福的上衣做的合适呢?同学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学生交流方法。
生1:比着阿福的上衣量,就不会小了。
生2:用同一根绳子来量,就不会小了。
生3:我和妈妈去做衣服时,裁缝师傅都是用尺子来量的。
生4:是啊,妈妈给我买衣服时也都要用尺子量一量。
生5:卖衣服的地方都是用尺子量。
生6:对,可以用尺子来量一量。
……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不少。老师也

觉得用尺子来量是个好办法。正像同学们所说的,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如果裁缝师傅用尺子来量的话,徒弟就不会把衣服做小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师板书课题:厘米
师:想一想,你都了解有关厘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谈。
5、认识厘米。
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适时引导学习有关厘米的知识。“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的cm表示。”
6、认识直尺。
师:你用过直尺吗?你了解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并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适时引导纠正。
7、联系生活。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想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学生活动)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我会量。以比赛的形
式看谁量得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第2题:填一填。关键是学生是否会
读出不同起点开始的长度。
3、自主练习第3题:先估计,再与同学互相量一
量。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可做不同的理解,如“手”的图可以理解为手掌长、手掌宽、手指长等,这些理解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加以交流。
?? 四、课后反思:?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