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7.下列各组词语中, A. 万壑(h e ) B. 潦(li do )倒 C. 霜鬓(b mg ) D. 朔(su )漠

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萧(xi ao )条 凋(di ao )零 单(ch dn ) 于 嗟

渚(Zhu)清 千载(Z

ci ) 青冢(zh eng ) 省(x mg )识

环珮(P e )

露(I u )水 荆(j ing )门 暮砧(zh 引)

8.下列各组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 )森 暮砧( ) 万壑( ) 环珮( ) 青冢( ) 朔( )漠 省(

)识

渚(

)清

潦(

)倒

2. 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江间波浪ji an (

)天涌

⑵白帝城高急暮zh en ( )

⑶一去紫台连shu6()漠 ⑷万里悲秋常zu6()客 ⑸艰难苦恨f an (

)霜鬓

3. 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 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 抓住典型的景物一

一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 抒发了怨天尤人的

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4. 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 __________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自称“ __________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______________ ”,他亦被称为“ __________ ”。作品集有 _____________ 。

5. 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

6.“群山万壑赴荆门” 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 有用在生长英雄

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

杜甫

沙、 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10.

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急/天高/猿/啸哀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C. 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11. 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 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

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 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 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

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 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

泪。

12. 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 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

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 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

颂。

C. 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3. 名句默写:

⑴江间波浪兼天涌, ⑵

,环珮空归月夜魂。 ,不尽长江滚滚来。 阅读《登高》,完成14 — 16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

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历来被推为律

A.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玉露凋伤枫树林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C. 一去紫台连朔漠 )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萧:纷纷。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去:离开。 D.江间波浪兼天涌

兼天:连天。

,孤舟一系故园心。

⑶寒衣处处催刀尺, ⑷一去紫台连朔漠,

⑸ _____________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

15.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

答:

16.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 —19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 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 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 “先臣恕、预以来,承儒

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 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

,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

六经,先鸣数子,

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 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 “罪细不宜免

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

“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

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 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

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 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 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左右

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泝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 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

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擢河西尉,不拜.

拜:任职 B.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 C. 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 D. 孺弱至饿死,因 许甫自往省视

18. 下列各句,不能分另俵现杜甫“放旷不自检”和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的一组是( 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B. ①甫见之,或时不巾

C. ①擢河西尉,不拜

D. ①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

19.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 他任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罢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 罪,宰相张镐也赞

同以杜甫抵罪。

“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故事:旧业 鼓吹:宣扬 因:因此

)A.①有臣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②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亡走凤翔 ②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 ②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

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

落沅、湘,在飘泊中去逝。

杜甫诗三首

1.萧(xi ao ) 砧(zh e ) 壑(h e )珮(p 百)冢(zh eng )朔(shu 6)省(x mg ) 渚(zh u ) 潦(li do )

2. ⑴兼 ⑵砧 ⑶朔 ⑷作 ⑸繁 (“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不对。 ) 4.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杜工部集》

5.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 者在垂暮之年依然

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 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既生动的表现出了其“兼天涌”,

“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 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6. 不同意。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 在此是从咏江山之

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 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 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 较为和谐的。

(B “潦倒”的“潦”应读“ li do ”,“千载”的“载”应读“ z a ”。C “霜鬓”的“鬓”应读“ bin ”。D “朔漠”的“朔”应读“ shu6”。)

(A “协迫”的“协”应为“胁”。 为“烦”。)

(“萧萧”应为“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应为“百年 /多病/独/登台”,“独” (“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

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

王昭君的。)

13. ⑴塞上风云接地阴 ⑵丛菊两开他日泪 ⑶白帝城高急暮砧 ⑷独留青冢向黄昏 ⑸画图省识春 风面 ⑹无边落木萧萧下 14. 本诗前三联尤为突出。是字字对,词词对,不仅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音韵谐 和。读起来有节奏感。 15. 深秋晴空如海,猿啸空谷传响,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一幅壮阔图 景。极力渲染雄浑

悲凉的气氛。

16.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扩大了诗的意境,有了它们,后面的“萧萧”和“滚滚”才有附着点,才能更 显出秋之悲凉广

旷。

(因:于是。 )

(C 项中,①的“擢河西尉,不拜”并非“放旷不自检”的表现,②写杜甫家乡被 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

节无所汙”的表现。 )

(“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

B “鞠躬尽悴”的“悴”应为“瘁” 。

C “要言不繁”的“繁”应

。)

应单读, “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 )

(完整word版)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 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1 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ft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 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 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 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 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 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ft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ft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 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ft,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 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 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ft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情景默写讲解学习

4.《秋兴八首(其一)》中借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

《咏怀古迹(其三)》 1.《咏怀古迹(其三)》中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2.《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 4. 《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是: 5.《锦瑟》中 2.《马嵬》中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 3.《马嵬》中用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登高》 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兴八首(其一)》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4.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咏怀古迹(其三)》 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锦瑟》 1.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3.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马嵬》 1.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2.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一、教材依据: 1.人教新课标教材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二、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 .........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这首诗情景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诗情与景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在诗中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统一。 六、教法选择: 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七、学法指导: 感知-理解-应用-迁移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1.走近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

呈吴郎》、《登高》、《秋兴》。 2.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 “诗史 ..”。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杜诗 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 .....”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㈡创设情景,自读自悟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他死时59岁) 2..教师范读本诗,指导学生朗读。(律诗的朗读要点) ㈢读读议议,披文入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站在诗人的角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题解: 2.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3.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解析: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析: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 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 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 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 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提示:借古抒怀: 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主题 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杜甫诗三首情景默写

一、《望岳》1、抒发人生誓言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诗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 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 5、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6、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8、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杜甫的《望岳》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望岳》中表达诗人心情激荡、眼界空阔的两句诗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二、《春望》1、用拟人手法写作者感时伤世感情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7、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平时能引起人们 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0、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1 、诗人感时伤怀、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 1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诗中用拟人手法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忧时伤经乱,忧国思家的 感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作者用反衬手法写出荒凉残破的景象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6、《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7、以乐景写哀表现诗人忧国之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写出了战火不断、盼望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石壕吏》1、写妇人与官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邺城戍 4、说明战争之惨烈:二男新战死 5、战争破坏之严重:出入无完裙 6、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哪两句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官吏的强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9、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1 、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1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

杜甫诗三首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5、会使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3、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4.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 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望岳》,通过歌咏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出诗人“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春望》《石壕吏》中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师准备: 1.了解诗的特点与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 2.对杜甫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详细了解。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这三首诗,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目标: 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鉴赏古诗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解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检查预习,交流资料搜集情况。并点拨把握重点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背景交代一定要作到准确而清晰,为正解诗词作好铺垫。 指名学生交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情境式默写训练包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背诵篇目情景默写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 2.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4.《沁园春?长沙》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三句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沁园春·长沙》中表达了词人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诗句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雨巷》 6.《雨巷》中使用了顶真手法表现“丁香姑娘”伤感的诗句是: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7.《雨巷》中,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再别康桥》 8.《再别康桥》中,饱含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眷恋的句子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9.《再别康桥》中,使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斜阳映照下河边柳树的美好形象,这两句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10.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话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荆轲刺秦王》 11.《荆轲刺秦王》表现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2.《荆轲刺秦王》中,用荆轲悲壮的唱词来渲染氛围,表现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 14.《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体现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评论。 15.《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16.《记念刘和珍君》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达了作者对“沉默”的预言。

必修三情景默写测试(答案)

必修三情景默写 《蜀道难》 1、《蜀道难》开篇以蜀地方言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 句子:,。 2、《蜀道难》的主旨 句:,。 3、《蜀道难》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 ,。 4、《蜀道难》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 5、《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 为:,。 6、《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的句子:,。 7、《蜀道难》中:“, 两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难以越过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9、《蜀道难》为我们渲染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的句子:,。

,。 10、《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高耸入天,绝壁景色俏丽的句子是:,。 1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景 象:,。12、《蜀道难》中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语 句:,, 。 13、从《蜀道难》中 “,, ”表达诗人对功业难成的慨叹。 14、《蜀道难》中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下文对人事的关注。 15、《蜀道难》中,不仅描写了蜀道奇异的自然景色,也通过 “,”两句,写出了自己对剑阁防御的担忧。 16、《蜀道难》中,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要,向友人表明蜀地不可久留,用 “,”规劝友人早离是非之地。 17、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18、李白《蜀道难》中,“,”两句,描写蜀道之高危,仿佛在星辰之间穿行,令人空自嗟叹。19、李白《蜀道难》中,“,一句,写蜀道高险,使人听而变色;又用“”一句,写蜀道高险,让人望而生叹。 20、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的高险的两句是《蜀道难》中“,”。 21、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一句渲染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 “”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内心的孤寂悲愁。 杜甫诗三首 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 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 是,。 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教案要如何写呢?有什么优秀范文可以借鉴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 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 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 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诗三首理解性背诵

1.《秋兴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 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 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 是,。(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 是,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 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8.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9.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10.表现本诗的主旨的句子 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11.古诗文常以“风”为意象烘托意境,如杜甫《登高》中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xx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xx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xx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xx白鸟飞回)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8.xx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获奖教案新人教版1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堂实录 一、朗读感知,学习《望岳》 【设计意图:意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赏析诗歌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 (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 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 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 情? 明确: 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4.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5.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三、阅读赏析《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 1.学生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四、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秋兴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

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天津市滨海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重 点 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难 点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教案]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 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㈡过程和方法: (1)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2、教学难点 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3、教学用具:课件、录音带。 4、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明确目标导入: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2、文体知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幻灯片5—9酌情处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