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场要着重做好降温、灭蚊蝇和严防饲料霉菌毒素中毒

夏季猪场要着重做好降温、灭蚊蝇和严防饲料霉菌毒素中毒
夏季猪场要着重做好降温、灭蚊蝇和严防饲料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简介

一、疾病概述 谷物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发生霉菌毒素是谷物或饲料中霉菌生长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它们是由与各种植物和环境因素相关的应激反应或霉菌生长条件的改变造成的。兽医遇到的大多数霉菌毒素问题涉及饲料谷物(如:玉米、小麦、高粱、棉籽)。霉菌生长需要易于获得的碳水化合物(由谷物提供)、充足的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通常为12~25℃;Wilson和Abramson,1992)。植物或霉菌 应激因素(如:干旱、环境温度过高、虫害、收割时的机械损伤、植物活力降低)使作物植株易受产生霉菌毒素的有毒霉菌的感染(Richard和Cole,1989;Ominski等,1994)。环境和植 虽然霉菌与霉菌毒素形成有关,但不能使用简单的肉眼观察和谷物或饲料的培养检测确定其对动物的安全性。许多产生毒素的霉菌品系可以在谷物中不产生霉菌毒素,因此孢子计数或霉菌生长程度与霉菌毒素存在之间的关联很少。相反,饲料中未检出霉菌孢子并不意味饲料中不存在霉菌毒素,因为碾磨过程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霉菌总数可能会减少以至霉菌生长不明显。然而,常见的霉菌毒素能耐受杀死霉菌的高温,所以霉菌毒素可能会持续存留于未受霉菌孢子污染的饲料中(Osweiler等,1985) 公认的两大类霉菌为田间霉菌和仓库霉菌(Christensen和Kaufmann,1965;Wilson和Abramson,1992)。在收割前的作物中有田间霉菌生长。镰孢霉(Fusarium spp)被认为是常见霉菌毒素的一种来源,它们生长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70%)和作物含水量(>23%)。田间霉菌经常引起胚珠死亡,种子或核仁皱缩,胚虚弱或死亡。表示这种效应程度的术语叫&34;风化&34;。由于谷物贮藏期采取防止腐败的措施,因此不存在田间霉菌生长所需的条件,所以田间霉菌在收获后生长得很差,如果干燥的谷物受潮,在贮藏期田间霉菌也不会再生长,也不产生毒素(Christensen和Kaufmann,1965) 仓库霉菌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它们产生的几种霉菌毒素对养猪业具有重要影响。这些霉菌甚至在湿度为14%~18%和温度为10~50℃条件下也可生长并产生霉菌毒素。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仓库霉菌,经常在 霉菌毒素是偶尔发生的,具有季节性和地区性(Pier,1981)。某些地区被认为是某些特定霉菌毒素的高发区。然而,早霜、干旱和虫害等当地条件严重地影响着霉菌毒素产生的地区性。另外,谷物和饲料产品的长途运输,以及混合和运输对谷物造成的损伤,和不适宜的贮藏等 环境和管理条件可影响霉菌毒素的产生和动物接触霉菌毒素。过筛过程可使谷物受损或破碎并出现轻质谷粒,在上述谷物中霉菌毒素浓度较高。过筛物用于饲喂农场动物或在收割季节当地出售,接触高浓度霉菌毒素的机会将会增长。 如果谷物生产者同时也喂养仔猪,在收割季节可能给母猪短期饲喂劣质谷物。贮藏于稍高于最适温度的谷物,可继续呼吸并产生水分;最终,部分粮仓可达到开放贮藏的湿度,从而促进霉菌生长和产生毒素。秋、春季节,由于冷、暖温度交替有利于粮仓内水分的转移和冷凝。每当受霉菌污染的谷物破裂或粉碎后,其具有保护性的种衣破裂,这样的谷物易被霉菌感染。贮存于温暖、潮湿条件下(例如苗圃)的饲料,仅在数天时间内即可发霉并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中毒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易感动物接触被污染的谷物。日粮中缺少蛋白质、硒和维生素被认为是霉菌毒素中毒的易感因素,但文献报道的实例很少。由于大多数常见霉菌毒素代谢中间产物或终产物的毒性与霉菌毒素原形的毒性不同,因此减少或增加外源性化合物代谢的

饲料霉菌毒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

饲料霉菌毒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 [作者:东莞王将种猪公司姚礼辉]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在各种杂志刊登的以讨论病原性因素报道较多,笔者在这里讨论由饲料毒素引起的繁殖障碍,母猪在配种后18-30天出现不同程度流产、后备母猪屡配不孕和部分未曾配过种的小母猪出现“阴道炎”等。 1.发病过程与症状 某猪场(饲养规模母猪为630头)于2000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先后出现11头怀孕母猪(不分胎次:1胎次2头,3胎次2头,4胎次3头,5胎次1头,6胎次3头)在配种后18—30天流产,母猪在流产前后食欲正常,体温亦正常;同时在选留的后备母猪(末进行过配种)阴户流出灰白色脓样物,俗称“阴道炎”;并反映从2000年3月份开始,部分后备母猪屡配不孕。 2.病理剖检 对出现“阴道炎”的小母猪2头,屡配不孕的后备母猪2头进行屠宰,主要检查生殖泌尿系统。发现的病理变化:(1)泌尿系统出现异常,膀胀底黏膜积聚一层微黄色有粗糙、涩感的分泌物;同时阴道穹部位亦有粗糙、涩感的分泌物。(2)生殖系统的器官发育不良。发现卵巢过小(只有3克左右,而正常为5克左右);或者出现卵巢囊肿(解剖时发现卵巢像葡萄一样,触之较硬)。 3. 实验室检查 3.1 采膀胱黏膜、阴道内表面、子宫黏膜进行细菌培养,37在普通琼脂和血琼脂培养24小时均没有发现致病性细菌。 3.2 将膀胀和阴道穹的分泌物检查其溶解性。该分泌物难溶于水,只溶于强酸强碱。

3.3 对发生流产的母猪在流产后3周采血,用血清分别做布氏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做PRgp1ELISA抗体检测和PRRS ELLSA检查,均为阴性(0/11)。 3.4 对饲喂怀孕母猪、后备母猪的饲料送样做黄曲霉毒素、F—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F—2(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明显超标(检测值为50lAg/kg)。 4.发病机理 小母猪在生长发育的前期如果饲喂含有霉菌毒素(F—2毒素、T—2毒素)的饲料,会导致生殖器官异, 常发育,临床上出现假发情(阴户红肿),卵巢发生机能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卵巢发育不良及卵巢内分泌紊乱。卵巢机能不全引起排卵障碍,以致达到配种年龄时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卵巢内分泌紊乱引起激素(雌激素、促卵泡素和孕激素等)分泌不足或过量,导致母猪不排卵、发情不明显和流产(散发性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5.分析与讨论 根据发病表现、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的情况可得出初步结论,这起临床上出现母猪散发性流产、“阴道炎”和后备母猪屡配不孕等现象是由饲料霉菌毒素所引起。 5.1 据抽样送检怀孕母猪科饲料样本发现,F—2毒素含量达50lLB/k90 5.2 怀孕母猪流产(包括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在配种后18—30天),不分胎次和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如果是细小病毒引起流产往往只表现第一胎,并有一定的临床症状;PR、HULS、布氏杆菌等引起的流产多呈流行性,有一定的临床症状;而饲料毒索引起的流产具有蓄积性(胎龄越高,危害性越大),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5.3 由于饲料毒素会引起卵巢机能性障碍,导致卵巢发育不良和激素分泌紊乱,引起后备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明显或屡配不孕。 5.4 出现“阴道炎”的后备母猪解剖发现膀胀Gb膜和阴阜教膜积聚一层微黄色有粗横、涩感的分泌物,可能是由于喂大量磺胺药导致泌尿系统Gb膜受损,发生成胺析出品体积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6533764.html,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作者:李军红梁邦武 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3期 猪霉菌毒素中毒除直接造成死亡外。还可导致猪只生长发育将迟缓。免疫受到抑制。出现配种繁殖障碍并诱发多种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猪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做以分析,如下: 1病因分析 在自然界中,分布有很多种类的霉菌。其能够在大部分谷物上寄生。且其生存所需的条件较低,即在湿度为80%-100%、温度为28-32℃的环境中就能够大量生长繁殖,且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分泌多种有毒物质。如赤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等,其中危害较大且最普遍的霉菌是黄曲霉菌。通常情况下,猪类饲料的主要成分是谷物农作物,如果这些谷物在加工过程中或者贮藏保管过程中没有妥善处理。就非常容易发生霉变。猪在饲养过程中。如果采食这种生长有大量霉菌的饲料。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霉菌毒素中毒。 2临床症状 黄曲霉毒素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急性型猪没有症状表现,突然倒地死亡;亚急性型体温升高1.0-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渴。粪便干硬呈球状带有黏液和血液。可视黏膜苍白,后期黄染皮肤充血,出血,后肢无力。步态不稳。常呈大坐式;慢性型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逐渐消瘦,背毛粗乱,异食癖。 断奶仔猪发病急,精神沉郁、体温稍高或正常,口腔流延、不食、呕吐,呕吐物为绿色分泌物或饲料,腹泻。排灰色稀便甚至血便,随病情发展,开始出现神经症状。多表现为头抵墙壁、头颈弯向一侧。数天后死亡。哺乳母猪往往和仔猪一起发病。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呕吐,体温升高,腹泻严重,泌乳减少或停止,通常3-7d恢复。很少发生死亡。 赤霉毒素对母猪的危害最大,发情不规则,后备母猪假发情。发情周期延长。阴道黏膜骚痒,淤血水肿,分泌混血黏液。外阴肿大,乳腺肿大,子宫颈水肿,细胞增生,脱肛,子宫脱出,受精率低,产仔少,产畸形仔,死胎或木乃伊儿。出现早产、流产等症状。 保育猪患病后突然出现呕吐。然后腹泻。粪便由白色随后变为黄绿色或灰褐色。其排泄物有未消化的饲料或混有血样。病猪初期体温轻热,腹泻后体温下降明显,精神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泽,颤栗,严重口渴,迅速脱水,通常在2-3d内死亡。架子猪、育肥猪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表现为突然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食欲减退、无力。体重迅速减轻,部分病猪出现呕吐。病程约7d。

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

饲料中霉菌及霉菌毒素 在人类生存环境中,至少有上万种霉菌,它们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中。霉菌对饲料、食品甚至物品的污染随时可见,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酱油张白毛、馒头长白毛、面包长绿色的霉点。因而,饲料霉菌毒素感染已成为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 植物为霉菌的良好宿主,霉菌通过水和空气传播,与田间作物或储存的饲料接触。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由霉菌在农产品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具有广泛的毒性作用,能引起人和动物癌症、肝毒性等各种症状。据估计,每年全世界有25%的粮食作物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人或动物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的食物或饲料后就会引起霉菌毒素中毒(Mycotoxicosis),它会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或使畜牧业生产蒙受损失。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亿美元。 在饲料卫生上比较重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霉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红色青霉素、黄绿青霉素等。其中黄曲霉素属剧毒物质,由有毒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所有的家畜和人类对黄曲霉素都是敏感的。以下主要介绍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 1.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饲料中较具代表性的霉菌毒素之一,一黄曲霉素B1的毒性最厉害。饲料在自然条件下污染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黄曲霉毒素B1、G1、B2、G2。其中以B1最多,G1次之,B2、G2较少,他们经常同时存在。在紫外线照射下,B族毒素发出蓝紫色荧光,G族毒素发出黄绿色荧光。在食品卫生和饲料卫生检测中,一般以B1作为主要指标。 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在通常的加热温度时破坏极少,只有在其熔点温度下才能发生裂解。毒素在弱酸性及中性环境中很稳定,遇强酸可稍分解,遇到强碱迅速分解,但该反应具有可逆性,在酸性条件下又可复原。许多氧化剂都可破坏毒素。 2.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是1965年首次从赭曲霉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真菌毒素,主要是由青霉属某些菌株和赭曲霉及黑曲霉产生,其中毒性最强的赭曲霉毒素A(OTA),这是一种特殊的肾毒素,会导致肾脏损伤。在紫外光下赭曲霉毒素A呈绿色荧光,最大吸收峰值为333nm,其熔点为165度,其结构为苯甲酸异香豆素。它是一种稳定的无色结晶化合物,呈弱酸性,溶于极性溶剂和碳酸氢钠溶液,微溶于水,其甲醇溶液在冰箱中保存一年不分解。 (二)来源于危害 1. 来源 通常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豆饼、花生及花生饼、鱼粉等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较高,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大于10000微克/千克时可导致畜禽死亡。所以如发现饲料原料发生变味、生霉、变色时,均应检查黄曲霉毒素含量。赭曲霉经常污染谷物和豆类,在凉爽和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储藏的谷物和豆类尤其容易受到污染,在20~25度时毒素的产生达到峰值。 2. 危害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含有致病性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的饲料将使动物产生疾病;二是美军的繁殖使某些饲料营养成分如维生素、氨基酸等显著下降,并产生大量异味;三是某些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残留,对人体造成伤害。 2.1 引起动物发生疾病。霉变饲料中大量繁殖的霉菌和霉的孢子进入动物机体而引发动物疾病。最为常见的是曲霉菌病,见于多种禽类器官组织中大量繁殖而形成霉斑结节和引起局部炎症。 黄曲霉毒素可通过种种途径侵害畜禽,轻者降低生产量,重者导致死亡。对黄曲霉毒素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属肝脏毒素,在肝脏中残留也最多,中毒后可出现肝出血、肝坏死、肝癌等症状。除肝脏外,脾脏、胰脏等组织也可病变,但不如肝脏明显。黄曲霉毒素对肝脏的损害如为一次小剂量,则肝脏病变还可恢复,如毒素剂量过多或多次重复食入毒素,则刚脏病变不可恢复。此外,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致癌性最强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诱发肝癌的能力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霉菌毒素 常见种类介绍

常见种类介绍 据统计,己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常见的毒素有: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ZEN/ZON, Zearalenone) 赭曲毒素(Ochratoxin)T2毒素(Trichothecenes) 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deoxynivalenol) 伏马毒素/烟曲霉毒素(Fumonisins,包括伏马毒素B1、B2、B3)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特征:1.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 2.由约20种结构相似的化学物质组成,其中以B1、B2、G1、G2及M1最为重要。 3.国家法规规定饲料中这种毒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ppb. 4.敏感性:猪>牛>鸭>鹅>鸡 黄曲霉素对猪的影响: 1.采食量降低或拒食。 2.生长迟滞,饲料报酬变差。 3.免疫功能降低。 4.造成肠道及肾脏出血。 5.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6.影响生殖系统,胚胎坏死,胎儿畸形,盆血。 7.母猪泌乳量下降。乳汁中因含有黄曲霉毒素,从而对哺乳小猪产生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影响: 1.黄曲霉毒素对所有品种的家禽都有影响。 2.导致肠道、皮肤出血。

3.肝胆肿大、受损和癌变。 4.高水平摄入时可导致死亡。 5.生长不良,产蛋性能变差,蛋壳品质恶化,蛋重减轻。 6.抗病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挫伤能力降低。 7.影响鸡蛋品质,现已发现在蛋黄中有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出现。 8.低水平(低于20ppb)仍可产生不良影响。 黄曲霉毒素对其它动物的影响: 1.降低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 2.奶牛产奶量下降,另外黄曲霉毒素可以将黄曲霉毒素M1的形态分泌到牛奶中。 3.可引起犊牛直肠痉挛、脱肛。 4.高水平黄曲霉毒素也可引起成年牛肝脏的损害,抑制免疫功能,导致疾病爆发。 5.致畸、致癌。 6.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动物免疫力。 玉米赤霉烯酮(ZEN) 特征:1.主要由粉红色镰刀菌产生。 2.主要来源是玉米,热处理不能破坏此毒素。 3.敏感性:猪>>牛、畜类>禽类 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具有雌激素类物质活性的毒素,主要危害种用畜禽,其中青年母猪对之最为敏感。 ◆1~5ppm:后备母猪阴部红肿,假发情。 ◆>3ppm: 母猪和后备母猪不发情。 ◆10ppm:保育及育肥猪增重减缓,仔猪脱肛,八字腿。 ◆25ppm:母猪偶发性不孕。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霉菌毒素是一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产毒霉菌的部分菌株。不同的霉菌可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而一种霉菌可产生几种霉菌毒素。 霉菌根据生长条件划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田间霉菌是指镰孢菌属、青霉菌属和麦角菌属等野外菌株,这类霉菌通常是谷物在生长过程中就已感染。仓储霉菌主要是指饲料或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曲霉菌产生的,其他曲菌、放线菌、镰孢霉菌和青霉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动物均对黄曲霉毒素敏感,不过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导致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母猪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毒素会通过母乳传播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干扰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损害免疫系统。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菌等所产生的一种毒素,分为A、B两种类型。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较大,主要侵害猪的肾脏和肝脏。赭曲霉毒素可以造成猪的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化功能紊乱,肠炎,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其危害主要是造成猪只的呕吐,同时降低采食量。呕吐毒素也属于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它在猪体内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快速生长的组织(如皮肤和黏膜)和免疫器官均可产生影响,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因感染剂量和年龄不同而异。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影响最大的部位是生殖系统。较低的浓度会诱发女性化现象,较高浓度会干扰排卵、受孕、植入及胚胎的发育。可造成后备母猪或小母猪出现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肛。该毒素会造成怀孕母猪的流产和死胎、初生仔猪出现八字腿及外阴部肿胀。 T-2毒素

猪场常见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策略

猪场常见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策略 ?点击次数: 726 ?日期:2014-04-08 10:11 ?编辑:admin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评论 霉菌毒素是一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产毒霉菌的部分菌株。不同的霉菌可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而一种霉菌可产生几种霉菌毒素。 霉菌根据生长条件划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田间霉菌是指镰孢菌属、青霉菌属和麦角菌属等野外菌株,这类霉菌通常是谷物在生长过程中就已感染。仓储霉菌主要是指饲料或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曲霉菌产生的,其他曲菌、放线菌、镰孢霉菌和青霉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动物均对黄曲霉毒素敏感,不过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导致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母猪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毒素会通过母乳传播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干扰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损害免疫系统。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菌等所产生的一种毒素,分为A、B两种类型。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较大,主要侵害猪的肾脏和肝脏。赭曲霉毒素可以造成猪的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化功能紊乱,肠炎,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其危害主要是造成猪只的呕吐,同时降低采食量。呕吐毒素也属于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它在猪体内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快速生长的组织(如皮肤和黏膜)和免疫器官均可产生影响,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因感染剂量和年龄不同而异。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影响最大的部位是生殖系统。较低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概况 (1)

70 猪业科学? ?SWINE?INDUSTRY?SCIENCE 2014年?第4期营养与饲料 NUTRITION?AND?FEED 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J]?.高等 学校化学学报,2002,23(5):805-808.[10]?贾照志.刺五加的主要功效及临床 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7(7):3316-3317.[11]?谢蜀生,吕秀风,秦风华,等.刺五加 多糖免疫调节机理初探[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1989(3):152[12]?尹旭辉,叶晓卉,杨晓临,等.?冷适 应小鼠T 淋巴细胞表型测定和体外杀伤活性的实验研究[J].?沈阳部队医药,1997,10(6):490-493.?[13]?郑虎古,董泽宏,余晴.中药现代研究 与应用:第4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734.[14]?王荣光,王霞文.五味子和刺五加抗衰 老作用探讨[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6):31.[15]?刘合军,孔祥峰,尹富贵,等.刺五加 提取物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参数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6):993-998.[16]?燕富永.日粮添加刺五加提取物减缓仔 猪断奶应激和促生长机理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35-50.[17]?韩杰,边连全,刘显军,等.刺五加 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2,24(11):2203-2209.[18]?张世昌,王志祥,孙永刚,等.复方中 草药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 养分消化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66-169.[19]?Han?S?B,Yoon?Y?D,Ahn?H?J, et?al.Toll-like?receptor-mediated?activation?of?B?cells?and?Macropahges?by?polysaccharide?isolated?from?cell?culture?of?Acanthopanax?senticosus?[J].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2003,3(9):1301-1312.[20]?尹富贵,印遇龙,孔祥峰,等.刺五加 提取物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4):545-549. (收稿日期:2014-03-19)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概况 冯艳忠1,沈 伟2,王兆山3,耿艳红3,李凤兰4,徐会连5,秦国庆6,王众涛1,陈赫书1,赵晓川1, 张跃灵1, 郭振华1,何鑫淼1,王文涛1,肖绍科7,刘焕奇2,刘 娣1(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哈尔滨 150102; 2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3.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4.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30;5.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中心;6.InnoTech Nutritiom Solutions 105 Durand Road Winnipeg, MB R2J 3T2;7.山东省梁山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山东 济宁 272605) 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共存,哪种霉菌毒素危害最大,取决于谷物收获及储存时的条件,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南方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收获季节雨量较多,农作物在田间生长和收获时就受到了霉菌的污染。特别是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作为饲料主要原材料的玉米、花生粕等原料中,严重威胁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每年给我国的饲料业和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全世界每年受到霉菌毒素污染的谷物占总产量的25%。Pittet(1998)总结了世界各地27个饲料样品和食品中霉菌毒 摘 要:霉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细胞真菌微生物,生长、传播速度快。其产生的霉菌毒素是对食品、饲料 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毒素。危害最大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等。饲料发霉产生的霉菌毒素是造成饲料浪费和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变质的饲料不仅影响动物健康,最终也影响人类健康。 关键词:霉菌毒素;饲料;污染;影响 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1DFA30760 作者简介:冯艳忠,男、博士、山东菏泽人,从事动物营养和微生物方向的研究,邮箱shuangma888@https://www.360docs.net/doc/f06533764.html, 通讯作者:刘娣,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猪繁育方向的研究 素的调查结果,发现烟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是最为普遍的霉菌毒素,75%的谷物样品中含有呕吐毒素,各样品的平均浓度为62.1?mg/kg,66%样品受到了烟曲霉毒素污染,各样品的平均浓度为37.6?mg/kg,而50%以下的样品被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毒素污染。有报道表明黄曲霉毒素、T-2毒素、DON、ZEA、OTA、烟曲霉毒素在饲料原料和饲料中普遍存在,并且在配合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率比单一能量饲料高。需要强调的是,评价霉菌对饲料的污染程度主要取决于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多少,而不是霉菌的检出率,评价霉菌对畜禽的危害取决于产毒菌株及毒素含量多少[1]。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 5%~7%的粮食及饲料发生了霉变,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 1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对 饲料的影响 饲料和食品生产中所用的谷物(如玉米、小麦)是霉菌毒素产生的最好的基质;其次为豆类及其制品。谷实类原料在田间、收获过程、收获后储藏期间以及饲料和食品成品储存、使用等诸多环节中,都有可能受到霉菌毒素污染[3]。饲料和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是DON、OTA 和ZEA ;不同品种的饲料原料受霉菌毒素污染情况不同,污染玉米的毒素主要包括DON、OTA 和ZEA,对于蛋白质饲料的污染,主要是DON、FB1、ZEA、AFA 和T-2毒素[4]。 奥特奇公司对中国的饲料原料和全价料中霉菌毒素水平进行了调查,检测分析了主要来自中国地区的1?000多个

种猪场怀孕母猪霉菌毒素中毒案例

种猪场怀孕母猪霉菌毒素中毒案例 2012年11月,某800多头种猪养殖公司出现怀孕母猪急性死亡的现象,当月共死亡37头母猪。经调查,最终确诊为由霉菌毒素中毒引起的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主要病因的急性死亡。 基本情况 该养殖公司于2006年成立,存栏800多头母猪,公司的生产由正副两位场长负责,正场长主要负责人事和采购(兽药和配合饲料的各种原材料),副场长主要负责日常生产和疾病防控。 场长自诉:进入11月份以来,待产母猪怀孕至1个~2个月时,母猪出现燥热,食欲突然减退或废绝,部分出现流产,猪体发红,体温升高至41℃~42℃,呼吸急促,病程短,出现症状后1天~2天死亡,死亡后鼻孔中有淤血流出,部分不出现流产,临床症状相似。 诊断经过 起初怀疑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引起的母猪流产,抽取20份血液样本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兽医实验室检测,分别检测高致病性蓝耳、猪瘟、伪狂犬和圆环病毒四种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四种抗体均参差不齐,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抗体合格率60%,猪瘟病毒抗体合格率80%,伪狂犬病毒抗体合格率75%,圆环病毒抗体合格率90%。在此种情况下,公司兽医技术人员建议,对怀孕1个月内的母猪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加强免疫,2头份每头;怀孕1个月以上母猪饲料添加泰乐菌素和复合多维,治疗效果不明显,仍出现死亡。 剖检症状 剖检急性死亡的怀孕母猪,见胎儿充血出血明显;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切面呈大理石样,胸膜上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腔和心包积液,支气管、气管内含有多量泡沫黏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红色;喉头有大量黏液,未见溃疡;回盲口未见扣状肿;肝脏泛黄,脾脏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切面呈黑色;子宫内形成恶瘤,个别胎儿已开始腐烂,有恶臭。 初步诊断: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死亡,抗体均一度差,结合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霉菌毒素引起的慢性中毒,破坏母猪的免疫系统。 治疗方案 饲料中加大脱霉剂用量,一吨母猪料添加1公斤清开灵颗粒,饮水中添加猪用维多利,对出现临床症状的母猪,一边使用赛福肌肉注射、另一边肌肉注射20ml恒维康。用此方案治疗3天后,母猪死亡率基本控制,出现临床症状的母猪症状缓和,采食量逐渐恢复。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与防治措施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与防治措施 霉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真核生物。据相关资料报道,目前发现的霉菌种类超过10万种,各类霉菌侵染各种作物并在适当的温湿度下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紊。其中不少毒紊的毒性极强(如黄曲霉毒素中的B1毒紊,其毒性相当于氢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当生采食了被这些霉菌毒素感染的时,就会出现中毒,重则引起生的直接死亡,轻则使各类只生长发育迟缓,配种繁殖障碍,抗病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发生等,给霉坏变质,是霉菌毒素中毒的高发季节。若不认真防制,将会使采食被毒素污染的后5~15天出现症状,其临床表现如下。 急性病例:多发生于2~4月龄小,食欲旺盛和体格健壮的发病率高,体温升高或正常,表现为不吃食,可视粘膜苍白,后躯衰弱,粪便干燥,有时呈现站立一隅或头抵墙壁等神经症状,小多在中毒症状出现后数天内死亡,剖析可见贫血、出血和中毒性肝炎。 慢性病例:临床上多见慢性经过,患离群低头站立,有异食癖,拱背卷腹,可视粘膜初期苍白,后期黄染,有的眼、鼻周围皮肤发红,最后变为兰色,有的体表皮肤有紫斑,步态不稳,出现间歇性抽搐,角弓反张等。割检主要病变为肝硬化、黄色脂肪变性、胸腹腔积液,肾苍白肿胀,淋巴结充血、水肿。 2.赤霉烯酮(F一2毒素)中毒 这是一种生长在、高梁和小麦上的赤霉菌所产生的一种毒素,这种毒素主要侵害3~5月龄的仔,由于这种毒素是一种具有与雌性激素相类似作用的物质,生采食后皆出现雌激素综合症和雌激素亢进症。临床上可见体温正常,食欲减少、呕吐;中小母和阉割的母有发情样征候:阴唇肿大、鲜红,阴道粘膜潮红,有的子宫或肛门脱出i公和去势公睾丸萎缩,包皮和乳头肿大,乳房隆起,性欲减退;妊娠母早产、流产;断奶母发情延迟或发情异常:分娩母产程延长,弱仔、死胎增多。 3.T一2毒素(或称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毒 T一2毒素是由赤霉菌所产生的另一种毒素,这种毒素的中毒是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特征。 急性:常在采食后半小时发病,精神不振,步态蹒跚,不食,呕吐,唇鼻周围皮肤发炎、口炎,流涎,腹泻,出血性肠炎。 慢性:食欲不振,消1-t不良,生长迟缓,贫血,僵增多;母受胎率和产仔率降低有的发生流产,早产或死胎,有的伤口流血不止。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和损害,心肌出血,肝、脾肿大出血。 4.赭曲霉毒素中毒 这是一种霉菌肾毒素致使肾脏和肝脏遭受损害的中毒病,临床上以多尿为主要特征。当中赭霉毒紊含量1 mg/kg、饲喂时间达3个月时,可引起只腹泻、尿频、厌食和脱水,出现生长迟缓,利用率低等。剖检可见肾色泽苍白,质地变硬(橡皮肾),肝脏广泛性变性,质地硬、脆。 5.新月霉菌毒素中毒 主要症状为皮肤受直接刺激和坏死,淋巴系统严重损伤,胃肠炎,采食量下降,严重时出现拒食或呕吐,最后导致心血管衰竭而死亡。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与防治措施

霉菌毒素的分类介绍

霉菌毒素的分类介绍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谷物(大豆、玉米、麸皮)中繁殖过程中或者储存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正确认识这些毒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并选择有针对性的脱霉剂。 霉菌毒素常见以下几种: 黄曲霉毒素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被动物采食后,迅速被胃肠道吸收,它在肝脏中的浓度最高,所以肝脏的受害最严重。肝为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代谢器官,一旦受损会导致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 玉米赤霉烯酮 又称F-2毒素,主要是禾谷镰刀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属于镰刀菌毒素类,它主要影响动物的生殖系统。玉米赤霉烯酮可促进子宫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动物发生雌激素亢进症,所以又被称为类动情毒素。该毒素可使母猪外阴持续性红肿,这种红肿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母猪发情,但出现症状的母猪却不接受公猪爬跨配种。其对公猪的影响也很显著,可导致性欲低下、精液量减少、密度降低,精子萎缩、变形,或畸形率增加等。 T-2毒素 它是三线镰刀菌、拟技孢镰刀菌、梨孢镰刀菌等的有毒代谢产物,属于镰刀菌毒素类。T-2毒素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可破坏组织黏膜的完整性,使免疫细胞的功能下降,引起贫血、出血。由于T-2毒素能刺激肠道黏膜,因此还会引起猪的呕吐和腹泻。 赭曲霉毒素 与黄曲霉毒素有些相似,主要侵害肝脏和肾脏。它可使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坏死,降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母猪长期过量饲喂赭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有可能影响后代的免疫机能。 烟曲霉毒素 该毒素常出现于玉米产区,它对机体呼吸道的损伤比较严重。有的猪场呼吸道问题总是反复难以治愈,可考虑是不是烟曲霉毒素在其中作怪。另外该毒素中

霉菌及霉菌毒素之认识与防治

霉菌及霉菌毒素之认识与防治 东莞贸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部

一、霉菌毒素之定义 霉菌毒素与抗生素同为霉菌的代谢产物,而霉菌毒素,顾名思义,就是霉菌在各种不同的有机基质上生长后所产生具有毒性的二次代谢产物,这些具有毒性的二次代谢产物,有些是排出于所生长的基质中,有些则存在于菌体内,当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毒素的基质或菌体,有时甚至接触到含有毒性的基质后便发臭或局部性的中毒。 二、霉菌毒素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而言,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是因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潮湿而异,其蔓延的程度因季节与每年不同气候之改变而有所不同。所以亚热带地区特别容易导致霉菌的繁殖而造成霉菌毒素的污染,其最主要的因素为产毒霉菌污染了含有丰富的醣类和适量蛋白质的基质如谷物,牧草或豆类等农作物,任何基质都有一层保护膜可免于霉菌入侵,然如在生长其间被昆虫咬伤;或在收割时经机械性的伤害,特别是玉米中胚牙的损坏;或在收割后不良的储藏过程空气中湿度及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龟裂等造成表皮损伤,皆会使到霉入侵基质,然后配以适合霉菌生长的湿热天气就产生霉菌毒素,其关系如下图表示: 霉菌毒素与环境的关系图 相对湿度←→含水量←→细菌生长 ↓ 表皮损伤→基质 (昆虫,收割)↑ 微生物交互作用↘↓ph 温度空气 霉菌← 霉菌抑制剂↗ ↓ 二次代谢产物徽菌毒素

(一) 温度对霉菌的影响 相同的霉菌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会产生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毒素,如梭霉菌属Fusarium在高温(25℃)时产生F-2毒素,而在低温(8-18℃)时产生T-2毒素。又Aspergillus flavus在28℃以下不会产生黄曲毒素Bl。然而有些霉菌则是好低温性。 (二) 水份及湿度对霉菌的影响 霉菌通常无法在水分活性(平衡相对湿度)低于0.68的情况下生存。 (三) 酸碱值对霉菌的影响 钙离子是抑制霉菌产生毒素的要件,而酸雨会造成土壤中钙离子减少,则毒素产量将随之上升,虽然每一种霉菌有其最适生长PH 值,但对酸、碱的耐力相当强,因此酸碱值对霉菌的影响不大。 (四) 空气对霉菌的影响 相同的霉菌在不同的空气条件下会产生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毒素,如梭霉菌属Fusarium在氧气充足时产生F-2毒素,而在二氧化碳充足时产生DON毒素。 三、霉菌毒素中毒的特点 动物吃了霉菌毒素的饲料后,通常不会迅速引发中毒,所以即霉菌毒素遍存于各地,但多年来霉菌毒素并未受到重视,所以霉菌毒素的报告少之又少,霉菌毒素中毒症成为一种被忽视的中毒疾病,此乃因霉菌毒素中毒具有如 下的几个特点所造成: 1. 它的病因很难迅速加以鉴定。 2. 它无传染性,中毒之后不会再发生。 3. 它以抗生素、磺氨剂、血清或其它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彰。 4. 它的发生主要由于特别的饲料,如花生、玉米或米等。 5. 它的发生常与季节气候有关。 6. 检查可疑饲料、可发现一些霉菌的生长和毒素。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易中华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收稿日期:2011 - 01 - 26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见的霉菌包括,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它们可在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期间及加工后的作物上生长。猪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偶尔还伴有其他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不但对猪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饲料和猪肉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 1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毒害 霉菌毒素对猪产生的毒害作用因在饲料中的含毒量、喂饲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临床反应的变化可自急性中毒症状至慢性症状。如黄曲霉毒素的毒害作用通过其免疫抑制作用增加猪对疾病的易感性,同时造成出血和消化性障碍;呕吐毒素造成猪厌食;玉米赤霉烯酮影响繁殖性能;赭曲霉毒素导致肾受损。1.1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其他曲菌、青霉菌、镰孢霉菌和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中毒的第一个症状为采食量降低,通常约于开始饲喂后3~4 d 发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屠体品质不佳和死亡。 在20~200 μg/kg 的低质量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超过500 μg/kg 含量时,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和死亡。即使离乳后不再饲喂含黄曲霉毒素的饲粮,但是仔猪生长受阻,饲养效果下降的情况会一直持 续至上市。而且低质量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中脂肪向其他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1.2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学名脱氧雪腐镰菌烯醇,由污染小麦的雪腐镰刀菌和寄生在谷物的燕麦镰刀菌产生。对生长肥育猪而言,用含有14 mg/kg 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猪,10~20 min 内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持续低剂量饲喂会导致皮肤温度下降、胃食管部增生和血浆中α-球蛋白含量降低(Rotter 等,1994)。呕吐毒素会强力抑制猪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在呕吐毒素含量为0~14 mg/kg 的试验中,Williams 等(1998)发现,饲粮中每增加1 mg/kg 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即减少6 %,在含毒量超过10 mg/kg 即完全拒食。1.3 T-2毒素 T-2毒素是由念珠球菌属产生的新月毒素中的一种,新月毒素已超过100种,饲粮中的含量超过0.4 mg/kg 就会对动物产生中毒症状。T-2毒素属于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和黏膜。表现为厌食、呕吐、瘦弱、生长停滞、皮肤黏膜坏死、胃肠机能紊乱、繁殖和神经机能障碍、血凝不良、肝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机能降低。 T-2毒素通过影响DNA 和RNA 的合成及通过阻断翻译的启动而影响蛋白质合成,而且T-2毒素还会引起胸腺萎缩、肠道淋巴腺坏死并破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抑制白细胞和补体C3的生成,从而影响机体免疫机能。1.4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也称为F-2毒素,是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其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在所有的圈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