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与日本社会的进步

外来语与日本社会的进步
外来语与日本社会的进步

1999年10月第18卷第5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Anq ing Te a che rs Co lle ge(S oc ia l S c ie nce Ed ition)

O c t.1999

Vo l.18No.5

Ξ

外来语与日本社会的进步

奚欣华

(安徽大学外语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日语外来语主要指输入日本的印欧语系语言。日语外来语的产生与发展是日本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结果,是西方国家先进文化、艺术、科技、生活方式源源不断流入日本的明证,它潜移默化地改善了日本文化质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日语;外来语;日本社会;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H3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1999)05-0089-9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形成之后,并非是永久不变的固定模式,它始终伴随着该民族自身的开化、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择优汰劣、丰富和发展。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与外部世界逐渐增加的接触,导致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鲜概念源源不断地输入进来,民族的语言文化开始由内部向外部扩展,由封闭式民族语言向开放式国际语言迈进,而外来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所起的进步媒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个单词是民族文化的种子,一个个外来语是一个民族吸取外国文化的种子”(荒川物

兵卫《角川外来语辞典》序)。外来语随着运用量的变化发生质的飞跃,如同扎根沃土的种子发芽抽苗、开花结果一样,最终成为本民族语言或本国语言中别具特色的语汇。日本是拥有这类语汇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样它在亚洲也是近现代发展最快的国家。

一、日本外来语的范畴

日语词汇通常分为三类:日语固有词汇、汉语词汇和外来语。一般认为,日语属阿尔泰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从外来语首先是外国语这个广义上说,汉语可以说是当然的外来语。但中国的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公元前的日本既未形成国家,也无书写文字,只有口头表述语言。直到公元四世纪,大和王朝才完成国家统一。五世纪初,中国的千字文和儒教传入日本,以此为契机,汉字在日本被用来书面记录口头语言。至六世纪时,中国的汉字作为正式文字被确定下来。日本后来产生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均分别来自汉字的草书体和偏旁部首。可以说,汉字是日本文字之母,假名是汉字的衍生物,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今天的文化。由于外来语的前提是产生于本国语之后,而这种本国语应该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两个部分,因此作为日语固有词汇中属于原始日语构成要素、且与日语同一语源的朝鲜语、蒙古语显然不属于外来语范畴;同样,作为日语有形文字构成主体的汉语汉字也不宜以外来语相论。

日语外来语主要指较晚输入日本的印欧语系的外来语言,即从葡、西、荷、英、德、意等外国输入的语言。但外国语和外来语有着本质的区别。“日语中的外国语归根结底仍然是外国语,不能叫外来语。日语吸收的外来语,只有当它完全纳入日语体系之中时才开始成为外来语”(小川芳男《外来语± — 》P.5)。也就是

Ξ收稿日期:1999-03-24

说,外国语能否成为外来语,取决于其能否达到国语化标准以及输入语言和接受语言双方能否达到协调一致。如:

外国语外来语

汉语译词? (televisi on )? ≥

电视机 (radi o )

收音机 ? (stereophonic ) ?

立体音响 — (gym nasium )

体育馆 上例的外国语均是最初引用的英语,基本比照原音直接音译过来,但在人们运用过程中发现比较繁杂难记,进而将之简化,并渐渐为大家所接受和使用,形成外来语。由此可见“世上绝无不是外国语的外来语,也绝无不是国语的外来语。外来语是借出国和借入国的国际词语,或者说是语言界的双重国籍者、世界主义者”。(荒川物心兵卫

《外来语概说》P .28)二、日语外来语的历史

外来语自十六世纪输入日本,迄今历时四百余年。日本享禄三年(1530),欧洲葡萄牙人首次登上日本国土。在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葡萄牙人通过通商、传教对日本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随之输入的外来语也成为日本最早的外来语。只是由于当时汉文化影响很大,这类外来语许多可以用汉字或平假名书写,因此流传

至后世的较少,至今一直使用的如:± pa υo

面包;… bo ζtao 扣子; ° tobaco 香烟等。西班牙人于日本天文十二年(1543)到达日本,与日本通商仅三十二年,较日葡通商时间更为短暂,这就客观上决定了西语对日语的影响也远远小于葡语,至今仍使用的这类外来语更少,只有 tango

探弋舞、 ? ≈—? Don Q uixo te

唐吉珂德等。继葡、西语之后,荷兰语进入日本。日本庆长五年(1600),荷兰德力普德号船在太平洋上遇到风暴,这个偶然因素使荷兰人登上了日本国土。庆长十四年(1609)日荷正式通商。不久,日本与多国断交,进入禁教、锁国的封闭时期。荷兰是一个例外,它不仅因此独占了与日本的贸易,而且其医学、化学、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地理学等科学知识也随之源源不断传进日本,“兰学”兴盛一时。此间由荷语输入的外来语总计近三千个词条,如:? blik 马口铁、 ? doek 帆布、 pek 油漆、 — — koffie 咖啡、 m es 手术刀、 — alcoho l 乙醇、 gom 橡胶、 lens

透镜等等,其中有的词与英德语相似或相同。英国人曾于庆长十八年(1613)在日本开设商馆,仅十年的时间就断交了。至文化五年(1808)再次与日本交往,适逢日本很快进入开国时期,一些英语书籍开始在日编辑出版。明治维新,日本大力吸收西方文明和文化,“英学”取代了早先的“兰学”时兴起来,来自英语的外来语覆盖式地涌入日本,尤以明治后期至大正前半期、大正末期至昭和前十年这两个时期为甚。可以说,这两个时期为英语在外来语中占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欧洲的法、德、意、俄诸国均与日本建交于开国后,代表这些国家特点及优势的部分语言随着国家之间的交往流入日本,其中出自法语的服饰美容用语有: … jupon 西服裤、 — chem ise

女衬衣、 — rouge 口红、唇膏;文艺用语有: de δcadent 颓废派、 ? dessin

素描等。出自德语的医学用语有: — Gaze 药布、 — allergie 过敏症;哲学用语: sein

存在、 — ideo logic 意识形态等。出自意大利语的多为音乐艺术用语,如: alto 中音部、 — finale 最后乐章等。来自俄罗斯的多为政治术语,如: ≥ CoBeT

苏维埃等。日本嘉永六年(1853),美国使节裴利(Perry )率领四艘军舰驶抵日本,逼迫日本开放门户,于1858年缔结日美商约。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与英美两国交往日渐增多,输入日语的英美词汇随着运用频率、数量的增加,随着大正、昭和近现代的继承和发展,已占现代外来语的百分之八十,成为日语中最大的外来语。当然,美式英语大规模进入日本主要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时美军作为占领军驻扎在日本国土若干年,美语对日语和日本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 ? modern jazz

现代爵士音乐、≈? ? ? ?

09?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ho tdog 热狗、 ? cock tail party 鸡尾酒会、≈ W h ite House

白宫。综上所述,一部外来语发展史正是日本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积极吸收外国文明和文化的进取精神,也展示了日本社会由保守封闭逐步走向对外开放、由单一汉文化逐步走向多文化兼容的历史进步过程。

三、日本外来语的表现形式

据记载,汉字自公元五世纪起陆续传入日本。到平安初期(794—899),日本僧人将其偏旁部首用来作为听讲佛经时的速记符号,从而创造出了片假名,成为除汉字以外的日本第二种表记文字。继而,一些宫廷女作家又将汉字的草体改造成平假名,用以记录日语原先的固有词汇。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区别日语固有词汇及汉字,片假名被确定为记录来自先进的欧美国家外来语的符号,成为日语中一种新的文字表现形式。

如前所述,外来语输入日本的年代有先后之分,引用原语的产生地也各不相同,输入和输出的双方在协调统一的同时,毕竟受各自文化背景、地域习惯、发音特点等许多因素影响,这就决定了外来语始终存在继承性和变异性问题,决定了其在结构上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具体说来,有直译语、意译语、同语源姐妹语、和制混种语、和制英式外来语。

直译语,顾名思义,即将来自外国的语言按照其本来的发音直接译入日语。但由于日本语言界对外来语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的侧重点不同,在直译外来语的语音标记上存在两种意见。有人认为,直译应该完全体现原语的本来面貌,力求精确地标记原语的原音。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直译也应符合日本人的发音习惯,主张用现有的日语语音体系标记其发音。如:gesture 姿势,音译有 —和— —;steam 蒸汽,音译为 和 — 。从规范化角度出发,应以后者为准,因为只有符合日本人的发音习惯,普遍为他们所接受,外来语才具有社会属性,才能在日本社会普及运用。但是,由于前者运用仿拗音,虽与日本本民族发音习惯存有距离,但在音译借用外国语上却更贴近于原语的原音,更能体现外来语的本来面貌,给人以纯正感。这两种意见均有说服力。事实上,直译外来语在实际运用中仍动摇于这两种直译标记法之间。

意译外来语,即运用汉字一字一意的特点,保留外来语汇的含义,将其重新组织成新词汇。这种词汇,一般人只要认识汉字,即使不懂外来语对其意思也一目了然。这些词汇大量产生于日本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往往是由曾留学欧洲的兰学派或英学派学者创译的。如:“主 、客 、意识、 念、现象、 纳、演义、哲学”等,是由明治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著名的兰学家西周(1829~1897)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哲学时创译的。如:“版 、讨论、演说、汽车”等词汇,译自明治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福泽谕吉(1834~1931)之手。有一部分意译语与原语之间存在或词与词完全对等、或词的含义对等的关系,如:“w h ite paper 白书、satellite

state 卫星国、sixth sense 第六感、co ld w ar 冷 、fo rget 2m e 2no t

忘れな草”等。以上这些意译外来语词汇后来又转而传入了中国,现在我们使用的名词如“化学、物理学、分子、神经、经济”均属中国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语。

日语中还有些意译语是从中国的翻译作品或英汉辞典中引用的,如:“合众国 united states 、内阁 cabinet 、立法 legislati on 、评论 comm ent 、委员 comm issi oner 、范畴 catego ry ”

等。外来语输入日本,在年代、国度、具体人和发音上均是不统一的,使得同一含义词汇存在多种形态,但追根究底可知其同为一个出处。如: (葡carta )、 (法carte )、 — (英card ),意思均为“纸牌”,均源于拉丁语charte 。来自德语的 ?(karte )也源于此,意为病例簿,它们是相同语源的姐妹语。

混种语由不同国家的原语词汇搭配、或由日语词汇与外来原语分别构成,形成外来色彩很浓的混合形语言。如:?— ? 德T hem a +英song 主题歌、 ??—? 荷gom +英tape 胶带、 — ?±

英cream +葡pa υo

奶油面包、あて 日:あて+英 配音、投射 汉:投射+荷 投影透镜。另外,日本人还将英语单词拼凑起来,造出和制英式外来语。如: ? — m y car 私人汽车、 ?≈— m y

hom e 私人住宅、 ?° one m an bus 自动投币公共汽车、 ??? sign book

签名簿、 ? hash rice 盖浇饭、? —? p lay guide

娱乐场所问询处。日语外来语除了构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之外,人们在运用过程中为便于记忆,将不少长词进?

19?第5期奚欣华:外来语与日本社会的进步

行了斩头去尾的短化处理。如下表:

现用外来语

原用外来语外来语原文汉语译词

demonstrati on 游行示威? ?

? ? ≈ p latfo r m 站台

m icrophone 麦克风 ?

? ? radi o cassette 收录机?

?—?? — —tape reco rder 盒式磁带

四、日语外来语的发展趋势日语外来语作为日本人民“吸取外国文化的种子”,早已在日本生根,并且长成了大树。外来语在日语中所占比例,以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登陆日本岛为开端,以明治维新为契机,迅速而显著地增加到了不可忽视的数量,至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上升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试比较下列一组数字:

辞 书 名 称

出版时间总词汇量外来语数量《言海》

1889年40000560《例解国语辞典》

1956年400001400《角川外来语辞典》

1941年版100001967年版25000《日英汉无线电技术辞典》

1971年60000

26000《新编日语外来语辞典》1984年62000 这组数字表明,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语外来语的输入量是非常惊人的。

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1956年调查,外来语在现代杂志中所占比率约为10%,见诸报端的为13%,而1989年新版的《 强くなゐ 新语辞典》,收录了在那之前新闻媒介引用出现的各类新外来语达15100条,远远超过1956年统计的比率,是1956年版《例解国语辞典》所搜集的外来语总量的十倍还多。“特殊情况下更多。例如在商场出售服饰用品的柜台,外来语的占有率接近100%。据日本情报中心进行的调

查,科技用语词汇约半数以上为外来语”(引自《外来语の语源》序)。可见,在以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导,

大量吸收西方文明、新事物方面,日本的新闻媒体顺应形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天的日本人已经离不开外来语了。他们在家看? ≥(televisi on 电视)、≥ (video 录像),出门乘坐° (bus 公共汽车)、 —(tax 出租车),购物上 ±— (departm ent 百货商店)、 —±—? — ? (super m arket 自选商场)、 × ? —(shopp ing center 购物中心),参加±—?

(party 晚会)要 (dance 跳舞),吃± (pa υo

面包)、 ? (sandw ich 三明治),喝 — —(coffee 咖啡)、≥— (beer 啤酒)、 —(w h isky 威士忌),夏天穿 — (sk irt 裙子)、 ?(w h ite sh irt 衬衫),冬天围 —(m uffler 围巾)、穿 — (coat 外套),雨天骑 — ° (auto 2

bike

摩托车)、身穿 — — (raincoat 雨披)、脚蹬 — — (rain 2shoes 雨鞋),探亲访友捎带? (p resent 礼物)。

外来语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毫无疑问,现在外来语已经越来越成为日本人民语言生活、精神生

活以及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了”(富勇道夫《 用最新外来语辞典》序)。

当然,日本人滥用外来语现象也很严重,有些用直译过来的外来语片假名照葫芦画瓢登出的广告内容连一般日本人也看不懂、猜不透。如七十年代有这样一个电影宣传广告:

“ — な ? で — な を に —≥ する《 ? 》”这句几乎全由英语单词组成的外来语广告按日语的语序将原文列出来则为:“coo l touch hard acti on direct

service 《N apo leon So lo 》

”当时懂英语的日本人也要想一想才能猜出大概:“奉献给您直接表现冷面手法、高难动作技巧的《拿破伦?梭罗》”,一般人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

29?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

不过,时至九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熟悉程度的提高,有些外国语已经成为具有普遍社会属性的外来语,看不懂上述电影广告的日本人已经很少了。这也说明外来语均有一个由外国语逐渐转化成外来语的时间过程,有一个外来先进事物和文化逐渐融汇于本国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消化过程。从纵向的历史观来看,这个过程正是日本社会进步的过程,其中外来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另外,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日语外来语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以大写的英语第一个字母标记的缩略外来语形式。如:PR 宣传、GN P 国民总产值、I Q 智商、N H K 日本广播协会、BBC 英国广播公司、EC 欧洲共同体、I C

集成电路等。一些大公司也往往仿效之,将其汉字的公司名称以罗马字母标出来。如:TO YO TA 丰田、SAN YO

三洋等。由于英语的国际性决定了其今后仍是世界通用语言,由于日本的外向型经济决定了其需与世界范围内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往来,加之日本民族自身善于吸收兼容外来文化、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概念的心理特点,日语外来语现在处在、并且今后也将处在不断增加、创新、发展的状态之中。

外来语在日本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就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存在,也不是一种干瘪的语言形式,它是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成果、生活方式等源源不断流入日本的明证,是输入国对外来新鲜事物在文字和口语上的处理。西方国家的这些先进事物伴随其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犹如输入血管中的新鲜血液,自然地参与社会大循环,潜移默化地改善了原有日本社会文化成份的质地,进而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促使日本快速地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如果说外来语的输入与产生是日本人民寻求对外交流的结果,是日本民族文化进取性的重要体现,那么它的运用和发展则显然促使日本在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先于其他国家向前迈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荒川物心兵卫

.角川外来语辞典[M ].日本:角川书店,1969.[2] 荒川物心兵卫

.外来语概说[M ].日本:三省堂,1943.[3] 小川芳男.外来语± [M ].日本评论社,1963.

[4] 吉典男?石锦敏雄.外来语の语源[M ].日本:角川书店,1979.

[5] 富永道夫. 用最新外来语辞典[M ].日本:千曲秀出版社,1979.

[6] 最新 强くなゐ 新语辞典[Z ].日本学习研究社,1989.

[7] 日英汉无线电技术辞典[Z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8] 新编日语外来语词典[Z ].商务印书馆,1984.

责任编辑 汪祚民

?

39?第5期奚欣华:外来语与日本社会的进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一)学校与科举 1.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 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 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ft书院等。 () 6.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 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 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 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 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 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 古人把ft南水北称为“阳”,ft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ft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 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 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13. “五岳”是指东岳泰ft、南岳衡ft、西岳华ft、北岳恒ft和中岳黄ft。() 14.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 梁州、广州。() 15.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 江以西的地区。() 16. 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 称臣的意思。() 17. 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 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日本政治与经济

一、国际环境与日本发展的关系 (一)战后初期,美国在物力肘力上时日本的扶植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战后初期,美国为了把日本纳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战略体系,对日本进行了大力扶植。 1归还日本应赔偿之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宣言和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日本的军需工业应予彻底摧毁,其装备应拆除,用作赔偿。但是,到1949年,美国看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便宣布停止日本的一切赔偿,并于1952年4月将应拆除用作赔偿的飞机工厂、军火工厂、造船厂等850个工厂全部归还给日本政府,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援助。战后初期,日本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凋敝,能够出口的商品很少。为此,美国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51年6月停止援助止,以各种方式援助日本的金额累计达30亿美元。据统计,美援总额约占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40一60%。 3.投资。1949一1970年,在日的外国资本累计为1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美国私人企业在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影响下所进行的投资。 (二)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庞大军需极大地促进了日末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正当195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严峻的所谓“稳定恐慌”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大量出兵朝鲜。这一战争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除了在政治上促使日本坚定地加人西方阵营,走上靖和和独立的道路以外,在经济上对日本产生了以下好处。 首先是自本外汇收人猛增。美国政府为供应朝鲜前线军用物资,向日本拨出了大量加工订货和服务款项(俗称“特需”),在1950一1953年共约24亿美元,到1956年止共约40亿美元。这笔外汇收人在当时是极其可观的,例如,1952年收入之8.2亿美元,占当年日出口总值的64.6%,占当年GNP的4.7%。 其次是扩大了出口。朝鲜战争爆发后,各国为了防备更大的战争,大量抢购物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猛涨,促使日本正常出口量显著增加,如195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出口额及出口量分别增加55%及35%。 第三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由于以上两个因素,日本国内消费增加,投资扩大,“稳定恐慌”时积压下来的大量商品很快售罄,生产随之上升,实际GNP在1951年便已恢复到战前1934一1936年水平户由于朝鲜战争不仅加速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且为尔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当时吉田内阁的大臣们情不自禁地高呼它是“天佑神助的神风”、“天赐之良机”。1965年,美国开始直接参加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日本经济又一次受到巨大刺激。一般估计,美国侵越战争使日本每年额外多得处汇20亿美元,娜1965年和1970年日本的出口额分别为85亿美元和193亿美元。同时,日本重化学工业产品还趁美国陷人侵越战争泥潭之机,打入了美国及其在国外的市场,“越战”给日本成长为出口大国提供了良机。 (三)战后日本的资源地位发生了比欧美国家有利的变化 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极高,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然气、铜、铅、锌、铝、镍、木材等10种主要资源依赖外国进口的比率高达80一90%。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进口国.战后,日本一方面丧失了中国、朝鲜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源供应,但另一方面由于战后广大殖民地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统治走向独立,以及资源的新开发,日本资源来源渠道反而比战前增加,地位反而比欧美有利。 1.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后,大力开发和输出本国资源,工业原料和燃料产量有很大增长。1946年,中东国家的石油产量为3540万吨,占世界石油产量

世界当代史第六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六章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日本民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1868年) 日本的地缘战略位置高度有利。 日本的“精神优势”:天皇崇拜、国家崇拜、黩武主义、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中日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军攻岛 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 第一节当代日本经济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美国大量军事订货(约24亿美元),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幻灯片20 经过十年恢复,到195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二战前的水平。 第二阶段: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注重技术革新,促使经济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最高时达到13%。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日本获得美国约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 外因(美国的扶持) ●大量吃进日货 ●大量经援日本 ●战争特需 内因 ●日本选择了贸易国战略 ●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经济)模式 ●日本民族的特质

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打击很大,日本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大力加强干预机制,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原先水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保持最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前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处于巅峰状态的同时,开始出现泡沫。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遭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而陷入长期萧条。 “泡沫经济”与日本经济萧条 泡沫经济: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它是指由于过量发行股票和通过炒卖房地产进行投机而造成股市狂升和地产价格暴涨,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 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为了使经济摆脱持续低迷的状态,小泉政府开始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小泉对日本经济的调整: 1.放宽对于经济活动的限制 2.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 3.实施金融改革 ●日本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 ●日本国内银行的改革 4.努力寻求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创立日本的信息经济 目前,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尚未走出萧条期。2009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3%。第二节当代日本政治 一、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第一,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主要内容有: 1、确立天皇象征制和主权在民原则; 2、实行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 3、规定永远放弃国家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 第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解散军队,惩处战犯。 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 战犯嫌疑人在盟军宪兵面前列队 第三,进行社会改革,废除压制国民的法律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第四,解散财阀。 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的总公司 美军占领日本后冻结财阀的财产 第五,进行农地改革。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 ,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与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不说不知道现代汉语里的日本外来语 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古代,一直是日本向中国学东西。明治维新以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几乎一直都是中国向日本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量学习、引进日本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经济制度上长处;比如清朝末年与民国初期中国人的赴日留学热,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成为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来源、成为中国反封建反民族压迫事业(即反清革命)的中流砥柱。客观上日本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进行现代化事业的人才(在历史学上从五四运动发生的1919年到全国解放的1949年属于中国的“现代 ”时期、解放后的历史时期称作“当代 ”),当然这些在日本留过学的中国人在解放后的建设事业中也作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象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即青年时期)都在日本读中专、大专和本科。第一篇中文版的《共産党宣言》就是李大钊把日本人翻译得到的日文版共産党宣言再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鲁迅所翻译的东欧和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也都是鲁迅把东南欧文学作品的日文版翻译成中文而得到的,而且鲁迅有众多的日本友人、日本同志(比如和他志同道合的内山完造)。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近代,在对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的速度方面日

本比中国快,再加上中国以前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中日两国没有、从欧美引进的生活用品或事物的叫法是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于是中国便从日文中借用、拿来了这些翻译语。下面我列出一些来B: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C: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D: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士、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但书、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E:二重奏F: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G: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最近看了NHK的一个学英语节目,其中提到福泽谕吉(一万日圆纸币上的那个人,「脱亚入欧」论提出者)翻译的几个著名单词:「竞争」、「版权」、「独立」、「演说」等。看完后上网查了一下,找到下面这篇有关汉语中日语外来语的文章。(「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一文附在本文末尾) 还有一篇日语文章,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1996年写的,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的。 现代汉语里的许多常用词汇其实是日语外来语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Sep 30 08:50:18 2003),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112136353.html,) ·文雨· 最近看了NHK的一个学英语节目,其中提到福泽谕吉(一万日圆纸币上的那个人,「脱亚入欧」论提出者)翻译的几个著名单词:「竞争」、「版权」、「独立」、「演说」等。看完后上网查了一下,找到下面这篇有关汉语中日语外来语的文章。(「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一文附在本文末尾) 还有一篇日语文章,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1996年写的,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的。文章中将日语外来语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 (1) 形容词+名词 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 副词+动词 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 二、同义词复合 例: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 三、动词+宾语 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 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含答案)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我所要讲的是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

我所要讲的是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提到日本这个国家,想必大家都会咬牙切齿。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的侵华事件。还有现如今的钓鱼岛事件,我们也很是气愤。 首先我先要说一下日本的经济状况。大家知道世界经济体的三大支柱都是哪三个国家吗?而且据英智库排行榜预期,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相对地位在未来的十年里将保持不变。那么,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老大我们毋庸置疑,而中国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么日本是凭着什么成为了再一个世界经济体的支柱的呢?对吧,它地方那么小,人有那么少。 我找到的一部分资料显示:从战后,1950年开始到1975年,它的经济增速达到了9%。从1975年到1990年,以4%的速度往上走,可以看出日本在战后的经济是在飞速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从90年至今,日本的经济没有太大的发展与前进,原因也是因为国内国际的环境都在变化,而它的那种经济模式没有及时的调整所造成的。近些年,日本的经济状况都属于复苏状态。 下面我再说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这个我想通过钓鱼岛事件来说,前一阵,钓鱼岛事件闹得很热,有好多造车的啊,示威游行的啊等等。记得那时候我在女宿那块摆摊,在网上进货的时候卖家赠了几个中国国旗,我还把它插在那个摊上。当时有好多建议中国采取的措施,比如武力解决,政治制裁,经济制裁等等。因为今天我们说的是经济,我们就单方面说经济制裁,大家觉得我们应不应该进行经济制裁?应该,而且当时中国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反制,主要有三项:第一项、航权问题。2006年7月,中日两国民航部门签署了关于扩大两国间航空运输安排的会议纪要,但依然不能满足中日两国增加的运营需求。而2006年日航的整体收益中有15%来自中日航线。第二项、推迟中日煤炭综合会议。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动力煤占日本电力工业所需的11%,由于运费因素,中国对日本的煤炭出口有行距短,运价低的突出优势。第三,在旅游方面,中国公民所占赴日人数达到119万人次。中国游客在日本的平均花费约1.1万元人民币,在每日消费额排名中位居第一。随后,日本财政大臣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日本在金融领域上的合作不会终止。还表示日中经济往来一旦停止将对双方进行严重打击。在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等海外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在丢掉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日本经济复苏将受到沉重打击。显然,这种经济反制对日本的经济打击是巨大的。在面对中国的经济反制中,他们显然有些底气不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经济反制对中国来讲也是会受到影响的。但对日方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中方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给他们警告,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告诉他们日本是100多年前侵占的中国钓鱼岛,中国积弱势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任何愚蠢的行为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之路 09国际政治 童超李峰胡海洋王磊杨礼

摘要:近年来,日本一改其“韬光养晦”的外交姿态,在各类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强烈的声音,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失去了其在之前在世界上确立下来的政治大国地位。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之后,它在全球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政治大国的追求。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道路;艰难 在美国的庇护和帮助下,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是二战后亚洲所有国家中最成功的。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GDP是中国或印度的10倍以上。不仅如此,十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始终在全球名列前茅,居亚洲之首,是世界可数的军事大国,也是世界上兵种最多、装备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日本有着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日本对国际事务所尽义务颇多,但在国际事务中,日本常常被晾在一边,很少能够听到它作为“大国”应有的声音。冷战后,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日本努力摒弃“政治小国”形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建立政治大国的目标日趋明朗。 一、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 大平正芳担任首相的时期,开始着手设计日本新的发展道路,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坚决大胆地修改迄今为止的政策轨道”。概括而言,要做的是在文化上修正明治以来,尤其是战败以来日本轻视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在政治上改变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 大平正芳之后的中曾根康弘继承了大平正芳的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初期,中曾根康弘呼唤“国际国家”,就曾提出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拥有打过地位的日本的口号,后来在他担任首相时期,这一国际国家的口号又转化为“政治大国”,直接表达了充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摘要: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酝酿调整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政治大国”被正式提出并作为日本新的国家战略并逐步实践。但要真正成为政治大国,仍必须对自己的侵略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彻底肃清军国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和平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否则,就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政治大国战略措施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正文:政治大国战略广义上是指以日本的国际化为主线,强调日本不仅要在国际社会里做出经济贡献,还必须承担起在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不仅包括对外战略的制定,也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造。狭义的政治大国主要是指能够像“普通国家”一样自主地、平等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大国。 近代日本提出了“脱亚入欧”,成为其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一次战略选择;二战后,日本“脱欧入美”,完成了其第二次战略选择;而日本首次把走向政治大国作为一项国策提出来,是在80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执政时。中曾根首相上台后在其“战后政治总决算”中明确表述:日本不能只满足做经济大国,还要求成为政治大国;今后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也成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的共识和国家目标。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日本利用冷战后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日本对亚太地区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积极改善与各个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再次,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日本在展开全方位政治外交的同时,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军事外交。 2、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多方拉票,积极竞选非常任理事国;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宣传媒介,为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造舆论;增加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加强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争取把持联合国的重要机构。 此外,日本还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争取在世界经济交流和经济规则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以加强日美同盟为重点,同时全面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协调;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为政治大国目标奠定军事基础。 日本争当政治大国仍当面临许多阻力和困难,但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其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首先,战后日本经济实力壮大的必然结果。在冷战的特殊环境中,依靠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庇护,日本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随着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日本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谋求与“经济巨人”想匹配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成为日本在外交战略方面的必然追求。这是日本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日语外来语

キャベツ卷心菜,圆白菜cabbage ヒョウタン葫芦,瓢瓢箪 レンズ镜头,镜头lens シラカバ白桦白樺 シルエット影子 アンテナ天线antenna プラスチック·トレー 塑料盒,塑料盘plastic tray ビニール乙烯树脂,塑料薄膜vinyl 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超级市场 ラップ食品保鲜膜wrap レジ收款员,收款处,收款机 ポリエチレン聚乙烯 ミニコン微型音响 キュウリ黄瓜 リターナブル可再利用的returnable 紙パック纸盒pack ペットボトル大塑料瓶PET bottle デポジット回收 リサイクル再利用recycle チラシ传单,广告单散らし バーベル杠铃,举重器barbell クッキー小甜饼,饼干cookie リスク风险,危险risk コース跑道,路线,课程course ドレス女西服,女礼服dress バベル泡,泡沫bubble インフレーション通货膨胀 ドッジ·ライン道济线,道济方针 プログラム计划,节目单program パーセント百分比,百分率 アイエムエフ国际货币基金IMF ドル美元dollar 省エネルギー节省资源 マッチ相配,比赛,火柴match システム系统,组织system ビッグバン金融大爆发bigbang リストラ裁员,下岗r estructuring カバー罩,套,覆盖物,补偿cover ネジ螺丝,螺钉螺子·捻子 ゼロ零 メカニズム机械装置,结构mechanism スタート出发,启动,开始 オリジナリティ独创性originality オイル·ショック石油危机 バイオテクノロジー 生命工程biotechnology ハイジャック劫机,劫持highjack ボランティア志愿者 スーツケース旅行箱suitcase オーバー超过over タイプライター打字机typewriter ショック冲击,打击,震惊 スケッチ写生,草图sketch スキャンダル丑闻scandal ゲリラ游击队guerilla クリニック诊疗所,临床学clinic ケース实力,情况case エーブイ视听A V アドバイス劝告,提意见,建议 カウンセラー生活顾问counselor ファミコン游戏机 マスメディア多媒体,宣传媒介 ウェア衣着,衣服wear パートナー合作者,伙伴,搭档 ライバル对手,情敌rival ロブスター龙虾 ダイヤ钻石 コップ杯子,玻璃杯kop バック后退,背后back ノイローゼ神经衰弱,神经病 イメージ印象,形象,图像 ビタミンシー维他命C レストラン西餐厅,饭馆 カレー咖喱 ドレッシング调味汁dressing アヒル鸭子家鴨 ダチョウ鸵鸟駝鳥 イタリア意大利 ハイチ海地 ジャマイカ牙买加 パンク放炮,撑破puncture ワンルーム一居室,单间 ジョッキ大啤酒杯jug ストーリー故事,小说,情节 マニア爱好者,……迷mania バーゲンセール廉价出售bargainsale コロンブス哥伦布

日语外来语规则

初次接触日语或者热爱动漫的童鞋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当我们遇到汉字词的时候往往容易好记,但当一长串的片假名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是不是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呢。其实啊外来语作为日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日语的词义,让日语变得更形象。是我们学习日语时不得不突破的难关哦!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几个记忆外来语的小窍门吧! 1.一般规则 ①英语的辅音b+母音和辅音v+母音,日语用バ行化名表示,详细用バ行(バ,ビ,ブ,ベ,ボ)中的哪一个,要看后母音的发音而定,一般用和英语母音发音相同或者附近的化名暗示。 例如:バタフライ(butterfly)这里的bu就是辅音b+元音a,所以日语片假词汇当中表示bu的音节部分就要用バ来表示啦。 一样原理: ②l或者r+母音用ラ行例:リーガル(legal) ③d+母音用ダ行例:ダーク(dark) ④g+母音用ガ行例:ガール(girl) ⑤k+母音用カ行例:カード(card) ⑥p+母音用パ行例:パラダイス(paradise) ⑦t+母音用タ行例:テーク(take) ⑧h或者f+母音用は行例:ホーム(home) 但是当碰到特殊情况时,例如单词是以t,dr或tr开头的情况,则在日语中不同对应的发音方式。由于日语发音简单,音节较多。对于相对较复杂的发音则采取拆分或变音的方式例如ツール(tool),ドラマ(drama)和トラック(truck)。这些也要引起大家注意哦。 2.促音 英语单音节中的短母音,日语一般用促音“ッ”来暗示。英语单词以~sh,~shion,~ssion,~stle末端时,日语多在~sh,~shion,~ssion,~stle前加促音。 例:ファッション(fashion) 按照日语传统的表示法,促音的后面只能出现「かさたぱ」四行。但是,为了较贴近外国的发音,在外来

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大学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题型: 一、选择(20题*2分=40分) 二、名词解释(5题*4分=20分) 三、简答(4题*5分=20分) 四、论述(2题*10分=20分) 第一章 第一节日本国概况 一、日本“万岛之国” 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行政区分:都、道、府、县 二、日本的民族宗教状况 1.神道教 神道教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没有戒律,甚至没有所谓的入教仪式。所有的日本人自出生起就作为神灵的子孙,自动进入神教,而所有外国人都不能为神道所接纳。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被称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神道教至今依然是日本人民最为崇信的宗教,它构成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诚心尊奉的道德、情操、礼仪,形成了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物的基本看法。 2.佛教 第二节影响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的因素 题目: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心理的影响? 1.特点: 万岛之国、山多坡陡、平原狭小、“地灾”频生 一、地缘因素 (一)海洋因素 精神。 3.海洋为日本带来的挑战与福祉 ①渔业资源②自然能源③填海造陆扩展空间 (二)大陆因素 4.大陆文化 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后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不仅输入大陆的物质文明,并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 日本文化既具有海洋文化的独有特点,同时又深受大陆文明的影响。 二、文化因素 (一)日本的文化特点(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

1.“岛国意识”(名词解释) (1)形成 ①特殊地理环境: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频繁的地震、海啸、台风和贫乏的资源,使身处在孤岛之中的日本人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即“岛国意识”,也有学者将其比喻为“乘船意识”,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人们相互照应,同舟共济。 ②种族的单一: 日本民族构成的相对单一性,客观上加强了日本集体主义意识。 (2)特点 ①强烈的危机感 ②排外与学习精神的矛盾结合 ③自卑与优越感的矛盾结合 ④团结与坚强 (3)町人根性问题:实力主义 日本的“岛国意识” 义,其外在表现就是无原则性和注重实用性。受町人固有的重商和经济至上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不承认唯一正确的思想体系。 2.“皇国史观” (1)定义 神道教与政治的结合诞生了日本的“皇国史观”,这种观点宣扬的是:日本天皇家族属于神统,是神的子孙,是日本至高无上的君主。同样地,大和民族是天孙民族,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而言是至尊无比的民族。 “皇国史观”的核心就是把日本说成是“神的国家”; 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 天皇是活在现世人间的神,是国家一切的中心; “八纮一宇”是最高理想,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是走向人类恒久和平的大道; 日本民族所进行的战争,是为完成历史的使命而进行的”圣战”,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 将为侵略战争卖命身亡者视为“为国捐躯的英灵”。 (2)体现 明治天皇在1871年发布的“敕语”就是宣述这些观念。当时这些观念表现为国家组织的核心及对于日本国民爱国心的号召。《大日本帝国宪法》体现了皇国史观。 (区分两个宪法) (3)发展 二战后,“皇国史观”这种军国主义历史观,在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已被否定。 美苏冷战时期,战后日本的“皇国史观”又蠢蠢欲动,并结合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制造事端。1988年,在长崎市议会召开的例会上,共产党员柴田朴向本岛市长提出“天皇有战争责任”,后遭枪击。“皇国史观”在日本的影响力依然无法低估。 3.集团意识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择题绝密考试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绝密考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 C ) 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B.各国的经济实力 C.世界经济体系 D.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的原则 B.按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少决定的原则 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 D.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4,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 ) A.马歇尔计划 B.印巴分治 C.“第四点计划” D.洛美协定 5,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 C ) A.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 B.肯尼迪政府时期 C.尼克松政府时期 D. 克林顿政府时期 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C ) A.欧洲自由贸易区 B.世界银行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9,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 C ) A.1960 年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B.1968 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 C.1971 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D.1973 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10,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 ) A. 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 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C.无矛盾,完全一致 D.无联系,平行发展 1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D )

A.战后初期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1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C )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干涉主义 13,20世纪90 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D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16,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 A.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 B.作为两极格局基础的雅尔塔体制不得人心 C.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潮流 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17,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B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18,“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 ) A.杜勒斯 B.肯尼迪 c.尼克松 D.杜鲁门 20, 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 ) 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B.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关系C.调解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D.发展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1,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 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 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22,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C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23,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 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 B.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 C.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