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摘要:《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体现汉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与尊祖敬宗的家族观念;第二,体现汉代的繁杂的婚姻礼俗与独特的婚姻制度;第三,体现汉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呈现出双重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关键词:词语释名亲属称谓文化内涵

《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事物命名由来的训诂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词源学第一部专著。《释名》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刘熙,全书八卷,二十七篇。《释名》以声训为主,训释亲属称谓词语时,不仅指明词义,更着重探究词语间音义的联系。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汉代复杂的亲属关系。这里我们通过《释名?释亲属》所记录的亲属称谓词语,对汉代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以及汉代妇女的地位进行初步探究。

一、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产生的宗法制有其合理的一面,对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家国一体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以子继父、兄统弟、嫡统庶为内在结构,用来尊祖敬宗、维系亲情。

汉民族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是人们由婚姻和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社会集合。“家”是人

们心中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避风港。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与不同层次上的血缘亲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家族中以父系为中心,脉络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一)以父系为中心

《释名》中亲属称谓以父系为中心,强调父系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刘

熙将“父”定义为“始生己”,从根源上阐释血缘关系从“父”开始,体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观念。《释名》中对祖辈亲

属称谓词语主要有“祖”“王父”“曾祖”“高祖”,对孙辈亲属的称谓词语有“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由此可见,《释名》中的亲属称谓词语,以父

亲为中轴线向上为“及祖、曾祖、高祖”,由子而下为“及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构建了整个

亲属称谓系统的框架。与父亲相关亲属的称谓词语划分细致,

仅对父之兄弟的称谓词语就有5个,按照长幼,有“伯父、仲父、叔父、季父”,还有一个对父之长兄的尊称“世父”。《释名?释亲属》:“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指出在庞大的家族中,父亲的哥哥即家族中的嫡长子“世父”有着嫡统地位,享有绝对的财产继承权,父亲死后则由嫡长子继承,这一方式使得其他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不会对家族财产觊觎,更加牢固地保持家族的稳定。为了维护父系中男性的地位和身份,不仅区别父系和母系,还在父系中区别男女,形成一套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对父之兄弟的称谓词语有“伯父、仲父、叔父、季父”,对父亲的姊妹的称谓只有“姑”。对其他亲属称谓的区别也都是以男性为基点,如与母亲相关亲属的称谓先列出母之兄弟,再列出母之姊妹,对母亲的兄弟并没有分出大小,仅用“舅”一个称谓词语。与男性配偶相关亲属的称谓有“夫之父”“夫之母”“夫之兄”“夫之弟”,与女性配偶相关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有“妻之父”“妻之母”“妻之姊妹”“妻之兄弟”。简而言之,在这种家族观念下,就可以根据亲属称谓词语确定其在家族内的地位,辨别身份,并能知晓他们所享有的权利。

(二)脉络分明

按着现代亲属分类标准,可将亲属称谓系统分成“亲属的总称、祖辈、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姊妹、孙辈”这七

大类。各大类之间的区分十分严格,丝毫不相杂糅。同一个辈分、同一个性别,因为所属的类别不同,称谓词语也不相同,如父之兄弟称“伯父”“仲父”“叔父”“季父”,母之兄弟通称“舅”;父之姊妹称为“姑”,母之姊妹称为“姨”;

在子辈中,父之兄弟之子女称为“??”,母之姊妹之子女称为“甥”;在孙辈中,?┲?子称为“归孙”,甥之子称为“离孙”。脉系分明的亲属称谓词语,体现家族中以血缘关系区分亲疏,规定了家庭内部成员远近的血亲、姻亲。《释名》亲属称谓

系统脉络分明、划分细致,体现了汉民族对亲属关系的重视,注重维系亲属关系,使得亲属间的关系更为协调与稳定。

(三)内外有别

在汉代,亲属关系内外有别。在家族中,“宗亲”即内亲,是针对父系亲属来说的,宗亲的范围专指属于“己身”的这个家族,姓氏相同,女子没有出嫁以前算是内亲。“外亲”即非宗亲,包括母系亲属以及已经出嫁的姊妹。《礼记?大传》曰:“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

男女有别。”宗亲有同样的姓氏,属于同一父系亲属。又《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尔雅》

时代已经开始把母系、妻系与宗族相区分。

为了区分宗亲和外亲,与之相对应,亲属称谓词语也内外有别,区分开了男子一系的男性亲属和女子一系的男性亲属。如把兄弟之子女“??”与姊妹之子女“甥”相区分,把?

┲?子“归孙”与甥之子“离孙”相区分,通过改变称谓区分家族中宗亲与非宗亲。这种区分是有必要的,因为从父系世系来看,嫁到别的家族的女性宗亲及其后代子孙,已经不属于“自己”家族了。这也体现出家族观念以血缘关系区分亲属远近。

(四)长幼有序

《释名》中对父亲兄弟按照长幼进行严格的区分,如“父之兄曰世父”“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叔父之弟曰季父”。对兄弟的称谓词语有“兄”“弟”,《释名?释亲属》:“兄,荒也;荒,大也。”“弟,第也,相次第而生也。”用“大”训释“兄”,用次第的“第”训释“弟”说明兄比弟早出生,兄长弟幼。对姊妹的称谓词语有“姊”“妹”,《释名?释亲属》:“姊,积也,犹日始出,积时多而明也。”“妹,昧也,犹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用“积”训释“姊”,用“昧”训释“妹”,解释“姊”比“妹”早出生,接触的事物多,对事物分析更加明朗。班固《白虎通?姓氏》对“伯、仲、叔、季”有详细论述,这四个词语的出现与一年四季相关。“伯、仲、叔、季”等排行,标志着长幼有序,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排序是汉代家族观念的中长幼有序的体现。首先,这种排序表明了宗主继承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区分血缘集团内的分支间关系,否则亲属关系就会被打乱。家族观念的制约下,辈分要比长幼更为重要,

在一个家庭中,首先看辈分,然后论长幼,即使舅舅的年龄小于外甥,但舅舅的辈分要比外甥高,所以我们要按辈分称之为舅舅,而不能以平辈称谓论之。汉语亲属称谓词还严格区分亲疏和长幼,长幼有序是中国人一直遵循的伦理规范,家庭中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弟妹们亦要遵循“事兄如父”“长嫂如母”的道德准则。

同辈之间亲属称谓词语对长幼区分十分细致,同辈男性中年龄大的称“兄”,年龄小的称“弟”,女性中年龄大的称“姊”,年龄小的称“妹”。兄弟之妻中年长的称“长妇”,年龄小的称“少妇”。父系中根据长幼分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长者为尊,所以长者称为“伯”,“伯”代表着“大”,有特权。《释名?释亲属》:“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在同辈兄弟中间,年长者为兄,故为大。《释名?释亲属》:“弟,第也。”弟由“次第”引申为“其次”。这是同辈之间,不同辈分之间的区分也是层次分明,中国人注重辈分,祖、父、子、孙按长幼顺序,不能越级。

亲属称谓系统与汉民族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将人伦关系作为调节社会人际关

系的主要方式,孟子认为教育有助于人们“明人伦”,宗法制度使这种规范内化于心。亲属称谓词语是汉民族家庭观念在语言上的表现,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价

值取向。人们形成尊宗敬祖的意识,认识到家族对于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农耕经济社会人们通过宗族来划分集体,亲属称谓词语更是直接记录了一个家族如何井然有序地管理家庭成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到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比较明确,好比“捆柴”,界限划分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团体结构。但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在的“圈子”,但是每一个“圈子”波及的人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圈子”来区分他们的亲属关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属关系网,这个网的中心就是自己,自己的亲属关系网可能会与其他人的有交叉,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家族观念中的尊宗敬祖意识,就是将“圈子”中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结成族群力量,同一个亲属称谓系统中的人们有着同一个祖先,祭拜祖先已不能简单看作家庭内部的礼仪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凝聚家庭成员精神的活动。他们通过隆重的祭祖活动凝聚族群力量、组织和团结族人。他们还通过修建家谱维系家族关系,形成庞大的亲属关系网,保持家族血脉的延续。在一个大家庭中,个人的权利不被强调,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家族观念中每个人的行为不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与整个家族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同理,上升到国家层面,家国同构的理念使中华儿

女爱国如家,这种理念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把家族兴衰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对现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进步意义。

宗法制体现的家庭观念对家族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一

定积极作用,即使后来把这种宗法意识强化到极致出现了一些消极影响,它们的存在也有合理成分。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要辩证地看待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由家族观念推及社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家庭和睦到社会安定团结、统一有序,从家庭凝聚力到社会向心力。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中汲取营养,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精神特征也是当今社会家庭美德的文化渊源。

受家族观念的影响,在汉民族的潜意识中认为同一家族之间的关系比外族要亲密。因此,有些亲属称谓词语不仅用在具有亲属关系的成员之间,还用在一些没有亲属关系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泛化。如“叔、哥、姐、弟”等,大量地使用于本该使用社会称谓的人际关系中。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泛化使人与人之间交往亲切,缩小距离感。

二、婚姻礼俗与婚姻制度

在古代社会,婚姻有着重大意义,婚姻制度被看作基础社会制度。一切的社会关系由此而推展出,也被作为亲属关

系的起点和纽带。汉代是古代婚姻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俗的基础上,将婚姻礼俗发展得更加系统与完善,形成了古代婚姻礼俗的基本规范。亲属称谓词语承载着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不仅清楚地显示了汉代家庭、婚姻的内部结构,还反映了当时的婚姻礼俗与婚姻制度。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释名》亲属称谓词语出发,探寻汉代独特的婚姻礼俗和婚姻制度。

(一)婚姻礼俗

“婚”,《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偾子?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婚”本身是个后起字,原本作“昏”。“姻”,《释名?释亲属》:“?僦?父曰姻。姻,因也,女往因媒也。”《礼记?昏义》孔颖达疏:“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女”为阴,男为“阳”,男方在黄昏去女方家里迎亲,而女方随男方而行,故“婚姻”为“阴来阳往”。《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

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婚”指女方家即妇家,“姻”指男方家即夫家,父亲为一家之主,故《释名》中“婚”作“妇之父”,“姻”作“?僦?父”。文献中提到的黄昏迎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抢婚习俗。抢婚,男子看上某个女子经常在黄昏时候趁其家人没有防备,用掠夺方式强娶女子为妻。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提到过这种野蛮的抢婚习俗,由于男子没有得到女子及其亲属同意,女子

对男子怀恨在心。《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即便是结为夫妻,同住一屋,那又怎么样,这里只是个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家”的含义。后来,虽没有抢婚习俗,但是有些地方娶妻仍然沿用这种习惯,在夜间迎娶。《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偾子?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其中提到男子昏夜迎亲,女子的父亲送亲,男女双方在昏夜完成婚礼,说明婚礼在《释名》时代已经存在。《礼记?郊特牲》:“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婚礼被认为是万世万物的开始,举行婚礼为了向众人宣布双方已经建立婚姻关系,需要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反之,如果没有婚姻之礼,夫妻生活则不美满。《礼记?经解》:“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因此,婚姻礼俗变得十分重要。汉代男女婚姻关系的确定需要一定的仪式,这些仪式是为巩固男女双方关系而形成的,也是经过社会的认可和监督的,形式上更加复杂、隆重。

《释名?释亲属》:“?僦?父曰姻。姻,因也,女往因媒也。”汉代男女双方婚姻的缔结需要媒人作中介。媒人是婚姻礼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把媒人缔结婚姻看作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诗经?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孟子认为没有媒人的婚姻是卑贱的。刘向在《新序?杂事》提到:“妇人因媒而嫁。”男女双方缔结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白虎通?嫁娶》:“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

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桑弘羊在《盐铁论?大论》中说:“故士因士,女因媒。”他把媒人比作推荐贤士的人,因为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互相不认识,男女双方的才能与相貌全凭媒人来说,由此可见媒人在婚姻关系确立中的重要性。

《释名?释亲属》:“妇之父曰婚,言?偾子?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释名》提到汉代“六礼”中的“亲迎”。“六礼”最早记载于《仪礼?士昏礼》,汉代班固在《白虎通?嫁娶》中详细记载了婚仪程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具体来说,“纳采”是男方派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问名”是女方同意后询问女子姓名与八字,“纳吉”是占卜吉日,“纳征”是宣告正式订婚,“请期”是男方把迎娶吉日告知女方征求同意,“亲迎”即结婚当日男方迎亲和女方送亲。“亲迎”是汉代婚姻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指的是男方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男子“亲迎”体现了对夫妻感情的重视,表示对新娘的尊重与爱护之心。《礼记?郊特牲》:“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白虎通?嫁娶》:“天子下至士,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礼记?哀公问》:“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汉代的婚姻礼节程序繁杂,体现汉代对婚姻关系的重视,进而更加重视由婚姻关系联接的亲属关系。

(二)婚姻制度

《释名?释亲属》:“耦,遇也,二人相对遇也。”“耦”是指“配偶”,刘熙训释为“二人相对遇”。《释名?释亲属》:“妾谓夫之嫡妻曰女君,夫为男君,故名其妻曰女君也。”夫为“男君”,嫡妻为“女君”,两个亲属称谓词语相对称,可见汉代夫妻关系已经有一夫一妻的雏形。《释名?释亲属》对“天子之妻”有不同的称谓词语,“天子之妃曰后”“天子妾有嫔”。天子有正妻“后”,妾为“嫔”。由此可知,汉代处于人类婚姻家庭发展的一夫一妻多妾制阶段,即一个男子与若干女子建立婚姻关系,仅一人为正妻,其他皆为妾。《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此之盛德。”

《释名?释亲属》:“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吩浑簟k舫惺碌找病!薄?╂贰笔枪糯?诸侯贵族女子出嫁,对从嫁的妹妹和?┡?或同姓女子的通称。《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反印!薄半簟庇搿?╂贰毕嗤?。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后亦用以称妾。汉代的婚姻形式表现媵妾婚。封建诸侯结婚时,新娘有八名陪嫁,称为“媵”,这些“媵”即未来的妾。冯汉骥在《中国亲属指南》中详细解释了这种婚姻形式:“封建诸侯以下述方式来接收这些媵:新娘和八名媵被分成三组,

每组三人;第一组包括新娘、新娘的一位妹妹或同父异母的妹妹――‘娣’以及新娘哥哥的一位女儿‘??’,这三位女子构成最基本的一组;与新娘同姓的另外两个封建诸侯国各提供一名‘媵’、一名‘娣’和一名‘??’,因此总共为三组九位女子。”②“媵”的地位十分低下,对于新娘来说“媵”是陪嫁,处于从属地位。《释名》对“??”的训释也体现了姑?┩?侍一夫。《释名?释亲属》:“姑谓兄弟之女为??。??,迭也,共行事夫,更迭进御也。”“迭”有“轮流交换”之义,《释名》用“迭”训释“??”,说明?┡?与姑母轮流侍奉同一夫婿,姑?┩?夫。又《释名?释亲属》:“母之姊妹曰姨,亦如之。《礼》谓之以母,为娣而来,则从母列也,故虽不来,犹以此名之也。”“姨”是对母之姊妹和妻之姊妹的称谓词语,母之姊妹作为陪嫁来到夫家,儿女称母之姊妹“从母”,即“随之而来的母亲”,对姊妹之夫称之为“私”,即“自己的、私人的”,从这三处可见汉代有姊妹同婚的现象。《释名》这样训释是有理有据的,古代文献资料中也有关于姊妹同夫的记载。西汉时期景帝王皇后与其女弟共同入宫,赵飞燕姊妹同侍汉成帝;东汉时期章帝窦皇后“与女弟俱以选例入见长乐宫”等等。这些婚制多见于汉代封建贵族中。一夫多妻,除了妻、媵之外,还有地位更加低下的妾。《释名?释亲属》:“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庶,摭也,拾摭之也,谓拾摭微陋待遇之也。”“妾谓夫之嫡妻曰女君。夫为男君,故名其妻曰女

君也。”妾不仅比男子地位低下,而且还低于正妻的地位。

《释名?释亲属》中“夫之父曰舅”“母之兄弟曰舅”“夫之母曰姑”“父之姊妹曰姑”。《释名》收录的“舅”不仅是对丈夫的父亲的称谓,还是对母亲哥哥的称谓;“姑”不仅是对丈夫母亲的称谓,还是对父亲的姐姐的称谓。《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公婆)如事父母。”《释名》收录的亲属称谓词语“舅”“姑”反映了汉代流行表兄妹通婚的习俗,即交表婚。交表婚指男子与自己父之姊妹或者母之兄弟的子女缔结婚姻的习俗,中国的交表婚又称“姑舅表婚”。当男子娶舅父的女儿或者姑母的女儿为妻,女子亦以舅父的儿子或者姑母的儿子为夫,妻子称丈夫的父母自然是“舅”“姑”,男子称妻子的父母分别为“外舅”“外姑”。后来不再盛行表兄妹通婚,便采用“公婆”称丈夫的父亲母亲,而不再用“舅姑”。《白虎通?三纲六纪》中也将“舅姑”训释为“夫之父母”。《尔雅》中给出了足够的证据加以佐证,《尔雅》将亲属称谓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并且将父之姊妹之子、母之姊妹之子、姊妹之子和姊妹之夫归为“妻党”,把不属于姻亲的亲属放到“妻党”中。这种分类方式清楚明晰地表明《尔雅》时代确实存在交表婚现象。三、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汉代女性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期,她们的地位呈现出双重性和不平衡性。一方面,封建礼制尚未完善,封建伦理道德

观念还没有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汉代中期还有远古时代遗留的尊母风俗。这些因素使得汉代妇女在家庭内部的地位相对于封建社会后期较高;另一方面,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开始束缚女性的独立意识。由于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汉代女性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可以说汉代女性地位的双重性与不平衡性,使得汉代在中国女性史研究上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个时期的女性带有强烈的汉代风貌。

《释名》是汉代的重要训诂学著作,所收录的亲属称谓词语中,与妇女有关的亲属称谓词语有30多个,是探讨汉代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第一手材料。《释名?释长幼》:“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刘熙对“女”的训释,明确指出女子一生中的三种不同身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未出嫁为“女”,出嫁为“妇”,生子后为“母”。汉代女性在家庭中基于不同身份,权利和义务也不相同。基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本文把妇女分为母亲、妻子、女儿三种不同的角色加以叙述,以此来研究汉代女性的家庭地位。

(一)母亲的地位

《释名?释亲属》:“母,冒也,含生己也。”“母,含生己也”与“父,始生己也”形成对称。“冒”本义“帽子”,由“帽子”义,引申出“蒙盖”之义,蒙上盖住即有保护的

意思。孩子未出生之时,母亲将婴儿含蒙于腹中保护之,孩子出生后也如保护伞一样,时刻保护着孩子。有关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班固《白虎通》提到,“三从”乃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但高世瑜的《说“三从”――中国传统社会妇女家庭地位漫议》对“三从”中的“从子”有自己的想法,“‘从子’是‘三从’中最没有意义的一项,由于家庭中长幼人伦之序高于男女两性之别及对“孝道”的重视,相对于母权而言,‘从子’只是一种规范女性总体地位的大原则,极少实行。”③从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来看,“父亲死后,母亲则代表其人格”,④母亲在家中继承了丈夫生前的权威,还有家庭事务的最终决定权。汉代注重“以孝治天下”,提倡“孝治”,汉武帝设举孝廉科作为选官的标准之一,通过“孝”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据《汉书》《史记》记载,汉代对母亲十分尊重,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如此。全国和地方对孝悌褒奖次数极多,社会形成尊母的风气。《史记》中记载汉文帝在母亲病重时为母尝药;梁孝王为母亲病情担忧,寝食难安。许智银在《汉代人的母亲情结》中说:“汉代人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统治者或神化母亲,或尊母亲以封号,或厚葬母亲,民间则为母亲尽孝服丧。汉代人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往往杀死侮辱母亲的人,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尽心奉养母亲。统治者所颁行的法令法规促进了母亲情节的深化,社会舆论对母亲情节的强化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⑤由此可见,汉代母亲在家中有一定的地位,她们的意愿一般都能得到尊重。然而,儿子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只是局限在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改变,男尊女卑的社会等级秩序仍然存在,如果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独立,就不能与男子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可见,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且是短暂的。

(二)妻子的地位

《释名?释亲属》:“妻,齐也。”《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白虎通?嫁娶》:“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释名》《说文解字》《白虎通》都用“齐”训释“妻”。说明汉代夫妻关系较平等,妻子在家中有较大的权利。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中,男子承担家庭经济的主要任务,女性从事家务劳动,当好丈夫的贤内助,无形中提高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周易》作为最早阐释男女地位的著作,它提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将男女阐述为乾坤,它把人的性别与天地阴阳联系在一起,足见对男女关系的重视。汉武帝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阐述了男女关系,他认为“天地之阴阳当男女,人之男女当阴阳,阴阳亦可以谓男女,男女亦可以谓阴阳”“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他将男女关系与阴阳联系起来,承认了“阴助”的作用,要阴辅助于阳,妻辅助于夫。“男外女内”“男主女辅”

的阴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女性的辅助地位。“妾谓夫之嫡妻曰女君,夫为男君,故名其妻曰女君也。”“君”在汉代成为对人的尊称,用“女君”称嫡妻,也可以看出汉代对妻子的尊重。《汉书》记载张敞为妻子画眉;《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恩爱,《后汉书》中梁鸿和孟光相敬如宾等等。从中可见汉代夫妻之间不是尊卑的主从关系,在家庭中妻子的地位与丈夫较为平等。

“三从”严格规定了女性“既嫁从夫”,依附于男子,没有被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三纲”强调“夫为妻纲”,妻子要对丈夫的话绝对服从。《释名》中出现的对女性配偶的称谓词语有“女君”“妃”“后”“夫人”“内子”“命妇”“妻”“嫔”“妾”“?╂贰薄半簟薄捌ァ薄榜睢薄暗铡薄笆?”“寡”16个。对不同阶层的男子的配偶的称谓词语也不一样。“天子之妃曰后”“诸侯之妃曰夫人”“卿之妃曰内子”“大夫之妃曰命妇”。《释名?释亲属》:“大夫之妃曰命妇。妇,服也,服家事也。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大夫的妻子称为“命妇”,从字面义看,受命于人的已婚女子,刘熙从声训的角度,将“妇”与“服”联系在一起,阐释了妇人以“服从”为天命的特点,规定大夫受命朝廷,君为臣纲,妻子受命于家庭,夫为妻纲,一家之主又为丈夫,强调妻子对丈夫的服从自然且合理。

(三)女儿的地位

《释名》收录的亲属称谓词语仅有“女”一例,而且放在《释长幼》篇目中。《释名?释长幼》:“女,如也,妇人外成如人也。故三从之义,少如父教,嫁如夫命,老如子言。青徐州曰?印?樱?忤也,始生时,人意不喜,忤忤然也。”

史书中有不少记载,汉代女儿在家庭中常常被寄予厚望。汉代的吕后、邓太后少时深受父亲器重,“事无大小,辄与

详议”。汉武帝时平民女子卫子夫封为皇后,有歌谣传唱“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女子被寄予厚

望入宫为后,为家族争取荣耀,这是汉代女性得到社会认可的表现。不仅如此,普通人家的女儿在家中多是得到家人的关心、疼爱。《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陈平的妻子虽然多次出嫁,在家仍然得到父辈疼爱,父辈为她的婚事亲自到陈平家查看,说明了身为人女的女性在家庭中仍然受到一定的重视。《礼记?曾子问》:“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

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其间描绘出女子出嫁时父母

对其不舍,女子对父母十分依恋的情景。《释名?释亲属》:“嫂,叟也。叟,老者称也。叟,缩也,人及物老,皆缩小于旧也。”《释名》中还能看出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妇女作为“嫂”,面对丈夫的弟

弟时,才能找回自己女性的尊严。《说文?女部》:“嫂,兄妻也。”从“嫂”字形来看,“嫂”字另一半是“叟”,源自对

老人的称呼“叟”,“女”是其意符,代指女性。用“叟”训

释“嫂”是对嫂的尊重,其旨在将“嫂”提升到与父母一个辈分,提高“嫂”的地位。现仍有“长嫂如母”的说法,这与“嫂”字的内涵是分不开的。刘熙将“嫂”与“叟”联系起来,尊称“嫂”为长者,也有这层意思。汉代有些女性在同一家庭的女性中地位不平等,地位低下或年幼的女性要服从地位高于自己或年长的女性,先嫁到夫家的兄妻的地位要比弟妻稍微高一些,“少妇谓长妇曰姒,言其先来,己所当法似也。”“长妇谓少妇曰娣。娣,弟也,已后来也。”由此可见,汉代不仅男女之间地位不平等,而且同为女性,地位也不平等。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第46页。

③《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0日。

④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17页。

⑤许智银《汉代人的母亲情结》,《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年第5期。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1]新选.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 父 父亲的父亲:爷爷、公公 母亲:奶奶、婆婆 父亲的哥哥:大爷(轻读)、伯伯(bǒbo)、伯伯(bái bai)、伯父嫂子:大娘、大妈、姆姆、伯母 父亲的弟弟:叔叔 弟媳:婶婶、阿姨 父亲的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父亲的姐妹:姑姑、姑妈 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 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父亲的祖父:太爷、老太、太公、老爷爷 祖母:太奶、老太、太婆、老奶奶 父亲的伯父:大爷、大公 伯母:大奶、大婆 父亲的叔叔:三爷、三公 婶婶:三奶、三婆 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大爷、堂伯父、堂伯、堂叔、堂姑 父亲的姑姑:姑奶、姑婆 姑父:姑爷(不轻读)、姑公 父亲的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父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 外祖母:太姥、太外婆、老外婆 父亲的舅舅:舅爷、舅公 妗子:妗奶、舅奶、舅婆 父亲的姨姨:姨奶、姨婆 姨父:姨爷、姨公 父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 母 母亲的父亲:姥爷、外公、外爷 母亲:姥姥、外婆、外奶、婆婆 母亲的哥弟:舅舅 嫂子、弟媳:妗子、舅妈、舅娘 母亲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姐妹:姨姨、姨妈、阿姨 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 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祖父:太姥爷、老太、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伯父:大姥爷、大外公、大外爷 伯母:大姥、大外婆、大外奶

母亲的叔叔:三姥爷、三外公、三外爷 婶婶:三姥、三外婆、三外奶 母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堂姨妈、堂阿姨 母亲的姑姑:姑姥、姑外婆、姑外奶 姑父:姑姥爷、姑外公、姑外爷 母亲的姑姑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母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外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舅舅:舅姥爷、舅外公、舅外爷 妗子:妗姥、舅姥、舅外婆、舅外奶 母亲的姨姨:姨姥、姨外婆、姨外奶 姨父:姨姥爷、姨外公、姨外爷 母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其他 什么是舅表、姨表、姑表? 你管表姐的爸爸叫舅舅,她就是你的舅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姨姨,她就是你的姨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姑姑,她就是你的姑表。 怎么称呼舅表、姨表、姑表的家人? 去舅舅家,碰到妗子的家人,一般是按舅表的叫法叫,他叫姥姥,你也叫姥姥。去姨姨(姑姑)家,碰到她丈夫的家人,也和表哥姐弟妹一样叫法,他们叫爷爷,你也叫爷爷。 怎么称呼伯母、婶婶的家人?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英语词汇典故及词根

英语词汇典故及词根一、英语文化词汇及其典故。 (1)Helen of Troy "特洛伊的海伦",意为“红颜祸水” Helen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伦,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u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束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伦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2)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木马计,意为暗藏的危险,奸细。 这个成语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10年之久,胜负未决。最后,希腊著名的英雄奥德修斯(Odusseus)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伪装撤退,乘船隐藏在附近的海湾里,而奥德修斯率领20名勇士事先藏进妈肚。特洛伊人误认为希腊人已经败退,大开城门,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马,以为这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就把它当作战利品拖进城来,大摆宴席,欢庆胜利。到了半夜,特洛伊人好梦正在酣,毫无戒备的时候,藏在木马里的希腊英雄们都爬了出来,打开城门,发出信号,与附近海湾里返回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摧毁了特洛伊城。 (3)Adam's apple 喉结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造人之初,亚当和夏娃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里。园里有一棵树,结着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果实——苹果。上帝告诫两人不要偷吃果实,可是他们听信了蛇的谗言而抵挡不住诱惑,偷吃了禁果。亚当在惊慌失措中将一个苹果核卡在喉咙里,留下一个疙瘩。作为惩罚,上帝就让这个苹果核永

常用的亲戚之间的称谓一览表

常用的亲戚之间的称谓一览表 亲属称谓是家属和亲戚之间称呼的名称,从中可以反映出其相互关系。了解亲属称谓,准确称呼亲属,是交际活动的需要,也是懂礼节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这里仅简要介绍汉族亲属称谓的三个特点: ①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和母系; ②在称谓上标明了性别; ③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男方亲属的长幼。 家庭亲友之间在交往中彼此尊重,在称谓上经常使用敬称和谦称。敬称是用敬语称呼对方或对方的亲属,常用字有“令”、“尊”、“贤”、“仁”等;谦称是用谦语称自己或自己的亲属,常用字有“家”、“舍”、“小”、“愚”等。 现将当代常用的亲属称谓分类列表如下。 1.对父系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父亲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父亲、母亲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孙子(孙女)父亲爸爸(爹)儿子(女儿) 父亲的后妻续母(妈妈)续子(续女) 父亲的哥哥、嫂子伯父、伯母(大妈)侄儿(侄女)父亲的弟弟、弟媳叔父(叔叔)叔母(婶婶)侄儿(侄女)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姑母(姑姑、姑

妈)姑父内侄(内侄女)伯,叔父的儿子、女儿堂兄或堂弟、堂姐或堂妹堂弟堂兄或堂妹堂姐 姑母的儿子、女儿表兄或表弟表姐或表妹表弟表兄或表妹表姐 2.对母系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母亲的祖父、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外曾孙(外曾孙女母亲的父亲、母亲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外孙(外孙女) 母亲、母亲的后夫母亲(妈妈、娘)继父(爸爸)儿子女儿继子继女 母亲的兄弟、兄弟媳妇舅舅、舅母(妗子)外甥(外甥女)母亲的姐妹、姐夫、妹夫姨母(姨妈)姨姨甥(姨甥女)舅、姨的儿子、女儿表兄或表弟表姐或表妹表弟表兄或表妹表姐 3.对丈夫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丈夫的祖父、祖母祖翁(祖父、爷爷)祖姑(祖母、奶奶)孙媳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父父亲的父亲:爷爷、公公母亲:奶奶、婆婆父亲的哥哥: 大爷(轻读)、伯伯(bo bO、伯伯(bd i bai、伯父嫂子: 大娘、大妈、姆姆、伯母 父亲的弟弟: 叔叔 弟媳: 婶婶、阿姨父亲的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亲的姐妹: 姑姑、姑妈 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的祖父: 太爷、老太、太公、老爷爷 祖母: 太奶、老太、太婆、老奶奶 父亲的伯父: 大爷、大公 伯母: 大奶、大婆 1/ 6

父亲的叔叔: 三爷、三公 婶婶: 三奶、三婆 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大爷、堂伯父、堂伯、堂叔、堂姑父亲的姑姑: 姑奶、姑婆 姑父: 姑爷(不轻读)、姑公 父亲的姑姑的子女: 表伯、表叔、表姑父亲的外祖父: 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外祖母: 太姥、太外婆、老外婆 父亲的舅舅: 舅爷、舅公 妗子: 妗奶、舅奶、舅婆 父亲的姨姨: 姨奶、姨婆 姨父: 姨爷、姨公 2/ 6

父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 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母母亲的父亲: 姥爷、外公、外爷 母亲: 姥姥、外婆、外奶、婆婆 母亲的哥弟: 舅舅 嫂子、弟媳:妗子、舅妈、舅娘母亲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姐妹:姨姨、姨妈、阿姨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的祖父:太姥爷、老太、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母亲的伯父:大姥爷、大外公、大外爷 伯母: 大姥、大外婆、大外奶母亲的叔叔:三姥爷、三外公、三外爷婶婶: 三姥、三外婆、三外奶母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堂姨妈、堂阿姨 3/ 6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摘要】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许多词汇蕴涵了不同的民族感情色彩,在翻译和交际过程中可能产生偏差和误解。本文以颜色词汇为例分析解读了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以此达到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的目的。 【关键词】颜色;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内涵 Abstract: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are embedded with different national feeling, which would result in misunderstanding even wrong translation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some colors for instance to analyz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idden national feelings of vocabula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o a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 colour vocabulary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connotation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虽然各种语言表达颜色的词汇数量差别较大,但是基本词汇,如黑、白、红、黄、绿、蓝等,在很多语言中都是相通的。不过,由于各民族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习惯等方面差异,颜色词语有时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比如巴西人忌讳绿色,日本人忌讳黄色,泰国人忌讳红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土耳其人忌讳花色,欧美国家大多忌讳黑色。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承载了不同的内涵。某些词汇包含多项文化内涵,其中某一个文化内涵可能与译入语完全契合,某一个可能部分对应,而另一个可能相互冲突。比如中文中,说一个人妒忌的“眼红”,英语却说“眼绿”-green-eyed。我们以颜色词为例,看看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转换的多样性。 RED(红色) 1.red 英汉中相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因为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 英: 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

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人 文 论 坛 214 INTELLIGENCE 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河北大学 张宁业 摘 要: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简洁的词语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语典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形式,他们之所以在汉语中久经不衰,是因为其特有的语言效果。燕赵成语典故是指与燕赵地域、燕赵人物、燕赵事件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成语典故文化中的奇葩。作为一种独特地域文化,通过研究燕赵成语典故可以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燕赵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成语典故 燕赵文化 人文精神 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大量的文化成果,保存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语言研究,可以追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史。所谓精神,应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具备的积极向上的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谋求国家民族富强的、具有恒定和主流特点人心理气质、性格特征和共同的价值观。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不是单一的,所以其文化精神的表现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赵文化的精神也是如此。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重要部分的燕赵成语典故,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灵魂,而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以便对未来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创新精神 典故“胡服骑射”是其典型代表。在公元前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胡服骑射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穿胡服,二是习骑射,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学习先进的包容开放的思想。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成就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业。 二、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燕赵成语典故中奉公守法的精神在春秋赵简子时期就有所表现。赵奢不畏平原君权势而征其租税,显然体现了执法必严精神;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后,不仅交了租税,且以之为贤,荐之于赵王,则明显体现了奉公守法精神。 在赵简子的主持下,晋国新的刑法铸于大铁鼎之上,以示不可更改,人人必须遵法行事。典故“铸刑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氏祖先守法的积极性。成语典故“奉公如法”或“奉公守法”就是由赵奢故事演化而来。赵奢也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了我国历史上“奉公守法”精神的化身。同时通过赵奢的升迁我们也可以理解,赵国的国君和贵族也是十分拥护和赞扬赵奢的这种精神的。 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这从“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国中也有所显。曾是春秋五霸的晋国,政权落入异性贵族手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都给了,赵氏独不给,不怕牺牲始终不投降,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毅力。后赵联合韩、魏“三家灭智”,赵氏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显示了其大无畏气魄。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和谐观念 这在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 故中清晰可见。苏秦与赵王抵掌而谈,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而授秦人以可趁之机,为廉颇让道。廉颇知其苦心后,向其负荆请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 我国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在燕赵大地中流传久远的这种“和”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借史之鉴,发扬光大。 五、临危勇出、多谋善断的大无畏气魄和高度智慧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其中,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六、浓厚的世情气息 军事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受世俗人情的影响,政治军事人物也要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物打交道。因此,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反映着当时的世俗风情,具有浓厚的世情气息。市道之教、奇货可居,反映了人的市侩作风;步履蹒跚、犹豫未决、不遗余力、南辕北辙,反映着各色人物的行为特征;价值连城、天下无双、羽毛未丰,反映着人对事物的评价;三人成虎、攻难守易,反映着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在历史的浩瀚云烟中产生在燕赵大地的成语典故如汪洋大海,本文从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为切入点,以点滴之水,以期见大海之全貌。也只有这种蕴含着精神和灵魂,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 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8月第一版。 [2] 成晓军、宋素琴:《燕赵文化纵横谈》,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3] 郝良真:《论赵文化的开放性》,《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孙瑛、张润泽:《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5] 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6] 张学衔、张兆飞:《中华成语探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 [8] 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版。 [9] 朱瑞玟:《成语探源词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作者简介:张宁业,1979—,男,山西人,河北大学2009级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万方数据

英语词汇之典故

我常叹芸芸众生中多数人学英语背单词是不得已而为之,以此为苦;当然也有以此为乐者,但只是零星少数。我虽幸属于后者,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所以写下一些文字,想与大家分享一些词汇研究的快乐。 在词汇学习中最能使人兴趣盎然是词源学和单词所承载的文化。英语中80%是外来词汇,是一种典型的大杂烩语言,其中古希腊语和拉丁文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言行风俗对英语词汇的影响相当深远。例如:在没有电视、DVD、电脑的晚上,在无法QQ、CS、连连看的古代,最能引起古人们兴趣的莫过于广阔神秘的星空了。当他们在夜里仰望星辰,遐想联翩之际,当古罗马星象学家astrologist凝神苦思,演算帝国命运之时,单词consider产生了。con-指together一起,sider指星星。源于拉丁语“和星星在一起,观测星辰”之意。古人们通过观测星象来推测人间的吉凶祸福。如同现代人有通过看黄历来考虑什么日子益婚丧嫁娶一样。所以古人们观测星辰的这一动作,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consider考虑。如果在夜观天象时人们突然发现,亘古不变的一颗星辰今夜偶有偏移,那叫做星位不正,主大凶。这种思想体现在另一个单词disaster 上。前缀dis表否定,而aster的字母组合表示星星,如asterisk指“*”号;asteroid 指“小行星”。那么disaster即是星星不见了,星位不正,现在我们背诵的词义是灾难、灾祸。 古文明的发源总离不开大江大河,古时的交通也以水路为主。了解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单词rival(竞争者,作动词指竞争)。它和river形似而有渊源。rival来自拉丁语rivalis,意为“住在河对岸的人,共饮一江水的人”。你很可能会想到我国古诗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所表达的相思情意,而真实的情况是:古往今来,一江一河的占用权、用水权、捕鱼权曾使多少近邻变成了竞争对手。rival是指一种原始的竞争关系。 古人们通过河道往来必然离不开船,而最原始的船当让就是一块浮于水面的木头了。看看这两个单词embark(上船、上飞机、着手、从事)和aboard(在船上、在飞机上、在车上)。embark 一词中bark指“树皮”。在这里,bark由树皮引申为木头。当古人从岸边跳上水中的一块木头时,就是em (in)+bark,上船。同样,board指木板,前缀a-指on,所以aboard,在一块木板上,即是在船上。到了现代引申为在各种交通工具上。 随着这块bark和board的不断改进,古代的船慢慢多了桨、帆、桅杆,可以扬帆远航了。桅杆其实就是一根长长的原木log,水手们在这根木头上刻下一道道的印记代表在海上航行的天数。所以log既有“航行日志”的含义,又有“木材”的含义。比如logging industry就是“伐木业”;而网络上流行的Blog(博克),即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 水手们在桅杆上刻下的印记叫做scale。scale是典型的一词多义,作名词表示“刻度,衡量,规模,刻度尺,台秤,天平,鳞片”;作动词有“攀登,测量”等词义。如何准确掌握?记住它的原始词义“刻度”即可。古人在树上划一道道的刻度,记录自己有多高,那是最原始的“秤,测量”的含义。古人把鱼捞起来一看“哇,这种动物刻痕累累,身体上自带刻度!”要想攀登一座高山,古人没有工具,只能借助山壁上的一道道刻痕,用手扣住石缝往上爬。所以scale有“攀登”之意。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给大家带来了诸多不变。“这个单词我背过,但在阅读理解文章中,它的含义不是我背过的那一个。”那么是不是需要把这个单词在字典中所列出的所有中文词义通通背掉才算真正掌握呢?当然没有必要啦,英语词汇学Lexicology中对多义词的词义有一种分法:原始词义(Primary meaning)和派生词义(derivative meaning)。原始词义指词最初的意思,词的本义;其余的全都是派生意义,又可称之为转义。所以大家在掌握多义词的时候要注意体会它的原始词义,牢牢地记住它的本义之后,即可顺藤摸瓜,理解其余的词义了。

关于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思考

第3卷第3期2001年7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U PT(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 o l13,N o13 July,2001 ?文学视野? 关于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思考 徐 静 (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院,北京 100876) 摘 要:本文探讨了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首先定义了何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接着从古希腊神话、圣经以及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着手,多方面地对文化内涵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应如何对英语词汇进行文化内涵方面的种种思考。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文学;神话;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H31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729(2001)0320059203 一、注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 虽然现在风行人工智能及多种电子字典,但是对于如何翻译一个汉语词汇或单字却不能提供很多的选择,它们永远也不能给你提供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人工智能及电子字典还远远没有丰富的文化意识。这里所要谈的问题正是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思考。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反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学家邓炎昌说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经过一定的英语词汇学习之后,必须要对学习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对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否则对很多英语词汇很难达到真正的掌握。 二、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具体分析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英语词汇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及生活细节等多方面相关联的含义或附加意义。英语词汇的来源和用法多种多样,有的源于希腊神话,有的源于圣经故事,有的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还有源于法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的。这些词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由于在某些场合的使用而逐渐积累了联想的意义,也就是积累了词汇的文化内涵,而这一点在字典上一般是查不到的。本文主要从希腊神话、文学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1源于希腊神话的英语单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便是古希腊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虽然科学的发展扼杀了神话的继续产生,正如诗人雪莱在知道了雪花的科学成份以后再也写不出歌唱雪花圣洁、雪白的诗歌一样,但是古希腊神话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却被继承了下来,并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渊源流长的影响。希腊神话中人物的名字往往作为独立的词汇流传至今,并在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N arcissu s原为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美少年。在古代没有镜子,N arcissu s只能站在水边欣赏自己的容貌。他如此沉浸于自己的美貌,不愿离开水边,最后纵身跳入水中而被溺死。然而上帝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年,于是让他变成了一朵水仙花。这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在西方广为流传。最后N arcissu s的名字变为了形容 收稿日期:2001202209 作者简介:徐静(19692),女,四川泸州人,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院讲师,专业方向:文学。 95

关于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

关于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元素,而颜色词更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颜色文化特征对比交际 一、颜色词语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色彩词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带有颜色的词汇时,要充分理解该颜色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中的显著特征和具体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颜色打交道。大干世界的颜色种类无穷无尽,有各自的独特物理属性,在语言中也有鲜明生动的体现。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数量不一,分类各异。但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 red(~),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不同之处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颜色在视觉和心理上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下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几种主要颜色词进行一下对比研究。 二、颜色词语的翻译 1.红色 (red) 在任何一种语言内,词语都可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或有褒义,或有贬义,或者不褒不贬。这种褒贬之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使用语言的人对于客观对象往往有一定的情感或伦理评价.有不同的好恶与爱憎。在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红色的词组,有些含义可以完全对应,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 (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采用直译。例如:红旗一red flag,红十字会--Red Cross.红葡萄酒一red wine等等。除此之外,无论是在英美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所以在中国.很多日历都使用红色字体来表示节假 13。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13”或“喜庆的 13子”。此外,鲜艳的红色能给人以一种热情、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但同时也能给人以危险的心理反应.所以英语里的red light就指危险信号或十字路口的交通红灯,也因此使得我们在处理一些激情高扬的新闻信息时。可以佐以红色来配合传播。但在西方,红色往往还与恐惧、流血和淫荡相连.如:red—light district就是红灯区,暗指城镇中的妓院区:而 catch sbred—handed 则表示当场发现某人做坏事;还有 see red 和 likea red rag to a bull都可表示生气,大怒的意思。除此之外,红色还可指“负债”或“亏损”,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经常用红笔来登记负数的原因。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含红色的词组:red figure/red ink 赤字;in the red 亏损;red—ink entry赤字分录;redbalance赤字差额等。但需注意的是,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同一个所指都可能有几个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同样,不同的语言在指称同样的对象时,也可能因对该对象的注意重点或感知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所以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 brown sugar;红茶 black tea;红榜 honour board;红运 good luck;红利 dividend/bonus;红尘 human society;红事 wedding;红脸 get angry or beshy等等。 2.白色 (white) 白色 white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的含义,可以说是纯洁无瑕的象征,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

中国亲戚关系称呼大全(百度文库) 父 父亲的父亲:爷爷、公公 母亲:奶奶、婆婆 父亲的哥哥:大爷(轻读)、伯伯(bǒbo)、伯伯(bái bai)、伯父嫂子:大娘、大妈、姆姆、伯母 父亲的弟弟:叔叔 弟媳:婶婶、阿姨 父亲的哥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父亲的姐妹:姑姑、姑妈 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 父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父亲的祖父:太爷、老太、太公、老爷爷 祖母:太奶、老太、太婆、老奶奶 父亲的伯父:大爷、大公 伯母:大奶、大婆 父亲的叔叔:三爷、三公 婶婶:三奶、三婆 父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大爷、堂伯父、堂伯、堂叔、堂姑 父亲的姑姑:姑奶、姑婆 姑父:姑爷(不轻读)、姑公 父亲的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父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 外祖母:太姥、太外婆、老外婆 父亲的舅舅:舅爷、舅公 妗子:妗奶、舅奶、舅婆 父亲的姨姨:姨奶、姨婆 姨父:姨爷、姨公 父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大爷、表伯父、表伯、表叔、表姑 母 母亲的父亲:姥爷、外公、外爷 母亲:姥姥、外婆、外奶、婆婆 母亲的哥弟:舅舅 嫂子、弟媳:妗子、舅妈、舅娘 母亲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姐妹:姨姨、姨妈、阿姨 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 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亲的祖父:太姥爷、老太、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伯父:大姥爷、大外公、大外爷

伯母:大姥、大外婆、大外奶 母亲的叔叔:三姥爷、三外公、三外爷 婶婶:三姥、三外婆、三外奶 母亲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堂姨妈、堂阿姨 母亲的姑姑:姑姥、姑外婆、姑外奶 姑父:姑姥爷、姑外公、姑外爷 母亲的姑姑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母亲的外祖父:太姥爷、太外公、老外公、老外爷 外祖母:太姥、老太、太外婆、老外婆、老外奶 母亲的舅舅:舅姥爷、舅外公、舅外爷 妗子:妗姥、舅姥、舅外婆、舅外奶 母亲的姨姨:姨姥、姨外婆、姨外奶 姨父:姨姥爷、姨外公、姨外爷 母亲的舅舅、姨姨的子女:表舅、表姨、表姨妈、表阿姨 其他 什么是舅表、姨表、姑表? 你管表姐的爸爸叫舅舅,她就是你的舅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姨姨,她就是你的姨表。 你管表姐的妈妈叫姑姑,她就是你的姑表。 怎么称呼舅表、姨表、姑表的家人? 去舅舅家,碰到妗子的家人,一般是按舅表的叫法叫,他叫姥姥,你也叫姥姥。去姨姨(姑姑)家,碰到她丈夫的家人,也和表哥姐弟妹一样叫法,他们叫爷爷,你也叫爷爷。 怎么称呼伯母、婶婶的家人? 随堂哥姐弟妹叫,他们叫妗子,你也叫妗子。

【文化】古诗文中的那些文学典故,你知道几个

【文化】古诗文中的那些文学典故,你知道几个? 诗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词语,适当运用典故可 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诗词史上,被大量使用的经典典故数不胜数。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 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 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颌联即用此典。清黄景仁《濠 梁》“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也用此意。(典见《庄子。齐物论》)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宫 廷乐师首领)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 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 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 “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 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

白《感兴》“峨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又《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均用此典。(典见《汉书. 外戚传》)人面桃花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 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因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 再见的惆怅心情。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 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亲属间的称谓和称呼方法一览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一.有关亲属关系的基本知识 (1) 1.什么是亲人、什么是亲属和亲戚 (1) 2.什么是称谓,什么是称呼 (2) 3.什么是血亲,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2) ? 4.什么是堂亲 (2) ? 5.什么是姻亲 (2) ? 6.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姑表,什么是姨表 (3) ?二.亲属间的称谓方法 (3) ? 1.堂亲间的称谓方法 (3) ? 2.表亲间的称谓方法 (4) ?三.亲属间的称呼方法 (5) ? 1.对父母的亲属的称呼方法 (5) ? 2.夫妻间怎样称呼对方的亲属 (5) 3.对表亲的称呼方法 (6) 4.最重要的几条称呼方法小结 (7) 5.亲属间的称呼方法一览 (7) 四.答网上有关亲属间称呼的17问 (10) ?快过春节了,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对亲属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的讨论。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颇有收获。但是,我发现有的文章只介绍了常见的一些称谓和称呼,更多的文章只是讨论特定的亲戚怎样称呼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称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因此,我想把这种称谓和称呼根据规律把它们表格化,通用化。我觉得还挺实用,因此,把它发表出来,供参考。我估计可能有错,所以,真诚欢迎网友们提出修改意见,以臻完善。 我这篇文章是用北方人的称呼方法写的。对南方人不一定适合。但是,感谢秦始皇,他搞了个“书同文”,所以,称谓方法在全国是相同的,因为不论你在祖国的南方或北方,对“外祖父”、“姨母”、“舅父”这些称谓的理解是一致的。知道了称谓,称呼方法也就解决了。只是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方法罢了。比如:在我的老家(冀东)把伯父称为老爹;在东北称为大(da4)爷;在陕西称为大(da2);在广东则称为大伯。又如,对外祖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称“姥爷”,但是,在陕西称“舅爷”;在广东则称“阿公”。 另外,在现代家庭中,子女没有那么多,所以,没有那么多样的亲属可称呼。不少人肯定不能静心琢磨这些事。但是,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需要,欢迎在评

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正确看待古诗词用典古典文学中运用典故,对于作者当时来说也算是“古为今用”。多用典故,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尤其是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希望通过分享典故的化用,对拓展同学们的语文知识面有所帮助。 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用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是“用典”。实质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诗填词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引经据典尤为重要。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炼,神韵深远。它对于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运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当,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意思,言简意赅,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并且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这种用典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用典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因噎废食之论。我们应该分别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认为用典越多越好。这两种看法都不对,前者否定用典,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后者则混淆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宋词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首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问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全词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这首词在全部辛词里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为这首词的五个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并且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镇江)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是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应有的文章。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七岁是被韩托胄起用为镇江知府是所作的。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曾经北伐曹操,刘裕也曾北伐。先灭山东的南燕,后灭陕西的后秦。辛弃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进《美芹十论》,也主张先取山东。 下片用王玄谟劝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准备,冒险北伐,以致大败,让佛狸深入南方。这原是为韩托胄而发的,当时韩托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听取辛弃疾先作充分准备的劝告。后来果然一败涂地,不出辛弃疾所料。中段回忆自己少年时从北方起义军南来之事。结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为国效劳的忠心。这时辛弃疾虽任边防重职,但韩托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他便被劾落职了。 这首词用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来对统治集团作规劝和斗争,这也是用历史经验讽劝当时的统治者,为政治服务。若论这些典故在词里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宋词中用典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首。 尽管它典故用得这么多,但对作品的内容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弊,完全是应该肯定的。决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来粉饰作品相提并论。另一首词是姜夔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网络词汇的文化内涵

网络词汇的文化内涵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日常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学习,工作,娱乐都已离不开网络,在网络的世界里,我们拥有多的空间和自由,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表达自己的思想,挥洒自己的才能。语言是承载信息的工具,是表达我们生活状态的依托。随着网络的应用,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日益翻新,许多人都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甚至会应用到高考,面试等正式严肃的场景中。这种现象的利弊在许多学者的讨论中已经被频频提出。一些人认为时代在进步,词语也需要创新,时代变了,不能总抱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墨守陈规,只要能被大众接受的东西,就应该被承认。现在我们所用的词语,也不是人类存在的时候慢慢提炼成的吗?要对网络语言宽容接受。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如今的网络语言缺乏规范,不符合中国人遣词造句的逻辑,有些中央主持人在一些高端访问或者晚会上也常常应用,这种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情景中出现一些搞怪低俗的词语是不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庸俗化,所以在正规场合网络语言应当被禁止使用。那么我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怎样体现的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当今网络语言是指那些话语,网络语言从何而来。因为打上了“非正式”的烙印,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略词、方言、俚语等非正式词汇,还会根据一些流行事物即时创造新词汇,甚至用符号、汉字、字母等组合成象形文字。其词汇除规范词汇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缩略词,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也有不少字母的缩略如cu(see you),BTW(by the way),H&G(hello and good bye) 。谐音词,数字在网络语言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520(我爱你),88(拜拜),而且数字和符号的组合也有同样的谐音效果,比如4ever(forever),+U(加油)。用汉字的谐音来表达某一种意思也是网络语言中常见的情况比如说,果酱(过奖)、童鞋(同学)、油菜花(有才华)、肥猪流(非主流)、楼猪(楼主)木有(没有)。借词,网络是一个无国界的媒介,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各种语言相互碰撞结合,丰富了我们的网络语言这些借词有些来源于日文汉字,有的则来自日本动漫、电影及其港台翻译版。例如:御姐(日语词汇,指年龄25岁以上,身高1.65米以上,身材丰满、性格强硬的女性)。颜文字,颜文字这个概念听起来比较新,其实它是指用电脑符号组合用来表示人面部表情的网络语言,最早在美国出现,如:∶-)笑容、∶-p吐舌头等。真正将颜文字发扬光大的是日本网民,依托网络,这些颜文字逐步影响到中国网络词汇,如:o(∩_∩)o(开心)、T.T(哭)等,还有orz,颜文字中少见的纯单词组合,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拟声词,因为在网络上有许多口语化的交流,所以许多拟声词就应用而生,给网络交流带来很多方便和生动如:哇啦哇啦(唠叨个没完)、mua(亲吻)等。生造词,当今中国网民主体多为80后,追求标新立异的他们针对当今热点创造了许多新词。这些生造词、有一些生造词,因其所指事物生命力强大,而融入到了规范语言词汇当中。如:博客、闪人等。换喻词,就是我们给传统名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如粉丝,沙发、潜水等。 网络词汇的生命力是比较短暂的,很多网络语言可以迅速风靡全球,比如“给力”,“给力”是中国北方方言,有“很好”“牛”“有意思”等的意思,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还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 (不给力)。“给力”一词在先登《人民日报》之后,再上《纽约时报》迅速变成一个高频词汇,然而随着另外一些词语比如“伤不起”,“hold柱”等的流行,“给力”一词的使用率似乎变小了。为什么网络词语的热度只有短短一时呢?这应该与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词汇只是浮光掠影的一刹那,就像我们熟悉的一些流行歌曲那样,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时期很受歌迷的欢迎。网络词汇也是那样,在一个时间内很受各位观众朋友的欢迎,慢慢的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界中。 现在由我们先看看文化内涵是什么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所给出的解释,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总说周知,语言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是一个多年沉淀积累的产物,由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总结而延续下来。所以说语言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众人的精神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