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7课时)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7课时)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7课时)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一.课题:集合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

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

3.若有限集A 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有2n

个,真子集有21n

-,非空子集有21n

-个,非空真子集有22n

-个. (二)主要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例题分析:

例1.已知集合2{1}P y x ==+,2{|1}Q y y x ==+,2{|1}E x y x ==+,2{(,)|1}F x y y x ==+,

{|1}G x x =≥,则

( D )

()A P F =

()B Q E = ()C E F =

()D Q G =

解法要点: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

例2.设集合{},,P x y x y xy =-+,{}

2222

,,0Q x y x y =+-,若P Q =,求,x y 的值及集合P 、Q .

解:∵P Q =且0Q ∈,∴0P ∈.

(1)若0x y +=或0x y -=,则220x y -=,从而{}

22

,0,0Q x y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矛盾,∴0x y +≠且0x y -≠; (2)若0xy =,则0x =或0y =.

当0y =时,{},,0P x x =,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0y ≠; 当0x =时,{,,0}P y y =-,22{,,0}Q y y =-,

由P Q =得22

0y y y y y -=??=-?≠?? ① 或220

y y y y y -=-??=?≠?? ②

由①得1y =-,由②得1y =,

∴{01x y ==-或{

01

x y ==,此时{1,1,0}P Q ==-.

例3.设集合1{|,}24k M x x k Z ==

+∈, 1

{|,}42

k N x x k Z ==+∈,则

( B )

()A M N = ()B M N ?≠ ()C M N ? ()D M N φ=

解法一:通分;

解法二:从

1

4

开始,在数轴上表示. 例4.若集合{}2

|10,A x x ax x R =++=∈,集合{}1,2B =,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若A φ=,则2

40a ?=-<,解得22a -<<;

(2)若1A ∈,则2

110a ++=,解得2a =-,此时{1}A =,适合题意; (3)若2A ∈,则22210a ++=,解得52a =-

,此时5

{2,}2

A =,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2,2)-.

例5.设2()f x x px q =++,{|()}A x x f x ==,{|[()]}B x f f x x ==, (1)求证:A B ?;

(2)如果{1,3}A =-,求B .

解答见《高考A 计划(教师用书)》第5页.

(四)巩固练习:

1.已知2{|2530}M x x x =--=,{|1}N x mx ==,若N M ?,则适合条件的实数m 的集合P 为1{0,2,}3

-;P 的子集有 8 个;P 的非空真子集有 6 个.

2.已知:2()f x x ax b =++,{}{}|()22A x f x x ===,则实数a 、b 的值分别为2,4-. 3.调查100名携带药品出国的旅游者,其中75人带有感冒药,80人带有胃药,那么既带感冒药又带胃药的人数的最大值为 75 ,最小值为 55 . 4.设数集3{|}4

M x m x m =≤≤+,1

{|}3

N x n x n =-

≤≤,且M 、N 都是集合{|01}x x ≤≤的子集,如果把b a -叫做集合{}|x a x b ≤≤的“长度”,那么集合M N 的长度的最小值是1

12

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1,智能训练4,5,6,7,8,9,11,12.

第2课时 集合的运算

一.课题:集合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能利用数轴或文氏图

进行集合的运算,进一步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

2.A B A A B =?? ,A B A A B =?? ;

3.()U U U C A C B C A B = ,()U U U C A C B C A B = .

(二)主要方法:

1.求交集、并集、补集,要充分发挥数轴或文氏图的作用;

2.含参数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识,分类讨论时要防止在空集上出问题; 3.集合的化简是实施运算的前提,等价转化常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三)例题分析:

例1.设全集{}

|010,U x x x N *

=<<∈,若{}3A B = ,{}1,5,7U A C B = ,{}9U U C A C B = ,

则A ={}1,3,5,7,B ={}2,3,4,6,8. 解法要点:利用文氏图.

例2.已知集合{}

32|320A x x x x =++>,{}

2

|0B x x ax b =++≤,若{}|02A B x x =<≤ ,

{}|2A B x x =>- ,求实数a 、b 的值.

解:由32

320x x x ++>得(1)(2)0x x x ++>,∴21x -<<-或0x >,

∴(2,1)(0,)A =--+∞ ,又∵{}|02A B x x =<≤ ,且{}|2A B x x =>- , ∴[1,2]B =-,∴1-和2是方程2

0x ax b ++=的根, 由韦达定理得:

{

1212a b -+=--?=,∴{

12

a b =-=-. 说明:区间的交、并、补问题,要重视数轴的运用.

例3.已知集合{(,)|20}A x y x y =-=,1

{(,)|

0}2

y B x y x -==-,则A B = φ; A B = {(,)|(2)(1)0}x y x y y --=;(参见《高考A 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第6题).

解法要点:作图.

注意:化简{(,)|1,2}B x y y x ==≠,(2,1)A ∈.

例4.(《高考A 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第15题)已知集合222

{|(1)(1)0}A y y a a y a a =-++++>,

215

{|,03}22

B y y x x x ==

-+≤≤,若A B φ=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答见教师用书第9页.

例5.(《高考A 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第16题)已知集合{}

2

(,)|20,A x y x mx y x R =+-+=∈,

{}(,)|10,02B x y x y x =-+=≤≤,若A B φ≠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的几何背景是:抛物线2

2y x mx =++与线段1(02)y x x =+≤≤有公共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由{

22010

x mx y x y +-+=-+=得2

(1)10x m x +-+= ①

∵A B φ≠ ,∴方程①在区间[0,2]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首先,由2(1)40m ?=--≥,解得:3m ≥或1m ≤-. 设方程①的两个根为1x 、2x ,

(1)当3m ≥时,由12(1)0x x m +=--<及121x x ?=知1x 、2x 都是负数,不合题意; (2)当1m ≤-时,由12(1)0x x m +=-->及1210x x ?=>知1x 、2x 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正数, 故1x 、2x 必有一个在区间[0,1]内,从而知方程①在区间[0,2]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1]-∞-.

解法二:问题等价于方程组

{

2

21

y x mx y x =++=+在[0,2]上有解,

即2(1)10x m x +-+=在[0,2]上有解,

令2()(1)1f x x m x =+-+,则由(0)1f =知抛物线()y f x =过点(0,1),

∴抛物线()y f x =在[0,2]上与x 轴有交点等价于2(2)22(1)10f m =+-+≤ ①

或22

(1)401022(2)22(1)10

m m

f m ?=--≥?-?<? ② 由①得32m ≤-,由②得3

12

m -<≤,

∴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1]-∞-.

(四)巩固练习:

1.设全集为U ,在下列条件中,是B A ?的充要条件的有 ( D )

①A B A = ,②U C A B φ= ,③U U C A C B ?,④U A C B U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集合{(,)|||}A x y y a x ==,{(,)|}B x y y x a ==+,若A B 为单元素集,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1,1]- .

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3,7, 10,11,12,13.

第3课时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一.课题: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二.教学目标:掌握一些简单的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三.教学重点:解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其等价转化为一元一次(二次)

不等式(组),难点是含绝对值不等式与其它内容的综合问题及求解过程中,集合间的交、并等各种运算.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x 是指数轴上点x 到原点的距离;12||x x -是指数轴上12,x x 两点间的距离

2.当0c >时,||ax b c ax b c +>?+>或ax b c +<-,||ax b c c ax b c +?∈,||ax b c x φ+

1.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其等价转化为一元一次(二次)不等式(组)进行求解;

2.去掉绝对值的主要方法有:

(1)公式法:|| (0)x a a a x a <>?-<<,|| (0)x a a x a >>?>或x a <-. (2)定义法:零点分段法;

(3)平方法:不等式两边都是非负时,两边同时平方.

(三)例题分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4|23|7x <-≤;(2)|2||1|x x -<+;(3)|21||2|4x x ++->. 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4237x <-≤或7234x -≤-<-,∴原不等式解集为1

7[2,)(,5]22

-- . (2)原不等式可化为22(2)(1)x x -<+,即12x >,∴原不等式解集为1

[,)2

+∞. (3)当1

2

x ≤-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1x <-,此时1x <-; 当1

22

x -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1x >,此时12x <<; 当2x ≥时,原不等式可化为2124x x ++->,∴5

3

x >,此时2x ≥.

综上可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 .

例2.(1)对任意实数x ,|1||2|x x a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3)-∞; (2)对任意实数x ,|1||3|x x a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4,)+∞.

解:(1)可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或|1||2|y x x =++-的图象或者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1||2||1||2||12|x x x x x x ++-=++-≥++-=得|1||2|3x x ++-≥,∴3a <; (2)与(1)同理可得|1||3|4x x --+≤,∴4a >.

例3.(《高考A 计划》考点3“智能训练第13题”)设0,0a b >>,解关于x 的不等式:|2|ax bx -≥.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2ax bx -≥或2ax bx -≤-,即()2a bx -≥①或2

()2a b x x a b

+≤?≤+②, 当0a b >>时,由①得2x a b ≥

-,∴此时,原不等式解为:2x a b ≥-或2

x a b

≤+; 当0a b =>时,由①得x φ∈,∴此时,原不等式解为:2

x a b

≤+;

当0a b <<时,由①得2x a b ≤-,∴此时,原不等式解为:2

x a b

≤+.

综上可得,当0a b >>时,原不等式解集为22(,

][,)a b a b

-∞+∞+- ,

当0a b <≤时,原不等式解集为2

(,

]a b

-∞+. 例4.已知{||23|}A x x a =-<,{|||10}B x x =≤,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当0a ≤时,A φ=,此时满足题意;

当0a >时,33|23|22

a a

x a x -+-

173102

a

a a -?≥-???≤?

+?≤??, 综上可得,a 的取值范围为(,17]-∞.

例5.(《高考A 计划》考点3“智能训练第15题”)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00km 有个仓库(如下图),共有5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10t 货物,二号仓库存20t ,五号仓库存40t ,其余两个仓库是空的.现在想把所有的货物放在一个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输1km 需要0.5元运输费,那么最少要多少运费才行?

解:以一号仓库为原点建立坐标轴,

则五个点坐标分别为12345:0,:100,:200,:300,:400A A A A A , 设货物集中于点:B x ,则所花的运费5||10|100|20|200|y x x x =+-+-, 当0100x ≤≤时,259000y x =-+,此时,当100x =时,min 6500y =; 当100400x <<时,57000y x =-+,此时,50006500y <<; 当400x ≥时,359000y x =-,此时,当400x =时,min 5000y =.

综上可得,当400x =时,min 5000y =,即将货物都运到五号仓库时,花费最少,为5000元.

(四)巩固练习:

1.|

|11x x x x >++的解集是(1,0)-;|23|3x x ->的解集是3(,)5

-∞; 2.不等式

||

1||||

a b a b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 b >; 3.若关于x 的不等式|4||3|x x a -++<的解集不是空集,则a ∈(7,)+∞;

4.不等式22|2log |2|log |x x x x -<+成立,则x ∈(1,)+∞ .

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3,智能训练4,5,6,8,12,14.

第4课时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方程、函数三者之间的

关系解决综合问题,会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高次不等式.

三.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研究对应不等式解集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方程、函数之间的关系;

2.分式不等式要注意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的情况中,分母要不为零; 3.高次不等式要注重对重因式的处理. (二)主要方法: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先将不等式化为2

0ax bx c ++>或20 (0)ax bx c a ++<>的形式,然后求出对应方程的根(若有根的话),再写出不等式的解:大于0时两根之外,小于0时两根之间; 2.分式不等式主要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或者高次不等式来处理; 3.高次不等式主要利用“序轴标根法”解. (三)例题分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2

60x x --<;(2)2

3100x x -++<;(3)(1)(2)

0(2)(1)

x x x x x +-≥+-.

解:(1)23x -<<;(2) 5 2x or x ><-; (3)原不等式可化为(1)(2)(2)(1)0

2 1 0 1 2(2)(1)0

x x x x x x or x or x x x +-+-≥??-<≤-≤<≥?+-≠?.

例2.已知2{|320}A x x x =-+≤,2{|(1)0}B x x a x a =-++≤, (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B A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12}A x x =≤≤,

当1a >时,{|1}B x x a =≤≤;当1a =时,{1}B =;当1a <时,{|1}B x a x =≤≤. (1)若A B ?≠,则1

22

a a a >??>?

>?;

(2)若B A ?,

当1a =时,满足题意;当1a >时,2a ≤,此时12a <≤;当1a <时,不合题意. 所以,a 的取值范围为[1,2).

例3.已知2()2(2)4f x x a x =+-+,

(1)如果对一切x R ∈,()0f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如果对[3,1]x ∈-,()0f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2

4(2)16004a a ?=--

(2)(2)3(3)0a f --<-??

->?或3(2)10a -≤--≤???

(1)0

a f -->??>?,

解得a φ∈或14a ≤<或112a -<<,∴a 的取值范围为1

(,4)2-.

例4.已知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为{|24}x x <<,则不等式2

0cx bx a ++<的解集为 .

解法一:∵(2)(4)0x x --<即2

680x x -+->的解集为11{| }24

x x or x ><,

∴不妨假设1,6,8a b c =-==-,则20c x b x a ++<即为28610x x -+-<,解得11

{|}42

x x <<.

解法二:由题意:003

64188

a c

b b a

c c a a c ??<

∴2

0cx bx a ++<可化为20b a x x c c ++>即231048x x -+>,解得11{| }24

x x or x ><.

例5.(《高考A 计划》考点4“智能训练第16题”)已知二次函数2()f x ax bx c =++的图象过点

(1,0)-,问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不等式21

()(1)2

x f x x ≤≤

+对一切x R ∈都成立? 解:假设存在常数,,a b c 满足题意,

∵()f x 的图象过点(1,0)-,∴(1)0f a b c -=-+= ①

又∵不等式21

()(1)2x f x x ≤≤

+对一切x R ∈都成立, ∴当1x =时,2

11(1)(11)2f ≤≤+,即11a b c ≤++≤,∴1a b c ++= ②

由①②可得:11,22a c b +==,∴2

11()()22f x ax x a =++-,

由21()(1)2x f x x ≤≤+对一切x R ∈都成立得:22

111()(1)222x ax x a x ≤++-≤+恒成立,

∴221

1()022

(21)20ax x a a x x a ?-+-≥???-+-≤?

的解集为R , ∴0114()042a a a >???--≤??且21018(21)0a a a -

0(14)0a a >??-≤?且212(14)0a a ?

??-≤?, ∴14a =,∴14

c =,

∴存在常数111,,424a b c ===使不等式2

1()(1)2

x f x x ≤≤+对一切x R ∈都成立.

(四)巩固练习:

1.若不等式2

(2)2(2)40a x a x -+--<对一切x R ∈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2,2]-. 2.若关于x 的方程2

2

10x ax a ++-=有一正根和一负根,则a ∈(1,1)-.

3.关于x 的方程2

(3)3m x m x -+=的解为不大于2的实数,则m 的取值范围为3

(,](0,1)(1,)2

-∞-+∞ .

4.不等式2(1)(2)

0(4)

x x x x +-≥+的解集为(,4)(0,2] 1or x -∞-=- .

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4,智能训练3,4,5,9,13,14,15.

第5课时 简易逻辑

一.课题:简易逻辑

二.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

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p 或q ”的否定为“p ?且q ?”、“p 且q ”的否定为“p ?或q ?”、“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23≤”

解:(1)这个命题是“p 且q ”形式,: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 ∵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

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22

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22

0x y +≠,则,x y 不全为零

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

0x y +=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

0x y +≠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0m >,则2

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 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 ∵0m >,∴140m ?=+>,

因而方程2

0x x m +-=有实根,故原命题“若0m >,则2

0x x m +-=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0m >,则2

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2

0x x m +-=无实根,则0m ≤”.∵2

0x x m +-=无实根

∴140m ?=+<即1

04

m <-

≤,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p :方程2

1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q :

方程244(2)10x m x +-+=无实根;若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分别求满足条件p 和q 的m 的取值范围,再利用复合命题的真假进行转化与讨论.

解:由命题p 可以得到:240

m m ??=->?>? ∴2m >

由命题q 可以得到:2[4(2)]160m ?=--< ∴26m -<< ∵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 ∴,p q 有且仅有一个为真

当p 为真,q 为假时,2

62,6m m m orm >??≥?≤-≥?

当p 为假,q 为真时,2

2226

m m m ≤??-<≤?-<

所以,m 的取值范围为{|6m m ≥或22}m -<≤.

例5.(《高考A 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14题)已知函数()f x 对其定义域内的任意两个数,a b ,当a b <时,都有()()f a f b <,证明:()0f x =至多有一个实根. 解:假设()0f x =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12,x x ,不妨假设12x x <, 由方程的定义可知:12()0,()0f x f x == 即12()()f x f x =①

由已知12x x <时,有12()()f x f x <这与式①矛盾 因此假设不能成立 故原命题成立.

注:反证法时对结论进行的否定要正确,注意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例6.(《高考A 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5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数系数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有有理根,那么,,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 A.假设,,a b c 都是偶数 B.假设,,a b c 都不是偶数 C.假设,,a b c 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D.假设,,a b c 至多有两个是偶数

(四)巩固练习:

1.命题“若p 不正确,则q 不正确”的逆命题的等价命题是 ( ) A .若q 不正确,则p 不正确 B. 若q 不正确,则p 正确 C. 若p 正确,则q 不正确 D. 若p 正确,则q 正确

2.“若240b ac -<,则2

0ax bx c ++=没有实根”,其否命题是 ( )

A. 若2

40b ac ->,则20ax bx c ++=没有实根 B. 若240b ac ->,则2

0ax bx c ++=有实根

C. 若2

40b ac -≥,则2

0ax bx c ++=有实根 D. 若240b ac -≥,则2

0ax bx c ++=没有实根

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3,4,8,13,15,16.

第6课时 充要条件

一.课题: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能够判定给定的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 三.教学重点:充要条件关系的判定.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充要条件的概念及关系的判定; 2.充要条件关系的证明. (二)主要方法:

1.判断充要关系的关键是分清条件和结论;

2.判断p q ?是否正确的本质是判断命题“若p ,则q ”的真假; 3.判断充要条件关系的三种方法:

①定义法;②利用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的等价性;③用数形结合法(或图解法). 4.说明不充分或不必要时,常构造反例.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在“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一种作答)

(1)在ABC ?中,:p A B >,:sin sin q A B > (2)对于实数,x y ,:8p x y +≠,:2q x ≠或6y ≠ (3)在ABC ?中,:sin sin p A B >,:tan tan q A B >

(4)已知,x y R ∈,22:(1)(2)0p x y -+-=,:(1)(2)0q x y --=

解:(1)在ABC ?中,有正弦定理知道:

sin sin a b

A B

= ∴sin sin A B a b >?> 又由a b A B >?>

所以,sin sin A B A B >?> 即p 是q 的的充要条件.

(2)因为命题“若2x =且6y =,则8x y +=”是真命题,故p q ?, 命题“若8x y +=,则2x =且6y =”是假命题,故q 不能推出p , 所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取120,30A B == ,p 不能推导出q ;取30,120A B ==

,q 不能推导出p 所以,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因为{(1,2)}P =,{(,)|1Q x y x ==或2}y =,P Q ≠

?,

所以,p 是q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例2.设,x y R ∈,则2

2

2x y +<是||||x y +≤ )、是||||2x y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由图形可以知道选择B ,D .(图略)

例3.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因为甲是乙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故甲能推出乙,乙不能推出甲, 因为丙是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乙能推出丙,丙不能推出乙,

因为丁是丙的充要条件,故丁能推出丙,丙也能推出丁,

由此可知,甲能推出丁,丁不能推出甲即丁是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选B . 例4.设,x y R ∈,求证:||||||x y x y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0xy ≥.

证明:充分性:如果0xy =,那么,①0,0x y =≠②0,0x y ≠= ③0,0x y ==于是||||||x y x y +=+ 如果0xy >即0,0x y >>或0,0x y <<, 当0,0x y >>时,||||||x y x y x y +=+=+,

当0,0x y <<时,||()()||||x y x y x y x y +=--=-+-=+, 总之,当0xy ≥时,||||||x y x y +=+. 必要性:由||||||x y x y +=+及,x y R ∈

得22()(||||)x y x y +=+即222222||x xy y x xy y ++=++ 得||xy xy =所以0xy ≥故必要性成立, 综上,原命题成立.

例5.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1113423n a n n n =

++++++ ,为了使不等式2

2(1)11log (1)log 20

n t t a t t ->--对任意*

n N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

解:∵11111111()()02425324262526

n n a a n n n n n n n +-=

+-=-+->+++++++,

则1221n n n a a a a a -->>>>> ,

欲使得题设中的不等式对任意*

n N ∈恒成立, 只须{}n a 的最小项2

21(1)11

log (1)log 20

t t a t t ->--即可, 又因为11194520

a =

+=, 即只须11t -≠且2

2911log (1)log (1)02020

t t t t --

--<, 解得1log (1)(1)t t t t -<-<>, 即1

01(2)t t t t

<

<-<≠,

解得实数t 应满足的关系为t >

2t ≠.

例6.(1)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20x m +<是2

230x x -->的充分条件? (2)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20x m +<是2

230x x -->的必要条件? 解:欲使得20x m +<是2

230x x -->的充分条件,则只要{|}{|12

m

x x x x <-

?<-或3}x >,则只要12

m

-

≤-即2m ≥, 故存在实数2m ≥时,使20x m +<是2

230x x -->的充分条件.

(2)欲使20x m +<是2

230x x -->的必要条件,则只要{|}{|12

m

x x x x <-?<-或3}x >,则这是不可能的,

故不存在实数m 时,使20x m +<是2

230x x -->的必要条件. (四)巩固练习:

1.若非空集合M N ≠

?,则“a M ∈或a N ∈”是“a M N ∈ ”的 条件.

2.05x <<是|2|3x -<的 条件.

3.直线,a b 和平面,αβ,//a b 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a b αα B.//,//,//a b αβαβ C. ,,//a b αβαβ⊥⊥ D. ,,a b αβαβ⊥⊥⊥

五.课后作业:《高考A 计划》考点6,智能训练2,7,8,15,16.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归纳(1)

{}9B =,;B A =B B = )()(); U U B A B =? )()()U U B A B =? ()()card A B card A =+ ()()card B card A B - ()U A =e()U A =e13设全集,2,3,4A = {3,4,5} B = {4,7,8}, 求:(C U A )∩ B), (C U A)(A ∪B), C U B). 有两相)(,2121x x x x <有两相等a b x x 221- ==无实根 有意义的

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 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 题.)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 否命题一定为真.(原命题?逆 否命题.) 4.反证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方法。 会用反证法证明一些代数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答案见下一页

数学基础知识与典型例题(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答案 例1选A; 例2填{(2,1)} 注: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3解:∵{}9A B =,∴9A ∈.⑴若219a -=,则5a =,此时{}{}4,9,25,9,0,4A B =-=-, {}9,4A B =-,与已知矛盾,舍去.⑵若29a =,则3a =±①当3 a =时,{}{}4,5,9,2,2,9A B =-=--.B 中有两个元素均为2-,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应舍去.②当3a =-时,{}{}4,7,9,9,8,4A B =--=-,符合题意.综上所述,3a =-.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元素基本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切入点是分类讨论思想,由于集 合中元素用字母表示,检验必不可少。 例4C 例5C 例6①?,②ü,③ü,④ 例7填2 例8C 例9? 例10解:∵M={y|y =x 2+1,x ∈R}={y |y ≥1},N={y|y =x +1,x ∈R}={y|y ∈R}∴ M∩N=M={y|y ≥1} 注:在集合运算之前,首先要识别集合,即认清集合中元素的特征。M 、N 均为数集,不能误认为是点集,从而解方程组。其次要化简集合。实际上,从函数角度看,本题中的M ,N 分别是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值域。一般地,集合{y |y =f (x ),x ∈A}应看成是函数y =f (x )的值域,通过求函数值域化简集合。此集合与集合{(x ,y )|y=x 2+1,x ∈R}是有本质差异的,后者是点集,表示抛物线y =x 2+1上的所有点,属于图形范畴。集合中元素特征与代表元素的字母无关,例如{y|y ≥1}={x |x ≥1}。 例11填?注: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φ. 例12埴?,R 例13解:∵C U A = {1,2,6,7,8} ,C U B = {1,2,3,5,6}, ∴(C U A)∩(C U B) = {1,2,6} ,(C U A)∪(C U B) = {1,2,3,5,6,7,8}, A ∪ B = {3,4,5,7,8},A∩B = {4},∴ C U (A ∪B) = {1,2,6} ,C U (A∩B) = {1,2,3,5,6,7,8} 例145,6a b ==-; 例15原不等式的解集是{}37|<<-x x 例16 53|332 2x R x x ??∈-<-+-->+?? ≥或,即3344123x x x x ? 2或x <31,∴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 x >2或x <31}.方法2:(整体换元转化法)分析:把右边看成常数c ,就同)0(>>+c c b ax 一样∵|4x -3|>2x +1?4x -3>2x +1或4x -3<-(2x +1) ? x >2 或x < 31,∴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 x >2或x <3 1}. 例18分析:关键是去掉绝对值. 方法1:零点分段讨论法(利用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①当1-x ,∴}32 1 |{<2 1}. 方法2:数形结合:从形的方面考虑,不等式|x -3|-|x +1|<1表示数轴上到3和-1两点的距离之差小于1的点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 2 1 }. 例19答:{x |x ≤0或1??????????-<>-<>≤≤--≠????? ? ? ???>+-<+-≤-+≠+13 21 0121 0)1(2230)1(24020 12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或或. 1 3 212<<-<<-?k k 或∴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k|-2?=+-R 的解集为函数在上恒大于 22,2, |2||2|2. 2,2,1|2|121.,,2 11 0.,, 1.(0,][1,). 22 x c x c x x c y x x c c c x c x x c R c c P c P c c -?+-=∴=+-??>?> <≥?+∞R ≥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不等式的解集为如果正确且Q 不正确则≤如果不正确且Q 正确则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例26答:552x x x >?><或. 例27答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若 x + y =3,则x = 1或y = 2”是假命题,其逆命题也不成立. ∴逆否命题: “若12x y ≠≠或,则3x y +≠”是假命题, 否命题也不成立. 故3≠+y x 是12x y ≠≠或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28选B 例29选A

高一数学上册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精品教案

课 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N *或N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 =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轴上的点所对应的数 =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 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最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数学教案:精品全套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

集合、简易逻辑 知识梳理: 1、 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或A a ? 集合的常用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常用一些数集及其代号: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2、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3、真子集:如果A ?B ,并且B A ≠,那么集合A 成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A ?B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如:}{}{b a a ,?。 注: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结论:设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个数为n 2个,真子集个数为12-n 个 4、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为A C s ,读作“A 在S 中的补集”,即A C s =}{A x S x x ?∈且,|。 5、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全集记作U 。 6、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即:B A ?=}{B x A x x ∈∈且,|。 7、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即:B A ?=}{B x A x x ∈∈或,|。 记住两个常见的结论:B A A B A ??=?;A B A B A ??=?;

高中数学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3.doc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 本章安排的是“集合与简易逻辑”,这一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原来就有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及集合同集合之间的关系.简易逻辑知识则是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等有关知识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学科,如数学中的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推理和判断,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广泛地说,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这就是把它们安排在高中数学起始章的出发点. 本章共编排了8小节,教学时间约需22课时: 11 集合约2课时 12 子集、全集、补集约2课时 13 交集、并集约2课时

1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约2课时 15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约4课时 16 逻辑联结词约2课时 17 四种命题约2课时 18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4课时 说明:本章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课时安排得相对宽松一些,像小结与复习部分安排4课时,其中考虑到了对初中内容进行适当复习、巩固的因素. 一内容与要求 大体上按照集合与逻辑这两个基本内容,第一章编排成两大节. 第一大节是“集合”.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圆)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这一大节首先结合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集合的表示方法.然后,从讨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入手,给出子集的概念,此外,还给出了与子集相联系的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接着,又讲述了属于集合运算的交集、并集的初步知识.鉴于不等式的内容目前初中数学只讲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虑到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考虑到下一章讨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需要,第一大节最后安排的是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外,在这一大节之后,还附了一篇关于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阅读材料.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使用集合语言表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高三复习、教案设计)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一、知识清单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成的集体,这些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2)常用的集合表示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数轴或图像表示法;④venn 图法 2.集合的特性 3.常用的集合 特 性 理 解 应 用 确定性 要么属于该集合,要么不属于,二者必居其一; 判断涉及的总体是否构成集 合 互异性 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1.判断集合表示是否正确; 2.求集合中的元素 无序性 集合的不同与元素的排列无关; 通常用该性质判断两个集合 的关系 集合 (){}0|=x f x (){}0|>x f x (){}x f y x =| (){}x f y y =| ()(){}x f y y x =|, (){}x f y =

常见数集的记法: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有限集合中子集的个数

【提醒】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符号表示为:5.集合的运算 集),写作C S A。

二、高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 2.集合问题常见题型 (1)元素与集合间关系问题 (2)集合与集合间关系问题 (3)集合的基本运算: ①有限集(数集)间集合的运算; ②无限集间集合的运算:数轴(坐标系)画图、定域、求解; ③用德·摩根公式法求解集合间的运算。 【针对训练】 例1.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y|x ∈A ,y ∈A}中元素的个数是( ) A.1 B.3 C.5 D.9 例2.设集合{} {}R x x x P R x x x y y M ∈≤≤-=∈--==,42|,,12|2 ,则集合M 与P 之间的关系式为( )

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一节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两个原理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2)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两个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 +n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1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易误提醒(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在使用时易忽视每类做法中每一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情,类与类之间是独立的.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在使用时易忽视每步中某一种方法只是完成这件事的一部分,而未完成这件事,步与步之间是相关联的. [自测练习] 1.从0,1,2,3,4,5这六个数字中,任取两个不同数字相加,其和为偶数的不同取法的种数有() A.30 B.20 C.10 D.6 解析:从0,1,2,3,4,5六个数字中,任取两数和为偶数可分为两类,①取出的两数都是偶数,共有3种方法;②取出的两数都是奇数,共有3种方法,故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得共有N=3+3=6种.答案:D 2.用0,1,…,9十个数字,可以组成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为() A.243 B.252 C.261 D.279 解析:0,1,2…,9共能组成9×10×10=900(个)三位数,其中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有9×9×8=648(个),

∴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有900-648=252(个).答案:B 考点一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

高考数学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技巧总结(一) 集合与简易逻辑 基本概念、公式及方法是数学解题的基础工具和基本技能,为此作为临考前的高三学生,务必首先要掌握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及基本解题方法,其次要熟悉一些基本题型,明确解题中的易误点,还应了解一些常用结论,最后还要掌握一些的应试技巧。本资料对高中数学所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常见题型、常用方法和结论及解题中的易误点,按章节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最后阐述了考试中的一些常用技巧,相信通过对本资料的认真研读,一定能大幅度地提升高考数学成绩。 1.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在求有关集合问题时,尤其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如(1)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Q={|,}a b a P b Q +∈∈,若 {0,2,5}P =,}6,2,1{=Q ,则P+Q 中元素的有________个。 (答:8)(2)设{(,)|,}U x y x R y R =∈∈,{(,)|20}A x y x y m =-+>,{(,)|B x y x y n =+-0}≤,那么点)()3,2(B C A P u ∈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答:5,1<->n m );(3)非空集合 }5,4,3,2,1{?S ,且满足“若S a ∈,则S a ∈-6” ,这样的S 共有_____个(答:7) 2.遇到A B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同样当A B ?时,你是否忘记?=A 的情形?要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如集合{|10}A x ax =-=,{}2|320B x x x =-+=,且A B B =,则实数a =______.(答:10,1,2 a =) 3.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 依次为,n 2,12-n ,12-n .22-n 如满足{1,2}{1,2,3,4,5}M ??≠集合M 有______个。 (答:7) 4.集合的运算性质: ⑴A B A B A =??; ⑵A B B B A =??;⑶A B ?? u u A B ?痧; ⑷u u A B A B =???痧; ⑸u A B U A B =??e; ⑹()U C A B U U C A C B =;⑺()U U U C A B C A C B =.如设全集}5,4,3,2,1{=U ,若}2{=B A ,}4{)(=B A C U ,}5,1{)()(=B C A C U U ,则A =_____,B =___.(答:{2,3}A =,{2,4}B =) 5. 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理解集合的意义――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 y x lg |=—函数的定义域;{}x y y lg |=—函数的值域;{}x y y x lg |),(=—函数图象上的点集,如 (1)设集合{|M x y ==,集合N ={}2|,y y x x M =∈,则M N =___(答: [4,)+∞) ;(2)设集合{|(1,2)(3,4),}M a a R λλ==+∈,{|(2,3)(4,5)N a a λ==+, }R λ∈,则=N M _____(答:)}2,2{(--) 6. 数轴和韦恩图是进行交、并、补运算的有力工具,在具体计算时不要忘了集合本身和空集这两种特殊情况,补集思想常运用于解决否定型或正面较复杂的有关问题。如已知函 数12)2(24)(22+----=p p x p x x f 在区间]1,1[-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c ,使 0)(>c f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答:3(3,)2 -) 7.复合命题真假的判断。“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真假相反”。如在下列说法中:⑴“p 且q ”为真是“p 或q ”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⑵“p 且q ”为假是“p 或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集合与简易逻辑:20(苏教版)

第二十教时 教材:四种命题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原命题)要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过程: 一、复习初中学过的命题与逆命题的知识 定义: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这两个命题叫互逆命题。其中一 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例:“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条件(题设):同位角相等。结论:两直线平行 它的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二、新授: 1.看两个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3)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4)比较命题(1)与(3):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 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互否 命题 比较命题(1)与(4):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 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互为逆否 命题 2.概括:(1)为原命题(2)为逆命题 (3)为否命题(4)为逆否命题 3.若p为原命题条件,q为原命题结论 则: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4.例一见P30 例一略 注意:关键是找出原命题的条件(p),结论(q) 然后适当改写成更明显的形式。 5.注意:1?为什么称“互为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2?要重视对命题的剖析:条件、结论 三、练习(P31) 四、拓宽引申: 例:写出命题“若xy= 0 则x = 0或y = 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解:逆命题:若x = 0或y = 0 则xy = 0

否命题:若xy ≠ 0 则x ≠ 0且y ≠ 0 逆否命题:若x ≠ 0且y ≠ 0 则xy≠0 五、作业:P33 习题1.7 1 、2 《课课练》P28-29 课时15中选部分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天印中学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李松 2009-12-1立体几何2) 课题: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B 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走进课本〗——知识整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4.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5.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基础训练〗——提神醒脑 1.直线a ⊥平面α,直线α||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b a || B. b a ⊥ C. b a ,一定异面 D. b a ,一定相交 2.如果直线a 平行于平面α,则( ) 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平行; B. 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 D. 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垂直; 3.若直线a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α||a B. α?a C.α||a 或α?a D. α?a 4.已知直线b a ,和平面α,那么b a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 A.α||a ,α||b B. α⊥a ,α⊥b C. α?b 且α||a D. b a ,与α成等角 5.以下六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两个平面分别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⑤与同一条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必修一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经典总结

集合、简易逻辑 集合知识梳理: 1、 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或A a ? 集合的常用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常用一些数集及其代号: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2、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3、真子集:如果A ?B ,并且B A ≠,那么集合A 成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 A ? B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如:}{}{b a a ,?。 注: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结论:设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个数为n 2个,真子集个数为12-n 个 4、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为A C s ,读作“A 在S 中的补集”,即A C s =}{A x S x x ?∈且,|。 5、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全集记作U 。 6、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即:B A ?=}{B x A x x ∈∈且,|。 7、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即:B A ?=}{B x A x x ∈∈或,|。 记住两个常见的结论:B A A B A ??=?;A B A B A ??=?; 命题知识梳理: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全称命题 特称命题)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高中数学新课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案

课 题:1.4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二) 教学目的: (1)巩固c b ax <+与)0(>>+c c b ax 型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熟练地应用它解决问题;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含多个绝对值的不等式以及含参数的不等式; (2)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通过换元转化的思想 方法,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含多个绝对值的不等式以及含参数的不等式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类与分段,简单的参数问题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a x <与)0(>>a a x 型不等式c b ax <+与)0(>>+ c c b ax 型不等 式的解法与解集 不等式)0(>>a a x 的解集是{}a x a x x -<>或, 不等式)0(><+c c b ax 的解集为 {})0(|><+<-c c b ax c x ; 不等式)0(>>+c c b ax 的解集为 {})0(,|>>+-<+c c b ax c b ax x 或 二、讲解范例: 例1 解不等式 1≤ | 2x-1 | < 5. 分析:怎么转化?怎么去掉绝对值? 方法:原不等式等价于???≥-<-1 |12|5|12|x x

? ?????≥-->-<-112512512x x x ① 或 ?? ???-≤-->-<-112512512x x x ② 解①得:1≤x<3 ; 解②得:-2< x ≤0.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 | -2< x ≤0或1≤x<3} 方法2:原不等式等价于 1≤2x-1<5或 –5<2x-1≤ -1 即2≤2x<6 或 –4<2x ≤0. 解得 1≤x<3 或 –2< x ≤0.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 -2< x ≤0或1≤x<3} 小结:比较两种解法,第二种解法比较简单,在解法二中,去掉绝对值符号的依据是 a ≤| x |≤b ? a ≤x ≤b 或 -b ≤x ≤-a (a ≥0). 练习:解下列不等式:7522≤-2x+1. 分析:关键是去掉绝对值 方法1:原不等式等价于???+>--<-???+>-≥-1 2)34(0341234034x x x x x x 或, 即??? ????<≥3143243x x x x 或, ∴x>2或x<31,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2或x< 31}. 方法2:整体换元转化法 分析:把右边看成常数c ,就同)0(>>+c c b ax 一样 ∵|4x-3|>2x+1?4x-3>2x+1或4x-3<-(2x+1) ? x>2 或x< 31,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2或x<3 1}.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cture notes for the first round of se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讲义空间的距离一.复习目标: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条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掌握求空间距离的常用方法和各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二.知识要点:1.点到平面的距离:. 2.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3.两个平面的距离:. 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三.课前预习:1.在中,,所在平面外一点到三顶点的距离都是,则到平面的距离是() 2.在四面体中,两两垂直,是面内一点,到三个面的距离分别是,则到的距离是() 3.已知矩形所在平面,,,则到的距离为,到的距离为.4.已知二面角为,平面内一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则到平面的距离为.

四.例题分析:例1.已知二面角为,点和分别在平面和平面内,点在棱上,,(1)求证:;(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3)设是线段上的一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求的长. 例2.在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侧棱,分别是,与的中点,点在平面上的射影是的重心,(1)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例3.已知正四棱柱, 点为的中点,点为的中点,(1)证明:为异面直线的公垂线;(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五.课后作业:班级学号姓名1.已知正方形所在平面,,点到平面的距离为,点到平面的距离为,则() 2.把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沿高线折成的二面角,点到的距离是()3.四面体的棱长都是,两点分别在棱上,则与的最短距离是()4.已知二面角为,角,,则到平面的距离为.5.已知长方体中,,那么直线到平面的距离是.6.如图,已知是边长为的正方形,分别是的中点,,,(1)求证:;(2)求点到面的距离. 7.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1)求:点到平面的距离;(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3)求平面与平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