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重

《绪论》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

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

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

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

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

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

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3.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4.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

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

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5.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

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

和教育认识现象。

6.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

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

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7.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

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

的课题。

8.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对国

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

9.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

10.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来的“有教

无类”

11.(1).《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

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完整的教

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

分教育专著,《学记》是先秦儒家

的教育思想,全书 1229 个字,

《论语》不是教育专著,是哲学

著作。

(2).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父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县“。(3).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预时孙摩(预防性,及时性,循序渐进,集体教育)长善救失,课内外结合,启发诱导。

12.苏格拉底“产婆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3.柏拉图(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 8 年,著有《理想国》

14.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得意门生)

15.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16.(1).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捷克著名教育家),是独立教育学

的标志

(2).关于教育的作用和且的: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3).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发展:提出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主张

(4).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6).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广泛的学科课程

(7).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17.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教育漫画》

18.赫尔巴特(的国著名教育家)著有《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1).他提出了根据伦理学建立教学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学方法论的主张。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

育家

(2).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3).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作用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

课堂中心,被杜威成为传统教育理论

的代表,提出”了五段“教学法

19 杜威,美国教育家,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

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3).杜威的教育理论被称为现代教

育理论的代表,它强调儿童中心,活

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20.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

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

的化名《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2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

民主教育》

2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这本书

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23.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育与

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育学理论,

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

理解学习过程,使学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4.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著有《给

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

第一章

1、生物起源说 19 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都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任务为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

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

4、劳动为教育产生提供了什么?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现实条件。

5、教育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如何划分: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6、教育发展分为那几种形态:分为三种,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7、原始教育形态的特征:

㈠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㈡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㈢教育内容简单

㈣教育手段的方法单一

9、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分为官学和私学,我国封建社会学“四书”

、“五经” ,欧洲封建社会分为:教会教育(三科、四学)、骑士教育(骑士七技)

10、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⑤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11、现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科学性 3 世俗性4.国际性 5.终身性 6.革命性

12、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13、2010 年7 月,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工作方针是:优

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4、2012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

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的

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机构和布局

㈢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㈡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㈢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㈣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使用

5、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㈠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㈡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㈢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㈣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6、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㈠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㈡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㈢教育促进现在政治民主化

7、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㈠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㈣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

1.人的发展是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

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1)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

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教育要循环这种顺序想要循序渐进,不要拔

苗助长,陵节而施

(2)人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不能“一刀切”

(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内对施加教育影响,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4)人发展的互补性

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通过精神的力量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根据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失的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4、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①内发伦:孟子,弗洛伊德

②外铄伦:洛克,华生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遗传、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

6、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但不起决定作用

7、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②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

④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8、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

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

性、组织性、系统性

②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③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

龄阶段的教育

⑵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1 加速人的发展

2 提升人的价值

3 发掘人的潜力

4 健全人的个性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⑴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⑵只有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⑶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

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

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经济政治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3、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

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4、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

㈡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㈢教育目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5、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柏拉图、涂尔干

6、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7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8.人的全面发展说基本内容(马克思)(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

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

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

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义务教育概念:所谓义务,是由国

家法律规定的,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

保证的,所有公民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而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5.1986 年 4 月全国六届人大 4 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我

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进入了在法律

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得阶段.

6.1929 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

《终身教育》。

7.1995 年 3 月 18 日全国第八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教育法》。

8.1995 年 9 月 1 日实施了《教育法》。

9.联合国教材义组织《教育财富蕴藏

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10.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11.教师的权利:

①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

学改革和实验。

②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

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

分发表意见

③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

生成长发展的权利

④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

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

休假

⑤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⑥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2.教师的义务:

①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④ 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

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

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

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

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

的、有计划的活动

⑤ 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

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⑥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3 学生受教育权有哪些:

(1)学生入学权

(2)学生上课学习权

(3)学生受教育选择权

(4)学生升学权

14.如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1)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

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

(3)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

(4)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

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

15.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

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7.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第六章教师

1、16、17 世纪,有不少人总结了教学的经验和规律,使教学的专业性增强,1681 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1897 年,上海南洋公学下设了师范教育。

2、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对我国教师的法定含义、地位作用进行了规定。

3、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教师是

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2)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育工

作需要许多专业知识技能,这也是作

为专业训练的基础。

(3)专业训练和资格:一个人要经

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这种训练通常通过接受高等教育

或师范教育来进行。

(4)专业自主:教师对自己专业范

围内的事情有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专业组

织指行业协会。

(6)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指

教师在社会各行业间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高低。

4.、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② 劳动手段的主动性

③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④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⑤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5、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指

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传授者

7、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点,从一个成长近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8、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6、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①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②良好的人品

③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④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

③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

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

自我教育

11、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

第七章课程

1.课程的定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④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②先进的教育理念

③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①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第一,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第二,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第三,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9、新型师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10、学生再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对象)

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㈠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㈡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㈢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㈤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4.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

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5 怀特海率失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6.美国杰克逊 1966 年提出了隐性课程

7.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8.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第八章教学

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

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

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

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

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

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

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

一的活动

4、教学的任务

⑴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⑵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⑶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

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特点;

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⑵教学过程以认知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⑵感知教材

⑶理解教材(中心)

⑷巩固知识

⑸运用知识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

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9.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0 . 教学原则主观教学规律客观

12.教学的主要原则及其运用

(1)直观性原则

定义: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感知

①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直观教具分为;实物模象.语言

直观

②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

相结合起来

③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⑵启发性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

能力

基本要求;

①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

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

③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

思维的状态

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

生学会思考

⑶巩固性原则

⑷因材施教原则

⑸循序渐进原则

⑹理论联合实际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学懂,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备课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

14.教学三种计划: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5.备课的要求:

(1)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

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内容 (4)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

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16.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7.综合课的结构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

18.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准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语言艺术,学生主动,学生思维活跃19.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成

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20.1862 年,请政府在北京的京师同

文馆第一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2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

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2.常用的教学方式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

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

讲授法:教师利用口头语言系统地

对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第一: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第二: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启发性,不是简单的灌输;第三:讲授的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练,有条理,语速适当优点:①可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演示法: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

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①演示前,教师根据

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演示的目的,选好演示的教具,明确演示的关键,做好演示的准备;

②演示时,要结合讲授进行③演示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观察到的结论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的要求: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第二,练习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教师要给学生练习的方法,注意练习的时间、分量等;第四,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检查。

⑷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布鲁纳“发现法”

发现法的 3 个环节

① 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② 分析、比较提出探究动机

③ 从事操作、验证假设

基本要求:

① 教师要设计适当,并为学生提供

必要的资料和学习条件

② 教师对学生的不断提问要在思路

上给予引领,并耐心等待

③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3、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24、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⑴ 教材建设的突破

⑵ 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⑶ 师生关系的突破

⑷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⑸ 扩大了教学规模

第九章德育

1.德育的定义及组成部分: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

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

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

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

力和品德心理

3.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

①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③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5.德育原则:

a)方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

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e)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

原则

6.德育的途径:

㈠教学

㈡社会实践活动

㈢课外活动

㈣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㈤班主任工作

㈥志愿者活动

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㈠说服教育(基本方法)

㈡榜样示范

㈢指导实践

㈣陶冶教育㈤品德评价

第十章班级

1、班级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

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3.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4、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5、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6、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

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

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

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

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

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7、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

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

要执行者

3.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8、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能: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

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9、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10、班级管理定义: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11、平行性原则由马卡连柯提出(苏联教育家)

1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设立班级目标

(3)转化后进生

13、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2)民主与自主原则

(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目标原则

第 11 章

第十一章

1\中小学教育科研

含义: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

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特点:(1)目的是为了改进中小学

教育工作;

(2)围绕某一主题进行;

(3)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的进行。

意义:(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2 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得特点。 2、教育学得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答:(一)教育学得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关于教育得专门著述。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得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就是近代最早得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福禄培尔《人得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得深化阶段; 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得主要特点。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得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得关系有哪些? 答:1、教育者就是实施教育措施得主体;2、教育措施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桥梁;3、受教育者既就是受教育对象又就是学习发展就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得几种学说。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单一性;(2)没有专门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得贫乏性;(4)没有专职得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得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就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得教育机构与专职得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得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就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得专业化与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与发展。 5、现代教育得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人性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国际化。 6、教育民主化得表现?答:1、教育要做到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2、教育内部得民主化。3、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变革,教育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转向弹性、开放。 1、简述教育得政治功能;答:(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得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2、简述教育得经济功能;答:(一)教育就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三)教育就是生产新得科学技术知识得重要手段。 3、简述教育得人口功能;答:(一)教育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4、简述教育得相对独立性得表现;答:(一)教育就是一种转化活动得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得不平衡性。 1、简述人得发展一般规律; 答:(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匀性;(四)差异性;(五)与互换性;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作用;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最新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权威型教师往往严厉地管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忽视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2.平时嗓门很大的小强,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声音却很低,老师批评说:“声音这么小,难道你是蚊子吗?”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的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反思 C.不合理,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幼儿的生理缺陷 3.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B.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的基本目标 C.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D.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 4.王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一个“坏孩子”榜,哪些爱讲话爱打闹的小朋友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A.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B.合理,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C.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D.不合理,没有尊重幼儿人格 5.在某幼儿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幼儿。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上放的“宝贝”横笛儿,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对此,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从该生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入手,采取鼓励措施,使该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B.联系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束 C.对该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 D.让他到教室外面吹奏,以示惩戒 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8.“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规范 一.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 对工作高度负责 2 认真备课上课 3 认真批改作业 4 不得敷衍赛色 三.关爱学生(灵魂) 1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天职) 1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 循序善尽,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希望 五.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1 坚守高尚情操 2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和同事 5 作风正派,奉公廉洁 6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发展动力)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处理其与教师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明确,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教师职业行为明确禁止的。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8、不同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3)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答案

2019年5月27日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D。解析: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3.B。解析:教育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4.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5.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A。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8.B。解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9.A。解析: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0.C。解析: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 11.D。解析: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2.A。解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13.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4.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15.C。解析: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16.C。解析: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7.B。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18.B。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9.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B。解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

52个教师资格证记忆口诀

52个教师资格证记忆口诀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四个转向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 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口诀:最近股市很猛(孟子),不断跌,很多人赔(裴斯泰洛齐)洛(洛克),所以在卢(卢梭)子上唱浮夸(夸美纽斯)祈福(福禄贝尔) 九、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口诀:双孔(孔子、孔德)特(赫尔巴特)干(涂尔干)涩(斯宾塞) 十、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d.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口诀:动嘴、眼、脑、手。 动嘴:教授在讲(讲授)坛(谈话)读书(读书指导); 动眼:眼(演示)馋(参观); 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讨论)伐(发现)纣; 动手:二次实(实验、实习)战演练(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