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答案(刘玉珍_编著)文件.doc

离散数学答案(刘玉珍_编著)文件.doc
离散数学答案(刘玉珍_编著)文件.doc

习题1.1

1、(1)否

(2)否

(3)是,真值为0

(4)否

(5)是,真值为1

2、(1)P:天下雨 Q:我去教室┐P → Q

(2)P:你去教室 Q:我去图书馆 P → Q

(3)P,Q同(2) Q → P

(4)P:2是质数 Q:2是偶数 P∧Q

3、(1)0

(2)0

(3)1

4、(1)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去教室或图书馆。

(2)如果我去教室,那么明天不是晴天,我也不去图书馆。

(3)明天是晴天,并且我不去教室,当且仅当我去图书馆。

习题1.2

1、(1)是

(2)是

(3)否

(4)是

(5)是

(6)否

2、(1)(P → Q) →R,P → Q,R,P,Q

(2)(┐P∨Q) ∨(R∧P),┐P ∨ Q,R∧P,┐P,Q,R,P

(3)((P → Q) ∧ (Q → P)) ∨┐(P → Q)),(P → Q) ∧(Q → P),┐(P → Q),P → Q,(Q → P),P → Q,P,Q,Q,P,P,Q

3、(1)((P → Q) → (Q → P)) → (P → Q)

(2)((P → Q) ∨ ((P → Q) → R))→ ((P → Q) ∧ ((P → Q) → R)) (3)(Q → P∧┐P) → (P∧┐P → Q)

4、(P → Q) ∨ ((P∧Q) ∨ (┐P∧┐Q)) ∧ (┐P∨Q)

习题1.3

1、(1)I(P∨(Q∧R)) = I(P)∨(I(Q)∧I(R)) = 1∨(1∧0) = 1

(2)I((P∧Q∧R)∨(┐(P∨Q)∧┐(R∨S))) = (1∧1∧0)∨(┐(1∨1)∧┐(0∨1)) = 0∨(0∧0) = 0

(3)I((P←→R)∧(┐Q→S)) = (1←→0)∧(┐1→1) = 0∧1 = 0

(4)I((P∨(Q→R∧┐P))←→(Q∨┐S)) = (1∨(1→(0∧┐1)))←→(1∨┐1) = 1←→1 = 1

(5)I(┐(P∧Q)∨┐R∨((Q←→┐P)→R∨┐S)) = ┐(1∧1)∨┐0∨((1←→┐1)→(0∨┐1)) = 0∨1∨1 = 1

3、(1)原式 <=> F→Q <=> T 原式为永真式

(2)原式 <=> ┐T∨(┐(┐P∨Q)∨(┐┐Q∨┐P)) <=> (P∧┐Q)∨(Q∨┐P)

<=> (P∧┐Q)∨┐(P∧┐Q) <=> T 原式为永真式

(3)原式 <=> ┐(P∧Q) ←→┐(P∧Q) <=> T 原式为永真式

(4)原式 <=> P∧(Q∨R) ←→ P∧(Q∨R) <=> T 原式为永真式

(5)原式 <=> ┐(P∨┐Q)∨Q <=> (┐P∧Q)∨Q <=> Q 原式为可满足式(6)原式 <=> ┐(P∧Q)∨P <=> ┐P∨┐Q∨P <=> T∨┐Q <=> T 原式为永真式

(7)原式 <=> (┐P∨P∨Q)∧┐P <=> (T∨Q)∧┐P

<=> T∧┐P <=> ┐P 原式为可满足式

(8)原式 <=> ┐((P∨Q) ∧(┐Q∨R))∨(┐P∨R) <=> (P∧┐Q)∨(Q∧┐R)∨(┐P∨R)

<=> ((P∧┐Q)∨┐P)∨((Q∧┐R)∨R)

<=>(( P∨┐P)∧(┐Q∨┐P))∨(( Q∨R)∧(┐R∨R))

<=> (┐Q∧┐P)∨( Q∨R) <=> T 原式为永真式

4、(1)左 <=> ┐P∨┐Q∨P <=> ┐┐P∨(┐P∨┐Q) <=> 右

(2)左 <=> ┐(┐P∨Q) <=> 右

(3)左 <=> ┐(P∧Q)∨P <=> ┐P∨┐Q∨P <=> T∨┐Q <=> 右

(4)左 <=> ┐(P→Q)∨┐(Q→P) <=> (P∧┐Q)∨(Q∧┐P) <=> 中

<=> ((P∧┐Q)∨Q)∧((P∧┐Q)∨┐P)

<=> (P∨Q)∧(┐Q∨Q)∧(P∨┐P)∧(┐Q∨┐P)

<=> (P∨Q)∧┐(P∧Q) <=> 右

∧(?R∨Q)??(P∨Q)∨Q?右

(5)左?(?P∨Q)

5.(1)左?Q??P∨Q?右

(2)(P→(Q→R))→((P→Q)→(P→R))

??(?P∨?Q∨R)∨?(?P∨Q) ∨(?P∨R)

?(P∧Q∧?R)∨(P∧?Q)∨?P∨R

?(P∧Q∧?R)∨((P∨?P)∧(?Q∨?P))∨R

?(P∧Q∧?R)∨(?Q∨?P∨R)

?(P∧Q∧?R) ∨?(P∧Q∧?R)

?T

故P→(Q→R)?(P→Q)→(P→R)

(3).(P→Q)→(P→P∧Q)

??(?P∨Q)∨?P∨(P∧Q)

??(?P∨Q)∨(?P∨P)∧(?P∨Q)

??(?P∨Q)∨(?P∨Q)

?T

故P→Q?P→P∧Q

(4).((P→Q) →Q) →P∨Q

??(?(?P∨Q) ∨Q) ∨P∨Q

?((?P∨Q)∧?Q)∨P∨Q

?(?P∧?Q)∨(Q∧?Q) ∨P∨Q

??(P∨Q)∨(P∨Q)

?T

故(P→Q) →Q?P∨Q

(5).((P∨?P)→Q)∧((P∨?P)→R)→(Q→R)

??((?T∨Q)∧(?T∨R)) ∨?Q∨R

??(Q∧R)∨?Q∨R

??Q∨?R∨?Q∨R

??Q∨T

?T

故((P∨?P) →Q)∧((P∨?P)→R)?Q→R

(6)左?(Q→F)∧(R→F)

?(?Q∨F)∧(?R∨F)

??Q∧?R

??R

??R∨Q?右

6.(1)原式?(?P∧?Q∧R)

(2)原式??P∨?Q∨P??(P∧Q∧?P)

(3)原式?P∨(Q∨?R∨P)?P∨Q∨?R??(?P∧?Q∧R)

7.(1)原式??(?P∨?Q∨P)

(2)原式?(?P∨Q∨?R) ∧?P∧Q??(?(?P∨Q∨?R)∨P∨?Q)

(3)原式??P∧?Q∧ (R∨P) ??(P∨Q∨?(R∨P))

8. (1) (P∨Q)∧((?P∧ (?P∧Q))∨R)∧?P

(2)(P∨Q∨R)∧(?P∧R)

(3)(P∨F)∧(Q∨T)

习题1.4

1.(1)原式??(?P∨?Q)∨((?P∨?Q)∧(Q∨P))

??(?P∨?Q)∨(Q∨P)

?(P∧Q) ∨Q∨P

?Q∨P,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

(2)原式?((?P∨Q)∨(?P∨?Q))∧(?(?P∨Q) ∨?(?P∨?Q)) ?(P∧Q)∨(P∧?Q) 析取范式

?P∧(Q∨?Q)合取范式

(3)原式??P∨Q∨?S∨ (?P∧Q)析取范式

?(?P∨(?P∧Q))∨Q∨?S

??P∨Q∨?S合取范式

(4)原式?P∨P∨Q∨Q∨R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

2.(1)原式?P∨?Q∨R为真的解释是:000,001,011,100,101,110,111

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P∧?Q∧?R)∨(?P∧?Q∧R)∨(?P∧Q∧R)∨(P∧?Q∧?R)∨(P∧?∧QR)∨(P∧Q∧?R)∨(P∧Q∧R)

(2)原式?(P∧?Q) ∨R

?(P∧?Q∧(R∨?R))∨((P∨?P)∧R)

?(P∧?Q∧R)∨(P∧?Q∧?R)∨(P∧Q)∨( ?P∧R)

?(P∧?Q∧R)∨(P∧?Q∧?R)∨(P∧(Q∨?Q)∧R)∨(?P∧(Q∨?Q)∧R) ?(P∧?Q∧R)∨(P∧?Q∧?R)∨(P∧Q∧R)∨(P∧?Q∧R)∨(?P∧Q∧R)∨(?P∧?Q∧R)

?(P∧?Q∧R)∨(P∧?Q∧?R)∨(P∧Q∧R) ∨(?P∧Q∧R)∨(?P∧?Q∧R)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

(3)原式?(?P∨(Q∧R))∧(P∨(?Q∧?R))

?((?P∨ (Q∧R)) ∧P)∨(( ?P∨ (Q∧R))∧( ?Q∧?R))

?(?P∧P)∨(Q∧P∧R)∨( ?P∧?Q∧?R)∨(Q∧R∧?Q∧?R)

?(P∧Q∧R)∨(?P∧?Q∧?R)

为真的解释是:000,111

(4)原式?P∨P∨Q∨Q∨R?P∨Q∨R为真的解释是:001,010,011,100,101,110,111

故原式的主析取范式为:

(?P∧?Q∧R)∨(?P∧Q∧?R)∨(?P∧Q∧R)∨(P∧?Q∧?R)∨(P∧?Q∧R)∨(P∧Q∧?R)∨(P∧Q∧R)

3.(1)原式??P∨Q∨?P∨?Q?T主合取范式,无为假的解释。

(2)原式?(P∧Q∧R)∨(?P∧Q∧R)∨(?P∧?Q∧R)∨(?P∧?Q∧R)

为真的解释为:111,011,001,000,故为假的解释为:010,100,101,110

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

(P∨Q∨?R)∧(?P∨Q∨R)∧(?P∨Q∨?R)∧(?P∨?Q∨R)

(3)由2.(2)知,原式为真的解释是:101,100,111,011,001,故为假的解释是:000,010,110.

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P∨Q∨R)∧(P∨?Q∨R)∧(?P∨?Q∨R)

(4)由2.(4)知,原式为假的解释是:000,故原式的主合取范式为:P∨Q∨

R

4.(1)左式?(?P∨Q)∧( ?P∨R)

?(?P∨Q∨(R∧?R))∧( ?P∨(Q∧?Q)∨R)

?(?P∨Q∨R)∧(?P∨Q∨?R)∧(?P∨?Q∨R)

右式??P∨(Q∧R) ?(?P∨Q)∧(?P∨R)

?(?P∨Q∨R)∧(?P∨Q∨?R)∧(?P∨?Q∨R)

故原式成立。

(2)左式(P∧┐Q)∨(P∧Q),

右式(P∨P)∧(┐Q∨P)P∧(P∨┐Q)P(P∧┐Q)∨(P∧Q),

故原式成立

(3)左式(P∧Q)∧┐(P∧Q)F,主析取范式

右式┐(P∨Q)∧(P∨Q)F,

故原式成立

(4)左式T∨(P∧Q)T,主合取范式

右式┐(P∧Q)∨(P∧Q)T,

故原式成立

习题1.5

1.(1)①P∧Q 前提

②P ①,化简

③P→(Q→R) 前提

④Q→R ②,③,MP

⑤Q ①,化简

⑥R ④,⑤,MP

(2)①R 前提

②┐(Q∧R)前提

③┐Q∨┐R ②,E11

④┐Q ①,③,析取三段论

⑤┐P∨Q 前提

⑥┐P ④,⑤,析取三段论

(3)①┐S 假设前提

②S∨P 前提

③P 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P→Q)∧(P→R)前提

⑤P→Q ④,化简

⑥P→R ⑤,化简

⑦Q ③,⑤,MP

⑧R ③,⑥,MP

⑨Q∧R ⑦,⑧,合取引入

⑩┐(Q∧R)前提

?(Q∧R)∧┐(Q∧R)⑨,⑩,合取引入

?F ?,E21

故原推理成立

(4)①┐R 假设前提

②(P→Q)→R 前提

③┐(P→Q)①,②,拒取式

④P∧┐Q ③,E14,E10

⑤Q∧T 前提

⑥P∧┐Q∧Q∧T ④,⑤,合取引入

⑦F ⑥,E21,E17

故原推理成立

2.(1)①P 附加前提

②┐P∨Q 前提

③Q 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Q∨R 前提

⑤R ③,④,析取三段论

⑥R→S 前提

⑦S ⑤,⑥,MP

⑧P→S CP

(2)①P 附加前提

②P→Q 前提

③Q ①,②,MP

④P∧Q ①,③,合取引入

⑤P→P∧Q CP

(3)①P∧Q 附加前提

②P ①,化简

③P∨Q ②,附加规则

④P∨Q→R 前提

⑤R ③,④,MP

⑥P∧Q→R CP

(4)①P 附加前提

②Q 附加前提

③P→(Q→R)前提

④Q→R ①,③,MP

⑤R ②,④,MP

⑥Q→(R→S)前提

⑦R→S ②,⑥,MP

⑧S ⑤,⑦,MP

⑨P→Q→R CP

3.(1)①┐(┐P)假设前提

②P ①,E1

③P→┐Q 前提

④┐Q ②,③,MP

⑤Q∨┐R 前提

⑥┐R ④,⑤,析取三段论

⑦R∧┐S 前提

⑧┐R∧R∧┐S ⑥,⑦,合取引入

⑨F ⑧,E21,E17

故原推理成立

(2)①┐(R∨S)假设前提

②┐R∧┐S ①,E10

③┐R ②,化简

④┐S ②,化简

⑤P→R 前提

⑥Q→S 前提

⑦┐P ③,⑤,拒取式

⑧┐Q ④,⑥,拒取式

⑨┐P∧┐Q ⑦,⑧,合取引入

⑩┐(P∨Q)⑨,E10

?P∨Q 前提

?┐(P∨Q)∧(P∨Q)⑩,?,合取引入

?F ?,E21

故原推理成立

(3)1.┐(┐S) 假设前提

2.S 1,E1

3.S→┐Q 前提

4.┐Q 2, 3,MP

5.┐R ?Q前提

6.(┐R→Q) ∧(R→┐Q) 5,E15

7.┐R→Q 6,化简

8.R 4, 7,拒取式

9.┐R 前提

10.R∧┐R 8,9,合取引入

11.F 10,E21

故反推原理正确

(4) 1.┐(P?Q) 假设前提

2.┐(P→Q)∨┐(Q→P) 1,E15,E11

3.┐(P→Q) →┐(R∨S) 前提

4. (Q→P) ∨┐R 前提

5.┐(Q→P) →┐R 4,E14

6.┐(R∨S) ∨┐R 2,3,5构造二难性

7.┐((R∨S) ∧R) 6,E11

8.┐R 7,E13

9.R 前提

10.┐R∧R 8,9合取引入

11.F 10,E21

故反推原理正确

4 (1)先证├┐┐A→A

①┐┐A 附加前提

②┐┐A→(┐A→┐┐┐A) P31例1.5.7中用┐A置换

用┐┐┐A置换A

③(┐A→┐┐┐A) ①,②,MP

④(┐A→┐┐┐A) →(┐┐A→A) L3中用┐┐A置换B

⑤┐┐A→A ③,④,MP

⑥A①,⑤,MP

⑦┐┐A→A 演绎定理

再证├A→┐┐A

①┐┐┐A→┐A 上述结论中用┐A置换A

②(┐┐┐A→┐A) →(A→┐┐A) L3中用┐┐A置换A,用A置

换B

③A→┐┐A ①,②,MP

最后证├((B→A) →(┐A→┐┐B))

①B→A 附加前提

②┐┐B→B 上述结论

③┐┐B→A ①,②,HS

④A→┐┐A 上述结论

⑤┐┐B→┐┐A ③,④,HS

⑥(┐┐B→┐┐A) →(┐A→┐B) L3中用┐B置换A,用┐A

置换B

⑦┐A→┐B ⑤,⑥,MP

⑧(B→A) →(┐A→┐B) 演绎定理

(2)先证├┐(A→B) →A

①┐(A→B) 附加前提

②┐A→(A→B) P31,例1.5.7

③(┐A→(A→B)) →(┐(A→B) →┐┐A) (1)

④┐(A→B) →┐┐A ②,③,MP

⑤┐┐A ①,④,MP

⑥┐┐A→┐A 上述结论

⑦A ⑤,⑥,MP

⑧┐(A→B) →A 演绎定理

再证├┐(A→B) →(B→A)

①┐(A→B) →A 上述结论

②A→(B→A) L1

③┐(A→B) →(B→A) ①,②,HS

习题1.6

1.P→Q?┐P∨Q?(P↓P)∨Q?┐((P↓P) ↓Q) ?((P↓P) ↓Q)↓((P↓P)

↓Q)

(P∨Q) ∧R?┐(┐(P∨Q) ∨┐R)?┐((P↓Q) ∨(R↓R))?

(P↓Q)↓(R↓R)

2.P∧(Q→R)?P∧(┐Q∨R)?(P∧┐Q)∨(P∧ R)?┐(P↑┐Q) ∨┐(P

↑R)?┐((P↑(Q↑Q)) ∧(P↑R))?(P↑(Q↑Q))↑(P↑R)

3.(1)左式?P∧Q?┐(┐P∨┐Q)?右式

(2)左式?P∨Q?┐(┐P∧┐Q)?右式

4.(1)否,见P33,例1.6.1

(2)否,见P33,例1.6.1

(3)是,P→Q?┐(P Q),P∧Q?┐(┐P∨┐Q)?┐(P→┐Q) ?P┐Q, P∨Q?┐P→Q?┐(┐P Q),P?Q?(P→Q)∧(Q→P)?

┐(┐(P→Q) ∨┐(Q→P))?┐((P→Q)→┐(Q→P)) ?

(P→Q) ┐(Q→P)?┐(P Q) (Q P)

{┐,}中去掉┐,无法表示否定,去掉,无法表示二元运算

(4 ) 否。{┐,→}为极小全功能集

(5 ) 否。因为没公式A(P,Q)仅含P,Q,┐, ⊕,则A(P,Q)仅在两种解释下为真,

而P∧Q仅在一种解释下为真,故A(P,Q)与A不等价,即P∧Q不能用

仅含┐⊕的公式等价地表示。

(6)是。┐P?P↑P,

P∧Q?┐(P↑Q)?(P↑Q)↑(P↑Q),

P∨Q?┐(┐P∧┐Q)?┐P↑┐Q?(P↑P)↑(Q↑Q),

P?Q?(P→Q)∧(Q→P) ?┐((P→Q) ↑(Q→P))?

┐((P↑(Q↑Q)) ↑(Q↑(P↑P))) ?

((P↑(Q↑Q)) ↑(Q↑(P↑P))) ?((P↑(Q↑Q)) ↑(Q↑(P↑P)))

↑((P↑(Q↑Q))↑(Q↑(P↑P))

(7) 否,由(6)知

(8) 是,类似于(6)

习题2.1

1.(1)R(x):x是实数,M(x,y):x比y大,┐?x(R(x)∧?y(R(y) →M(x,y)))

(2)R(x):x是实数,M(x,y):x等于y,N(z,x,y):z在x与y之间,?x?y(R(x)∧R(y)

∧┐M(x,y) →?z(R(z)∧N(z,x,y) ∧┐M(z,x) ∧┐M(z,y)))

(3)E(x):x是偶数,M(x):x是质数。?!x(E(x)∧M(x))

(4)O(x):x是奇数,E(x):x是偶数。┐?x(E(x)∧M(x))

(5)N(x):x是自然数,M(X):x+1=0,┐?x(N(x)∧M(x))

(6)N(x):x是自然数,M(x,y):x+1=y, ?x(N(x)→?!y(N(y) ∧M(x,y)))

(7)M(x):x是火车,N(x):x是汽车,F(x,y):x比y快,?x(M(x)→?y(N(y)∧F(x,y))) 2. (1)┐?xL(x,0)

(2) ?x?y?z(L(x,y)∧L(y,z) →L(x,z))

(3) ?x?y(L(x,y)→?z(L(z,0)∧G(f(x,z),f(y,z)))).其中f(u,v)=uv

(4)?x?yM(x,y,y)

(5) ?x?yA(x,y,x)

3. (1)?!x(E(x)∧M(x))

(2)N(x):x是自然数,F(x,y):x大于y,M(x,y):x-1=y

?x(N(x)∧F(x,0) →?!y(N(y) ∧M(x,y)))

(3)M(x):x是平面上的点,N(x):x直线,F(z,x,y):z过x与y,

?x?y(M(x)∧M(y) →?!z(N(z) ∧F(z,y,x)))

(4)M(x):x是平面上的点,N(x):x是平面上的直线,F(x,y):x在y上,G(x,y):x

过y. H(x,y):x平行y

?x?y(N(x) ∧M(y) ∧┐F(y,x)→?!z(N(z)∧G(z,y) ∧H(z,x)))

4.(1)存在x,对任意y,有x*y=1;

(2)对任意x,存在y,使x*y=1.

(3)对任意x,存在y,使x*y=0

(4)存在x,对任意y,有x*y=0

(5)对任意x,存在y,使x*y=x

(6)存在x,对任意y,有x*y=x

(7)对任意x和y,存在y,使x-y=y

习题2.2

1. (1)x是约束变元,也是约束出现;y是自由变元,也是自由出现。

(2)?x(P(x)∨Q(x))中的x皆为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R(x)中的x为自由出

现,也是自由变元

(3)x,y是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z是自由出现,也是自由变元。

(4)?x(P(x)∧?xQ(x))中的x圴为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yR(z,y)中的y为

约束出现,也是约束变元z和R(x,y)中的x与y为自由出现也是自由变元2. (1) ?的辖域为P(x)→Q(x,y);?的辖域为P(x)

(2)?,?的辖域均为R(x,y)∨P(y)

(3) ?x,?y的辖域为R(x,y)∨P(y,z);?x的辖域为Q(x)

(4) ?,?的辖域均为R(x,y)

3. (1) ?zP(z)∨?y?wR(w,y)∨Q(x)

(2) ?u(P(u,y)∨Q(y))∧?vR(∏,v,z)

(3)?u?vP(v,u)→?wP(w,y)∧?zR(x,z)

习题2.3

1. (1)P(1)∨Q(1)=1.P(2) ∨Q(2)=1.原式在I下为1

(2)由(1)知,原式在I下为1

(3)P(1) ∧Q(1)=0,原式在I下为0

(4)P(1) ∧Q(1)=0,P(2) ∧Q(2)=0.原式在I下为0

(5)P(1) →Q(1)=1,原式在I下为0

(6)P(2) →Q(2)=1,原式在I下为1

(7)P(2)=0,?xP(x)=0;Q(1)=0, ?xQ(x)=0,原式在I下为0

(8)P(1)=1, ?xP(x)=1;Q(2)=1, ?xQ(x)=1,原式在I下为1

2.(1)构造I1:DI1={α},,,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β},,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2) )构造I1:DI1={α},,,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 , ,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3) 构造I1:DI1={α},,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4)构造I1:DI1={α,β},,原式在I1下为0

构造I2: DI2={α},,原式在I2下为1,故得证.

3. (1)成立。若?xA(x)→?xB(x)为0,则?xA(x)为1,且?xB(x)为0,即?I,?

α∈DI,A(α)为1,且?β∈DI,B(β)为0,则A(β) →B(β)为0,故?x(A(x)→B(x))在I下为0,从而原式成立。

(2)不成立。构造I: DI={α,β},,,则A(α) →B(α)

为0,故?x(A(x)→B(x))为0,而?xA(x), ?xB(x)在I下均为0,故?xA(x)→?xB(x)在I下为1,从而(?xA(x)→?xB(x))→?x(A(x)→B(x))在I下为0,故原式不成立。

(3)成立。左式?┐?xA(x)∨?xB(x) ??x┐A(x) ∨?xB(x)?x(┐A(x) ∨

B(x)) ?右式

(4)不成立。左式??x(┐A(x) ∨B(x))?x┐A(x) ∨?xB(x) ?┐?xA(x)∨

?xB(x) ?右式

4. (1)左式??x(A(x)∨?yB(y)) ?右式

(2)左式??x(A(x)∧?yB(y)) ??xA(x)∧?yB(y) ?右式

(3)左式??x(A(x)∧?yB(y)) ?右式

(4)左式??x(A(x)→?yB(y)) ?右式

(5)左式??x(A(x)→?yB(y)) ?右式

5.由?x(┐P(x) ∧┐Q(x)) ?x┐P(x) ∧?x┐Q(x)知┐?x(┐P(x) ∧┐

Q(x))┐(?x┐P(x) ∧?x┐Q(x))

习题2.4

1.(1)反式?(?xP(x)∧?x┐Q(x))∨(?xQ(x)∧?yR(y))??x(P(x)∧┐Q(x) )

∨(?zQ(z)∧?yR(y))??x?z?y((P(x)∧┐Q(x))∨(Q(z) ∧R(y))) (2)反式??yP(y)∨(?x┐Q(x) ∧?xR(x))??yP(y)∨?x(┐Q(x) ∧R(x))

??y?x(P(y)∨(┐Q(x) ∧R(x)))

(3)反式??x?y┐P(x,y) ∨(?xQ(x,y)∧R(x))??u?v┐P(u,v) ∨(?uQ(u,y)

∧R(x))??u?v(┐P(u,v) ∨(Q(u,y) ∧R(x)))

(4)反式??y?x(P(x)∧┐Q(x,y))∨?y┐R(y) ∨?xP(x) ??y(?x((P(x)∧┐

Q(x,y))∨P(x)))∨?y┐R(y)??y?xP(x)∨?y┐R(y)??xP(x)∨?y┐R(y)??x?y(P(x)∨┐R(y))

(5)反式??x┐P(x) ∨?xQ(x) ??x(┐P(x) ∨Q(x))

2. (1)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x?y((P(x)∧┐Q(x))∨(Q(f(x)) ∧R(y)))

(2)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 ?y ?x(P(y)∨(┐Q(x) ∧R(x)))

(3)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 ?v(┐P(a,v) ∨(Q(a,y) ∧R(x)))

(4)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 ?y(P(a)∨┐R(y))

(5) 反式的skolem范式为:┐P(a) ∨Q(a)

3.不正确。由于?xP(x,y)∧?xQ(x) ?x(P(x,y)∧Q(x)),故(?xP(x,y)∧?xQ(x))→?yR(y) ?x(P(x,y)∧Q(x))→?zR(z)

习题2.5

1.由P37例

2.1.3知,即证明?x(M(x)→D(x))∧M(a) D(a)

①?x(M(x)→D(x)) 前提

②M(a)→D(a) ①,VS

③M(a) 前提

④D(a) ②,③,MP

2. (1)①?x(P(x)→Q(x)) 前提

②P(z) →Q(z) ①,VS

③?y┐Q(y) 前提

④┐Q(z) ③,VS

⑤┐P(z) ②,④,拒取式

⑥?x┐P(x) ⑤,UG

(2)①┐?x(P(x)∨Q(x)) 假设前提

②?x(┐P(x) ∧┐Q(x)) ①,Q1,E10

③?xP(x) 前提

④P(c) ③,ES

⑤┐P(c) ∧┐Q(c) ②,VS

⑥P(c) ∧┐P(c) ∧Q(c) ④,⑤,合取引入

⑦F ⑥,E21,E17

故反式成立

(3)①?xP(x) 附加前提

②P(y) ①,VS

③?x(P(x)→ Q(x)) 前提

④P(y) →Q(y) ③,VS

⑤Q(y) ②,④,MP

⑥?xQ(x) ⑤,UG

⑦?xP(x)→?xQ(x) CP

(4)①?x(P(x)→R(x)) 前提

②P(c) →R(c) ①,ES

③?x(┐P(x) →Q(x)) 前提

④┐P(c) →Q(c) ③,VS

⑤?x┐Q(x) 前提

⑥┐Q(c) ⑤,VS

⑦P(c) ④,⑥,拒取式,E1

⑧R(c) ②,⑦,MP

⑨?xR(x) ⑧.EG

(5)①?x(P(x)∧Q(x)) 前提

②P(c) ∧Q(c) ①,ES

③P(c) 化简

④?x(P(x)→Q(x) ∧R(x)) 前提

⑤P(C) →Q(c) ∧R(c) ④,VS

⑥Q(c) ∧R(c) ③,⑤,MP

⑦?x(Q(x)∧R(x)) ⑥,EG

3.(1)①?xP(x) 附加前提

②P(c) ①,ES

③┐(?xP(x)∧Q(a)) 前提

④?x┐P(x) ∨Q(a) ③,Q3,E11

⑤┐P(c) ∨┐Q(a) ④,VS

⑥┐Q(a) ②,⑤,析取三段论

⑦?xP(x)→┐Q(a) CP

(2)①?x(P(x)∨Q(x)) 前提

②P(y) ∨Q(y) ①,VS

③?x┐P(x) 前提

④┐P(y) ③,VS

⑤Q(y) ②,④,析取三段论

⑥?xQ(x) ⑤,UG

(3)①┐?x(P(x)∨Q(x)) 前提

②?x(┐P(x) ∨┐Q(x))①,Q4,E11

③┐P(c) ∨┐Q(c) ②,ES

④?xP(x) 前提

⑤P(c) ④,VS

⑥┐Q(c) ③,⑤,析取三段论

⑦?x┐Q(x) ⑥,EG

⑧┐?xQ(x) ⑦,Q4

4.(1)为真。

①?yP(y) 前提

②P(c) ①,ES

③?x(P(x)→Q(x)) 前提

④P(c) →Q(c) ③,VS

⑤Q(c) ②,④,MP

⑥?zQ(z) ⑤,EG

(2)为假。构造I:DI={α},, ,则?x(P(x)∨Q(x))为1,而?xP(x)

为0,故?x(P(x)∨Q(x))→?xQ(x)为0.

(3)为真。

①?x(P(x)→Q(x)) 前提

②P(c) →Q(c) ①,VS

③┐Q(c) 前提

④┐P(c) ②,③,拒取式

⑤┐P(c) ∨Q(c) ④,附加规则

⑥P(c) →Q(c) ⑤,E14

⑦?x(P(x)→Q(x)) ⑥,EG

习题3.1

1.

(1) {0,1,2,3,4,5,6,7,8,9}

(2) {aa, ab, ba, bb}

(3) {-1,1}

(4) {11,13,17,19,23,29}

(5) {1,2,3, (79)

(6) {2}

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 不超过200的自然数的集合;

{|N 200}x x x ∈∧≤

(2) 被5除余1的正整数的集合;

+{|I (N 51)}x x y y x y ∈∧?∈∧=+

(3) 函数y =sin x 的值域;

{|R 11}y y y ∈∧-≤≤

(4) 72的质因子的集合;

{|N |72(N 2|)}x x x y y y x y x ∈∧∧?∈∧≤<→/

(5) 不等式03

1>-x 的解集; {|R 3}x x x ∈∧>

(6) 函数2

312+-=x x y 的定义域集. {|R 12}x x x x ∈∧≠∧≠

3. 用归纳定义法描述下列集合:

(1) 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

① {0,1,2,3,4,5,6,7,8,9}A ?

② 如果x A ∈,

则{0,1,2,3,4,5,6,7,8,9,0,1,2,3,4,5,6,7,8,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

(2) 不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

① {1,2,3,4,5,6,7,8,9}A ?

② 如果x A ∈,则{0,1,2,3,4,5,6,7,8,9}x x x x x x x x x x A ?

(3) 不允许有前0的二进制无符号偶数的集合;

① 1A ∈

② 如果x A ∈,则{0,1}x x A ?

(4) 5的正整数倍的集合.

① 5A ∈

② 如果x A ∈,则5x A +∈

4. 判断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A 是任意集合):

(1) ;A ∈?

(2) ;A ?? (3) };{A A ∈ (4) ;A A ? (5) ;A A ∈ (6) };{A A = (7) }.{?=?

答:(2),(3),(4)为真,(1),(5),(6),(7)为假。

5. 判断下列命题中哪些为真: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a b a b a b ∈

(10) {,}{,,{},{}}a b a b a b ? (11) {}??? (12) {}???

(13) ??? (14) {}?∈? 答:(1),(2),(4),(6),(10),(11),(12),(14)为真,(3),(5),(7),(8),(9),(13)为假。

6. 设A 和B 是集合,A B ?和A B ∈能同时成立吗?为什么?

答:能。当{}B A A =时,A B ?和A B ∈同时成立。

7. 设A 和B 是集合,A B ?和B A ∈能同时成立吗?为什么?

答:不能。若A B ?和B A ∈同时成立,则我们能得到B B ∈,而这是不可能的。

8. 设A ,B 和C 是集合,若A B ∈,且B C ∈,则A C ∈可能成立吗?A C ∈是否总能成立?为什么?

答:A C ∈可能成立。比如当{}B A ∈,{,}C A B =时,A B ∈,B C ∈和A C ∈同时成立。但结论不是总成立。比如{}B A ∈,{}C B =时,A B ∈且B C ∈,但A C ∈不成立。

9. 设A ,B 和C 是任意集合,证明或否定下列断言:

(1) 若A B ?,且B C ?,则A C ?

结论成立。因为x A x B x C ∈?∈?∈,所以A C ?

(2) 若A B ?,且B C ?,则A C ∈

结论不成立。例如当{},{,},{,,}A a B a b C a b c ===时,有A B ?,且B C ?,但A C ?

(3) 若B A ∈,且C B ∈,则C A ∈s

命题为假。设{},{}B A C B ==,易知B A ∈,且C B ∈,但C A ?

(4)若B A ∈,且B C ?,则C A ∈

结论成立。(题目有误,应改为“若B A ∈,且B C ?,则C A ∈”)

B A ∈∧B

C ?B A ∈∧?x( x ∈A →x ∈φ) ?x(┐(x ∈A ∨0) ┐?x (x ∈

A)A=φ

10. 设A, B 和C 是任意集合. 证明或否定下列断言:

(1) 若A B ?, 且B C ?, 则A C ?

答: 此断言不正确。例如当A ={a }, B ={a ,b }, C ={{a },c }时, 有A B ?和B C ?, 但A C ∈

(2) 若A B ∈, 且B C ?, 则A C ?

答: 此断言不正确。例如当A ={a }, B ={{a },b }, C ={{a },c }时, 有A B ∈和B C ?, 但A C ∈

(3) 若A B ?, 且B C ?, 则A C ?

答: 此断言不正确。例如当A ={a }, B ={a ,b }, C ={{a },c }时, 有A B ?和B C ?, 但A C ∈

(4) 若A B ?, 且B C ?, 则A C ?

答: 此断言不正确。例如当A ={a }, B ={a ,b }, C ={{a },c }时, 有A B ?和B C ?, 但A C ∈

11. 证明:A ??当且仅当A =?

证:必要性. 因为A ??和同时成立A ??,所以A =?.

充分性. 因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而A =?, 所以A ??

12. 确定下列哪些集合是相等的:

A 1={a ,b } A 2={b ,a } A 3={a ,a ,b } A 4={a ,b ,c }

A 5={x |(x -a )(x -b )(x -c )=0} A 6={a ,b ,d } A 7={x |{x 2-(a +b )x +ab =0}

答: A 1, A 2, A 3, A 7相等, A 4与A 5相等.

13. 设n 个集合A 1, A 2,…A n 满足关系121...n A A A A ????. 证明: A 1= A 2=…= A n . 证: 对任意的2i n ≤≤从条件我们得到1i A A ?和1i A A ?, 所以我们有1i A A =, 因此A 1= A 2=…= A n .

习题3.2

1. 设全集U ={a,b,c,d,e}, A={a,d} B={a,b,c}, C={b,d}. 求下列各集合: (1) A B C (2) A B C (3) A B C (4) ()()A B ρρ-

(5) ()

()A B B C -- (6) ()A B C ⊕ (7) ()A B C ? 解:(1) {}A

B C a = (2) A B C U =

(4) ()(){{},{,}}A B d a d ρρ-=

(5) ()(){,,}A B B C a c d --=

(6) (){,}A B C b d ⊕=

(7) (){,,}A B C a d e ?=

2. 设A , B 和C 是集合,试把A B C 表示成各不相交的集合之并.

解:()()A B C A B A C

A B =

3. 设A , B 和C 是集合.

(1) 若A B A C =,则一定有B=C吗?

答:不一定。例如当A=U时,B和C可以是任意集合。

(2) 若A B A C =,则一定有B=C吗?

答:不一定。例如当A =?时,B和C可以是任意集合。

(3) 若A B A C ⊕=⊕,则一定有B=C吗?

答:一定。

证明如下:

①若A =?,则A B ⊕=?和A C ⊕=?,从而B=C.

②若A ≠?和B =?, 则A B A C ⊕=⊕等价于A A C A C =-, 若x A ∈, 则x A C ?, 因为x A ∈, 所以x C ?, 说明A C =?, 并且A A C =, 从而C =? ③若A ≠?并且B ≠?, 条件A B A C ⊕=⊕等价于A B A B A C A C -=-, 则

()()

x B x B x A x B x A ∈?∈∧∈∨∈∧?()()x A x A B A B x A x A B A B ?∈∧?-∨?∧∈-

()()x A x A C A C x A x A C A C ?∈∧?-∨?∧∈-

()()x A C x A C x A x A C ?∈∧∈∨?∧∈

x C ?∈

从而B C ?

同理可证C B ?

因此B C =

4. 设{{,},{,},{,},}a b b c a c A =?, 试计算:

(1) A (2) A (3) {}A (4) {}A

(2)

A =? (3)

{}{{,,}}{,,}a b c a b c A == (4) {}{}A =?=?

5. 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 {{}}?

解: ({{}}){,{{}}}ρ?=??

(2) {,,}a b c

解: ({,,}){,{},{},{},{,},{,},{,},{,,}}a b c a b c a b a c b c a b c ρ=?

(3) }}{},,{{c b a

解:}}}{},,{{}},{{}},,{{,{}}){},,({{c b a c b a c b a ?=ρ

(4) {,{},{{}}}???

解: ({,{},{{}}}){,{},{{}},{{{}}},{,{}},{,{{}}},

{{},{{}}},{,{},{{}}}}ρ???=?????????????

(5) {,,}a b b

解: ({,,}){,{},{},{,}}a b b a b a b ρ=?

6. 判断下列哪些运算结果是对的, 那些是错的:

(1) {}??=? (2) {}??=? (3) {}{,{}}{}???=?

(4) {,{}}{}{,{}}??-?=??

(5) {,{}}{{}}??-?=?

(6) {,{}}{{}}{}??-?=? 答: (1),(3)和(6)是对的, (2),(4)和(5)是错的.

习题3.3

1. 证明下列各式:

信息安全课程表(武汉大)

武大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简介(一)(2007-05-27 13:18:33) 武大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简介(一)(2007-05-27 13:18:33) 武大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简介(一)(2007-05-27 13:18:33) 武大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简介(一) 2006-12-27 13:12 课程名称(中、英文) 计算机导论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7、课程简介 主要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计算机学生的择业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了解,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1、参考书 1)Roberta Baber, Marilyn Meyer,《计算机导论》,汪嘉Min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 Tony Greening 主编,《21世纪计算机科学教育》,麦中凡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姚爱国等,《计算机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课程名称(中、英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7、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0、指定教材 《计算机导论》,姚爱国、杜瑞颖、谭成予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2、课程名称(中、英文) 电路与电子技术 Circuit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7、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电路尤其是电路的组成及基本分析方法,为系统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0、参考书目 《电路原理》,江缉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路原理》,范承志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离散数学期末试题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A 卷及答案) 一、(10分)求(P ↓Q )→(P ∧?(Q ∨?R ))的主析取范式 解:(P ↓Q )→(P ∧?(Q ∨?R ))??(?( P ∨Q ))∨(P ∧?Q ∧R )) ?(P ∨Q )∨(P ∧?Q ∧R )) ?(P ∨Q ∨P )∧(P ∨Q ∨?Q )∧(P ∨Q ∨R ) ?(P ∨Q )∧(P ∨Q ∨R ) ?(P ∨Q ∨(R ∧?R ))∧(P ∨Q ∨R ) ?(P ∨Q ∨R )∧(P ∨Q ∨?R )∧(P ∨Q ∨R ) ?0M ∧1M ?2m ∨3m ∨4m ∨5m ∨6m ∨7m 二、(10分)在某次研讨会的休息时间,3名与会者根据王教授的口音分别作出下述判断: 甲说:王教授不是苏州人,是上海人。 乙说:王教授不是上海人,是苏州人。 丙说:王教授既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杭州人。 王教授听后说:你们3人中有一个全说对了,有一人全说错了,还有一个人对错各一半。试判断王教授是哪里人? 解 设设P :王教授是苏州人;Q :王教授是上海人;R :王教授是杭州人。则根据题意应有: 甲:?P ∧Q 乙:?Q ∧P 丙:?Q ∧?R 王教授只可能是其中一个城市的人或者3个城市都不是。所以,丙至少说对了一半。因此,可得甲或乙必有一人全错了。又因为,若甲全错了,则有?Q ∧P ,因此,乙全对。同理,乙全错则甲全对。所以丙必是一对一错。故王教授的话符号化为: ((?P ∧Q )∧((Q ∧?R )∨(?Q ∧R )))∨((?Q ∧P )∧(?Q ∧R )) ?(?P ∧Q ∧Q ∧?R )∨(?P ∧Q ∧?Q ∧R )∨(?Q ∧P ∧?Q ∧R ) ?(?P ∧Q ∧?R )∨(P ∧?Q ∧R ) ??P ∧Q ∧?R ?T 因此,王教授是上海人。 三、(10分)证明tsr (R )是包含R 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最小关系。 证明 设R 是非空集合A 上的二元关系,则tsr (R )是包含R 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关系。 若'R 是包含R 的且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任意关系,则由闭包的定义知r (R )?' R 。则sr (R )?s ('R )='R ,进而有tsr (R )?t ('R )='R 。

离散数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离散数学期末试题及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326《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B )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设,,},,{{b a b a A =?},则-A ? = ( ),-A {?} = ( ), )(A P 中的元素个数=|)(|A P ( ). 2.设集合A 中有3个元素,则A 上的二元关系有( )个,其中有( )个是A 到A 的函数. 3.谓词公式))()(())()((y P y Q y x Q x P x ?∧?∧→?中量词x ?的辖域为( ), 量词y ?的辖域为( ). 4.设}24,12,8,6,4,3,2,1{24=D ,对于其上的整除关系“|”,元素( )不存在补元. 5.当n ( )时,n 阶完全无向图n K 是平面图,当当n 为( )时,n K 是欧拉图. 二.1. 若n B m A ==||,||,则=?||B A ( ),A 到B 的2元关系共有( )个,A 上的2元关系共有( )个. 2. 设A = {1, 2, 3}, f = {(1,1), (2,1), (3, 1)}, g = {(1, 1), (2, 3), (3, 2)}和h = {(1, 3), (2, 1), (3, 1)},则( )是单射,( )是满射,( )是双射. 3. 下列5个命题公式中,是永真式的有( )(选择正确答案的番号). (1)q q p p →→∧)(; (2))(q p p ∨→; (3))(q p p ∧→; (4)q q p p →∨∧?)(; (5)q q p →→)(. 4. 设D 24是24的所有正因数组成的集合,“|”是其上的整除关系,则3的补元( ),4的补元( ),6的补元( ).

离散数学期末试卷A卷及答案

《离散数学》试卷(A 卷) 一、 选择题(共5 小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设A={1,2,3},B={2,3,4,5},C={2,3},则C B A ⊕?)(为(C )。 A 、{1,2} B 、{2,3} C 、{1,4,5} D 、{1,2,3} 2、下列语句中哪个是真命题 ( A ) A 、如果1+2=3,则4+5=9; B 、1+2=3当且仅当4+5≠9。 C 、如果1+2=3,则4+5≠9; D 、1+2=3仅当4+5≠9。 3、个体域为整数集合时,下列公式( C )不是命题。 A 、)*(y y x y x =?? B 、)4*(=??y x y x C 、)*(x y x x =? D 、)2*(=??y x y x 4、全域关系A E 不具有下列哪个性质( B )。 A 、自反性 B 、反自反性 C 、对称性 D 、传递性 5、函数612)(,:+-=→x x f R R f 是( D )。 A 、单射函数 B 、满射函数 C 、既不单射也不满射 D 、双射函数 二、填充题(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设|A|=4,|P(B)|=32,|P(A ?B)|=128,则|A ?B|=??2???.

2、公式)(Q P Q ?∨∧的主合取范式为 。 3、对于公式))()((x Q x P x ∨?,其中)(x P :x=1, )(x Q :x=2,当论域为{0,1,2}时,其真值为???1???。 4、设A ={1,2,3,4},则A 上共有???15????个等价关系。 5、设A ={a ,b ,c },B={1,2},则|B A |= 8 。 三、判断题(对的填T ,错的填F ,共 10 小题,每题 1 分,共计10 分) 1、“这个语句是真的”是真命题。 ( F ) 2、“张刚和小强是同桌。”是复合命题。 ( F ) 3、))(()(r q q p p ∧?∧→?∨是矛盾式。 ( T ) 4、)(T S R T R S R ??????。 ( F ) 5、恒等关系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 ( T ) 6、若f 、g 分别是单射,则g f ?是单射。 ( T ) 7、若g f ?是满射,则g 是满射。 ( F ) 8、若A B ?,则)()(A P B P ?。 ( T ) 9、若R 具有自反性,则1-R 也具有自反性。 ( T ) 10、B A ∈并且B A ?不可以同时成立。 (F ) 四、计算题(共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30 分) 1、调查260个大学生,获得如下数据:64人选修数学课程,94人选修计算机课程,58人选修商贸课程,28人同时选修数学课程和商贸课程,26人同时选修数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22人同时选修计算机课程和商贸课程,14人同时选修三门课程。问 (1)三门课程都不选的学生有多少? (2)只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有多少?

信息安全课程表(武大)

武大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简介(一) 课程名称(中、英文) 计算机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1、课程简介 主要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计算机学生的择业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了解,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考书 1)Roberta Baber, Marilyn Meyer,《计算机导论》,汪嘉Min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 Tony Greening 主编,《21世纪计算机科学教育》,麦中凡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姚爱国等,《计算机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应用基础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指定教材 《计算机导论》,姚爱国、杜瑞颖、谭成予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电路与电子技术Circuit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电路尤其是电路的组成及基本分析方法,为系统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参考书目 《电路原理》,江缉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路原理》,范承志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Digital Logic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逻辑器件与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灵活运用逻辑代数、卡诺图、状态理论来研究和分析由逻辑器件构成的数字逻辑电路,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基本逻辑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并能熟练选择和使用基本逻辑器件及常用功能器件。本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 2、指定教材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华中理工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 3、参考书目 《逻辑设计》(第二版),毛法尧、欧阳星明、任宏萍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白中英、岳怡、郑岩编,科学出版社,1998。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逻辑》,周南良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计算机组成原理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nstruction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

【浙江工商大学】《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B)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B)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设,,},,{{b a b a A =?},则-A ? = ( ),-A {?} = ( ),)(A P 中的元素个数=|)(|A P ( ). 2.设集合A 中有3个元素,则A 上的二元关系有( )个,其中有( )个是A 到A 的函数. 3.谓词公式))()(())()((y P y Q y x Q x P x ?∧?∧→?中量词x ?的辖域为 ( ), 量词y ?的辖域为( ). 4.设}24,12,8,6,4,3,2,1{24=D ,对于其上的整除关系“|”,元素( )不存在补元. 5.当n ( )时,n 阶完全无向图n K 是平面图,当当n 为( )时,n K 是欧拉图. 二、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设R 是集合A 上的偏序关系,1-R 是R 的逆关系,则1 -?R R 是A 上的 (A)偏序关系 (B)等价关系 (C)相容关系 (D)以上结论都不成立 2.由2个命题变元p 和q 组成的不等值的命题公式的个数有 (A)2 (B)4 (C)8 (D)16 3.设p 是素数且n 是正整数,则任意有限域的元素个数为 (A)n p + (B)pn (C)n p (D)p n 4.设R 是实数集合,≤是其上的小于等于关系,则(R, ≤)是 (A)有界格 (B)分配格 (C)有补格 (D)布尔格 5.3阶完全无向图3K 的不同构的生成子图有 (A)2 (B)3 (C)4 (D)5 三、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正确打“√”,错误打“×”. 1.若一个元素a 既存在左逆元l a ,又存在右逆元r a ,则r l a a =. ( ) 2.命题联结词→不满足结合律. ( ) 3.在Z 8 = {0,1,2,3,4,5,6,7}中,2关于“?8”的逆元为 4. ( ) 4.整环不一定是域. ( )

安徽大学期末试卷离散数学上卷及参考答案.doc

安徽大学20 09 — 20 10 学年第 1 学期 《离散数学(上)》考试试卷(A 卷) (时间120分钟)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 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设A={a,b,c},A 上二元关系R={〈a,a 〉,〈b,b 〉,〈a,c 〉},则关系R 的对称闭包S(R)是( ) A.R ∪I A B.R C.R ∪{〈c,a 〉} D.R ∩I A 2. 设X={a,b,c},I x 是X 上恒等关系,要使I x ∪{〈a,b 〉,〈b,c 〉,〈c,a 〉,〈b,a 〉}∪R 为X 上的等 价关系,R 应取( ) A. {〈c,a 〉,〈a,c 〉} B.{〈c,b 〉,〈b,a 〉} C. {〈c,a 〉,〈b,a 〉} D.{〈a,c 〉,〈c,b 〉} 3. 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 ?∈? B.??? C.{?}?? D.{?}∈? 4. 设解释R 如下:论域D 为实数集,a=0, f(x,y)=x-y, A(x,y):x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1) 一、证明题(10分) 1)(P∧(Q∧R))∨(Q∧R)∨(P∧R)R 证明: 左端(P∧Q∧R)∨((Q∨P)∧R) ((P∧Q)∧R))∨((Q∨P)∧R) ((P∨Q)∧R)∨((Q∨P)∧R) ((P∨Q)∨(Q∨P))∧R ((P∨Q)∨(P∨Q))∧R T∧R(置换)R 2) x (A(x)B(x))xA(x)xB(x) 证明:x(A(x)B(x))x(A(x)∨B(x)) x A(x)∨xB(x) xA(x)∨xB(x) xA(x)xB(x) 二、求命题公式(P∨(Q∧R))(P∧Q∧R)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 证明:(P∨(Q∧R))(P∧Q∧R)(P∨(Q∧R))∨(P∧Q∧R)) (P∧(Q∨R))∨(P∧Q∧R) (P∧Q)∨(P∧R))∨(P∧Q∧R) (P∧Q∧R)∨(P∧Q∧R)∨(P∧Q∧R))∨(P∧Q∧R))∨(P∧Q∧R) m0∨m1∨m2∨m7 M3∨M4∨M5∨M6 三、推理证明题(10分) 1)C∨D,(C∨D)E, E(A∧B),(A∧B)(R∨S)R∨S证明:(1) (C∨D) E ?P (2) E(A∧B) ??P (3) (C∨D)(A∧B) T(1)(2),I (4) (A∧B)(R∨S)??P (5) (C∨D)(R∨S) ? T(3)(4),I (6) C∨D P (7) R∨S T(5),I 2) x(P(x)Q(y)∧R(x)),xP(x)Q(y)∧x(P(x)∧R(x)) 证明(1)xP(x) P

(2)P(a) T(1),ES (3)x(P(x)Q(y)∧R(x)) P (4)P(a)Q(y)∧R(a) T(3),US (5)Q(y)∧R(a) T(2)(4),I (6)Q(y) T(5),I (7)R(a) T(5),I (8)P(a)∧R(a) T(2)(7),I (9)x(P(x)∧R(x)) T(8),EG (10)Q(y)∧x(P(x)∧R(x)) T(6)(9),I 四、某班有25名学生,其中14人会打篮球,12人会打排球,6人会打篮球和排球,5人会打篮球和网球,还有2人会打这三种球。而6个会打网球的人都会打另外一种球,求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10分)。 解:A,B,C分别表示会打排球、网球和篮球的学生集合。则|A|=12,|B|=6,|C|=14,|A∩C|=6,|B∩C|=5,|A∩B∩C|=2。 先求|A∩B|。 ∵6=|(A∪C)∩B|=|(A∩B)∪(B∩C)|=|(A∩B)|+|(B∩C)|-|A∩B∩C|=|(A∩B)|+5-2,∴|(A∩B)|=3。 于是|A∪B∪C|=12+6+14-6-5-3+2=20。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25-20=5。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10分)。 证明:∵x A-(B∪C) x A∧x(B∪C) xA∧(xB∧x C) (x A∧x B)∧(x A∧xC) x(A-B)∧x(A-C) x(A-B)∩(A-C) ∴A-(B∪C)=(A-B)∩(A-C) 六、已知R、S是N上的关系,其定义如下:R={| x,yN∧y=x2} R*S={| x,y N∧y=x2+1} S*R={<x,y>| x,yN∧y=(x+1)2},R{1,2}={<1,1>,<2,4>},S[{1,2}]={1,4}。 七、设R={<a,b>,,<c,a>},求r(R)、s(R)和t(R) (15分)。 解:r(R)={,,,<b,b>,

010A3350现代密码学

《现代密码学》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Cryptology 课程编号:010A3350 学时:54 学分:3.0 一、课程教学对象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现代密码学是五邑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生选修的专业模块课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安全性也成为人们日益关切问题。密码学技术为现代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的必备工具。 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旨在介绍流密码学、分组密码学、公钥密码学、数字签名、消息认证和密码协议等,使学生对密码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通过阅读参考文献,了解密码学的新发展、新动态,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现代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建立信息安全的模型;掌握单钥、公钥密码体制,密钥管理,消息认证和杂凑算法,数字签名和密码协议等密码学的主要内容。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等数论。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54) 本课程授课计划54学时,其中理论部分44学时,实验10学时。理论部分(44学时)基本要求和安排如 下: 第1章现代密码学概论(5学时) 1.1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1.2 信息安全的模型 1.3 密码学基本概念 1.4 几种古典密码(C)(C)(A)(A) 第2章流密码(9学时) 2.1 流密码的基本概念 2.2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 2.3 线性移位寄存器的一元多项式表示2.4 m序列的伪随机性 2.5 m序列密码的破译 2.6 非线性序列(A)(A)(A)(C)(B)(C) 第3章分组密码体制(4学时) 3.1 分组密码概述 3.2 数据加密标准 3.3 差分密码分析与线性密码分析(A)(C)(C)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1) 一、证明题(10分) 1)(?P∧(?Q∧R))∨(Q∧R)∨(P∧R)?R 证明: 左端?(?P∧?Q∧R)∨((Q∨P)∧R) ?((?P∧?Q)∧R))∨((Q∨P)∧R) ?(?(P∨Q)∧R)∨((Q∨P)∧R) ?(?(P∨Q)∨(Q∨P))∧R ?(?(P∨Q)∨(P∨Q))∧R ?T∧R(置换)?R 2) ?x (A(x)→B(x))??xA(x)→?xB(x) 证明:?x(A(x)→B(x))??x(?A(x)∨B(x)) ??x?A(x)∨?xB(x) ???xA(x)∨?xB(x) ??xA(x)→?xB(x) 二、求命题公式(P∨(Q∧R))→(P∧Q∧R)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 证明:(P∨(Q∧R))→(P∧Q∧R)??(P∨(Q∧R))∨(P∧Q∧R)) ?(?P∧(?Q∨?R))∨(P∧Q∧R) ?(?P∧?Q)∨(?P∧?R))∨(P∧Q∧R) ?(?P∧?Q∧R)∨(?P∧?Q∧?R)∨(?P∧Q∧?R))∨(?P∧?Q∧?R))∨(P∧Q∧R) ?m0∨m1∨m2∨m7 ?M3∨M4∨M5∨M6 三、推理证明题(10分) 1)C∨D, (C∨D)→?E,?E→(A∧?B), (A∧?B)→(R∨S)?R∨S 证明:(1) (C∨D)→?E P (2) ?E→(A∧?B) P (3) (C∨D)→(A∧?B) T(1)(2),I (4) (A∧?B)→(R∨S) P (5) (C∨D)→(R∨S) T(3)(4), I (6) C∨D P (7) R∨S T(5),I 2) ?x(P(x)→Q(y)∧R(x)),?xP(x)?Q(y)∧?x(P(x)∧R(x)) 证明(1)?xP(x) P

离散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在各题末尾的括号内画 表示正确,画 表示错误: 1.设p、q为任意命题公式,则(p∧q)∨p ? p ( ) 2.?x(F(y)→G(x)) ? F(y)→?xG(x)。( ) 3.初级回路一定是简单回路。( ) 4.自然映射是双射。( ) 5.对于给定的集合及其上的二元运算,可逆元素的逆元是唯一的。( ) 6.群的运算是可交换的。( ) 7.自然数集关于数的加法和乘法构成环。( ) 8.若无向连通图G中有桥,则G的点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皆为1。( ) 9.设A={a,b,c},则A上的关系R={,}是传递的。( ) 10.设A、B、C为任意集合,则A?(B?C)=(A?B)?C。( )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1.设p:天气热。q:他去游泳。则命题“只有天气热,他才去游泳”可符号 化为。 12.设M(x):x是人。S(x):x到过月球。则命题“有人到过月球”可符号 化为。 13.p?q的主合取范式是。 14.完全二部图K r,s(r < s)的边连通度等于。 15.设A={a,b},,则A上共有个不同的偏序关系。 16.模6加群中,4是阶元。 17.设A={1,2,3,4,5}上的关系R={<1,3>,<1,5>,<2,5>,<3,3>,<4,5>},则R的传递闭包t(R) = 。. 18.已知有向图D的度数列为(2,3,2,3),出度列为(1,2,1,1),则有向图D的入度

列为。 19.n阶无向简单连通图G的生成树有条边。 20.7阶圈的点色数是。 三、运算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1.求?xF(x)→?yG(x,y)的前束范式。 22.已知无向图G有11条边,2度和3度顶点各两个,其余为4度顶点,求G 的顶点数。 23.设A={a,b,c,d,e,f},R=I A?{,},则R是A上的等价关系。求等价类[a]R、[c]R及商集A/R。 24.求图示带权图中的最小生成树,并计算最小生成树的权。 25.设R*为正实数集,代数系统< R*,+>、< R*,·>、< R*,/>中的运算依次为普通加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试确定这三个代数系统是否为群?是群者,求其单位元及每个元素的逆元。 四、证明题(共3小题,共20分) 26 (8分)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述推理的证明: 前题:p→(q∨r),?s→?q,p∧?s 结论:r 27 (6分)设是群,H={a| a∈G∧?g∈G,a*g=g*a},则是G的子群 28.(6分)设G是n(≥3)阶m条边、r个面的极大平面图,则r=2n-4。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 设个体域为{2,3,6}D =-, ():3F x x ≤,():0G x x >。则在此解释下公式 ()(()())x F x G x ?∧的真值为______。 2. 设:p 我是大学生,:q 我喜欢数学。命题“我是喜欢数学的大学生”为可符合化 为 。 3. 设{1,2,3,4}A =,{2,4,6}B =,则A B -=________,A B ⊕=________。 4. 合式公式()Q P P ?→∧是永______式。 5. 给定集合{1,2,3,4,5}A =,在集合A 上定义两种关系: {1,3,3,4,2,2}R =<><><>, {4,2,3,1,2,3}S =<><><>, 则_______________S R =ο,_______________R S =ο。 6. 设e 是群G 上的幺元,若a G ∈且2a e =,则1a -=____ , 2a -=__________。 7. 公式))(()(S Q P Q P ?∧?∨∧∨?的对偶公式为 。 8. 设{2,3,6,12}A =, p 是A 上的整除关系,则偏序集,A <>p 的最大元是________,极小元是_ _。 9. 一棵有6个叶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有_____个内点;而若一棵树有2个结点度数为2,一 个结点度数为3,3个结点度数为4,其余是叶结点,则该树有_____个叶结点。 10. 设图,G V E =<>, 1234{v ,v ,v ,v }V =,若G 的邻接矩阵????????????=0001001111011010A ,则1()deg v -=________, 4()deg v +=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1.下列各式中哪个不成立( )。 A 、)()())()((x xQ x xP x Q x P x ?∨??∨? ; B 、)()())()((x xQ x xP x Q x P x ?∨??∨?; C 、)()())()((x xQ x xP x Q x P x ?∧??∧?; D 、Q x xP Q x P x ∧??∧?)())((。

大学《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1)

安徽大学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时间120分钟) 开课院(系、部)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语句中,哪个是真命题()A、 4 2= + x; B、我们要努力学习; C、如果ab为奇数,那么a是奇数,或b是偶数; D、如果时间流逝不止,你就可以长生不老。 2.下列命题公式中,永真式的是() A、P Q P→ →) (; B、P P Q∧ → ?) (; C、Q P P? ? ∧) (; D、) (Q P P∨ →。3.在谓词逻辑中,令) (x F表示x是火车;) (y G表示y是汽车;) , (y x L表示x比y快。 命题“并不是所有的火车比所有的汽车快”的符号表示中哪些是正确的()

I.)),()()((y x L y G x F y x →∧??? II.)),()()((y x L y G x F y x ?∧∧?? III. )),()()((y x L y G x F y x ?→∧?? A 、仅I ; B 、仅III ; C 、I 和II ; D 、都不对。 4.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若C A B A =,则 C B =; B 、若B A B A ?,则B A =; C 、若C A B A =,则C B =; D 、若B A ?且D C ?,则D B C A ?。 5.设φ=1A ,}{2φ=A ,})({3φρ=A ,)(4φρ=A ,以下命题为假的是( ) A 、42A A ∈; B 、31A A ?; C 、24A A ?; D 、34A A ∈。 6.设R 是集合},,,{d c b a A =上的二元关系, },,,,,,,,,,,{><><><><><><=b d d b a c c a a d d a R 。下列哪些命题为真( ) I.R R ?是对称的 II. R R ?是自反的 III. R R ?不是传递的 A 、仅I ; B 、仅II ; C 、I 和II ; D 、全真。

离散数学答案(刘玉珍 编著)

习题1.1 1、(1)否 (2)否 (3)是,真值为0 (4)否 (5)是,真值为1 2、(1)P:天下雨 Q:我去教室┐P → Q (2)P:你去教室 Q:我去图书馆 P → Q (3)P,Q同(2) Q → P (4)P:2是质数 Q:2是偶数 P∧Q 3、(1)0 (2)0 (3)1 4、(1)如果明天是晴天,那么我去教室或图书馆。 (2)如果我去教室,那么明天不是晴天,我也不去图书馆。 (3)明天是晴天,并且我不去教室,当且仅当我去图书馆。 习题1.2 1、(1)是 (2)是 (3)否 (4)是 (5)是 (6)否 2、(1)(P → Q) →R,P → Q,R,P,Q (2)(┐P∨Q) ∨(R∧P),┐P ∨ Q,R∧P,┐P,Q,R,P (3)((P → Q) ∧ (Q → P)) ∨┐(P → Q)),(P → Q) ∧(Q → P),┐(P → Q),P → Q,(Q → P),P → Q,P,Q,Q,P,P,Q 3、(1)((P → Q) → (Q → P)) → (P → Q) (2)((P → Q) ∨ ((P → Q) → R))→ ((P → Q) ∧ ((P → Q) → R)) (3)(Q → P∧┐P) → (P∧┐P → Q) 4、(P → Q) ∨ ((P∧Q) ∨ (┐P∧┐Q)) ∧ (┐P∨Q) 习题1.3

1、(1)I(P∨(Q∧R)) = I(P)∨(I(Q)∧I(R)) = 1∨(1∧0) = 1 (2)I((P∧Q∧R)∨(┐(P∨Q)∧┐(R∨S))) = (1∧1∧0)∨(┐(1∨1)∧┐(0∨1)) = 0∨(0∧0) = 0 (3)I((P←→R)∧(┐Q→S)) = (1←→0)∧(┐1→1) = 0∧1 = 0 (4)I((P∨(Q→R∧┐P))←→(Q∨┐S)) = (1∨(1→(0∧┐1)))←→(1∨┐1) = 1←→1 = 1 (5)I(┐(P∧Q)∨┐R∨((Q←→┐P)→R∨┐S)) = ┐(1∧1)∨┐0∨((1←→┐1)→(0∨┐1)) = 0∨1∨1 = 1 3、(1)原式 <=> F→Q <=> T 原式为永真式 (2)原式 <=> ┐T∨(┐(┐P∨Q)∨(┐┐Q∨┐P)) <=> (P∧┐Q)∨(Q∨┐P)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卷-A卷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卷-A卷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试卷(A卷)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考试形式:闭卷,允许带入场 科目:离散数学,班级:软工本2012-1、2、3 姓名:学号: 题序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A评 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述不是命题的是( ) A. 做人真难啊! B. 后天是阴天。 C. 2是偶数。 D. 地球是方的。 2. 命题公式P→(P∨Q∨R)是( ) A. 永假的 B. 永真的 C. 可满足的

D. 析取范式 3. 命题公式﹁B→﹁A等价于( ) A. ﹁A∨﹁ B B. ﹁(A∨B) C. ﹁A∧﹁ B D. A→B 4.设P:他聪明,Q:他用功,命题“他虽聪明但不用功”的符号化正确的是()A.?P∧Q B.P∧?Q C.P→?Q D.P∨?Q 5.设A(x):x是人,B(x):x犯错误,命题“没有不犯错误的人”符号化为()A.?x(A(x))∧B(x) B.??x( A(x)→?B(x) ) C.??x( A(x)∧B(X)) D.??x( A(x)∧?B(x) ) 6. 设有A={a,b,c}上的关系R={,,,},则R具有( ) A. 自反性 B. 反自反性 C. 传递性 D. 反对称性

7. 设A={1,2,3,4,5,6},B={a,b,c,d,e},以下哪一个关系是从A到B的满射函数( ) A. f={<1,a>,<2,b>,<3,c>,<4,d>,<5,e>} B. f={<1,e>,<2,d>,<3,c>,<4,b>,<5,a>,<6,e>} C. f={<1,a>,<2,b>,<3,c>,<4,a>,<5,b>,<6,c>} D. f={<1,a>,<2,b>,<3,c>,<4,d>,<5,e>,<1,b>} 8.设简单图G所有结点的度数之和为10,则G一定有() A.3条边B.4条边C.5条边 D.6条边 9.下列不.一定是树的是() A.每对结点之间都有通路的图 B.有n个结点,n-1条边的连通图 C.无回路的连通图D.连通但删去一条边则不连通的图 10.下列各图中既是欧拉图,又是哈密顿图的是()

离散数学期末试卷(A)

离散数学期末试卷(A) XXXX大学XX学院2007 ~2008学年第一学期《离散数学》期末试卷年级专业题号得分适用年级专业:2006级软件工程专业试卷说明: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语句中只有不是命题。C A.今年元旦会下雪。B.1+1=10。C.嫦娥一号太棒了!D.嫦娥奔月的神话已成为现实。2.p?q 的主合取范式是。 B A.(p?q)?(p??q)B.(p??q)?(?p?q) C.(p?q)?(?p??q)D.(p?q)?(?p?q) 3.与p? q等值的命题公式是。D A.?p?q B.p??q C.p??q D.?p?q 4.在一阶逻辑中使用的量词只有个。B A.1B.2 C.3D.4 5.??xA(x)?。C A.??xA(x) B.?x?A(x) C.?x?A(x)

D.?xA(x) 6.若|A|=4,则|P(A)|=。 C A.4B.8C.16 D.64 7.设A、B、C为任意集合,集合的对称差运算不具有的性质是。 D A.A?B = B?A B.(A?B)?C = B?(A?C) 班级学号一二三姓名____________ 四总分C.A?A = ?D.A?A = A 8.二元关系是。B A.两个集合的笛卡儿积B.序偶的集合C.映射的集合D.以上都不是9.下面关于函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函数一定是满射B.函数一定是单射C.函数不是满射就单射D.函数是特殊的关系10.半群中的二元运算一定满足=。B A.交换律B.结合律C.分配律D.幂等律11.环中有个二元运算。 B A.一B.二C.三D.四12.群与独异点的区别是。 C A.满足交换律B.满足结

这个问题与空气动力学有关

这个问题与空气动力学有关,飞行器说白了就是纸飞机... 1.飞机前端叠的尖,减少阻力 2.外纸的选择很重要,要硬些,有弹性为好,动力要想快,就必须有足够的重量,所以要选弹性好,硬度好的纸张来做!这个它又没说标准A4,呵 3.飞行原理: 飞机机翼,横切来看下面是平的,上面较弯曲,这样一来当飞机高速运动时机翼上空气流动的速度就比机翼下方要快。这样一来,机翼下面的气压就比上面的大,从而产生一股上升的力把飞机托起。 一个好的纸飞机,一般需要加上“升降板”也就是2个标签贴(机翼上折出的小块“多余”-用来调整机翼上下气流的速度),用来调整飞机的飞行。如果左边升降版高,飞机则倾向左边飞,反之亦然。一般把升降版调成45度,太高了飞机会上升太快,最后“坠毁”,太低了飞机则无法向上飞行,坠落也很快。一架好的纸飞机,无论什么形状,最重要的是对称,平滑(阻力小),机翼和升降版的角度正确。如果机翼比较宽大,能飞行的时间就会常一些,当然,前提是你要把它抛高一点,升降板也要稍微调高一点,但是如果太高了,飞机就会打转了。如果把机翼调整得窄一点,短一点,阻力就大大地减小了,飞行的速度就会变快。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飞远一点,飞久一点就挺考验人的了,一般是把升降版调得稍低一点点,掷飞机时的力度也要掌握好,这可就是看经验了。 4.航向尽可能笔直等,多参考纸飞机如何飞的远, 比赛成绩既然是按飞行垂直距离乘以飞行时间作为单次分数...那么你就要多做 几个,多实验,根据上面的原理多做几个不同的飞机,多次实验投掷角度,投掷力度,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 纸张:飞机 标签贴:升降板 回形针:固定 吸管:我估计和航向有关 小小游戏富含深刻道理,就是这些了,楼主悬赏多多哦.......... 64 向TA求助 回答者:775901421|三级采纳率:33% 擅长领域: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能具体点怎么做吗第一次做看得不太懂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

《离散数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命题中是命题的是( ) A 、 7>+y x B 、雪是黑色的 C 、严禁吸烟 D 、我正在说谎 2下列命题联结词集合中,哪个不是极小全功能集( )。 A 、{,}刭 B 、{,}刳 C 、{}- D 、{,}佼 3、下列公式中哪个不是简单析取式( )。 A 、p B 、p q ∨ C 、()p q ?∨ D 、p q ?∨? 4、设个体域{,}A c d =,公式()()x P x x S x ?∧?在A 中消去量词后应为( ) A ()()P x S x ∧ B (()())(()( P c P d S c S d ∧∧∨ C ()()P c S d ∧ D ()() () (P c P d S c S d ∧ ∧∨ 5、下列是命题公式p ∧(q ∨┓r)的成真指派的是( ) A.110,111,100 B.110,101,011 C.所有指派 D.无 6、下列命题中( )是正确的。 A. 若图G 有n 个顶点,则G 的各顶点的度和为2n; B. 无向树中任意两点之间均相互可达; C. 若有向图G 是弱连通的,则它必定也是单向连通; D. 若无向带权图G 是连通的,则其最小生成树存在且唯一。

7、正整数集合Z +的以下四个划分中,划分块最多的是( ) A .1π={{x }︱x ∈Z + } B .2π= {Z + } C. 3π={12,S S },1S 为素数集,21S Z S + =- D .3π={12,S S ,3S },i S 为Z +中元素除以3的余数 8、给定下列各图: ⑴G 1=,其中V 1=(a ,b ,c ,d ,e), E 1={(a 、b ),(b 、c ),(c 、d ),(a 、e )} ⑵G 2=,其中V 2=V 1, E 2={(a 、b ),(b 、e ),(e 、b ),(d 、e )} ⑶G 3=,其中V 3=V 1, E 3={(a 、b ),(b 、e ),(e 、d ),(c 、c ), (e 、d )} ⑷D 4=,其中V 4=V 1, E 4={} 在以上4个图中A ( )为简单图,B ( )为多重图。 供选答案:A : a: ⑴⑶ b :⑶⑷ c :⑴⑷ B : a :⑵⑶ b :⑴⑵ c :⑴⑷ 9、设X={1, 2, 3, 4},Y={a, b, c, d},则下列关系中为函数的是( )。 A 、{<1, a><1, b><2, c>} B 、{<1, a><2, d><3, c><4, b>} C 、 {<1, a><2, a><3, b>} D 、{<1, a><1, b><2, b><4, b>} 10、设,G V E =<>为无向图,u,v ?V ,u ≠v ,若u,v 连通,则( )。 A 、(,)0d u v > B 、(,)0d u v = C 、(,)0d u v < D 、(,)0d u v 3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设P :我有钱,Q :我去看电影。命题“虽然我有钱,但我不去看电影”符号化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