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二次集体备课记录

初二物理第二次集体备课记录
初二物理第二次集体备课记录

初二物理第二次集体备课记录

初二物理第二次集体备课记录参与人: 任文清黄美贤徐红兵

地点: 初二办公室

主讲人: 徐红兵

教研内容: 《欧姆定律》章节教学研讨及月考出题安排

教学研讨 (徐红兵):

八年级物理教材切实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将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到教材编写过程中。本次备课内容为欧姆定律,我们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特点分析: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欧姆定律中的基本定律和概念,还有一些科学方法、实事、假说,他们是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接触半年的物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本学期学生将全面了解电学知识,学生在上学期第五章对电学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阻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

算。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

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控制变量法、信息处理方法,学习从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

的科学态度。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

的组成和连结方式,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保护,

知道安全用电常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能否灵活应用是初中学生的难点问题,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们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

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经过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它是全章的核心,它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欧姆定律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具体要求如下:

(1)、欧姆定律适用于以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

路,并且是存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即“导体”的电阻R,是对

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流而言的,具有同一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

断开或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划片位置的改变,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

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I=U/R中的三个量是同一时间的值。

(4)、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即I的单位是安培,U的单位

是伏特,R的单位是欧姆。

四、教学策略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所提出意义不大的问题和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2、探究活动的选择

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可以使《标准》中推荐的,也可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探究“小灯泡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如何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等。

3、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评估中考虑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写到探究报告中,已引起学生的重视。

4 重视探究的交流与合作,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一件事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使他们在学习仲自己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三)、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试验,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试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保持下去。

(四)、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如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

2、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月考出题安排:

任文清:月考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已基本知识点的考察为主,适当的出一些考察能力的题目。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

黄美贤:实验考察题考察两个实验: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

2010 4 8

(最新整理)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集体备课

(完整)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集体备课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集体备课)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集体备课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其核心知识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这些知识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列代数式、整式加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础引入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因此,本章在初中学段占有重要地位. 2、本章教学内容 在学 习上各 部分知 识之间 的联系 如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本章内容的突出的特点是:内容联系紧密、以运算为主。全章紧紧围绕整式的乘除运算,分层递进,层层深入。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其他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除法.实际上,单项式的乘除进行的是幂的运算与有理数的运算,因此幂的运算是学好整式乘除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目标解析: ⑴解析每个目标 ①目标1中《课标》对整式乘法运算的要求-—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是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难度作一个要求。 ②目标2中对乘法公式的要求不仅是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更要引起老师们注意的是,目标要求会“推导"乘法公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代数、几何多个角度出发推导公式。 ③目标3中,《课标》要求: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首先初中阶段对分解因式只要求掌握两种方法,而对于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则不做要求;其次,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如把多项式a8—1分解因式则是超课标了;最后,多项式中的字母指数仅限于正整数的情况,不考虑指数是负数,分数或字母的情况。而在学习过程中比克标的要求要高一些,通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从中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和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数学书P172选学部分中提到了“十字相乘法”),渗透特殊到一般,逆向思维,换元等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通过因式分解的应用与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显然教材比课标中的目标高很多,建议老师们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目标要求。 ⑵《课标》总目标与人教材具体目标整体要求偏低,建议从两个方面把握:

第十五章分式集体备课

第十五章分式 初二数学备课组 2015.10 【全章目标】 1.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抽象出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的概念,认识分式是一类应用广泛的代数式; 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了解最简分式的概念; 3.类比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探究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4.结合分式的运算,将指数的范围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实数,了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正数; 5.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分式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6.结合利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 【中考说明】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1.重点:分式的四则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相比,运算的步骤增多(如需要通分、约分等),符号的变化更为复杂,方法也较灵活; 2.难点: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是整式运算、因式分解和分式运算的综合运用 )、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是本章教材的难点;

3.关键点:正确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学好本章的关键。因为分式与分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关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四则运算法则等,都是通过与分数的有关内容类比得到的。另外,在解分式方程以及解含有字母系数方程时,要考虑字母的条件等,都与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有关,因此正确理解分式概念,灵活应用其基本性质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全章知识结构】 【全章知识梳理】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1.分式概念; 2.最简分式概念; 3.分式基本性质; 4.分式的约分; 5.分式的通分; 6.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7.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 8.分式方程概念; 9.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10.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11.增根的概念)。 二、本章的主要数学思想: 1.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2.类比的思想:(始终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 3.整体的思想:会利用整体思想求值。 三、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视分数与分式的联系,注意通过分数认识分式; 2.重视分式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3.重视分式方程的特殊性,突出其解法的关键步骤。 【具体问题分析】 一、分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对于分式概念,主要是搞清楚分式与分数的区别以及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对于分式的基本性质,则主要是在分式变形和运算中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 1.分式的概念要求学生弄清三个问题:(1)识别是否为分式;(2)有意义的分式的条件或无意义分式的条件;(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教材分析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的 “数与代数”领域,其核心知识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这些知识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列代数式、整式加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础引入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因此,本章在初中学段占有重要地位。 2、本章教学内容 在学习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下: 从 上 面 可 以 看出,本章内容的突出的特点是:内容联系紧密、以运算为主。全章紧紧围绕整式的乘除运算,分层递进,层层深入。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其他乘除都要转化为单项式除法。实际上,单项式的乘除进行的是幂的运算与有理数的运算,因此幂的运算是学好整式乘除的基础。 3 、教学目标

⑴解析每个目标 ①目标1中《课标》对整式乘法运算的要求——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是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难度作一个要求。 ②目标2中对乘法公式的要求不仅是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更要引起老师们注意的是,目标要求会“推导”乘法公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代数、几何多个角度出发推导公式。 ③目标3中,《课标》要求: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首先初中阶段对分解因式只要求掌握两种方法,而对于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则不做要求;其次,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如把多项式a8-1分解因式则是超课标了;最后,多项式中的字母指数仅限于正整数的情况,不考虑指数是负数,分数或字母的情况。而在学习过程中比克标的要求要高一些,通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从中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和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数学书P172选学部分中提到了“十字相乘法”),渗透特殊到一般,逆向思维,换元等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通过因式分解的应用与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显然教材比课标中的目标高很多,建议老师们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目标要求。 ⑵《课标》总目标与人教材具体目标整体要求偏低,建议从两个方面把握: ③《课标》是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教材的版本可以不同,但《课标》是同一个,从中考角度讲,中考内容一定不能超出《课标》要求的范围,因此应以《课标》为准绳把握教学目标。 ④《课标》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只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4、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和变形技巧。 5、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5.1整式的乘法 4课时 15.2乘法公式 2课时 15.3整式的除法 2课时 15.4因式分解 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复习目标:(辅导时各位老师要学生掌握的点,每节课可以视情况巩固两点) ⑴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⑵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⑶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⑷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⑸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⑹了解数学解题中的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整体思想. 二. 基础知识回顾 1. 方程中只含有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这样的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_____ 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7x-3=2x2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有 ⑴_________;⑵________;⑶?_________;?⑷?求根公式法,?求根公式是______________. 3.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是____________,当_______时,它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_时,它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它没有实数根.例如: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⑴x(5x+21)=20 ⑵x2+9=6x ⑶x2-3x=-5 4. 设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x1·x2=______. 例如:方程x2+3x-11=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_;x1·x2=_______. 5. 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分别为x1,x2,则x1+x2=?_______,?x1·x2=________. 三. 重点讲解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题目,要充分考虑定义的三个(强调是三个)特点,即①是整式方程(重点强调);②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2.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再考虑用公式法. (通过教材课后习题的演练,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利用十字相乘法解方程时二次项系数时常不是一,而有些学生十字相乘法中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一的题目会无所适从,不妨多加练习,但厦门近三年的中考中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题目) 3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正反都成立.利用其可以 ⑴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有根,有两个根,有两个不同的根分别代表⊿的取值范围); ⑵根据参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范围(有两正根,两负根,一根正一根负,只有一个根大于某常数); 针对只有一个根大于某一常数的题型举例如下: ⑶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某一恒等式证明). 举例如下: 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应用很多:⑴已知方程的一根,不解方程求另一根及参系数;⑵已知方程,求含有两根对称式的代数式的值及有关未知数系数;⑶已知方程两根,求作以方程两根或其代数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5. 能够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能够发现、提出日常生活、生产或其他学科中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正确地用语言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世界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西亚、北非 一、西亚和北非 西亚-[读图识记]1.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2.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3.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4.北回归线 北非-[读图识记]1.五国;2.北回归线;3.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⑴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⑵ 高原为主的地形: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 ⑶ 炎热干燥的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⑴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⑵ 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A 油田油管 地中海、红海沿岸 路 线 B 波斯湾 西欧、北美(过好望角运输量最大) C 波斯湾 日本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⑶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注意]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3、埃及 [读图识记]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3.北回归线;4.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注意]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马六甲海峡 好望角 油管 苏伊士运河

范文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doc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 3月 24日 周次:第三周 参加人:全体数学教师 缺勤:无 中心发言人:谷永华 集体备课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五部分内容:轴对称、镜面对称、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延伸到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例1展示了三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三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来。 本册教材中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一节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

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的、感性的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也不要求学生掌握。例2先让学生仿照书本上的步骤随便剪一剪,使学生看到,在剪的过程中,只要把一张纸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剪出来的就是轴对称图形,从而通过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第六节的内容是镜面对称,也就是相对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只要让学生观察图片、照镜子,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 通过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集体备课记录

初三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 时间2013.3.5学科数学年级初三 中心发言人姜海勇出席人员王瑜江姜海勇王洪翠研讨内容: 本次研讨的内容是证明(二)的复习。本章只是证明的初步,但是它对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引进公理的必要性,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定义、命题、定理等非常重要。同时,通过有关三角形全等和角平分线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一些简单定理的证明,初步掌握证明的要求和格式。 研讨效果: 让学生体验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使他们的手、脑、口并用,帮助他们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必要的证明过程和格式应该在教与学中得到认真落实。对于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活动,教师要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们能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备注: 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本章的定位,题目的难度应以教科书为准,不宜补充难度过高的题目。 初三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 2013年 3 月19 日 学科数学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 参加老师王瑜江王洪翠姜海勇 备课准备主讲人:王洪翠 一.课时分配:12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6课时,实践与探索3课时,复习课2课时。 二.重点:1.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有关项与系数的概念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 3.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有关面积、增长率、销售等实际问题。 4.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能应用于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本章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集中交流研讨典型发言1.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的最终目的是降次,将二次降成一次,再求出方程的解,进而体验到类比、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时,鉴于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较为广泛和便捷,教师要向有能力的学生介绍是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教学时的一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题中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解决。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中进行 检验和应用的过程。 再设计思路1.学生要做到熟练运用不同的方法解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使运算简便。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实际问题转 初三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3

地理教研组集体备课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们七、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组根据课标要求对初中地理两个年级的内容进行了集体研讨,较好地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学任务。 一、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制定有效教学计划,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组成员仔细研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可行有效地理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是地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根据教学进度,相互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并交流心得,做到有的放矢,收获很大。二.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促进教学。 备课组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三位教师紧密配合、勤于切磋、相互协调。在备课、教学资源的使用,试卷命题,学案的使用,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备课组之间经常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把握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做好质量分析和监控。 三、采取有效方法,促进整体提高。 我们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拓展、补差工作,采用鼓励、作业面批、个别辅导交谈等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积极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平时注重抓学生的基础,重要的知识点不断地强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学好地理,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或一些同学一直考不好,丧失信心。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指导等,不断关心、帮助,同时教师关爱学生走近学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1、由主备课人陈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并将本课在书中所处地位以及本课的大概内容加以分析和介绍。 2、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先由主备课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 3、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参与者普遍认可通过双自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选材、教法、教学用具的分析与研究。选材方面,一定要突出新、特、优。教法方面,一定要突破政治教材枯燥无味的局限性,争取作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统一。 4、主备课人进行记录、总结 当所有备课人讨论完毕后,主备课人负责整理和总结,并按照备课要求形成文字,形成集体

地理集体备课

七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内容:七年级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前段教学反思: 教的方面:1、我们的教师多数还停留在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2、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能充分体现。 3、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多数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 4、课堂训练的习题还不够精。 学的方面:1、很大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靠背记来获得知识,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弱。 2、学生对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 2、印度的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3、了解印度气候特点以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了解“绿色革命”对印度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5、了解印度工农业的分布并能简单归纳出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从地图和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1、人口的增长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2、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1、利用对照图说明印度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利用地图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讲“自然环境”第二课时讲“人文环境” 教学手段:本节内容所涉及的图片和地图较多,知识容量大,最好用多媒体。 教材教法分析: 知识点:印度的纬度、海陆位置、印度的地形、印度的人口、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印度工农业的分布。 能力点:印度人口的增长、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印度工农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在以“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讲授、谈话、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印度 一、印度的自然环境 1、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10°N — 30°N之间,属热带、亚热带

八下数学集体备课汇总稿

第十七章 分式 第1课时 分式的概念 教案编写 张思奇 审定 胥洪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经历分式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分式、整式、有理式的概念以 及它们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事物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分式的形式 (A 、B 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教学难点 理解分式中的分母含有字母以及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形如B A (A 、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 其中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 一般的,对分式B A 都有: 分式有意义 B ≠0. 分式没有意义 B=0. 分式的值为0A=0且B ≠0.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x 1; (2)2x ; (3)y x xy +2; (4)33y x -.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2-x x ; (2)1 41+-x x . (3) 32522-+-x x x 分析(3) : 对分式 3 25 2 2-+-x x x ,要使这个分式有意义,就必须满足x 2+2x -3≠0, 即 (x -1)(x +3)≠0,∴ x ≠1且x ≠-3,当x ≠1且x ≠-3时,分式3 2522 -+-x x x 才有意义. 例3、当x 是什么数时,分式5 22-+x x 的值是零?四、目标检测形成练习: 练习1.下列各式分别回答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52+x , m n , 2a-3b, 32-y y , )2)(1(92---x x x ,53- 练习2 分式 23 y y +-, 当y 时,分式有意义, 当y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y 时,分式的值为0。 练习3 讨论探索 当x 取什么数时,分式2||24 x x -- (1)有意义 (2)值为零? 四、课堂小结提高认识: 1、分式的概念和。 2、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4、分式的值大于0或小于0的条件 五、巩固提高运用拓展: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集体备课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领域,其核心知识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 式分解。这些知识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列代数式、整式加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 式的基础引入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又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因此,本章在初中学 段占有重要地位。 2、本章教学内容 在学习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下: 从 上 面 可 以 看出,本章内容的突出的特点是:内容联系紧密、以运算为主。全章紧紧围绕整式的乘除运算,分层递进,层层深入。在整式的乘除中,单项式的乘除是关键,这是因为其他乘除都要 转化为单项式除法。实际上,单项式的乘除进行的是幂的运算与有理数的运算,因此幂的运 算是学好整式乘除的基础。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目标人教材具体目标

⑴解析每个目标 ①目标1中《课标》对整式乘法运算的要求——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是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难度作一个要求。 ②目标2中对乘法公式的要求不仅是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更要引起老师们注意的是,目标要求会“推导”乘法公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代数、几何多个角度出发推导公式。 ③目标3中,《课标》要求: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首先初中阶段对分解因式只要求掌握两种方法,而对于分组分解法和十 字相乘法则不做要求;其次,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如把多项式a 8-1分解因式则是超课标 了;最后,多项式中的字母指数仅限于正整数的情况,不考虑指数是负数,分数或字母的情况。而在学习过程中比克标的要求要高一些,通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从中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和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数学书P172选学部分中提到了“十字相乘法”),渗透特殊到一般,逆向思维,换元等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通过因式分解的应用与实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显然教材比课标中的目标高很多,建议老师们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目标要求。 ⑵ 《课标》总目标与人教材具体目标整体要求偏低,建议从两个方面把握: ③《课标》是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教材的版本可以不同,但《课标》是同一个,从中考角度讲,中考内容一定不能超出《课标》要求的范围,因此应以《课标》为准绳把握教学目标。 ④《课标》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只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4.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和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乘法公式的灵活应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和变形技巧。 5.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4.1整式的乘法 4课时 14.2乘法公式 2课时 14.3因式分解 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6、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会识别、能计算: 经历幂的运算性质、整式的乘法法则、乘法公式的探索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 运算(特别是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掌握三个对象以内的数字指数的幂的运算,如:223()a a a ?? 掌握可转化为幂的运算的数字简单问题,如:24273?

秋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2012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地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1)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用地理 的方法想问题。【方法】:舟曲发生泥石流相关新闻资料分析出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引用书本上的姑姑的故事认识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了话题在家乡布局麦当劳店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引用一段话让学生谈感受再结合当今社会的话题绿色生活和低碳生 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 八年级地理--------位置的优越(1)如何指导学生科学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方法】: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①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②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什么纬?从世界五带来看属于什么带?生:中纬度(少数低纬度)北温带(无 寒带少数位于热带) P3活动第1题──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海陆 位置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活动第2题──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集体备课备课时间第1周( 9 月 3日)备课内容地球和地球仪国土辽阔和34个省级行政区参与教师说课教师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 1、经纬度的划分继续观察地球仪,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教师引导学 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 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 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计划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计划 八年级地理集体备课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切实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二、主要工作目标:1、根据学校要求,做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力度。3、重视对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4、加强课题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5、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具体措施:(一)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1、备课: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中新的内及旧内容新要求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并要求提前备课,不上无准备的课,课后要及时的反思、总结,及时讨论提高。2、听评课:按学校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人不少于30节,力争超额完成听课任务。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听课、评课活动,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共同探讨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3、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教师自主研读《课标》。对照课标,研究教材,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4、强化课堂教学的“三为主“意识。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继续完善学案

的开发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案使用的研讨,充分利用好学案辅助我们的教学工作,在学案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课后及时的进行修改和完善,为今后学案的开发和使用打好基础。6、做好八年级的结业会考工作。本学期八年级的教学任务重,八年级年级的教师要认真研究会考走向,认真研究会考试题,把握出题的方向,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力争会考取得好成绩。7、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在赛场上磨练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学水平。(二)加强组内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在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教材归类、分项,采用“集体备课,集体评议,改进教案,再行教学,不断完善”的连动式备课、上课的方式进行。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加强地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类地图和地图册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把知识点与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图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等能力。(四)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突破“堂清”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学科的特点,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如何堂清”作为研究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的六个环节,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对所学的内容要当堂检测,力争当堂消化、吸收。并要求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写好教研手记。 (五)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备课组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综合实践

二次根式-集体备课教案.doc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集体备课教案 班级课题二次根式课型新授备课人杨映铭 ,杨云海 ,姚惠 ,吴峰 ,刘祖才 知识 1. 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会用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解释二次根式的意义. 教 2. 会确定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知道 a ( a ≥0)是非负数,并会运用. 技能 3. 会进行二次根式的平方运算,会对被开方数为平方数的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学 1. 经历观察、比较、概括二次根式的定义. 过程 2. 通过探究二次根式的条件和结果,达成知识目标 2. 目方法 3. 2 a2所含运算、运算顺序、运算结果分析,归纳并掌握性质. 通过探究 a 和 标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探究、归纳的习惯和能力,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 态度 a 有意义的条件. 2. a≥0 时a ≥0 2 a2的运算、化简 教学重点 1. 的应用 . 3. a和 教学难点 a <0时a2 的化简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二次修案 一、复习引入 复习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 二、探究新知 (一 )定义及非负性 活动 1、填空,完成课本思考1: 65 ,S , 2 ,h 5 活动 2、观察其形式上的共同点,被开方数的共同点,说明各式所表示的 共同意义 . 活动 3、给出二次根式的定义,介绍二次根式的读法. 活动 4、思考下列问题: ①9的运算结果是 3,9是不是二次根式 3 是不是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加 a ≥0若a<0,a表示什么有无意义 ③当 a=0 时, a 表示什么结果是什么当a>0 时,a表示什么可不可能 为负数 a (a≥0)是什么样的数呢 例 1、当 x 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二次根式有意义在下列二次根式有意义 的情况下,其运算结果是怎样的实数 x 2 , 1 ,x 2 3 x 1 练习: 1、课本思考2:当 x 是怎样的实数时,x2, x3有意义 1、若x 2 m ,则x和m的取值范围是x_____; m______.

地理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地理集体备课实施方案 集体备课是教学研究的有用策略,是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新课程信息量增大,教学组织更加开放多元,课时却减少了,有用教学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狐疑,实现有用、高效教学。正如夸美纽斯:寻找一种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集体备课有利于共享资源和达成共识,促进教师专业成熟。个体备课有利于培养个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风格形成集体备课是以教师个体备课为基础,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疑惑,在备课组内展开广博的讨论、交流,集思广益,达成教学共识,共享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熟,实现教学目标的校本教研形式。 一、为什么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1)探索研究 思维方式:异中求同:教学理念、目标要求、教学重点; 同中求异: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教师个性 教材处理:知识的再建构,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有用转化。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 (2)专业发展 长善救失、取长补短、相互启迪,培养创造性与个性、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 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 教学经验,缩短年青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教师的发展及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实现三个转化 ①通过钻研课标和教材,掌握教学要求和重难点,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观念)

②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信息,整合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师的素质(学习内化) ③通过讨论和交流,寻找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途径,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专业成熟) 二、集体备课的原则: (1)尊崇性原则:备课组成员间互相尊崇、坦诚相待、真挚交流。 (2)全员参与性原则:要求集体备课组成员全员参与集体备课。 (3)目标定向性原则:组织集体备课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集体备课的内容必须适合集体备课这一教研形式。 (4)过程有序性原则:周密地安排、精心地组织、详细地记录。 (5)适用性原则:注重实效、适合教学内容需要、适合教与学的需要。 (6)反思性原则:集体备课强调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反思贯穿于集体备课的全过程。 三、集体备课的主要类型 (1)以活动的形式为标准划分: 汇报讨论式:首先由主备人汇报自己承担的集体备课任务所作的准备工作及初步设想,然后由备课组成员 研讨、完善,形成共享资源。 辅导点评式: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或专家针对备课组内特定成员的详尽课例在备课组中进行评点,使大家受到启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共享资源。 论坛交流式:首先集体备课组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教学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依照方案分头准备,然后备课组成员集中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形成共享资源。

第一轮复习 集体备课

第6课时一元二次方程考点回顾 说明: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形如(mx+n)2=r(r≥o)的方程,两边开平方,即可转 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方法叫做直接开平 方法. (2) 配方法 把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化成(mx+n)2=r(r≥0)的 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解,这种方法叫做配方法. (3)公式法 通过配方法可以求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求根公式: a ac b b x 2 4 2- ± - =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左边可以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那么根据两个因式的积等于O,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为O,原方程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找——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设——设未知数 列——列出方程,即根据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解——解出所列的方程 验——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检验,回到实际问题中检验 答——作答下结论 典例精析 例1、(08温州)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因式分解法,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公式法.请从以下一元二次方程中任选一个 ..,并选择你认为适当的方法解这个方程. ①2310 x x -+=;②2 (1)3 x-=;③230 x x -=; ④224 x x -=. 【点拨】先观察方程特征,然后选择合适方法。 例2、(08湖北天门)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m-1)x2+x+m2-1=0有一根为0,则m的值为(). A、1 B、-1 C、1或-1 D、 2 1 【点拨】注意m的取值,保证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例3、(08四川资阳)已知a、b、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则方程(a + b)x2 + 2cx + (a + b)=0的根的情况是() A.没有实数根B.可能有且只有一个实数根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D.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点拨】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确定判别式的正负情况。 例4、(08贵阳)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某汽车销售公司2005年盈利1500万元,到2007年盈利2160万元,且从2005年到2007年,每年盈利的年增长率相同. (1)该公司2006年盈利多少万元?(6分) (2)若该公司盈利的年增长率继续保持不变,预计2008年盈利多少万元?(2分) 【点拨】按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