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从新城运动到新都市主义_卫星城理论的变革与实践_李万峰

a3从新城运动到新都市主义_卫星城理论的变革与实践_李万峰
a3从新城运动到新都市主义_卫星城理论的变革与实践_李万峰

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7月/7日/第006版

智库观点

从新城运动到新都市主义:卫星城理论的变革与实践

李万峰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新都市主义所倡导的区域新城镇建设理论极力主张限制城市边界,认为应该人为地限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建设紧凑型城市。其手段就是在距城市中心区不远的外围地区建设功能更全的、居民更有归属感的、更有吸引力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新兴小城镇来吸引中心区的过多人口,替代由于无序蔓延而缺乏凝聚力的郊区化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中,卫星城大量出现。英国等国的特大城市周围尤为突出。规划设计的卫星城市打破了以往对母城过分依赖的模式,开始注重强调卫星城的功能健全和相对独立性,最初的卫星城建设也逐步演变成为功能完整,独立性强,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出现的第三代卫星城——“新城”。新城发展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结合起来,不再过度依赖“母城”提供生活服务和解决就业问题,大大减少了“母城”与卫星城之间通勤压力,逐渐成长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的中心或者副中心,为城市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新城”人口规模大致在25万人—40万人之间。目前新城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的“新都市主义”,除接受主城扩散的功能外,同时也具有自己的行政、经济、社会中心,功能呈现多样性和独立性特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一般都配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环境体系,增强了城镇的吸引力。

新城运动

新城理论更强调了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及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9世纪初,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已将近有100万人口。城市的密集一方面达到了不可控制的灾难性程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不寻常的活力。灾难总要被控制。1854年,伦敦成立了改善工人住房委员会,1899年霍华德发起成立了花园城市联合会,并在伦敦郊区建设了两座新城——1902年的莱切沃斯(Letchworth)和1919年的韦林(Welwyn)。二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受到重创,英国政府开始讨论重建城市的方案。1942年,英国皇家学会MARS小组的建筑师提出一个规划报告,将伦敦由原来封闭的城市形态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由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组成的大伦敦。

(一)新城运动的起源

新城运动(NewTownMovement)的理论源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和卫星城一样也是为了解决大城市问题,发展中小城市。霍华德认为,新城建设应是世纪之交摆脱英国拥挤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城镇是一种完全社会和功能化的结构,它能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围被绿化带环绕,并且不仅能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产品,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许多个这样的小城镇彼此分开,但同时又通过快速便捷的交通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要的“社会化城市”。为了实现他的预想,1902年霍华德开始在离伦敦30英里的Letchworth建立它的第一座花园城市,1920年又在Welwyn开始建立第二座花园城市。两座花园城市建设的成功,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它的设想的可行性。

(二)新城运动的过程

1.成立城镇和国家规划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正常工作和生

活秩序,温斯顿·丘吉尔首相(WinstonChurchill)指令LordReith开始研讨战后重建问题。LordReith 组织了一批专家对战争赔偿、战后重建、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等非常棘手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同时,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实例、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发展状况、战前数年有限的规模经验、战争结束后面临的问题都纳入了专家小组的讨论研究范围。1943年,一个为适应战后形势而建立的新的城镇规划机构——城镇和国家规划部成立了,LordReith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一年之后,一项旨在重建战争受害地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的法案也获得了政府的通过,只等战争一结束,重建工作即可大规模展开。

2.确定新城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随着成千上万的军队服役人员不断返回家中,住房严重紧缺的矛盾也随即显现出来,因此新城的建设成了一切工作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一个由有关官员和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出了新城规划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法。新任城镇和国家规划部部长LewisSilkin重新重用LordReith(BBC创始人,城镇和国家规划部第一任部长),让其出任顾问委员会主席,对如何进行新城建设提供指导。在LordReith的指导下,委员会起草了一份十分详尽的计划提供给政府指定的负责新城建设的开发公司。这些政府指定的开发公司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并经过实践证明在大规模的综合开发项目方面很有经验的公司。政府对新城建设非常重视,除将新城建设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以外,还在1946年通过了新城法案(NewRownsAct),这是新议会通过的最早的城市建设法规之一。

对于那些为解决伦敦等城市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的问题而修建的新城,如何吸引到工人和工厂的到来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工作人们是不会愿意搬迁的;工业家们也会犹豫:在离首都30英里的地方新建一座工厂需要更多的是信心而不是勇气。但随着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公布、道路的兴建,另外一些很有实力和前途的企业和工厂的不断建立,使他们开始增强了信心。一些厂址位于伦敦市中心狭窄地带,时常为缺乏空间和劳动力发愁的工厂抓住机会在城郊更广阔的地带扩展自己的实力;那些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战后工业,对于城郊地区廉价的土地和政府为吸引工业而注入的投资非常欢迎。“涓涓溪流汇成小河”,仅仅几年之后,就不再有人对新城的前途感到怀疑了,而新城建设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三)新城运动的评述

新城(NewTown)理论源起于英国人阿伯克隆比1940年的大伦敦规划。1946年在英国制定的“新城法”中第一次使用了“新城”这个名称,这一理论是在田园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正确的城市发展格局应当像植物长“芽”,“芽”与“芽”之间穿插农业用地,相互之间有快速交通联系,这些幼芽集中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周围。这种理论所追求的目标是为了避免城市的无止境蔓延,能够如细胞一样形成多中心模式。

根据新城理论的思想,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立足于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该规划把伦敦分为四层:核心层、内层、郊区、农业区。在农业区建立八个分散的新城,旨在吸收内城分离出来的人口和工业。

新城理论是针对卫星城发展成熟阶段提出的,新城作为第三代卫星城,在各个方面都比较独立,对中心城区的依赖性减小,自身的聚集能力增强。一般认为它的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新城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独立城市。

各国规划中的新城一般都具备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独立,与已有的城市中心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由绿带或开敞的农业空间环绕,形态上有明确界线。二是自足,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包括稳定和多样的就业机会、充足和适宜的住房、全面的社会服务。三是平衡,具有健全的产业基础、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

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城的含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当代新城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更加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城市空间的意义,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环境的适宜性为主要追求目标。二是城市规划依然处在传统新城模式的影响下,但又由于受现

代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深刻影响而注入了新的元素。如,城市规模不再过于严格控制,有较大的增长弹性;新城多选址于更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地点,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成为与现有城市相抗衡的反磁力中心城市,并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据点;城市功能在力求平衡的同时,不再过分强调综合化和自足性,而是更为重视个性与特色。三是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强调人与区域生物、环境、土地等各种资源的长期和谐发展。

可见新城理论更强调了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及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从第一代的“卧城”到第三代的卫星新城,卫星城的发展规模经历了由小到大、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其目的也从最初的疏散人口演变为实现城市重新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应对大城市郊区化无序发展问题,主张控制中心城市无序蔓延,建设紧凑型城市,以“新城”模式建设卫星城,形成区域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或城市群网络,可以说是霍华德“田园理论”思想在新时代的重构和回归。

“新都市主义(NewUrbanism)”是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的设计运动。1993年10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召开的第一届“新都市主义代表大会(the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 【CNU】)”标志着“新都市主义”思想的诞生。

“新都市主义”是在对“边缘都市主义”(EdgedUrbanism)的反思中提出的。边缘城市曾一度被认为代表了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居住郊区化;“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商业郊区化;“第三次浪潮”就是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边缘城市与传统城市不同,是在老城区周边扩散形成的新城市,它具备就业场所、购物、娱乐等作为城市应具备的所有功能,其特点有:①没有密集的高层塔状建筑群,而是低层宽立面的建筑分散布置在广阔的地域内;②停车场完备的现代化大楼被绿色环绕;③配置机场或高速公路,飞机和汽车是对外交通的主要手段,为了方便小汽车行驶和停靠,建筑物之间通常由多车道的道路网和停车场分割;④在中心地区设有企业总部、大型商场、健身中心等核心设施;⑤大多数人居住在被绿色草坪环绕的别墅型住宅中;⑥几乎没有形成一般城市的行政区划。

通过对边缘都市主义的全面反思,新都市主义认为,发生在大都市内城、郊区及自然环境中的一系列困扰当今城市的社会问题,例如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隔离与种族隔离、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的消失、建筑遗产损毁等,都是内在相互联系着的。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着更广阔复杂的背景因素,但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归咎“二战”之后几十年来边缘都市的发展,即郊区化无序蔓延这种增长方式,而错误的政策及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思维是导致无序蔓延的症结所在。

为此,新都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地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都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主张,其核心思想,一是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比较适宜可行的区域规划范围,是一个大都市区或是几个毗邻大都市区连接而成的区域;二是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三是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都市主义所倡导的区域新城镇建设理论极力主张限制城市边界,认为应该人为地限制大城市发展规模,而建设紧凑型城市,但其手段就是在距城市中心区不远的外围地区建设功能更全的、

居民更有归属感的、更有吸引力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新兴小城镇来吸引中心区的过多人口,替代由于无序蔓延而缺乏凝聚力的郊区化模式。

总之,新都市主义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应对大城市郊区化无序发展问题,主张控制中心城市无序蔓延,建设紧凑型城市,以“新城”模式建设卫星城,形成区域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或城市群网络,可以说是霍华德“田园理论”思想在新时代的重构和回归。

卫星城发展分析

卫星城发展分析-以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为例 (大纲)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卫星城的发展背景 1.1卫星城的概念 1.2卫星城产生与发展 1.3我国卫星城产生与发展 1.4建设卫星城的作用 2.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 3.当前邢台市卫星城发展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2.1现状 2.2产生的问题 4.分析卫星城发展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5.针对卫星城发展所遇问题的优化规划对策及建议 6.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对现代卫星城发展建设的借鉴意义 7.综述 要想使卫星城能够很好的履行各自的职能,我们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1.合理规划各个卫星城的职能,做到职能分工科学、合理 2.快速、便捷的交通干线的连接 3.各卫星城情况不同,其建设要因地制宜、善于创新

研究卫星城发展的意义 未来卫星城发展方向探讨 卫星城理论世界卫星城发展背景 中国卫星城发展背景 针对卫星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5.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中的卫星城规划阐述

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简述 “一城五星”职能分工 “一城与五星”的关系 要想使卫星城能够很好的履行各自的职能,我们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4.合理规划各个卫星城的职能,做到职能分工科学、合理 5.快速、便捷的交通干线的连接 6.各卫星城情况不同,其建设要因地制宜、善于创新 6.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科学与创新之处分析 7. 邢台市“一城五星”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从卫星城与中心城区的关系角度论述 规划中的不合理因素 实施中暴露的问题 应对策略分析 8.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对现代卫星城建设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7.邢台市规划发展卫星城的原因和必要性分析 8.邢台市规划发展卫星城可能性分析(现有和预期将具备的基本条件) 9.对邢台市“一城五星”模式的综合评价及建议 邢台市一城五星规划与建设进展

城口县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介绍脚本

燃起希望之光 城口县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专题片 (城口简介-示范区风光-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区前景) 城口,一个红色历史厚重的革命老区,一颗镶嵌在秦巴山的“中国生态气候明珠”,一个都市人放飞心灵的牧场,一个休闲避暑的养生天堂。 在这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气候宜人,全年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40天以上,总体森林覆盖率达到62.9%,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城口有着重庆“香格里拉”之美誉,拥有国家级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巴山湖湿地公园,最原始、最生态的自然风光随处可见。黄安坝、九重山碧草茵茵,绵延百里,薄雾萦绕,如梦似幻;渝陕界梁,古木参天,莽莽苍苍;青龙峡、樱桃溪,峡谷幽深,流水淙淙。 领略秦巴风光,请从城口出发。2013年,随着城万快速公路通道全面建成通车,城口进入“4小时重庆”时代,与重庆主城、西安的自驾车程均为4个小时,昔日距离最遥远的地方,如今揭开面纱出现在世人面前。 同期声(游客):想不到重庆还有城口这样的原生态风光,空气好,凉快,吃的也很生态,收费合理,现在路通了,周末都可以过来耍了。这里的老百姓虽然不富裕,但都很淳朴、热情。

城口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示范区位于中国亢谷景区,地处秦巴山区核心地带。该区域生态气候明显,自然风光独特,常年平均气温10°C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1°C左右,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90%。示范区旅游资源富集,高山草场、幽深峡谷、瀑布飞泉、奇石天工,被誉为“秦巴百里画廊”,境内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8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20种。 示范区按照“示范带全域、旅游促扶贫”的发展思路,依托黄安坝草场、中国亢谷等景点,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近河道、沿公路、靠场镇,科学布局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两年来,示范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400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3亿元,建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9个,发展旅游扶贫示范村10个,帮助620户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脱贫致富,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2013年9月,全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暨乡村旅游扶贫现场会在示范区召开,城口探索乡村旅游扶贫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融合发展的经验在全市作交流。 同期声(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我原来是农村贫困户,去年在周边其他农户的带动下,我贷了8万元搞起了乡村旅游,仅从去年5月份到10月份,我接待了将近1800名游客,收入有有十七八万元。城口现在路好了,今年客人一定会越来越多,我正准备扩大接待规模呢。(选择一户正在施工的森林人家)如今,示范区核心区水、电、路、通讯、市政设施及医疗、

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

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 口号,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宣传口号 1、生态乐章,增城唱响。 2、增城山水如画,满眼岭南文化。 3、沐泽汉晋风韵,心悦岭南圣地。 4、青山抱绿水,岭南韵悠长。 5、寻梦岭南,情醉增城。 6、增城——岭南最具生活气息的城。 7、距自然最近,离喧嚣最远。 8、幸福日日增,绿肺城市中。 9、千年增城,生态绿城。 10、魅力增城,生态休闲。 11、荔城绿城增城,如诗如画如梦。 12、醉美荔乡,山水增城。 13、南粤风景,美在增城。 14、增多精彩,城载快乐。 15、增城——南粤最美的生态城市。 16、岭南风情谷,宜居生态城。 17、南粤旅游,难忘增城。 18、增城,一个天生“荔枝”的地方。 19、仙姑故里,美荔增城。 20、美“荔”增城,舌尖增醇。 21、增城风情,值得体验。 22、探南粤大观,享人间芳华。 23、临粤赏心,增城温馨。 24、活荔增城,越游粤美。 25、古韵今芳,源远流长。 26、岭南灵秀地,广州后花园。

27、游遍南国,还是增城。 28、增进幸福,城享美荔。 29、诗画山水,灵秀增城。 30、南粤千年古城,中国和谐之城。 31、荔枝之乡,仙姑故里。 32、幸福生态,增城贡献。 33、越游粤美,魅力增城。 34、一品岭南,千年古韵。 35、城市会客厅,诗画心梦城。 36、增城,用真诚感动世界。 37、山水增城,大美荔乡。 38、魅力之城,越游粤美。 39、越游粤美,活力之城。 40、历史千百年,粤中增城行。 41、户外达人,大爱增城。 42、返璞归“增”,“城”迎天下。 43、荔乡仙境,生态增城。 44、越游粤美,增添活荔。 45、穗东明珠,“荔”质天“城”。 46、增城景,迷世人。 47、增·福之地,魅“荔”之·城。 48、和谐之乐土,小康的家园。 49、荔质天成,仙境增城。 50、荔枝之乡,美味尝不完。 51、好游南粤,幸福增城。 52、荔枝之乡,味享增城。 53、生态增城行,自然好心情。 54、岭南之韵,增城之秀。 55、增城——广州的后花园。

(完整版)12个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色经典小故事: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红色经典小故事: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卫星城市

中国大城市目前的发展都避免不了谈到“疏散”问题,也就避免不了卫星城市的建设,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因此,我们组就本次讨论就以卫星城市理论展开讨论。 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追谁者昂温将“田园城市”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发展过程:从巴黎的“卧城”到沙里宁的半独立城镇,实际上在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方面并无显著效果。所以不少人有进一步探讨大城市合理的发展方式。进而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发展到第三代的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卫星城市: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城镇。

完善的卫星城应具备的条件: 1.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地势较平坦、地域开阔、 环境污染少、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地区。而选择建设有很 高产业功能的卫星新城,则应视产业特色而决定选择对象。 2.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必须有足够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使广大企业、机 构和居民的出行与联系显得十分便利。这样,也吸引企业 及其他机构迁移入住或者投资兴业,并吸引居民的就业选 择和居住区的选择。 3卫星城自身所具有的城区设施条件。卫星城的建设,除了产业发展之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体育场馆、金融、商业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否则将无法使居民安居乐业,也无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经营。

四川城市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成都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以巴蜀文化为底蕴 摘要 本文一共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分析了成都文化旅游 资源的概况,并对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的不同类型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 目前成都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出发,总结了成都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据此 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成都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发展 1.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1.1.成都文化旅游的背景 成都是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有4500年以上从未间断的文明发展史,传承至今,积淀深厚。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到3000年前殷周时期,成都产生三星堆青铜文明。秦汉时期成都成为世界漆器的中心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冶铁中心。西汉时期的成都是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地方郡学,使汉代巴蜀文化比于齐鲁,与中原文化并肩发展。唐代,成都手工业盛极一时,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曾有“扬一益二”之说。宋元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也曾拥有领先世界1000年以上的深井钻探、采盐和制盐技术,闻名全国的川菜、川剧、川酒也得利于岷江所赋予的富庶的物质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岷江流域更显示出现代经济、文化的蓬勃生机,位于成都盆地的成都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又具备了全国闻名的时尚、创新和休闲等适宜现代人类活动的流行元素,具备开展“城市游”的良好条件。传统的巴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补充,提升了成都盆地及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竞争力。 1.2.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江源文明类、巴蜀文明历史古迹类、宗教文化类、名城古镇文化类、红色文化与英杰伟人故里类、民间文学艺术及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现代餐饮娱乐节庆民情风俗等7大类,1依此划分;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 1.2.1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文化旅游资源 岷江流域是古蜀人最早开发的经济文化区域,古称“江源”,为江、淮、河、济“四渎"之首2。古蜀人整治岷江经历了大禹治水、鳖灵凿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与开锦江、文翁开湔江、高骈改道府河、今天的锦江和沙河整治工程等六个大阶段,从而以“江源”为源头,发展出如锦如绣的锦江文明。在这里

苏炳添励志故事:征服十秒天垫的小个子黄种人

苏炳添励志故事:征服十秒天垫的小个子黄种人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 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 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 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 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 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 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 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 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 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 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 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 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 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 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 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 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 ‘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 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 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 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 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 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 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 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 间启动水平。在国内,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 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 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 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卫星城简介

卫星城介绍 一、卫星城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卫星城英文名称:satellite town 定义: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城市地理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二、入住状况 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

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三、思想萌芽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

都市旅游文化产业

调顺岛都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和中央、省、市、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宜人城市新样板、产业升级新引擎、社会建设新典范、文化之都新标杆、开放合作新高地的目标要求,切实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努力将调顺岛打造成为“全国都市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进一步提升调顺岛滨海生态休闲文化型都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都市文化旅游的内涵 都市文化旅游是以都市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体系,旅游者通过对都市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文化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应,获得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的行为。在范畴上包括两个内涵:其一专指与人类知识和智慧成果有关的人文景观的旅游活动;其二指生态旅游中含有人文元素的旅游活动。 都市文化旅游一方面要以城市空间结构的物质生成要素为载体,另一方面,都市文化旅游也离不开城市空间的精神要素—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城市文化是否具有特色、差异性或者惟一性,决定着城市能否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现代意义上的都市文化旅游因其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 二、国内外都市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由于都市文化旅游的内涵被不断挖掘,内容日益广泛,都市文化旅游也逐渐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型旅游转化和发展。目前,国内外都市旅游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交通的方便快捷,都市作为观光旅游目的地,游览时间和过夜天数逐渐减少。 2、旅游者开始把都市生活体验作为旅游目的,希望对目的地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3、会议、展览与商务旅游者所占都市旅游的比例逐年增加,消费能力十分强劲。 4、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短期学习、医疗保健、文化交流等为目的的旅游者逐渐增多。 5、随着国际反恐形势的变化和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目的地的安全状况已成为旅游者出行考虑的首要因素。 6、演艺节目成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实现梦想的小故事

有关实现梦想的小故事 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2、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3、博格斯的理想 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几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当时他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打NBA。 博格斯身高只有1米60厘米,在东方人里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说在即使身材高大的NBA了。 博格斯不仅是现在NBA里最矮的球员,也是NBA表现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不仅控球一流,远投神准,甚至在高个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人们每次看到博格斯像一只小黄蜂一样满场飞奔,心里总忍不住赞叹,他的表现不仅安慰了天下身体矮小而又酷爱篮球者的心灵,也鼓舞了平凡人内心的意志。 4、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如果我们中间将来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别人。”别的雇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唉,燕雀哪里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

国外卫星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英国:以生活工作相结合为原则指导卫星城建设英国新城是在中央政府组建的新城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央政府拨款成立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开发建设的。新城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新城内平衡就业和居住。为增加就业,英国中央政府工业部在考虑工业项目时,优先把相应的工业项目安置在大城市周边的新城。新城开发公司为吸引国家和私人投资,也向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如向职工提供低价住房等。新城规划特别重视产业结构的平衡,以保证向居民提供各类不同的就业岗位,这一举措同时起到了防范某一产业遭遇困难新城经济停顿不前的作用。 (二)美国:以“精明增长”理念支撑卫星城建设美国城市曾一度出现低密度肆意扩张,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投资额大增、工作和居住地远离等问题,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成本。20世纪90年代,美国意识到城市过度蔓延的危害,确立了“精明增长”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重新开发废弃、污染的工业用地,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精明增长”强调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的共同发展,是一种较为紧凑、集中、高效的发展模式。目前美国85%的新镇建设是在该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三)日本:以地方文化特色引导卫星城建设日本国土面积小,经济发展中人地关系特别紧张,新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是大量分散中心城市人口,而是控制乡村人口大量进入中心城市,同时满足中心城市人口二次置业的需求。日本的新镇建设特别强调保护和发掘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及建造特色住宅。所以,许多新镇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同类人群居住、生活。同时,在全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情况下,采取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方式建设新镇,使新镇的基础设施一步到位,具有很高的水准,也增强了新镇的吸引力。 (四)韩国: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推进卫星城建设韩国在卫星城规划建设中努力向现代标准靠拢,注重以完备的配套设施推进卫星城建设。卫星城致力于为居民营造舒适、方便、清洁的生活环境,商店、饭馆、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布局合理,道路宽阔整洁,公园秀美,绿地成片,空气清新,水质良好,交通事故和治安案件发案率较低。卫

卫星城市

评述 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 当前,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 卫星城一般依托大城市,作为大城市空间上、功能上的疏解部分 基本结论: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是,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冷静思考,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中吸取智慧,则不难得出下列基本结论: 第一,在纷繁的世界中,探寻整合之点。 中国成语:“高屋建瓴”,“兼容并包”,“和则生物”以及中国山小画论“以大观小”等等,这些话内涵不尽一致,但其总的精神都强调在观察和处理事物时要整体思维,综合集成。 20世纪建筑的成就史无前例,但是历史地看,只不过是长河之细流。要让新世纪建筑学百川归海,就必须把现有的闪光片片、思绪万千的思想与成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整合起来,回归基本的理论,从事更伟大的创造,这是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各循不同的道路达到共同目标。 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探求适合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地共生、可持续发展…… 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同样的道路,但是可以走向共同的未来,即全人类安居乐业,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此,建筑师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 时值世纪之交,我们认识到时代主旋律,捕捉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努力在共同的议题中谋求共识,并在协调的实践中随时加以发展。应当看到,进入下一个世纪只是连续的社会、政治进程中的短暂的一刻。今天我们的探索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寄望于人类在总目标上协调行动的开始,一个在某些方面改弦易辙的伟大的开始。 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任务庄严而沉重,但我们并不望而却步。无论面临着多少疑虑和困难,我们都将信心百倍,不失胆识而又十分审慎地迎接未来,创造未来! 在此社会变革时期,任何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一种阶段性探索。笔者通过历史与实践的纵横对比分析方法,并将地理界关于城市地域空间的有关成果与传统城市规划界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相结合,试图对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系列的完善进行探索和尝试,试图对都市圈规划这一时代特征鲜明的规划型式作一探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不少城市受到破坏,伴随着新一轮的城市重建工作,卫星城的实践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于1944年主持完成了大伦敦规划方案(Greater London Plan)中,主要采取了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伦敦中心区人口。这些卫星城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

案例介绍:宁安市G11沿线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20)简介

案例:宁安市G11沿线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20)(简要介绍)委托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农业委员会 规划方案简介: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宁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古老、美丽、富饶的城市。全市幅员面积7924平方公里,辖7镇5乡240个行政村和东京城林业局、宁安农场等十几家中省直企业。生活着满、汉、回、朝、蒙古等14个民族的44万人民。 宁安市史称“宁古塔”。是满族先祖肃慎人故地、清皇族先祖所居之地,故称之为“宁公特”,后转音为“宁古塔”。“宁古塔”是满语,“宁古”汉译“六”之意,“塔”(特)汉译“居址”之意,是指当时宁古塔地方6个部落,统称宁古塔贝勒。 本次规划主要是G11沿线的70平方公里 二、规划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 三、指导思想 基于“庄园经济”的发展理念,发挥自然特色资源、一二三产产业优势与区位优势,以项目撬动农业发展,突出庄园建设、区域品牌化和城乡统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用“公司+园区/农场/庄园”的投资方式和“园区/农场/庄园+院校”的合作方式,立足农业资源禀赋,以智引资,进行特色农业生产和城乡统筹建设,通过政府促动、市场带动、园区推动、品牌拉动,实现“休闲新农业,田园新生活”的现代农业发展。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结合唐清遗韵和朝满风情文化资源和镜泊湖品牌效应,把产业、城镇、文化与自然景观完善融合在一起,利用宁安亲山近水的生态优势,沿着G11两侧重点发展创意农业、高效农业和民宿旅游业,将宁安农业发展与景观创意设计相结合,塑造安静、休闲、亲近自然的大环境和宁静、怡适、舒心的

发展都市文化旅游提升成都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报告

《发展都市文化旅游提升XX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调研报告 导言 XX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XX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将XX建设成为成熟的、一流旅游目的地,促进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固然重要,但更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则是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通过发展旅游,彰显XX城市形象,提升XX城市品牌。 现代城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发达的科技与信息、先进的服务和娱乐、现代化的建筑风貌和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对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城市也随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许多城市因此成为直接的旅游目的地。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 因此,发展都市文化旅游是将XX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有效途径,随着都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城市形象、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都市文化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成为XX的城市名片、引擎产业、社会凝聚剂和文化升华剂。 一、都市文化旅游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一)都市文化旅游的内涵 都市文化旅游是以都市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体系,旅游者通过对都市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文化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应,获得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的行为。在X畴上包括两个内涵:其一专指与人类知识和智慧成果有关的人文景观的旅游活动;其二指生态旅游中含有人文元素的旅游活动。 都市文化旅游一方面要以城市空间结构的物质生成要素为载体,另一方面,都市文化旅游也离不开城市空间的精神要素—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城市文化是否具有特色、差异性或者惟一性,决定着城市能否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现代意义上的都市文化旅游因其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 (二)国内外都市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由于都市文化旅游的内涵被不断挖掘,内容日益广泛,都市文化旅游也逐渐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型旅游转化和发展。目前,国内外都市旅游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交通的方便快捷,都市作为观光旅游目的地,游览时间和过夜天数逐渐减少。 ●旅游者开始把都市生活体验作为旅游目的,希望对目的地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会议、展览与商务旅游者所占都市旅游的比例逐年增加,消费能力十分强劲。

我眼中最有前途的十个卫星城(三)

我眼中最有前途的十个卫星城(三) 叶檀:我眼中最有前途的十个卫星城(三) (2017-03-07 )叶檀、顾天杰我写过中国最有前景的十个城市,以及最没有前景的十个城市,各种议论“排山倒海”。写这些文章与当下经济发展阶段相契合,既点出了未来投资重点区域,也希望这些暂时落入低谷的城市能够填平洼地顺利发展。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转型,投资回报率到达临界点,制造业必须转型,固定资产投资顺理成章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正在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有各自的经济特色,也有各自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正在形成三大国际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较为成熟,而内部落差最大的城市群京津冀,终于在中央的关心下,有形成城市群的趋势。 城市群形成,就有核心城市,就有卫星城,我们分析了核心城市之后,进一步分析哪些卫星城比较靠谱。在筛选卫星城的标准上,我们团队挖掘了统计公报、城市规划中与卫星城发展密切相关的数据。首先,卫星城在核心城市200公里范围以内,利用轨道交通在90分钟以内可以到达。卫星城有自己的独立基因,但没有强大到像天津、杭州、苏州这样不可能成为其他城市卫星城的地步。其次,所谓的核心城市必须已经有溢出效应,卫星城才能成为承接地。以前北京有灯

下黑效应,华北所有的资源都往北京集聚,现在北京受制于自然资源等因素,资源必然向周边溢出,才可能在北京周边形成一圈卫星城。换句话说,只有有资源溢出效应的大城市才有卫星城,其他城市再重要也无法形成卫星城。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北上广深有卫星城,而武汉、郑州还像20年前的北京一样,不断向外拓展城市边界,周边城市的资源在向武汉、郑州集聚,不可能形成卫星城。第三,承接核心城溢出,卫星城必须有区隔于卫星城的行政区划,有经济基础,既有资源又有人才又有文化特色,不会被核心城市这个黑洞所吸附。根据上述几个条件,我们将三大城市群的所有卫星群筛选了一遍,筛选出了十大最有前景的卫星城,如大家所料,也有我们不看好的卫星城。必须强调的是,城市排名不分先后,不是第一个写的城市就最好,最后一个写的最糟糕。第三篇开启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是毫无争议的核心城市。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其定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交通方面,京津冀城市群以京津为主轴,辅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区域快速铁路网构架,覆盖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一直以来,北京是一个资源聚拢型城市,俗称“灯下黑”,周边城市资源都被北京这个巨大的吸尘器吸走,石家庄、天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比,存在感并不那么强。

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要求推进卫星城市的开发建设

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要求推进卫星城市的开发建设,是加速城镇化,提振内需,破解中心镇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同时卫星城市也是宁波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的关键一环,是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卫星城市的发展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必然。宁波卫星城市的试点本身是扩权强镇的改革深入,是宁波加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宁波卫星城市的建设是以原有城镇为基础的,但是要实现由“镇”向“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一套与卫星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使得新的生产关系不仅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且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卫星城市的制度框架基本明确 2009年,宁波选择泗门镇、观海卫镇、慈城镇、集士港镇、溪口镇、西店镇以及石浦镇等七个镇开展卫星城市的试点,通过着力完善试点卫星城市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权限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推进卫星城市的加速发展。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宁波不断创新卫星城市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卫星城市的制度框架已基本明确。 (一)加快卫星城市规划的修编 七个试点卫星城市按照各自的功能和定位,积极开展规划的修编。泗门加快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已启动新一轮的泗门卫星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观海卫初步编制了观海卫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完成了鸣鹤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污水排除专项规划等;慈城积极调整规划,正重新修编慈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集士港陆续制定了《集士港土地利用规划》《集士港总体空间布局规划》《集士港核心区开发建设规划》,确立了“东工、中城、西北旅”的发展架构;溪口已初步完成了《卫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纲要》的初稿,基本编制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制定了《溪口卫星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规划(2010—2015)》;西店加快了规划编制的推进,目前已启动了《西店镇镇域总体规划(2010—2030)》《西店镇镇区总体规划(2010-2030)》和《总体城市设计》的修编,《西店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也在编制之中;石浦积极启动了《石浦镇总体规划》《石浦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19项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至2010年10月已完成其中的12项编制工作。 (二)建立卫星城市土地利用保障机制 七个试点卫星城市在法律法规以及规划许可的框架内,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宁波市国土部门每年将再单独给予试点卫星城市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当前,七个卫星城市所在的县(市)、区也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卫星城市的用地。概括来说,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实施政策:一是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充分考虑试点卫星城市的

XX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扶持奖励办法【模板】

XX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扶持奖励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我市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充分调动旅游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根据《中共XX市委员会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北发〔2013〕10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XX市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是指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目标:培育发展旅游项目,优化我市旅游业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优质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旅游名城建设。 第四条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遵循公开透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及市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第五条市级旅游文体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管理监督工作。 第六条适用对象:在本市注册并依法纳税的旅游企业单位(非国有)和旅游从业人员。 第二章扶持奖励项目和标准 第七条扶持“旅游+”、旅游新业态发展 (一)对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名人、旅游+教育、旅游+科技、旅游+农业、旅游+会展、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互联网等项目给予扶持。 (二)对低空旅游、水上飞机、海洋牧场、水上休闲平台、海岛观光、特色小镇、潜水艇观光、湿地科普基地、海岛科考、特色住宿、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等新型业态给予扶持。 (三)开通北海至周边城市邮轮、游轮航线,视其吨位、航线运营密度等情况给予扶持。 (四)对重大项目,在专项规划、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策划等方面给予扶持。 以上项目,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扶持事项由市旅游文体局和市财政局协商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扶持智慧旅游建设 (一)鼓励旅游企业建设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智慧旅游行业管理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 (二)构建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融合发展的“智慧商圈”,鼓励旅游企业在第三方平台开设北海旅游产品销售点。 (三)我市旅游企业自主研发的电商平台(旅游咨询网站、手机报、微信服务号、APP、

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 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1)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2)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3)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 二、当前对城市旅游文化的理解误区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当前国内城市旅游文化理解上存有的误区 1.消极对待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方面认为城市旅游文化可有可无,抛开城市旅游文化,照样能搞好城市工作,导致对城市旅游文化不重视。甚至在不作细致研究就轻率定位城市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抓不住城市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城市旅游文化作庸俗化归结或干脆不作任何研究,严重损坏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终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工作割裂开来,将提升城市旅游文化束之高阁。 2.亵渎、同化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设城市旅游文化方面存有急于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独有的城市旅游文化实行庸俗化包装,抹煞特定的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对一些城市历史传说不作深入细致发掘,就捕风捉影,粗制滥造,强行与商业利益挂钩,使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

东西变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自身城市旅游文化,而是舍近求远,不切实际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游文化,结果遍地建迪斯尼乐园,到处是民俗旅游村,争相建设欧式广场。这种同质化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失去本质的特色,丧失天然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现象。 3.轻易否定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是维持一个城市存有与发展的最稳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就否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存有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来,构造所谓的城市新旅游文化,结果,原有城市旅游文化支撑下的城市风貌被逐渐毁掉,新的城市外观在形成过程中也因城市旅游文化的浅薄和浮躁而显得处处矛盾。城市的转型不但没能带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残。 4.盲目引进城市旅游文化 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旅游文化,却片面地认为发达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先进于落后地区的城市旅游文化,西方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的严重失败。如一些城市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把养护成本极高的草坪大面积引进来,不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绿化、生态平衡,而且增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一些城市在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情况下大搞古典建筑,导致整个城市不伦不类,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游文化特征。 (二)错误的理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城市面貌趋同,城市记忆消失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会大大提升,个性增强,特色鲜明。但是,在当前的城建中,因为抄袭、模仿、复制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