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技巧(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技巧(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技巧(最新整理)

记叙文阅读技巧【题情分析】

题量4~6题

分值22分

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偶尔也出现填空题和选择题

考点事件、主旨、线索、语言、人物形象、标题含义、环境描写及作用、写作特色、感悟启示

命题近年来命题趋势是着重考查对语言的品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探究评价内容,阐述感悟体会

【考点扫描】

命题角度一:概述主要事件,归纳文章主旨

【知识要点】

概括事件,把握好情节,是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和归纳文章主旨的基石。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和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中考“概括中心思想”类试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1)标题的含义;(2)开头、结尾、过渡段的内容;(3)记叙的主要内容;(4)表达的情感;(5)中心思想;(6)写作意图。

【常考题型】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

3.根据文章内容,填写情节内容。

4.归纳文章主旨。

【答题对策】

1.要素归纳法

找出文章记叙要素,按照人+时+地+事+结果的格式归纳概括。

2.段意合并法

概括每段大意,然后进行巧妙整合。

3.标题拓展法

有些文章往往把内容集中体现在标题上,对标题扩展充实,即可把握主要内容。

4.摘录语句法

直接引用或提炼整理关键语句(中心句、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结论句等),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归纳主旨的答题模式

叙事散文:本文通过记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表现(反映、歌颂、揭露、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借助……的景物(事物、事件),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技法口诀】

归纳主旨

巧抓文题找情感,分析开头与结尾。

开门见山明主旨,卒章显志议论句。

蕴含情感抒情句,分析背景莫忘记。

按照主旨答题式,规范表达不忽视。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二、(2014·宁波中考)

【问题】文中哪些事情让“我”产生“生命的囚笼”的感觉?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事情。答:(1)

(2)

(3)

(4)姑姑怀疑小鸟带有病毒,想报告守卫。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围绕小区管理人员的言行,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示例):(1)“我”没能联系上姑姑,门卫不让“我”进入社区。

(2)约尼太太忘带ID卡,守卫不让进入高尔夫球场。

(3)“我”翻越栅栏闯入小区,众多守卫在小区里追逐搜寻“我”。

命题角度二:理清行文线索,把握写作思路

【知识要点】

文章的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要。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文章中心思想都很有好处。

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①以情为线索

散文作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的抒情。无论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抒情总是最核心的。所以,散文往往有一条抒情线。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②以理为线索

此种线索往往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描写,凭借哲理性的议论,“点化”出某些富有启发人的东西,去感染、说服读者。如《石缝间的生命》,通过顽强生长的生命体传达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

以理为线索的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抒情与明理紧密结合,描述与议论相得益彰。

③以事为线索

这是在叙事、记人的散文中常用的方法。作者往往以一个富有特征的事件或景象为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到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④以物为线索

有的散文,作者并不是以写物而写物,而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一种意,即托物言志。这里的物,可以是偏重于自然性的物,也可以是偏重于社会性的物,即赋予一定意义的象征物。如《荔枝蜜》,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把对劳动人民浓烈的赞美熔铸在所描写的对象小蜜蜂身上,因为它们“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常考题型】

1.本文的线索(明线、暗线)是什么?为什么?

2.以“××”为线索,梳理人物情感变化,概括故事内容等。

3.分析文章中线索的作用。

【答题对策】

1.把握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意文章的标题;二是留心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具体事物;三是思索文中出现的议论、抒情语句;四是善于分辨文章中出现的明线和暗线。

2.“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

散文阅读还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点睛”之笔,文中的主旨。如古代散文《醉翁亭记》的文眼是“醉能同其乐”,现代散文《春》的文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纲”,再分析其他内容,就“纲举目张”了。

3.明确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2)倒叙,指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提到前面来写的“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往往是最突出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片段。使用倒叙是为了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3)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的一种方式。阅读时,注意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有所帮助。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 三、(2015·襄阳中考)

【问题】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审题推断】信 息推 断

第①段“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

漓”

第③段“到了襄阳”“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当天晚上……在汉江上夜游”第⑤段“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第⑦段“归来途中”

第?段“直到两天后,长途行车返回襄阳”

明线:作者一周的行踪信 息推 断

第①段“‘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第②段“‘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

第④段“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第⑦段“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第?段“汉水是这么义重情深”

第?段“抒发一个文人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

暗线:“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我”对汉江之水

的感激

答案:明线是作者(一周)的行踪;暗线是“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或“作者对

汉水的感激(欣喜、珍惜)之情”)。

命题角度三:品析词句含义,鉴赏语言风格

【知识要点】

文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具有特定含义或作用的词语。一般来说,对重要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会集中在这样一些词上:内涵丰富的词、有特殊含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有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的词、有特殊指代性的词等。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句子。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等。

【常考题型】

1.联系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

2.体会文段中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妙处。

3.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4.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下列句子形象生动,词语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题对策】

1.

▲其他题型链接及答题格式

题 型答题格式

理解加点词的含义加点词“××”意思是……,在句中是指……,表达了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思想)

加点词“××”能否换成别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加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出……

2.形容语言风格常用的词有:朴素自然、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气势豪迈等。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四、(2015·福州中考)

【问题】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审题推断】

信 息推 断

“茂密的龙眼树”“开着米粒般的小花”“卧着农家的水牛”“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故乡宁静、祥和的氛围

【A】

“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冻得通红”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信 息推 断

“千篇一律”“刻板”突出城市文化改造呆板,故乡失去韵味,变得单调

【B】“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

中”

第⑩段“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

不清的”

表现作者的怅惘、哀伤和痛惜

答案:【A】示例: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

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的深

深眷恋

【B】示例: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表现出在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

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易错警示】

没有考虑词语、句子之间的关系,离开具体语境孤立品读;没有结合文章中心做分析,只是就语言来赏析语言。

命题角度四: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

【知识要点】

重要句段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主要是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段:开头的总起句段、结尾的总结句段以及中间的过渡句段等。它们往往起着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揭示文章中心、承上启下、深化主题的作用。

【常考题型】

1.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2.某句(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某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开头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写道:“……”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6.删去某段可以吗?为什么?

【答题对策】

1.结合题干,通读全文,领会文章主旨。

2.全面系统地把握文章的结构。

3.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掌握一定的答题术语。

(1)开头段

结构——埋下伏笔;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上下文形成对照。

内容(情感)——开篇点题;奠定……的情感基调;开篇写景,渲染……的气氛;开篇写物,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2)中间段

结构——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叙写);总结上文;总领下文;埋下伏笔。

(3)结尾段

结构——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

内容(情感)——点明中心,言已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感染力;引发读者深思;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4)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中心、主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二是结构上的作用:点明文章线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后照应。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五、(2014·山西中考)

【问题】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①段在文章的开头,联系下文看,第①段引起了下文。答案: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意近即可)

命题角度五:辨别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要点】

描写方法主要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描写他人或他物,从侧面来烘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考题型】

1.把握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简要概括人物形象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

3.你认为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有何用意?

【答题对策】

【温馨提示】

揣摩人物形象要注意的三点

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③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六、(2014·桂林中考)

【问题】小说中赵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审题推断】

信 息推 断第②段“执意留在老家。他们说城里楼上楼下的过不惯,没在乡

间自在”

第③段“你在外乡再风光……左邻右舍又能把你的威风记几代”第⑨段“因为你们都是官,爹在家死不起,死一回要让百姓花掉上百万哩”淳朴善良忠厚正直

第⑨段“爹外出也不会闲着,拾破烂也可以养活自己嘛”勤劳俭朴

信 息推 断

第⑨段“不然人家来送礼,你们收不好,不收也不好,收了上交

更会得罪不少人”“尽量不给你们提供那么一个机会”

深明大义

第①段“(赵文)当了行署专员”“赵武和赵安也都当上了县委书

记和副县长什么的”

第④段“过大年的第一顿饭……只有不忘苦日子,才能做好官”

教子有方

答案:赵章是一个淳朴善良、忠厚正直、勤劳俭朴、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父亲

命题角度六:分析文题含义,品味标题妙处

【知识要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高度概括。文章标题具有深刻的含义,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

【常考题型】

1.分析标题的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3.能否替换标题?说明理由。

【答题对策】

1.标题的含义

(1)①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章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

(1)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

(2)贯串全文线索。

(3)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4)有比喻作用。

(5)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6)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七、(2015·广东中考)

【问题】“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作用的理解。可结合文章的线索、内容及主旨具体分析。答案: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引发阅读兴趣;(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命题角度七:关注环境描写,分析描写作用

【知识要点】

环境描写是中考文学类作品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弄清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于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人物和情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考题型】

1.文中第×段描写了怎样的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文中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文章多次写到×景物,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主体是写××,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环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题对策】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类型及作用

类型作 用

自然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社会环境①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做铺垫 ②渲染气氛③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2.答题模式

具体描写了×××景色(或社会背景),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八、(2014·淮安中考)

【问题】文章第①段描写秋天原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将景物描写与表现大雁叫声及大雁的壮举联系起来分析。

答案:用秋天原野荒凉、落寞的景色反衬(从反面烘托)大雁那“世间最美的音乐”般的叫声,也为后文“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大雁“踏上展示生命耐力的征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的壮举做铺垫。

命题角度八:分析表现手法,评价写作特色

【知识要点】

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要明确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要弄懂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因为任何表现手法都是为写作目的服务的。

2.散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手法,就是象征手法。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当时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持、力求上进的精神。

(2)烘托(衬托)

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从而突出表现事物(人物)的特征。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一开始写自己不喜欢蜜蜂,然后到喜欢蜜蜂,最后到梦到自己变成了蜜蜂,就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4)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自己的情感或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

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鲜明地刻画人物性格,更集中地揭示文章主旨。

(7)动静相对

动衬静,静衬动,二者相得益彰。

(8)联想与想象

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因文而异、因材而异的,但其中材料之间总少不了联想与想象,作者常常用联想或想象,使自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时空的长河中自由运作。因此,读散文一定要注意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深刻的主题。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在第一部分首先描写紫藤萝盛开的景象,写花的盛大辉煌,似瀑布流动。看着这光彩的花联想到十年前动荡不安的日子,人人提心吊胆,个个惊惶不安,就连无辜的紫藤萝花也遭到厄运,花稀落、伶仃,花架也拆了,这不但是对花的摧残,也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经过十年的挣扎、搏斗,又看到如今的盛开的紫藤萝花更密、更浓、更旺盛,使人联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表达了深刻的意境。(9)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作者总爱从细小处落笔,在平凡琐屑中揭示出社会的、人生的真谛。因为他们面对山水美景、环境气氛、人物风貌、个人情思时,表现得十分机智,他们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用心品味其中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因为作者对父亲在生活艰难中还如此关怀自己而有了深刻的感悟,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将父亲的背影细致、清晰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伟大的感情,即父爱。

《珍珠鸟》就是通过“我”对珍珠鸟的关心、爱护,以及珍珠鸟对“我”的信任,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告诉我们人类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也就是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道理。

(10)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使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11)渲染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3.考生易混的三个概念

表现手法:作者在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写作方法。 表达方式:作者表达意思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修辞手法: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常考题型】

1.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请从文章的情节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选择一点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具体分析。

3.文章某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或有什么特点)?

【答题对策】

1.分析表现手法

(1)判断手法。根据表现手法各自的特点来确定。

(2)概括内容。阐述运用此种手法主要写了什么。

(3)分析作用。分析在表现中心、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表达效果。▲常用表现手法特点及答题格式

类别特 点答题格式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用……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的情感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

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

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

的……性格(思想、情感)

类别特 点答题格式

对比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态度等相比较,

从而使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明显

把……和……相比较,突出……

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

章……的主题

欲扬先抑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

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

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

文章先写……,然后写……,上下

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使文章具

有很强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2.评价写作特色,可从三方面入手

(1)内容上。①记叙文:如记叙的详略是否得当;记叙的材料是否精当……②小说:如小说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情节是否生动曲折;主题是否鲜明深刻……③散文:如线索是否清晰;主旨是否鲜明;意蕴是否生动……

(2)结构上。如开头结尾有何特色;全文结构是否严谨;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3)写法上。首先判断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然后举例分析其表达的作用效果。

【范例解析】

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九、(2014·益阳中考)

【问题】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在结尾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下面语段,分析二者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

(2)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夜深了,花睡了》)

【审题推断】

信 息推 断

“读到此处……又看见那……背影”“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景象”写法: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通过眼前所见事物,触发内心情感,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丈夫的怀想

答案:都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由眼前所见引发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命题角度九:探究内容意蕴,阐述感悟启示

【知识要点】

作品感受能力主要考查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不仅要读懂,而且要读透,这是阅读能力中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也是考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探究内容意蕴,阐述感悟启示类题目具有答题发散性强、自由度大的特点,答案是多元的、开放的,为考生开创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但开放性不等于天马行空,没有限制,必须围绕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来组织答案。【常考题型】

1.就文章某一话题或内容,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启发。

2.就文章所涉及的某些观点,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主张或建议。

3.根据具体语境展开想象,回答问题。

【答题对策】

1.感悟体验题

(1)读懂文本,把握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2)结合语境,分析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特点。

(3)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作答:

①探究评价: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语句谈理由。

②感悟启示:围绕文章主旨、主要人物等表达阅读感受,叙述生活实际并简要分析。

③想象描写:形式、内容和上下文衔接,符合当时情境,符合人物性格。

2.拓展开放题

(1)联系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确定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或启示。

▲其他题型链接及答题要点

题型答题要点

联想想象类结合语境展开联想或想象,分析揣摩人物语言、心理,联想生活现象,表述顺畅,合乎情理

知识迁移类明确题目要求,调动知识积累,紧扣题意,个性表达

3.答题格式: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1)表观点。联系文本蕴含的主题思想,选取恰当角度,表明你的观点或看法。

(2)引原文。即联系文本,就因果方面分析,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表明你的观点由文本而生。

(3)巧联系。即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分析这个启示或感想的积极意义。可结合具体事例、材料加以说明,阐明理由。

(4)再表态。即扣题总结观点。

【范例解析】

1.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一、(2015·龙岩中考)

【问题】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语境探究问题。解题时首先要锁定问题提出的具体区间:文章第⑨段“妈妈,带我去蒙古”;然后结合上文,可以找到最直接的原因;在异国他乡的音乐会上听到了熟悉的蒙古歌曲,产生孤独、寂寞、好近、好亲的感觉;但仅此还不够,结合文章第②~⑤段,可知在音乐会之前慈儿对妈妈经常发作的“乡愁”是不理解、容忍、同情、不介入的,但现在慈儿改变了,她想亲自去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答案: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③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2.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T十、(2015·南充中考)

【问题】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人说,人定胜天;严春友说,敬畏自然;周国平说,顺应自然;本文作者说,向“主人”(自然)致意。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观点。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理解题中各种态度,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观点明确、联系实际、理由充分、语言通顺连贯。

答案(示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自然哺育了人类,创造了人类。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洁净的空气、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和一切对人类生存有益的物质。人类应当感谢自然,如果没有了自然,人类将会毁灭。人类需要调整好与自然的关系,要与自然相互共处。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护自然,爱护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和资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种爱 丁丽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哪个劝了也不听。 ?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连命题角度都有)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连命题角度都有)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规则 1.先读题干再读文章。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章; 2.读文章时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准备作答时,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就要对相关段落反复研读;涉及全篇,就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并做概括。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事件;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某种特定意义,事件的整体发展情况都应做概括。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比较取巧的种做法是,看用哪个人物的笔墨多,也可以把题目中所提到的最多次数的人物作为判断主人公的依据,并做互相印证,确保万无一失。 (2)描写类:景物+特征 (3)抒情类: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命题角度: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从两个方面入手: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 一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孩子主,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例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话做了,做完就走了。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象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的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头,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扑克着碗口粗的树木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了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不只一项)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部编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叔父走了,犁还在 ①犁还在。堂哥把它拿到河边先洗净,又用沙土擦亮,再用刷子去灰尘,然后用清漆油过,最后让它静静地挂在西厢的工具库里。每次经过,犁面上反射出一片明亮光点,有如叔父的眼睛,殷切而明亮。 ②黄牛还在。却老了,早已不用再下地犁田,大多时间是躺在门前的杨柳树下,一边细嚼慢咽着侄子添加的青草,一边晒着暖暖的太阳。 ③叔父去了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带走他的犁,也没有牵走他的黄牛。叔父得的是肝癌,走的时候还不足五十八岁。在他还能自主行动的时候,他最后放牧过他的黄牛,检修过他的犁,也看望过他耕种了一辈子的农田…… ④犁,黄牛,农田,成了叔父那辈人的缩影。 ⑤很多人也许都不认识我叔父所钟爱的轩辕犁。犁在我们家乡又称曲辕犁,是家乡农民引以为傲的重要农具之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浙南丘陵地面积小的特点,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我还记得一提到轩辕犁,原本沉默的叔父话就会多起来。 ⑥犁田,也叫“耕地”,是种地前的必经工序。现在,有的地方种庄稼是不犁田的。有一次我跟叔父说起,叔父大为光火:哪能这般对待田地!干的干死,淹的淹死!田地给人饭吃,我们不能对田地不敬啊! ⑦改革开放的当下,打工、经商成为农民的向往,在村民们纷纷弃地离家,背井离乡,出外淘金掘银之时,我们是否还要遵循叔父的教诲: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荒废不得。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土地。将自己的青春揉进悠悠的岁月,用咸咸的汗水标点黄黄的土地。磨细的锄把记录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磨秃的犁铧诉说着世事的沧桑。为了柴米油盐,为了儿女的学费,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让太阳肆意地亲吻你的脊背,让山风恣情地啃噬你的肌肤。光亮的镢头映出你些许的黯然,丝丝的旱烟燃烧着你的凄苦,汗水滴落,粒粒是你的血和盐,寒来暑往,天天有你的苦和累。庄稼是你的宠儿,田野是你的希望。每当燕子衔来春天的呢喃,布谷鸟叫黄麦子,喜鹊啄熟山坳的玉米,你的眉头如莲花绽放。只有年头节下,当发财的打工族西装革履的返乡时,吧嗒吧嗒的旱烟锅才流露出些许的失落。 ⑧天旱未雨,土地干裂,你的眉头皱如撕裂的伤口,田间地头笼罩着你如烟雾的愁绪,面对大片日益枯萎的庄稼,你忧心如焚,将深深的叹息埋在一锅又一锅旱烟袋中,回望西天,残阳如血,用虔诚的信仰孕育明天的期盼。 ⑨叔父已去天国多年。偶尔回到老家,我会去看叔父的犁,看叔父的黄牛,看叔父曾经犁过的农田。走在叔父犁过田的田埂上,我能从那些田块里看见叔父的身影。从叔父的身影中,我便能够找到自己总是乐于吃亏、勤于做事的根源所在。也只有此时,自己的心才

关于中考语文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关于中考语文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导读:关于中考语文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 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3.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 3)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

200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中考状

200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中考状 D

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2009沈阳 迷雾灯塔之光 〔英」拉夫特里·芭芭拉庞启帆译 ①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原因 ②他看看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于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③"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回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④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摧毁了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父亲的渔船。 ⑤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更多的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⑥"我不大想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太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是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家现在充满了悲伤,但我们必须点亮蜡烛。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家门。 ⑦科林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微不足道的蜡烛?"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⑧科林凝望着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里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⑨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⑩"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你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⑾"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⑿"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好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⒀"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⒁"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⒂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又跑出家门。 ⒃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⒄"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⒅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敲门。⒆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 ⒇我会带更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林又向山下飞奔而去。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

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种爱 丁丽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哪个劝了也不听。 ?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请分点概括回答。 (3)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 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

部编中考 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心头 赵汀生 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班主任,姓曹,四五十岁的样子,戴着副玳瑁眼镜,镜片形似鸡蛋,厚如陶瓷碗底,像有圈圈螺纹。语文课若有偷看小人书做小动作的,不论在哪个角落,他总是先扶扶眼镜,注视片刻,轻咳几下,然后用教鞭敲着讲台,说:“这怎么行呢?”当时同学们大多有些怵他,背地里叫他“眼镜”。 我们班的自习课原本和其他班一样,没有老师,大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很是自在。后来“眼镜”将大半自习课用于自习语文,他总是坐在讲台旁批改作业,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沙沙沙写字的声音。 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自习课,下课铃响后,曹老师从讲台旁站起来,扶了扶眼镜,压低嗓门说:“放学后我带同学们去游泳,会游泳的请举手。” 我们这个小山城溪河交错,深潭也很多,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在游泳时溺亡,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许孩子去游泳。但炎炎夏日里,游泳对孩子们,尤其小男孩,是极大的诱惑,常有人偷偷下河。此刻,平日里颇为严厉古板的“眼镜”,竟要带大家去游泳,幸福来得实在有点意外。教室里一下子喧嚣起来,那些预备下课后冲出去抢占乒乓球桌的男生,赶紧将攥在手里的自制光板球拍塞回书包。 选择去游泳的最后只有男生。到得一处宽阔的河滩,曹老师叫我们站成一排,报了两遍数才让下水。我与同学们打了一阵水战,又连扎了几个猛子浮出水面,见不远处河面上有两点亮光,抹去脸上的水珠一看,原来是曹老师正面对着我们站在水中,眼镜反射着太阳光,一闪一闪的。我游到曹老师跟前,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游泳,他摇了摇手说:“我还是不游吧,万一眼镜掉进河里,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我说这样泡在水里不动太冷了,他扶了扶眼镜:“没关系。我眼睛不好使,你去告诉大家,不要离我太远,这样才看得见你们。” 太阳落下山去,渐渐起了风,柳枝拂着水面窸窣作响。此时刚过端午节,河水还有些凉,水中的我们已感到了微微寒意,陆续往河岸游去。曹老师瘦小的身子依然立于水中,晚霞映着他微驼的背影。他一手扶着眼镜,一手伸着指头清点人数,等着我们一一在他面前游过。待他最后上得岸来穿衣时,我们分明见他嘴唇有些发紫。 此后,曹老师每周总会带我们去游泳,他将眼镜的两条腿绑上橡皮筋,牢牢系在头上,跟我们一道游泳、潜水、打水战,从下水到上岸,须臾不离开我们。直到暑假,曹老师回了乡下的家,才结束了这段我童年时很快乐很留恋的时光。 这年的深秋,我父亲从下放的农村回家,让我带一张纸条给班主任。曹老师看过纸条,右手在我头顶摩挲半晌,说:“你爸要带全家去农村生活,你能不去吗?”我仰头看着曹老师,茫然地摇了摇头。 次日上午放学后,曹老师把我叫到他那儿,在书架上翻找了一阵,取出一张当时很流行的一分钱一张的小宣传画,在背面签上名字和年月日,递给我:“做个纪念吧。到了农村,条件大不如这里,要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学习,以后有机会再回城里读书。”他坐到靠背椅上,拉着我的手又叮咛了一番,突然把我紧紧抱住,胡子和眼镜轻轻蹭着我的脸,那种痒

2019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格式

2019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格式 常见题型解析 1、题型一:题目设题 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 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使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 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使用…修辞,写 出…… ②标题作用 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参考)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③拟题(只要对的,不要贵的):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 野先生》;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以核心事物为题: 《风筝》;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以情感命题:《爱》;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寻找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 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型二:情节设题 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能够略去;起因能够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实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实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小结: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 3、题型三:人物形象设题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度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情感,用赞美(贬斥)的语言概括。是一个……的人。从文章……看出来。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是否要结合内容分析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现代文阅读 锁链 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头遛鸟。 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来了,他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哈罗,古得摸铃!” 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于是大家来了兴致,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有的甚至把从电视里学的“八格牙路”都用上了,那鹦鹉居然能接口来句“米西米西”,看来这家伙也是看了不少抗日神剧。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 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开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 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打赌!”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赢,反之则输。赌资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尽鹦鹉架上的食物和水。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众人想尽办法,却似用竹刀砍石头,没有半分进展。 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赌局进行到4小时45分的时候,鹦鹉几次将空空如也的食盒和水盒磕得当当直响,显然是饥了、渴了。众人看到获胜的希望,紧急行动起来,在它目光所见的地方,又是倒水又是撒玉米和瓜子的,鹦鹉的小眼变得更加鲜亮,它收翅下蹲,一副随时弹射起飞的架势。 众人屏住呼吸,等它大翅一扇,腾空而起……但最终,它还是没有如众人期望的那样,脱爪展翅,飞向食物。 “时间到!”公证人一声断喝,宣布赌局结束林红嘴连本带利收下2000元钱,得意地开始收拾鹦鹉,给它加水和食物。有人不甘地说:“你是不是给它爪子上涂了胶水?”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9.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什么修辞+怎样写+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写给母亲》 写给母亲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知识疏理】 1.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方式。2.新闻报道的文体知识。3.记叙的顺序。4.记叙中的描写。5.记叙中的议论。6.记叙中的抒情。7.记叙的详略。8.文章结构、线索方面的知识。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诗句。10.分析、欣赏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11.段落结构层次的划分,段落品析。12.一定的联想能力,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解题导引】 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①小男孩泰迪曾有过一个虽不健全却很幸福的家,他和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幼儿园在他的鉴定中这样写道:“泰迪是一个聪明可爱、很有前途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泰迪每日里神思恍惚,变得对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二年级时,残酷的死神终于夺走了泰迪的妈妈。随着妈妈的去世,泰迪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那一年他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泰迪全变了,浑身脏兮兮的,乱蓬蓬的头发,挑衅的目光。没有人愿意理他。 ②三年级的时候,班里新来了一位史密斯小姐担任老师。和每个老师一样,史密斯小姐也没有将格外的关注放在泰迪身上,因为还有那么多孩子分散着她的精力。但是一件小事却使泰迪发生了巨变。 ③那是三年级的圣诞节。按照习惯,每个孩子都送给史密斯小姐一件礼物,并且兴高采烈地围在她周围,等着她一件件打开。挤在这堆包装精美的礼物中,有一个用旧包装纸笨拙地包着的小盒子——这是泰迪的礼物。史密斯小姐打开一看,有一只旧的假宝石手镯,上面的装饰有的已经破裂。和它在一起的,是一瓶快用完的香水。让泰迪想不到的是,史密斯小姐高兴地戴上了手镯。并且把剩余的香水高兴地喷向空中。“多好啊!”她笑着。孩子们也快乐地笑着:“多好啊!多好啊!” ④聚会结束了,学生们离开了校园,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泰迪还站在那里,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