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分层次

段落分层次
段落分层次

八年级期末复习——划分结构层次

寻找标志词语划分结构层次

[方法阐释]

划分段落层次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加深对文章内容与结构的认识以及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大纲》在“阅读训练”部分明确提出了“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的要求。

在划分文章结构时,要善于抓住标志性词语。一段文字,其结构的整合和思路的推进,往往由标志性词语连缀统一,抓住了这些词语,我们就能清晰明了地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使结构划分有章可循。

例一乡愁

○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3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4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标志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层次划分○1/○2/○3/○4

理由阐释从成长历程写乡愁

★规律探索你发现了吗?这个文段的标志性词语都是表示时间的。

练习: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②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③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④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5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标志词语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到了秋天北雁南飞

层次划分○1/○2○3/○4/○5

理由阐释描绘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

★规律探索你发现了吗?这两个文段的标志性词语都是表示时间的。

例二○1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2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3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4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标志词语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北面

层次划分○1○2/○3/○4

理由阐释以行走路线为顺序,移步换景

○1星空下,一潭碧绿的湖水,荡漾起微微涟漪。○2湖边,几棵垂柳随风摇曳,枝尖不时划过水面,如蜻蜓点水般美丽。○3树下的花草进入了梦想,安然恬适。○4草地上,我静静的

坐着,任思绪飞扬万里。

标志词语星空下湖边树下草地上

层次划分○1/○2/○3/○4

理由阐释按方位写夜景色

★规律探索你发现了吗?这两个文段的标志性词语都是表示空间变化(地点转移或方位变化)的。

例三○1生活中的挫折一些我已淡忘。○2但是,我深信它在我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影响着我。○3因此,我从不畏惧挫折。○4挫折是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它能改造我们,完善我们,让我们迎接挫折吧!

标志词语但是因此

层次划分○1/○2/○3○4

理由阐释“但是”转折“因此”总结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3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标志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

层次划分○1/○2∥○3

理由阐释第一句总说,然后从两个方面分说

★规律探索你发现了吗?有的标志性词语是表示逻辑关系的。

练习

1、指出下列段落分层正确的一项:()

①死海位于约旦和以色列交界处。②死海的水面,大约在海平面以下390米。③海水的含盐度很高,约为一般海水的9倍;在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④“死海”就以此得名。⑤它为什么会含有那么多盐呢?⑥这是因为,约旦河持续不断地将含有盐分的少量河水向它输入,而水分却通过蒸发而丧失着,这样,盐分就增高了。⑦死海海水原来是分层的,原因也在这里。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指出下列段落分层正确的一项:()

①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

②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③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④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⑤《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指出下列段落分层正确的一项:()

①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②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③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④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⑤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⑥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指出下列段落分层正确的一项:()

①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②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③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④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5. ①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②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③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④他的外甥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⑤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⑥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⑦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⑧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A. 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序),再交待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①②③④ // ⑤⑥⑦⑧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①∥②③ // ④⑤⑥⑦⑧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①② // ③④ // ⑤⑥⑦⑧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①// ②//③ // ④⑤⑥⑦// ⑧

分析: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为总领句,(b)(c)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来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由此可见,答案应是B 。

6.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⑤有人

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分析: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7、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上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④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⑤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⑥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⑦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雨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A. 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8、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①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②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③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④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⑤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⑦这时我忘记了一切。⑧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

①为什么要重视语文学习呢?②语文是学习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地基一样。③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④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青年,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这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吧。⑤语文水平低,讲义看不懂,怎么学好数学?⑥你要解数学题,连题目要求什么都弄不清楚,解题非错不可。⑦语文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助于学习数学,还有助于学好其他科学知识。⑧为什么呢?⑨因为语文也是一门科学,它和数学一样都很重视逻辑推理,其他科学和语文一样,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0①汉语的优美隽永还表现在它的音乐美上。②汉语有四声之别,因就有声调抑扬之美。③既有中华伟大风暴风狂这种四声罗列的四字语,也有翻天覆地罗月如流这样平仄二分的成语。④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更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音韵之美。⑤双声如玲珑茂密,叠韵如逍遥玫瑰全重叠如漫漫悠悠,交错重叠如丁零当啷稀里哗啦。⑥汉语讲节奏与对称,声韵调的组配,再加上音节节奏的二二为步;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

⑦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蓝,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读难忘,百读不厌。文中分层正确的是( )项: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11.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清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枝。⑦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两层,正确的分法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2.①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儿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中分层正确的是( )项: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此题答案说明:第一,总体地说一个景然后分步去描写,这就很自然的把两个层次划分开了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叙议结合,就是对事物有了一个描叙,或者在事件有了一个记叙之后最后会有一个抒情句或者是一个抒情段或者是一个议论段,在这段当中是不是表现为最后一句啊?这样一分析层次就出来了(边放映幻灯片边讲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划竖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微微露出点粉色”都是表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的,然后是议论抒情,收束全段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13、下列句子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轻柔的和风,蒲公英的孩子们出发了。②他们丝毫不留恋故土,坚强地无畏地踏上了征途,③义无反顾地去完成他那神圣的使命——寻求生命的永恒!④尽管路途中有着令人担忧的种种不测。⑤不起眼的,渺小的蒲公英,却有着令人瞩目的宏大情怀。

A:①Ⅱ②③Ⅱ④⑤B:①②Ⅱ③④Ⅱ⑤

C:①Ⅱ②③④Ⅱ⑤D:①②Ⅱ③Ⅱ④⑤

14、下列句子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②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真正的命运。③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④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⑤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⑥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⑦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⑧优秀的人总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表白粉饰自己。⑨在真正优秀的人来看,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A:①Ⅱ②③④⑤⑥⑦Ⅱ⑧⑨B:①②Ⅱ③④⑤⑥⑦Ⅱ⑧⑨

C:①②③Ⅱ④⑤⑥⑦⑧Ⅱ⑨D:①②Ⅱ③④⑤Ⅱ⑥⑦⑧⑨

15、下列句子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会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②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小到最低限度。③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让你受益无穷。④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可以把他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⑤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A:①Ⅱ②③Ⅱ④⑤B:①②Ⅱ③④Ⅱ⑤

C:①②Ⅱ③Ⅱ④⑤D:①Ⅱ②③④Ⅱ⑤

16. 给下面文段划分层次。

①绍兴是我的故乡,偏门外一带是我旧游之地;以前我可没有这样感兴趣过。②固然,由于年龄、世故等关系,有些事情一时体会不到真情;像我早在中学学校里唱过的“鸟鸣山更幽”和“夜归鹿门”等歌词,一直到我年已半百在福建永安的山上时才忽然体会到。③却也只是一会儿就过去了的。④如今鉴湖风景给我优美的印象时使我念念不忘的了。⑤“静观万物皆自得”,原来在旧社会里,我迫于生计,一直匆匆忙忙,没有好好地安静过心境。⑥不久以前我到北京去开会,在火车开出城站时,我忽然想到,以前我屡次北上,总是为着生计,这次才主要是为着事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分析】注意分析段落的个性特点。这个段落写了作者对绍兴这个地方的理解,把理解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小时候,一是年过半百时,一是不久前。根据几个年龄段可以看出段落的层次结构。分析这几个方面的时候照应相关的语句,就可以分出层次。然后根据层次,总结层意。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交代了旧地重游感到从未有过的兴趣;第二层探究感兴趣的原因;第三层点明题旨。

17 .给下面文段划分层次。

①这样,时间变了,平时的早中晚划分也变了。②我一向认为黎明和黄昏是安静的。③在这儿,在这座水杉林里,整天都很安静。④鸟在朦胧的光影中飞动,在片片阳光里穿梭,像点点火花,却很少喧哗。⑤脚下是一片积累了两千多年的针叶铺成的垫子。⑥在这厚实的绒毯上听不见脚步声,我在这儿有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感。⑦在这儿人们都凝神屏气不敢说话,深怕惊扰了什么--怕惊扰了什么呢?⑧我从孩提时代起,就觉得树林里有某种东西在活动——某种我所不理解的东西,⑨这似乎淡忘的感觉立即回到我的心里。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总分结构模式,第①句总说随着时间变化,早中晚划分也相应变化。第②~⑥句是分说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具体叙说物变了,整天都很安静。第⑦~⑨句是分说部分的第二个层次,是写人的情况,人在这个环境里的感受。

1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问:这段文字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标记符号中表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答案】由材料可以看出,第①句与第②③句之间是总分关系,谈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第④则谈对叶老教育思想认识不清的后果。所以划分应为:①②③/④

19. 给下面文段划分层次。

①现在的天文学,不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②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③人去不了,怎么研究?④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⑤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射线,波长更短的‘γ’射线。⑥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是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⑦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⑧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星的爆发。⑨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就认为是“客人”走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给段落分层,要分析段落中句子间的关系,这是分析段落结构的基本方法。分析这个段落:第一句写天文学研究的内容,第二句用举例的方法写研究的内容,第三句是过渡句,第四句和第五句分别从两个方面具体写研究的方法,第六句写了

研究的结果,第七句写研究结果体现出的内容,第八句、第九句写“客星”。再看文段主要说明的对象和出现频率高的词语,本段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研究”,对象是“天文学”,文段是根据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有这两点可以推断出分层和层意:①—②,天文学研究的对象。③—⑤,天文学研究的方法。

⑥—⑨,天文学的研究结果。

初中语文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语文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众所周知,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充满个性差异的学生,就像要面对五个不一样长的手指头一样。在施教的过程中,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读懂学情,而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就是全面读懂学情的重点环节。因为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基础、智商情商、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所以,即使他们站在同一求知起跑线上,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可能相同。 既然这样,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善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活动呢?我以为,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一、上课提问: 生字正音或朗读课文请差生完成,解读课文内容或写法请中等生陈述,能拓展课文内涵广度和深度的问题请尖子生来回答。学生每次回答后,出错的地方,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同学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尽量想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古文翻译: 教师在教课之前,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对好生的要求是:借助课下注释,不看教辅材料独立翻译,不懂的地方问同学或老师,以此培养自学能力。对中等生的要求如同好生,只是他们必须学会与好

生合作,多向他们请教翻译的方法。对差生的要求可以低一点,除了上述两种要求以外,应该允许他们参考别人的翻译成果。 等全班同学都完成作业之后,请好生念出译文,师生讨论并纠错,形成共识,共享课堂活动所生成的资源。 三、写作方面: 日记每天必写一篇,对中上生来说,困难不大;但对差生来说,的确不太容易。为此,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要求也应该讲究层次。比如,好生和中等生要求做到:字数400字以上,且独立完成。差生至少完成一半,另一半可以做摘抄,如抄一些美文佳句。 教师要经常提供各种类型的日记题目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确定一定的写作范围,以免不知从何入手。同时,教师要经常陈述自己的写作经验,把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直接的经验告诉学生,让他们尽快找到写作的规律,少走弯路,多出佳作。在这样的点拨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受益的数量和质量不尽相同,这关系不大,能吸收多少就算多少。 为了让学生取长补短,教师在日记和作文批阅完成之后,务必在课堂上腾出一点时间,让他们互看习作。这样,可以让差生分享中上生的写作优势,让好生协助差生指出其习作上的不足,也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沟通,建立良好的情谊。 善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说白了,就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做主动求知的学习者。善待不同层次的

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景县任重完全小学王丽丽摘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学生、作业分层比较科学以及生物作业怎样布置才能使学生饿的吃饱,饱的吃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发挥作业的真正目的——巩固基础、强化技能、发展思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新的作业关学生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 长期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千篇一律,所有学生的作业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语言潜能和智商的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经验背景不同及情感态度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布置弹性作业即分层布置作业的作法,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也响应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要求。国家教委规定的小学生作业量:一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二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三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六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 以下谈谈我在分层布置作业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新的作业观 前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头脑中充满着“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下初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的广阔空间,并享有足够的时间.布置并组织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后作业过程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每一次作

初中语文分层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分层作业设计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现在,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事实需要,一面向全体学生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看菜下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布置作业时,分层设计,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尝到“无须搬梯子,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甜头,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 对语文学科来说,同学们由于毕业学校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所以识字量、阅读量都不一样,可以说是良莠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在布置作业时采用分层布置,分层评价的方法,感觉很成功。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一:“三三制”原则,作业由浅入深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题,综合题,创新题;学生俺有查到好分成三个层次:a、b、c。例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熟读课文三至四次,疏通生字词;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欣赏文章精彩文段并写一点赏析性文字;在字词教学的落实上,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能读会写并知道意思,然后用这个词写一句话,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选择本课中五个生词写一段话,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五六百字,要完整通顺,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写具体,即能把一件事写完整,有一定的重心并做到叙事有条理,内容具体,详略得当。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写生动,就是要求在叙事中融入一定的描写,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在作业的数量要求上,各层次的学生也各不相同。比如,在阅读方面,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三篇课外阅读;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五篇课外阅读;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七篇课外阅读,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精力,阅读经典名著;在写作方面,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一篇课外练笔,允许摘抄,字数不少于600字;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至少两篇课外练笔,一篇可以摘记,字数在800字左右;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三至四篇课外练笔,允许一篇摘抄,但要写点赏析性文字.

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方案

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方案 【案例背景】 完成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是经常的、重要的活动,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是造成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在作业布置实践中,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目标、同评价”等一刀切的做法,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后进生“难消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格健全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让我们的作业布置“面向全体、分层实施”,这是减负增效教育形式下定然要实行的做法,她能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个性、特长,让每一朵都可以开成花儿。 【案例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都是从这一课提炼出来的常用词或新词。在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几乎没有思考过如何去布置这一项那么简单的基础题,就只是照着其他年长老师的样,要求所有的学生把每个词语都抄四遍。这样的作业我批改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对字词的识记效果也不错,每次默写多数人都能得满分,我曾为自己的聪明暗自乐呵。 好景不长! 随着教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突然发现光会默写几个词语无用,考试时多为对词语的灵活运用。因为平时类似的训练少,所以失分较多。 该如何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呢?经过和同事的多次探讨,说是连词成段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所以就开始尝试着要求学生把每一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一举两得。正当我洋洋得意之时,问题又出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做上来的作业,前言不搭后语,不成一段通顺的话。甚至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干脆就没交这项作业,问其原因,说是不会。时间一长,有很多同学开始惧怕甚至是厌倦这项作业,当我布置这项作业的时候,总能听到下面部分学生小声的哀叹。我明显感觉和他们之间有了隔阂,我得改变这样的局面,我陷入了沉思。 直到有一天——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初探 大荔县东七初中吴军玲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已经迫切要求课堂发生改变,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而语文教学中要达到主动参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改变应试教育中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分层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另外,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存在着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只有采取教学目标分层递进的方法,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教)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级基础层次;AA级技能层次;AAA级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级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中等成绩的学生完成AA级目标,即关键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等。好的学生完成AAA级目标,即对文章的鉴赏创造这些目标层次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 二、教学过程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有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大小强弱之别,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每个学生都同一标准,势必导致强者兴趣过剩,弱者畏难扫兴,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不能因人而异,使少数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能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教学过程分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1、同一目标,异步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同一训练目标,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先后参与并学习讨论,相互启发影响,共同进步,例

初中语文设计分层作业的一点尝试和反思

初中语文设计分层作业的一点尝试和反思 由于学生不喜欢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学生完成的的作业往往效果很差,根本起不到作业应发挥的“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效果。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为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优等生“吃的好”、中等生“吃的饱”、学困生“吃的了”,我在分层布置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记得第一次尝试着创新作业是在我在上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我就设计了如下作业: 1、将本课《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对你来说比较陌生或者难写的再写两遍。(基础题) 2、摘录1-2处你认为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或语段,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基础题) 3、你能给作者笔下的春天,配上一幅彩色的插图吗?(提高题)

4、如果你非常喜欢这篇散文,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它;选择你特别喜欢的一段文字,尝试着把它背下来,并将它积累到周记本子上。(提高题) 5、你能仿造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调动你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写一段150字左右描写春天的文字吗?(提高题) 6、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词1—2首,并尝试着背诵。或者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3-4幅。(拓展题) 7、阅读林斤澜或老舍的《春风》一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拓展题)要求:完成基础题,另外根据自身能力在提高题或拓展题中任选1-2题完成。出乎我的意外,学生对这7项作业,并没有叫苦连天,而是很积极,许多学生甚至主动地完成了4项或5项作业。通过这次分成作业的设计,我深切感受了,分层作业的好处。在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中,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思维能力、成长环境的差异等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想要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作业,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作业势在必行。分层作业我已经实施了两个年头,它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分担,提高了作业的效率,也使我的学生爱上了语文,这也是我班学生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法宝。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方面。 一、作业形式的分层语文作业形式可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三类,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提高题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五问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五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真的适合各种教学情境吗?究竟应该如何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问:一定要分层建组吗? 老师们普遍认为,分组是分层教学的必要前提条件,不分组是无法进行分层教学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实施分层教学,如何正确把握各个层次之间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尺度,是一个难点。所以,实施分层教学,无论是隐性分层还是显性分层,都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尊重他们的意愿,尽量按他们的意愿分层,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损伤了学生哪怕只是班级的一个学生的自尊心,那么,这样的教学都是失败甚至是无效的。 因此,有效的调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必要的,如有特别情况,则不宜分层建组。其次,分了组就要在课堂上采用,很多学校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模式在学校推广,学生的座位也按小组分坐,有誓将分层建组进行到底的势头,可有些课时却不需要分组。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第一课时时,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感知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很容易操作,就勿需大费周章,自然也就不要分组。 可见,分层建组应灵活运用,不如这样理解,分层建组并不意味一定要分学习小组,不追求形式上的课课必分组,时时必讨论。其实是要求教师心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及时了解,从而有不同的要求。 二问:要分层备课吗?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师必须分层备课,这样的课才有针对性,才有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的提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三问:要分层授课吗? 一些学校的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优差两头,努力为后进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优等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中等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后进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语文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初中语文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 300名学生就会有 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 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共性的背后, 还存在更多的差异和个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此,学生个体差异性不容忽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养多层次人才,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的教育宗旨,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价值, 又不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讲求成绩。 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吸收更多的适合他们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学智慧——分层教学来实现。 而分层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学生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等等。下面我以《曹刿论战》一文为例,谈一点分层教学的心得。 一是学生分层。 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个性的差异, 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 将学生分为 A 、 B 两层(分别为好和须努力。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二是课堂教学分层。 所谓“决战于课堂” ,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战场, 教师要明白每堂课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吸收知识并有所思考和创造。而教学目标并非针对所有学生,而是有分层性的目标。 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针对 B 层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一些重要实词;而 A 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语句的理解来探讨理解本次战役中少胜多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问题, 如下:本次齐鲁之战中谁是 侵犯者?理由是什么?这是给 B 层的学生设置的, B 层学生能较快找到“齐师伐我”这句话,因为“伐”已分析过可解释为“侵犯” ,而“我”是指鲁国,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左丘明,即可看出。而在分析“三鼓” 、“三可三不可”中,前两个“未可”的原因留给 B 层的学生回答,而最后一个“未可” 后,曹刿为何要“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呢?一些 B 层的学生和 A 层的学生马上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即确定齐军是否诈降,是否有埋伏。那么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呢?不然,有小部分的 A 层学生有了争执,这正是我要引起他们探讨的地方。有学生质疑如果齐军假装这样逃跑的呢, 故意给鲁军制造这样的假象, 那曹刿凭什么确定齐军是真正慌不择路呢?大家开始真正探讨起来,在学生无法统一的情况下, 我适时抓住“轼”的解释进而将一些课外知识补充进来, 原来春秋时代的战车是一种大型的兵器, 体积大不说, 而且车上配备的人员精细, 加上当时武器的限制, 双方要在斗争中必须组成严密的阵型才有可能使整个部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同时战车左右车轮沿边为了防止受近距离攻击而按上了类似矛的尖利兵器, 如果两辆战车的车辙交乱的话, 那么必定是相互伤害惨重了。以上决定了那时的军队作战十分讲求阵势和队型, 那么“辄乱”佯装逃跑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了。故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七年级语文分层作业方案

九年级语文分层作业方案 备课组长:叶青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看菜下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布置作业时,分层设计,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尝到“无须搬梯子,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甜头,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作业分层可尝试的方法是: 一、“三三制”原则,作业由浅入深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题,综合题,创新题。按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B、C。例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熟读课文三至四次,疏能生字词;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欣赏文章精彩文段并写一点赏析性文字。在字词教学的落实上,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能读会写并知道意思,然后用这个词写一句话;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选择本课中五个词写一段话;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五六百字,要完整通顺;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写具体,即能把一件事写完整,有一定的重心并做到叙事有条理,内容具体经,详略得当;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写生动,就是要求在叙事中融入一定的描写,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二、在作业的数量要求上,各层次的学生也各不相同。比如,在阅读方面,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三篇课外阅读;对B层学生的的要求是每周五篇课外阅读;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七篇课外阅读,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精力,阅读经典名著。在写作方面,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一篇课外练笔,允许摘抄,字数不少于600字;对B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至少两篇课外练笔,一篇可以摘记,字数在800字左右;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每周至少三至四篇课外练笔,允许一篇摘抄,但要写点赏析性文字。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

1. 教学目标分层,与中考方向接轨。 面对新的中考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树立“猴子跳起来能摘到苹果”的教育理念,既要给他难度与压力,也要给他信心与希望;如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重水平,大容量”的教学方法,B层次采用“重方法,多激励”的教学方法,C层次采用“重基础,拉着走”的教学方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取得应有的进步,为现行中考,为各级各类高级中学培养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A 层次: 1. 落实教材和大纲的全部要求 2. 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3. 培养英语竞赛人才 4. 培养自学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英语输入和输出水平的培养 B 层次: 1. 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2. 补回基础,注重学法指导。 3. 落实教材和大纲的绝大部分要求 4. 落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C 层次: 1. 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 2. 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3. 扎实基础。 4. 落实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2. 课堂教学和作业设置分层

平行班实施课堂教学分层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教师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动,英语课堂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例如:Book 4A Unit 4 A frog in the well 这个课时,教师要求 A 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关作者的意图和态度,隐含意义等问题,以培养学生使用已有知识实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例如:复述课文,续写本故事(一年后的frog),讨论 What do you think,if you say a person is a frog in a well? Do you want to be a frog or a turtle? What should you do in daily life? 等等。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设问,思维难度较大,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实行分析,拓展自己的思维,发挥想象,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与看法。 教师要求B层次的学生回答一般难度的问题,如事情的前因后果,main idea 等,Eg:Why was the frog sad at the end of story?How did the frog feel in the story from beginning to the end? 这类问题着重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准。 教师要求C层次的学生就文章细节,信息等回答那些能够从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如:What is the story about? How did the frog feel at first? 等等。 3. 教学评价分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把评价作为手段,以此来促动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实行评价时,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为了鼓励学生的信心,教师能够在课堂问答,作业练习上分出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或是同样的作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他们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只有采用这样的全方位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

初中语文作业分层布置策略

初中语文作业分层布置策略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素质的重要方式。但当前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仍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刀切”的方式罔顾学生差异学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差异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初中语文分层作业的可行性和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分层策略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新课改广泛实施的大环境下,作业布置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大,机械重复作业多,形式单一老套,不顾学情差异“一刀切”等问题,容易使学优生“吃不饱”,学习兴趣减弱,后进生“吃不消”,滋生畏难心理,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呼唤作业的分层布置,根据学情的差异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发展。 一、理论依据: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差异理论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其“心理机制、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感觉和知觉的灵敏度、智力、知识范围、学习成绩、兴趣、态度以及其他种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充分注意到了人性差异的的层次性,将人分为三类,如他的学生中,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先生用这句话形象地阐释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研究学生情况,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 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外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拥有八种智力: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知能力,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他还认为人的智力是开放的,每个个体身上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烹调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其他各种能力的能力等。因此,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树立多元智力的全面发展的作业观,根据学生智力的多元化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作业,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初,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其理论核心是,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

(完整)初中语文分层作业的实践心得

初中语文分层作业的实践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同一课堂内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个性特征、智能特点等有很大差别,因而也存在着学生多元化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课堂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包括作业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中一个教学建议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势必也要求我们对语文作业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中,语文课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为目的的,而且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

性特点。因此作业形式主要是以书面作业为主,通常就是抄抄背背。学生对这种单调、机械的作业形式大多感到乏味,学习热情难以被激发出来。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也是个性各异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捕捉时机,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多元化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作业的层次化 学生的能力不同,个性特征也有差异,这就意味着分层作业的必要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就有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指向。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不同能力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因此,课堂教学应注意采用分层教学。但是,教师虽然在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去准备,可实际授课时往往不能总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而作业的布置却比较容易做到分层

次。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每次我都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做。C层次作业:学生自己选择抄写遍数,最后做到会默写即可。B层次:解释重点词语,并造句。A层次作业:进行成语接龙、词语接龙,或写一个小片段,把这些词语运用进去,并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又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安排了以下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做。 1、收集有关云的成语、谜语、俗语、古诗文、小文章等,摘抄记录下来。(C 层) 2、小组成员一起走出课堂,观察云,并做好记录。(云名、云形、颜色、特征等)(B层、A层)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施方案 一、背景、目的、依据、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如按传统的班级授课方法,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必然妨碍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再加上我们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制约,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久而久之,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会日趋严重。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使语文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人、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根据近阶段的有关“因材施教”“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论学习与研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总体目标是:“面向全体,隐性分层,分类指导,动态跟上,全面提高”。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首先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从而安排进度内容、作业及辅导,做到教学内容有梯度,教学方法有向度,教学考核有区分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大致做法是,尖子生侧重教学难点,中等生解决中等程度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先夯实基础,获得自信并随时做好向上一层跃进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之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并产生逐层推动效应,实现最后的共同进步与整体提高。所谓“隐性”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成功感而采取不公开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所谓动态跟上就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变化,而不断地动态跟进,进行重新分层和预设,定期进行调整。分层完毕后,要建立学生档案,及时做好记录,加强与每位学生的个别交流、沟通,以赏识每一位学生的眼光,充分运用对学生的良好的期望效应,对学生进行赞扬、激励,及时调整学生层次,帮助其递进。 二、实施的方法、步骤与措施 ( 一 ) 分析学情,明确目标 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精心分层、设组。分层和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按照学生的入班测试分数、智能及思维灵活程度等因素动态地把学生分为 A 、 B 、 C 三个层次 ( 每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以后发展情况随时调整 ) ;然后再根据学生性格、座次等因素按异质同组原则 ( 即每组成员需包括A 、 B 、 C 三个层次的学生 ) 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设组长一人,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及全组同学尤其是差生的学习帮助工作。(分层情况不能明确告诉学生,而是先采取隐性分层的做法,否则会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下语文分层作业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亲近自然 【基础题】 1. zhàn xuán cha chán nǐnɡ fai qiáo hún 2.拟人拟人比喻 3.①走了以后再也不会回来。②道德高尚,声望重。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4.想象合理,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句通顺即可。 5.p?nɡ qǐnɡ tì cáo 6.吹拂扫越 7.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本文强调的是“听”,所以“听”在“看”之前;“想”须以“看”为基础,所以“想”在后。 【提高题】 1. 你好,三闾大夫!你投身奔腾的汨罗,是要告诉自己宁为玉碎也不能放弃坚守吗?你好,诗仙!你举杯邀明月,是要告诉我自由活着的人必然是孤独的吗?你好,童话诗人!你闪亮的黑色眼眸,是要告诉世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才是人生的真美境界吗? 3.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蚂蚁们遇到危险快速逃散时的情景写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极富童话意味,读来让人莞尔。 4.示例: 你听到过小鸟大合唱的声音吗?当第一缕曙光刚刚照进树林时,小鸟们就开始了它们的精彩演出。先是一只鸟的领唱,清脆悠扬,接着另一只鸟积极回应,意味深长。一唱一和之中,鸟儿们纷纷加入,转眼间,没有人知道这是几重唱,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花香鸟语了。5.

(1)①隔着窗棂看院子下雨的乐趣。②白天下雨时人们睡觉的惬意。③雨夜里人们睡得比平日更香。 (2)①表达作者希望下雨但不要下太多的雨(或:希望风调雨顺)的愿望。②特点: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匀整对称;语言简洁形象。 (3)因为缺雨干旱,危害极大,所以“盼望”着雨声;因为“二楞子忘关太阳能水箱”的滴水声,不是真正的雨声,所以又害怕那浪费水的“雨声”再次出现。 (4)①写雨水砸在不同地方产生了不同声响(或省略号表示还有多种声音);②写渐入梦乡后的沉寂(或省略号表示“我”一晚不醒,突出时间延续);③写“滴水声”不断(或省略号表示“滴水声”时间之长久,或“我”对水白流一晚的痛惜)。 (5)①《雨季心思》的雨,清爽畅快(或:畅快淋漓;气势磅礴等);《春》的雨,细密绵绵(或:悄无声息;绵绵不断等)。 ②相同点:都从视觉(直接或正面)写雨的各种形态(形状)。 不同点:本文第⑶自然段从听觉(直接或正面)写雨水砸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声响(声音);从过程写雨的变化。《春》从侧面(间接)写春雨的作用。 【拓展题】 1.提示:以PPT或小报分享交流 2.提示:以PPT或小报分享交流 第二单元两代人的心灵沟通 【基础题】 1.朱自清 2.chāi 、xia、sānɡ、chōuchú、jí、tuí、xia、pānshān 3.①指失业在家。 ②指言行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合时宜。 ③感情积聚在心里不得发泄。 4.“探”、“攀”、“缩”,这几个动词准确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动作,表现了由于月台较高、年老体胖等原因,父亲爬得相当吃力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5.背影线索 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表明父亲的背阴在作者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怀念父亲。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研究内容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研究内容 分层教学,即按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开层次,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运用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们课题组经过调查和时间,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要在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 二、进行教学活动要体现层次性要求 (一)布置预习要分层 ①“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②“操作型”:能按照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用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预习。③“智能型”: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二)预习检查要分层 检查时可结合课前布置的预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检查:“基础型”题可提问中下生,因为读准生字的字音是单一要求,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就即是全体学生都过关了。

(三)教学过程要分层。 1、设计问题要分层 所谓设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 2、课堂提问要分层 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3、课堂检测要分层 (1)同一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 同一知识点的测评题目,既要有达纲的基本题,即是95%以上学生应掌握也能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尖子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有能力解决的更难一点的题目。 (2)不同类型的知识面,也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组织训练。 一节课有的不单是要求掌握一个知识,而是要求掌握多个知识的。那么,在设计检测题时,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设计,要体现知识的迁移性训练的要求。 4、课后作业要分层。 (1)作业量要分层。 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中期报告 自确定课题《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以来,我十分重视, 在课题的开发、宣传,研讨等实际工作中付出了很多。 半年来,我是虚心学习,认真探索,结合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开展了学习、设计、实践、研讨、检验、调研、推广等方面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次实践、反思、优化,提高了自己解决问 题的能力。课题研究工作基本沿预定目标的方向顺利推进,但在研 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和问题,现将课题的研究工作 做一个反思小结。 一、阅读相关文献 立项后,我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通过交流加强对课题的 理解,并重新学习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真领会新课程教学特点。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我阅读参考的主要文献有: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之策略》罗孝睦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4、《教育理论与实践》 5、《论有效的作业》广州教育学院学报 6、《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宋秋前 7、《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8、《优化语文预习作业布置得研究》 9、《初中语文分层作业的实践与研究》 10、《关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反思》 11、《农村初中语文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二、开展问卷调查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出了两种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 分析,研究了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了两种调查表:教师调查表、学生调查表、

2、分析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收交后,我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以下问题: (1)喜欢语文作业的占47.5%,不喜欢的占2.1%,觉得无所谓 的占50.4%。 (2)能及时上交作业的占39.6%,基本能上交作业的占51%,经 常不交的占9.4% (3)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学生感到枯燥,学生更喜欢灵活多样的 作业形式, (4)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不高,或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状况,能认 真检查孩子作业并给予指导的占17.1%,只是口头问一下作业完成 情况的占70.4%,翻阅孩子作业本,只要写了不管对错就签字的占2.1%,而不过问孩子作业的占10.4% 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写语文作业,(问卷中虽然有47.5%的 学生选择喜欢语文作业,但具分析这个百分比也是有水分的,因为 我们的失误,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姓名一栏,估计会有学生是不情 愿的选择了A)大多学生属于被动完成作业。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因除了家长对学生的监督力度小,要求不高,以致学生对作业是否 完成并无顾忌外,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觉得写语文作业比较枯燥,没 有兴趣,学生更喜欢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 三、提出对策 对策一:分年级设计作业方针 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作业。七年级侧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 验过程,设计实践型作业。八年级侧重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过程, 设计迁移型作业。九年级侧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设计创新 型作业。 对策二:分层作业 由于学生的知识程度不同,将作业设计为A、B、C三个层次, 照顾到优、中、差各个层面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 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A类作业为基础作业,属于每人必做题;B

浅谈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分层教学 摘要:分层教学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宗旨,提高初中生综合能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一种适合不同层次的初中生的教学方案,是现在初中教师值得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课题。 关键词:以生为本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孔子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弟子。可以说,孔子是最早的“语文教师”,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语文老师”。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平行班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采取“一刀切”作法,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厌恶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由此看来在平行班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是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平行班中进行分层教学呢?我在今年接手的初一语文教学中,对分层教学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实施如下: 一、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分类方法,对症下药。本人对新接收的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个性及态度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分类。全班55位同学刚从小学进入中学,每个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都不同,语文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他们的求知欲都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有的学生很勤奋,埋头苦干,学习态度认真,但却总是无法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还有学生或语文基础差或口头表达能力差或写作水平差或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主要是厌学情绪浓厚,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懒惰,把自己的兴趣指向其它学科上,但却很聪明,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有的学生反应慢,动作迟缓等。根据这一了解,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低层)、“拼搏层”(中层)、“奋飞层”(中高层)。 除了对他们存在的差距作了具体了解外,还对他们存在差异的成因作了分析,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当然,学生本人的语文知识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曲线的变化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