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集料试验作业指导

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目录

一、细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2

1.细集料取样 3

2.细集料筛分和细度模数 5

3.细集料含泥量 7

4.细集料泥块含量 8

5.细集料表观密度 9

6.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 11

二、粗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13

1.粗集料取样 14

2.粗集料筛分 16

3.粗集料含泥量 18

4.粗集料泥块含量 19

5.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 20

6.粗集料压碎指标 21

7.粗集料表观密度 23

8.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 25

三、试验室工作流程图 27

四、泉州湾跨海大桥材料检测指标、标准和温湿度要求 28

一、细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新进材料依据《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 ,进行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表观密度、堆积密度试验检测。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每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不足400 m3或600t也按一批计。每一验收批取样一次(20kg)。

本工程细集料应选用颗粒坚硬、强度高、耐风化的天然砂,应选用中砂,满足《建筑用砂》(GB/T14684- )级配表第二级配区要求,细度模数满足2.6~2.9,含泥量C50以下≤2.0、C50及以上≤1.0,泥块含量≤0.5,表观密度≥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3,空隙率≤47。

注:试验间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

细集料颗粒级配表

累计筛余,℅级配区

1 2 3

方孔筛

9.50mm 0 0 0

1、细集料取样

1.取样方法: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的机尾出料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2.试样数量:

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做几项试验时,如确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单项试验取样数量表1

3.试样处理:

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合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至试验所需量为止。堆积密度所用试样可不经缩分,再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注:每批砂各项检测完成后要及时留样存放。

2、细集料筛分和细度模数测定方法

1.仪器设备

①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②天平:称量1000g,感量0.5g;

③搪瓷盘,毛刷等。

④方孔筛:孔径为0.15mm、0.30mm、0.60mm、1.18mm、

2.36mm、4.75mm及9.5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

⑤摇筛机

2.试验步骤

①按表1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放入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后筛除大于9.50mm的颗粒。

②称干砂约500g,精确至0.5g。倒入套筛最上一只,将其置于摇筛机上,摇筛10min,取下套筛,逐个手筛,筛至无明显试样经过,经过试样倒入下一号筛一起过筛,以此类推,筛完为止。

③称出各筛筛余量,精确至0.5g 。损失量不得超过筛前质量的1%,即5g 。 3.结果计算与评定

①分计筛余百分率:各筛上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a i =m i /M ×100

式中: a i --某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m i --某号筛上的筛余质量,g;

M --试样的总质量,g;

②累计筛余百分率: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至0.1%。

A i =a 1+a 2+…+a i

式中: A i --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a 1、a 2、…a i --4.75mm 、2.36mm ……计算的某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部情况,精确至1%。

③砂的细度模数按式(1)计算,精确至O.01。

M X =0.150.30.6 1.18 2.36 4.75

4.75

()5100A A A A A A A ++++-- (1)

式中: M X ——砂的细度模数;

A 0.15、A 0.03、……A 4.75——分别为0.15㎜、0.3㎜、……、4.75

㎜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01;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应重新进行试验。

3、细集料含泥量测定方法

1.仪器设备

①烘箱:控温105℃±5℃

②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③方孔筛:孔径为0.075m及1.18mm的方孔筛

④毛刷、浅盘、筒等

2.试验步骤

①称干砂约400g置于筒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200mm, 充分拌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过1.18mm和0.075mm的套筛,滤去小于0.075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用水湿润,整个试验过程中应避免砂粒流失。继续淘洗,再过筛直到水清澈为止。

②用水淋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75mm筛放在水中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75m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

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来冷却至室温后,称试样的质量(m1)

3.结果计算与评定,精确至0.1%

w a=(m0-m1)/m0×100

式中 w a——含泥量,精确至0.1%

m0——试验前烘干样质量,g

m1——试验后烘干样质量,g

取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4、细集料泥块含量测定方法

1.仪器设备

①烘箱:控温105℃±5℃

②天平:称量 g,感量不大于2g

③方孔筛:孔径为0.6mm及1.18mm的方孔筛

④毛刷、浅盘、筒等

2.试验步骤

①称干砂200g(m1)至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200mm。充分搅匀后,静置24h,然后用手捻碎泥块,过0.6mm 方孔筛用水冲洗,重复冲洗过筛,直到目测清澈。

②筛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从筛上取回放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冷却后称重( m2)。

3.结果计算与评定:精确至0.1%

Q K=( m1- m2)/ m1×100%

式中 Q K——泥块含量,%

m2——试验后干燥试样质量(g)

m1——试验前干燥试样质量(g)。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4%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5、细集料表观密度测定方法(标准法)

1.仪器设备

①烘箱:控温105℃±5℃

②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③容量瓶:容量500ml

④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

2.试验步骤

①称干砂约300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容量瓶中。

②摇转容量瓶,使砂在23±1.7℃的水中充分搅动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然后用滴管加水至瓶颈刻度线平齐(水下液面),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 m1)。

③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壁洗净,再向瓶内加入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水分,称质量( m 2)。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 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得超过1℃. 3.结果计算与评定: 精确至1kg/m 3

1000

1200???

?

??--+=t m m m m αρ

式中 ρ——表观密度( kg/m3)

m 0——试样质量(g )

m 1——试样+水+容量瓶质量(g ) m 2——水+容量瓶的质量(g )

t α——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下

表:

不同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10 kg/m 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6、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测定方法

1.仪器设备

①烘箱:控温105℃±5℃

②台秤:称量5000g,感量5g

③容量筒:容量1L

④标准漏斗

⑤小勺、直尺、浅盘等

2.试验步骤

①自然堆积密度:将准备好的干砂装入漏斗中,打开底部活动门(漏斗出料口距容量筒口50mm左右)将砂流入1L容量筒中将其装满并超出筒口,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

称其质量(m1)。

②紧装密度:取干砂一份,分两层装入1L容量筒中。装完一层,在筒底垫放10mm钢筋一根,按住筒左右颠击地面25下;第二装满后同样方法颠实(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装完颠实后,添加砂超出筒口,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

3.结果计算与评定:精确至1kg/m3

①ρ =(m1-m0)/V

ρ′=(m2-m0)/V

式中ρ——砂的堆积密度( kg/m3)

ρ′——砂的紧装密度( kg/m3)

m0——容量筒的质量(g)

m1——容量筒和堆积砂的总质量(g)

m2——容量筒和紧装砂的总质量(g)

V——容量筒容积(m3)

② n =(1-ρ/ρa)×100,精确至0.1%

式中 n——砂的空隙率(%)

ρ——砂的堆积密度( kg/m3)

ρa——砂的表观密度( kg/m3)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二、粗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新进碎石材料依据《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 ,对进场的同料源、同级配的粗集料每750t或500m3为1批,每批至少取样1次,做级配试验、密度试验、含泥量试验、泥块含量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压碎指标值试验。

本工程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行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的洁净碎石,应符合5—25mm连续级配要求,含泥量C50以下≤0.5%、C50及以上≤0.5%,泥块含量C50以下≤0.5%、C50及以上≤0%,压碎指标C50以下≤10.0%、C50及以上≤7.0%,针片状颗粒含量C50以下≤10.0%(新桥规要求≤7.0%)、C50及以上≤5.0%,表观密度≥2600kg/m3,松散堆积密度≥1450kg/m3

(新桥规要求松散堆积密度≥1500kg/m3);空隙率≤45.0%(新桥规要求紧密状态下空隙率≤40.0%。试验间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

粗集料颗粒级配表

1、粗集料取样

1.取样方法

试样: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同的石子15份(在料堆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均匀分布的15个不同部位取得),组成一组试样;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石子8份,组成一组样品;从汽车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等量的16份石子,组成一组样品。

2.取样数量

单项试验的最少取样数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每一单项试验项目所需碎石或卵石最小取样质量(kg)

3.试样处理

碎石或卵石缩分时,应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拌匀,大致摊平,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必须的量为止。

碎石的含水率、堆积密度、紧密密度检验所用的试样,可不经缩分,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注:每批石料各项检测完成后要及时留样存放。

2、粗集料筛分测定方法

1.仪器设备

①烘箱:105±5℃

②台秤:天平的称量30Kg,感量1g

③方孔筛:孔径依次为 2.36mm、4.75mm、9.5mm、16.0 mm、19.0 mm、26.5 mm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④浅盘、毛刷。

2.试验步骤:

①称取干燥试样3kg一份(精确到总质量的0.1%)倒入套筛最上一只,将其置于摇筛机上,摇筛10min,取下套筛,逐个手筛,筛至无明显试样经过,经过试样倒入下一号筛一起过筛,以此类推,筛完为止。

②称取各筛筛余量,精确至总质量的0.1%。损耗量不得超过

筛前试样总质量的0.5%,即15g。

3.结果计算与评定

①分计筛余百分率:各筛上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a i=m i/M×100

式中:a i--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m i--各号筛上的筛余质量,g;

M--试样的总质量, g;

②累计筛余百分率: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至0.1%。

A i=a1+a2+…+a i

式中:A i--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a1、a2、…a i--依次为 2.36mm、4.75mm、9.5mm、16.0 mm、19.0 mm、26.5 mm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部情况,精确至1%。

3、粗集料含泥量测定方法

1.仪器设备

①烘箱:105±5℃

②台秤:天平的称量30Kg,感量1g

③方孔筛:孔径为1.18mm和0.075mm的方孔筛各一只

④浅盘、毛刷、筒

2.试验步骤:

①称取干燥的碎石6kg(按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称量)m0一份装入筒内,加水浸泡24h,用手淘洗将浑浊液倒入1.18mm和

0.075mm的筛上,滤去小于0.075mm的颗粒

②继续淘洗,再过筛直到目测清澈为止。

③用水淋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75mm筛放在水中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75m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

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柄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来冷却至室温后,称试样的质量(m1)

3.结果计算与评定,精确至0.1%

Q n=(m0-m1)/m0×100

Q n——含泥量,精确至0.1%

m0——试验前烘干样质量,g

m1——试验后烘干样质量,g

取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4、粗集料泥块含量测定方法

1.仪器设备

①烘箱:控温105℃±5℃

②台秤:称量30kg,感量1g

③方孔筛:孔径为2.36mm和4.75mm的方孔筛各一只

④毛刷、浅盘、筒等

2.试验步骤

①称干燥碎石6kg(按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称量)一份,用4.75mm筛将试样过筛,称出筛去4.75mm以下颗粒后的试样质量(m1)

②将试样在筒中摊平注入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浸泡24h后将水放掉,然后用手捻压泥块,将试样放在2.36mm 方孔

回弹模量试验作业指导书

回弹模量试验作业指导书 1 承载板法 1.1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试验适用于不同湿度和密度的细粒土。 1.2 仪器设备 1.2.1 杠杆压力仪:最大压力1500N 1-调平砝码;2-千分表3-立柱4-加压杆5-水平杠杆6-水平气泡7-加压球座8-底座气泡9-调平脚螺丝10-加载架 1.2.2 承载板:直径50 毫米,高80 毫米,如图19.1.2-2 所示。欠图 1.2.3 试筒:内径152 毫米、高170 毫米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 毫米;筒内垫块,直径151 毫米,高50 毫米;夯击 底板与击实仪相同。 1.2.4 量表:千分表两块。 1.2.5 秒表一只。 1.3 试样 按击实试验(T0131-93)方法制备试样,根据工程要求选择轻型或重型法,视最大粒径用小筒或大筒进行击实试验,得出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然后按最佳含水量用上述试筒击实制备试件。 1.4 试验步骤 1.4.1 安装试样:将试件和试筒的底面放在杠杆压力仪的底盘上,将承载板放在试件中央(位置)并与杠杆压力仪的加压球座对正;将

千分表固定在立柱上,将表的测头安放在承载板的表架上。 1.4.2 预压:在杠杆仪的加载架上施加砝码,用预定的最大单位压力p 进行预压。含水量大于塑限的土,p=50--100k Pa,含水量小于塑限的土,p=100--200kPa。预压进行1--2 次,每次预压1min。预压后调正承载板位置,并将千分表调到接近満量程的位置,准备试验。 1.4.3 测定回弹量:将预定最大单位压力分成4--6 份,作为每级加载的压力。每级加载时间为1min 时,记录千分表读数,同时卸载,让试件恢复变形,卸载1min 时,再次记录千分表读数,同时施加下一级荷载。如此逐级进行加载卸 载,并记录千分表读数,直至最后一级荷载。为使试验曲线开始部分比较准确,第一、二级荷载可用每份的一半,试验的最大压力也可 略大于预定压力。 1.5 结果整理 1.5.1 计算每级荷载下的回弹变形L: L=加载读数-卸载读数(19.1.5-1) 1.5.2 以单位压力p 为横坐标(向右),回弹变形L 为纵坐标(向下),绘制p--L 曲线 1.5.3 按下式计算每级荷载下的回弹模量: E=πpD/4L(L-μ2) 式中:E--回弹模量,kPa; p--承载板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试样制备 1.1.1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 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 g/cm;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 试样制备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筛:孔径0.5mm,2mm。 2 洗筛:孔径0.075mm。 3 台秤和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 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内径61.8mm,高 40mm。 5 其他: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秤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应 按本标准第1.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 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程度进行 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33

试验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

试验检测人员配置要求 1.本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质量检测管理人员应熟悉国家、部门、地 方关于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政策法令、法规、规定;熟悉工程技术标准;熟悉抽样理论,能熟练地应用各类抽样标准,确定其样本大小;具备编制审定检测实施细则、审查检测报告的能力;熟悉掌握检测质量控制理论,具有对检测工作进行诊断的能力;熟悉国内外工程质量的检测方法、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国内外检测仪器设备的信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2.本中心的技术负责人要对整个中心的技术工作全部负责,应有工程师以上职 称,精通所管辖的业务,在业务上应该有较高的水平,并具有十年以上专业工作的经验;另外,由于技术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测工作的质量,因此,当技术负责人变动时,应检查在技术负责人变动后中心的工作水平。 3.质量负责人协助技术负责人对整个中心的全部检测工作的质量负责,在技术负 责人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质量负责人不一定要求精通所管辖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但必须熟悉本单位的主要业务,并且有一定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质量负责人必须是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有助于质量工作中的有关决定能够得到贯彻执行。 4.中心的人员应按所进行的业务范围进行配置,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不得低于 70%。各业务岗位的配置应与所从事的检测项目相匹配,重要的检测项目应有两人,每人可兼作几个项目。 5.检测人员应熟悉检测任务,了解被测对象和所用仪器设备的性能。检测人员必 须经过考核合格,取得上岗操作证后,才上岗操作。检测人员应掌握所从事检测项目的有关技术标准,了解本领域国内外测试技术、检测仪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具备制定检测大纲、采用国内外最新技术进行检测工作的能力。检测人员应了解误差理论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能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工作。检测人员应对检测工作、数据处理工作持严肃的态度,以数据说话,不受行政或其它方面影响和干扰。

击实试验实施细则

土工作业指导书击实试验实施细则 文件编号: 版本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

击实试验实施细则 1. 目的 为了规范标准固结试验中的各个环节,特制定本细则。 2. 适用范围 本试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粘性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土。采用三层击实时,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 3. 引用文件 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4. 检测设备 本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a、击实仪的击实筒和击锤尺寸应符合下表规定: b、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c、台秤:称量10kg,最小分度值5g。 d、标准筛:孔径为20mm、40mm和5mm。 e、试样推出器:宜用螺旋式千斤顶颧液压式千斤顶,如无此类装置,亦可用刮刀和修 土刀从击实筒中取出试样。 5.操作步骤进行: 5.1试样的制备: 5.1.1干法试样制备:

a .用四分法取代表性土样20kg (重型为50kg ),风干碾碎,过5mm (重型过20mm 或40mm )筛,将筛下土样拌匀,并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根据土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并制备5个不同含水率的一组试样,相邻2个含水率的差值宜为2%。 注:轻型击实中5个含水率中应有2个大于塑限,2个小于塑限,1个接近塑限。 b .湿法制备试样按下列步骤进行:取天然含水率的代表性土样20kg (重型为50kg ),碾碎,过5mm 筛(重型过20mm 或40mm ),将筛下土样拌匀,并测定土样的天然含水率。根据土样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并选择至少5个含水率的土样,分别将天然含水率的土样风干或加水进行制备,应使制备好的土样水分均匀分布。 5.2击实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a .将击实仪平稳置于刚性基础上,击实筒与底座联接好,安装好护筒,在击实筒内壁均匀涂一薄层润滑油。称取一定量试样,倒入击实筒内,分层击实,轻型击实试样为2~5kg ,分3层,每层25击;重型击实试样为4~10kg ,分5层,每层56击,若分3层,每层94击。每层试样高度宜相等,两层交界处的土面应刨毛。击实完成时,超出击实筒顶的试样高度应小于6mm 。 b.卸下护筒,用直刮刀修平击实筒顶部的试样,拆除底板,试样底部若超出筒外,也应修平,擦净筒外壁,称筒与试样的总质量,准确至1g ,并计算试样的湿密度。 c.用推土器将试样从击实筒中推出,取2个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2个含水率的差值应不大于1%。 d.对不同含水率的试样依次击实。 6.计算结果: 6.1试样的干密度按下式计算: i d ω01.01ρρ0 += 6.2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应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并应取曲线峰值点相应的纵坐标为击实试样的最大干密度,相应的横坐标为击实试样的最优含水率。当关系曲线不能绘出峰

材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材料试验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Q/KV-WD-31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颁布日期:2012.10.15 实施日期:2012.10.30

ABV 材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Q/KV-WD-31 REV A 1.0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钢制品的化学成份分析试验规程、力学性能试验规程及硬度试 验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钢制品的化学成份试验、力学性能试验及硬度试验。 2.0引用标准 ASTM D1415 橡胶性能-国际硬度试验方法 ASTM D2240 橡胶性能-硬度计硬度试验方法 ASTM E10 金属材料的布氏硬度标准试验方法 ASTM E18 金属材料的洛氏硬度和洛氏表面硬度标准试验方法 ASTM E92 金属材料的维氏表面硬度标准试验方法 ASTM E140 金属标准硬度换算表---布氏硬度,维氏硬度,洛氏硬度,表面硬 度,努氏硬度和回跳硬度之间的关系 3.0化学成份分析试验规程 3.1 取样 3.1.1 用于钢的化学成份熔炼分析和成品分析的取样必须在钢液和钢材具有代 表性的部位采取,试验应均匀一致,能充分代表其熔炼、成品钢材的化学成份, 并具有足够的数量,以满足分析要求。 3.1.2 制取样品时,不能用水、油或其它润滑剂,应除去表面铁锈、脱碳层、渗 碳层、涂层、镀层金属或其它外来物质。 3.1.3 取样如有特殊要求,可协商采取之。 3.2 元素含量分析试验 3.2.1 碳、硫 3.2.1.1 试剂 氢氧化钾溶液:称取400克氢氧化钾溶于1000毫升水中,搅匀,冷却后使 用。 酸性水液:用刻度吸管吸取1毫升浓流酸加入1000毫升水中,滴加0.1%四 基橙溶液,呈红色。 淀粉吸收液:称取4克淀粉,溶于沸水,稀至5000毫升,加浓盐酸50毫升, 摇匀。 碘酸钾溶液:0.05N,称取1.78克碘酸钾,溶于水稀至1000毫升(此为滴定 母液)。 碘钾滴定液:分取28毫升0.05N碘酸溶液,稀至1000毫升,加1克碘化钾, 摇匀。 3.2.1.2 分析试验 3.2.1.2.1 试验前30分钟打开仪器开关,预热使之恒温于100℃,同时打开氧 气瓶及减压阀出口阀门,调节出口压力为0.12MPa,高速引燃炉体升降气缸,另 一减压阀出口压力为0.12MPa。 3.2.1.2.2 检查仪器装臵是否正常,燃烧标准样品,校验定碳定硫仪。 3.2.1.2.3 称取1克钢标样均匀地放臵在坩埚内加0.5克锡粒助溶,按下燃烧炉 启动开关即可自动供氧分析,分析过程分为准备、通氧、对零、吸收、回复五个2012.10.15发布第1页共1页 2012.10.30实施

试验室资质评审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目录 一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击实试验作业指导书 (1) 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3) 三石灰的有效氧化钙含量试验作业指导书 (5) 四石灰的氧化镁含量试验作业指导 (6) 五水泥稳定土中水泥剂量测定试验作业指导书(EDTA滴定法) (10) 六粉煤灰细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12) 七粉煤灰烧失量试验作业指导书 (13) 八粉煤灰比表面积试验作业指导书 (14)

一、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击实试验作业指导书 1.依据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2.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 2.1目的:在规定的试筒内,对水泥稳定土(在水泥水化前)、石灰稳定土及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土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土的含水量-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2.2适用范围:试验集料的最大粒径宜控制在37.5mm以内(方孔筛)。 3.试验环境:进入试验室内先检查温湿度仪,并在记录中注明试验时室内的温湿度。 4.试验准备: 4.2试样制备 4.4.1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也可以在50℃烘箱内烘干)用木锤或

木碾捣碎。土团均应捣碎到能通过5mm的筛孔。但应注意不使粒料的单个颗粒破碎或不使其破碎程度超过施工中拌和机械的破碎率。 4.2.2如试料是细粒土,将已捣碎的具有代表性的土过5mm筛备用(用甲法或乙法做试验)。 4.2.3如试料中含有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则先将试料过25mm的筛,如存留在25mm筛孔的颗粒的含量不超过20%,则过筛料留作备用(用甲法或乙法做试验)。 4.2.4如试料中粒径大于25mm的颗粒含量过多,则将试料过40mm的筛备用(用丙法试验)。 4.2.5每次筛分后,均应记录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4.2.6在预定做击实试验的前一天,取有代表性的试料测定其风干含水量。对于细粒土,试样应不少于100g;对于中粒土(粒径小于25mm的各类集料),试样应不少于1000g;对于粗粒土的各种集料,试样应不少于2000g。 5. 试验步骤: 具体试验步骤依据《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T 0804-1994的方法进行试验。 6. 试验结果整理: 6.1按下式计算稳定材料的干密度: Pd=P w/1+0.01w 式中P w—试样的含水量。 6.2制图: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含水量—干密度曲线。将试验各点采用二次曲线方法拟合曲线,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的含水量及干密度即为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内容:○1.检测项目名称;○2.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产地;○3.试验日期及时间○4.仪器设备名称、型号及编号;○5.试样的最大粒径、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6.无机结合料类型及剂量;所用试验方法类别;最大干密度(g/cm3);最佳含水量(%),并附击实曲线;○7.执行标准;○8.要说明的其他内容。 8. 试验注意事项: 8.1. 2011版中试验仪器和操作步骤与2000版有所不同,应注意区分,勿延用老标准。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 指导书

一试样制备 1.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3;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 g/cm3;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试样制备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筛:孔径0.5mm,2mm。 2 洗筛:孔径0.075mm。 3 台秤和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 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内径61.8mm,高40mm。 5 其它: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秤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应按本标准第1.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程度进行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2 对均质和含有机质的土样,宜采用天然含水率状态下代表性土样,供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试验。对非均质土应根据试验项目取足够数量的土样,置于通风处凉干至碾散为止。对砂土和进行比重试验的土样宜在105~110℃温度下烘干,对有机质含量超过5%的土、含石膏和硫酸盐的土,应在65~70℃温度下烘干。 3 将风干或烘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橡皮锤碾散。 4 对分散后的粗粒土和细粒土,应按本标准表B.1.1的要求过筛。对含

管道检测作业指导书

管道检测作业指导书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1、试验项目名称 CCTV管道检测 2、编制目的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CCTV检测和潜望镜检测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和目标,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3、适用范围 本公司CCTV和潜望镜检测部的全体成员; 需使用CCTV检测仪器和潜望镜检测仪器的相关工作; 4、检测依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 181-2012 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CJJ 68-2016 5、管道检测前的准备及管道检测基本程序 现场检测人员的数量不得少于 2 人。 管道检测应按下列基本程序进行:①接受委托---②现场踏勘---③检测前的准备---④现场检测---⑤内业资料整理、缺陷判读、管道评估---⑥编写检测报告。 按照要求收集待检测管道区域内的相关资料,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掌握现场情况,制定检测方案,做好检测准备工作。 管道检测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已有的排水管线图等技术资料; (2)管道检测的历史资料; (3)待检测管道区域内相关的管线资料; (4)待检测管道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5)检测所需的其他相关资料。

现场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察看待检测管道区域内的地物、地貌、交通状况等周边环境条件; (2)检查管道口的水位、淤积、和检查井内构造等情况; (3)核对检查井位置、管道埋深、管径、管材等资料。 检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检测的任务、目的、范围和工期; (2)待检测管道的概况(包括现场交通条件及对历史资料的分析); (3)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实施过程的控制; (4)作业质量、健康、安全、交通组织、环保等保证体系下具体措施; (5)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6)工作量估算及工作进度计划; (7)人员组织、设备、材料计划; (8)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现场检测程序就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前应根据检测方法的要求对管道进行预处理; (2)应检查仪器设备; (3)应进行管道检测与初步判读; (4)检测完成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保养设备。 管道缺陷的环向位置应采用时钟表示法。缺陷描述应按照顺时针方向的钟点数采用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起止位置,前两位数字应表示缺陷起点位置,后两位数字应表示缺陷终止位置。如当缺陷位于某一点上时,前两位数字应采用00表示,后两位数字表示缺陷点位。 管道缺陷位置的纵向起算点应为起始井管道口,缺陷位置纵向定位误差应小于。

安全工器具试验作业指导书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2.试验准备 (1) 3.作业流程 (1) 4.危险点分析及安全措施 (2) 5.作业项目、方法及标准 (2) 附录A:…………………………………………………………………………………………………………

前言 绝缘工器具的作用是防止触电、灼伤、坠落、摔跌等事故,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各种专用工具和器具。绝缘安全工器具又分为基本绝缘安全工器具和辅助绝缘安全工器具。基本绝缘安全工器具能长时间承受工作电压的安全工器具,它一般用于直接操作带电设备或接触带电体,如电容性验电器、绝缘杆、核相器等。辅助绝缘安全工器具能加强基本绝缘安全工器具的保安作用;如绝缘手套、绝缘靴它可以起到对双手或人体的保护作用,避免人体在危险环境中直接暴露而受到伤害。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合格的绝缘工器具,将有可能造成人身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电力绝缘安全工器具的预防性试验就尤为重要。能否严格按规程要求开展电力绝缘安全工器具的预防性试验,将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为此规范华电甘肃分公司绝缘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保证作业过程的安全及质量,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绝缘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华电甘肃分公司绝缘安全工器具的预防性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L/T 976-2006 《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DL/T 878-2004 《带电作业用绝缘工具试验导则》 GB 26860-201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变电部分)》 3.试验准备 3.3 工器具及安全防护用品 表1: 安全防护用品及安全标识

土的击实试验培训

土的击实试验培训 培训人志良 时间2017.05.30 1 依据标准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2 目的和适用围 2.1本试验目的是求出土的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击实密度,本方法适用于细粒土。(注:细粒土即粒 组划分图中细粒组含量≥50%的土,粗粒土为巨粒组含量≤15%且巨粒组与粗粒组之和>50%的土) 2.2 本试验的若干概念及规定: 2.2.1本试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 轻型击实只适用于粒径≤20mm的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40mm的土。 2.2.2击实试筒有尺寸有径10cm试筒、15.2cm试筒、大尺寸(尺寸由土的最大粒径确定)试筒, 一般试验室常见前两种。 a、径10cm试筒只适用于最大粒径≤20mm土; b、径15.2cm试筒适用于最大粒径≤40mm土; c、当土中最大颗粒粒径≥40mm,并且≥40mm颗粒粒径的质量含量大于5%(前提:土 仍然属于细粒土)时,则应使用大尺寸试筒进行击实试验(注:当≥40mm颗粒含量大 于5%且小于30%时,也可按6.4进行最大密度和最佳含水率校正)。 大尺寸试筒要求其最小尺寸大于土样中最大颗粒粒径的5倍以上,并且击实试验的分层 厚度应大于土样中最大颗粒粒径的3倍以上。单位体积击实功能控制在 2677.2~2687.0kJ/m3围。 2.2.3当细粒土中的粗粒土总含量大于40%或粒径大于0.005mm颗粒的含量大于土总质量的 70%(即d30≤0.005mm)时,还应做粗粒土最大干密度试验(注:有振动台法和表面 震动压实仪法),其结果与重型击实试验结果比较,最大干密度取两种试验结果的最大值。

2.2.4击实试样制备方法分为干土法和湿土法。 干土法:将土样自然风干或晾晒至含水量很小(或绝干)的状态后,测其含水率量,按照预估最佳含水量,通过计算加不同量的水拌和闷土,制备5个或以上含水率以2% 左右递增的土样,其中至少有2个大于和2个小于最佳含水率。 湿土法:采集5个以上的高含水率土,按施工时能进行碾压的最高含水率,分别晾干至不同含水率(不必像干土法一样先风干再加水,而是直接分别风干至预定的不同含 水率),其中至少3个土样小于最高含水率,至少2个土样大于最高含水率。 湿土法适用于高含水率的土,干土法和湿土法土样均不得重复使用。 3 仪器设备 3.1 标准击实仪。击实试验方法和相应设备的主要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击实试验方法种类 注:根据规程T 0131-2007 击实试验中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土的规定,上表中I-2方法中最大粒径应是20mm。 3.2 烘箱及干燥器。 3.3 天平:2000g,感量0.01g;15kg,感量0.1g 3.4圆孔筛:孔径40mm、20mm和5mm各1个。 3.5 拌和工具:400mm×600mm、深70mm的金属盘,土铲。 3.6 其他:喷水设备、碾土器、盛土盘、量筒、推土器、铝盒、修土刀、平直尺等。 4 试样 4.1 本试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试样。各方法可按表2准备试料。

土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试样制备 1.1.1本试验方法适用于颗粒粒径小于60mm的原状土和扰动土。 1.1.2 根据力学性质试验项目要求,原状土样同一组试样间密度的允许差值为0.03g/cm3;扰动土样同一组试样的密度与要求的密度之差不得大于±0.01 g/cm3;一组试样的含水率与要求的含水率之差不得大于±1%。 1.1.3试样制备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细筛:孔径0.5mm,2mm。 2 洗筛:孔径0.075mm。 3 台秤和天平:称量500g,最小分度值0.1g;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4 环刀: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61.8mm和79.8mm,高20mm;内径61.8mm,高40mm。 5 其他:包括切土刀、钢丝锯、碎土工具、烘箱、保湿缸、喷水设备等。 1.1.4 原状土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筒按标明的上下方向放置,剥去蜡封和胶带,开启土样取出土样。检查土样结构,当确定土样已受扰动或取土质量不符合规定时,不应制备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样。 2 根据试验要求用环刀切取试样时,应在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下压,并用切土刀沿环刀外侧切削土样,边压边削至土样高出环刀,根据试样的软硬采用钢丝锯或切土刀整平环刀两端土样,擦净环刀外壁,秤环刀和土的总质量。 3 从余土中取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等项试验的取样,应按本标准第1.1.5条2款步骤的规定进行。 4 切削试样时,应对土样的层次、气味、颜色、夹杂物、裂缝和均匀性进行描述,对低塑性和高灵敏度的软土、制样时不得扰动。 1.1.5 扰动土试样的备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及均匀

击实试验作业指导书 (2)

击实试验作业指导书 7.3.1试验目的:通过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确定该土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7.3.2 依据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7.3.3 仪器设备 标准击实仪 烘箱及干燥器 天平台秤感量 圆孔筛 拌和工具 金属盘 土铲 喷水设备 碾土器 盛土盘 量筒 推土器 铝盒 修土刀 平直尺等。 7.3.4 本试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试样:

1、干土法(土重复使用)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或在50℃温度下烘干的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圆木棍碾散,然后过不同孔径的筛(视粒径大小而定)。对于小试筒,按四分法取筛下的土约3kg,对于大试筒,同样按四分法取样约6.5kg。 估计土样风干或天然含水量,如风干含水量低于开始含水量太多时,可将土样铺于一不吸水的盘上,用喷水设备均匀地喷洒适当用量的水,并充分拌和,闷料一夜备用。 2、干土法(土不重复使用)按四分法至少准备5 个试样,分别加入不同水份(按2-3%含水量递增),拌匀后闷一夜备用。 3、湿土法(土不重复使用)对于高含水量土,可省略过筛步骤,用手拣除大于38mm的粗石子即可。保持天然含水量的第一个土样,可立即用于击实试验。其余几个试样,将土分成小土块,分别风干,使含水量按2-3%递减。 7.3.5 试验步骤: 1、根据工程要求,按规定选择轻型或重型试验方法。根据土的性质(含易击碎风化石数量多少,含水量高低),按规定选用干土法(土重复或不重复使用)或湿土法。 2、将击实筒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取制备好的土样分3-5次倒入筒内。小筒按三层法时,每层约800-900g(其量应使击实后的试样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1/3);按五层法

老化试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全面了解产品性能,提升产品品质,消除产品潜在故障及缺陷,保证产品出货合格率。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的老化试验。 3职责 3.1生产部负责产品的老化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记录试验信息,反馈异常情况。 3.2质管部负责老化试验中、试验后的产品检验和异常情况的追踪。 3.3技术部负责异常情况出现后改善方案的拟定。 4内容 4.1老化试验的时机 ◆新产品试产时; ◆对产品质量有怀疑时; ◆其他认为需要时,如: A、顾客反应质量异常情况或退回、返修产品分析; B、旧产品改进时; C、重要元器件更换供应商时; ◆产品出货前的老化试验。 4.2老化试验步骤 4.2.1给产品上电,电压220VAC,频率50Hz,设定机械臂各关节运动范围、运动速度 均为最大,在室温(20℃±5℃)情况下连续运行168h。 4.2.2老化试验人员每30min监视一次产品老化情况,观察各轴机械结构运动中是否有 异常摩擦卡阻、异响,电机温度是否异常(室温下,电机外壳温度超过65℃)、噪 音是否超标等,保留相关老化记录。质管部相关人员定时对老化情况监督检查。 4.2.3老化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或报错,应首先关闭设备电源,再报送质管部人员记录异 常情况,技术部负责制定改善方案,经生产部维修后重新老化;若一台设备连续三 次老化失败,则放弃本次老化试验,送生产部进行全面问题排查和维修。 4.2.4老化试验合格后,质管部对该产品再次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技术要求后可出货。 4.3老化试验规定 4.3.1因紧急情况需要出货,产品未老化、老化未达到规定时间或需要缩短老化时间的, 由需求部门填写《出货特采申请单》,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出货。若无特采申请,任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击实试验方法作业指导书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击实试验方法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本试验法适用于在规定的试筒内,对水泥稳定土(在水泥水化前)、石灰稳定土及石灰(或水泥)粉煤灰稳定土进行击实试验,以绘制稳定土的含水量-干密度关系曲线,从而确定其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1.2试验集料的最大粒径宜控制在25mm以内,最大不得超过40mm (圆孔筛)。 1.3试验方法类别。本试验方法分三类,各类击实方法的主要参数列于表T0804-1中。 表T0804-1试验方法类别 类别锤的 质量 (kg ) 锤击 面 直径 (cm) 落高 (c m) 试筒尺寸 锤 击 层 数 每层 锤 击次 数 平均 单位 击实 功 容许 最大 粒径 (mm ) 内 径 (c m) 高 (c m) 容积 (cm3 ) 甲 4.5 5.0 45 10 12.7 997 5 27 2.687 25 乙 4.5 5.0 45 15.2 12.0 2177 5 59 2.687 25 丙 4.5 5.0 45 15.2 12.0 2177 3 98 2.687 40 2 仪器设备

2.1击实筒:小型,内径100mm,高127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底座;中型,内径152mm、高170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直径151mm和高50mm的筒内垫块,底座; 2.2击锤和导管:击锤的底面直径50mm,总质量为4.5kg。击锤在导管内的总行程为450mm。 2.3天平:感量0.01g。 2.4台秤:称量15kg,感量5g。 2.5圆孔筛:孔径40mm、25mm或20mm以及5mm的筛各一个。 2.6量筒:50mL、100mL和500mL的量筒各1个。 2.7直刮刀:长200~250mm、宽30mm和厚3mm,一侧开口的直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粒料大试件的表面。 2.8刮土刀:长150~200mm、宽约20mm的刮刀。用以刮平和修饰小试件的表面。 2.9工字型刮平尺:30mm×50mm×310mm,上下两面和侧面均刨平。 2.10拌和工具:约400mm×600mm×70mm,的长方形金属盘,拌和用平头小铲等。 2.11脱模器。 2.12测定含水量用的铝盒、烘箱等其它用具。 3 试料准备 将具有代表性的风干试料(必要时,也可以在50℃烘箱内烘干)用木锤或木碾捣碎。土团均应捣碎到能通过5mm的筛孔。但应注意不使粒料的单个颗粒破碎或不使其破碎程度超过施工中拌和机械的破

电线电缆检测作业指导书

电线电缆 1 范围 1.1本细则规定了电线电缆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定依据、检测环境条件、检测程序、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等。 1.2本细则适用于电线电缆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GBl250—1989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2.2 GB/T2951—2008《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实验方法》 2.3 GB501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 2.4 GB502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2.5 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 2.6 GB 8170-1987 《数据修约规则》 2.7 GB/T3048—2007《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3 检测项目参数及仪器设备要求

4接样或抽样 4.1委托检测 4.1.1接样人员检查样品数量及样品技术要求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 4.1.2检查样品是否见证送检或伴送,委托单是否签字盖章齐全等。 4.1.3检查委托单填写是否明确,如产品种类、数量、检测项目、技术要求等。 4.1.4检查样品状态,与委托人进行必要的确认,判定所检测样品是否满足检测标准要求。 4.2抽样检测 4.2.1同一规格电线抽取2x100m作为被测试样,(从被测电缆或软线试样或电缆的护套试样上切取足够长的样段,供制取老化前拉力试验用试件至少5个和供电缆标准对护套材料规定的老化后拉力试验所需试件数量。注意制备每个试件需要长度约100mm。) 4.2.2抽取样品时需有受检方代表及第三方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共同抽取,并在抽样单上签章:一旦抽样完毕,立即对样品贴上加盖本中心公章和受检方代表及第三方代表签字的封条,并对抽取样品采取有效保管、运输措施。 4.2.3如是工程上使用的材料,严格按照<苏建质(1998)270号>的规定进行。 4.2.4检查抽样单、登台账是否要求内容逐项填写清楚明确。 5 检测前检查 5.1检查检测任务(流程)单与样品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被

纸箱厂检验作业指导书

检验作业指导书 名称纸板检验作业指导书编号版次分发号 序号检验项目质量要求检验方法(仪器)检验频次 1配纸实际配纸应符合工单的要求(包括纸品等级、纸色等),实际用纸应生产单一致。目测首检 2规格尺寸长度尺寸偏差± 3mm;宽度尺寸及压线尺寸偏差±1mm, 对角线±5mm。钢卷尺首检 /每 30 分钟抽查一次3纸板表面纸板表面平整清洁,无脏污、裂纹、折皱、人为机损痕迹,表面不得拼接。目测,钢卷尺首检 /每 30 分钟抽查一次4瓦楞成型瓦楞成型正常,楞高无明显损失,不允许存在倒楞、斜楞、塌楞、高低楞、扭曲变形等缺陷。目测首检 /每 30 分钟抽查一次 5粘合纸板粘合良好,不能有明显假粘、漏楞现象,以手撕粘合面不完全撕开为准,纸板表面不许有起泡,露楞、目测,钢卷尺首检 /每 30 分钟抽查一次薄边、不许有缺材现象,脱胶。 6压痕线纸板线压线尺寸偏差为± 1mm,,压线折痕居中,不得有破裂断线,深浅适度,面纸不得有明显损伤现象,钢卷尺首检 /每 30 分钟抽查一次经 180 度五次反复折叠压痕处无裂纹。 7厚度纸板厚度符合要求。钢卷尺首检8水份手感首检9边压强度边压强度应符合图纸或客户要求。电脑测控压缩试验仪首检10耐破强度耐破强度应符合图纸或客户要求。电脑测控纸板耐破度仪首检11特殊要求有特殊要求的,应符合工单或图纸的要求。目测首检检测要点: 1.首检必须以工艺图为准,看清配纸栏、技术要求栏、工序栏,是否有特殊要求。 检测项目为:尺寸、配纸、强度、粘合、特殊要求等逐一检查。 2.对一砍几的纸板,在幅宽方向上几张均须进行检查,特别是尺寸,应逐一检查尺寸、粘合。 3.检查两侧的粘合是否良好,面纸是否有皮带压凹现象;面、里是否有打皱、起泡现象。 4.检查整批纸色是否一致;首检留样,巡检比较。 5. 巡检每 30 分钟一次,每次抽查3-5 个产品。 6.作好首、巡检及相关记录,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对不合格品如:粘合、缺材、尺寸、纸色差异等异常问题及时处理,作好标识,并监督执行。 编制:审核:批准:

马歇尔击实试件(终)解析

文件编号:ZY01-243-2008 作业指导书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击实试验) 编写: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受控状态:持有者姓名: 分发号:持有者部门: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主要设备及开展项目 (3) 2.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3) 3.检测工作程序及剩余样品处置 (5) 4.试验操作过程 (6) 5.原始记录表格 (15)

1.试验主要设备及开展项目 表1 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测量范围准确度等级马歇尔电动击实仪TX-3 南京拓兴/ /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TX-3 南京拓兴/ /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TX-3 南京拓兴/ /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MDJ-I 西安公路研究所/ / 沥青混合料拌和机HB-20 北京兰航测控技术 研究所 室温~ 200℃ ±5℃表2 开展检测项目 开展检测项目 项目名称试验方法方法来源测量范 围 允许误差范围 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T0702-2000 JTJ052-2000 / / 2.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1马歇尔自动击实仪 马歇尔电动击实仪 2.1.1接通电源,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 2.1.2设定击实次数

接通电源 设定击实次数 2.1.3将达到击实温度的混合料装入试模, 按击实次数双面击实规定次数 到达击实温度装模 2.1.4试验完毕后,填写原始记录, 清理仪器,保持整洁 2.2拌和机 拌和机 2.2.1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发亮,混合料拌和机开始加热 2.2.2设定拌和温度和时间

拌合温度拌合时间 电源指示灯 2.2.3待拌和机温度升至工作温度时,开启拌和器,向拌和锅内加入试样2.2.4降下拌和器至底部,开动电机 上升按钮 下降按钮开始按钮加入试样 2.2.5试样拌和均匀后,关闭电机,开启拌和器,从拌和锅中取出试样 2.2.6切断电源 2.2.7拌和试样结束后,一定要将拌和锅清理干净,以免生锈 3.检测工作程序及剩余样品处置 委托送样:接样员判断样品是否接收→如可接收,接收样品并填写委托单→样品编号→样品区→下放通知单至主管处→主管根据计划下发通知单给试验员→试验员从待检样品区取样品→试验员进行试验检测(未进行完试验放入在检样品区)→试验检测完毕→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对试验区卫生进行清理→剩余样品放入已检样品区按规定集中处理→由指定人员出具报告→报告审核、批准→报告盖章、发送。 4.试验操作过程 4.1 试验准备

压实度检测试验作业指导书

压实度检测试验作业指导书 室外试验: 压实度试验检测2人,试验用时25-40分钟。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本方法适用于在现场测定基层(或底基层)、砂石路面及路基土的各种材料压实层的密度和压实度检测。但不适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压实度检测。 1.2用挖坑灌砂法测定密度和压实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当集料的最大粒径小于13.2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150mm时,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测试。 ⑵当集料的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13.2mm,但不大于 31.5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时,应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测试。 2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 本方法需要下列仪具与材料: ⑴灌砂筒:有大小两种,根据需要采用。主要尺寸见表

T 0921。当尺寸与表中不一致,但不影响使用时,亦可使用。上部为储砂筒,筒底中心有一个圆孔。下部装一倒置的圆锥形漏斗,漏斗上端面开口,直径与储砂筒的圆孔相同,漏斗焊接在一块铁板上,铁板中心有一圆孔与漏斗上开口相接。在储砂筒筒底与漏斗顶端铁板之间设有开关。开关为一薄铁板,一端与筒底及漏斗铁板铰接在一起,另一端伸出筒身外,开关铁板上也有一个相同直径的圆孔。 ⑵金属标定罐:用薄铁板制作的金属罐,上端周围有一罐缘。 ⑶基板:用薄铁板制作的金属方盘,盘的中心有一圆孔。 ⑷玻璃板:边长约500~600mm的方形板。 ⑸试样盘:小筒挖出的试样可用饭盒存放,大筒挖出的试样可用300mm×500mm×40mm的搪瓷盘存放。 ⑹天平或台秤:称量10~15kg,感量不大于1g。用于含水率测定的天平精度,对细粒土、中粒土、粗粒土宜分别为 0.01g、0.1g、1.0g。 ⑺含水率测定器具:如铝盒、烘箱等。

变压器试验作业指导书

变压器试验作业指导书编码:DQSY-01

1适用范围 1.1电压等级 35kV及以下配网工程。 1.2电气类别 适用于10kV配网工程变压器交接试验。 2编写依据 表2编写依据 3作业流程图 图3作业流程图

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4.1 变压器试验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 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 按《指南》中与变压器试验作业相关联的《电网建设安全施工作业票》(编码: DQSY-01-01/01),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确定风险等级,现场技术员填写安全施工作业票,安全员审核,施工负责人签发。 4.3 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 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4.4 安全施工作业票由施工负责人现场持有,工作内容、地点不变时可连续使用10天, 超过10天须重新办理作业票,在工作完成后上交项目部保存备查。 表 4.1 作业任务安全基准风险指南 序号危害名称风险种类风险等级风险控制措施 1 使用破损的试验设备进 行试验作业 触电中等风险 1.使用合格的设备 2.试验前对设备进行自检 3.设备外壳必须可靠接地 4.试验时人员及设备应在绝缘垫上 2 高压试验区域隔离警示 措施不足 触电中等风险 高压试验区域应做好隔离措施,向外悬挂警 示牌设专人监护 3 对被试品放电不戴绝缘 手套,不使用放电棒 触电中等风险戴绝缘手套用放电棒对被试品放电 4 高压试验时,人员与设备 未满足安全距离 触电、灼 (烫)伤 中等风险 1.试验人员试验开始前进行现场巡查清理, 确定工作范围人员已处于安全区域 2.试验过程中设专人监护,加压前大声并呼 唱 5 试验接线错误设备烧损低风险1.试验人员熟悉试验规程及试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试验前再次检查接线是否正确 6 试验仪器操作错误设备烧损低风险1.试验人员熟悉试验规程及试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按其要求操作 2.试验时应有人监护并进行呼唱,操作人员应站住绝缘垫上 7 未切断试验电源更换接 线 触电中等风险 试验电源应有断路开关和指示灯,更改接线 时或试验结束时,应首先断开试验电源、放 电并将升压设备高压部分短路接地 8 升压试验前,调压器未调 零 设备烧损中等风险 试验合闸前必须先检查接线,通知现场人员 远离高压试验区域,将调压器调至零位缓慢 上升,注意设备动态 9 绝缘电阻试验后未对被 试设备进行放电 触电中等风险试验后被试验设备必须放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