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初探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初探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初探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初探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几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实训实习基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分别在校内和校外两类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践教学一般在计算机加软件的仿真实训室中进行,这种实训只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但缺乏真实企业的氛围,学生实践效果无法保证。另一种是校外实践教学学生到企业实习。而学生到校外企业实践存在着岗位的容纳量有限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不到位等困难。

而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 高职院校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在学校内建立的以真实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一、总则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它承担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和专业研究及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考核、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功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重要基地。为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保障学院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彰显办学特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创新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使所有开设的专业都能够满足实训要求。针对学校原有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本着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双方共同自愿的前提下,共同行使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 三、建设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先进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设的方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实验实训设备要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核心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2.生产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要仿照企业典型产品或典型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使学生能够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在保证实践性教学有效进行的同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综合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骨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实训基地要将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实训基地要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 4.开放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技能训练、竞赛、考核鉴定服务,还要为教师培训提高服务;不仅要为本校服务,而且要为其他院校服务;不仅要为教育系统服务,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社会服务的基地,达到互惠共赢。 四、建设标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以系统集成、搭建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平台为重点,充分体现基础性、多功能性和共享性,因此应符合以下标准: 1.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本校学科设置足够数量的、比较先进的仪器设施。 2.生产性基地必须配备符合本校学科设置足够数量的、精通业

浅谈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浅谈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培养力度,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标签: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为改革开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但为我国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促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逐步形成,逐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要求。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立,我国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但应当看到,在发展和繁荣后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也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当前而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然而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比,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1)随着连续几年的扩大办学规模,新进教师逐年增多,虽然新教师理论性强,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这是各高职院校存在的通病。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强调必须是硕士以上学位是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因素之一。 (2)“一体化”教师的匮乏。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实践教学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否则“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公共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新开专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内容,以及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管理、检查评估与验收方法。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手段,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现代人才观和课程观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审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建设目标,通过调整归并、增删取舍、综合开发、探索创新等方式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原则。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方向和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与就业目标有益而无关的课程,可开可不开的不开,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少讲。使得课程设置精减实用,目标明确。 2、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的原则。专业培养目标应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人才规格分析形成的能力模块,是课程设置模块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模块对应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尽量减少和弱化与能力无关的课目,大力强化能力培养。 3、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尺度的原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别于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实践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是国家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各专业应以职业标准中包括的素养、知识、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出培训项目明确详尽,培养过程严格有序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之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基金项目:上海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A0201-00-031-109)阶段性成果。 在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中,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实践环节的两种常见方案,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以上两种方案的必要补充。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意义、特点等进行研究,对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进行有效探索,旨在提高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酒店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 0引言 酒店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性学科,而是以服务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实训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能否搞好实训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完整性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企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关系到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实训体系可以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教学性实训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包含的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即在学校实训基地准备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并创造价值。校外生产性实训是指走出学校的集中性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目前国内大部分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两个环节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校内生产性实训环节还处在探索阶段。 1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教学性实训和校外实训的必要补充 一方面,教学性实训通常以模拟实训室为主,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但存在真实性差、实训环境缺失、练习因子呈样本状、情境非立体化和过程断链等弊端,容易造成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片面性,影响实训效果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尽管酒店管理专业都非常重视校外实训环节,也和校外企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如上海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首创上海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喜达屋亚太酒店与度假村国际管理集团、洲际集团等建立了长期而又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通常情况下,实际的实习效果和预期的实习目标之间还是会存在某些偏差。如学生实习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实习生角色转变慢,不能很快适应酒店的工作节奏;酒店分岗挫伤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初入酒店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等等。 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较好地克服上述两个环节存在的各种问

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0001

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师资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是加快我院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 为进一步调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 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队伍和政治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打造学院的办学 特色和优势,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和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学院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 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 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为学院重点和特色专业、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的 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及大学生思 想政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增添新鲜血液,为学院的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伍,为实现我院成为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省内一流职院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源合理配置以及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 二、建设目标 2011-2015 年,通过5 年的努力,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为重点和特色专业、特色学科配齐学科团队。 专任教师(含校外兼课、兼职教师)总人数500人左右,师生比控制在1:20 以内。 辅导员队伍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队伍为培养目标,总体上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力求到2015 年,培养出省内知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通过专、兼、聘等多钟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队伍。 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熟悉政策、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队伍。 40 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化,2015 年专任教师硕士比例达到50%,专业教师中具有或攻 读博士学位的达到7 人。 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90%。 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及其他正高职称人员超过20 人,具有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人员超过120 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 市级专业技术人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级及以上国内访问学者及以上专家、学者达到15 人。 三、实施方案

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摘要:工学结合形式多样,其中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种有效、可控的途径。文章就其机制、现状、策略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职院校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实施工学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遵循的基本范式。各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根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有效实践途径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学结合模式多样,其中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种实践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业已成为职教界的共识。但在实践层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就目前而言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全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尚未配套成熟,特别是尚未形成产学全面合作的体制与机制;二是由于学生职业能力、企业生产任务、产品质量与效益等因素的制约,使校外实训基地对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缺乏积极性;三是高职院校现有的传统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要求有较大差距,仅靠现有的实训基地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参与顶岗实践的机会。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实行自主经营。与原有校办工厂相比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自主经营与管理,学校可以避免经营企业的压力,集中精力办学;与校外实习基地相比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拉近了校企合作的距离,建立了明确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约定,加强了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使“校门对准厂门,课堂衔接车间”,实现“递进式”能力培养,利于为企业提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建设

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编者按: 在全国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职教参考》推出一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题,希望能对我院在师资引进、培训等方面有所借鉴,对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有所启示。 半个多世纪以前,初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长远发展来说,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并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主要条件不仅仅是有硬件的投入,高素质教师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一个关键因素。日前,《财经文摘》的记者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下面是姜大源研究员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回答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财经文摘》:中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遭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您怎么看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姜大源:我认为,高职教师的水平应该高于清华和北大的教师水平。这就对高职和中职院校的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个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能力应该包括四个部分: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职业中的实践、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和方法论、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只有四者结合,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 我们是四者缺其三,只具备一个:专业理论。比如说学数控机床的,都学过理论,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得到学校的重视。 而另外两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悲哀。德国人说,你要教数控机床吗?不是你到大学去学数控机床,你就能教数控机床,你要去学今后能当数控机床老师的专业。全世界只有德国、瑞士、奥地利有这个概念。 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所以我跟教育部建议,要把老师送到北欧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图书馆孙艳美)

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模板

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快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同学们的论文准备好了吗?说到写论文啊,我可是被指导老师退回了两次,论文要求可真高。以下是由大全为大家整理的研究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大全。 论文摘要: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才培养离不开隐性课程。因此,应在分析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开发建设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Patent Curriculum)、潜课程、隐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类型。关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表述不尽相同。我们依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范兰丝()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性课程所作的界定,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非预期的、隐蔽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信念、意志、知识、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包括渗透于高职院校显性课程中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偶然的、无意的影响,如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及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学习气氛和其他非正式团体的影响等等。 高职隐性课程的特征和建设意义 高职教育完整课程体系应当既包括显性课程(正式课程),也包含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形式,明确、直接、外显陈述的课程,是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隐性课程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预期的心理反应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课程以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方面独有的特征,弥补了显性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上的缺陷。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彼此协同、目标趋向一致时,才能使整个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明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与任务,为学生实训及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基地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专业实际,与行业、企业社会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或者虚拟工作空间内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中,对接专业与岗位,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实习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引入企业相关资源,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变消耗性实习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还可面向市场、社会和企业,开展生产、加工、设计、科研、培训等业务。 二、建设目的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更有效、更接近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环境和过程,确保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岗位的要求相吻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团队精神,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供平台和途径。 三、基本要求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要求。以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产品、项目、流程)为载体,企业、行业标准化操作过程为框架,遵循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系统地设计实训项目体系。实训内容应以生产性实训为主,实训项目

的开发应注重以下方面:基于工作岗位基本能力的实训项目;基于企业真实产品生产的实训项目;基于企业真实业务流程的实训项目;基于企业真实管理流程的实训项目等。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环境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实训基地中的设备配置和布局应尽量贴近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教学环境按照企业生产工序流程设计;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名称、功能、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安全责任等规章制度参照企业规章制度设计。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文档资料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文档资料主要包括: 1.基地概况类:经费投入情况、基地设备台账等设备情况、合作的对象、主要内容、利用率及社会经济效益等。 2.实训项目类:生产性实训项目清单、实训项目资源库(包括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实训教材或学生工作手册、源自于企业的产品库、元器件库及相应的技术文件资料库等)。 3.管理制度类:实训基地按照本管理办法第三部分第3点的要求,制订的管理制度。 4.教学文件类: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训教学计划、生产性实训项目考核标准、学生实训手册、教师指导手册等。 (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立项等其他要求参照《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学院实训基地管理的相关办法规定执行。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材料出处: 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2009年中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初稿)节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提高对职教师资认识的基础上,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已经公布的最新《教育统计年鉴》,截止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万人,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无职称的比例为3∶25∶34∶28∶10,全国高职教育生师比17.2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提高和实践过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目标和培养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在专任教师总规模、教师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主要成绩 1.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快速增长 1994—2001年,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数量基本稳定在6万人左右,上下波动不超过1万人,2002年达到15.6万人,2008年增加至37.7万人,约为2001年的7倍还多。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拥有一支稳定的能够保证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任教师队伍。 2.高职教师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以上。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比例为14.6%,2008年达到26.2%。高职教师的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普遍得到重视 职业教育尤重言传身教,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需要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建立起了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践、兼职甚至轮岗的培养培训制度。 4.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得到认可,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基于实践,高职教育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已从原来的面向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培养提升至在兼顾专业课教师“双师”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

xx特色xx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 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最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最新) 第二章职责分工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最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 划” )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 第三条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最新)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 划” )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

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最新)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 划” )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最新) 第四条“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 划” )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最新) 第三条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摘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入手,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和建设要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由此可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它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何谓标准?在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衡量事物的准则”,那么何谓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呢?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课程标准可以理解为各各院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规定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及过程等的为课程教学提供指导的文件。课程标准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规范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涵:(一)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里包含了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它是在每个学习情境下,设计的要学生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学习内容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应讲授的具体知识与技能。简单地说内容标准就是说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考核标准考核标准里包含了学习目标和考核评价。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明确学生在经过学习以后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还有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教到什么程度”,是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考核评价也就是“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质”与“量”的考核标准,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方式。(三)教学指导教学指导包括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根据内容标准与考核标准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一)有章可循课程教学应该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有内容的活动。(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与学的主要指导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改革离不开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标准建设入手。因此,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行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必要过程。正如管理的逻辑过程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一样,课程标准的建设包含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整个逻辑过程,从之前的策划与设计,到教学的组织设计,到教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和最终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三)与行业企业零距离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标准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把工作任务的要求课程化,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化,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基于此,与行业企业零距离的课程标准建设势在必行。三、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一)精准的课程定位好的课程标准建立在精准的课程定位基础上,而精准的课程定位的前提是对课程开发过程的了解,对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转换为此门学习领域课程的了解。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首先要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来明确课程的性质,弄清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练的语言对该课程的性质、典型工作任务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进行总体描述。其中,课程性质要说明该课程在

关于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和实训车间)文化建设方案

关于进一步完善数控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 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实训教学、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一系列要素的统一体。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行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当前职业学校、专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而本质上其实际也是文化的竞争。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为提升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特色,在校内构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或构建支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文化,但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简单宣传布置和最基本的设备布局上,并没有对校企合作基地文化内涵建设作过深度的思考。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管理、高效运行的根本要求,是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上水平、上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学习、生产效率。先进的特色文化是专业的灵魂,是师生凝聚力的源泉,是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品牌专业立足的根基。 针对重形式轻内涵、重物质轻企业师资引入、重实训轻生产、雷同化明显无特色、校企文化脱节等文化建设不足或误区,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的思想与能力、,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示范、引领作用,特此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和生产车间)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建设理念与思路 围绕我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实施要求,结合“思想品质好、技术技能强、口才文章秀、体格心理康”的校园文化精神,均衡考虑涵盖师生精神面貌、心理环境、文化传统、专业特色等多种文化的理念,重点加强企业仿真文化的建设,提升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品位,强化职业素养和现代企业文化精神培育功能,真正实现实习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即“校企文化”)的融合。 完善并建成以“精技”为核心,塑造职业特色鲜明的“精益求精、品质为先”的数控专业特色文化,构建一个“心善、嘴甜、手勤、脑活、技高、体健、忠诚”七位一体的机械工程部特色文化体系,全面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性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的“软实力”。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等物质文化建设。 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一个层面,也是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合作,在原来1000万实训设备条件基础上再添置普通车床6台,数控车床6台,数控铣床3台,普通立式铣床15台,磨床15台,线切割4台,加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丁金昌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就如何提高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模式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考作一阐述。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特征;主要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近年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习的并不多见。这里,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即什么样的实训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对此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的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必须要做到校企合作,应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也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 笔者认为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二种观点,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征 1.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2.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 3.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一)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一)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缺乏、教师总体素质不高、师资培训跟不上等方面。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制定建设规划,拓宽培养途径,努力探索符合高职特色的师资培训体系。 关键词:高职师资问题对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到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4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国高职院校由1998年的432所发展到2006年的1105所,1998年全国高职在校生117.41万人,2005年发展到近800万人。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但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也顺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但应该看到,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用的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办学单位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把师资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一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管理部门陆续制订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文件。二是各院校分别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三是设置专项经费,不同程度地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引进、待遇方面的投入。四是通过培养、培训、引进等措施推进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五是普遍重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然而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新教师多,老教师少,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据5省市部分职业院校20756名教师统计,30岁以下占26%,31-40岁占39%,41-50岁占21%,50岁以上占14%。 (2)生师比例不合理,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都超过20:1,有的甚至超过30:1,相对于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16:1的优秀标准高出许多。 (3)公共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新设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紧缺,专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较低。 (4)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据有关机构对全国五省30余所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具有研究生比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28%,博士更是凤毛麟角,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也与评估指标的规定存在一定差距。 (5)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匮乏。多数高职院校存在本科毕业的中青年教师挑大梁的现象,缺少真正的学术骨干、行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无法带动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差距较大 “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有资料表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占的比例尚不足15%,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导致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3、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不高

[对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其他论文文档]对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论文摘要]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能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制作技术”的经验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程建设学习资源视频制作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从课程设计、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制作技术”课程负责人,经过长期积累,不断创新,在课程内涵建设、教学方法、配套教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 一、课程建设的内涵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方便各高职院校师生对优质资源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创新,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短期调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参加高职教学改革研讨会和课程建设培训会,更新教育理念,开阔眼界;安排政治、业务素质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负责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学术、业务等方面的指导,并对培养情况进行定期交流;带领青年教师进行级教研科研课题的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研、科研论文。 2.重视教学内容建设。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要把握好必需、够用这个度。教学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课堂教学要注重选取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养养成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深入企业,与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座谈,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收集企业的真实项目,并将其转化为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与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以企业的岗位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视频制作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影视制作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通过对策划师、摄像师、编辑师等视频制作人员岗位能力的分析,遵循企业视频作品制作流程,将“创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