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怀

文化情怀
文化情怀

文化情怀

实际上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悠长的历史中,在一种制度下形成的,渗透到民族的血脉中的集体记忆,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有很强的韧性,在刚性的制度变革之后还会长期存在。制度的变革和实施总是靠人来做的,既是人就有思想。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与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另一个人用词生硬、磕磕绊绊,那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前者有文化。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只是展示了汉语在我们日常交往中的作用,但是汉语的用武之地又岂止这一处?其实一个人说话时大脑也在不停地运作,能够说出怎样的话,以及是否能用最合适的词句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受到多少文化熏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思想深度、审美情趣以及待人接物的教养。我们最早接触到的文化熏陶来自家庭,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耳濡目染,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这形成了我们最早的文化素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受教育、步入社会,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熏陶,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良师益友,也有狐朋狗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择其善者从之,学会分辨是非,剔除糟粕。当然最深处的也是最为核心的文化熏陶是我们个体自觉自愿主动寻求的文化熏陶。这样的文化熏陶表现在不时地翻阅感兴趣的文学书籍,通过阅读开阔眼界,汲取精髓后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并由此内化,释放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形成独立稳定的行为模式。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心,文化是有情感的,人对于文化的情感就是文化情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年依旧璀璨夺目,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不断地在自我更新并复制传承。文化是时间的产物,是连接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的人们的纽带。文化是丰富的,不同的人寄予它不同的情感;文化是同一的,不同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并激励着人们聚拢在一起,点燃民族的希望。人对于文化的情感自然而然会过渡到对于整个民族、国家深厚的感情,根深蒂固地影响人的思想,贯穿人的血脉,并且是永久的、不可替代的。

人是要有文化情怀的,不然人就是麻木的,整个民族靠的是文化情怀紧密凝聚在一起,文化情怀要是都丢了,民族精神就涣散了。汉字是美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字能够如此传神有力地诉说文化,汉字记录了历史、镌刻了文化,带着欣赏美的眼睛去感受它,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不朽的文化精神。

文化情怀是持久稳定的,不会随制度的改变、时代的更迭而褪色。从远古的氏族制到分封制、中央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民主共和制,最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每个时代、每种制度必然有文化的支撑。政权无一不在加强文化的建设,从而巩固思想的统治。社会是动态发展的,文化同样如此,文化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了立足点,人也在这场演变中找到了文化情怀。社会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程度,本就是源于文化的进步,思想的提升,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文化的经久不衰,身为中国人,我们需要有文化情怀。

【美文赏析】家国情怀

【美文赏析】家国情怀 【美文赏析】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如黄钟大吕、似金声玉振,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血缘脐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厚土。源远流长、潜滋暗长、静水流深的家国情怀,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它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领土完整、和平幸福为核心,是几千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共同心理期盼和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融合凝聚、抵御外侮、顽强奋进的历史进程中,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精神史诗。尤其是外敌入侵时,那种空前高涨的民族精神,更是成为响彻寰宇的时代强音和砥柱中流的雄壮担当。 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天下归心、四海归一;从孔子的“杀身成仁”,到孟子的“舍生取义”;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刘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建安风骨,到大唐气象;从戚继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代代古圣先贤、仁人志士,无不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念,在存亡继绝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取义成仁。血与火的淬炼,家国情怀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经世致用”的求实学风、“崇实黜虚”的实证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标杆、“家国一体”的处世理念、“内圣外王”的治世思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凡此种种,无不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不

断进步的精神原动力。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情怀是精神的体现。高尚的情怀,催生高尚的壮举。从苦难辉煌到浴血荣光,从贫弱挨打到繁荣富强,一代代饱含家国情怀的中国脊梁,都积极回应着最宏大最重要的时代关切,在推动民族兴盛、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形象的英雄人物,无不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担当,胸怀家国、心系天下,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矗立起一道道民族精神的丰碑。爱国主义的最强音,唱响了中华儿女凛然的气节和崇高的操守。特别在共和国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诞生了不朽的精神。这些融入精神图谱的红色基因,就是家国情怀的时代化、具象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正是有了无数的民族脊梁,中国才没有如有些人所预言的那样崩溃,而是在披荆斩棘中,筚路蓝缕、抢关夺隘,一步步走了过来。历史的地平线是奋进者标定的。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家国情怀始终是民族进步的推进器。家国情怀,是全民族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干出来的,要开动脑筋一起干,更要全体中国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代优秀的中国人以执着的理想追求和热血实践,接力般铸就时代的精神内核,汇聚起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更多的时代精英和优秀人才发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奉献精神,始终与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同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7-07-12 19:39:51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6期 郭惠聪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究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都可以寻到伟大的情怀体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将此教育深植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以及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最后提出实际有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此教育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如今的历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25-01 1 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进行交融,中国自古以来深深的家国情怀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古代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再到至今耳熟能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昂陈词。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培养人对于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理解家与国的互动联系,重点认识国荣家荣,国败家衰,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人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责任感与自豪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抗御外敌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内化为奋斗的动力。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 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该教育主要以国家为依托,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敬仰,对家庭的爱戴,是一种良好的情感依托,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才伟略,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24字的层层推进,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并且在实现的路径上是统一的,从强调从小事做起,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教育的启示人的作用。 2.2 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工作始终是教育中的一大模块,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了学生的灵魂教育,良好的德育教育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人的德行发展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独特的德育教育优势。从国家的角度看,学生们只有爱戴自己的国家,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会从根本上更加爱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无比骄傲自豪,从而产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家庭而言,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培养家庭道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以稳固的家庭道德让学生保护自己挚爱的家庭,从而维护家庭稳定。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3 高中歷史教学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 高中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成长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参加各种选拔考试,而且也是人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本身课程设计的思路而言,家国情怀教育集中体现了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以及课

家国情怀内涵

乡土历史人物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根植乡土历史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乡土历史人物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关于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扎根乡土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地方人物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融入乡土人物资源,增强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家国情怀的内涵及人物分类。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和国家链接起来,个体成了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故,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去思考和审视家国情怀的实质。家国情怀内涵较为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其基本内涵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现今家国情怀内涵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这三个维度。其中家国同构是其形成基础、共同体意识是其精神动力、仁爱之情是其情感归宿。 1、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家与国在组织结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性。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将“家”

结合传统文化浅谈歌曲中的家国情怀

结合传统文化浅谈歌曲中的家国情怀 摘要:本文意在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忠勇孝悌廉”,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掘现有歌曲的文化价值,为丰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路径进行一次尝试。 关键词:家国情怀忠勇孝悌廉歌曲 一、概念和创新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一步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能够振奋人民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音乐艺术中规模最小、篇幅最短、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大的音乐艺术形式内容之一。歌曲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共同度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曾经岁月。歌曲深深地扎根在人类的心中,这

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人们用来陶冶情操的良好方式。 本文尝试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联系多首歌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尤其是在青少年、文艺文学爱好者等中的传播,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丰富传播途径。本文选择传统文化中的“忠勇孝悌廉”,分别对应两首歌曲。本文是围绕歌曲,联系一些历史、小说演绎、影视剧等,主要是在讲文化精神。 二、传统文化在歌曲中的体现 本文选择传统文化中的“忠勇孝悌廉”作为引子,也作为分组的依据,选择了十首歌曲进行对应,具体如下:“忠”,歌曲《丹书铁契》、《金戈铁马》;“勇”,歌曲《诀别诗》、《赤血长殷》;“孝”,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父亲》;“悌”,歌曲《兄弟姐妹》、《我的好兄弟》;“廉”,歌曲《誓如当初》、《火光》。 (一)忠 1.百姓祸福心中系 《丹书铁契》是陈楚生演唱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主题曲。狄仁杰近些年经常以神探的形象活跃在影视剧里,这一形象得归功于写出《大唐狄公案》的荷兰人高罗佩。历史中的狄仁杰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两度出任宰相,为官清廉、心系民生,剿匪除恶、惩治腐败,却也命运多舛、几起几落,但总能够顾全大局、置生死于度外,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讲课稿

“润物细无声”——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核心素养” 已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希冀借其重构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在中学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是当前许多历史教师面I临的困惑问题。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论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近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就会落后挨打,这是让人心痛的;但更为可悲的是,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那么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文化,以及体现在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生命线和魂。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的风雨而没有消亡,历史从未中

涵养家国情怀班会课教案

滨湖小学美走进主题班会 班主任姓名:丁瑶所任班级:四年二班 班会主题:涵养家国文化培育担当精神做振兴中华好学子 背景分析:爱国主义作为人的一切基本道德价值观和品质,必须从小培养,经 过长期教育和熏陶,才能逐步形成。作为小学生来说,限于他们对“祖国”的感受和理解,他们的爱国情感表现是十分具体和贴近生活的。因而,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师的激发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以环境为媒介,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 设计理念: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初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明白爱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育目标:通过这节班会课,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并发掘民族精神之精髓,指导行动,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前期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材料、视频等 活动形式:班会 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声音。国旗,国歌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论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会出现鲜艳的五星红旗,就能听见嘹亮的国歌响起。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举行“中国,我爱你”的主题班会。 支持人乙:首先,请全体起立,奏国歌,齐唱国歌! 主持人甲:每次唱起国歌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一样,心中会涌起那种骄傲。这不禁使我们想起就在六十年前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等伟大领导人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新中国。全世界都聚焦在这里,“看,东方的雄狮!”“中国了不起!”下面请听诗朗诵——《中国中国了不起》。 主持人乙:中国巨龙在腾飞。 主持人甲: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气风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