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精)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精)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要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智能装备制造列为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方向。

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智能装备制造,包括百万吨级及以上大型乙烯、大型PTA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大型煤化工自动化关键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生产储能自动化关键装备、大型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系统融合集成先进制造、信息和智能等技术,实现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绿色化。显然,压缩机行业在这些领域可以大有作为。

据悉,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初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一批重点产品取得成果,其中包括沈鼓在内的离心式压缩机组陆续通过远程监控和维护诊断,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今后,仍需要压缩机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黄帝内经重点语句

黄帝内经重点语句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

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5、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7、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明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输第二》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 [提要]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 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内经/刺之真/先治神/平衡针灸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命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根据40余年临床感悟,结合所创平衡针技术,略陈管见,浅析如下。 一、形神合一,神是统帅 “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可见,“先治其神”之“神”是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辩证统一。形的定位是指人的有机整体,其神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定位和遗传基因程序的定位。中医中的“神”符合现代科学大脑中枢的定位。 二、治神守神,神是关键 根据王冰的注释:“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指的是医者在针刺时神定而气随,对医者之要求要守神。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写道:“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则是要求在病人精神会聚和安定的情况下即守神状态下针刺。而《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要,非治疾也,故要养针和神也。”表明治神是指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本人认为,这才是“必先治其神”的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百科大全 D、医学经典 E、经方典籍 D 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类经》 C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D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卫气 E 6、《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C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B 8、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 A 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A、水液 B、尿液 C、水湿 D、水谷精微 E、汗液 D 1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表现为 A、不夜瞑 B、昼不精,夜不瞑 C、昼瞑 D、夜瞑 E、夜昼不瞑 D 1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实相逢”的“两实”是指 A、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A 1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论述,五脏阴精亏损的主要原因是 A、五味失调 B、感受六淫 C、情志所伤残 D、阳热耗伤 E、劳倦所伤 A 1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上”的原文是

黄帝内经 灵兰秘典论篇 译文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lǐn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译: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胆,是文官的指挥部,因为决断出自于此。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译: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qú瞿qú,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译: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 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象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麽! 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蹻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数字医院、数字医疗和HCADT扫盲篇

数字医院、数字医疗和HCADT扫盲篇 HIS 医院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已为人们所熟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也渐露端倪,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数字医院和 数字医疗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曾涉足数字医院和数字医疗的实践, 并贯彻到我们的医用软件产品中。 一、概念 数字医院(Digital Hospital),是由数字医院管理(Digital Hospital Supervisal)和数字医疗(Digital Treatment)构成和建立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它包括现实世界的真实医院和网络虚拟医院,从应用角度看是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和电 脑信息处理技术产生的网络集成管理系统,它遵循一般的信息反馈机制,高速 高效率地操控和运行医院,成为现代数字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融入当今信息 社会,它的建立和发展将对医院建设和管理产生质的飞跃,意义重大而深远。DH 数字医院和DT 数字医疗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本人认为DH 数字医院应该包括二个重要的部分:DHS 数字医院管理(Digital Hospital Supervisal)和DT 数字医疗,对医院来说数字医疗的重要性远胜于DHS 数字 医院管理,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正处在HIS 的发展阶段,忽视了DT 数字医 疗的重要性,对于医院而言,临床医疗是首要工作目标,而不顾自身的工作目 标而片面发展HIS 似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构架 DH 数字医院主体框架由DHS 数字医院管理和DT 数字医疗构成的,DHS 和HIS 相比较,前者由于增加了控制和数字医疗信息,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 的差异。 三、意义和作用

尔雅选修课 走进《黄帝内经》 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 ()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 窗体顶端 A、夏目漱石 B、村上春树 C、山田庆儿 D、渡边淳一 我的答案:C 2 由于夏天出汗过多,引起汗腺发炎,皮肤表面生出来的小红疹,叫做()。 窗体顶端 A、疮 B、渣 C、疿 D、痤 我的答案:C 3 下列和听声音诊断有关的症状中病因属于中气不足的是()。 窗体顶端 A、说话语无伦次,不避亲疏,胡言乱语

B、声音沉闷,其声不扬,说话瓮声瓮气 C、说话声低微,有气无力,断续 D、以上都不是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4 养生的最高原则是()。 窗体顶端 A、补药 B、掌握方法 C、锻炼身体 D、顺应自然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5 六淫邪气中不包括()。 窗体顶端 A、风 B、寒 C、雨 D、暑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6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窗体顶端 A、224 B、216 C、220 D、196 我的答案:B 7 ()时期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 窗体顶端 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清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8 ()写的《针灸甲乙经》。 窗体顶端 A、张仲景

B、华佗 C、皇甫谧 D、刘向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9 银翘散中淡竹叶的作用是()。 窗体顶端 A、利尿 B、除湿 C、发汗 D、排毒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0 只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避免虚邪贼风。窗体顶端 A、各从其欲 B、心安而不惧 C、避之有时 D、气从以顺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1 其生五,其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窗体顶端 A、一 B、三 C、五 D、七 我的答案:C 12 对于人身体来说,清扬之气应该在()。 窗体顶端 A、中窍 B、下窍 C、上窍 D、全身上下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3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窗体顶端 A、《神农本草经》

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数字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一、数字医疗定义及分类 (2) 二、数字医疗行业发展背景(PEST) (2) 1、P(政治环境) (2) 2、E(经济环境) (3) 3、S(社会环境) (4) 4、T(技术环境) (5) 三、数字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5) 1、市场现状 (5) 2、市场前景 (6) 3、市场趋势 (7) 4、产品趋势 (9) 四、数字医疗行业竞争格局 (14) 1、中国数字医疗产业竞争现状分析 (14) 2、中国数字医疗产业市场格局分析 (15) 3、中国数字医疗行业主体企业 (16)

一、数字医疗定义及分类 数字医疗行业是将先进的网络及数字技术应用于医疗工作,实现各种医疗信息的数字化采集、转换、存储、传输及后处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数字化运作的医疗信息体系,是由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数字医疗软件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数字医疗行业按用途分为以下六种细分行业:数字成像设备行业;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行业;电子病历(EMR)软件行业;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IS)软件行业;实验室临床信息系统(LIS)软件行业;声音捕捉行业。 二、数字医疗行业发展背景(PEST) 1、P(政治环境) 1、政府积极推动医改,医疗投入巨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出台规划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 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2、医改政策加快数字医疗信息化的进程: 医改中提出:未来三年要加快落实五项制度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上述五项制度改革将着重于:药物指导价格的制定,规范药物生产流通,以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目标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络化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措施;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医改将对医药行业整个产业链(医药产业-药品供应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理整顿,必将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数字卫生建设涉及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各个方面,因此,医改为加强数字卫生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第一章哲学思想 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5.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第二章藏象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癃津液别) 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 4.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5.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

发展智慧医疗系统对当代医疗的重大意义

发展智慧医疗系统对当代医疗的重大意义 一、当前国内医疗卫生体系现状分析 1.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 2%,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上,约有80%的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专家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仅有20%在下级地方医院,贫困农村及偏远山区基本没有正规医院,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结构。 2.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并存 随着人们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大多数病患选择信任知名医院和医学专家,这就加重了一些中心医院以及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医学专家的负担,类似于中心医院等具有先进医学技术的医院经常出现病患爆满、床位短缺、专家号短缺等现象,而与之相反的是,地方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却不能达到有效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3.医疗效率低下,患者看病难、看病贵 由于先进的医疗资源主要都集中在了大城市、大医院,这使得大多数地方群众患病之后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病人只能长途跋涉,选择去大城市、大医院就诊。而在患者就医的过程中,还经常性地存在长时间的挂号等待、重复检查、就诊专家的不确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延误就诊时间,其次也增加了就医困难,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相应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数字医疗革新传统医疗模式 由于传统医疗模式的弊端所导致的一系列医疗混乱问题引发了对传统医疗模式的改革需求,整个医疗行业进入了一个革新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医疗”应运而生,成为公共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数字医疗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图像传输等高科技的综合手段,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改造和提升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黄帝内经》 1《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

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2.《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1.《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2.《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 复习思考题 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复习思考题 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 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3.理解: (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复习思考题 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 二、背诵: 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 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本神 复习思考题 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2.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述情志致病的机理、症状及一般规律。 5.试述五脏虚实的病候及治疗原则。 6.解释:(1)本于神;(2)经溲不利;(3)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 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肠澼 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凡阴阳之要—发为痿厥。” 3.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病机、掉眩、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暴注下迫、瞀瘛。 2、背诵:病机十九条。 3、理解: (1)分析病机十九条?

黄帝内经:素问第08章 灵兰秘典论

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翻译】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原文】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翻译】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象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麽!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蹻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原文】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翻译】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 本概念阴阳的划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原文真题对比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 “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 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 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 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 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 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长平衡)】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2-2/1996-127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2007-1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 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1990-7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系】 2007-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2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②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注释: ①相傅:就是古代宰相。 ②膻中:有两个意义,广义的指胸腔,狭义的指心包。 ③传道:道与导同,即传导糟粕的意思。 ④作强之官:肾是人的先天之本,所以肾气充盛,则身体强健,所以叫作“作强之官”。 ⑤决渎:疏通水道 ⑥窘:困难的意思。 ⑦消:消息也。就是研究的意思 ⑧瞿瞿:焦思苦虑而不得其所以然的意思。 ⑨闵闵:忧愁的意思。⑩恍惚:就是最微小的物体。 翻译: 黄帝问道:希望你给我讲一讲,一个人五脏六腑的各个器官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真的有贵贱之分和巨大差别吗? 岐伯回答说:你这个真是问得详细啊!我现在就给你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

内经思考题

张庆祥老师 1.《内经》的学术地位?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 2.《内经》与《中基》有何异同? 3.《内经》的学术思想?其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如何? 4.《内经》对疾病是如何认识的? 1.《内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其历史地位如何? 2.《内经》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其构建方法如何? 3.《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如何? 藏象学说思考题 1.何谓藏象?其在内经中的本义如何?其与脏器有何异同? 2.藏象学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中医学未按照解剖道路发展? 3.藏象的实质是功能概念还是结构概念? 4.藏象理论的理论与临床意义如何? 1.《内经》与《中基》有何异同,又有何联系? 2.为什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还要学习两千多年前形成的中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 3.《内经》时代已经具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为什么它却未沿着解剖学道路发展?4.何谓藏象?何谓藏象学说?《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素问六节藏象论》对藏象的认识有何异同? 5.《内经》藏象学说的特点有哪些?试述之 6.《内经》对心与脑是如何认识的?怎样理解“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 7.结合原文说明脾胃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相互联系。 8.结合原文说明如何理解脾不主时,有何理论及临床意义? 9.《内经》对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论述的?怎样理解“肝升于左,肺降于右”?有何意义 10.《内经》对气是怎样认识的?结合原文说明营气卫气的生成运行功能及临床意义? 粗体的4,6,8题为老师提示重点掌握的 鲁明源老师 1.举例《内经》与营卫失常有关的疾病 2.治疗是否需要“谨候其时”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百 病为何病? 4.何谓脱营失精? 5.“火郁发之” 张安玲老师

浅谈养生以调理经络为本

浅谈养生以调理经络为本 摘要:养生旨在通过自身的调摄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文章从经络运行气血、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经络畅通等3个方面探讨养生应注重调理经络,以经络畅通为人体健康的根本。 关键词:养生经络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防病延衰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内经》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既然经脉已被提高到能决人死生,调理人体虚实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经络运行气血是养生之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为阳,血为阴,两者不可分离,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书》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中医称人有“精气神”三宝,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而《内经》同时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气血必须依靠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才能被输送到人体各部。《灵枢·本藏》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了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主干,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经别则协助经脉将气血渗灌到脏腑、五官九窍。络脉、经筋、皮部则将气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肤。奇经八脉对气血运行起着溢蓄和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气血周流上下内外而营养全身。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实现其协调阴阳的作用,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人体的健康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 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养生之关键 《内经》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外部环境保持统一和平衡。而脏腑之间和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动态平衡的保持则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玉版》说“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王冰注:“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强调经络是脏腑协调的主要通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类经》七卷第三中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络把人体脏腑、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和五官之间的联系,强调了经络与脏腑间的密切相关性。以心为例,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样至高无上,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都围绕它进行活动。

论五脏所藏之神

“神、魂、魄、意、志” 五脏所藏之神是《内经》借五行五脏对神志活动,尤其是认知、思维、意志过程,所作的分类,即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下面依次对其各自的含义进行分析。 神 《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然就五脏并列主神而言,其中心藏神,大多医家认为此神当指精神心理活动之统称或总括。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这是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中国古代哲学心的观念而得出的认识。但是若把五脏并列而主神志,神、魂、魄、意、志并列而言,再以此神统括魂、魄、意、志,似不甚妥当。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即把感知过程、记忆过程及意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归属于心。感知觉,一方面需各感官参与而分归各个脏腑所主,另一方面则需在感觉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经验与记忆加工推理而为知觉,而此正归属于心。“忆”,包括记与忆。记,是识别记住事物;忆,是把记住的事物重现。一方面,中医学称“心之所忆”,即把记与忆归属于心,同时又认为“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意”,将之又归于脾,可见记忆需众多脏腑参与,正如《灵枢·大惑论》在谈及记忆病证时所言:“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说明心有主意之功。而此意则有注意与意念产生之义项,前者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后者是在感知觉、记忆与注意基础上进行简单思维活动的结果。心主任物、记忆、注意而有产生意念之功,而这些又是人体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故心的功能已渗透于其他“四神”之中,作为其基础与前提,故五脏并列而言,心仅言神而不言其具体,应该说这是言“心主神”的原因之一。另外,心属火,《白虎通义·五行》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五行大义》也将火行的主要意义理解为变化、活动。而神的一大特性就是事物玄妙而神奇、变化而莫测,故后世称“神乃火气之精”而将神这一名称归于火、归于心。 魂、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觉之功用。另外,综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论,以形气阴阳动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