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

天津地名
天津地名

天津的数字地名,通过不完全的归纳,成片的使用大致有以下几个区域:

(一)X马路、X经路、X纬路

1、河北区中山路以北: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南六马路(已拆迁)、北六马路、七马路、八马路。

2、河北区中山路以南,北站以西:东二经路、东三经路、东四经路、东五经路(已拆迁)、东六经路、东七经路。中山路原名大经路。

3、南开区南门外:南开二马路、南开三马路、南开四马路、南开五马路、南开六马路。南开一纬路、南开二纬路、南开三纬路、南开四纬路、南开五纬路。

4、南开区广开地区:广开二马路、广开三马路、广开四马路、广开五马路。

5、河北区天津站前广场地区: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从东到西排列的)

6、河东区大王庄地区:六经路、七经路、八经路、九经路、十经路、十一经路、十二经路、十三经路、十四经路、十五经路(很奇怪,虽与五经路排序相接,但是从西到东排列的)。

7、河东区大王庄地区:四纬路(海河东路)、六纬路、七纬路、八纬路、九纬路、十纬路。

8、东丽开发区:一经路、二经路、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六经路、七经路;一纬路、二纬路、三纬路、四纬路、五纬路。

(二)第X大街、X道、X路、X街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南到北)第一大街、第二大街、第三大街、第四大街、第五大街、第六大街、第七大街、第八大街、第九大街、第十大街、第十一大街、第十二大街、第十三大街。黄海一街、黄海二街、黄海三街;洞庭一街、洞庭二街;睦宁一街等。

2、西青区海泰园区:海泰发展一道、海泰发展二道、海泰发展三道、海泰发展四道、海泰发展五道、海泰发展六道;海泰发展一路、海泰发展二路;海泰创新六路;海泰华科一路、海泰华科四路。

3、东丽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一道至东十一道、西一道至西十五道。

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新业一街至新业九街。

5、西青开发区:兴华一支路至兴华十七支路

6、微电子工业区:微一路至微七路

(三)X号路

1、丁字沽居住区:丁字沽零号路、丁字沽一号路、丁字沽二号路、丁字沽三号路。

2、中山门居住区:中山门一号路、中山门二号路、中山门三号路、中山门四号路。

3、王串场居住区:王串场一号路、王串场二号路、王串场三号路、王串场四号路、王串场五号路、王串场六号路。

4、第三高教区西青大学城:工一号路、工二号路、工三号路、工

四号路。

5、大直沽地区:大直沽三号路(大直沽西路)、大直沽五号路(大直沽中路)、大直沽六号路、大直沽七号路、大直沽八号路、大直沽十号路;直沽一号路、直沽二号路、直沽三号路、直沽四号路、直沽五号路。

当然,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还有很多例子没有总结列出。我们应当注意到,地名的主要作用是地标指示,这是地名之根本作用,而体现其文化底蕴特征应当属于锦上添花的范畴,虽然数字地名显得呆板、雷同,但是由于数字排序天生的简洁清晰、指示性强,可以为路人指引哪条路与哪条路相连接或平行,这是其它路名所不可取代的。带方向词的路名也只有“东、西、南、北、中”可用,而数字路名则无此限制。

但是,数字命名有很大的缺陷。目前,天津在以数字命路名、小区名的时候,缺乏象编门牌号一样的统一规范的命名规律。天津大部分道路门牌号是这样排列的:东西走向的道——从东向西依次排号,路南为奇数号,路北为偶数号;南北走向的路——从北向南依次排号,路东为奇数号,路西为偶数号。部分长马路为相对建筑邻号,部分短

马路为循环排号,也有只在有建筑物的一侧不分奇数偶数连续排号的(例如乐园道),但以上均有例外。

数字路名、小区名使用就显得毫无章法、不伦不类了,例如:塘沽区泰达开发区的第一大街至第十三大街是由南向北依次排序,东丽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的东一道至东十一道是由北向南排序;西青区海泰园区、中山门新村的道路是呈放射状旋转排序;河北区的二马路至五马路以及东二经路至东六经路是以中山路(大经路)为轴心向南北两侧分别依次排序;王串场一号路至王串场六号路是自西向东排序,而丁字沽零号路至三号路是自东向西排列。

我市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体院北、万新村等一批大型居住区,多半在小区正式名称以外佐以“几区”的名称。例如:万新村分为1至23区,从成林道过东局子进入万新村开始排序1区沧浪西里,一直排到沙柳北路与卫国道交口23区松风东里;体院北分为1至13区,从气象台路过气象台桥开始排序,1区气象南里一直到13区育贤里;近年来建设的水木天成居住区也采取了此种排序方式。这些“几区”并非正式地名,知名度也不高,只有住在那里的居民才了解,但却较“沧浪西里”、“环秀中里”、“倚虹东里”、“紫金北里”、“环湖南里”之类的好记得多。“几区”出现之前的工人新村称为“几段”,属于正式地名,例如:红桥区丁字沽新村的“新村八段”、“十三段大楼”。现在这样的

地名很少见了,王串场新村的“一段”至“二十九段”按照“津开城垣焕玉容,彩环盛宇萃华屏,花芳景秀茵春艳,泉清水明溪波莹”的诗句,以两字为一单元循环命名,“津开里”、“开城里”、“秀茵明居”、“波莹公寓”、“莹津里”等小区名称诞生。此种改名方式是一种创新,但赋予地名过多的文学色彩,品位提高了,但并不一定有益于指路。

说起改名,除了以上王串场居住区的例子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例如:河西区西南楼居住区,从东到西借用广东市的行政区名称,将西南楼一号路至西南楼六号路依次改名为:隆昌路、广东路、白云路、越秀路、黄埔路、荔湾路,西青区杨柳青镇,自西向东,将建设路、和平路、光明路、一经路、二经路、三经路依次改名为:青致路、青远路、柳口路、柳云路、柳欣路、柳霞路、柳明路等。

另外,天津在以数字为地名命名的时候,还存在“只有数字名称+

通名,而没有区域大地名前缀”的问题,例如:河北区的“三马路”与南开区的“南开三马路”容易混淆,应将“三马路”更名为“河北三马路”;河东区的“六经路”与东丽开发区的“六经路”重名,建议将东丽开发区的“六经路”更名为“东丽开发区六经路”。

当然,以数字排序、文化意境及中国地理知识相结合命名地名的典范,在天津亦有之,最著名的当属小海地居住区。自珠江道向南至外

环线,东西走向依次平行的有:陵水道、延水道、双水道、三水道、泗水道、浯水道、渌水道、淇水道(规划),这八条道的名称采用了国内河流的名称命名,其中第二个字均为“水”,而首字又与数字“零”到“七”谐音,独具匠心。此八条道及与之垂直相交的“学(苑路)、竹(林路)、微(山路)、榆(林路)、枫(林路)、梅(林路)、洞(庭路)”八条路将小海地居住区自然分割成为若干小区。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适合以数字命名的道路及小区有以下三种情况:

1、新区适合使用。例如:大学城、产业园、开发区、新家园。这些区域尚未开发完全,一般是先修路,后建房。周围没有地标性建筑,更无历史积淀,采用数字命名能够简单明了,让路人尽快找到目的地,待新区建设成熟后,可以重新规划修改路名。

2、方位正的地区适合使用。例如: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居民区,可以使用X区、X号路的命名方式,方便不居住在此区域的陌生人找到目的地,但是编排数字序号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切忌乱排号,最好的是全市能够将规律统一。

3、成片的成经纬路网的地区适合使用。这种道路网在规划建设的

时候,一般南北、东西方向的路之间的间距都相等,不论区域面积有多大,均可以按照数字排序,而无需考虑词穷语乏的问题了。

总之,对于地名命名应当是很严肃的工作。地名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管理水平。对城市地名命名是政府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公权利,不能肆意妄为,不能朝令夕改,公民对于路名亦存在“信赖保护”。人们对于数字地名的使用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而其中的命名排序规则如果不被确立,只能让人们迷失方向。数字地名与文字地名各有优劣,我们在考虑地名命名的时候,自不必二中选一,应当兼收并蓄,同时借鉴海外经验。毕竟地名命名不是为了地图印出来好看,也不是为了黄页编出来规整,如果从方便路人寻找目的地的立场出发来命名,这样的地名才最受欢迎。

八里台:

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久已驰名,但三个台究竟指何为台,又各距何处为八里、七里、六里?

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

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杨文中说明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

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比较可信.

天津六里台地名出现于解放前,当时为一片荒地,处于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人烟稀少,当时仅有一个中日中学建于该处,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授课教师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将该校转拨于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现在是天津师范大学北院,当时八路公共汽车即由东站开通

至六里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地图上首次出现六里台地名,其来源估计是按距八里台约1公里而臆测得出,并没有台的依据.

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更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七里台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土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政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当时

为弹石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木桥一座名南国桥.1952年10月,天津大学校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开学,数千学生与教职工开始进入活动,八路公共汽车也由六里台延长至八里台作为终点站,七里台站名正式出现在校东门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作为新校址.天津市地图标出七里台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

开:

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老西开”“西广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

“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1901年城垣拆除

后,“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到这里,遂改名为“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南开”这个地名也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

“北开”最初是指城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一带.

“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

“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后随着南开一带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逐渐繁荣起来,习惯称西广开,今泛指广开大街以西一带.

窑:

天津市区带“窑”字的地名较多,如河西“吴家窑”,红桥“南头窑”,河北“金家窑”“东西窑洼”,南开“头道窑”“赵家窑”等等.这些“窑”的所在地都是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老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当年烧砖造瓦的开洼郊野,如今都已成为繁荣的市区了.

尖山

尖山”位于河西区中南部,早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尖山”这个地名即已存在.《天津卫志》载:“津学旧无田.有之,自故明天启年间卫学生员侯倬置买尖山庄小地二十六顷,捐入本学,立为学田.”这段文字说明:一、“尖山庄”为村名,当时属静海县所辖;二、明天启年间在此设立“学田”,即天津卫学的田产.天津设卫建城后,西门、南门以外属河间府静海县管辖,北门、东门之外,隔河对岸属顺天府武清县管辖.直至清雍正年间,天津改卫为府后,才将静海、武清、沧州与天津毗邻的部分地域划归天津管辖.其实,“尖山”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山,只是地势略高罢了.“尖山”分东南、西北两处,旧时名为“西尖山”、“东尖山”,即今之“前尖山”、“后尖山”.在明清两代,尖山一带以及周边地区是阡陌相连、河渠纵横的大片稻田.区片“尖山”,泛指尖山路和澧水道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后为街道办事处名.派生地名有尖山路、尖山桥、尖山礼堂、尖山中学、尖山医院等.

土城

土城”在河西区东部,泛指大沽南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东侧一带.明天启年间(1621~1627)之前,即成村落,传说初名为“土塍围村”,“塍”音“成”,是田间土埂的意思.顾名思义,“土塍围村”就是被田间土埂包围的村落.有关地名有———“土城中街”建于1931年,因贯穿土城村而得名,1993年在平房改造中被占用,名遂废.“土城东大街”1746年前后建房成巷,因位于土城庙东侧而得名,1995年拆除,名遂废.“土城”在津门有遐迩闻名之处:一、天津八大家有“土城刘家”;二、著名画家刘奎龄就是土城人;三、土城小学培养了左树声、沈福儒、翟良田等著名足球运动员,被誉为“足球健儿的摇篮”

小海地

“小海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建立的新区片,位于河西区东南部.泛指珠江道、陵水道和微山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亦为街道办事处名.传说这里古时曾是小片的退海之地,故名.“小海地”区片在地名系列命名上形成特色———居住区以“山”命名,如:天山里、

昆仑里、泰山里、华山里、双山里、元山里、骊山里、云山里、彭山里、微山里、秀峰里等住宅小区;以“江”“水”命名路名,如:曲江路、东江道、珠江道、陵水道、双水道、三水道等.派生地名有海地路、小海地宿舍等.

天穆

天穆是天津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区,那里建筑风格很有阿拉伯风味,延边旅行社,回民饭馆牛羊肉店很多,天津民族职专也在那,天穆应该是"天津穆斯林"的简称吧.

挂甲寺

挂甲寺--河西区新围堤道南北大街北段西侧,是天津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建于隋末唐初.《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遗迹尚在.”民间传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的地方.

万德庄:

南开“万德庄”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万年有德”之意命名

谦德庄:

河西“谦德庄”原为荒地,1917年郊县难民聚此搭盖窝棚定居,因地属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谦让崇德”之意命名为“谦德庄”

同福庄:

红桥“同福庄”,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

复兴庄:

河东“复兴庄”,原为荒地,1900年俄租界内居民被驱逐,部分居民来此定居,以“复兴发达”之意命名

仓联庄:

河北“仓联庄”,始建于1952年,因与南仓车站联结而得名.

金钢桥:

1903年修建的“金钢桥”,取“坚如金钢”之意

金汤桥:

1906年修建的“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

海光寺:

提起海光寺,恐怕天津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海光寺”到底指的是哪块儿地,为什么叫海光寺,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上来了.

清初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网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水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天津八景之一,便是“定南禾风”.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见这一带风水绝佳,遂于距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修建起一座宝刹,名普陀寺.原址就在现如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因为周围地势宏阔,普陀寺显得格外轩昂,以致这里香火极盛,名噪一时.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津,工于诗画的寺僧成衡迎于西淀.康熙兴会所至,遂赐普陀寺名海光寺,并赐写匾额和对联.随后的两百年里,海光寺都因为皇帝的眷顾而备受瞩目,一直享受着达官贵族的朝拜.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让这座大庙受到“重创”,从此海光寺彻底消失.

宁河:

明朝时宁河县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

芦台: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途中经由此地,在现在的唐山大城山驻扎,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特别允许使用国名,将此山命名为唐山.之后成为市名.估计曹妃甸也得名于此吧

随后李家军行至现芦台镇地区,李世民称此地必成军家必争之地,因为唐山-秦皇岛-锦州一线,一面临山,一面对海.而到了芦台却豁然开朗,芦台是这条走廊的尽头,是华北平原的后门.李世民担心朝鲜再犯,随即要求李家军在此地设观防台,用于发现关注敌军进攻,随后驻扎军队再次,根据驻防方向部下东大营军和西大营军,即为东大营和西大营两地地名的由来.当时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李秀宁在西大营军附近率一方炊事兵管理建设观防台的士兵的伙食,因李秀宁曾出家为尼,人称李姑姑,后来此地就称为"皇姑庄"

建设过后,李家军留下东西两大营军和一个将领驻守芦台,其他人等班师回朝.后来士兵想要知道自己在何处,好给家人个交代,大家都知道芦苇是我们的特产之一,后来士兵们以"芦苇之上观防台"告之家人,时间一久就简称为现在的"芦台"了.

杨柳青:

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之说很多,但大致不外三种:

一曰“有柳说”.即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经沧桑变革,历史禅延,渐更名为“杨柳青”.

二曰“名人留说”.即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文人偈奚斯游历至此,见遍地杨柳青青,流水潺潺,景若苏杭,因赋诗《杨柳青谣》一首.其中有“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之句,故得名“杨柳青”.

三曰“御赐钦定说”.相传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在京城中呆腻了,于是就在刘罗锅的陪同下,一道从通州沿运河泛舟南下,到了卫津镇,

即今天的天津市,行到古柳口,突然见到一名美貌女子在河边浣衣,乾隆目不转睛的看着,船过去好远,乾隆还扭着脖子向后看.待到回过神来,看到刘罗锅揶揄的眼神,乾隆随即以攻为守,大声问道:“刘爱卿,你看那岸上杨柳依依,景色如此迷人,此处是什么所在?”刘罗锅一怔,他并不知道这运河畔的小村镇叫什么名字,但毕竟足智多谋,便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此处是杨柳青!”杨柳青之名从此就流传下来.西青区即津西杨柳青之意.

如今到杨柳青旅游,在石家大院门口,还有马车,五块钱一位,坐上去沿着运河畔,一路前行,不远处,有座船形模样的御赐园,园内有两尊塑像立于船头,乾隆皇帝和刘罗锅眼看对岸,一个女子浣衣的塑像.

武清:

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一说因“清泉河”“清河”为名;二说雍奴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说“武功廓清”之意,即“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汉沽:

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因朝代“汉”和河“沽”得名

塘沽:

明代中叶称“塘二沽”,清同治十年改今名.

连云港地名的民间传说

连云港地名的民间传说: 云台山座落在江苏北部,是全省最高的一座山峰。屹立在黄海之滨,对岸是连岛山,两山之间有个小港,可以停靠船员,人们就以两座山名的头一个字取名为连云港。很早以前,当地人又叫这小港为“老窑”,追其来历,其中有神奇的传说。 东海龙王敖广的小女儿——白龙公主,久居水晶宫,寂寞难熬。听说人间有座花果山福地,犹如仙境,她就私自偷出龙宫,跃出水面,看到山清水秀,奇花异草,高兴得摇头摆尾、翻滚跳跃。霎时,海面上飓风骤起,恶浪如山,海水咆哮,暴雨倾盆,刮得船翻人亡,浮尸满海。山上的大树东倒西歪,小树连根拔起、飘上天空,山上的民房被风雨摧毁,变成一片废墟,到处闻听凄凉的哭声,急得山神束手无策,急上天奏请玉皇大帝派清风大仙下山,镇锁孽龙。# z% o5 r X( A3 Q8 ^, E" X: ~8 T 小白龙来到花果山,饿了吃仙桃,渴了饮泉水,大小山头游玩一遍,窜入水帘洞里洗个澡,顿觉心旷神怡,饱览了人间仙境。正欲返回时,撞遇清风大仙骑白鹿,乘清风,驾祥云飘然而来,挡住了白龙归路。小白龙见势不妙,吐出一团白气,隐形逃遁。清风大仙放出一道金光,跟踪追拿,又对坐骑白鹿耳语几句,白鹿会意化作小僧而去。 6 V+ N/ E, x: k3 i3 _% A 小白龙被金光追得满山乱窜,无处躲藏,从南云台窜到北云台,想从鹰游门处入海,不料此处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小白龙双眼熏朦了,看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伏地就擒,头在海边西山坡,尾巴还在山顶上,虽有白气护身,但被大仙的金光团团围住。清风大仙怒指白龙说:“孽畜,你残害生灵,可知罪?”小白龙那能料到清风大仙派白鹿小僧在此掘土烧窑熏阻它,后悔莫及,连连点头哀求道:“大仙饶命,我只因羡慕花果山美景,出于好奇,玩得尽兴忘形,残害生灵本非我意。”清风大仙说:“念你幼稚,放你一条生路,必须做到一点:一要虔诚修善,二要改邪归正,三要重犯定斩不饶,若能做到,立即放你回龙宫。”小白龙一一答应。清风大仙收回金光,小白龙随着白气逃回龙宫。/ U- {8 b0 ^- A8 F 后来当地人就用这个窑烧炭营生。一年是新窑,二年称旧窑,年代变了,本地人就把连云港称作“老窑”,但在新社会,政府仍把“老窑”改称“连云港”。 说在很久以前,宿城山上有一座庵,名叫悟正庵。按理说里面住的应是尼姑,但却住着一个老和尚,带着十来个小和尚。在庵的四周长满了茶树,可算是庵里的财产。老和尚领众徒对茶树精心管理,收获倒也不少,不过他每年都要亲自采摘一些茶叶,亲自熬沥,制成一种名叫"龙凤"的茶团,保存起来,一般的客人是没有口福尝的。 有一天晚间,老和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轮红日从海中冉冉升起,老和尚马上惊醒,连称好梦,明日必有贵客来。第二天清晨,老和尚令

猜城市名

猜城市名 1.金银铜铁。(打一中国城市名)无锡 2.一路平安。(打一中国城市名)旅顺 3.倾盆大雨。(打一中国城市名)天水 4.银河渡口。(打一中国城市名)天津 5.四季温暖。(打一中国城市名)长春 6.带枪的人。(打一中国城市名)武汉 7.风平浪静。(打一中国城市名)宁波 8.两个胖子。(打一中国城市名)合肥 9.双喜临门。(打一中国城市名)重庆 10.相差无几。(打一中国城市名)大同 11.久雨初晴。(打一中国城市名)贵阳 12.红山。(打一中国城市名)赤峰 13.努力炼钢。(打一中国城市名)大冶 14.大家都笑你。(打一中国城市名)齐齐哈尔 15.永不动乱。(打一中国城市名)长治 16.日近黄昏。(白头格,打一中国城市名)洛阳 17.拆信。(打一中国城市名)开封 18.隆冬穿背心。(谐音格,打一中国城市名)邯郸 19.刚建成的村庄。(打一中国城市名)新乡 20.东、西、北三面堵塞。(打一中国城市名)南通 21.八月飘香香满园。(打一中国城市名)桂林 22.觉醒了的土地。(打一中国城市名)苏州 23.海中绿洲。(打一中国城市名)青岛 24.春城无处不飞花。(打一中国城市名)锦州 25.夸夸其谈。(打一中国城市名)海口 26.不冷不热的地方。(打一中国城市名)温州 27.萤火虫,亮晶晶。(打一中国城市名)昆明 28.千里戈壁。(打一中国城市名)长沙 29.空中码头。(打一中国城市名)连云港 30.大雪变水。(打一中国城市名)通化 31.快乐之地。(打一中国城市名)福州 32辕门。(打一中国城市名)营口 33.水底闹市。(打一中国城市名)海城 34.泰山之南。(打一中国城市名)岳阳 35.珍珠港。(打一中国城市名)蚌埠 36.烽火哨。(打一中国城市名)烟台 37.花满海湾。(打一中国城市名)香港 38.士。(打湖南一地名)吉首 39.刚开垦的庄稼地。(打湖南一地名)新田 1.金银铜铁——无锡 2.四季温暖——长春

河南部分地名的由来

河南部分地名的由来 河南省的县名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市名多由县名而来,是封建帝制灭亡后的近几十年间才兴起的。县市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河南现有127 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

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 可以看出,河南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期,二是隋唐盛世,三是封建社会消亡后的近现代。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河南县市名称的命名及其由来、含义作以下探讨。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 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 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 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 汝阳,在北汝河之北。 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 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

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名内黄县。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 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 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 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 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 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 。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 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 如: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 ,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 范县境内古有范水, 睢县境内有睢水,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的由来 1、天桥 2、大栅栏 3、东四、西四 4、大北窑 5、亮马河 6、呼家楼 7、黄庄 8、保福寺 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

天津地名文化

一.从地理角度分析天津地名文化 1.与“水”结缘 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不管地名怎样演变,“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天津18个区县里,有10个区县名中有带“水”偏旁的字。这些水气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等。天津又称为“津沽”“沽上”;海河又名“沽水”,是天津的风景轴线。“沽水流霞”是令人陶醉的都市景观。除“沽”之外,以“港”“泊”“洼”“淀”“沟”“湾”“滩”等命名的天津地名亦为多见,如大港、双港,团泊洼、青泊洼,南淀、茶淀,陈家沟、九道沟,唐家湾、西大湾子,柳滩、大滩等。如此之多的带“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吗?另外与河流有关的“口”“嘴”“圈”“堤”“桥”“闸”“码头”“渡口”“水库”等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见,例如:北塘口、小稍直口,梁家嘴、霍家嘴,上河圈、西湖圈,王顶堤、西横堤,引河桥、千米桥,北闸口、二道闸,万家码头、崔家码头,炮台渡口、柳滩渡口,双港水库、于桥水库等。 2.择高而居 天津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等为地名的更为多见,例如芦台、八里台,王庆坨、西塘坨,西堤头、上河头等。“台”“坨”“头”等字的形虽不直接从水,但作为地名用字的词义却与“水”密切关联。如此众多的与水结缘的“台”“坨”“头”等地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 3.方位感 由于城市建筑是沿河修造的,所以天津街道的方向、方位很不端正。但是,老城里一带的街道却显示出严整的方位,这是以四条马路、四座城门和四个城角为坐标之使然;例如北马路、东门里、南门西、北门外、西南角等地名的方位感十分明晰。带方位词的天津老地名为数不少,例如东局子、西堤头、南马集、北大关,上古林、下瓦房,前营、后台等等。地名中的方位词的功能就是标明地理位置,例如:体院北、天拖南、北站外、娘娘庙前街、粮店后街、周公祠西街等。 4.“开”字地名 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老西开”“西广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1901年城垣拆除后,“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到这里,遂改名为“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南开”这个地名也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北开”最初是指城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一带。“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后随着南开一带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逐渐繁荣起来,习称西广开,今泛指广开大街以西一带。 5.成对地名 天津成对的方位地名也不少见,如河西“东楼”“西楼”,明初已成聚落,是商业繁华区;红桥“关上”“关下”,以北大关为参照物,以河北大街为划分点;北辰“南仓”“北仓”,都是元朝初年建造的粮仓,以方位命名;蓟县“上仓”“下仓”,相传唐朝建村,同为漕运仓厫。另有“南营门”“北营门”,“南运河”“北运河”,“东减河”“西减河”,“东于庄”“西于庄”,“东泥沽”“西泥沽”,“前营”“后营”等方位相对的地名。 二.从历史角度分析天津地名文化 1.军事要塞地名 宋朝时,中国北方形成了宋、辽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年的海河就是“界河”,当年的天津就是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了。为了抵御辽兵南下,北宋政府在海河南岸设置了许多以“寨”“铺”等命名的军事据点,派驻重兵戍边屯垦。当时的寨名,如“独流”“沙窝”“当城”“双港”“泥沽”“小南河”等,绵亘至

中国地名之最

首都北京是我国最著名的政治、文化中心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山西省是我国产煤最多的省 山西省是我国古木建筑最多的省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设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省 湖北省是我国最著名的“千湖之省” 广东省是我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 广东省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 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的省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 四川省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多的省 四川省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 云南省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少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省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省 宁夏是我国回族最集中的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冰川王国” 台湾省是我国的“珊瑚王国” 台湾省是我国降雨最多的省 大庆市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 哈尔滨是我国最北部的大城市 长春市是我国最早的汽车城 鞍山市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同江市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苏州市是我国园林最多的城市宜兴市是我国最著名的“陶都” 苏州市是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 济南市是我国泉水最多的城市 潍坊市是制放风筝最有名的城市 福州市是我国最著名的温泉城市 宁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景德镇市是我国最著名的“瓷都”

杭州市是我国最著名的“湖光城市” 广州市是我国最大的商品交易会之地佛山市是我国第一个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 三亚市是我国最南端的市 桂林市是我国山水景观最秀丽的地方 兰州市是我国最中心的城市 重庆市是我国第一座摩托车城 攀枝花市是我国最早自建的钢铁基地 自贡市是我国最大的井盐产地 涪陵市是我国最大制作榨菜的地方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昆明市是我国最著名的“春城” 个旧市是我国最著名的“锡都” 拉萨市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省会城市 日喀则市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县级市 西安市是我国建都最多最久的都城 格尔木市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市 乌鲁木齐市是我国距海最远的城市 吐鲁番市是我国高温持续时间最长最热的城市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南宋时,淮北属金。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 ●徐州 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 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 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 铜山 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 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 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天津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天津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天津市,简称“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延祐三年(1316年)称“直沽塞”,后设“津海镇”,取“海滨津渡”的意思。元代设这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明初燕王(朱棣)称帝后,采纳大臣的建议改“海津镇”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2015年,天津市辖15区1县。 【和平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 【河东区】因地处海河东岸而得名。 【河西区】因地处海河西岸而得名。 【南开区】位于市区西南部,约在四千年前退海成陆,地势平坦,北高南低。作为天津旧城迤南的一片开阔洼地,有“南开”之称。 【河北区】位于市区东北部,因地处海河以北而得名,是天津市发祥地之一。 【红桥区】区名因境内古老的“红桥”而得。 【滨海新区】由原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合并而成,滨临渤

海而得名。 【东丽区】 【西青区】 【津南区】 【北辰区】地处天津最北端,其名来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化,而众星其之。”还有一本古书《尔雅》上说“北极谓之北辰”,把它冠以区名,寓意为天津的北辰星斗,在北辰区的中心广场上刻有一块大石头,志释此意。【武清区】区名有以下说法。一种说法是:明代郭子章1614年成书的《郡县释名》:“武清县,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雍奴县是幽燕盛武之地,久为兵燹所祸。把“雍奴”改为“武清”,所谓“武功廓清”就是用军事功绩去摧陷廓清,荡涤邪恶,以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另一种说法是,唐时“雍奴县”地域辽阔,《水经注》云:“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滇。”其中有“武盍淀”“清淀”,取二淀其首字合而得“武清”,表达美好心愿之意。2000年,武清撤县改区。 【宝坻区】位于天津市北部。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析香河县东部置宝坻县,取“盐乃国之宝,如坻如京”之义得名。“坻”,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2001年撤县改区。 【宁河区】位于天津市东部,县政府驻芦台镇。明朝时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

地名故事2017

定边地名综合故事 很有意思的是,打开定边地图,从定边大大小小的地名归类可以看出定边县自然生态的变化和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风貌,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人和动物都要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生态都要严加保护。翻开定边县地图,我们看到了优雅美丽的图画。许许多多的海子、池塘、沟渠山涧、水滩井泉。大家看:蒙海子、胡海子、双海子、南海子、小海子、沙海子、肖家海子、蔡家海子……刘天池、庞天池、何天池、高天池、杨天池、申(沈)天池、许天池、薛天池、前天池、后天池、白天池、前梁天池、后梁天池、露天池、波罗池、莲花池、滥泥池、苟池、……坝滩沟、方西沟、泛水沟、王水沟、上乱沟、下乱沟、水泉沟、水洞沟、刘四沟、天桥沟、繁石沟、三道沟、红崖沟、佘沙沟、东仁沟、西仁沟、卜沟、井沟、石沟……罗渠、庙渠、关渠、贺渠、梁渠、韩渠、张渠、李渠、刘渠、石渠、谢渠、长渠、尹渠、井渠、苗大渠、庄子渠、车路渠、姚贺渠、对口渠、下蔡渠、美丽渠……史阎涧、赵木涧、海底涧、石头涧、鹰窝涧、孤山涧、阳山涧、王涧……水掌湾、雪水湾、张河湾、清水河、红柳河、安川河、八里河、十字(石子)河、邢河……大水、甜水、水口、水滩子、水沟峁、……东川、石涝川、新安边川……马沟泉、杨井、砖井、白泥井、萝卜井、杨福井、井儿畔、石井子、梁井子、西井、魏井、

杜井、刘井、史井、崔井、井滩……所有这些叫海子、天池、沟渠、川涧、河湾、井泉的地方,都是清水粼粼、流水淙淙、河水滔滔、井水汪汪……再有芦草圪崂、芦草沟、芦梁、芦湾高草梁、冰草涧、冰草沟、白草峁、火草涧、黄草脑、沙蒿湾、黄蒿梁、白刺湾、蓆芨滩、大刺圪塔(疙瘩)、草滩墩、陈草塬、北草湾等等。这些地方野草茂盛、芦苇丛生、蓆芨满滩、蒿草遍地、漫山遍野、遮天盖地、全是草的世界。再看:桃树庄、桃树梁、桃树湾子、桃岭山、杏树塘、杏树湾、杏树渠、杏树崾崄、果树湾、果树塘、榆梁、榆树台、榆树湾、杨塬、杨庄、杨湾、杨岭、杨沙塬、杨渠子、杨高山、杨湾子、杨木将台、柳上庄、柳树涧、柳树台、柳树塘、柳崾崄、柳沟洼、柏树庄、宁条湾、红柳沟、沙柳坑、木瓜沟、木瓜湾、树洼、大树塘、张树湾、岔树林……这些地方森林覆盖、树木参天、梢蔓缠绕、花草遍地。 由于水草丰美、环境优雅、各式各样的珍禽异鸟、野物怪兽都汇集拢来、繁衍生息。 白羊山、饮羊井、羊路渠、冯羊场、羊圈山、羊儿崾崄等处,绵羊、山羊、大羊、小羊摆满了山屲草滩,叽叽咩咩叫声不断;噌噌喳喳啃草的声音不绝于耳。还有骆驼脖子、驼毛渠等地噗踏噗踏成群结队行走的骆驼;猪圈梁、猪躺坑等地哼哼吱吱乱旋乱毁的毛猪……

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文档2篇

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文档2篇Tianji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n place names 编订:JinTai College

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文档2篇 前言: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本文档根据条例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全文文档 2、篇章2:《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有什么不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地名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显得越来越重要。下文是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欢迎阅读! 篇章1: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全文文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内国际交往的需要,方便人民生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所辖区域内标准地名的命名、更名、公布、使用、标志设置管理,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 (一)市、区、县、乡、镇的行政区域名称以及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的名称; (二)山、河、湖、洼淀、海湾、滩涂、岛屿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三)城镇住宅、街道里巷、村镇等居民地名称; (四)公路、道路、桥梁等名称; (五)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文化体育场所等名称; (六)楼、院门号;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机场、铁路、港口、码头和建筑物、构筑物等名称。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二期答题过程及结果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二季第二期答题过程及结果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主旨的同时,《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对地名文化的呈现形式等进行了创新。节目赛制创新推出多种地名玩法,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地名是人生轨迹的源头,是城市岁月的印记,是历史绵延的见证,是时代发展的标签。五十位地名高手共赴这场地名文化的盛宴,以名会友,触摸万千地名的人文情怀。每个地名背后,都有段生动故事,记住中国地名,读懂中国故事,泱泱华夏,千古神州。在地名里凝聚的不仅是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节目赛制创新推出多种地名玩法,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地名是人生轨迹的源头,是城市岁月的印记,是历史绵延的见证,是时代发展的标签。五十位地名高手共赴这场地名文化的盛宴,以名会友,触摸万千地名的人文情怀。每个地名背后,都有段生动故事,记住中国地名,读懂中国故事,泱泱华夏,千古神州。在地名里凝聚的不仅是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创新赛制,选手得到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第二季节目中采用了“打擂”的比赛方式,在第一期节目中通过突围赛、对抗赛产生5人守擂团。在后续的十期节目中,方阵中的选手轮番对守擂团发起挑战。一旦挑战成功,就可以成为新的守擂团成员。 比赛题目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宽广。除了继续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自然特征、丰富物产、重要事件、历史人物等文化内涵,第二季节目中还引入了涉及地名法规、地名标志、地名拼写、地名命名方法、地名语源考证等知识的题目,给观众奉上多姿多彩的地名知识万花筒。 紧扣时代主题,更加注意体现地名文化宣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季节目中突出了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时事热点。邀请边检警察、援鄂医疗队员、参与疫情防控的普通民众等来到节目现场,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很多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创新选手组织方式。改第一季的“单兵作战”为分团而战,根据选手的职业、年龄、性别、兴趣等特点,将参赛选手分为5个方阵:从事教书育人事业的教师方阵,囊括了从小学到博士各个阶段莘莘学子的学生方阵,来自天南海北的姐妹们组成的女选手方阵,还有因对地名文化的热爱相聚到一起的不同行业代表方阵,更有用脚步去丈量祖国大好山川的行者方阵。新的组织方式更能令观众对选手们充满朝气、活力四射、丰富独特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各年龄段、各种职业背景的选手都有机会冲到前台展示自我。 节目赛制创新推出多种地名玩法,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地名是人生轨迹的源头,是城市岁月的印记,是历史绵延的见证,是时代发展的标签。五十位地名高手共赴这场地名文化的盛宴,以名会友,触摸万千地名的人文情怀。每个地名背后,都有段生动故事,记住中国地名,读懂中国故事,泱泱华夏,千古神州。在地名里凝聚的不仅是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

地名的故事

地名的故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发现家乡有趣的地名和有趣的现象,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物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读题目、调查报告、收集资料等活动中,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是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发现家乡有趣的地名,了解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为家乡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发现家乡有趣地名,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学习重点】 了解家乡地名的背景和文化,感受家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培养对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的自豪之情。 【学习难点】 能通过家乡的地名来感受家乡的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学习引入。 一元路、二道街、三太里、四方坪……听过这些地名吗?家乡有哪些有趣的地名?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吗?听听家乡地名的故事,从中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和人杰地灵。 二、自主预习。 1.给家乡的地名分分类、排排队,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2.地名的学问还真不少。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三、新知学习。 活动一: 家乡有哪些有趣的地名?请你写下来。

活动二: 说一说你感兴趣的地名,想办法了解它的来历吧! 活动三: 让我们寻找发生在家乡的故事,和同学交流分享吧! 四、巩固练习。 1.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呢? 2.小小的_____真有趣,有的反映家乡的_____特点,有的记载着家乡的_____与_____;有的地名是最近取的,有的地名已经使用很久了,有的则改了很多次。这些_____是我们了解_____的重要线索。 3.家乡的地名很多都有特别的_____,有着优美的_____。了解地名的_____,你会发现家乡真是个_____的好地方! 4.你还知道哪些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 5.为什么人们常常说我的家乡“人杰地灵”呢?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津地名里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例如,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的来源都和李世民有关联。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中设帐房之处。 在历史上宋朝和辽国相隔大清河、拒马河南北对峙,辽国曾多次越过界河与宋军杨延昭部(即俗称“杨家将”)激战。今静海县与河北省交界一带,就是两军驰骋交战之处。传说静海县南部的古城洼(今子牙河与南运河之间的堤外洼地)一带,就是杨延昭军队的大营。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的北部,后形成村落初名“辕门口”,元朝时更名为“元蒙口”。为侦察搜集辽军情报,杨延昭派出两个侦察机构,一处设在辕门以北,后形成聚落初名“探马庄”,后演化为今名“谭庄子”。另一处设在辕门以西的寺庙内,由杨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敌情,人称“禅房”。后形成聚落,现已发展为“东禅房”、“当禅房”、“西禅房”三个村落了。 静海县子牙镇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儿庄”,传说每当杨延昭临阵与辽兵交战,其母佘太君常于此眺望观战,故名。距王二庄一里多远有“宗保村”,传说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领兵驻扎之处。附近还有“孟庄子”和“焦庄子”,传说是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的驻地。宁河县“潘庄”,因是宋将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据民间传说,武清区“牛镇”是杨六郎当年抵御辽兵大摆牤牛阵的地方。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是宝坻区的“南仁浮”,相传杨六郎在此与大刀王怀女交战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杨被迫与王怀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 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故事 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

地名有哪些文化

地名有哪些文化?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 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

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带“不”字,可以认为是“不”这一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造成的,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

中国地名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国地名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地名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能把一些历史事实和传说保留下来。 下面是整理的有关于地名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地名传说故事1、陈婆渡 传说宋代以前陈婆渡这儿有一条九曲江,与江、海直通,潮激卤浸,满目荒凉。后来一对姓陈的渔民夫妇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在三江口边搭了一个茅草棚,以捕鱼为生,成为这里的第一户人家。老汉夫妇在前江北岸搭起埠头,人称陈埠头。有时见行人对河犯愁,陈婆就用自家小渔船为人免费摆渡。 老汉去世后,陈婆就不再捕鱼,正式设渡方便行人。陈婆生前最大愿望就是造一座桥,可惜一直未成。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她,募款建桥,并把此地命名为“陈婆渡”,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地名传说故事2、吉林 古林旧称黄公林,相传是为纪念夏黄公而名。夏黄公就是黄石公, 史传为鄞地之人。黄石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指点张良兵法,为考验张良品行,让张良在圯桥上替他三次拾履,最后才授以《太公兵法》,成就张良一番伟业。 这段逸事被司马迁记载在他的《史记》里。黄石老人作为当时著名的“商山四皓”之一,晚年隐居故里,在鄞西一带行医,传说最终逝世于黄古林,享年九十余岁。黄古林建黄公林庙来供祀之,那庙现今还

在,算来亦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地名传说故事3、钟公庙 据明嘉清《鄞县志》和清光绪《鄞县志》等史籍记载:南宋庆元六年至嘉泰四年,当时鄞县的县令叫钟廉,他在任职期间致力水利事业,从周宿渡至陈婆渡肖家,率领民众兴筑“鹊巢碶”。 为了感谢钟廉,当地百姓在鹊巢碶建了一个钟廉庙祭祀。明代鹊巢碶被废除,庙被迁到了庙跟,并且改庙额为“忠廉”。清代道光二十四年,乡绅周道遵呈请官府设庙额为“钟公”,以避名讳,从那以后,“钟公庙”的名字就沿用至今。 地名传说故事4、五棵松 清代时,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当时的人们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于是行人们就相约在五棵松树下碰头,然后结伴而行,五棵松这个地名于是从此叫开了。 后来1965年国家修建地铁,由于技术问题,使得这五棵松树相继死掉,为了纪念这个地名的历史意义,在此处补种了五棵松树。 地名传说故事5、苹果园 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比较得宠,揽到了很多私房钱,他于是在京西买了一大块地,种植各种瓜果。但可能由于水土的问题,这里只有苹果长得最好,于是他吩咐只种苹果。就这样,京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苹果园。当然,后来这里的苹果树被砍掉改成了农田,但这个地名却已经叫开,没有改变。 地名传说故事6、苏州街

天津话的由来

蚌埠方言----天津话的根源 天津话,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天津地区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各处天津话仍有些许区别。一般认为,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最北的一座妈祖庙)附近地区。 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 天津话的起源目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另一说法从民间传说出发,不少天津人都听老人讲祖上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是山西,因此山西移民的记载,使得一些人相信天津话来自山西;第三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的来源于苏、皖。根据目前从历史及语音等角度考证,第三种说法最为可信。 “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到了清朝,天津改为州,后来改为府。天津在清代也是淮军的大本营。天津同北京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天津还是离京城最近的大都市,不少官员、贵族等在此做官或修宅。因此,宫廷用语开始影响天津话。此时,天津话开始同北京话进行了双向影响。天津话与北京话出现了大量相同的词汇与读音。而从清朝晚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多曲艺形式,包括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都经历大发展,不少艺术家在京津两地演出,其中不乏名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京话与天津话的相互影响。如“捅漏子”的“漏子”,原本是北京话;而“糟改” 原本是天津话,但在京津两地都有使用。 到了现代,尤其是随着推广普通话的进行,天津话已经开始靠近普通话,一些词语只在老人的口中能听到,年轻人很少使用。 发音特点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

“五道营”。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